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10篇

2018-06-16 21: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10篇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是一本由[美]山姆·沃森(Sam Wasson)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一):解读“现代女性的黎明”

  在没有读过《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前,我只知《蒂凡尼的早餐》是一部对当今社会影响深刻电影,却不知在电影拍摄的背后会有如此扣人心弦故事,更不知这部电影被后世赞誉为“现代女性的黎明”。

  作者山姆·沃森在序中引用了当时一个愤青的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站在道德角度上看,《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是历年来最糟糕的,整部电影都是在讲述一个妓女是如何投入一个小白脸的怀抱。”真是难以置信!当今以自由开放为傲的美国,那时竟是如此保守闭塞

  其实这篇“愤怒评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不无道理。那时的世俗教导女人幼时做一个乖乖女,成年做一个好姑娘,婚后做一个好妻子。那时的裙子露出大腿就是离经叛道,那时的女人能够赚钱便会人神共愤,那时的她们只是婚姻附属品。无奈她们只得在家相夫教子,若有闲暇便会抬头仰望,感叹上帝不公

  不过,在当时的美国,高度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发达使人们得到空前的物质满足,有了物质基础的社会就更强调人人平等,女性则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教育改变认知,对社会不平结构有了真知灼见的女性群体就会与“父权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激烈碰撞。进而,在这种社会矛盾的催化下,女性权益发生变革只是迟早的事。

  就是在这种挑战传统价值观渴望打破陈规陋习激流中,杜鲁门·卡波特带着他的小说《蒂凡尼的早餐》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这部小说文笔荒诞怪异,女主人公霍利·格莱特利是一个虽然出身贫贱无拘无束、敢于追寻梦想女孩儿。这正好迎合了当时主张两性平等却处在萌芽阶段的“第二次女权革命”的口味,使得这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找到了合理的宣泄渠道。而卡波特本人也一跃成为女权革命的“指路人”。其两者就像谋杀案里的杀人凶手默契搭档,他们的这一次密谋使得传统观念为之一颤。

  不过,这部小说在言语上的粗鄙和女主人公霍利·格莱特利的双性恋倾向,还有那“不堪入目”的故事情节,是无法被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而这也让他吃了不少的闭门羹。《时尚芭莎》在给卡波特的拒绝信中就写到:“文中诸多场景对白不堪入目,而且男女主人公的角色身份竟然是一个有着双性恋倾向的妓女和一个被富婆包养的小白脸,实在有伤风化”。

  尽管如此,卡波特还是在适当时间找到了适当的媒体发表自己作品。这部小说刚一问世,就给了当时的传统观念一记重拳。同时,这部小说的面世,也给了当时渴望挣脱传统道德枷锁的电影人一线曙光。于是乎,小说的版权便很快卖给了电影制片公司。而这一次,传播“女性解放”观念的重担将落在“铺路人”的肩上。为了能够取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编剧乔治·阿克塞尔罗德费尽了心思,他不仅去掉了女主角霍利的双性恋倾向,还把原著“妓女与富商一起乘飞机消失在非洲大陆”这个不被大众认可结局去掉,取而代之的是留给观众一个充满更多想象空间的结尾。在此基础之上,他还通过修改对白尽量淡化霍利是个妓女的事实。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为的传播“两性平等”的观念铺路。不过,这条路能否走通的关键则是“领路人”的人选

  对于这个人选,首先这个不能有任何负面形象来拉拢持保守观念的传统群体,其次这个人又要对时尚有高雅品味来兼顾持开放观念的年青一代。以这个人作为社会平衡点,达到一个开开心心、另一个不知不觉,越过“父权社会”所设置的道德红线目的

  那么这个人,将会是谁?

  其答案就是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在私生活方面从没有过任何负面报道。而且她积极正面银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从《罗马假日》中识大体、顾大局的“安妮公主”,到《修女传》中为了正义良知毅然还俗的“璐克修女”,我们都能看到她圣洁无暇的身影。当银幕错觉感与人物的正面形象交汇时,观众们就会形成一种“圣奥黛丽”的惯性思维,往往在看一部电影前,她以往的圣洁形象就已先入为主,哪怕之后去饰演低俗角色,大众也会认为她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再加之编剧的回春妙手对女主角负面形象的淡化,如果我们不仔细去看原著,甚至不会知晓赫本饰演的是一个逆天违众、水性杨花的女人。这样的双重保险,使得持传统观念的观众们几乎没有任何批评之声。

  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她的正面形象,还有她对时尚的高雅品位。早在这部电影拍摄的前几年,赫本就身着“纪梵希”出现在各大时尚杂志封面。更让人惊叹的是,尽管隔着数十载的光阴,也没有哪个女星一生中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的次数比赫本多。如此之高的曝光率,自然也赢得了时尚开放的年青一代的青睐

  当“指路人”、“铺路人”、“领路人”汇集在一起时,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便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电影在一举囊括了国内外多项大奖的同时,还使赫本在电影中身着的“小黑裙”风靡全世界,影响至今。

  时隔半个世纪,形象经典如昔。合上书,我仿佛又看到了电影开篇时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上旭日初升,奥黛丽一袭黑裙,正迈着优雅步伐,款款走来。

  电影始于黎明,而这黎明,也正预示着现代女性黎明的到来。

  蓝衣剑客

  2015年1月4日16:33:16作于河北

  本书评已被出版方采纳并刊登在《博览群书》2015年第三期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二):她不是我们惯于所见的那只笼中鸟

  记得好像从前看过一篇朴树参与完电影《那时花开》后的采访大意是他说不打算再参与了,因为过程痛苦,想来也是,光鲜亮丽表面一旦落实到细微琐屑之处,对于不谙实务的人来说想必痛苦,所以也难怪电影被称为一种“造梦”,观众只负责“梦”,至于怎么“造”的,“造”的过程多么的曲折变换,全然不管,“梦”这种虚无,“造”这种“实际”,本身就是相悖。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是关于《蒂凡尼早餐》电影的成片过程,如何搞定杜鲁门卡波特获得版权,如何对原著小说进行大众可以接受的改编,如何确定男女主角,如何说服奥黛丽赫本参演,如何最终确定道具服装音乐细致展示对于“梦”,其幕后的重要,当然,“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蒂凡尼的早餐》让美国观众觉得这个坏女孩其实是个好女孩”。

  但是也正是这个最重要的改编,让电影和小说之间产生神奇的分裂:如果把电影和小说分开来看,那么一个是好看的电影,一个好读的小说,然而一旦要让两者应对起来,就总难免站在一方去挑剔另一方。对于忠实于小说的人来说,大概会产生如杜鲁门卡波特本人一样对电影的憎恶,对于偏好于电影的观众来说,大概则真的会觉得电影把原本“道德败坏”的小说改编到了一个让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如果没有这种“可接受”的改编,在当时的整体社会环境下,恐怕难以做到电影及其演员的成功。只是对于这种“让人可以接受的改编”倒让想起贾樟柯某次对电影审批制度说过的一番话来着,大意是说他觉得很多书籍文字类的东西审批是相对轻松的,但对于电影电视的审批则相对严格,因为视频性质的东西相对于文字受众更为广泛,比如一个人不识字可能无法阅读但却仍然能够看电影看电视,由此视频影音会引起更大的社会舆论,对于《蒂凡尼早餐》不满意的也多是文学爱好者。电影版的改编实现了赫莉这一形象不被人讨厌而是惹人怜爱的了不起目标,但无疑是某种折中状态

  其实我不太明白的是制片方在读了这本小说后为什么竟然动了要把它拍成一部爱情喜剧念头,对我来说,这虽然不是一个显性的强烈悲剧,但却是一个忧伤的充满迷茫的故事,并且男女主角之前的情感甚至可能根本与爱情无关,而是一种比爱情更加暧昧丰富的情感,女主角赫莉的忧伤也并非是因为爱情而来然后可以被爱情治愈的忧伤。对于这种明朗的改编,除了能够应付审查制度和迎合市场,我暗自希望的是,那来自于编剧和导演对于赫莉这个人物的爱和仁慈,就像伊恩麦克尤恩在《赎罪》里说:“我深深觉得,让我的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绝不是怯弱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绝望的抗衡。”

  因为我也希望赫莉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当然,到底什么是好的结局其实我想象不到,小说里的人们在谈到赫莉现在怎么样了时会说:“死了,疯了,或者结婚了”,毕竟她是那样的人生经历那样的性格,你很难说服自己和别人这样一个女人会得到日常性的幸福,而当年华逝去激情不再,即使幸福不是她所追求的她也极可能已经不复当时的美貌洒脱,所以对于我这种听不了谎话但又看不得真相的人来说,电影版的改编算得上是一种惆怅之余的安慰

  在女主角赫莉的选择上,杜鲁门卡波特认为这无疑应该是由玛丽莲梦露来扮演,他的短篇《漂亮女孩》,他和梦露在浮华世界里如同两个赤子,就像《蒂凡尼早餐》里对赫莉的描写:“闪闪发光通体透明孩子”,尽管梦露肉感的身体跟赫莉扁扁的屁股小男孩式的短发相差甚远,但性格特质上却如出一撤。这也许就是卡波特对于梦露的爱了,据说梦露之所以成为万千男性梦中情人即在于她成熟女性的身体和婴儿式的性格,只是他们所热衷的是她无防备心婴儿性格下身体的易获得性,而对于卡波特来说,她真的就只是个漂亮女孩,他自她性感的身体中窥探到她儿童纯真

  所以每个人都被束缚在自己的身体里。梦露的经济人直接拒绝让她出演赫莉这个道德上被指摘的女性,表示梦露不会去演一个妓女,不知道是不是惶恐于梦露这样的外表如果去演一个妓女就会真的被人当成一个妓女。而同样被自己优雅甜美外形所承载的赫本如果饰演赫莉的话则可以中和赫莉身上的叛逆,同时将自己从某种乖女孩的形象中暂时释放。卡波特选择梦露,导演选择赫本,其实都是让她们暂时从自己鸟笼里的解脱,就像小说中的赫莉曾送给未成名的男作家一个美丽的鸟笼,然后跟他说答应我一定不要往里面关一只鸟。

  也不知道是为了鸟儿的自由还是鸟笼的自由,赫莉这个野东西提出这样的请求,梦露的性感、赫本的甜美各自成为她们被认为是赫莉和不被认为是赫莉、接受赫莉或否定赫莉的理由,也不知道这身体的鸟笼里到底有什么样的灵魂呢,幸运的是她们都获得了自己被观看的角度,有人自她们身上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于是电影之外真的就好像又演了一部内心电影了,就像走在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上的赫本,一直以优雅甜美著称的她,看上去真的就是蓝色忧郁的。

  :其实也有点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感觉。。。最近总觉万种千般,懒得从头说,另外《消失的爱人》的小说原著里男主开了一个叫“酒吧”的酒吧,灵感来源于赫莉把她的猫就叫做“cat”,不知道电影里有没有这个情节。。。。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三):清晨的灰是黎明色的

  文/绘夏

  我第一次知道《蒂凡尼的早餐》是因为赫本,奥黛丽•赫本,作为她继《罗马假日》的代表作的电影存在一直与时尚维系着密切关系。纪梵希,小黑裙,蒂凡尼。

  我第一次观看《蒂凡尼的早餐》时知道卡波特的小说原著,知道他和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同样的名字,还有那首著名主题歌,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我只记得穿着小黑裙在清晨回到公寓的赫本和与男主角的初遇。第二次是电视里的英语频道正在播放,但是看得不甚仔细和完整,只记得赫本如钢丝上划过的清脆嗓音屏幕中传来,其他怎样,结局怎样都模糊不清。卡波特,小黄猫,月亮河。

  然后过了很久,赫本继续作为时尚界的传奇流传,纪梵希成为了世界奢侈品牌的一员,卡波特的作品也陆续出版着中文版,我遇到美国传记作家山姆•沃森(Sam Wasson)的这本译名很长的非典型类电影书《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赫本、蒂凡尼的早餐和现代女性的黎明》。借着这次阅读的契机终于把电影版《蒂凡尼的早餐》从头到尾有记忆地看了一遍。结合这本如花絮片的电影书,有许多深入而有趣的新收获

  一、 电影的时代背景和小说的原型

  这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电影。从书中反映出当时的美国电影审查制度对于电影中的性元素的核查是非常严格的,一方面电影制片方希望通过更有卖点的故事吸引观众,另一方面无法符合当时审查办公室和时代道德观要求是无法通过的。这样的环境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比利•怀德的《七年之痒》、《热情似火》能够按照导演的表达上映是多么匪夷所思了。而《蒂凡尼的早餐》中也必须要有出现一些需要经受这样的场景,虽然就时代而言能够实现到这样的程度已经很难得,但是建立在无限弱化原著的基础上获得了这样一个结果。

  提到电影的改编必须要获得小说原著的改编权才能进行。如同许许多多改编作品的命运,《蒂凡尼的早餐》也经历了几乎和改编时承诺的忠于原著南辕北辙的结果。山姆•沃森在本书中生动地展现了如何从当时纽约名流宠儿、自爱自恋的卡波特手中争取到电影改编权的故事。从卡波特自己建议由梦露出演女主角霍利就注定了后来定为赫本主演的这部电影很难得到作者本人的认可,最后电影成品公映后也确实如此,究其根本应该是对霍利这个角色的改动太过大刀阔斧所致。霍利是结合卡波特生命中具有特别地位的三个女人而跃然纸上的女性角色,在改编后尽最大可能避免不雅世俗入侵的电影女主角没有体现出卡波特在小说中所要传达的。小说原著只读了开头,不能判断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但是本书中从卡波特的反应可以体会到电影版的改动对霍利原型的走样不是一星半点的。

  二、 赫本的另一面和角色塑造

  一直以来,尤其是对目前的普罗大众来说,赫本就是《罗马假日》里的公主,是小黑裙经典造型的第一演绎者,是优雅时尚的代名词,是向往纤细修长身材女子的憧憬。当代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会再出现纪梵希当年的失误,听到赫本以为是凯瑟琳而不是奥黛丽。奥黛丽•赫本已经用她在时尚界独一无二的地位占据了赫本这个姓的第一印象,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当年及时修正第一印象的纪梵希的功劳。

  没错,是在时尚界的地位。虽然得到过许多女演员拼上一生都没有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但是这位赫本的演技与另一位赫本隔着不止一条月亮河吧。但是我还是喜欢《罗马假日》里的赫本,纯真得被禁止染上黑白以外任何不和谐的色彩。 “奥黛丽很美,但并非最美;她具有天分,但并非才华横溢”, 这是她的个人魅力,她很努力想当一个贤妻良母,却不小心成为了有众多作品的著名女星;她想坚守自己纯洁端庄的荧幕形象,却成为了《蒂凡尼的早餐》霍利的扮演者。是的,她是霍利的扮演者,不是霍利,也无法成为霍利,她只是扮演被编剧和导演柔美处理的霍利,但是她用她的直觉为这个可以说快要改得面目全非的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跳脱那个时代的框框,在喧哗后的一片宁静的窗口,我们记住了身穿小黑裙平底鞋在第五大道蒂凡尼总店门口吃早餐的她,却被在窗口目光清澈弹着吉他轻声吟唱《月亮河》深深感动。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赫本的电影生命一直受到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她靠着自己的直觉,也有美貌和运气,一步一步走得更远。书中有一张剧场照,是赫本与她当时的丈夫梅尔的合影,赫本把头像小鹿一样搁在高大的梅尔的肩头,图片配字“费勒夫妇”,这张图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赫本,也是真实的她,是大多数人不了解的她,她真正的生活并非我们看到的安妮公主,但是她是她的化身,哪怕在生活里留着她著名的约克夏梗抽着香烟也不能抹杀她在人们心目中经典的形象。但是很喜欢书中对赫本生动地描述,仿佛回放一般经历了许多不曾知晓的关于赫本的片段。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四):为什么在蒂凡尼外吃早餐

  每一个说起《蒂凡尼的早餐》的人,都要提到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霍利在破晓时分走下出租车,来到尚未开门的蒂凡尼珠宝店外,拿出牛皮纸袋里装着的面包和咖啡,对着橱窗享用早餐。就这样,赫本那身穿小黑裙走在第五大道上的身影留在了影史和每个观众的心中。

  但同时留下的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霍利非要到蒂凡尼外吃她的早餐呢?

  霍利告诉她的新邻居保罗,每当她突然心绪不宁,害怕却不知所惧何物时,她就会立刻跳上一辆开往蒂凡尼的出租车。她喜欢的并不是那儿的珠宝,或者那颗128.54克拉的蒂凡尼黄钻,而是那里的安宁和高贵。人永远不会在那里遭遇任何坏事。在那里吃完早餐后,霍利会立刻安下心来。然后她一路走回又开始上演各种戏剧的白昼和她那什么家具都没有的公寓,打发围追堵截的冤大头男人,给收留的猫咪喂食,把电话塞进皮箱,戴上耳塞和眼罩,躲进昏沉的睡梦中,直到迎来夜晚和五光十色的派对。霍利告诉保罗,在她找到一个感觉对头的地方前,她什么也不想拥有。她虽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心里却清楚是什么样子——就像她为之痴狂的蒂凡尼一样。如果有一天,她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像蒂凡尼的地方,她就会去买些家具,给她的猫咪取个名字。

  蒂凡尼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的真正意义,就是杜鲁门·卡波特在原小说中所描述的,霍利永不停止地寻求的归属感。

  霍利自称“wild thing”,她也的确是个野姑娘。她和弟弟费特两人自小逃离了窝囊不堪的家,靠偷牛奶和火鸡蛋为生,直到他们被一名中年兽医逮住并收养。霍利14岁时嫁给了这名兽医,和他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一起生活。但成年后的霍利逃离了这个位于田纳西小镇的“家”,独自来到大城市,也改掉了之前的名字——巴雷美。霍利在纽约寻找出路,被经纪人发掘,却任性的在面试时跑去别的地方旅游;为此经纪人把她当做一个装腔作势到了骨子里的人,因为她的行为举止只能用“怪咖”来形容。霍利狡黠的生活在都市中,对纽约50岁以下的富翁如数家珍,靠着“绅士们”为她去盥洗间提供的50美元,替黑帮老大传递“天气预报”所获费用来营生;同时,她又做着未来和费特前往墨西哥过上“喂马劈柴,春暖花开”般生活的美梦,迷迷糊糊的沉醉在各式各样的派对之中,账上的存款永远超不过百元。霍利的生活看上去像一颗脱离轨道的行星般失重而有趣,但她似乎也无法控制在浩瀚的宇宙中飘荡去何处。投资人在说服赫本出演时说,“我们想拍的是一个内心充满梦想的梦想家的故事”,“如果你没看到霍利身上那个荒诞的爱幻想的真实的自己,那么也许你就不合适这个角色。”

  当这样无拘无束的霍利一夜疲惫后,来到蒂凡尼的橱窗前,她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是童年缺失的“家”和“母性的爱”,是当年寄居田纳西时想象里“外面的广阔世界”,是她渴望成为的完美都市女性形象,亦或是一个并不清晰却散发着温暖恬淡光芒的梦境入口?没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她身上加上“巴雷美”或者“霍利”的标签,但她谁也不是,她也不知道自己要成为谁。当她因为这存在主义的困境而无比不安时,蒂凡尼之光成为支撑她的不变原点,成为她无数次朝拜的精神圣地,成为她所置身的浩瀚宇宙中最后一个熟悉的坐标。于是,当霍利告别这扇橱窗,迈向她荒诞的生活,她的身上多出了一种出戏的气质和迷茫的坚韧。她说服了自己,她可以穿过眼前的这层生活假象,前往一个叫月亮河的地方。

  据说,《蒂凡尼的早餐》出版后,全纽约的摩登女子都宣称自己是霍利·戈莱特利的原型人物。尽管卡波特宣称霍利真有其人,但他在不同人面前对霍利来历的不同描述,让人怀疑这又是卡波特在跟他的读者开玩笑。但有一点不用怀疑,那就是霍利的雏形和人物设定必然来自于卡波特在生活中“邂逅”的人。卡波特的童年很不幸,父母离婚后,母亲莉莉将他丢给姨妈,迫不及待的逃离了乡下小镇,前往大都市追求她早已神往的名媛生活。每次母亲因为她的乡下人身份被情郎抛弃时,都会短暂的回到卡波特的身边,许诺自己永远不再离开他;但当卡波特第二天睁开眼,母亲早已不辞而别,回到了她城里的豪华公寓。绝望的他曾经饮下了母亲留下的一瓶香水,极度缺爱的他将香水的气味也视作了母亲的一部分。可以预见,和母亲的这场邂逅成为了他终生都在试图填补的缺失。成年后的卡波特非常倾慕一群真正的曼哈顿社交名媛,他的善解人意和温柔体贴很快俘获了这些女人,卡波特称这些人是自己的天鹅女郎,她们的生活也成为了卡波特创造霍利的素材。而当他在这群天鹅里看到了公主芭比·佩利时,心有灵犀的两人立即成为闺蜜。卡波特目睹了芭比人前光鲜,实际上只是无期徒刑的婚姻生活;他甚至宽慰她将妻子视作职业,不投入感情的坚持下去。在无数次目睹飞鸟执意投入笼中,一根羽毛飘进并落在了他的心湖。卡波特看着水影中轻盈但迷茫的身姿,那些都是他在前半生中邂逅却始终无法接近或拯救的女人,他最终将自己无处释放的理解与爱都倾注到一个叫做霍利·戈莱特利的女人身上。在这里,他试图为霍利寻找到她的归宿;在这里,他也试图重新回到母亲永恒的爱之怀抱。在卡波特离世之时,他一直喊着“妈妈”和“漂亮的芭比”,这两个女人都早已离开了他,守在他身边的只有霍利。

  归宿到底是什么?它是否真的可以追寻?对于这些情感上无所依靠的人而言,它并不在任何地方,他们甚至相信心安的瞬间就是永恒,这也是霍利看着蒂凡尼时的感受。归宿在命运面前显得荒唐可笑。卡波特眷恋他的母亲,芭比渴慕着她的丈夫,他们花费了一生去追逐,却像一条在太阳下追逐自己影子的狗。电影的最后,霍利也即将沦陷在她波荡起伏的命运中,她决意任凭自己的恶意和绝望将自己卷进随波逐流的生活里,她想说“就这样吧,我投降了,没有不也一样活着吗?”

  这时,保罗对霍利说“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吗,无名氏小姐?你很懦弱,你没有勇气,你害怕承认人生就是这样,人们相爱,彼此都有了归属,因为这是人们得到真正幸福的唯一机会。你说自己是自由的,野性难驯,害怕别人把你关进鸟笼里。但是,你已经在鸟笼里了,那是你自己建的。你去哪儿它都会跟着,无论你去哪儿,你都得面对自己。”人走得太远,会忘记最初的出发是为了什么。编剧在电影的最后给出了一段生活感悟——归宿,不是逃去哪里,而是往前迈一步,重拾起与人之间的信任,守护它。于是,霍利终于意识到自己这颗行星无法继续飘荡在宇宙,她冲进了雨巷,抱住被自己赶下车去的野猫,决定给它一个名字,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不幸都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却总是相似的。卡波特和他所邂逅的女人都曾像霍利那样,苦苦追寻。现实的浪潮褪去,他们的梦搁浅在沙滩。但当月光普照,一条月亮河会经过这里,这些闪烁的梦将继续开始迁移,直到抵达彩虹彼端一个能称之为“家”的地方。而当天全暗下来了,像一瓶蓝黑墨水,看不见一片漂浮的金色星星,你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心安理得的回去。

  注:

  文中素材均来自于后浪出版社《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感谢该书编辑@樹 的赠书。

  另有想要了解更多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台前幕后的真实世界的朋友,该书中均有解答。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五):荧幕背后,没有开灯

  在读《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这本传说中的揭秘书之前,又去重温了一遍《蒂凡尼的早餐》,画面漂亮、女主迷人、插曲动听、结局浪漫,一切完美得不可思议。从头至尾,我都被奥黛丽的一颦一笑深深吸引眼球,完全无暇在意她的职业与缺点。通过感性的观影体验,我以为那是一个关于一个野性未脱的小女孩,在美国梦面前丢失了自己,终于在释放了天性后拥有了一个浪漫的happy ending。看完幕后书,才发现自己压根没有看懂,那些故事的争议与冲突,原来那么不简单。

  通过作者山姆,我才得以知晓,这位霍利小姐身上,竟有如此多真实的元素,她的身上倾注了杜鲁门最爱的女人的身影:芭比与他的母亲。她是爱与痛的化身,是爱与家的符号,也是历久弥新的一味香水。这样的矛盾性从角色的塑造之初便显而易见地表现了出来,霍利卑微的身份与优雅的气质,她要强的气质与生活的打击,这些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只有阅读了更多幕后故事后,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因为山姆,我开始不仅是欣赏奥黛丽所塑造的这个角色,而是被拉入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之中。

  山姆的语言与行文有着一种特有的冷静,通过这种冷静的娓娓道来,我们能够较为完整地了解到电影从创意到完成的不易。先是看到了赫本的成长,在光鲜的背后,她曾痛苦曾挣扎,并不是一个一路顺当的天使女孩。像书中所言:“没有人生来就是电影明星,他们是被制造出来的。”从最初电影片段中那个卖香烟的小女孩,有着不整齐的牙齿和过分清瘦的身材,为圆梦荧屏,她曾错过了可能的第一段婚姻,在漫长的追梦道路中,她又两度遭受了流产之痛,因为太过耀眼,最终失去了丈夫。而《蒂凡尼的早餐》问世,更是一路波折,更换编剧、更换导演,在选角时挣扎,在审查时战战兢兢,连那首惊艳了时光的《月亮河》竟差点惨遭剪刀手,女主几乎为保卫它而拼尽全力。无论如何,电影最终获得了成功,小黑裙从放荡与暧昧中走入了时尚,赫本也不曾因为女主的特殊职业而饱受非议。《蒂凡尼的早餐》的成功,是一种颠覆性的成功,因为要打破一种传统,所以格外吃力。一部经典的诞生,正是各位特立独行的“怪杰”的智慧融合,同样是因为这种个性,幕后是充满了整整一本书的冲突。这是没有聚光灯的舞台,但这里却有更真实的故事。

  看《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这类幕后书,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脑海里想起了伍迪•艾伦在《开罗紫玫瑰》中所描绘的场景,主人公从幕后走到台前,而现在刚好是这种感觉的翻转,在幕布前再罩上一层更大的幕布,呈现出更真实的幕后故事。而这层幕布背后,没有耀眼的灯光,甚至没有和谐与优雅,因为那展现的是过程,而作为观众,我们还是享受结果就好,毕竟,光影斑斓的电影才是我们的真爱。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六):通往好莱坞最辉煌时代的时光穿梭机

  我翻开这本书,很凑巧地翻到13页。

  这一页是本书出场人物:

  领衔主演

  奥黛丽赫本

  饰演一位想要有个家庭的女演员……

  再继续翻,

  是场景表:霍利的纽约

  1.殖民地酒店,麦迪逊大道/61街

  制片人马蒂在此赢得《蒂凡尼的早餐》的制片权……

  此后作者以序幕、酝酿、前奏、雏形、触碰、定局、开拍、反响、尾声,将《蒂凡尼的早餐》前后创作工程,用他那妙笔生花的笔展现在你眼前。

  作者很有创意地将一本书化成了一个剧本。但是仔细想想,多合适。《蒂凡尼的早餐》是部有着特殊意义的电影,创作《蒂凡尼早餐》的过程也一波三折地足够拍一部戏。

  我想不到有任何比剧本更适合的表现形式。

  其实我不喜欢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开了好多次要去看她,但是却没看完。也许是太闷了些吧。

  但是,这本书却一点都不闷,作者既知道读者要八卦的心理,因此填了不少八卦。却又不过分媚俗,仍然是以史料为主,再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访问了众多关键人物的基础上,将那段历史以戏谑的笔法,一一道来。一场好戏在读者面前徐徐拉开了序幕——

  这场戏里,有活色生香的人物:赫本、卡波特、梅尔、芭比……等等人物就像走到你眼前似的。

  这场戏里,有如电影般的起承转合:制片人如何借搭机机会见小说作者卡波特争取到电影版权……

  这场戏里,有足够的冲突:编剧如何在电影审查的眼皮子底下玩弄把戏,逃过审查。

  这场戏里,还有对战后好莱坞生态、文化思潮与时尚风尚标的思考:

  你以为蒂凡尼的早餐只是一部有关晚礼服和早餐甜点的喜剧片吗?不,绝对不,它所蕴含的潜台词——物质主义,性自由,还有许许许多多。

  在山姆的笔下,各种近乎电影手记的写作技巧被敲门插入,于是乎,山姆成功炮制出了一粒无与伦比的时光胶囊,完美重新了旧好莱坞的魅力与神话。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则绝对时光留住,我们回到了美国最迷人的时代。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七):幕后的故事

  有时候看一部电影,就仅仅只是一部电影,是喜剧就笑笑,是悲剧就悲伤一下。很多电影,如果不看影评等信息,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部电影有什么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就像很喜欢看的美国大片,场面宏大、剧情节奏紧张刺激,有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享受就可以了,一部电影,为什么要探究那么多呢?

  《蒂凡尼的早餐》,就是很常规的一部喜剧电影,特别之处在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经久不衰,还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如果不读《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这部电影书,就不会了解这部电影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意义,不会了解霍利这个角色的颠覆,不知道原来霍利是一名不讨喜的高级交际花,不知道这部电影从制作到上映过程中的那些曲折。

  霍利这个角色就是一名美国艺妓,周旋在不同富商之间,但她和那些天鹅女郎不同。她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的完整内在气质就是独立,她靠出卖自己获得独立。霍利的难能可贵就在她的独立性。她在20世纪50年代那个美国妇女无法独立生活的年代,却能够独自活的很好。这就是这部电影带来的“革命”,带来的一种观念的颠覆。

  起初作者杜鲁门属意玛丽莲梦露来演霍利,但是梦露“本质上是一个被柔腻的放荡感包裹起来的小孩子,过于怯懦,无从保护自己,无法抵御伤害”,霍利必须是“聪明而坚强的”。这是霍利这个角色自身的矛盾,一面是交际花不好的定位,一面却有独立坚强可贵的品性。当初制片人找赫本出演,赫本也是拒绝的,但最终制片人说服了赫本,霍利赢得了赫本来演绎。

  书的序言说,这是一本讲述《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的这些人、这些事的故事。片商如何获得原著版权、剧本如何艰难诞生并通过审核、服装和音乐如何设计。的确,也是通过这本书,知道一部电影的制作并不是一件容易和简单的事情。

  但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霍利这个角色全面的了解。正如书中说,霍利与好莱坞惯常对女性的描绘完全不同。女人可以做到独身并精彩地生活,不必必须和男人生活在一起。她追寻的是自由,谁试图将她关进笼子里,她就会飞走。最终,她也在纽约找到了自由。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八):经典的电影,经典的关于幕后全力介绍的书

  《蒂凡尼的早餐》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其女主角奥黛丽赫本更是家喻户晓,电影海报的经典造型也被大家一直称赞。《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就是写这部电影的幕后的。能以一部电影的幕后为主题的书还蛮少见的,何况还是很经典的电影。所以在未读之时,我想应该是会像记录片那样的写法,拍摄过程不用说一定很顺利。

  但是在精读完本以后,其实真相是,即使有了真正的各司其职的工作人员,成熟的拍影的条件,在上个世纪,这部电影的幕后制作的难度也非常大,前期剧本的作者的创作源泉居然是母亲的香水,(在此赞一下本书,内容非常详细,从如何创作剧本到如何完成都有写到,让我能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而女主角奥黛丽赫本在书中也曾多次提到在工作中是非常认真,极少装腔作势。甚至在剧中的曲子《月亮河》,为了能让它能保留在剧中她也是而不断的争取,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算她的工作,而为了工作能这样,真是很让人钦佩。她为了某个镜头在湿衣服的情况下而拍摄8次就不说了,很敬业。而奥黛丽赫本在生活上给我的感觉是,虽然前期她为了电影事业忽视了家庭,从她的第一个婚姻无缘而终来看,还有丈夫忍受不了她是女星,另外还有流产等不幸,但是后期,她还是很想顾家的,本书P145页有写到她在拍摄间和丈夫儿子重新团聚后,她一直在织着一件毛衣。

  所以我觉得奥黛丽赫本做为《蒂凡尼的早餐》的霍莉(也就是女主),演技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和女主角和她本身的性格还是不一样的,不民同一类人。而当年如果不是玛丽莲梦露的经济人非常谨慎,我们现在看到的霍莉就是玛丽莲梦露了。现在结合本书再去回味这部老电影,觉得奥黛丽赫本把霍莉的颓废演的传神了,她的天真和颓废很耐人寻味。在小时候我看这部电影时,只能觉得小黑裙好看,现在书中也有详细的写了小黑裙和奥黛丽赫本的一些往事,从很久以前,奥黛丽赫本的电影合同就有了硬性条款,服装只由纪梵希设计,奥黛丽赫本也会参与其中,可见她的才华不一般。

  这部电影拿到现在来也不会过时,不仅仅是会在爱情和面包来做选择,也是在梦想,人性等等去有放大。剧本,主角,配乐,配景,还有主角的衣服等等非常的耐看。本书除了配乐的介绍的简单了一点,其它都写的非常详细,特别是想要了解奥黛丽赫本可以多看几遍,非常好看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九):质疑中登场 勇敢后绽放

  文/河北小珊 评《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

  这是一本记录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制作历程的作品,作者山姆沃森以其对好莱坞电影生态、美国战后文化思潮与时尚风向标的深刻了解,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访问了众多关键人物的基础上,向读者诉说了该片从酝酿到收官这十年里的所有动向与情节,里面包含了那个年代美国的时代背景、以及选演员、选制片、选乐、拍摄详情,再现了影片创作的全过程。

  杜鲁门,本片同名小说的作家,有着缺失母爱的童年生活经历,时隐时现的母亲让杜鲁门从小就有种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也对母亲有种不同于常人的奇怪情感。个人认为这也是长大后的他陶醉于生活在“天鹅女郎”之间的重要原因,她们是在La Greenouille、Quo Vadis、El Morocco或21Club享用台克利酒,过着纸迷金醉般生活的曼哈顿社交名媛,是纽约城最耀眼的女性,也是杜鲁门最最倾慕的对象、密友,当然也应该是他的母亲所梦想成为的人。杜鲁门笔下的霍利是他生活中的多个女人的综合体:她有着不高贵的出身,但她渴望过高大上的生活,她有着取悦于多个富人并游刃有余的周旋其中的本领,她靠出卖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纽约这个极易让人迷失的城市放纵又坚强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霍利是个颇有争议的角色,大家认为她不是个好女孩。作为演员,奥黛丽赫本这个视家庭为首位,一向优雅温婉的好女人看似与主人公性格大相径庭,实际上她身上那种难以言传的独特气质却让她成了最合适不过的人选。她恰到好处的演绎了霍利这个“坏女孩”,也让观众认清了这个女孩。人们看到的影片中的霍利并不是淫荡不堪的妓女、怪胎,而是一个追群自由、拒绝束缚的充满野性与勇气的姑娘。尽管这个人物来自作者杜鲁门身边的那些女人,却与她们有着天壤之别,她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尽管生活窘迫也不放弃美丽,把自己打扮的精致迷人,她有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够将她关进笼子,因为她随时都可能飞走。

  不管是《蒂凡尼的早餐》这部影片得以形成的事例、还是霍利这个人物,亦或是奥黛丽的颠覆性转变赢得的胜利,都让我们看到了面对争议、困境、挑战、质疑的时候坚持与坚强的重要性。如霍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到蒂凡尼的橱窗站一会儿,一切不愉快就会消散。人生难免遇到瓶颈、困难,有可能是时代造就,也可能是出身所限,有些困难是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我想这也是这本书为什么提到“现代女性的黎明”的原因,这是一个追梦的故事,只有敢于面对逆境,活出真实的自我,才能走上在梦想的第五大道,即便是丑小鸭在经历磨砺之后也可以蜕变为白天鹅,美丽的绽放光彩!

  《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读后感(十):八卦之美才是永恒的

  这本书如果不是一本书,大概可以成为文字版的《甜蜜的生活》《日以继夜》,在一本讲述奥黛丽.赫本的主演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的书里,奥黛丽竟然不是绝对女主角,而是围绕这部电影是或刁钻毒舌,或患得患失的、人们。在经典诞生以前,焦虑、无助、崩溃和不确定感从头至尾伴随每一个人。本书始于一部电影,讲的却是一群人的人生故事。

  书中充满了“都成年人了还好意思说自己那点儿童年阴影”的桥段,比如《蒂凡尼的早餐》中篇小说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小说中霍利的原型来自他的母亲莉莉,一个随时将他扔在亲戚家,大城市才是她展露交际花身段的最好舞台。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他的伤害越来越小,甚至感到习以为常,他由于年纪太小,只会爱着她,母亲留下的香水瓶成了他的创作源泉。他本人另外一个令人唏嘘的桥段是与情人芭比。1975年,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杜鲁门将在《时尚先生》中发表的《祈祷的回报》则将影射了许多上流社会的丑闻,他的所有朋友们几乎都在其中对号入座找到了自己。其中一位女士发现,自己老公与市长夫人偷情失败,因为上床前市长夫人的大姨妈来了的桥段也没遗漏。杜鲁门的情感观被描绘为:像在游乐场坐旋转木马,他一直在换新的木马,他不知道这种方式就像把自己置于脱缰的野牛群之中。当杜鲁门晚年感到忏悔的时候,又花了几百万美元,用来减轻已患癌症的芭比的痛苦。

  书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如过山车一样,充满了“成年人狗血里也有真情呀”的腔调。制片人是如何惴惴不安地祈求梦露能放弃这个角色,奥黛.丽赫本如何把一个当时千夫所指的妓女演得如此招人喜欢,以至于被看成女性解放的先驱。奥黛丽被制片人忽悠“打造一个全新的奥黛丽”,开机之前要求大改剧本;拍片时第二任老公当众扬长而去,只因为她把果汁溅到裙子上后骂了句***,因为大美人的丈夫认为女人不该骂脏话;拍戏中,奥黛丽焦虑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因为剧中金曲《月亮河》要被拿掉发飙的场景都被一一写了进去。

  《蒂凡尼早餐》上映之后,影评人用几乎最肮脏的字眼给予这部电影一波一波的差评,可它还是获得了奥斯卡奖。至于纪梵希小黑裙什么的,已经被写了一万遍,书中把他们的故事放在了应有的客观位置。拍电影是所有人的事儿,蓝毛衣的传奇只是臭水沟里的小白船。

  写绝世美人演的电影,书中居然也没几张图,笔者以节制的文艺八卦PK掉硬照。在书的开头便是一张地图,详细地标注《蒂凡尼的早餐》纽约第五大道每一个主要场景。这是应召女郎和小白脸的故事发生地点。《蒂凡尼的早餐》如同时间切片,其制造的漫长回响,延宕之声在所有人的命运之声中久不平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