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威尼斯日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威尼斯日记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威尼斯日记的读后感10篇

  《威尼斯日记》是一本由阿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1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一):阿城在威尼斯

  五月十二日

  G先生问到□□□□及中国传统。我的意见是中国根本没有□□□□,只有“□□□□”这个词,就像说到中国禅,与印度的佛教已无甚关系。而“禅”又只是一个话头,说说的,哪里就是色相?“□□□□”在中国已经退到“□□□□□□□□□”,无可再退,只是为了□□□的面子问题。

  五月二十三日

  其实□□□□概念既然认为人类有一条必然之路,也就无非是一种宿命的变体。

  注:也是“共产主义”

  这样成熟迷人的文学,民国有接续,例如张爱玲,可惜□□年又断了。

  注:这里应是“四九”

  六月一日

  注:不知

  六月四日

  □□□□,三年了。

  注:我猜到是哪四个字,不过不敢打,打了此文可能发不出。

  以上为这本《威尼斯日记》被打了马赛克的部分,以及我对原文的猜测。阿城的这本书,是应意大利官方邀请,驻威尼斯而写的,算一个作品,跟普通的日记不一样。这部作品,就像阿城在书中对好文章的评价:“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它有的篇章精彩,有的篇章一般,有的则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整本书读下来,很好看。

  我也写日记,十年如一日地写,但都是流水账,偶尔也记录心情与观察,篇幅一般都比较短。阿城的这本《威尼斯日记》,乍看也有点像流水账,但比我的有意思得多。他会在日记里回忆,而且格调高。比如他回忆文革时,朋友在动乱中的死,“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一场意外的死亡,被阿城写得忧而不伤。

  阿城的知识体系很庞杂,文学艺术的东西他会很多,生活的东西他会的也不少。这样的人写日记,自然好看,也很文艺。他写出门,喜欢带书,随手就带了本《教访记》。这书很小众,现在很难读到纸质版了,网上只有一些电子版,也不知道有无删减。他极推崇《红楼梦》,也自道写小说深受《史记》影响,但当谈到中国当代的作家,“苏童无疑是现在中国大陆最好的作家之一”,“中国还有一位女作家王安忆,也是异数”,“这样的作家,还有一些,像刘震云、李锐、余华。。。”,接地气,不像一些作家,过于肯定以前的作家作品,不读当代的作品。

  阿城的厨艺很不错,但他很少写吃食,偶尔写写,也极传神,“只好买牛肉。又买了豆腐,晚上做麻婆豆腐。安德雷很爱吃麻婆豆腐,可以空口吃,而且把汁也喝下去,简直就是个川娃儿。饺子决定明天再做,请Alessandro Sermoneta和Simona Paggi两口子一起来吃。”“Alessandro夫妇来,大家吃得很痛快。”他也极熟中草药,《威尼斯日记》中有一篇单列了众多中草药,如数家珍。

  《威尼斯日记》,其实也即是阿城在威尼斯,他当然有写威尼斯,不仅仅写了威尼斯,还写了苏州、扬州。他写威尼斯的剧场、河道,也写苏州、扬州的市井民俗。我读到的,不只是威尼斯这个城市的生活与典故,更是阿城的知识符谱,以及他独特的经历与观点,很受启发。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二):威尼斯,日记里的一切美好

  我好喜欢阿城笔下的意大利和威尼斯。他写出了所有我心里的话,想表达的想法,所有的赞美和留恋,去之前的想象和去之后的回忆。

  阿城说,“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威尼斯是一座独特于全世界其他任何城市的城市,圣马可广场上咸湿的海风轻抚着接吻的人们的头发。像弗洛里安一样矗立几百年的咖啡盛宴毗邻皆是,挑一个座位坐下,听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听钟楼上荡漾出的关于时间的流逝声音,听各种不同语言表达赞叹、喜悦、满足和流连忘返,听杯碟刀叉叮当不断传颂世俗的美好。你有多爱生活,你就会多爱这座城。

  阿城说,“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当然,总督府的精雕细琢华美绝伦,圣马可教堂金灿灿的穹顶、奔腾的驷马、光芒万丈的细密马赛克拼贴画,贡多拉的闪烁的漆光、钢琴盖质感的光滑,穆拉诺岛上价值不菲晶莹剔透的高级玻璃。春来秋去,游客一拨拨来,带着万般不舍匆促离开。唯有亚德里亚海,默默无语守护着这座岛屿的华丽与尊严。

  阿城说,“路边小店的灯将窄巷照得有些恍惚,来往的人遇到了,侧身而过。”几百年的建筑,分道的墙上,高于头顶的位置,最多的指示是通往圣马可广场和里亚托桥的箭头。只停留一两天的游客,在主岛上往往只来得及在这两个最繁华的地域匆匆瞥上几眼,浮影掠过。即使这样,跟着箭头,跟着导航,也有可能越走越窄,渐渐步入深巷,迷失在一人宽的蜘蛛巷道里。“夜晚,人潮退出,独自走在小巷里,你才能感到一种窃窃私语,角落里的叹息。猫像影子般地滑过去,或者静止不动。运河边的船相互撞击,好像古人在吵架。”

  阿城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种遗产轰炸,每天躺下去,脑袋里轰轰的,好像睡在米兰火车站。”旅行和好书的意义在于,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把立体的活色生香变成经久的文字传递,在你的心里反复碾压轰炸,把世界变成你的世界,把世界的美好变成你的美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三):读日记的日记

  晚睡前和等早饭的间隙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好读。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他写大变动中的小安静,讲文革时几个朋友躲在僻静处聊天,流弹打在窗框上反射进一个人的脑子,因为太突然了,这个人还讲了两三句话才倒地。他说那时自己胡子还没长硬。

  他几次夸苏童。很早以前,黄蓓佳老师给我苏童老师的一个固定号码,说他不用手机。上周卢女士和环先生与苏童先生吃晚饭,告诉我。我微信里写自己的遗憾,听说先生是各种女读者杀手。卢女士居然给他看了,据说当场就笑了。

  还有芒克因为有俄人血统而漂亮,这样的美诗人谈生意,他觉得如果能挣钱才是老天错眼。我想到身边一个也有俄人血统的帅哥,对挣钱的耐性也是一般。

  阿城在威尼斯的第一个月都在读《教坊记》。许多八卦应证,那是唐天宝年间的艺术家故事集,据说被当成小黄书,我立即打算找来看一看。

  阿城因为偏头痛而戒酒。说先看了西医没用去看中医,中医说的肾亏,其实是一个系统的肾,不是大众以为的房事的肾器。他说能戒酒和戒烟的人心太狠,威尼斯日记写的早,难道这个闲话的出处竟然是阿城。

  他说自己讨厌大陆的所有图书馆,因为他在的这个时候借书按照等级申请。我一直不喜欢往图书馆借书,以为是因为很多人读,洁癖?然而其实是懒。老忘记还书。现在流行断舍离,我上次搬家的时候扔了过百本书。还好钱荣肯拿走一些。香港图书馆有许多绝版的书,想让朱沐去借来看了。

  阿城说人闲话还记下来。不过是建议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画家邀请名单,避免表现主义。王克平就在旁边。

  翻到六月四日的日记:【四个空格,三年了!】反应过来,这是1992年的日记。

  阿城的叙述有小精巧:比如形容空气新鲜说像第一次接触空气这种东西。还有两处更妙的,当时没抄下来,现在就忘记了,也懒得再翻。他又看《扬州画舫记》。好几本书里现代的作者引这本里的典故,有趣。我于是又有一本没看的书。倒是早买了的,不知道放在哪儿了。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四):想去威尼斯看看

  很多年前读过《棋王》,后来又读了《孩子王》和《树王》,不太了解这三本书写作的时间顺序,觉得风格是有变化的,到《树王》其实是有一种升华,因为有传奇和魔幻感。

  1992年,阿城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同年5月作为“威尼斯驻市作家”在威尼斯住了两个月,这本书是阿城的日记。从5月2日一直写到7月2日,文字有长有短,最短的日记只有七个字“口口口口,三年了。”那四个空格,看的一楞,应该是敏感词,懂的人,一支吾就懂了。

  跟随阿城的日记,仿佛也把那个传说和想象中的水城走了一遍。日记第一篇就让人惊悚,从洛杉矶暴乱写起,应该是从洛杉矶启程飞意大利的第一天,结尾笔锋一转: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写文革时去长春,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一枚流弹打在窗子上又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因为事发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

  “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是5月2日第一篇日记的最后一句。

  什么叫好文章啊?!这应该就是了。短短几百字,交待出大量的信息。

  5月23日,阿城在威尼斯闲逛,逛到“葛根汉现代艺术博物馆”,道“老太太原来死后葬在这里,墓紧靠着花园的西墙,我以为她葬在纽约……”我读书有个“好习惯”,遇到不了解的内容不认识的字,一定会查字典。不知道“葛根汉”是谁,猜是个老太太的名字,于是上网搜“葛根汉”,未果,猜测是音译,输入关键词“威尼斯 博物馆”,果然找到《佩吉·古根汉姆在威尼斯》一文,了解到这位美国收藏家Peggy·Guggenheim的传奇一生。她死前养的狗的墓就在旁边,墓碑上刻的是“我的孩子们”。

  有机会去威尼斯,大概会“按图索骥”寻了去看看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期待有这样的一天。

  说到不认识的字,阿城写自己的头痛,医生告诉他“头颅的颞骨处,有一个很小的洞……“颞”字我知道是面部器官,立刻查了字典,知道“颞颥(nie ru)”在眼和前额后,颧弓之上,耳之前,是头两侧的区域。读书于我,其实是学习的过程呀。

  如今也常听人言“如果一个男人戒得了烟,女人减得了肥,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出处大概就是《威尼斯日记》吧,阿城说因为偏头疼他把酒戒了。“我曾跟朋友说过,如果有一个人突然把烟或酒戒了,千万不要和他交朋友,他既然狠心到可以戒烟戒酒,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看到这里,会心一笑。对于戒酒,阿城就笔写道“我的人生就此失去一大境界”。

  90年代初国内还没有雾霾,阿城写去吃饭的一个饭店,“房屋古老,空气新鲜,新鲜得好像第一次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

  那是威尼斯,想起来就心向往之的地方呀。我会去看看的。

  丁是丁: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写职场及情感文章,爱烘焙。新书《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热销中。自媒体公号“丁是丁(ID:dsd555555)。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五):一本有趣的日记

  总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人推荐阿城这个人和他的文字,其实最早(当然也只是在一年以前)看到阿城这个名字,是在唐诺的大部头文集《尽头》的推荐序中,阿城的那篇序极为贴切地描述了我看完之后那种自己难以描绘、无从开始理清头绪的感觉,觉得这个人的文字真的是很厉害。

  买下了一整套新出的阿城文集,一共7本,首先,拿出这本颇负盛名的《威尼斯日记》读了起来。这本日记,读来有时觉得打开了一张生动的地图,对于水城威尼斯一览无余;有时又觉得细碎到仿佛被装备了放大镜,头疼时的一副配方,每种药名都要详细记录,随身携带的《教坊记》,总爱把喜欢的段落一字字摘抄下来。如此,这才是威尼斯日记,而不仅仅是威尼斯游记。

  跟着阿城看似随意而又颇为认真的观察威尼斯,他说,“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不过,阿城就偏偏具备让事情变有趣的本领。他会跑到倾斜的钟楼面前,听钟猖狂地敲,然后想它是预感到自己要倒了吗?仰望许久,钟楼只是斜着、敲钟,坚持不说话,阿城称赞它大概是威尼斯最有性格的钟楼。他坐在咖啡店,看圣马可广场上一对拍照的父子,孩子放几粒苞谷在头顶,父亲拿相机在远处瞄准着,等鸽子飞来孩子头顶吃苞谷时,按下快门,孩子就像钓鱼一样地等着鸽子。这样有趣的场景在这本日记里随处可见。

  当然,他也会突然就顺气自然地冒出一些深刻的想法,看完了圣马可大教堂,说它像个首饰盒子,就顺便想起了“买椟还珠”这个寓言,接着就很是认真的说,也许,那个只要盒子不要珍珠的人,是个至情至性的鉴赏家呢。看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谁说不是呢?这样一想,好像很多曾经接受过的解释和教育,都可以从另一个甚至好多个不同的方面去理解,越长大,越来越能看到曾经的应试教育在自己身上留下的深深禁锢,抹杀了太多可能性,单调的看世界是件挺可怕的事情。但是,跟着阿城在威尼斯的生活肯定是不单调的,人文地理,音乐美术,风土人情,无所不谈,每一天的日子都新鲜。最后的画面也依然回味深长,要离开威尼斯了,那天,看见某条桥下的某只船上,一个老人在歌唱,一曲才歇,桥上和两岸掌声雷动,小船却独自沿运河向南漂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