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比利战争》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比利战争》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3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比利战争》读后感精选10篇

  《比利战争》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凯斯著作,湖岸出版/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比利战争》读后感(一):曙光,是给希望者的礼物

  这本续作,讲的是比利被转移到利玛医院发生故事

  相比前一步,这一本显得更为阳光,少了一份对政客,社会谴责,多了一份对比利的赞赏,对生活的阳光与热爱

  批判一直是全书的主基调,从未少过,也从未消失过。以俄亥俄州安全主管伯克斯为首的政客出于自私目的,一再打压针对比利,导致病情一度的恶化。以伯纳德为首的精神病医师以及医院的看守,护士,出于嫉妒,又或者是泄愤的目的,惨无人道折磨精神病人,甚至是康复了的。

  医生,不是应该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吗!为什么会是这样,伯纳德等人竟然以对比利采取人格分裂患者疗法会占据他过多的个人时间为由,来拒绝治疗。真的,看到这个情节时候,我很想打人。世界上既然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实在国家耻辱人类的耻辱。

  但本书对于正能量宣传也绝不吝啬,施维卡特,考尔,库拉,波特等人,无不是倾尽全力对比利施以援手,考尔,因心脏病去世,施维卡特,因癌症去世,但他们,从来没有在追求正义道路上后退过。

  也正是有了他们,比利才得以重生,才得以扬起生的希望。才能积极乐观,笑对生活。

  虽然比利也曾差一步就真正迈进死亡之地,虽然比利也多次陷入混乱时期,虽然比利还多次绝世,自残,自杀。但是最终他还是坚持住自己老师才得以重生,生活和自由才重回身边。

  我不想过多的批判或指责什么,我只想呼吁一个道理:恶制恶,恶更恶;暴制暴,暴逾暴。

  希望这个世界能多一些善,少一些恶,希望这世界能多一些生气,少一些死气。

  2017.1.22

  大鱼海棠

  《比利战争》读后感(二):人性战争

  《比利战争》是《24个比利》续篇,部分人说因小李才关注它、阅读它,据说小李出演。本以为未看过《24个比利》,看不懂这本《比利战争》,发现其实不然,《比利战争》是根据威廉.斯坦利.米利根(又被称比利.米利根)多重人格分裂真实故事而成的纪实小说

  比利战争既指比利与州立利玛医院、代顿司法中心医院等管理者、医生、工作人员的战争,也指比利24种人格之间的战争。双重人格还听说过,24重人格,首次听闻,在利玛医院比利被医生不相信是多重人格,在进入利玛医院后被各种“虐待”如电击疗法,强迫吃各种镇静剂,当然不止针对比利,利玛医院入住的其它病患一样,像比利这样有精神问题的患者是更要得到比别人多的关心关注,才有利于病情好转,可利玛医院确用非法手段-电击疗法治疗不“安分听话”的病患,这是违法操作,因此医院的电击设备用车伪装,当有病患举报执法部门检查时开走车一切证据全无;强迫吃各种镇静剂,比利初入院时,曾反抗过,未果;让难以管理的病患服用镇静剂,如同“行尸走肉”般听话。因为利玛医院的这种“人间地狱”才有比利及其他病患的策划反抗,策划反抗次段是最好看的,病患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充满斗志,发现同于常人,如果利玛医院给予他们更多关心,真正治疗他们,康复几率大大提升

  比利被转入利玛医院前已被哈丁、考尔医生运用专业知识将23个内在的“人”融合成一个全新的个体,即所谓的“老师”,老师能够记忆起所有人格自出生起的经历,且取得初步成果,令大家都相信比利也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可一切美好愿景因俄亥俄州政府官员的质疑转变,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结果比利被送到了上述的利玛医院;在得不到正确治疗指引的比利人格再次分裂,所谓的“老师”也很少出现,分裂成不同人格的比利有着不同才艺,觉得如果都是正面的分裂还可以接受。因为比利他们的反抗,利玛医院关闭,被转入司法中心医院,又一次伤害,比利通过自己的方法绝食抗议,最后他赢了还输了,对比利都不重要了。

  比利的24种人格如同我们生活中的24种不同人物,不同人格出现的描述、经历,让我们更了解比利及为什么分裂出那么多的人格,人在生活经历影响下衍生出的,他们有善良可爱智慧的,也有自私消极的,比利是不幸的,单比利又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关心他,透过比利战争让我们看到人性真面目

  《比利战争》读后感(三):人格分裂离我们有多远

  情商决定了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人的时候,会用不同的态度。这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是可控的部分。

  但若是这种态度的转换非个人控制,甚至在不同态度出现的时候,会忘记其他态度出现时候发生的事情,那么事情一定会变得特别复杂,而且可怕。因为那不再是一个人的整体,而是很多个不同的思想或者说人格,占据了同一个身体

  这,就是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的情况包括,这个人在不同人格出现的时候,会忘记其他人格出现时经历的事情,就真的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人一样。

  或许大家听说过一个人分裂为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人格,可是在《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里,一个人分裂为24个人。

  《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

  《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这两本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介绍了比利·摩尔根传奇一生。他从小时候开始不停出现新的人格,导致周围人对他的诸多误解,在犯罪后被医生发现竟然有24个人格之多,再经过多年治疗的整个人生

  (右)比利·摩尔根

  由《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改编的电影拥挤房间》正在制作,该片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这两本小说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作者丹尼尔•凯斯1927年生于纽约。曾在杂志社工作(即后来的漫威漫画),在转行任中学老师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因《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

  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丹尼尔•凯斯,擅长在小说中探讨人类最精微、最深层的心理问题。他在俄亥俄大学任教时,便开始以多重人格为创作的方向,1981年出版的《24个比利》,让他的名字与“精神分析小说”划上等号。

  在这样两本传记式的书中,我们会发现人格分裂并非完全天生,也并非完全无法控制。尤其以下三点,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1.原生家庭和谐很重要

  比利之所以有24个人格,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原生家庭不和谐,不温馨。 亲生父亲自杀,母亲忙于一次次再婚,养父对他虐待、强奸。是以他为了应对不同的情况,而出现了新的22个不同的人格。 22个新的人格,一个比利核心人格,再加上23个人格的混合体 “老师”--总共出现了24个人格。

  换句话说,比利为了在痛苦的生活存活下来,才不得已分裂出了一个又一个人格。若是生活幸福快乐,还何必多此一举

  近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火,讲一个人出生长大的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心态价值观,甚至将会决定这个人的一生。

  《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曾用案例说明,若是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父亲强势暴力,母亲一味忍让,那么从这样家庭走出的孩子可能会是取悦型人格。他们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别人高兴,而不是让自己舒适,而且在面对不公正的时候,也是一味忍让。

  比利的原生家庭出现了问题,于是生活在原生家庭中的比利出现了问题。后来在医生的耐心帮助下,在互相信任关心的环境中,比利的24个人格终于慢慢融合为一。

  当然,后天生活的环境一样重要。比利本来24个人格已经基本融合,可这时被押送至近乎监狱的环境,导致人格再次分裂。

  纪录片《56up》通过记录几个孩子的一生,同样证明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不仅是性格,甚至连孩子的社会地位也几乎能够决定。

  2.要直面并解决问题

  为了逃避被骂,比利分裂出听不见声音的人格肖恩;为了不一直处于弱势,比利分裂出野蛮暴力的人格里恩;里恩保护妇女儿童,为了承担里恩人格中的反社会人格部分,比利分裂出新的人格凯文和飞利浦……

  在这样的循环下,比利的人格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严重。而究其根源,是比利一直拒绝直接面对并承受,而是发展出一个新的人格来承受痛苦。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避免需要面对挫折与痛苦,一定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状态成功很重要,可是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情绪更不能解决问题,唯有直面才是正确的办法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多思考,多尝试总会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张德芬,曾经历心理上的迷茫与痛苦,庆幸终于拨开层层云雾,不仅更加乐观上进面对生活,还获得事业成功的更高峰

  3.兴趣很重要

  比利的兴趣有很多,比如血液研究、小鼓、电子画画。但画画是比利每一个人格都拥有的能力,画画给比利带来收入,让他甚至在狱中或者医院里,仍然能有收入,最重要的是,画画让他平静

  每个人格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喜欢画的内容也不一样,汤姆画风景,丹尼画静物,亚伦画肖像画。不同的人格还可以合作完成同一幅画作

  汤姆的《风景》

  亚伦和丹尼的《高贵的凯瑟琳》

  曾经看过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个兴趣爱好,让你在无所事事时精神充实,让你在低谷勇敢前行

  比利就是这句话最好的例证,画画伴随着他的生活,让他平静,让他有所寄托,让他与外界保持着健康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顾问蔡澜,曾身为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商人,但真的好吃。开美食餐厅、主持美食节目、出版美食书籍,甚至在75岁高龄还出版了《蔡澜旅行食记》。可见吃这个兴趣贯穿了他的一生,让他有事做、 有钱赚、有奔头。

  当然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兴趣和享受。如果需要自己努力,那才叫兴趣,比如弹钢琴、学画画,和琢磨做饭。与之相对应的享受,比如听歌、看画展,和吃饭。

  健康包含两个层面意思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可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唯有内心强大、直面困难,才能突破重重阻碍乘风破浪

  《比利战争》读后感(四):愿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勇敢面对

  愿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勇敢面对

  ——读《24个比利》《比利战争》有感

  读《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大约花了我一个暑假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阅读关于人格分裂患者的书。我很庆幸我发现了这两本书并且好好地阅读了它们。

  偶然一次听室友提起《24个比利》,那时我还只知道潘玮柏有一首同名歌曲,并不知道“24个比利”的典故,直到我某天好奇去“微信读书”搜索了这本书。后来我就开始与三十个书友一起去感受了比利的人生。《24个比利》由一起连环强奸案开启了比利的世界,在比利被抓捕时,我们对于他的了解,也就真正开始了。

  我自己对于比利的印象,是觉得他是个伟大却又可怜的人。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个难得的天才,能够赋予自己的身体24个人格,并且每个人格都有不同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甚至是特长;另外,他在被捕后为自己的权利与自由与政客和媒体做出了顽强抗争。相信很多书友也会觉得再看这本书时,对于书中的“强奸犯”真是一点儿也没有厌恶感觉,反而是在同情他,希望他可以早点重获自由。比利小时候就遭受父母的忽视,后来还被继父虐待、强奸,于是逐渐分裂出24个人格;被捕后还受到了政客与媒体的攻击以及在所谓“精神病院”的虐待,正是因为这些令人痛心的经历,所以我才会觉得比利是个可怜人。

  书中的主人公威廉·米利根与作者丹尼尔·凯斯合作完成此书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世人要关注对于孩子的保护,防止孩子被虐待、侵犯。“我明白了遭受虐待会把一个人变成施虐者”,比利在与作者回到故乡时说了这句话,至此,他也完全原谅了虐待自己的继父。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以后也就会那样去对待别人,这也是比利会卷入强奸案的原因。

  一个人格负责控制、一个人格负责防御、一个人格负责外交、一个人格负责逃跑、一个人格负责承受痛苦……一个身体,24个人格共用,这种机制看上去神奇而又方便,每个人格只需要负责做好自己特定的那部分工作,于是变得更加专业,仿佛一个人的潜能也由此被更大地激发出来。如果不了解比利的生活,只是单纯地看多重人格的表面运行,我是很羡慕比利的。每个人都有孤独与痛苦或者是必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些事能让我别的人格去做,该多好。可是事实却并不会这么美好——尽管有人格负责控制,却依然有无法控制的混乱时期出现。想象一下,自己好好地做着一件事却突然睡着,再次醒来却发现,自己早已失落了大把的时间,眼前的一切也变了样,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刚刚发生了什么,更严重的还要被逼去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还要为此承担后果,这样的日子是有多么难受。

  记得自己在“今日头条app”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说是自己很孤独,有没有什么办法分裂出一个人格来陪伴自己。这的确是一个很理想又挺完美的一个设想,然而事实却是,分裂出多重人格不仅有很大可能不能彼此感知,还有可能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我想,想要去分裂的本质是在面对自己不知道能否解决的问题时,想要去逃避;但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逃避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问题始终在那,不过是自欺欺人假装看不见罢了,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它,才可以给自己解脱。

  这也由此引出了我和朋友失恋时得出的一条“歪理”(如今看来挺有道理):你不能因为想她的时候太痛就不去想,你必须去回忆你们的一切,虽然一开始有点痛苦,但是你终会想通的。你没法忘记那个人,也不可能忘记。只是想通之后,你只知道自己爱过这个人,她在你的回忆里存在着,但是想通以后的你不会再对她有什么其他的特别的感觉了。

  愿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这不是鸡汤,而是现实。

  《比利战争》读后感(五):人活着的意义 有24个人格的他可能比我们更清楚

  因为24个比利 所以追着看了比利战争 24个比利比较像看小说 这本比较像看新闻···

  在24个比利中 展现的是一个很多人完全不了解的领域 人格分裂 之前看电视剧 电影 精神分裂就听得多了 但是这个人格分裂就有点玄乎 但是书中非常好地展示了出来 仿佛一个完整具体的比利就站在面前 而且把每个人格都描述得很清楚

  在比利战争中 关于人格描述少了 但是基本得几个人格如果看了前一部就基本清楚了 阿瑟负责理性思考 里根负责力量 亚伦负责说说说 汤姆算是技术宅 还有丹尼等的小孩 这些性格特征 我们每个人都有 只是比利的分开管理了 而且每一项因为分开管理而变得厉害了

  但是我觉得他真正厉害的 就是态度 他说人生的意义是学习 然后把知识一代传一代 他目标明确 学什么会什么 他站起来被打倒再站起来再被打倒 反反复复 他都是以反抗的态度来对待 他的行为可能不正确 但是态度一直是很明确很清晰 直到决定自杀 他也是为了反抗和获得自由

  如此目标明确 行动力一流 的男人 可能是人格分裂造就的他 但是他的确做到高人一等···

  这本书看着看着 我又觉得比利的一些行为 也是导致他不断被起诉攻击的原因···明明可以避免的事情 但是因为一些行为 又出事了 看着有点蛋疼 有点没完没了的感觉 有着惹事生非的感觉

  《比利战争》读后感(六):以智抗争—天才果然在疯子的左边

  所谓的战争,还是第一部里,24个比利的内部战争来得更加引人入胜。

  这一本总体来说就是比利听证会、住院的年鉴记录。 比利被政客们利用,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媒体。为博人眼球的过度报道,断章取义,煽风点火。在不求真相的人民群众中散布恐慌。 给政客们制造机会利用比利事件来上演“保护民众安全”的父母官的戏码。

  普通人对比利的恐惧是再正常不过的,完全可以理解的。太多的违法份子用金钱拉拢法制人员心理专家给自己安置一顶“精神不正常”的安全帽,得以巧妙逃避责罚。谁还会轻易相信“不具备接受审判的能力,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者非常成功的树立了代表对立面的专业人士的不同形象。

  心理学专家的正面代表考尔医生,不怕失败和患者一起正视自己的病症,甚至教会了比利怎样自主的治疗、融合。反面代表林德纳医生,有案底的患者在他的眼里早已丧失人权,只能管制而不值得花时间治疗。 所谓的心理专家对待患者的不专业的态度,敷衍了事的治疗方法,甚至泯灭人性的禁锢残害,才是最让人心寒的部分。 当然,专业从业者的人数远远不足也是利玛医院这样的“人间地狱”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让我想到了所谓的“五星级养老院”,只有符合要求的硬件,却没有足够的专业的有爱心的护理人员。

  法律从业者的正面代表施韦卡特,真正做到了誓死捍卫当事人的人权,让比利得以活着离开“人间地狱”,并最终活着等来了自由。反面代表休梅克,职权在手却无知固执,被政客或高层施压,极力执意剥夺比利的自由和人权。 拥护人道主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

  最像“小说”的部分要属比利的高智商所带来的戏剧化的开挂经历。(虽然对比利高出常人的智商从来没有怀疑过)在利玛医院轻松学会操作各种机械,以才服人,甚至组建工厂生产盈利,似乎还对部分患者起到了治疗的作用。 出逃时可以迅速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并为己用,以才结友。当然结交的朋友实在坑人就另当别论了。重新被囚禁后,无师自通,短短几个月成为一名技术超群的电脑黑客,以才抗争。

  我和比利还有站在比利统一战线的人一样,认为多重人格障碍症患者治愈后的最理想状态是融合但不失去任何一个人格,并且可以通过一个理智的控制系统来操作运用不同的人格。成为“盖世英雄”。当然,高智商是成就奇迹的必要条件。

  《比利战争》读后感(七):独立纪念日

  耳机里随机歌单蹦到Coldplay的《Fix You》,正好看到比利接受最后一场审判,然后被释放跑出大厅⋯⋯

  更有名的应该是《24个比利》,这本书是续集,更深入的描写了比利在“医院”接受“治疗”,甚至最终通过死亡疗法成功融合的细节。《比利战争》里对比利的心理,以及他的律师们,法官,政客的描写都更加具体和深入,整本书有压抑也有温暖,在绝望中也给了希望,但同时也有值得去思考和争辩的地方。

  在利玛这个比监狱还要恐怖的最高监护级别的“医院”,比利看到病人们是如何被药物控制变成行尸走肉。在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比利的过人之处,他会去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收到的药物控制减到最少,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利用外界对自己的关注来反过来控制和推翻这个“医院”体制。

  最揪心的情节莫过于是在看比利被继父里查虐待强暴甚至经历活埋,看到这些就可以深入理解为什么比利会分裂出24个人格,他需要这些来替他分担痛苦。当然他自杀的生父也许对比利天生性格的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么多相信并发自内心去帮助比利的医生护士和律师们,他们是最后比利得以出狱甚至去原谅造成自己分裂的继父的重要原因,是整本书的温暖所在。

  算是成功的续集吧!期待小李子版本的电影~

  《比利战争》读后感(八):人性的较量

  文/文小妖

  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的《比利战争》是继小说《24个比利》的后续,小说一经问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精神分裂者的兴趣和关注。然而,因种种原因,全球仅有中文、日文、法文版得以出版。

  《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虽为小说,但实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的记录,只不过丹尼尔·凯斯对整个事件稍加进行了润色。诚如丹尼尔的自述,“书中的对话和情景得之于比利的回忆,而治疗过程则直接取材于录像带。书中并无我自己杜撰或改编的内容。”

  较之前部《24个比利》,这本《比利战争》更加精进化了,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丹尼尔擅长于理论与概念的梳理,他对比利的感受有着非常深切的理解,书中,他更加重视突出比利的每个人格的个性与心理变化,并将比利身体里出现的人格化繁为简,缩小了之前设定的“十种人格”与“不受欢迎人格”的范围,让比利所遭遇的心理状况及际遇变得清晰了然。也让读者更深层的全面了解比利,从而做出客观的评判。

  《24个比利》更多的是讲述比利24个人格与人格之间的战争,而《比利战争》已不仅仅是人格之间的战争了,其背后牵扯出了一系列的“黑幕”,这些来自政治、政客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一次次把比利打入绝望的深渊。深挖下去,这些力量背后掩藏的是人性。极具讽刺的是,被很多人看“怪物”的比利反而拥有着积极、睿智的人格,而那些看似正常的“政客”“医生”“看守”等,反而是披着正常人外套的可怖“怪物”,他们是偏激的,也是功利的,他们对待比利以及医院里的精神患者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对这些患者从不走心,只知道一味用蛮横的方式对待他们,比如电击、殴打、监视囚禁等,人性的黑暗在利玛医院里可谓是显现得一目了然。

  在很多人眼里,比利常身上常被贴上“精神病”、“强奸犯”、“反社会”的标签,因为真相已被一次次掩盖下来,黑幕力量向外界散发出的舆论从来都夹杂着虚假和不客观。比利以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抗争,无非是想追求一种正常、自由的生活,可当他其中的一丝希望或一项美好之物遭遇剥夺和损害时,他都会出于人性的本然尊严前去抗争反抗。这时的比利,在政客眼里是一个危险、黑暗的不该存在于世的异类;在没有精神病医生资格证的医生眼里是一个扭曲、装疯卖傻的怪物;然则从朋友眼里,比利则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反抗者,他的一切反抗行为,是这些被关押在黑暗里的人们的希望,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自由就意味着正常生活。

  从《比利战争》这本书里,让读者从比利身上看到了人性,也看到了整个世界。对于世界来说,应该是尽可能的开放,而并非封闭,就像社会上那些不了解比利的人,正因为黑幕力量对比利的一切消息进行掩盖,所以他们是无法接纳像比利这样的患者,从而导致更多的偏见繁衍,很多时候,偏见则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我想,丹尼尔·凯斯不顾各种压力,用流畅客观的笔触还原了比利的一生,无非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深入了解获得一种理智客观的态度,从而学会思考和包容,因为对于世界来说,蒙昧将导致恶,理解则导致善。

  所有文字皆为原創,若转载或另作他用,请豆邮告知!

  《比利战争》读后感(九):24个比利的爱与向往

  这本书我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也知道讲述的是一个人同时拥有24个人格的故事。仅仅是故事而已。从没想过,这样的事,竟然会真的出现在真实的世界中,没错,这是一部纪实小说。

  这次想起来读一读,主要是托了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灭罪师》的福,实在是觉得唐溯被那个日本少年耍的太令人尴尬了,而且电视剧的后期那些情节并不能引起我这个对犯罪心理有着十分浓厚感觉的“患者”的兴趣,所以干脆找来了这本书,一方面觉得是这本书里一定是充满了这位比利先生的罪恶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也想要挽回像唐溯这么狼狈的侦探的尊严,我也想见招拆招,就像是在读宫部美雪的犯罪小说的时候的那种感觉,至少能让我感到我还是有正义感的。我渴望去剖析这些罪犯的心理,渴望让他们不去做这样的事,因为这样的事总是可以避免的。但每个人的成长轨迹的不同终究还是会造就这样或者那样的结果,我时常感到的也是心痛。

  但这部作品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这部书是病例,而不是罪恶史。比利不是坏人,他很善良,他渴望拥有正常人的一切,但是他不能。他被虐待,被狠狠的虐待,一般的心理发生变态的罪犯一般都是经过了儿童时期的大的刺激,而其中最不幸的应该是属于比利这样自己默默承担了痛苦而造成了人格或者精神分裂的精神疾病的患者。

  读到中间的时候,我真的开始同情比利。他是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却没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巴尔扎克曾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到对于比利,苦难只是让他看起来就很脆弱而卑微的生命更加的憔悴不堪。这个世界不公平。而更加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哥伦布市的快报并没有给比利同情,而是不断地抨击他,就因为他曾是强奸犯,并认为他的精神疾病不能给他以保证来给全市的人民以安全。可笑,可悲。甚至有议员直接说比利不应该获得自由,应该受到监管,以防止他再次出来伤人。于是比利被转到了那可怕的利马医院,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于是,比利之前的治疗全部都没用了,他又分裂了。

  这个“故事”只记录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而后来的纪实文学《比利的战争》在美国本土出版时受到了极大地打压,不过还好,今天的我们可以有幸读到这本续集,但比利的病没人去治,或者说是社会舆论让他根本无法康复,这是令人心痛至极的地方。我们在平时,或者看书的时候很难去想象人们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会真的那么没有爱心,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样一位跨时代意义的人格分裂者就这样被我们所谓的高尚的社会所排除在外了,这不公平,没有人有权利制定这样的规定,而且人制定的规定从来就不是真理,不然法律为什么会时不时的变更。我们没有权利这样对待比利。

  当然,我在气愤和同情之余,也只能是剩下叹息了。比利在2014年12月12日去世了。他终于结束了几十年的痛苦,结束了这一切的一切,曾经他是那么想早一点结束的一切。同时,还是要感谢《24个比利》和《比利的战争》的作者丹尼尔•凯斯先生,凯斯先生也是在2014年病故,但要比比利早一点。要是没有凯斯先生的坚持和努力,世界永远也不会看到曾经有一位极其痛苦的而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的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永远也不会去反省我们所有人对于弱势群体所做的丧尽天良的事情,即使困难重重,凯斯先生还是做到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希望他们都可以在天堂好好休息,警示这个腐烂不堪的世界吧,rest in peace。

  听说《24个比利》要改编成电影《拥挤的房间》,莱昂纳多主演,挑战比利的24个人格,我会走进电影院的,带着一颗肃穆的心。

  《比利战争》读后感(十):《比利战争》——他是骗子还是病人?

  比利最后被治好了?这是我看到结局时心里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好吧,既然是能够因为求死的欲望而被融合治愈的精神分裂,比利究竟是在演戏还是真的患病就有点让我觉得迷惑了。这本书其实说是纪实文学,毕竟还是带有很强的感情基调的。从根子上来说,作者还是在为比利这个受访者说话。我们看到的,都是比利何其无辜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配不上他。随着看书的脚步,我们似乎成为了比利最为衷心的朋友,为他难过、为他激动、为他兴奋。可是没有人真正关注,作者所谓的看过的人都觉得比利是真的精分是不是有意在误导舆论的导向。我是愿意相信比利是一个无奈的病人的,可是一旦想到他真的就有可能是一个骗子,却又觉得不寒而栗。一个比肩好莱坞的老戏骨,可能真的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这样一场骗局的。他用无比精湛的演技为自己脱罪。如果我们身边也遇到这样一个人,又该怎么办呢?

  作者最让我怀疑的写法,其实是他很少站在那些不相信比利是精神病患的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当然,这当中可能有讨好比利本人的原因在,毕竟想要拿下这个书的写作权,作家是需要做一些让步的。可是那些人也是受到过专业训练的人,他们的背后,是一整个民主体系和科学世界,他们的话语权难道真的就是不值得相信的胡言乱语吗?这真的未必吧。其实正是有了这些让读者看着就感到气愤的人的坚持,人类的科学世界才得以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习惯法系统才得以顺利运转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冰冷,让人生气,缺乏人文关怀。可是这个世界又不仅仅是这样而已。那些冰冷的规则,几乎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由而设定的。对单个的个人,可能这些规则就是无情或者残酷的。他们的权力,需要有正义感的人去争取。但这绝对不代表着可以为他们的特殊情况和悲惨际遇开后门,甚至改写规则本身。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在一个法理的框架内进行。保护个人是依据空口号和假原则,真正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一定是先怀疑后争取。

  面对比利这样的可怜人,我们需要同情,但也同样需要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我们可以放过一个比利,可是你保证不了世界上会不会有借着比利这样的外壳做坏事人。这,大概是看完比利的人生这一切感人的故事之后,我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