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4: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10篇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是一本由王紫微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一):史记的飞短流长

  上虚美,不隐恶,是《史记》能流传至今,奉为经典重要原因二十四史的头牌非《史记》莫属,绝不是一句空话,司马迁坚毅品质让那段早已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看到的是忠奸善恶,读到的是天地玄黄,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想过这一部跨越千年的作品是否历史的本来面目经过历代历朝的文人武将、皇帝平民流转,更多的可能是四不相的,兼顾各方利益只会使其成为大杂烩,每个人,每位有权力的人、每位有金钱的人,都希望为自己立传写书,所以我们看待《史记》,应当站在平视者的角度,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我们无须研究其史实的真假,只须从中领悟创作精神,使《史记》不失为一本史书,更多的是太史公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慕。从像牙塔里走出来的学者,本应有人间烟火气,如果故作高深,那我们岂不是被所谓的大家专家牵着鼻子去行走,久之我们还有方向感吗? 说真的,《史记》的早期名称还是称作“太史公书”,这是以官职而代之,足以说明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代表的是以个人视角所写就的国家典章,仅以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史记》的证伪是多么荒诞事情,写的是你皇家的事情,偏要一个个人承担不应有的责任,写得好了,也是政治的功劳,写得差了,只不过掀起政治的遮羞布。 刘邦,不是政治家,而是 高明的政治家。这种人如果活到今天,也是一位了不起人物,能利用别人,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做事,弥补自己在能力心态上的不足,这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读《史记》并不是为了还原或考究历史的真相,而是通过历史的叙述找寻自己的方向,让自己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坚定更加健康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二):一语难尽话“史记”

  “二十四史”中前四史都属私人治史,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虽然是私人治史,但在中国史学界却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然通读《史记》的人可能不算多,但读过其中篇章的一定为数不少,更不用说读过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或者说《报任少卿书》这一篇的人了!很多人都清楚的一点,正是在这篇书信里,司马迁谈及了自己撰写《史记》的目的,也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真相,果然是这样的吗?!

  以前读《报任安书》,知道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也知道在这封书信里,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痛苦,并说明了因为《史记》未完,他之所以放下个人得失决心原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司马迁决心学习那些“倜傥非常之人”,“述往事、思来者”,继承父志,完成未竞之业,“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写这封信的时候,司马迁已经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他是想以自己的遭遇来鼓励朋友,希望他也能做一名“倜傥非常之人“倜傥非常之人”。所以,想要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以及《史记》中究竟隐藏和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确实不能只凭《报任安书》一封书信,而要从《史记》本身来按图索骥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讲述了《史记》的写作体例,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由于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在很大程度上相对来说并无意于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更加重视天人之间关系演变,从而在认识“古今之变” 上更加偏向于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更多关于《史记》的有趣有味之处,或许应该关注下文作家王紫微的《经纬天人:〈史记〉精解》一书,无论其人观点如何,但还是不抱任何偏见地去看一看,和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司马迁和《史记》作一番比较,然后再去勾勒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新的轮廓印象,岂不更好呢?

  对于《史记》一书,王紫微大体上还是依照“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宗旨去剖析的:通过“成书篇”,作者尽力还原了《史记》的写作背景过程;通过“思想篇”帮助读者完成一个不同于以往固有印象的司马迁的认识过程;通过“流传篇”展示了《史记》特别是中国史书文化变迁。可以说,探寻司马迁和《史记》的秘密,除了历史中的那个司马迁,除了《史记》本身,应该说,王紫微的这本《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还是相对仔细的——其中的不同观点,当然可以保留。比如,作者对于《史记》引文的处理前后相异的地方,比如作者认为班彪、班固父子的《汉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官修史书”的观点等,“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史记》并非史学开山之作,但它确实是一部积大成者。无论“前四史”还是“二十四史”,或者是众说纷纭的“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史记》的地位和影响显然都毋庸置疑。司马迁固然不是身体上的“完人”,当然也不是思想上的“完人”,但那又如何呢?!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三):从另一个角度看史记

  这本《史记精解》眼瞧着作者名不错,于是就这样被带回来家了,可惜的是这本书我并没有足够的史记知识,并不能够领悟到足够的深刻,还未多看几遍,就被我的小侄儿霸占拿走了,内心无限遗憾。相比较于许多人来说,我写这篇书评资格并不太够,因为我算不得上一名历史文化爱好者,对于史记我了解的也仅限于高中课本教材上的义务教育语文老师平常课时突然心血来潮时的拓展知识,简短一些形容便是知之甚少。《史记精解》我认为其实很适合像我这种对史记了解得不多的人看,对于纯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也可以试着读一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即使我不懂史实,但知道点花边新闻出去和喜欢历史的小朋友一起聊天不至于三句话把天聊死(对,就是这样,对于这类书籍我的阅读目的很明确——至少可以用知识来吊吊书袋,让别人不至于一眼就看出我的一贫如洗)。 至今我仍记得高三时候因为看了一本小说而知道了织田信长,信口在一位男同学前提起这位知名将军的一些事的时候(至今已不记得是自己胡诌的还是真的记忆清楚而复述准确了),那位男同学和我聊了很久的日本文化哲学,当我将这件事已经忘却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问我:“你真的读了很多书吗?我以为整个班也就只有我在高三还读这些没用的书了。”(因为我们是理科班,文科知识高考不考,班主任一直灌输着不考的就不要看了,都是些没用的这种思想。)我惊呆:“没有啊。”接下来他说:“我觉得你和普通女子一样,很少会有人知道织田信长,你肯定不是一般的女子。”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更爱看书了,无论好恶,我都能欢欢喜喜地看,那句“你不是一般的女子”留在我心里很多年了,每每想起都能给我力量——做个不一样的女子,如何?我想,阅读是从被激励的时候开始的后来的他们应该都有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了吧。从这种角度去看这本书,我认为十分不错,具有争议事物总是能更容易引起话题,以后和小伙伴聊天又会多一个不错的话题。这本书不同于繁杂的历史类图书,简洁,文中对许多古文引用做了简单解释,也对其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非常适合记忆力不好无法迅速调动记忆联想的人来阅读,这使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这本书对史记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解,如果要拿这本书的内容来聊天的话,恐怕算得上的十面埋伏也不惧了。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四):“经纬天人”早已虚妄,《<史记>精解》好似“深度花边”

  我多年前是收藏了一本廉价版的《史记》,竟然没有认真翻阅一遍。真不是沉迷故国旧梦的新人

  最近有幸阅读《经纬天人:<史记>精解》,开始以为是基于《史记》文本的深度阐释性著作,就像“于丹说《论语》”一样。得到书籍后,发现是一本不足二百页的小册子。实在有点困惑

  不过“丛书序”里作品定位很明确:通俗学术论著。――个人阅读后也深度认同

  个人觉着这本书有些缺陷。一是部分行为“前后引用不一”。书正文011页引文中有“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对阅我的《史记》文本,确定这是通行语句。但是这句引文在正文004页:“……明主贤君忠臣〖〗义之士……”这里少了一个〖死〗字,大约为版误。到了015页作者再次引用涉及【明主……之士】的一段文字,而这里竟然改成“……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这就不是版误了,这属于“语言风格调节”了吧?让我等不懂《史记》版本的人,还以为作者了解多种版本《史记》语句呢?

  同样正文104页引用语句中有“……而终之曰:【烹】弘羊,天乃雨……”到了106叶,再次引用时,就使用通假字版的“【亨】弘羊”了。

  上面都可以说是版误,编辑问题,而我阅读时感觉不舒服的是,在文中前后重复引用的内容很多。为什么不使用“引用文本压缩处理法”:重复引用的文字,只印刷一次,再次引用时,说见前文第XX页,不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刚刚引用一段文字,担心读者理解不了,又给意译以下。明显有故意膨胀行文篇幅作用。按照“丛书序”说的“初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读者”,符合时代精神需要做法是在引文下面略加字词注释,而省略现代汉语式的翻译内容。这样才能不让我这高中毕业生觉着作者过度解释,歧视我等理解低能。

  以上是行为小节问题,不是很影响本书的思想性。现在根据目录谈谈个人感受

  《成书篇》一讲《史记》作者人数,二谈“太史”官职演化,三言《史记》本非史书,都好理解。而且从“太史”人物的使命自设来看,很是有积极意义。如果没有司马父子觉着自己有记载历史信息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中华民族或许就不会生产保存下,达整个古代史文字资料一半的史学规模。跟我们临近的印度文明,因为崇尚彼岸智慧生活,而疏于历史文化的记载,导致现在研究自己的过去总是迷雾重重,不亦悲哀乎?

  作者谈到《史记》里的神秘数字,现在看来基本可笑。不过现在依然存在不学“微积分”的人想发扬中国“博大惊奇的术数文化”,真是吃饱了撑得缺钱花,愚弄乡野

  而作者这本书“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篇制八节论的“二十四章经”式的书体设计,在现代看来,很有“削足适履”的嫌疑。谁知道作者,有哪些话为了章节整齐,而拆解凑数,或者省略不谈?

  《思想篇》里,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司马迁比以前的人更唯物了一些。对占星学、“天人感应”、鬼神方术都有一定怀疑。但是在“崇君一统”的思想下,为了制衡君权,还是不能放弃虚无缥缈的“天人感应”论。――民主科学不能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得到培养发展,是不是也算悲哀呢?

  《史记》的流传也是千辛万苦,能传下来真是民族幸事。这其中的原因,就有《史记》的文学性,做保证。《史记》文学性,让故事鲜明生动,在早起流传中,因为墓庙建筑需要,能在工匠等下层劳动群众中流传。这让《史记》的外围舆论不觉如缕。而藏在皇家密府里的《史记》文本,因为社会舆论的挣扯,让统治阶级不能轻易随心毁灭。于是在汉朝结束后,《史记》迎来了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这之后,也就高调的开创的我国的“史记风格”:历史讲述与文学修饰相统一。后来史书,都是当时优秀知识分子集体创作,为了避免司马班固之不幸,又让皇帝御批。导致后来我们的鲁迅说:“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让我国篇帧浩繁的历史记载形式单调、内容狭窄

  幸与不幸,实难断语。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五):有趣的史记

  有关于司马迁与《史记》,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史学作者与史学著作了。其成书千年以来,一直受到所有专门研究历史与喜好历史的人的青睐,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专家学者在《史记》的身上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与《史记》相关的作品,更是不知凡几,按理来说,如此多的相关著作,本已足够,但是,当我看到王紫薇的《《史记》精解》之后,仍然忍不住眼前一亮,仅仅是大略翻了一下本书的目录,我便觉得这本书或许是一部极为有趣的小书了。 王紫薇的《《史记》精解》在编写体例上属于那种不是特别学术特别严肃的。本书在内容编写上大体分为三个内容,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每一部分的内容的侧重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以其成书篇来看的话,其内容更多的是针对在历史研究上《史记》写作上的一些疑问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有关于史记作者的疑问、有关于史记到底能不能归结到史书一类的怀疑,比如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资料来源等等。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的被人提出,每个流派也各自有自己的答案。王紫薇也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自己观点与考证,虽然不能说多么权威,但是胜在能够自圆其说,自有道理。反而是王紫薇在书中提到的类似于小八卦的几个问题更加让人感兴趣,比如说史记中所谓的神秘数字,比如说史记中出现的奇怪的第一人称,这一类的问题,似乎并没有人关注或研究过,而王紫薇在本书中的研究让我们恍若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声原来如此! 《史记》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就像是一位带头大哥一样,它创造了中国纪传体通史的编写原则,并一直为以后的史学家们所沿用。而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境界与观念,更是让历来的学者们兴趣满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最早写作《史记》时的宗旨,在这句话里面,我们也可以窥见到作者司马迁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在王紫薇看来,《史记》绝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这样简单,他或许还包括着作者司马迁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于这个社会的思考与回答。而这种思考与回答对于今人研读《史记》是大有裨益的。 《史记》成书千年来,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雪雨与朝代更迭,要说《史记》得以流传至今没有经历过什么惊心动魄的话,或者根本无人相信吧,原本著史便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因此,当我们看到王紫薇在书中为我们细细梳理千年来,《史记》所遇到的各种状况的时候,我们也会为《史记》曾经有过的多舛的命运而唏嘘不已吧! 总体说来,这本史记精解无论是从内容还是选题上,都是属于那种极为有趣的。提出问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这个过程本身便是充满了趣味的。对于喜欢《史记》的人来说,本书或者可以在茶余饭后之后,为你带来更多不一般的感受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