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叶江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茶叶江山》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叶江山》的读后感10篇

  《茶叶江山》是一本由周重林 / 李乐骏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茶叶江山》读后感(一):茶叶的疆域与情怀

  当白色外封的《茶叶江山》终于放到我的手上时,我对这本书已经期待了很久很久。早在一年半以前,我就大概知道这本尚在酝酿中的书,可能会给带给我什么样的惊喜了。随着去年八九月,书稿完成、征集联合出版人、广州茶博会签售、当当定制出炉、北大印刷厂一日游,再到昆明书友会举办《茶叶江山》品读会,茶业复兴微信号不定时播报进度,茶业复兴小伙伴们每日微信刷屏,让我眼看着一本书就这样被“写”出来,最终抵达我手中。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过程:从策划调查写作、印刷、广宣到最后阅读,都是那么热热闹闹。《茶叶江山》也占据了2014年我的阅读书单推荐榜首,因为它让严肃作品的写作者不再默默无闻,让茶叶书籍这么小众的图书品类收获前所未有关注度。

  拜读这部大作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因为我顺便把两年前出版的《茶叶战争》也翻出来,重读了一遍。这两本书是非常值得参照阅读的,二者内容既互有联系,又各有侧重。《茶叶战争》一书以时间为纵轴,以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分析梳理了历史上数次“茶叶战争”对世界近代政治格局深远影响。“茶叶战争”的本质还是贸易战争,茶叶不过是一种生活用品,竟然能够让人不惜动用武力,挑起战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过是茶叶产地的特殊性,以及各民族人民生活对其严重依赖性,由此牵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神经。《茶叶江山》则是回到了当下我们所生存并且熟悉环境,以茶马古道线索,沿着这条历史的小径,从南到北,逐一叙述了与之相关的茶、人、事。《茶叶江山》以地理空间维度,通过实地的调查、采访和分析,不断的追问和思考历史与当下的因果关系

  很多人认为《茶叶江山》更有可读性,因为少了《茶叶战争》中那些繁琐数字和历史文献,以及抽象哲学复杂的分析,多了我们熟悉的人物故事和环境。如果先接触《茶叶江山》,若对中国与印度的茶叶原产地之争、百年中国茶叶的兴衰、茶叶与历代边疆政策的关系等历史细节兴趣,则可以在《茶叶战争》中找到这些细节的个中原委;而《茶叶战争》中大量纤细描述和论证的内容,《茶叶江山》往往一笔带过,没有重复展开。

  万物变迁物是人非,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许多历史细节的理解以及当下茶叶的认识很难统一学术也难以保持理性平衡。对普洱茶认识上的混乱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在书写茶叶的过程中,很难避免陷入到各种观念争执中去。《茶叶江山》的作者,并没有去趟已有的浑水。作者只陈述了事实,不带入过多个人观点,以免影响读者判断。这种中立的态度难能可贵

  本书名为《茶叶江山》,自有作者的广阔胸襟与家国情怀,但是究其内容,主要还是围绕黑茶与藏区的贸易和文化来阐述。这一贸易区中所产生的茶马古道和茶叶边界,还不及中国茶叶版图的一小半,还有更大的世界茶叶版图有待书写。它的意义在于,将以往相对默默无闻、缺乏关注度的黑茶、普洱茶的边贸历史变得家喻户晓,补足了茶叶叙述的一个空白

  在《茶叶战争》的篇末,作者提到:自明始,中国有了茶叶边界和疆域。“茶马古道,事实上早就形成了一片无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茶马古道,是一个茶叶产区和茶叶消费区之间对应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促成了一系列的“意外”的结果:古道沿途城镇的兴衰,茶叶文化版图的扩张,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兴盛,古代优秀文化的保存等。这一切的综合就是茶叶的文化疆域。

  茶与我们的关系,远比我们已知的要多;茶的文化疆域,还没有人真正看描述清楚它的边界;茶业的复兴和茶文化的再造,还有许多亟待解决问题。这一切,都等着更多的研究者的进一步努力。茶兴则国兴,因为“茶兴”必须具备强大物质基础、话语权和主导权,有了这般条件,何愁国家不兴盛。

  《茶叶江山》读后感(二):你的茶,你的岁月和江山

  一个人的生活里可以没有茶,在各种饮料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不喝茶,似乎也没有什么缺失,只是也许,喜欢饮茶,会多出很多享受

  我说享受,不说乐趣,是因为,茶并不会像可口可乐一样,饮茶时心情飞扬,通常来说,它是让人静下来。

  有时候,别人对我说,心情烦躁做事情无法安心,我都想建议说,可以试着饮茶,不需要很多工具繁杂工序,只要一壶、一杯就好,甚至,可以简化到一杯就好。当然,茶要是清茶,不是各种店铺卖的那些名目繁多玫瑰奶盐茶等,虽然我有时候也爱喝那个。就茶来说,人需要一个简单仪式,引领自己进入一个清静所在,茶仿佛一道屏障透明,但是存在。而如果,愿意多去了解茶,国内的、国外的,历史上的、今天的,从文化的意义上去领略茶,茶的意义当然更有不同,可以从生活,上升到生命

  周重林是研究茶的人,关于茶的书,写了一本又一本。《茶叶战争》、《茶叶秘密》,现在是《茶叶江山》。茶是说不尽的,尤其是对茶怀有深情的人来说。

  我前面两年,曾经去过杭州梅家坞,那是龙井的产地,也曾去过英德,到过英红九号的茶园。我对茶一直有兴趣,读周重林的书,让我对茶有了更深入的“懂得”,而在懂得茶的过程中,我又更多地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所处身的土地,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到西藏,站在大昭寺前,我应该会因为周重林序中提到过那口熬茶的铜锅,而凝神看看。如果我没读过这本书,我也许仍会注意到那口铜锅,但是,不一样。

  如果可能,未来希望会到达更多产茶的地方,好好领略一番。这是茶对我生命的丰富,如果我不知道茶的存在,或者没有情愫,我的生命中,必因此而产生荒芜一隅

  读书、求知的意义,也就是这样吧。每多读一本书、多了解一些知识看世界眼光就不再相同。所以很感谢周重林的引领,每一本书,都如一座攀向茶山的阶梯

  《茶叶江山》不高深,当然更不浅薄平淡语句中,饱孕深情,相比这个书名,我更喜欢副题: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一个人活着,若能尝尽百味,而不是单调的味道,该有多好。我饮茶,虽然酷爱单枞,但对其他的茶,也都喜欢,我按季节饮茶,夏天龙井,冬天红茶。写这篇文章时饮的茶是锡兰红茶,朋友从斯里兰卡带回。以茶为礼,是风雅的事。对坐饮茶,也需要谈得来的人,否则不如独饮。生活中如果没有茶,那该是多么无味啊!——对我来说。

  重林兄生长云南,对普洱茶情有独钟,所以《茶叶江山》以普洱为主,一个一个故事串联起普洱的前世今生,读起来,可以不费劲,也可以费劲,不费劲的读法,就是当故事读,费劲的读法,是还要思考、展开想像,茶叶千百年来的变迁,背后是怎样的脉络?有哪些人和事与茶叶相关?那些人和事,又分别为了什么?

  茶是缘法。

  我并不慨叹茶在日本的传承比在中国好,每个时代的人,有自己的选择,而且现代社会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只是,我也仍然希望,有些传统美好,不要丢掉,它原应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于血脉,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留给一杯茶的时间和空间,都还是应该有。

  茶也的确是江山。说江山,看上去是一个大词,然而人活着,穷一生的时间,岂不是也在打造私属于自己的江山?它与外界相通,但是独立,在这个江山里,茶是不是可以有一个位置?也许,还是会和年龄阅历、环境相关吧,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迷醉于咖啡醇香,而当世事经历越多,也许终于可以,一杯清茶,淡若轻风

  这是茶之岁月,你的岁月。

  《茶叶江山》读后感(三):相看好处却无言

  我记得大一那年国庆,窝在宿舍三天三夜不曾下楼,硬是把金庸的全套小说读了个遍,彼时出门,恍如隔日。今天我淡笑说自己是下午三点才起的床,友人无不表示钦佩,可是他们不知道昨夜挑灯看《茶叶江山》,直到晓星初散方才沉沉睡去。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有捧一本书耐心地逐字逐句看完了。总觉得在这个似忙碌得非人的快节奏时代,把时间交给读书是一件颇为奢侈事情

  很早以前我就说过我只是一个学中文的小姑娘,不会泡茶,亦不懂茶。后来,我渐渐开始泡茶了,不算好喝,只是不至于毁茶吧(虽然很多人表示怀疑)。再后来,逐渐会分茶味水味了。但是对于理论层面的知识,仍是混沌一片,从未曾想过要去专研一番。可偏偏,有那么一本书,将一堆的茶学知识,专业术语,用一个个故事串联了起来,将零碎的茶叶构建了一份宏伟的茶业版图。多的不敢说,至少我懂了何为干仓储存、湿仓储存,普洱茶水分含量和生命体现,六大茶山的分布,茶祖的诸多版本和普洱的更多历史,紧压茶的历史原因,海外天地中的茶叶传奇以及茶马古道的诸多故事。

  一开始我以为是在看一本学术性书籍,后来看着看着觉得倒像是历史书,再后来觉得分明是地理书,最后合上书本的霎那,我靠,分明是一本人文故事。一枚茶叶,自它离开树木运输、被制作、被冲泡最后已然成为一个文化意象的时候,这一路的旅途沉淀下来就是一本《茶叶江山》的故事。故事,从来就是这样陪着我们慢慢老去。

  我突然想到了黄小元会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喝一款好的收藏级古树茶,会给人以画面感,能让你联想到很多东西,如游学的某一个画面,或是一棵古茶树,或是某处的小桥流水……凡能勾起内心一些画面想象的,一定是你的好茶。在合上《茶叶江山》准备睡去的恍惚时,我已然忘却了炒茶的具体温度,茶马古道的八条线路,普洱茶的理解,关乎茶叶的民族主义……然却有刻骨铭心的画面浮现在脑海深处,那是藏地法会的熬茶布施,是草原腹地唯风和水在沸腾的地方,那是在一个透彻心灵蓝天白云下给你充满感动的茶语故事,是一个能盛开枯萎时光的地方,一枚茶叶最极致的旅途站点。在这样的画面里,我能看到《茶叶江山》所传递的对中国茶业复兴之路和家国情怀的深深期许(在这里不再赘述),能看到两位平凡的茶人述说着不平凡的茶故事,走着不平凡的茶路,综其一语:有茶滋润灵魂,充满情怀。

  这样的书评实在称不上专业,甚至深深觉得自己资质有限,关乎茶的悟性实在有待提高。可转念一想,又高兴起来,我本就不是专业的茶学学者呀,要牢记那么多专业术语和历史兴衰作甚,左右我不过就是一个在充满幻想年岁里爱上了喝茶的小姑娘。一如《茶叶江山》所述的也就是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生活不易,我们却总是痴情不改,一切的一切,不还是要都归于生活嘛!

  相看好处却无言,2014,《茶叶江山》。

  遥远

  《茶叶江山》读后感(四):茶闻天下: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的演变

  “茶也是‘最中国’的文化符号,里面有江山,有历史,也有礼仪。”——书内摘

  内容三星,装帧精美加一星,这个估分不能算虚高吧。好吧,在看了该书的书目后,我本来预设的书评篇名应该是诸如“茶说”或“一桶江山”之类或俗或雅的名字。结果等收到了书才发现,别看书名起的很大气,原来,这书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的那回事儿。与其说这书是一部“茶”或者是“普洱茶”的历史,不若说这干脆就是在讲云南茶的事儿。透过书中那些令笔者痛心疾首的近现代云南茶的茶事沉浮,也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哀荣,读这样的书,对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人事是很有帮助的。

  毕竟,和可可、咖啡、葡萄酒,甚至可乐一样,茶从来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还有着其它作用和更深刻价值。茶,“在历史中的地位,也体现了不同时代观念的变化”。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文化元素,茶既是政治与经济的依托,也是汉文化符号的表征。作为一种文化特征,它是将如何接受,很自然的区分为了“可教化”与“不可教化”的不同态度,以刻画出族群的边界。

  实话说,就个人而言,感觉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茶起源的论战很无聊,还有动辄宣称自己有5000年的饮茶史什么的,真的不是我说,——可笑倒不可笑,但有些人无聊倒是一定的了~不过,要按着笔者的那种清高逻辑,我们国家的端午节就不能让棒子给抢注了,八国联军抢去他们国家博物馆里的东西也都是理所当然要送回来的,……可事实上呢,大家都知道!但有一点是他没说错的,争这个名头没有任何的用处,这就跟中国足球差的要死,还争了个世界足球起源的名头一样,得不得这个名头,该怎样还是怎样的,除了得心理安慰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虽然,书中讲述的是云南茶的相关历史发展轨迹,更大点的可以说是一部云南大叶茶的近现代简史,但还是以普洱茶为其代表物的。该书不过是笔者从云南的茶业发展历史中,随手拾捡了几个合适的故事串连出来的。虽说是史事,但时间脉络没有连续性,落笔十分零散,内容比较随意。还不若说是想到哪写到哪的散记更为恰当。当笔者娓娓道来时,并没有按着什么十分具体的历史线来着笔,他也没有将历史事件写得多么的动情和催泪。白话的描述简单而直接,并没有怎么煽情或者论述得多艰涩,都只是一些平实的记述。然而就因为这样,反而显得这样的半报告研讨半记事体的行文更加的真实。

  内容的确是很富知识性的,对于茶马古道的贸易或云南近现代茶业盛衰感兴趣的,不妨一看。多少也算是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了。诚然,就像笔者所言,“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和不发酵的绿茶,完全发酵的红茶不同,持续发酵的普洱茶,在相对低温的晒青后持续发酵。一般生普洱茶可存放十年到五十年,如果封存完好在适宜的环境中甚至能够保存更久的时间,一如深藏故宫百余年的那些旧时的普洱贡茶般越陈越香。于是,所有的陈年普洱茶,都成了能喝的古董。而书里说的也没错,相比起不发酵的小叶烘青,连续发酵的大叶晒青自然更有药用价值。的确,普洱茶是不错的,可它也只是各大茶系中的一种,而笔者的这种过度着墨,未免给人种溢美过甚的感觉。

  话说,我们能够从书中所清晰看到的笔者对于普洱茶的明显偏爱,也未必仅是如后记写的般单纯的只是出于笔者自幼生活中的点滴熏陶吧。反正,这书越看越感觉怪怪的,能明显看出笔者有种人为抬高普洱茶身份,为其历史底蕴加码意味在里面。更重要的是,该书完全的商业化价值取向观,实在是让人看得有点受不了。本来就是一本明里暗里的夹塞广告,专门写来做推广的书,明显的过度商业化的产物。而25000册都是行业内相互捧场的预约印刷,也并非就真能算得上是什么“全新的出版模式”了。毕竟,旧时候的日本出版小说也大都是这样的,先拿给租书屋的老板,看他们有多少是感兴趣的,出版前就先看预定的多少再估算印刷量着印刷的。

  反正,就个人所知,国外凡是此类以推广为商业目的的书,哪怕印刷的再怎么的精美,不是干脆免费赠送就是以赞助方资助的方式拉低价格出售,至少,人从来想没让消费者直接替商家的广告买单。谁见那些超市、商场里发送的广告册子是要人掏钱买来看的?再者说了,类似这类的推广读物,其本身的售量从来就不该是营销的目的,商家自身所追求的不也该是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读物,商家真正的诉求该是让看了的人能够对商品拥有怎样的了解,看了之后的人能够对商品获得什么样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会在他下次的消费时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的确倒未必就是给普洱茶打广告,因为书里基本没有关于普洱茶的优势啥之类的软推销用语。可是,我书评里所说的广告不是指的作者要抬高普洱茶,或者想要宣传普洱茶什么的。就比如说这本书吧,你看书看着看着就时不时的给你冒出来个某某普洱茶产业链上的企业宣传,那些明指某某家的或明或暗的夹塞,不是广告还能是什么?再者说了,——的确,作者的就是搞普洱茶的,而这书也是写的普洱茶,会说普洱茶的发展和普洱茶的茶业和茶企业,这也是应有之义。可问题是,该书只围绕着云南的大叶茶来讲,也未免过于狭隘,小心眼了吧。如果是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友人看了此书,只怕会被误导的以为,普洱茶这类的酽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多高呢。

  事实是,这种酽茶在我国相当漫长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中地位不但及不上绿茶不说,连红茶都比不过——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普洱茶是“更有助于帮助消化去腻”的,而这种喝了会刮油的茶,更适合减肥来用,不用说士大夫独霸天下的宋朝了,就算是小资盛行的明朝,普世观里普洱茶也算不得是多好的茶,也只有整日里膻肉酪浆关外来的朝廷,才能“尤爱重之”了。自汉时李陵戍边,就有“膻肉酪浆,以充饥渴”的记载。因为草原主要食牛羊肉,非常油腻,所以饭后,无论富庶都饮浓茶。是取其消脂肪助消化的功用。简单的说,就是普洱茶的口味太重了,不合达官显贵们崇尚以清淡为雅致的美学。

  笔者大概是因为拉了很多普洱茶相关产业链的赞助,或者说这本书是受到了很多普洱茶相关产业链的资助后写成的。自然立场上完全从商业的角度,从商人的立场,为了发掘商业化的价值而摇旗呐喊。赞同某位书友的看法,这本书是强调政治语境的茶文化,倒不是商业角度的东西;不过,并不认同说这书有点民族主义情绪在里面。反正,要我说书中反应的立场来看,与其说是什么民族主义的情绪,倒不如说是有着地方主义情节。而且,该怎么说呢,对于政府而言地区的整体发展,和茶商茶企的谋求壮大,一个是片状的多元化齐头并进,另一个则是线性的一枝独秀,起始点就不同,怎么可能没有龃龉。

  这本书的最大问题,就是作者本该站在研究者的客观立场说话,结果因为是受赞助才出的书,就预设了自己的立场,对于政府、消费者都有一种隐隐的排斥意味。一味的站在商家的立场说话其实也无所谓,问题是,如果你不客观,就冠冕堂皇的表现出自己的不客观,别人或许还能高看你一眼,至少能觉得你这人不虚伪什么的,但是这种明明的偏心眼到没边了,还装出来一副客观公正的旁观者的样子,真心让人腻歪够呛。

  那种赤裸裸的利益论,虽然包裹在文化的外衣下,但依旧是过于实际了,或许就是、太过实际了。所以,才让我对该书的感官欠佳。毕竟,与其自己掏钱看这种太商业化的书,感觉还不如上网看免费的广告介绍呢。说起来,茶叶虽然是商品,但是做什么事情,总不能都只单纯的从经营或是效益的角度出发吧?可不管你是做什么事,或者是身在何种行业,如果没有点不计利益得失的“喜欢”,也是永远也无法获得攀登到顶峰的!

  《茶叶江山》读后感(五):茶叶江山

  第一次接触这类型的书,第一次接触茶叶方面的知识,是微博上何兵老师推荐的。以前就看过一个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讲滇川藏的茶历史,讲茶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讲历史激荡中的茶叶救国之路,讲茶马古道的荣耀与遗珍。

  可惜我不懂茶,看书也是只其味而不知其所以味。

  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china可能来自西方对茶的古称的音译,比如统一英伦风味的阿萨姆奶茶的来历,比如茶树不仅仅是南方那样的矮小,还可以很高大等。

  能感觉出来是两位作者执笔的,第五章特别明显是第二位作者写的。

  不是所有的茶都和龙井一样越新越好。

  《茶叶江山》读后感(六):一茶一江湖

  一茶一江湖

  ——评《茶叶江山》

  文|molly_小清

  古代,祭祀是庄严神圣的。包括祭祀天神、地神、日神、月神、山神、水神、风神、社神等等所有这些神灵,皆须定期或则不定期的施以祭祀之礼。在遥远的图腾年代,茶树图腾祭祀有在众多祭祀中。先民在大茶山麓设下祭坛,由巫师或族长率领本氏族、本部族的男女老幼朝着大茶山频频叩拜,施以庄严隆重的茶祭之礼,并领着大家唱诵赞美茶树的祝福之歌。

  从刀耕火种的古代到远古文明时期,“茶图腾”的出现是先民感恩茶对人体的功效,通过漫长的演变逐渐为药所用。无论是从祭祀还是茶树作为图腾的任一方面来说,茶在人类发展史和进化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地位重要性演变至今,其中历史发展必然跌宕起伏。就像江湖,而我们现在要看到的就是一个你不曾深入了解的“茶江湖”。

  提到“茶江湖”就不得不提到叫响中外的“茶马古道”,南来北往马帮铁蹄带着中国的茶以及文化踏向世界各地。而茶马古道的上的“东方树叶”当属普洱。从易武古镇开始,普洱茶开始被更多的人接受,台湾、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奥地利、美国、法国等多国流入中国云南普洱茶,相比于“茶马古道”曾经的辉煌,中国的一些文化也通过“茶”这个载体传播世界。

  有些东西如果必须追求其意义乃至存在的价值,我们相信,从盘古开天说到星球毁灭也不见得能得出什么结论。就像茶叶,无论是普洱,或者是龙井、碧螺春、乌龙茶等等,每一个茶种都有其发展的意义。它的存在、发展、文化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非要较个真针,那就真是陷入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局面了。

  围绕着《茶叶江山》中,普洱就是这江山之主。研究普洱的历史发展,必须了解云南,以及普洱对云贵、川藏的重要性。书中讲到“在中国地图来看,云南是边陲,但是从世界地图来看,云南则是亚洲版块的中心地带”,从世界来看云南普洱和茶马古道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茶祖到底是谁,也不必过分追究战争导致中国茶中外流的问题,我们不妨简单来看,时间不能倒流,事情已然发生,人们只能以史为鉴。而现在作为作者标榜的“茶人”们,作为读者,更希望看到的能够通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得到世界的认可。而不是多少年以后,中国人需要跑到其他的邻国去问人家“以前我们中国有一种叫茶的东西,你们知道吗?”这样岂不是中国茶人的悲哀和笑话。

  《茶叶江山》读后感(七):中国茶业复兴之路

  中国茶业复兴之路

  ——读《茶叶江山》

  林颐 小R_优雅的刺猬

  中国是茶之故乡,拥有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但自晚清以降,中国茶的荣耀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何复兴中国茶业?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我手头这本《茶叶江山》,周重林和李乐骏合著。周重林是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联合发起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普洱》杂志联合创始人。李乐骏是弘益系茶文化品牌创始人、华茶青年会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两位作者近年来致力于中国茶业复兴,其研究成果和实践努力凝结成这本《茶叶江山》,因作者研究方向,该书主要围绕普洱茶和茶马古道展开,其他绿茶、白茶等茶系鲜少提及。

  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中国茶人的忧思和责任感。其中焦点问题,茶树原产地在哪里?作者在书中援引了茶叶专家吴觉农的大量研究成果。吴觉农《茶树原地考》从饮茶史的角度,回顾了茶在中国的饮用、消费历史,并在植物学意义上对此进行了追溯。发表于1979年的《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一文,加大了对各派学术观点梳理与评述的力度,并从地质学、植物学等层面上对茶树原产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什么茶树的产地那么重要呢?正如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遗成功,文化的本源代表了一国的文化在全球文明的地位。周重林在本书中,就以《吴觉农选集》中吴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遭受歧视的亲身经历,强调了“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故而,追问茶树原产地,其意义不仅在于澄清茶树的籍贯,更关乎茶人的尊严。两位作者广征博引,运用大量资料,反驳英国学者提出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在印度”的观点,证明印度茶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英国对中国古茶树资源的掠夺。

  遗憾的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茶叶江山》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作者说:“一个主要原因是测量茶树年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人拿得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另一个原因是地下考古尚未发现古代茶树花粉。”因此,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茶业专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也需要考古证据的支持,正本清源、去浊扬清,才能更有助于中国茶叶的复兴。以笔者愚见,既然这个问题尚在无法实证的状况下,反复强调原产地所有权,并无实际意义,不如把精力花在更实在的地方。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很多茶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欣见当代茶人的付出与努力,对于中国茶业复兴的推动。

  作者还说:“因为茶在英国和印度的崛起,古老的中国茶丢掉了荣誉的光环。”笔者以为这句话有欠妥当。作者在书中论战英国学者莫克塞姆的著作《茶:嗜好、开拓与帝国》,认为莫克塞姆忽视了中国茶业的世界地位,否认印度茶业是依靠中国茶树发家的,透露出西方根深蒂固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但翻看《茶:嗜好、开拓与帝国》后,可以发现,莫克塞姆本人有在印度种植园的经历,全书基本围绕着印度茶业来说明茶园种植业、制茶工艺、东西方茶交流等内容,于中国茶业的确少有涉及,这是莫克塞姆的偏见不足。但是,有一点必须明了,或许印度茶业在发展之初有过“偷盗”中国茶种和茶技术的行径,但19世纪印度茶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具备机械化大生产的规模,而中国同时期仍固守停滞落后的手工产业,这才是中国茶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因此,周、李的观点偏移了重心。

  在当代,日本茶道的发展倍享赞誉。本书对中日茶文化交流的相关历史也有所涉及。日本是较早将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输入并且受到较大影响的国家。据日本文献,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唐代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四月(公元729年),(日本)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后日本陆续派遣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他们回国时,把中国的茶叶、茶种和茶文化带回日本。鉴真东渡,也把中国茶叶与饮茶习俗等介绍到日本。在《茶之书》中,冈仓天心对日本茶道的定义经典而脍炙人口:“茶道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在人生宿命的诸多不可能中试图完成可能的一种温良的企图。”日本茶道之美的确有值得中国茶人借鉴学习之处。正像佛教源自印度,却在中华大地上兴盛一般,值得所有爱茶的中国人深思。同时,要注意到,《茶之书》作于20世纪初,在冈仓天心看来,亚洲文明很美、很了不起,而日本人已将源于东方大国——中国的那一套精致灿烂的古老文明发展到了极致。我们必须警惕“只有日本才是亚洲文明的精髓所在”这类“日本中心论”思想灰烬的复燃。联系这本《茶叶江山》,读者也能更理解两位作者的焦虑和该书的意义所在。

  《茶叶江山》一书,因两位作者身为茶人的使命感,其真实的经历和恳切的言辞更能打动读者,然而该书所失或也在于作者身份,少了些审慎和克制,多了些情绪和态度。理解一段历史,我们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以一种科学客观的角度入手。中国茶业复兴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思考,在讨论,更在行动。

  ————— 我家主人是个大话痨————————

  这篇走学术路线,笔调偏硬。这是我写得最认真的书评,初稿完成于11月27日,经过4次大幅度修改,最终才定稿。因本人只是伪茶迷,估计文中BUG还有不少,读者诸君请多指点。

  期间看了3本书,翻了不少资料,耗费脑细胞无数,血条清空N次,最最重要的是,@小R_优雅的刺猬 被我骚扰数次,被迫成了我的同伙。这篇书评虽然是我主笔,但如果没有亲爱的小刺刺,它就没有现在这样的面貌,所以这篇应该是我们合著的作品。

  亲爱的刺刺真是又眼尖(温暖)又毒舌(严格)又腹黑(有才)!

  小棉袄学习机,谁用谁知道!

  老板,给我来一打!(泥垢,揍飞,哈哈~

  在这么正经的文章下如此逗比,真的合适咩?

  请看我严肃脸:

  小R_优雅的刺猬,是个好同志!

  :已发《上海证券报》等报刊,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QQ:1204194554

  《茶叶江山》读后感(八):茶马古道,普洱飘香

  茶马古道,普洱飘香

  文/泊南

  听闻《茶叶江山》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有关茶叶的介绍的书。直至书籍到手,翻看以后,发现,这是一部有关普洱(或者云南茶更为恰当)的历史。书中主要讲述了茶马古道的从历史直至现当代的演变过程,同时旁征博引地考证了有关茶起源一说。

  我生活在东北的时候,对茶的了解不多,我最熟悉莫过于龙井和铁观音,之后看过电视听过碧螺春大红袍一类的茶名。之后,来到广东,接触的才多起来。

  茶俨然已经不是单单入口解渴这么简单的饮品,它是国饮,关乎着民族主义。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民族主义的古代历史文化主义的茶文化、孔夫子被推上台,爱不爱国饮,爱不爱中国古典文化,已经成为爱不爱国的一个标杆。

  云南茶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这从书中有关茶马古道的演变兴衰史的记述就可以看出。云南茶中近年兴起的普洱是作者所描述的重中之重。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事实和图片,讲述了普洱的生产过程,养生作用和产业价值以及茶马古道曲折的经历。说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因为我们知道,普洱茶越是陈年的越好喝,只要储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年不坏,极易保存。它具有“刮油”的功效,对于那些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的人,很有帮助,是一种很有养生价值的茶。

  因为是《茶叶江山》,所以书的封面给了我一种水墨江山的感觉,黑白灰,三色,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上面是大片留白,右上角是书的名字《茶叶江山》竖体宋体字,下面是一副水墨简单勾勒的画面。整体设计简单大方,典雅文艺,很符合《茶叶江山》这种基调。排版也很符合阅读习惯,纸张色泽白皙,手感非常好。

  这本书在语言上,比较平铺直叙。有一种“我想说什么,我就说什么”的感觉,内容上不那么紧凑,形式上也很自由,读着也不是很费力气,有关茶马古道的记述,确实是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然而,这本书光讲普洱茶来指代茶叶江山,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中国这么大,除了云南这个省份,浙江,安徽,江西等地也是盛产茶叶的,光用普洱代指整个中国茶叶的发展,还是不是太全面的。如果这本书能有一个副标题略作说明一下,也许会好很多。起码,更能指明这本所写的重点。

  《茶叶江山》读后感(九):从战争,看到江山

  初闻《茶叶江山》,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很高大上的书,或许内容也是很专业的,心里也开始想,茶叶的江山究竟是什么样子?收到书后,很惊喜的地方是没有那么难读,一个个故事,两个述说故事的人,书写的是我最爱的普洱和茶马古道……可能朋友觉得反差最大的也就是对茶叶江山理解的不同吧,总觉得六大茶类该有一点呢。个人觉得如果读《茶叶江山》可以和《茶叶战争》搭配来看。

  引用《茶叶战争》豆瓣书评中《茶叶中的另一个中国史》 堇芽的书评:从一片茶叶中透视出整个中国在近代的衰败之路,再从茶叶兴衰之中读解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茶叶战争》不像其他历史著作一样仅仅是以史论史,它将视野拓展到了如今社会。为何普洱茶热销,为何作为茶叶大国的中国却无一个世界性茶叶品牌,为何茶叶已成为一个关乎话语权争夺的核心,等等。

  《茶叶战争》是历史,带你从茶叶引发的战争纵观茶叶与天朝的兴衰,茶叶在历史,在当今的重要。引经据典很多,对于喜欢历史的朋友也可以去寻找到相关书籍资料。不再仅仅是历史著作,看完也会引人深思,脑洞大开。若以此为角度,思维来看,也可理解作者的《茶叶江山》。

  《茶叶江山》是一本很轻松的书,对于普洱茶和茶马古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一看。一个个故事穿起来,让你仿若身临其境,更容易去记得一些知识。对于像我这样的,专业性的书籍还无法静下心来读的茶小白,茶马古道,云南茶的相关书籍又没办法读的全的书盲来说,很多东西可以一次性吸收也不错,然后挑着书里比较喜欢的方面再扩展,文中相关资料参考书也有涉及,再自己酌情考虑挑选书籍也很方便了。

  书好不好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书有没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法。每本书的出版都是有它所存在的价值,也有作者的心血。如果你拿到了这本书,用一种平常心,静下心来品读,吸收的是知识,感受的是用心。

  《茶叶江山》读后感(十):《茶业江山》 且走且珍惜

  “走”一遍《茶业江山》,是一趟并不轻松的旅程。

  周重林说:在我的的故乡云南,饮茶更像是一种社会传统,可以说我从小被茶叶泡大,研究茶叶则是后来的事。

  李乐骏说:那些罐子、茶叶、烤出来的茶汤、是童年的味道,是血缘的记忆,是一代代的传承。

  这两个人,是《茶叶江山》的共同完成者。我要说,我也是从小被茶叶泡大,因为我的故乡是世界滇红之乡凤庆。

  人的的回忆纵贯交织,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还可能是情。《茶叶江山》与其说是一本与茶叶有关的地理旅行故事,倒不如说是我们这代人在回忆的版图里纵走穿越的情感简史。

  边走边看,在历史里找寻,以及忠实的记录,只有在细细回忆之时,才会出现抽丝剥茧般的一条清晰的脉络。

  《茶业江山》的任务就是要为你呈现这条脉络,即使对于茶叶往事的辉煌一无所知,从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故事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对于消失的担忧。

  据说今天的易武街头,还悬挂着一块“瑞贡天朝”的牌匾,这块复制品诉说着道光皇帝与车顺来之间的一段往事。在普洱茶茶的历史上,车顺号的经历被当做云南普洱茶的一种荣誉。而这块牌匾的命运也是几经波折,曾经被收藏起来,要拍照片需要付上20块钱,后来又神奇地被挂了出来,任人拍照不要钱;

  “植物猎人”罗伯特 福琼几次来华,盗走茶苗、茶种以及制茶技术,直接催生了印度及斯里兰卡的茶产业;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第一桥“永安桥”,并没有因为命名“永安”而真的一劳永逸,修建成功没几的就被洪水冲走了。

  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得回来吗?昨天的辉煌,今天能复兴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茶人们对此所作的努力和付出。

  茶叶的疆域辽阔,从红土高原到青藏高原,《茶叶江山》的这条脉络可能还不算完整,古老的这段要填补,消失的那段要找寻,两位年轻的茶人作者,已经非常努力,只是为了一切与让茶叶有关的历史脚步不是一阵烟尘,过了无痕,不然就太可惜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这场跨越万里的书写,让我们所不解的茶事历史得以广泛传播,也许故事让你轻叹让你痴迷,也有旅程让你且走且珍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