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日的记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明日的记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8 04: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日的记忆经典读后感10篇

  《明日的记忆》是一本由[日] 荻原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明日的记忆》读后感(一):记忆不再,曾经还在

  对于故事,我爱极温情主题,不断感动人物性格里的那份善良坚韧,看起来再忧伤内容,读罢,心中会留住更多的是美好影像

  像这个故事里的佐伯雅行与枝实子,他们不断的彼此着想:譬如妻子想为生病的丈夫换一台去铝的净水器,在生活的所有里不提病症,却不断更新于之有利需要,甚至花高价去买了一个假的念珠;丈夫会想着省点钱,以便自己离开之后妻子能够无虑的生活,只盼望在没有自己的未来里,她也能过得好。为了不给她增加痛苦负担,想要去看护中心熬着接下来的日子,那些记得住的越来越远久、人生被倒过来过的日子……

  佐伯雅行原本有着安稳的生活,有着喜爱工作幸福家庭,他正准备女儿终身大事完成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心愿世事无常,总是残忍,他被确诊患上了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面对这样的现实,那样的未来,任谁都不会去坦然接受。有时候这样自欺欺人的一种安慰未必不好更何况故事里的佐伯先生是个倔强的人,于是他不断用信念与病症斗争,用笔记与记忆赛跑。

  “就算我忘了我自己,我还有生命。”

  或许是常言的那句“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与开始不断想要留住记忆和病症而极力斗争不同,后来的佐伯先生对待这一切终于是那样平和淡然。然,比起绝对的分别,这个何尝不算是一种欣慰呢。

  “就算记忆消失了,我所过过的日子也不会消失。我失去的记忆,仍然会留在和我一起生活过的人们脑海里。”

  临近结尾,佐伯凭着身体的记忆回到了和多年前朋友一起待过的向日窑时,一边和也患有痴呆的老人说着话,一边尽情幻想着;像是突然想起来那些远久的昨天,在与回忆交谈之时,悠悠的笛声好似在耳边回荡着…哪一天他也遗失这份记忆,不再想起它,更甚是不能想起已经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却如他所说的,曾经历过的这些美好瞬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过,与之度过的人以及付出情感永恒的。

  故事里的每一处情节都被细腻的呈现出来,伴随着佐伯先生的忧喜,一丁点波动的情感,特别是与新朋友阿A交往过程内心不断的矛盾的各种变化……虽算不上感同身受却总被那些情绪触动,莫名感到一股同情作者更是选用第一人称来写,除了拥有绝佳的写作功底,亦是有着那一份勇气,并对阿尔兹海默症有过深深研究。好的故事皆如此,除了故事本身的感动,更让读者对于阿尔兹海默症(某些东西)有更详细认识

  我一直在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明日的记忆》作为书名呢。是在说这些记忆虽然“我”在一边记住一边丢失,明日却会有我爱的人为我记住?就像最后的那一幕,佐伯已经记不清枝实子了,却感觉她是个似曾相识的人。他们步伐一致的走过吊桥,走在小路。丈夫对着已然陌生的妻子说:“不要担心。不会有事的。走这条路没错。我会一直陪你走下去。”

  而这句话更像是枝实子想要和丈夫说的。

  只要你还在就好,记忆丢失太快也没关系,至少拥有过,也总有新的记忆,我会帮你记住它。

  《明日的记忆》读后感(二):还剩下些什么?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时时猜想这是一部要如何展开的书籍才能承担那样沉重的故事?

  但是没想到作者会选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如此猝不及防,如此直接的描写,在文字里仿佛能听到病症的脚步从轻到重,一点点的逼近,让人无处躲藏,一点点无用的抗争,最终只能选择与生活和解并寻找出路,看完书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描述角度太过于高明,这样的文字也太让人心痛,同时不得不叹服于作者高超技巧,能够撷取到如此深入细致的情绪,再用其独有的方式讲述出来,这样舒缓平静的文字仿佛一条静静的河带你远游,却只有涉入河中才能感受河流下的深沉暗涌。我想作家文笔容易做到让读者爱上书中的男主角,但荻原浩的文字简直可以让读者直接爱上这位作家。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讲述的这一段故事其实很平淡,一个患上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疾病的老人如何度过自己人生一个阶段的故事,作者经由自己的巧手描绘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人物,内心柔软外表强硬不服输的佐伯先生,拥有可爱坚强性格的妻子枝实子,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众生百态都如此生动。作者详细记录下佐伯先生在得知自己患病之后,从痛苦到接受到勇敢抗争最后顺应生活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普通动人心弦引人深思,每一个小小的情绪变化都让读者感同身受,而那些情感的波动则是如此轻易的带动了读者的心情,我们会为了佐伯先生一个小小的调皮念头莞尔一笑,也会看到妻子枝实子想尽办法想治好丈夫的病,甚至花高价去买假手链的时候,心头瞬间涌过一阵悲伤,在老人想要上吊自杀前想到人生牵绊时的安慰,甚至在女儿的婚礼上一同湿了眼眶,在这个过程中,也许阅读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对于阿尔兹海默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关注,也会让人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与思想,甚至是更回望自己的人生吧。在这一点上,这部作品可以说兼具了文学性与社会性。

  看到最终佐伯先生失掉了大部分的记忆,却能在多年不见的日向窑前找到久违的老人与笑脸,还能在幻想中与去世多年的老友重温聊天的时候,甚至也许会有一种安慰,原来所有的失去也许不都是坏事失去了一些东西才会让我们回望曾经没有珍惜的东西,也才会发现,作者在说一个老人的故事的同时,也是在与我们探讨人生的得与失。

  许久之前看《返老还童》的时候,有一个命题,哪一种人生更好,是片中男主角从老迈到婴孩过程最幸福,还是人生的正常过程更幸福呢?看完这本书的读者也许更加找不到正确答案了,人生没有正确答案,只能循着路途向前,在书中的某一刻,曾经与佐伯老先生一同感叹,为什么人生不公,人生活到最后还会剩下什么?但是看到最后也终于释然,人生中最珍贵的就是回忆,千金不换,而即使失去了,我想还会剩下,那些所有过往的日子,一起真心生活过的人,以及浸时间永远不会消逝的真挚的情感。

  《明日的记忆》读后感(三):自始至终爱都在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我脑中的橡皮擦》,说的也是类似的故事,但文字似乎比电影中的画面还要让人印象深刻简单笔触,虽然对爱情没有过多的描写,却切实地感受到了他的妻子枝实子对他的支持,和那融入岁月中默默的爱。

  除了夫妻之间的感情,感受最深的是作为父亲的佐伯对女儿梨惠的爱。梨惠是他的独生女,请假也要去梨惠的开学典礼,而参加女儿的婚礼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心愿。文中大量的叙述了佐伯对陶艺的热爱。从最初对儿岛的回忆,大学开始接触陶艺时在日向窑度过的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木崎老师的陶艺教室学习,到文末依然不舍要到奥多摩的日向窑去看看。后来又开始学习陶艺的这期间,一直贯穿整条线的,也就是佐伯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想给梨惠夫妇做一对大茶碗作为新婚礼物结果最终也没有送出去。

  佐伯意识到自己的病症后,想要努力抓住那些残留的记忆,也在不停地和病魔斗争,但是没有办法,记忆消失的速度远不是那些便签、小纸条就能填补的。慢慢地,他记不清一起工作多年同事名字长相,常去的工作地点酒吧会迷路,甚至一直重复一样的东西,忘记如何泡茶,失去味觉等等。这些事情向他袭来时,佐伯变得无助、懊恼,也许还有不甘心。

  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为什么只有他?他听到“啪”的一声,像是灯丝断裂一般,脑中记忆的锁链又断了一条。“啪”“啪”“啪”,这样残忍的声音,只有佐伯自己听得到,他想要抓住,想要挽留,但太无助了,只能任凭那些珍贵的回忆一点点的流逝,没有一点办法。

  既不想让女儿担心,也不希望成为枝实子的大累赘,佐伯一直没敢把生病的消息告诉梨惠,也向妻子提议去服务性的看护中心,枝实子始终觉得那些是靠不住的。她不忍心把自己的丈夫送去类似养老院地方,枝实子要陪着他,不论怎样都要一起面对。不管是重新认识自己,还是重新面对未来的生活。

  《明日的记忆》读后感(四):一本痴呆男人的“遗忘手记

  文/***

  智利诗人聂鲁达有诗云:爱情太短,遗忘太长。可如果一个人因疾病而被卷入日渐强大的遗忘里,那么他要如何面对明日的爱与记忆?

  日本作家荻原浩的小说《明日的记忆》里便塑造了这样一位即是“遗忘达人”又是“衰老大叔”的广告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佐伯雅行。年届50的佐伯先生,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是客户值得信任合作伙伴;是支撑家庭生活的丈夫; 是即将嫁女的父亲; 是表面呆板岳父; 是承受各种社会压力现代人; 还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

  我们善于用“年老了就健忘”或者“岁数大了记忆力下降很正常”这样的简单理解定义俗称“老年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症”。孰不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后者多发于中年或老年早期,以他人不宜察觉的痴呆表现缓慢进展。记忆丧失,认识能力退化是病情的初始。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依然爱丽丝》里的爱丽丝教授,也是这样的早发患者。

  先知纪伯伦说:人向死而生。可是,死亡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有时它是一个过程。本书向读者展示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如何走过这个过程。小说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描述了忙于公司广告业务和与妻子去会准女婿的佐伯的日常生活。在读者看来,人生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对于佐伯来说,获原浩用“那种痛不是第二天酒醒后脑袋恍神的痛,而是在头颅内侧有无数小针扎刺般的痛”、“我插入钥匙动车,突然心中一阵寒”和“我感觉脑中像被抽换成一张白纸”等句子向我们泄露了他的秘密:身体出了状况

  然而,除了如上表现,一个更重要事实击碎了佐伯的心,“如果现在不将此时此刻发生的事写下来,总觉得将会永远失去。”接下来,我们读到的便是一本痴呆男人的“遗忘手记”。他的人生就像一块摔碎的大玻璃,每天都被一只“上帝之手”敲下一块碎片带走。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至今无法明确阐述。而我们,只能想倘若上帝选中了我,我怎么有能力把此病症当作上帝的恩宠?

  就像李宗盛在《山丘》中有关中年初老心态的唱吟:向情爱的挑逗,命运的左右,不知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书中佐伯的“遗忘之旅”可谓险象环生。佐伯先生也在还手吧?否则,他怎么会冒着走失的风险练习陶艺,被木崎老师屡骗学费而佯装不知。陶艺是门重塑的艺术,“黏土在进窑烧之前可以复活无数次”。获原浩将这个藏在行文之中的隐喻摆弄得恰到好处,它是作者送给所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礼物。

  与其说世俗的读者想读到一个病中男人如何与病魔搏斗的励志小说,倒不如说荻原浩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对于自己的“发现之旅”的新奇感受。尽管小说里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宿命味道的忧伤,可是佐伯从怨恨命运不公到接受生命无常的态度转变却也值得我们细心揣摩。

  这位获得第18回山本周五郎奖的作家说过:我是平民作家,写人生百态最得心应手。生命里总有昆德拉说的不能承受之轻,荻原浩就有一种把“重”写成“轻”的本事,他的“轻”让人可以承受。

  北岛说:“如果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在阅读中,我们聆听着佐伯梦碎的声音,那声音美妙极了。他说,“我任由自己的想象飞扬,反正妄想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特权”。你瞧,他的梦还在,而且日日如新。

  转载请豆邮联系作者

  《明日的记忆》读后感(五):没有一点声音的虚无

  做为一个正常人,无法想象散失记忆的人该如何去生存,《明日的记忆》这本书却让我们体会到了慢慢散失记忆的可怕,或者更深一层可以说是理智再也不能控制身体时的无奈及痛苦。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发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行为改变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从这里我们可知阿尔茨海默症迄今为此依然是不治之症。年届五十的佐伯雅行却偏偏得了这病,虽是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但也太年轻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是很难接受。从发现到无法相信到抵抗到最终接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期,人终究逃不过既定的事实。作者荻原浩娓娓道来,不松不紧,将一个病人心理状态一一承现在大家面前,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能够发生的故事,多多少少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阴影

  关于与病魔做斗争的书很多,早年日本的《一公升眼泪》确实博得了我们不少眼泪,而当年子尤的《谁的青春有我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生病史,韩国的《菊花香》也催人泪下,这些故事有些是事实有些虚构,即便是虚构也并非不会发生。这些作品说着病,但是生老病死不可分隔,更何况病后面就是死亡了。不管年轻还是年老,所有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都逃不过这一点:死亡。虽然《明日的记忆》中没有明说,但这也是众所周知了。在最后一章里佐伯忘了自己的妻子,于是向初次见面那样开始介绍自己,甚至还说:”不要担心,不会有事的。走这条路没错。我会一直陪着你走下去的。“听到这样的话,不知道是要开心还是难过,但可知佐伯的病又重了。

  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拥有一颗积极的心,乐观的生活态度,就能抵抗病魔,就能好转。事实是这种机率比中彩票还难。最终人还是要认清死亡的存在,尽而坦然处之,才是对生命的真正认识。

  作者荻原浩自称是平民作家,写人生百态最得心应手。这话并非夸大其词,《明日的记忆》就是人生百态中的一种姿态,通过病引发生命及死亡的思考,如主人公所言:死亡是没有一丝亮光的黑暗,没有一点声音的虚无。愿还未走入虚无的人生,能用充实填满,不留遗憾。

  《明日的记忆》读后感(六):深圳商报读书周刊丨缓慢地遗忘自己

  四年前,读上野千鹤子的《一个人的老后》。因为是社会学著作,讲的也多是技术性的操作层面,因此总觉得“老年”是一件可以未雨绸缪的事,是只要我们从中年开始细心规划与准备,就完全可以掌控的事情。因此,那时候写下的书评题为《认识你自己》,彼时以为,只要努力了解自我在晚年需要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就可以安然度过,毫无恐惧。

  还是高估了人类的能力,如今读到荻原浩的《明日的记忆》,才忽然意识到,人生的无能为力是迅疾到根本没有时间留给我们排兵布局,在自认为人生顶峰的时刻,疾病的阴影会忽然围拢过来,团团黑暗令“准备”二字显得那么苍白,这样的时刻,奢谈什么“认识你自己”!根本就是尚未筹措,就堕入生理上的衰退,直接开始,遗忘你自己。

  衰退与成长一样,是缓慢,但显著的。《本杰明·巴顿奇事》里曾欣赏过的“人生倒带”,在影院里是荒谬,在现实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是震撼。你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渐渐地越来越“低幼”,要依靠工具,要依赖家人,要拼命逞强,要假装能干……一边是生而为人的自尊,一边是无可忽视的衰微。晚年,比那三五年的青春虚掷惶恐得多,时间成为物质实体的铅块,拖着残损的骄傲,一步一步,带着我们,往地狱里迈。

  就在这迈向地狱的过程中,竟还要历经溢出想象的滑稽。第一件令人吃惊的是陶艺老师利用着佐伯先生记忆衰退的现状,一而再地骗取教学费用。假使我们年轻,有气力,这样的事情是决不允许的,肯定要争执,要脸红脖子粗地讨要说法。争取权利,固然没有错。可罹患早发性阿兹海默症的佐伯先生,已经完全变换了心态。在一切能够给予宽恕的时刻,他宽恕了一切。生而为人的尊严,或许本就有两面:我们争取我们的利益,我们付出我们的体贴。这不是“老糊涂”之后的放弃,这是拈花一笑的慈悲。

  释怀到此般境地的主人公,是比陶艺老师更明白何为工匠精神的人物。柳宗悦在《民艺四十年》里说,良品常常反映出秩序之美,秩序就是道德。在恪守道德的世界里,不允许粗陋的品质和粗杂的劳作。工人们只有生活在真正有秩序的组织里,才会有诚实之德。良器之义为信得过的产品,为便利器物之称谓。器物之美是信用之美。因而学习陶艺本身即修行,丢弃修行之义的老师,再如何技艺精湛,做出了没有德行的事,就要比任何手拙的学员都要蠢钝。心被金钱蒙蔽的教师,倒反过来需要这位慈善的“老学生”为其补上有关诚恳的课程。

  而第二件常态又意外的事是主人公并未因为人生可能将尽而从现有的生活中转舵。按照《遗愿清单》式的戏剧套路,一本有趣的小说总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呆着。可《明日的记忆》里,所有的事件就这么线性地清清淡淡地发展下去,没有突如其来的旅行,没有拼死实现的壮举,佐伯先生的人生里,依旧是从前的自己,可就是这样的自己,在体味记忆的消逝中,也坦荡得足够面向所有人心内不愿承认的那个“你”。

  对爱人的依恋与怀疑,对儿女的放心与忧心,细碎的矛盾感伴随着病灶的深入不断放大。敏感又固执的“我”啊,始终保有着身为部长的肃穆与体贴。在文本上,日记体与第一人称叙述的代入感也强化了现实体验。在讲诉站在玄关反复确认物品是否带齐的片段里,仿佛看见这位中年人低首蹙眉,喃喃自语:皮夹带了吗?手帕带了吗?门窗关好了吗?这些问题搅扰着“我”,也令读者暗暗心碎。即便是这般拼命捕捉,多数时候还是会遗漏许多。毕竟,这是疾病加身的晚年,可执拗的佐伯先生啊,就像是蜗牛被拿去了壳,尽管错愕,还是敏锐而坚忍地步步向前。

  他的向前,是明眼人看得见的倒退了。余下的人生,就由家人来补足。女儿诞下的孩子长得像自己是一重快乐,老伴枝实子的不离不弃是更多一重的幸福。这本书被影像化过,是影帝渡边谦的作品,这是冲淡又沉重的话题,也是有可能降临到每一位身上的人生。有人说,只有日本人才喜欢这般小题大做,把恒常的生老病死看得如此重,可假使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是任由它起承转合,那作为人的感受力,也未免太淡漠。

  我是年纪尚轻的,恰是因为年轻,才更要读一读这样的作品,即便不能体会,也能学习体贴。体贴,从身边人,到街头上颤巍巍走过的每一位。古训里的良言亦同此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时的老者,是双亲的同辈,更是明日的自己。

  【发表于《深圳商报》2015年07月26日 星期天 第C08版 书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