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听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听说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听说读后感10篇

  《听说》是一本由宏玖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听说》读后感(一):听来的故事

  太长时间不看书,总感觉现在的图书被情爱包裹,但是关注宏玖好久,当看到这本《听说》时,又被封面上的文案所吸引,“数年思考浓缩进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感悟陪你品读百味人生”,通读全篇,确实是这样。

  听和说好像是两个没有交集却又相互靠近的词,果然,文中的听的故事和说的故事都很吸引人,不止是感悟,更多的是听和说的奥妙。似乎在冥冥之中,一问一答间已经教会我们用心聆听和倾心诉说重要性字里行间朴实真挚,也能带给我们很多生活的感悟。

  三毛最后的一封信,吕良伟作为演员背后的无奈、严歌苓生活的日常……太多光芒背后的平实,如封面的颜色一般淡淡的话语,似乎都在引起心里上的共鸣

  如果说名人明星离我们太远,那留守儿童、宏志班的故事、台湾的哥……似乎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

  高中时候,我的母校在我们这届第一次承办宏志班,当时对宏志班的印象就是家庭有些贫困,但是同学学习都很好,看到这本书中《宏志班的故事》这一篇,才深切的知道这些同学所付出艰辛。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向那些孩子一样精打细算缝缝补补,但是我们都拥有梦想,似乎可以想象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人可以借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惯性,继而改变我们内在小宇宙磁场。当我们内在的小宇宙的磁场改变了,我们外在的命运就跟着改变了。”

  “计较是人性缺点,它让我们失去太多宝贵东西。当一个人和钱斤斤计较的时候,钱也会和你斤斤计较。当你不是为了钱而活着的时候,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钱,金钱仅仅是成功的附带品罢了。”

  文中处处充满着正能量,亲身经历、名人故事、往事回忆,似乎是隐藏在身边的线索在被一点点挖掘。

  很羡慕作者,多么希望能和作者一样,知道这么多人的故事。也幸亏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了作者所知道的这么多故事。听说间,便拉近了人们距离,听说间,便知道了很多想知道又不知道的故事。

  很喜欢这本书,一本分享故事的书。

  《听说》读后感(二):买书不算奢侈,读书就要任性

  读完《听说》隔了好久我都没敢给它写评,我怯了,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华丽词藻来表达它带给我的震撼。无论是精美的装帧,还是字字珠玑内容,都让我觉得读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是著名电台主持人宏玖先生的著作。作为一名主持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与公众人物接触,他在本书中讲了与27位明星或作家深度对话,很巧妙地让他们隔空对话,读起来既倍感新鲜又受益无穷。

  开卷作为此书的第一辑,个人认为真应该让每位爱读书的人去仔细阅读一番,绝对是开卷有益。与这些知名人物的谈话,谈读书谈梦想,像是回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春时光。其中令我印象颇深,感触颇大的当属这篇《三毛的三百七十五把钥匙》。

  我并不是很喜欢文艺青年,也不喜欢读大家们的书,但是三毛对我来说,是我非常非常喜欢且敬重的有才华女作家。每每读她的书,总能够发现别样柔情感动。而且很有趣的是之前在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很喜欢拿三毛小时候被老师当众羞辱以至于不敢去学校这件事作为例子教育我们将来如果为人师表一定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

  所以,当读到有关三毛的这篇文章,我当时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然而,宏玖作者并没有让我失望,他从三毛结束生命前曾留给好友的一封信笺入笔,写了三毛临终前的孤独困苦,与忘年交好友的深厚感情,读起来感觉像是亲眼所见她的一举一动,忍不住为她的坎坷命运意难平。

  “这次我带了白色的那只小熊去,为了亲她,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伤怀,我们不曾了解过她的挣扎痛苦,更谈不上理解她的辛酸。唯有她的挚友,肯放下身边最重要的事,代替她去完成梦想,给她的人生画上圆满句号

  感谢作者,读过此篇文章,让我更加坚定对三毛作家的崇拜之情。

  如果第一辑的开卷引领我们去读书,那么接下来的往事,亲历和追梦三辑里便是带领我们去认知不同知识,也许是很名不起眼医生,或者让人心怜悯之意的留守孩子,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特精彩

  在自序里,作者提到有些作者失去了对文字的尊重,每年四十万种图书,烂书太多在所难免,但他还是觉得好书很多。所以,作者才会这么用心地来写这本书吧。感觉他把在节目中遇到的那些精彩讲出了,很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味

  所以,我才说读书是一件任性的事。当下很多人很浮躁,包括小学生,已经很难学会静下心来去思考一道数学题。大多数人甚至认为买书读书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既要有眼光地择选自己感兴趣且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又要花费休闲时间来读完几十万的文字,这么任性真的好吗?

  看一个综艺节目,我感动的不是父子之间有意无意的爱,而是每次采访看到孩子书房卧室书架上满满的书,睡觉前父亲很有耐心地为孩子读书。因此,我感到庆幸,总有那么一群人,将这件任性的事情做得那么“拽”,他们在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我们:买书不算奢侈,读书就要任性!

  《听说》读后感(三):那些你知道不知道的事

  说实话,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的除了读书这件事,还真没有其他了。开始关注这本书并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腰封上的推荐,上面大多都是我喜爱的作家——蔡康永、严歌苓、汪中求,还有不久之前把我感动的一把泪水一把鼻涕哭了一天的大冰先森,有个机会听他们讲述读书感悟、成长故事不可谓不赏心乐事。一直觉得访谈类节目有着一种由衷的喜欢,它为我们局促的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将那些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事通过讲述者的回忆交流娓娓道出,即使那些遥远缥缈的不曾历经的事都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亲切可感。

  它的动人,更多是一种亲历者的真实再现。

  只是现实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类读书节目太小众,做这样的节目似乎只会吃力而不讨好,不仅不被商家们看好,就是听众不怎么欢迎。当然这不能代表全员,诚如著名电台主持人常宏玖却觉得他庆幸八年前这个选择坚守了下来,“这个节目改变了我,因为那些书,更因为那些人,听他们的讲述,获益良多。”这些访谈者都是经过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思考、沉凝,“提炼精华浓缩在忆起节目中,总有很多瞬间能刺痛麻木神经。”本书就是常宏玖将他做的这一档读书访谈节目收集、整理而成的,翻开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读书人的故事,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艺人,有的是老师……“这些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写作是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他自诩是那个幸运的倾听者,而我是那个能够遇上的幸运读者。

  从《乖,摸摸头》开始迷上大冰纯粹的文字和笔下一个又一个有关活着的故事,或坚强、或执着感人至深,复又匆匆找来他的《他们最幸福》来看,照旧被感动一塌糊涂,也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和热切。可是他写的绝大多数都是别人的故事,感受到的更多是别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对大冰依然保持着最表象认识,《大冰的幸福之书》则给了我一个近距离的认知。他说:“工作并不是我的轴心。”“它所占的比例在我的各种生活份额中达到了一个平衡足够了,没有必要追求太多。”在这个奔命的时代,无论过去、现在,在幸福的路上,很多人最期待的是名利双收,满以为那样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于大冰,这个功成名就的人,我们知道他从不在乎这些,乃至他每一次出行宁愿自己走在路上孤独的做着流浪歌手赚些微末旅费,也不曾为了旅行赚足旅费再出发。他就这么随心而为、率性简单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说:“人活一世,最起码有两件事可以选择:一个是生活方式,另一个是交友方式。”比之偏居一隅努力工作,他更愿意走出去,认识了那些有梦有理想的人,把遗落世间不为人知信息“摆渡”给主流社会的我们听,让我们从别人里照出本我,从而获得让自己内心强大力量。正因为有大冰这样的生命旅者,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幸福面书。

  印象中的看守所的狱警是什么样的?虎背熊腰、面目凶光、躁暴若狂、以拳示权、以暴制暴、收受贿赂……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吧?!如果你真这么想就真错了。你可曾想在这些敏感岗位上依然有着一批一批甘于平凡耽于责任职责的人,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坚守自我?《不一样的看守所印象》就给我很大的不一样感受。就像海淀看守所管所杨宜冰,看守所的孩子得疥疮,他不仅自掏腰包给他们买药,每天督促孩子洗澡、换衣服,甚至把他们一个一个叫进厕所亲手为他们涂,心细如同父亲一样。又比如西城看守所常志强,在大部分拒绝接受艾滋病患者,他们最多时关押过13个之多。其中郭华是最不听话的一个,进去时身上藏了28片毒品,犯毒瘾时到处乱吐、乱小便,甚至还把大便往墙上抹。但是常志强始终如一,只是默默地打扫干净,别人看不过眼想帮忙他也是好言拒绝,还督促他洗澡送换洗衣服。郭华身上长疮不断流脓,衣服也脱不下来,连医生都捂着鼻子跑了,常志强却亲手蘸药一点一点帮他涂抹,期间更是尽心又尽力地帮他戒掉毒瘾……此番种种,很多连父母看了都自愧不如,遑论一个看管所的民警。但是他们做到了,比父亲还亲,比爱更爱。

  三军仪仗队,这支赞誉与荣光从未离开过他们的队伍,就算执行高达三千多次的任务,却始终没有出过任何失误,这该是怎么的强韧才能这么臻善完美?然而他们的要求之高我有幸见识过几次。首先在选拨上,千人海选、万人挑拣,可能都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其次在训练强度上,《走近三军仪仗队》讲到仪仗兵练习军姿,每天要用掉四副牌还是小事一枚,不值一提。我知道的他们可能训练一个月有余,只为一个正步(距离、高度)的要求,训练的时候脚离地面地方放上一排针,每天他们就赤着脚定在针的上面不差一毫不过一厘地连续不间断地站上几个小时,曾有不少的人受不了申请调队。书里不论写到他们到墨西哥庆典的事,还有香港回归庆典上的轶事的时候,我更是由衷地对这支强韧的部队肃然敬畏

  大概有过相似的经历,我特别喜欢《在生命禁区做心理咨询》这期访谈。在这座海拔平均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里,没有动物,甚至没有植物,山上的四季都凉的刺骨切肤,水冻到手上五个指头迅速粘连在一起,你试过吗?在这鸟不拉屎、山不炊烟人迹罕至之地,有一些人为国始终默默戍守寂地,甚至有些在巡逻中的执勤官兵迷路了,可能就此献出的不止是性命,那些落寂的宿命再看不见人间春光。每一次执行任务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所有生活在这样禁区的官兵们,内心必然承受巨大无形的压力,他们都需要一位知心姐姐、需要一个真的懂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所以汪瑞来了,一来便是长达十几年。当她说到亏欠女儿的时候,她辛酸一下便击溃了我的心墙,因为她的使命,因为她的担当,让她知道不仅属于她的小家,还有着一个大家等待着她需要她,所以她要来,所以她要选择留下来。只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保证自己不出意外,所以每次出勤她都和丈夫约定好不能坐同一辆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即使一个人出意外,至少孩子还有一个亲人。以她的才识与博学,她大可不需如此,她之所以坚守,因为她是一个军人,履职尽责不过是每个军人的使命责任!

  当然,其中的感动还有那个旧梦思乡的台湾老兵的辛酸之痛,还有执着人前用生命续写美丽篇章的田维的绚美与遗憾,还有远隔重洋高唱海地战歌的维和部队们的舍命驻守……听着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听着他们讲述一段又一段有骨有肉的人生,你在奔命的里头是否感动驻足?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别人的人生,不需要你去做,只需要你去听,听这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你就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当怎么走下去。

  《听说》读后感(四):从“看见”到“听说”

  今年年初的时候,柴静的一本《看见》轰动一时,其中集结了包括非典时期在内的一系列采访的所思所见,她的文字感性细腻,看哭了包括我在内的多少文艺青年。而到了年底,与宏玖的这本《听说》相遇,相似的作者与创作背景,却呈现成完全不一样的风貌。百度了作者宏玖的模样,大约是清秀的书生气运动型的结合大男孩忽然理解了他与柴静文笔的不同。《听说》更接近白描笔法,作者节制地没有“好发议论”,而更多地把重心放到被采访者身上,看似没有融入太多个人情感,但他挖掘故事本身的力量与被访者的叙述足够让心灵同样受到震撼。

  大学文学史老师的一句话在毕业后仍常常记得,她说我们学文学的人特别幸运,因为每读一个故事,就好比让你多活很多个人生,在一辈子里体会很多辈子的故事,真是最幸福的奢侈。而阅读《听说》,就像游历了二十多种不一样的人生,用大饱眼福绝不为过。宏玖对谈或采访的对象,都是写作的人,而那些会说故事的人,多有一本精彩的人生书。也许他们中有的不过是极为普通平凡的人,但心思更细腻,对生活更敏感,并有毅力记录下来,这些人生故事亦更加生动,弥足珍贵。读他们的作品,和看他们的叙述感觉并不一样,也许就像汪峰所言:“每一个创作者都会被自己的经历局限住,创作事实上是在局限的范围内尽量拜托限制,达到无限。想突破自己,就要注意突破自己的惯性,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些被采访的作者在《听说》中的语言,更贴近真实,经历到了这里,不是局限,而是一切。眭澔平说三毛那篇,看得几乎落下泪来,那份文人非相轻反相亲的情谊,是一种真实的文艺,在对谈中,我们籍由一个人,看到了另一个人的秘密,“这样你就会了解三毛的孤独。小熊真的是她的朋友,所以她会跟小熊讲话,会去亲吻它。我每次看到三毛,如果她没有涂口红,我就知道她今天心情不太好,因为她要去亲小熊;如果她涂了口红,我就知道她那天的心情非常亮丽。”而有些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故事:无国界医生屠铮讲起自己在非洲的冒险经历几乎是以云淡风轻的语气,在叙述中蕴含了深深的责任感,她说,“无国界医生有两个宗旨,一是医疗救援,就是医生和护士真正到那个需要的地方提供医疗救助;另一个是做见证,你把你亲眼目睹的事情告诉世界上的人,然后让世界上的人来一起帮助这个地方。”而潜伏三军仪仗队的刘小晖,在高原战胜病魔追随丈夫做心里医生的汪瑞也都有着颇为传奇的故事。也许基于作者的性别,他采访的女性比例相对较高,交流亦十分顺畅,挖掘的角度颇值得一读。

  在《听说》中,不仅能听到故事,还能听到有关读书与写作本身的感悟,书中的这个部分很有意思,可以听到严歌苓自称“写大了”的投入写作状态,也能在人艺人梁秉堃的口中收获曹禺老师的四句话:说着上口;听着入耳;容易记住;不忍心把它忘掉。合上书页细品,甚多回味。听说着宏玖的那些“听说”,就像收获了一本浓缩版的人生故事精华,倾听了那些故事,去想象那一种种别样的生活可能。

  《听说》读后感(五):在这个冬天听故事

  我是典型的声音控,对于某些声音我有近乎痴迷的喜欢。可能是缘于儿时常听广播,所以当自己发现了宏玖的声音,便喜欢了。自己习惯于听他的声音,听他讲书,讲事,我习惯于听声音去想像一个人,而当看着《听说》,却是看着字,去想像一个。此书,作者给我另一种全新的境界,仿佛那些字,都可以化作声音,如他般娓娓道来。

  主持人宏玖用他多年采访,与27位明星、作家等畅谈对话。这些明星、作家独家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自己人生中的某些经历,这些独特片断汇集在一起,便有了这本《听说》。如果说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装饰这些事情,没有夸大,而只是用最真挚,最朴实的话语记录了这些,让我们看到这些光环加身的人背后的故事,有辛酸,有泪,有苦。

  有一篇是北京小伙美国当兵的事情,此人属于早期出国的,有绿卡,因当时征兵是挨家挨户通知,当听到他的英语如此流利的时候,建议去参加面试,用北京小伙的话说,那面试题从简单到容易,根据这个来分类,看这个人适合干什么,是属于哪一类的人。由此看出这种方式非常有效,而且现今很多公司面试也采用类似的方法,看性格,看特长,以及适合哪个岗位。

  有一篇讲的出租车司机的事情,如何是从众多出租车司机中脱颖而出,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服务理念植入到工作当中,这很可贵。特别是从小细节出发,如关怀乘客所需。可是这里有些所需却是要司机自行购买,那就是收入减少,回报或许有,或许没有,或许在很久之后才有,而他却能坚持做了,可谓是没有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而是将眼光看到更远。日行一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坚持,是众人所能看到的,这些正能量在社会上传递着,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

  突然就想起之前看到的关于因果论,有因才有果,坏人做了坏事,肯定会有恶果,不一定是马上就有恶果,或许是在几年之后,或许是在这一世,或许是在下一世,总之种下哪种因,就会有哪种果,只是相报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就如同栽下一棵树,谁能说准哪一年可以在绿萌下乘凉?哪一年可以结果?这都得有个时间。

  正在是因为这些人有之前的因,造就今天的果。所以不能只看到他们现在的果,就去羡慕,就是眼红,我们得了解他们之前所付出,所努力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努力,无论你现在是否年轻,只是脚踏实地去做,只要从现在开始,总有一天会有回报。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我们跟着宏玖一起,来听故事,温暖这个冬天。

  《听说》读后感(六):我曾是你手心里盛开的生命°

  ——评《听说》

  文/蓦烟如雪

  你有听过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吗?

  像是歌手、作者、明星、警察、留守孩子甚至是计程车司机,他们有的艳光四射,有的默默耕耘,有的危机四伏,有的仅是仰望的守候。

  一本书里,最喜欢看见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更非伪文艺的心灵鸡汤,而是最纯粹的心灵感悟。它像“冰山理论”,在如此繁多的图书里,我们看见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穿透之声,就在冰雪之下。

  这样对话式的笔触相对于单一的述说,是可取的。

  从《听说》中,我感受到民警尹红志热血沸腾的惊险、感受到《花田半亩》里田维的文学天赋和那不幸悲悯的潸然泪下,甚至是台湾的哥焕然新生的复活。

  人生如潮,总有大起大落,也有触礁之时,人之可贵,当属懂得珍惜当下。

  古人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病榻之上的女孩,能用纤弱的素笔写下,我曾是你襁褓中的婴孩,我曾是你手心里盛开的一朵生命,你望着我长大,像你的感叹,不过弹指,便是人间的一次更迭。确实,别人都不了解她的疼痛,因为这种痛,直达指尖。

  印象中,那个留守的女孩在日记上说,爸爸领着行李准备远行,而她正好放学回来,彼此没有说什么,就去开自己家的门锁,可这么熟悉的锁却反复三四回都没有开启,爸爸啊,我多希望你不要走,那把打不开锁,就像姑娘此刻的心,那样焦灼,那样期盼。

  现在的慈善家,每每捐助什么都要彰显得世人皆知,父母为孩子做什么,也要加一句,我这是为了你。“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即使要为他们修桥铺路,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这句秘密,是多么的可爱。

  纸质书不如从前,它渐渐冷遇,作为一个爱书的人,是既心疼,又感伤。我认同蔡康永的想法,宁愿错买一百本都不要错过一本好书。一本书里,我不想挑什么大道理,我只想把那些温暖过的句子,一一拿来暖心。

  如同拥有三百七十五个箱子的人,如同拿着三百七十五把钥匙的三毛。20年,她离开了,爱她的人,却在每每挂念中,完成了她的梦想,想念三毛,想念她的撒哈拉。

  不知怎么,我有点小小的感伤,我写不了那么多的故事,不仅仅是严歌苓的见解,甚至是大冰的方式,更甚是汪中求先生对读书习惯的深远看法。

  吕良伟的责任,看守所里的母爱,日本黑涩会的存在方式,甚至是在海地用泥巴做的饼,都深深影响着我,他们用不计较的生活态度去体现生命的价值,他们有的人改变了,有的人温暖了,有个人失去了,有的人再回来了。

  我们手心里都有温度。

  而更暖意的温度。

  在心上。

  筱筱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听说》读后感(七):听一个故事,多一份感悟

  当我站在一个偌大又陌生的城市,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看着一幢幢大楼、看着每扇窗中透出的温馨的灯光,我总在想——城市里有这么多的人,藏着那么多的故事,在时间与生活之间奔走着。我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无法将这世间所有的经历一一体会,便是遗憾。然而,访谈类的节目和文字,就像一个大观园,让我在其中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自己的内心。

  《听说》,一本200页的小书,悄然走入我生活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会给我的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在北京拥挤的地铁上,我安静地翻开这本书,发现它就像儿时的万花筒般吸引着我所有的注意力。这里的故事,这里的人物,平凡到可能不为人所知。而通过对话和沟通,我也能体会到每一份平凡背后隐藏的伟大。就像气势宏大的拍摄现场,远远看去只会注意到中心位置的建筑人物,但每个镜头拉近,会看到构成这种宏大场面的细微末节——如果缺少了这些构成,又何来宏大之说呢?

  在书中,我读到了三军仪仗队的辛苦。我们总是赞羡仪仗队整齐的步伐、军装的威严、如虹的气势,但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每天夹着纸牌练习站姿,每天汗水要浸湿四副纸牌的辛苦;我们只看到了香港回归时中国指挥官不用低头看刀就干净利索的完个从拔刀到收刀的全部动作,却不知道他为了练就这般本领,受伤削掉过一块肉。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几分钟的精彩。但这种精彩,来之不易。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活,我无法体会这种身体上的折磨和历练。至今,我都觉得自己身上缺少一股子拼劲儿,或许这种精神,只有在军队才能被完全激发出来吧。收起自己的遗憾,默默地为军人们点上大大的赞。

  在书中,我还读到了留守的孩子们。之前在电视中,也看到过无数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大多数都为正面赞颂,显示着孩子是多么的懂事独立,能够侍奉长辈,能够照顾兄弟姐妹。而这种报道看完总会让人觉得心酸,因为故事的主角都只是孩子,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承担了太多超过自身年龄的压力和重担。从这些报道中,我只能看到孩子们的生活,却无法了解他们的内心。而《听说》,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留守的孩子们细腻的心理活动。读到这个故事时,我突然在想,是的,他们都只是孩子,对于父母不在身边自然会有自己的内心挣扎——他们是多么需要父爱母爱啊!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因为父亲又要出去打工而心情复杂地几次没有用钥匙打开门时,又感觉一切浮夸的语言和造词都是多余的,所有的内心描写和感悟都来源于生活。一个孩子能如此真实而生动地描写自己不想父亲离开的心理状态,想来是切身刺骨地难受着。收起自己的心疼,默默地安抚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书中还写了其他各种职业身份的人们——有擒拿小偷的高手警察,有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志宏班,有自愿深入生命禁区的女心理医生,还有热爱文字的明星们……从书中一个一个小故事中,我们会在各种角色间跳跃着,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又一段人生。图书,本就有给人更广阔视角,教人更深刻地体会人生之责。从这个角度来说,《听说》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那便是书中的印刷字体实在太小,让我原本就近视的眼睛更加模糊了。但是,为了精彩的故事,模糊又有何妨呢?

  《听说》读后感(八):路过你的故事

  宏玖是电台主持人,不是午夜情感节目那种,而是跟人聊读书。

  他在序中说,庆幸八年前的选择,因为做这档节目改变了他自己。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听他们的讲述,宏玖获益良多。有人说,烂书太多,各种模仿各种攒稿,急功近利伪鸡汤,日敲万字意淫狂。每每遇到好书的作者,总有茅塞顿开之感。采访的人有蔡康永,吕良伟,眭澔平,大冰,严歌苓……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这类书我还是头一次看,有些意外,没那么枯燥,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书中《三毛的三百五十七把钥匙》中眭澔平与宏玖聊三毛,说三毛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爱史,她就是很爱这个世界,很爱人。说:大家看到蒲公英的飞絮会想到三毛的自杀,觉得三毛离去就再也不回来。其实我们不应该那么想,那一朵一朵的小小飞絮,白色的飞絮,其实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希望的种子。就像那种桃种李种春风的梦田一样,种在每一位喜爱三毛的读者心里。

  《写大了的严歌苓》一文也很有意思,说严歌苓很爱喝红酒,每天坚持跑步一个小时,不过最让她上瘾的还是写作。严歌苓用“写大了”来形容自己。她说:就是类似于喝大了的那种感觉,有时候写着写着忽然有超越,恨不得夸自己你怎么写出这么精彩的句子呢,然后好像就停不住了,呼啦呼啦就出来了。我觉得写作跟喝酒的感觉很像,你觉得你超过自己了,你比你自己大了。要的就是那种感觉。

  采访同行大冰时,大冰送了他一本《他们最幸福》,是大冰十年生活的一份答卷。在采访的最后,宏玖这样总结说:大冰丽江的酒吧又即将倒闭了,他邀请我那天之前一定要过去喝滇西北的红酒。他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担心,依然快乐,因为他在享受自己的生活,因为他有这些永远在生长的孩子们在陪伴。

  让人飙泪的应该是那一篇《在生命禁区做心理咨询》。讲的是汪瑞到喀喇昆仑山的一个卫生所做医生,到了之后汪瑞才知道,那些在高原守卫的官兵其实心理都有问题。这里面写到其中一个叫做郝医生的去世了,他是在巡逻途中迷路的,在山窝里面冻得蜷缩成一团,冻硬了,后援队找到他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把他的遗体舒展开来,只好就这样把他端回去,端回去还是没有办法。怎么办呢?炊事班烧了一锅水,把他丢进去,他在锅里慢慢舒展开来。

  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泪奔。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不得一个书评,最多是分享

  宏玖在书的开头说,很多人觉得读书节目太小众,各类统计数据不断摆在我的眼前,似乎说明我正在做一件不讨好的事情。出书也显得底气不足。

  其实根本不啊,毕竟总有一些故事需要人来讲,有些人总需要听故。

  《听说》读后感(九):文字是时间的花朵

  听闻宏玖出书,于是第一时间发了短信给他以表祝贺,他在感谢之余,笑说身边没有样书,不然送我之类的字眼,对于我,朋友出书,自然要亲自买的。

  初识宏玖,要说回到2010年,那年3月,我刚进入出版的圈子,从事营销这份工作,入行接手的三本书里,要提到其中的2本,一本叫《立足当下》,作者是克里斯•加德纳,也是畅销书《当幸福来敲门》的作者,Will Smith主演的同名电影中的人物原型,因为这本书,我有幸第一次见到宏玖,进入了他的直播间,对这本书进行解构和推荐。《读书俱乐部》是晚上10点直播的一档电台节目,而对于第一次参与直播的我,紧张之余,更多的是兴奋,那天聊得很好,第二天听回放时,就感觉自己的普通话中夹杂着的东北味真心很逗,以至于之后与朋友间开玩笑说我普通话很好的时候,他们都撇嘴嘘气。

  而第二本书,就是严歌苓的《铁梨花》,宏玖在书的第一部分就写到了严歌苓,也在书中着重写到了《铁梨花》这本书和她的父亲萧马。说起严歌苓,我一共联系宏玖做过两次严歌苓的访谈,另外一次是在2011年,《金陵十三钗》长篇小说发布会期间,我清楚的记得那一次,宏玖有事未能来到现场,后来在严歌苓父亲萧马北京的家中,做了这次访谈。而喜欢严歌苓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和他共同之处的其中之一吧。

  读这本《听说》之前,我还有些许担心,毕竟做了这么多年《读书俱乐部》,采访过的作家,推荐过的书太多,我怕他过多的去写一些名气大的作者或者是我们熟知的作品,读罢后,我真心佩服他的责任感,对于书中人物,他没有用主观的态度来选择,反而写了很多平常的工作者,包括一些配音员、看守所警务、无国界医生、留守儿童甚至是三军仪仗队这样的生活中不常见的人,他的访谈让我们对这些工作的真实情况和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多了解,也看到了在普通人身上散发出的微微光亮,或许对于坐在小小直播间的他,这就是自己身上对文化传播的责任。

  书的内容一共分为《开卷》、《往事》、《亲历》和《追梦》四辑,四部分内容让这本书的逻辑一下子清晰起来,《开卷》部分通过蔡康永、汪峰、严歌苓、大冰等我们熟悉的名人讲述他们生活中的读书习惯以及读书对他们的影响,来阐述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开卷之宜是很多“城市疾病”的解决之道,当人们在用疯狂购物、出国旅游来填补欲望寻求内心平静的时候,总是忽略了读书这个最基本的修炼之术。

  《往事》中讲述的是历史,有大历史,更多的是小历史,是许多人在历史时代发生的故事。其中人艺的梁秉堃先生的访谈让我尤为深刻,他讲到了很多老人艺在建国初年时候的事儿,更提到了曹禺和老舍等老前辈对他事业上的启迪和帮助,那些谆谆教诲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值得我们这代年轻人去学习甚至去信奉的。

  如果说在前面两个部分是与艺术有关的话,那后两个部分压根就跟艺术不搭边儿,讲的是很多“特种职业”以及平凡人的故事,这些平凡在特殊的环境和场合,也是会像艺术一般闪闪发光的,于我而言,或许这就叫生活的艺术吧。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获得的友待和尊重,无国界医生展示的专业和善良,三军仪仗队的艰辛与荣耀,一直到后面九岁单车去西藏的孩子对人生的第一层感悟等,这种亲历和追梦没有放在拥有无限光环的明星身上,而是让文字在平凡人的手上施展魔法,来展现这种可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宏玖在自序里写到,他说庆幸八年前的选择,即便在图书销售这么不景气的今天,即便出版界各种盲目跟风烂书太多时,他依然可以与优秀的作者同处一室,聆听他们的人生体悟与思考,这些经过历练沉淀下来的精华,使他,也使我们这些爱书之人在面对很多现实问题时,依然能够不慌张、不匆忙,去从容面对。

  时间是任性的,它伴我们走过幼年与少年,没有一丝犹豫,我们自己也明白,成长无法赶超时代的发展,人永远是渺小的个体,无论你去过多少村庄与城市,所生活的仅是一方之地,唯有阅读,可以带你领略古今与中外,让你的心自由的驰骋在天地之间,伴随季节交替,成为不被打败又内心强大的自己。

  《听说》读后感(十):那些没有听过的故事~

  《听说》这本书是作者与二十七位明星、作家深度对话。

  书里有蔡康永和汪峰的读书心得、三毛的三百七十五把钥匙、写“大”了的严歌苓、大冰的幸福之书、大哥范儿的吕良伟、抑郁处方、海地战歌、无国界医生等等。

  这本书最大的惊喜是在书中看到一篇关于三毛的传记。《三毛的三百七十五把钥匙》眭澔平用红楼梦里的人物来形容三毛,说她有着“唯恐夜深花睡去”的史湘云的浪漫,有着充满才情而且又敏感多疑的林黛玉的才华,又有着相当自我、孤独、忧郁的个性。其实她也像王熙凤那样漂亮、能干、大方,而且主动关心别人,把她自己的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像大观园一样。但是她最可爱的一面在于,她像贾宝玉一样,拥有一颗非常贪玩、调皮的赤子之心。而且,她还有知进退、懂自律、喜怒不形于色的薛宝钗的一面,这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我想这一生得一眭澔平这样的知己,无灯无月无妨。

  书里还有一篇印象很深——《不一样的看守所印象》,孙晶岩是一位作家,多次深入监狱采访,她讲了很多关于看守所里面的一些可怕和恐怖的事情,一些看似让人无法接受无法克服的困难。但是总有一些可爱的人能克服种种带给那些绝望的人温暖。想我不禁想起一个词,春风化雨。突然想不起来哪里看到过一句话:“痛处和苦难,可以用爱洗去。”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很多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许添盛说:虽然说性格有时候会影响命运。有很多人说三岁之前定性格,那不是三岁之后都死定了吗?很多人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我常常说,不是让你全改,只是让你转个弯嘛。

  书很好看,我不会写书评,但是还是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听说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