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威尼斯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威尼斯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9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威尼斯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威尼斯日记》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一):平实的威尼斯记录

  《威尼斯日记》——阿城:阿城在威尼斯旅居两个多月,自然是呆个一两天的游客无法比拟的,他讲到了威尼斯的点点滴滴,象玻璃岛,圣马可教堂,叹息桥,学院桥,玻璃岛等等很多,也有很多威尼斯的历史和掌故,作为威尼斯游记看看也是合格的。看到崔健,苏童,张艺谋这些当年文艺圈的大腕,想想毕竟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文字了,其中讲到繁体big5码,讲到公务员对下海的恐惧,讲到nba九二年公牛队的夺冠,想想当年也看过几场比赛,对乔丹和斯托克顿的较量仍有印象,真是遥远年代了,细思恐极啊……书中也有很多对历史文化反思,有对古籍、中药等的考究,对于上海犹太人描写依稀好象在高晓松的《晓说》中听过,不知来源是哪儿,处处折射出作者博学,读来妙趣横生,令人获益匪浅。最后,从看过所有意大利相关的游记来看,达芬奇是绝对绕不开的丰碑,真是个牛x闪闪的天才

  遗憾的是,读的国内最新版本竟然又有很多删节,让人有些不舒服呢。

  喜欢这一句:威尼斯是一个海岛,海是亚德里亚海……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二):威尼斯的歌声

  二十年前的作品,终于等到了新版,可惜还是一部删节的版本。虽然删节的部分极少,心理上还是有白璧微瑕之憾。

  阿城的文字凝练从容,像明清的笔记小说。原来看《聊斋志异》,觉得蒲松龄写的真是简洁,后来才发现,明清笔记小说里,蒲松龄算饶舌的一类。不过,文章还是要有一些修饰的,一味简约难免干涩。但对现代中国作家们,却不能强调修饰,而要突出删繁就简。现代汉语已变得拖沓繁絮,再一味的花团锦簇只能色彩泛溢,令人无法聚焦,晕眩乏味。《威尼斯日记》是较好的范本,多读读,能悟出什样的文字能既雅致又不做作,既精简又绵长,既随意凌厉,中文的血脉要在这样的文字里才能赓续。

  如果要在《威尼斯日记》里找些深刻思想,读者一定会失望。《威尼斯日记》是中国古代文人笔记的传统随性而书,没有章法体系。阿城渊博中外古今话题信手剪裁,但并无高深之处,是一个住在威尼斯水城里的东方人,随便留下的几篇闲话。这部号称《威尼斯日记》的作品,甚至连威尼斯的风情历史民俗也极少提及,偶尔来一句:“在一座桥边看到墙上的一块石牌上刻着莫扎特曾在此住过”,然后呢,是不是该说说莫扎特的音乐,或者纵谈一下莫扎特在水城留下的点点滴滴,然而,后面只跟了一句:“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那座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写在意大利订做小提琴,说阿玛蒂型的琴纯净火气相比之下瓜纳利琴和斯特拉地瓦利型琴显得暴力,想想这个题材能发掘出多少东西,但阿城也只是这样几句话交待完毕,又迅速滑向下一个话题。《威尼斯日记》的话题散漫而飘忽,但并不缺少灵光闪烁。阿城凭着对节奏把控的到位,冷不防在平实叙述中陡然插入一行精警的字句。虽然内容有时单薄了点,有些段落因刻意的收敛显得不太自然,但时而天外飞来的妙笔,几句精准的勾勒和跳脱的思维,令文章摇曳多姿。而在对情景人物的捕捉上,阿城也充分显示出一个小说家准确的观察力。比如:“克雷莫纳的早晨很安静钟声洪亮,一只狗没有声音地跑过广场一个男人穿过广场的时候用手扶了一下帽子”,像绘画高手的白描,几根线条一扫,人物和场景呼之欲出。说到这里还得提一句,阿城当年可是以画家出道的。

  “威尼斯具有豪华中的神秘,虽然它的豪华受到时间的侵蚀,唯其如此,才更神秘。”中华的文化也像威尼斯,豪华而神秘。在威尼斯的石板与运河间,阿城谈的是《教坊记》和《扬州画舫录》,刚朵拉(《威尼斯日记》里把这种威尼斯特有的小船称为“弓独拉”,倒是一个很诗意翻译)的桨声里,飘荡的是大唐的歌裙和明清的金粉。在意大利偏头痛也求助的是中医,还特意在日记里记载黄芪、板蓝根、葛根等中药的药性。什么叫爱国?这才是。不是夸赞一国的官员领袖,站在政府门口看着国徽和警卫热泪盈眶,爱一国之文化,爱一国之历史,将之融入文字和思想,融入日间的口味与日常的闲话,这才是割不断的乡愁。《威尼斯日记》最后是这样一幕场景:运河中,一叶小舟,一位老人站在船头吟唱,一曲歌罢,两岸和桥上掌声如雷。不知此时在此时搁笔的阿城耳中,异国的歌声中是否还荡着一缕二十四桥的箫音呢?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读书公众号:闲书过眼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三):眼前的远方

  曾经听到有作家说,我们这些平凡人都是不敢随便去死的,只有像阿城先生那种人,写出来《威尼斯日记》,才敢不怕死。深以为然。

  《威尼斯日记》很薄,也就一百多页,从一九九二年的五月二日写到七月二日,其中有几天还只有一句两句话。

  内容也很散,一边说着威尼斯,又一边对照着谈到唐朝的《教坊记》,中间又去罗马和维琴察呆了几天。

  描述也是很日常,零零碎碎说了来访的朋友,吃了什么菜喝的什么茶,和跟朋友一起看完了当年度NBA总决赛,甚至连中途犯了偏头痛看医生吃中药也写了好几篇。

  这本书的缘起,是意大利有一个文化项目专门邀请作家去威尼斯旅居和写作。但是阿城一开始下笔的时候,肯定是没提前预设要写成什么经典的——只不过是西方的古城跟东方的才子自然而然碰撞出了火花,天成的文章自己就流淌出来了。

  爱好歌剧,所以只是住在歌剧院后面,就会兴高采烈像个小孩子

  “住在这样有名的歌剧院后面,令我很兴奋,好像真的与歌剧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没有。

  小姐说可以帮我买票,我却喜欢看到有好节目,于是去排队,买到票,等候进场,进去了,找到座位,坐下,看看来往的各种人。乐队在调音,灯光暗下来,开始了,于是快乐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写到跟朋友聊天时,聊到共同的朋友,就讲起了故事

  “八四年夏天,中国已经开始经济改革,我和芒克去秦皇岛与人谈生意,以为可以赚点儿钱。芒克一到海边,就脱了鞋在沙滩上跑,玩了很久。芒克人很漂亮,有俄国人血统,我躺在沙滩上看着美诗人兴奋地跑来跑去,想,如果我们能赚到钱的话,可能老天爷一时糊涂了。”

  早上出门喝咖啡报纸,报纸上刚好登了自己写苏童的文章:

  “苏童的阅读经历应该是在几十年来的暴力语言阴影下,他从阴影里走过来而几乎没有阴影的气息,如此饱满,有静气,令人讶异。”

  听说苏州和威尼斯是友好城市,于是想到跟威尼斯一样有水、桥联系起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莫普堤、斯里巴加湾和曼谷,但是只有威尼斯具有豪华中的神秘,并且因为这豪华受到时间的腐蚀才更显神秘:

  “白天,游客潮水般涌进来,威尼斯似乎无动于衷,尽人们东张西望。夜晚,人潮退出,独自走在小巷里,你才能感到一种窃窃私语,角落里的叹息。猫像影子般滑过去,或者静止不动。运河边的船互相撞击。好像古人在吵架。

  早上四点钟,走过商店拥挤街道,两边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微笑着等你走过去,她们好继续聊天。有一次我故意留下不走,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她们也非常有耐心地等着,她们的秘密绝不让外人知道。

  忽然天就亮了,早起的威尼斯人的开门声皮鞋远远响起,是个女人,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朗宁手枪似的射击声。”

  去了一趟克雷莫纳城,提到曾在市政府收藏了五把国宝级的小提琴:

  “那天我听了一位先生拉那把一七一五年名字叫‘克雷莫纳人’的斯特拉地瓦利琴,这把琴曾属于过匈牙利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我听的时候脑子一片……如果现在有人引你到一间屋里,突然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正在里面画画,你的感觉怎样?”

  最后那一天的傍晚,回到威尼斯:

  “回到威尼斯,天色尚明,船在大运河里走,两岸是古老华丽布景般的楼宇,Rialto桥上已经开灯了,黄色的光。

  学院桥也开灯了。

  远处教堂的尖顶贴有夕阳余晖。余晖中有鸽子滑过,鸟迹斑斑。

  穿过小方场,在光滑小巷中走。掏出钥匙开街门,院中水井静静立着。一只猫站下来私家侦探研究我。”

  我有时候也忍不住惊叹,为什么竟有人能把闲言碎语的日记写成经典?

  把日常生活写得世俗有趣却又没有烟火气,实在是中文的极致了。在两个月的日记里,阿城把中国的、欧洲的、历史的、文化的,桩桩件件,信手拈来,写得随意,读起来却很痛快

  有时候会意识不到《威尼斯日记》是那么多年前的作品。阿城写这本的时候我才三岁多上幼儿园,现在我快三十岁了,读起这本书来,仍然感觉作者像是昨天刚聊过天的老朋友,没有丝毫隔阂

  大概因为他从来不用居高临下或者矜持做作的姿态来说话,只是用最真诚敏感态度体会生活,于是字里行间都是无法抑制的好奇欣赏和赞叹,偶尔有些吐槽和牢骚,也仍然觉得可爱

  整本书,有着惊人美感

  这种美是很天真赤诚的,有一种少年人的热情饱满,纯粹认真而且可爱。但同时又很成熟,大概因为看过许多风景、知道许多故事、离别又重逢过很多人,所以能更加敏感地识别到日常生活中细节美好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也是个很美妙缘分:在桂林旅行的时候,在酒店书架上偶然翻到了,读了之后就不想放手

  现在快要过年,休假了宅在家,慢慢再读一遍,只觉齿颊留香,心情轻松愉悦,有种隐隐约约的甜蜜

  如果要给自己的新年许愿,我只愿能成为像阿城一样敏感觉知,同时又有能力快乐的人。要去沉浸世事以体味这人间的烟火,更要保护内心的认真与赤诚。

  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此吧,读者跟作者一起使劲儿,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里,构筑到一座超越具体存在的、更瑰丽的城市。

  这座看不到的城市,常常能令人忘忧,将自己从眼前的琐碎烦恼解脱出来,并顺带勉励自己要精进勤学些。

  这样的,只是在自家的书房,也是一种远方。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四):他是中文世界里的一个例外

  有一些人的文字,一着眼就是光彩,躲不过去,比如张爱玲,比如阿城。阿城是中文世界里的一个例外。一九八四年,阿城以小说《棋王》轰动文坛,接着又有《树王》《孩子王》,篇篇精彩与众不同。我第一次读阿城,如同后来遇见木心,都是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但是木心好歹还有文集十三种,阿城已出版的文学作品,却只有五种,分别是:“三王”、《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遍地风流》和《威尼斯日记》。都不是长篇巨著,都很好读。

  这五部书,九十年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去十多年,除了“三王”,其他都无再版。所以我读阿城,是读的电子版。那时候刚刚买了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也有,但还不流行价钱也贵,读电子书都是直接捧着电脑看影印本,也不觉得费劲,反而一往情深,一夜一夜的看下去,看完《威尼斯日记》,再看《遍地风流》。陆陆续续几部书全部看完,别人再问我喜欢谁的作品,周作人、汪曾祺外,一定还要补上阿城=

  最近,《威尼斯日记》由中华书局出了新版,终于拿到纸书,又诚诚恳恳看了一遍,仍然是好。阿城本来是不写日记的,一九九二年,他获颁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并应邀担任驻市作家,去意大利待三个月,写了这本书,是日记,又不是日记。一个小八卦,这本书本来是由台湾麦田社出版的,而据说编辑正是唐诺,只是据说,不一定是真的,但就像在书里面读到阿城和木心是朋友,心里莫名其妙高兴,是瞎高兴,但是也很好。

  回到这本日记,是真好看。好看在阿城博学,博学而且不虚言。他不像余秋雨那样,一谈文化就要祭出祖先国家等大主题,他只是一个正常的人,听歌剧也看球赛,吃麻婆豆腐也谈文学建筑

  在这本日记里,他记事,是真正日记的功能,同时又写旅途,所以也有游记的意思,然而,也有不少《教坊记》《扬州画舫录》的读书笔记,甚而还因为头痛开了中药,读起药方来,将一味味中药说开去。这之外,他还分析欧洲人种,考犹太人入化史,评论苏童等作家的作品,是真正把日记这一文体打开了,记叙、评论、笔记都可进入,自由自在,但因为还有日期的连结,又形成一个整体,潜藏着情感脉络,于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日记,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只此一种,光彩夺目

  以上是骨架,而阿城真正的好,首先遇到的,是血肉,是文字本身。如今写字的人无一不受翻译文学的影响自觉不自觉都有一些翻译腔,句子夹缠不清,好端端的中文,简洁、精准不要,偏偏弄得又臭又长,花里胡哨。肉夹馍非要做成汉堡,不是不好,只是少了些味道。而阿城不论文字还是叙述节奏都流畅而不油腻,有古风,端端正正,清清爽爽,好干净。

  读阿城,是不会厌的。一本书仍是不过瘾,这一次能再出一次全集才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五):一季琉璃

  写在前面的话:从纯私人的阅读偏好而言,中国(大陆)当代作者的作品一向不算前茅的心头好,少年时代起满足阅读热情与兴趣,能反复回味的,大多是古文和西方名著经典(翻译版),甚至为了偏执的取向,把语文课本中定义的“现代”与“当代”划得泾渭分明,以此“辩解”自己为何对民国生年作者或查良镛先生之类的作品同样青睐有加的矛盾。反倒少年末端起脾性逐渐圆融,加之阅读口味一向繁杂,当代作家的的比例成上升曲线态势,时不时遇见心仪,越发觉得自己粗陋浅薄,精英文学与世俗文学优点各异(其实真要严格按定义走,绝大部分的阅读都是世俗文学吧,包括后世成为经典的《红楼梦》这类),我们这样连“知识分子”的边都摸不着的人,能在各种值得的深度阅读里获取思考与对话的快感,已是幸事。

  当然,用阿城先生的话说,中国连西方传统意义的“知识分子”都不太有呢(倒不是酸腐偏激,而是根据“知识分子”原文的由来与定义,结合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影响,得出的中肯结论;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同样匹敌的“读书人”,是内核不同造成的字面义也当不同)。对阿城先生的印象,一直粗浅地停留在《棋王》的阶段,承认是好作品,但总不如张洁或王安忆的敏感细腻引发共鸣。直到yy托人带了一本阿城先生刚刚再版不久的小册子,说是因为我总抱怨大部头不适合碎片时间,观后忘前,这样简单的信手随笔该能达到我“迅速终结”的要求(倒符合一向喜爱阅读“闲话闲说”的癖好)。

  结果恰恰相反,几乎从来不写游记随笔,也不记日记的阿城信手随笔勾勒了在威尼斯的一季(三个月)生活,却让人无法“随便翻翻”。与一向偏好的字字珠玑相反,依然阿城一贯平实清淡的叙述方式,却令人时时惊喜于这平凡砖瓦下“掩盖”的金玉满堂,有思想的碰撞,有雋永的才智,有细腻的情感末梢,也有谦虚却能指点江山的气魄。于是看看想想停停再看看,反倒比真正的大部头拖上了更久的时间,但阅毕,却有与“一见钟情”的喜悦分别的惆怅。

  书不厚,小三十二开本,三个月的日记,最短有时一天不过两句话,中华书局给了绛红色的绒布封面,正面压了古典对称的百花纹样,一如作品本身,不经意的气度自华,。在网上查询了此书当时的写作背景,意大利每年从世界范围内选一名作家在威尼斯住三个月,然后交出一部作品,先出意大利文,再出本国文字。1992年阿城受邀,一向不写日记者应约而作。资料还显示,在他之前受邀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诗人布罗茨基。

  同样是游客的身份在威尼斯逗留过,他笔下的趣味盎然并不仅仅因为呆的时间相对久长。半天光景里,曾坐贡多拉在水城狭长的水道里徜徉,听自己的船工与狭路相逢的船工“拼歌”,也仔细留意过沿途的“犄角风貌”,寻过羽毛笔,穿过玻璃坊,尝过墨鱼面,也并不完全像个一惊一乍的游客那般雀跃,也想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只属于自己的感知,只是最终大抵多半还是个合歌击掌的看客,要写点什么,也可能小情小调流水鲜明,却无法冷眼旁观,更无隐入的可能。

  这大概便是普通人与“大家”的差距,差的,不仅仅是多了三个月的时间。旅行喜欢做功课学知识,于是可以知道贡多拉的设计象征,却无法连接起关于吴王夫差的霸业;能领会从圣马可广场到无名巷弄分别施予的震撼与诱惑,却无法信手联通回大唐或盛元。这个人,带了一台手提电脑,简服薄书(好像只带了一本《教坊记》),脑子里刻着一部《扬州画舫录》(只知道苏州和威尼斯是友好城市,但阿城眼里更契合的倒是曾经的扬州,瑰丽奇巧,纸醉金迷),就施施然穿梭于这座随便一条“此路不通请君自回”的幽巷都可能价值连城的宝藏堆,于是知道意大利的夏天不卖猪肉,听得见威尼斯清晨五点开启一天时敲击石子路的高跟鞋声,让住宅周边的猫狗熟悉了自己,还因为热爱古典音乐而更适合“本地”氛围;结果,这并不妨碍他坚持追看NBA的总决赛全程,同时接待欧陆各地前来相聚的艺术家老友,顺便给我们科普一番治疗他偏头疼顽疾的中药材各是几味。

  他说,“文艺复兴,复兴的是饱满的人文精神”,“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完整象征,科学、艺术、人文”,而不是我们现如今“分科领域的人才”,都像“残疾”。从个人角度而言,他不似普通酸腐文人一般,倒是个能工巧匠般的“实干家”,猜想算是冥冥中向文艺复兴精神致敬的一种不刻意吧。

  能把“命题作文”写得如此好看,大概因为人太通透。于是日常琐碎轻描淡写间忽现的真知灼见一点儿也不突兀,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大家”口吻,没有他自己最反感的“腔调”,不过是涵蕴深厚,“小品文”精髓已得,思之所游情之所至里便能让尔等普通读者畅快淋漓,偶尔醍醐灌顶,对一本“闲书”,还能有何更高要求?饱满的,温柔的,不带暴力阴影的,小小的门户与大大的露天剧场和公共浴室构成的彰显公共生活重要性的“世俗性”,才是比“正史”更值得回味的一座城市在时间长河里从未停驻的价值所在。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六):笔尖上长出威尼斯

  阿城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生长式”的,有了上一句,自然就接了下一句,文字自顾自地流淌,不被所谓的立意、结构、技法等束缚。

  1992年,阿城获得了意大利文学奖,在赴威尼斯考察的一个月间,写下了《威尼斯日记》。这本体验日记把他的文学主张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阿城淡泊逍遥的性格一样,淡淡的,碎碎的。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日记,像一粒粒的原味牛肉干,营养丰富又耐人品咂。阿城在本书中谈到电影时写:“好的电影,看完之后,总是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时又说不出学到了什么。”这本书读罢的感觉,恰恰就是如此。

  《威尼斯日记》不是《带一本书去巴黎》的那种考察型的游记,既不只是普及威尼斯的历史,也不单单介绍威尼斯的景观,它是一本真正的“日记”,忠实记录了这一个月中阿城的所思所想。是不是所有文章都围绕威尼斯来写?阿城不介意,读者想必也不会介意。

  阿城是个杂家,写起散文来天马行空,兴之所至想到什么都能谈论一番。他与朋友吃扇贝,就从扇贝写到贝中出生的维纳斯,又写到人体雕塑的饱满之美。他在威尼斯看到船,就介绍起《扬州画舫录》中稀奇古怪的船名来,“红桥烂”,“何消说”,个个朴实有古风。他去克雷莫纳取订做的小提琴,从琴的音量谈到音乐中的暴力倾向,写出对人们的知觉渐趋麻木的担忧。历史、歌剧、文学、音乐,阿城什么都谈,像个与你一起品茶闲聊的老友。

  阿城在这本书中谈文章写作,说道:“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看着似乎颇有取巧卖乖之意,但仔细想想却又会发现是大实话。阿城著文确实如此,如《威尼斯日记》,初读极平淡,一会写写连着刮了好几天风,一会写写自己又犯了偏头痛,以为可以加快速度扫下去的时候,突然便会有一个句子荡入眼帘,然后停留,寻味,反复端详,才发现“此中有真意”。有人的才情似瀑布,如木心,连珠炮似的给出结论叫人应接不暇;有人的才情似泉水,如阿城,文字清淡,蜿蜒流淌,偶有叮咚声入耳便觉快慰至极。《棋王》中说“太盛则折,太弱则泻”,阿城的文章确确实实应了中庸之道。

  在威尼斯,自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大利人,阿城看人细腻精准,他笔下的意大利人也极有趣。阿城说意大利人不用说话,嘴的造型就能表达意义,因为头骨的形状,意大利人的脸越到老时越显得清楚有力。又说意大利人继承古罗马遗风,善言谈,“在门口告别可长达一个小时”,一个极富画面感的句子就幽默又精准表达了他的意思。读这些观察记录,似乎可以看到阿城身着他素来爱穿的麻布褂子,蹲坐在威尼斯的街角,顽童似的观察路人。

  写文章,靠的常常是“触发”。眼前的景色,空气中的味道,一位过路的行人,都可能激起作家的创作欲望。最终写成的作品也许与此时此地已相去甚远,但若没有这一个引燃线,文章怕是不能成行。这还是应了阿城所说的“生长式”,你捡到一颗种子种下了,不知道它会长成一枝藤蔓还是一棵大树。

  英国诗人布朗宁说:“再没有与它相似或相同的城市,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威尼斯。”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威尼斯,带给了阿城许多灵感,才有了这本《威尼斯日记》。阿城的目光投在威尼斯的河道碧波上,映出了关于人生、艺术和美的广阔天空。

  本文首发于 夏花 APP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七):随性而至的日记,不过还是值得一读(定价稍贵)

  这样一本日记,可能读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觉得很“散”——真的是日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一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随手写来,前一段可能是威尼斯某处的风景,后一段可能是电视转播里的NBA赛况;有的人觉得很有“意思”——看起来不费神,轻松,随时拿起来随便看一段都可以,不用担心接不上前面,且内容中外古今逸闻趣事皆有,长姿式。

  我个人挺喜欢这种小集子,就是读起来不费事,不用成天掂着,可以随身带着,某段小小的空闲时间就可以拿起来看一两页,作者似乎没有太多的讲究,读者读起来也就同样可以不太讲究,在家里泡着茶坐着躺椅可读,在路上等着公交时也可读。只是我对NBA毫无兴趣。好在作者写了很多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的内容,比如在威尼斯他读着《教坊记》、《扬州画舫录》这种情景这种感觉想想就有趣,以前我不知道这两本书,在他的引领下,觉得这两本书大概自己找来读读也不错。查了一下电商还都有的卖。

  有网友经常说,我国书籍比外国便宜多了,但其实这事也不能简单的比较,毕竟国情和普通群众收入都不一样。这个小小的薄薄的精装本定价49元,还是稍贵,不过既然是精装本,更适宜保存收藏也无所谓了,如果觉得贵还有其他出版社的平装本可以选择。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就是,在此书之后我读了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虽然两人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不过写的都是意大利,黄永玉的这些散文也有点像日记,也是随心所欲,且我买的那一版本定价也是49元。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不过得说黄永玉同时作为一位画家,可以为自己的书画插图,这真是件特别好的事!有时候绘画作品如此直观,比文字更有韵味。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八):对于一本书,我们在期望什么

  今天看到豆瓣上一个大神在宣讲他一年读510本书、累积阅读1700本书的经验,还有在多少天的时间内听了几千首音乐,看了几百部电影,旅行走了几十个县级市,着实惊为天人,顿时获得一众豆友拥叠。

  用数字衡量文艺作品,实际上是把读科研文献的方法用在了欣赏文艺作品上,忘了谁说的:”读一部作品,一看文采,二看哲理",我私自加一句:“三看人性”。如果一部作品只能够提供知识,那更应该算一部技术专著,至少不是文艺作品。对于阿城这本书,里面有文采、有风景、也有知识,可是对我来说,各种中药的名称、功效、用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还有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让这些美丽的文字在眼前静静的流淌,体会那种安静和闲适,这不就够了么。

  那位大神的阅读方式、用数字计量书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我觉得是数字直观的计量了知识,数字的积累也代表了成功,也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大神好像是自称读书、旅行之外本硕博都没落下,不知以后会不会成功?会有多大的成功?那种成功和那1700本甚至更多的书有多大关系?成功之外他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吗?等到他读完10000本书的时候对书的态度会改变吗?

  最后,删减制度令人恶心。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九):坐在夜风里的人

  阿城的这本《威尼斯日记》,1997年在国内首次出版,一直没有再版,2015年由中华书局重新编辑校订,暗红色的绒面封皮,黑色的小字静静的打上“阿城”的名字。其实是一本小书,短短的只有一百多页,而且它确实是一本日记。 这本书是阿城90年代受邀去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写下的随记,他当时在威尼斯停留了三个月,所以目录就是“五月、六月、七月”,每一篇的题目干脆就是“一日、二日。。。”。由于之前拜读过他的《棋王树王 孩子王》,被他精悍有力的文字所震撼,所以同样怀着有些微妙的紧张情绪来看这本书,读了几篇才完全放松下来。用以前小学老师的话来说:这完全是流水账嘛! 它记录了一本日记应该记录的所有事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事无巨细,但它又并不完全只是日记。怎么说呢,就像你同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在夏日的夜晚静静的坐在河边吹风,喝酒的人随意的吐露着醉酒的气息,夜风也顺带把这香醇的酒气吹到你的身畔,你便也一同醉了。 这里有一些小哲学、一些小历史,有歌剧、提琴,美食,还有朋友和球赛,是他的幽默和浪漫。 “十八日”只有一句“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文化大革命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的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 “早上四点钟,走过商店拥挤的街道,两边的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微笑着等你走过去,她们好继续。有一次我故意留下不走,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她们也非常有耐心地等着,她们的秘密绝不让外人知道”。 “我们离开这个小村子回维琴察,车开下平原经过Montecchin时,暮色中远处两座离得很近的山上各有一座古堡,Luigi说,一座是罗密欧家族的,一座是朱丽叶家族的,都这么传说啦。 深夜回到威尼斯,看着船尾模糊的浪花,忽然对自己说,一个是罗密欧的家,一个是朱丽叶的家”。 我很愿意听这样一个人给我讲这些事情,你会多么想要拥抱他。 看过阿城的小说,再来看他的散文,就像看一个拿着长剑的将军,在夕阳下吻一朵花。 中华书局在编后记里说道:时隔二十年,重读这部作品,仍然时时被打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想,对于我来说,阿城就是那个坐在夜风中的人。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十):在读书会上想到的

  寂寞宅女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读书会,很想知道大家对于男神这本散漫的小书会有什么见解。

  阴天的下午,我被大家的谈话吸引着。不同职业的大家围着阿城的书,像是簇拥在一个大泡泡上的许多各有故事的小泡泡。可爱的良友店员了了几句的谈吐里透露出很大的阅读量,学油画的美丽咖啡店姑娘对威尼斯画派侃侃而谈,书店小哥和他的数学老师朋友在相互打趣中展示了文理科男不同的思维理路,爱旅行的姑娘谈起读此书引发的共鸣,经营公众号的主讲人和她的好朋友推崇阿城散淡客观的笔法。而我这个被憋坏了的人,兴奋又羞怯,每次忍不住说话都不顾丢人,只有脸在熊熊燃烧,心在怦怦乱跳。以下就是我今天下午胡言乱语的小小总结,和给孩子们讲儿童诗一样,90%都是被大家的发言勾引出来的不成熟的小想法,但敝帚自珍,是以为记。

  *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日记

  这不是珍重奉于案头的书籍,不是三王和《遍地风流》那样精致的小说,不是《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那样成体系的论说,他就是一个天才的日记。当我的男神愿意推开旅店的房门,给大家看到的他的日常点滴,这宝贵之处在于我们可以看到博学睿智清醒如他,如何关照生活,如何放眼于旅途的点点滴滴,从这些漏出海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推想出海面下阿城老师这座“冰山”的庞大体量。 这和那些他精心编写的小说学术论著一样值得珍视。就像鲁迅先生的《马上支日记》于那些正经杂文小说比起来显得那么俏皮可爱。

  *由日记说及日常

  大时代里自有人在风口浪尖嘶吼时代之强音,给时代做注脚、贴标签。但以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为例,自有时代良心冯骥才遍访典型,控诉时代。但真正动人的是《干校六记》和《遍地风流》中的wg日常。大时代中每个人,依然要吃饭睡觉恋爱成长吹牛彷徨, 这些细腻微小的日常贴着读者的心,又渗透着大时代的余震,这样读者可能反而更加贴近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正如鲁迅笔下那些无事的悲哀,张爱玲固守人生安稳一面中的小小悲喜,小小团圆。如同描写大海的浩瀚汹涌,直接写风浪不容易见好。以沙滩上的一块小石头,小螃蟹的视角,去写浪头,以珊瑚中一只小鱼的眼睛去看游过的鲸鱼,或许更能感应大海的浩淼与力量。

  *客观描写及留白

  不抒情,只是悄悄埋伏一些看似客观的描写,营造一种微妙的气氛,便如国画中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有可以做客的空间,任其能够带入自己的感情想象,反而比说尽更好。这便是春秋笔法吧。

  *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人生是不能如意的,在风中在海上,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其间人生的味道颇耐寻味。在大风浪中过来的人,淡然观世事,心中怀汤火。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日常交谈中我戒慎恐惧,不愿提及读书之类,甚至连买书快递到单位都觉得羞愧,因为仿佛已经戴上了酸腐扭捏文艺青年的怪怪高帽,为人侧目。所以一直在自己屋里看书,感念只在豆瓣宣泄。但独学而无友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大进益,从小我就喜欢和好朋友聊天,无论是日常、八卦,还是偶尔的形而上之论我都从他们身上偷来了许多宝贝,可以说自己的三观有一部分是在交谈中建筑起来的。总之,在可以做形而上交谈的朋友都四散天涯的现在,我无比珍视今天的相聚。

  走出书店,细雨飘飘洒洒。这个下午的闲谈如同手中捧着的热茶,在凛冽的秋天里,我的笑关不住飞在脸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