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10篇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是一本由徐志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一):值得一看的书

  我一开始以为这本书会教我怎么再好友圈内卖东西流水过百万,可惜没有,书更多的侧重是讲社交对过去网站的红利,阅读对象更是企业机构,而非个人

  书中罗列了很多关于微信微博例子,很有趣的是,当说到微博的时候作者需要强调腾讯微博以区分我们默认的微博即新浪微博,时过境迁,新浪微博也已经被淘宝和新浪自己玩坏了。不得不佩服腾讯抓住人这个因素抓的太对了,百度抓的是信息,或者说数据,淘宝抓的也是数据,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微信虽然在不断的扩张,但是还是非珍惜珍惜自己的羽毛。微信目前还好,更私密使得他不那么容易玩坏,但是企业变现的能力比较尴尬

  移动化是未来趋势,所有的网站都要设计一个移动版面的网站,方便跳转,这点要吐槽下豆瓣,豆瓣的移动化真是非常糟糕。好友圈成了一个rss的地点,可以从这里看到我们分享的网站,而网站通过用户的分享变成了二次传播,这就是社交带来的红利。

  再手机上,也有要重视app还是重视网页html的争论,我觉得,html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分享的东西都是链接,都是网页,只能实施网页之间的跳转,app之间还是挺难搞的。

  作者全息的上帝视角,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很多又用的策略方向,可惜,读了这么多书,依旧无法运营好一个自己的微博,颇为伤感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二):社交红利第一章

  第一章: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

  让人们讨论

  分享(分享力)、转发互动(扩散力)、浏览、注册、购买(转化力)

  社交网络引起的营销变革:

  人民更容易影响他人和被人影响。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在发生巨大作用

  1.1信任背书

  信任建立关键点:时间延续、细心互动、专业品牌

  1.2信任的力量

  信息被用户主动分享到海量的社交网络中,企业要利用社交网络去获取自己想要的流量、用户、收入,或者是口碑销售客户认可等。

  人们会因为对好友或专业人士的信任而依赖他的推荐。信任总是先产生在亲朋好、同学同事之间(强关系)、然后是间接朋友(弱关系)。陌生人信任的建立:专业、细致的互动。

  用户并不满足过去单向的信息接收,他们希望互动,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或者好友群内。

  1.3分享力

  不管是好玩还是有用,推动用户分享,进入产品服务关键依然是能够带来价值

  分享力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有多大意愿去分享、发布一条信息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中去。

  扩散力是指一条信息进入社交网络,进入该用户的朋友圈子后,自然产生的转发、评论等扩散行为的能力。

  所有企业要做的是在社交网络中更好地为用户展开服务,由此推动用户在各个社交网络中讨论自己。

  检验产品成功与否一个重要标准: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

  我们发现力量首先在服务和产品本身,一款优秀的产品所孕育的用户分享与扩散的能力,所蕴含的与用户之间的饼干连接,是任何营销都无法具备的。

  社交网络反而是推动企业回归产品本身,回归商业和服务本身。

  关注核心指标

  由分享引发的庞大红利中,最核心的动作是“分享”本身,因此聚焦于关注用户的真实分享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真实互动(转发、评论)是值得关注的指标。对于社交红利的获得,关键就在如何推动真实的用户以他自己的方式分享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中去。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三):用读feeds的方式读社交红利

  前面总体说的比较啰嗦,从引子开始突出

  1、社交的信任背书

  2、媒体的去中心

  3、珍贵的分享所带来的效益沙漏效益 分享、扩散、转化)

  其余则在一直阐述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说“让更多的人愿意讨论你”。

  1、信息:

  有用、有趣、朴素情感类信息容易扩散,较轻量也易扩展;(点击、转发、扩散、粉丝),**对比各类信息的轻量及简单

  2、关系链:

  关系链构成:(陌生--平台推荐、好友;活跃--好玩(注重过载);成熟--有用)

  参考引导原有用户、优质内容(独家、新奇深度

  关系链转化:创造-消费-扩散-客服。关系分享的巨大收益

  3、流动:

  互动用处激励用户、用户信任、互惠、扩散放大;

  如何促使流动,流动选择的时间及模式:大节点+自娱+获利(互动补贴)、账号+渠道+互动服务(场景

  若无效果:则是:

  1、企业未重视、未持续

  2、可找垂直机会,轻量级试错

  3、融合大数据加工

  未来社交的形态猜想,最为有趣的段落

  1、信息到达是推拉形态的结合

  2、中式扩散

  3、有价值节点的发现与推荐

  4、FOLLOW的极限个性化)

  5、FOLLOW一切(人、物、话题音乐...)

  6、TIMELINE的管理

  7、从twitter到card

  8、FEEDs自动播放

  9、Feeds国际标准

  10、各网络大分享

  11、大数据加工处理

  12、媒体--》生活

  13、最后五公里

  14、分裂、垂直(社交网络只做关系托管)

  15、人容易受影响

  16、品牌--社交

  17、专业社交--营销方式变革---去中心化服务

  --记于公司11F。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四):《社交红利》延展:如何从朋友圈获利?

  引:继2013年12月14日在《社交红利》读书分享会上,结识了本书作者徐志斌老师。由于赞赏他的观点,在家慢慢啃了这本书的第一版。1年的时间,徐老师已经更新为第二版,其效率热情时时感动着每一位互联网的从业者。看完此书,有了一小点体会,也与大家分享下,欢迎一起讨论。这次以社交媒体-朋友圈为例,看互联网产品如何获得红利?

  朋友圈是微信4.0版本最重要的更新,维系“朋友圈”靠的就是拍照。所谓照片社交,就是最快速告诉用户“你的朋友拍了些什么”从而让大家有吐槽的对象。

  微博服务于「更快看看这个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它的产品注定用户不断地刷刷刷;微信朋友圈服务于「看看朋友们最近做了些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才看的话,你可能认真往后翻,这比微博有更高的信息到达率。

  1. 社交的源动力:个人存在感

  和《乌合之众类似得观点:人类存在方式和蜜蜂类似,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用户都是想告诉全世界:请关注我。

  这里以qq不同阶段的用户行为来举例:

  早期,很多人在线,希望认识更多人,主要指陌生人

  中期,大家发现和qq上的陌生人聊天实在没意思,都称为了潜水党;

  现在,即使发现很多好友在线,但是你也不轻易和他开启一段对话。在线的人,一直在等待被开启一段对话,需要用在线的方式体现存在感。

  2. 寻找存在感:朋友圈更容易成“瘾”

  不管是通过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曝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刷存在感。而朋友圈的双向关系链更能成瘾。“我想让别人看到我,而在在微博上大家都去看大牛的心灵鸡汤和媒体的热点新闻,没人注意到我,我在微博发出的声音就好比苍茫大海中的飘过的一声哀鸣,随便一袭波涛我就再也隐而不见。更别说能和自己互动了。如何存在?还是去寻找与自己平等的圈子,我今天中午吃了什么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你赞与不赞都一样,我知道只要你刷朋友圈就一定能看到。你若点了赞,我内心更是一种被关注的满足感。”

  3. 朋友圈特性:私密性、社交性

  私密性:A与C是好友,B与C也是好友,A与B不是好友,那么A对C发布内容的动作(评论或者赞),B是看不到的。有这种属性的私密交互方式,注定了朋友圈是一个以个人单位为中心的一对多的个人私密交互空间。 朋友圈注重隐私分级,部分高级、偏定制化的分享需求亦可满足。

  社交性: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体现在互联网上,就是人与人建立并通过关系,形成社交网络。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中,载体可能是一句话、一张图、一个赞。而这些载体背后,反映了社交网络中真实的人。

  4. 朋友圈获利:信息x关系链x流动

  收益=信息x关系链x流动,这是《社交红利》一书的核心观点。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必然遵循这个规律。一位读者也由此写了他的理解,个人觉得非常贴切:每个人都希望将展现的信息注入到人与人的关系链中,获取认同并流动起来。直接注入到人与人的关系链,让每个人都为这注入的信息进行信任背书,让每个人参与进来动起来,就能形成成功的社会化营销了,这大概就是基本定律。而所谓社交红利,就是随着关系链流动的内容。只要内容流动起来,那么红利就能滚动起来。

  1) 信息——好玩、有用的信息更受关注

  朋友圈的信息其实和微博等信息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爱心仗义心、炫耀、好奇八卦勾勒了社交媒体中真实的用户,反映出人们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或者希望过的生活。下面的两个案例图片类app为例,看看刷屏利器是如何引爆朋友圈的。

  案例1:9cut——专为朋友圈打造的秀图利器

  [用户使用场景] 朋友圈图片太多了,浏览图片的内容时,小图能看清楚情况绝对不点开查看大图。

  [启发点] 是否能从小图和大图整体思考?如将一张图用9个格子来呈现成一张大图。

  9cut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解决方案。它是朋友圈和微博流行一种9张小图片拼贴一张大图的秀图利器。由一个设计同事(还是个博士),在业余时间里花了1个多月时间开发设计完成处女作。

  取得成绩:限免期间登上AppStore图片类免费榜Top3;限免结束后图片类付费榜NO.1,总排行榜Top5。

  如果喜欢,欢迎下载(ios/andriod版:9cut)。

  案例2:水印相机——通过照片,撬开一段对话

  2013年,有过很多优秀的图片相关的app。其中,火了一系列天气APP,如墨迹天气、instaweather。由天气这个点引发的APP数以千计,但instaweather却让很多开发者看到了图片的新契机

  [用户使用场景] 经常旅行,除了风景照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希望其他朋友能从图片中读到更多信息(如照片能直接显示所去地址),不可避免有炫耀的成分

  [启发点] 让每张图片有独特标签,更好玩。

  每次通过水印相机秀图,总会引来一批又一批对话“你的照片上怎么有字呀?”“你怎么又去了这么多好玩的地方?”正如上面提及的那样,朋友圈让这个沟通变得平等了,不用担心我的信息被冲掉(每个人朋友圈看到的信息数量取决于他的好友分布信息的条数),这么多互动让我很有存在感。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以图片、好玩的切入点。从每张图片的创意思考,到9张图片所组成的整体创意,都值得学习

  :这两个案例都是我身边优秀的设计小伙伴完成的,如果喜欢,欢迎下载体验

  2) 关系链——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

  信息从自己收听的或强或弱的好友、账号中流动(发布或者转发)而来,呈现在自己面前,它们将占据自己的视线,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除此之外的信息,就像根本没存在过一样。

  许多团队开发一款新的应用和社交网络开发平台发生关联时,总是全力奔跑,迅速进入更多用户的视线。这样,有关它们的消息不断被分享出来时,也会迅速消费掉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耗尽追随者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本书强调的:互联网时代的“一九效应”,即1%的产品能占据90%以上的空间。在足够细分的领域老二非死不可。所以与其说去模仿那些成功案例,做非死不可的老二,不妨更多的去找细分领域、去挖掘人性中的特点和需求。互联网时代更像一个狼牙棒,有太多可以冒尖的地方了。如疯狂猜图、魔漫相机等。

  案例3:疯狂猜图——仗义心、爱心弥漫的世界

  《疯狂猜图》的玩家在微信里发出来的东西是一张图,是向朋友“求救”询问该图代表的是什么词语。这样可引发大家的好奇心,同时,如果朋友圈里碰巧有人知道这个图是什么,那么发消息的人跟朋友之间马上就能产生交互。而这个交互点正是强社会关系链能reach到的,是游戏通过微信社交的成功案例。

  3)流动——获利冲动

  如果让用户能获取到实际利益,这条信息的流动性将远远超出预期。《社交红利》中列举了六大社交平台上的活动运营特点:免费、简单、透明、有趣、可积累、可兑现。获利的兑现就像在社交网络中的互动激励一样,要细微并及时的下发,即只要用户达到了兑奖条件,就可以获得奖品。

  我亲自享受了可兑现的福利,特地以此来分享。

  案例4:公众账号:员工宝——占小便宜

  当朋友圈中看到同事分享了这条信息后,还注明:我已经拿到免费星巴克咖啡。我也毫不犹豫地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条信息,不到半小时时间,已经集齐32个赞。令我惊喜的是,这条信息截止到下午6:00,还有人不停点赞。陆陆续续,我发现身旁有10+同事都跟着转发了这条信息,拿到了免费星巴克。

  突然意识到,朋友圈的互动参与度确实高,反映了民众的爱心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低成本的爆发(点赞的行为实际是最为轻量级的关心)。

  一旦用户集齐了32个赞,需要添加公众账号,输入一些信息后,才能兑现到福利。这对于公众账号来说,也是一个获取新用户的好机会。

  当然,个人并不赞赏这种无限刷屏的行为,也希望企业在使用微信营销的可兑现方法时,避免垃圾信息填充朋友圈。

  这三点中,最最基础的还是信息,构建优质的信息,是基于关系链流动的重要保障。红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很长的积累和运营过程。《社交红利》一书的经验分享:需要建立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文化/系统/架构,才能获得社交红利。

  --------------------------------------正文结束---------------------------------------

  喜欢这篇笔记,请关注 [周末读书] 的公共帐号:yoyofootprint

  原文链接:http://yoyozhou.com/post/184837_bf40f8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五):转:腾讯微博的战略防守告败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书很不错,但是产品是否成功,要看多种因素,产品细节逻辑很重要。看书的时候,搜到一条消息,摘录如下

  腾讯微博在腾讯OMG事业群中地位下调,不再增加新的功能,团队主力转战微视,腾讯微博自此宣告已经退出和新浪微博的竞争,而与微博对抗的使命留给了QQ空间和微信,第二次带队进行防守反击战的邢宏宇无奈选择新方向,社交战争指挥棒也送还到张小龙和汤道生手里。

  腾讯微博的切入时机很好,投入不算少

  在众多门户企业中,腾讯微博是最快速地跟随新浪微博推出微博产品的,也是几年来新浪微博唯一的真正的对手,腾讯也在客户端、QQ空间、朋友网等做了很多整合工作,媒体部门也大力拉进名人资源,连马化腾也在腾讯微博早期非常活跃。在高层重视、门户为之改变的情况下,腾讯微博虽然要比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强太多,但是,在新浪微博成功上市后,腾讯微博就基本上战略放弃了。

  战略放弃腾讯微博,也可以说成是微信势大,腾讯在战略上已经取得移动领域的门票,不在微博上有很多紧张和恐惧,而反思腾讯微博自身没有像微信那样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更多的原因还是产品上。腾讯网在微博上引入的集团资源并不比新浪少太多,而且还占了QQ覆盖度极高的优势,从渠道上,腾讯微博不处于劣势,那么问题在哪里?我觉得还是产品和社群化运营的问题。

  产品差异化不是为了刷存在感,社群化运营缺失是致命短板

  腾讯微博的产品,到现在我也有很多不理解的东西,一个是评论和转发混在一起,一个是新主题作了一半,这两点我是如何也想不明白,除非团队已经早已放弃微博,懒得去改。微博虽然是一种媒体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交化产品,关于信息流单元的产品模式和细节是非常大的事情,而腾讯微博似乎没有做好这一个部分的动力,以致最重要的部分一直存在着结构性残缺。

  腾讯微博在和新浪微博争斗的日子里,事实上没有看清这类产品的发展方向,我多年前博客里探讨过信息流内闭合产品模式,而这一个模式才是微博的方向和未来,新浪微博在这方面也犯过很多错误,但是基本看清了产品的方向,而腾讯微博没有看清方向,所以,总是被动地和新浪微博做一些无关痛痒的产品功能和扩展的比拼。社交产品的移动化方向和产品模式的进化,腾讯微博后知后觉了,并且没有拿出足够强势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推动。

  社交化产品的社群化运营也至关重要,虽然腾讯微博借助腾讯平台优势,很容易放大用户规模,但是,在运营端并没有经营好微博上的社群文化,我自己在腾讯微博上找不到几个互联网圈的人进行互动,加上评论转发混乱造成的信息噪音,互动的流畅性也大打折扣。新浪微博运营团队主力是新浪网过去的编辑团队,他们很多地通过行业意见领袖的互动、维护、话题延伸等等留下了这些人,并形成很好的社群化氛围,而腾讯微博从QQ那里来了很多用户,却是一群没有社群化再组织的用户,这些用户是纯碎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习惯而来,在微博产品上自然难以成群,在微博上六度理论不是主要的,社群理论才是核心。

  防守反击专业户邢宏宇的幸运和不幸

  提到腾讯微博,就不能不提他们的总经理邢宏宇,宏宇是腾讯的老人了,而且还可能是腾讯体系重点培养的高管,在腾讯微博之前,他是腾讯搜搜的总经理,但是,负责任地说他领导搜搜的时候,搜搜还比较接地气儿,后来搜搜突然完全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了。腾讯微博是算是邢宏宇的第二次领导腾讯战略上的防守反击战役了(我所知道的),可惜都没有最后取得胜利,搜搜并入搜狗,腾讯微博并入门户,这一次,邢宏宇找了一个微视频方向,做了一个叫“微视”的产品,目前国内这个领域竞争相对平衡一些,看宏宇能否抓住这一次机会。

  邢宏宇比较幸运的是腾讯高层一直给他难度系数大的防守反击型战略的领导权,在庞大的腾讯体系里,能得到老板们如此看中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即便是微信出现前的张小龙恐怕也没这么多尝鲜的机会。但是不幸的是,邢宏宇都开了好头,却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总是差那么一点点,邢宏宇在产品战略和产品逻辑把控方面比起张小龙还是有一些差距,当然,宏宇的职位方面目前与allenzhang差距也不小 ,但是我们评价的是个人修炼方面,不涉及到职位高低问题。

  张小龙在微信发展过程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产品逻辑的考究,他非常敢于做减法,这保护了微信的信息流体验,而同样事情发生腾讯微博上,邢宏宇却没有做好减法,在产品细节逻辑上有很多模糊地带。尤其在新浪微博产品经理集中脑残期间,腾讯微博没有迎头赶上,在产品上反而跟着新浪微博走到坑里去,新浪微博的强大运营能力掩盖了很多产品不足,所以,新浪微博赢得了时间来修正产品思念的偏差,而腾讯微博却被带到圈套里了。

  大腾讯已到变革时,能否像paypal 一样诞生创业家

  腾讯已经培养了很多人才,而过去腾讯多数时间在国内市场拼杀,而现在当市场地位相对稳定的局面下,马化腾和腾讯的创始人团队能否像paypal创始团队那样诞生出一批伟大的创新者和企业家呢?而腾讯是否会像Google一样高举人类未来大旗,也许是创新主导的腾讯变革的标志,马化腾能否让腾讯拿出足够勇气和魄力来进行颠覆性的本源性的创新探索,这或许是中国互联网走出山寨气质的不二选择。

  像过去那样利用规模优势和流量势能来进行增量创新和零和博弈的时代,也许应该成为过去了,马化腾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已经很不差钱了,如果他还能继续保持理想主义情结,那么,也许腾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东西。当腾讯初创团队已成为互联网商业教父的时候,下一代创业者从他们那里拿到,也许最好别只有钱。

  精神和价值观的传递,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就像google 、apple、paypal等影响一代创业者那样,我们也许需要腾讯这样的企业来带领大家走到一个光明的未来,而马化腾这样的科技领袖也许传递给下一代创业者和企业家的不止是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也许中国互联网的科技哲学和价值观是更重要的东西。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六):微信加人快又多,你必须知道的秘诀

  微信作为社交工具,我们在做营销的时候,第一要素要考虑朋友圈好友的阅读感受。每天的刷屏以及广告,只会让你的粉丝越掉越多。换位思考,每天有人在你朋友圈发广告,还是不作死不罢休,你自己什么感受呢?所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这也是营销思维的一个细节点。当然,除了这个点,还有很多。 提供高质量信息已经是微信营销里面能否获得成功的不二法则。别人能从你的信息里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持续关注你,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才有可能达成交易。对自己分享的东西是否专业,是否有深度,就是衡量信息是否高质量的标准。 我接触易促宝,是当时我们大区微信群做网络推广培训课程,当时请了他们那边的老师为我们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课程分享很通俗,即使是我们这种对网络没有概念的小白也能理解。他们的分享是很中性的,不会因为自己做这块,就拉着你合作,而是站在一个科普的角度跟你分析,我觉得很赞。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七):《社交红利》我为什么要关注你,为什么要看你发广告

  其实看完《增长黑客》回来看这本书,会觉得这干货不够!因为像交互,怎么交互,都被前者说完了,所以这本书主要讲的互动,也就显得有点无力。当然,腾讯的微博最终败给了新浪微博,这告诉我们,大道理始终只是大道理。

  要理清社交红利,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社交是什么。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傻逼的问题,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么!没错,所以社交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而其中有三个核心点:一个是展现自我,二是信任背书、三是互动信任!而这三个相互形成闭环。

  展现自我

  这是人的本能,我们都希望被关注,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而在现实世界基本上我们做不到这种被赞的虚荣感!于是我们投身虚拟世界,通过自动脑补机制满足自己被关注的欲望,因为互联网就是公开的。在这种幻觉下觉得被世界关注了,觉得自己重要了。当然这其中除了虚荣之外,还有其他心里因数在内,如炫耀、宣泄、记录等等。

  信任背书

  如果你对一件东西特别不了解的时候,你会去寻找亲人朋友的帮助,当亲人朋友做出答复的时候,他就在帮你的选择做背书。人类之间的信任,是进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先进的机制。这个信任机制降低了大部分选择的成本。为什么很多人上街都需要带个伴儿?为什么很多时候买东西都会征求旁边的人怎么样?整个社交过程,亲人朋友就是来解决这么些问题的!

  于是亲人朋友天然的就会有这么个信任背书作用存在,为什么微商那些朋友关系成功销售的几率高,而加人发广告的基本上都是个死的原因就在这儿。

  互动信任

  一个从来不联系你的人,突然跟你联系了你会有什么感想?你会从一个点上散发出很多问题!他想干嘛?各种想法像夜空中的烟花闪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很简单,互动问题!一个曾经再好的朋友,在岁月的洗礼下,只要不进行互动,慢慢慢的也会越来越疏远!想想你在校园时代非常要好的同学!

  互动是什么呢?在现实世界中,互动就是彼此坐下来扯个淡、唱个小歌、吃个小饭、对工作生活骂一下娘等等的,这些就是互动!但在现实世界中这种连接成本挺大的,天涯海角各在一方!而在虚拟世界中,你发条朋友圈,我点个赞就算是基础互动了。互动只要发生,信任这种机制就会建立!就像那些跟明星握过手的粉丝,我敢打赌他这一辈子就是脑残粉了!

  当然互动并非只是个体主动去发起,比如互联网上常见的各种粉丝之间的撕逼,这就是粉丝与粉丝之间产生的互动。但你是维护朋友圈的,只能自己主动去和别人发生互动。

  理清社交本质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红利!社交网络让人际维护的成本降得非常低!也让传播的成本降得非常低!书中一直在说加入社交网络之后各种好处,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口碑传播!只要你提供价值,你就会有存在的余地。个人化品牌正在复兴,你看一下那些百年老店的名字就知道了:王老吉、陈李济、张小泉、摩根、福特、麦肯锡……只不过在互联网下,这些品牌可能会更加碎片化!两个极端一定会出现,专业化会被大公司包揽,而定制化碎片细分到你无法想象。这就是所谓的社交红利!

  接入社交网络能让你快速的去理解市场,快速的得到市场的反馈,快速的做出反应。

  好,回到最初的标题:我为什么要关注你,为什么要看你发广告?你并没有提供价值给我,你提供的是你自己觉得的价值,而不是我想要的价值,所以在社交网络中,我不拉黑你干嘛?

  做微商的朋友们,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八):社会化营销第一本书

  在一年以前读过这本书,再次读修订版本发现很多地方做了改进,比如说有了一张脑图做分析,什么是社交红利,社交红利=信息x关系链x互动。

  chapter1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其中包括信任背书、媒介重组与权利再分配和分享力,

  chapter3关系链壁垒

  1、书中提到如果想让用户关注你,拿你的信息就必须吸引用户,对用户有用,拷贝其他账号的内容不是长久之计,也无法让用户开始关注你。换成个人理解,就变成了,如果你不是第一批进入微博/微信的账户,那就洗洗睡吧,你没什么办法干过别人的,除非你另辟蹊径。然后当你的用户开始出现大面积取消关注的时候仔细看看,你是不是发了太多的广告(无用的信息)。

  2、其中提到过一个观点引爆点,借用在引爆点一书中的观点,确实我们无法预估引爆点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引爆点的爆炸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能确认的就是如果在这个途中加入了某些大的帐号/人物,是不是能够更快的传播起来,如同小咖秀+王珞丹。

  3、让每个动作都产生收益这一章节里面有点点疑问,其中讲到了让用户的发布不简简单单再是发布,每一条评论点赞都应该带上同步转发的按钮,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为什么微信平台不做一个这样的按钮,让用户的内容再同步到微博?这样不是能够很好的带动微博的活跃吗?第二,为何在众生态圈(各大论坛)还存活的前提下,微博先死掉了?

  4、书中还讲到了附着力的精神,这一点我们放到下本书中再继续讲。

  5、“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这一点确实是,与前面文章中的内容想呼应,并且与《参与感》有异曲同工,当用户觉得自己是一个重要的partner的时候,和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chapter4流动的魅力

  1、分享是王道,只有分享才能带来用户的新关注,才能带动产品的回流,分享的内容必须是有趣、吸引人的,机械化的分享只会让用户丧失分享欲望。

  2、活动的6大要素:免费、简单、有趣、透明、可累计和可兑换

  3、三个关注的运营点:马桶时间、睡前和周末

  4、自娱现象和获利冲动推动了分享力,但仍非分享力本身。产品自身带给用户的体验是否超过预期,才是分享力的源泉。一个产品中免不了会出现分享按钮的使用,好的分享按钮分享过程,可以让用户一次性进行操作,不好的分享按钮,会打击用户的分享兴趣(我们先抛开产品这个不可控的因素)。

  5、从获利冲动到内容服务,从自己的朋友圈,扩散到朋友的朋友圈,让用户看到实在的实惠后主动申请加入,在引爆点一书中某分享会带动书本销售,最后引发书本销售热潮相似,首先你得选对人群,其次你的产品确实是不错。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读后感(九):书本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书中的精华仍值得学习

  书本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书中的精华仍值得学习。由于购买的时间比较晚,所以《社交红利》的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和微信支付的推出等带来的又是另一番景象。不过书本的内容并不落后,一些对社交网络的本质、趋势和特点的观察和看法非常到位,不管是个人、管理者还是创业团队,依旧能从《社交红利》中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以下是我的读后感悟:

  如今,当我们讨论社交网络的时候,不再带有惊喜,不再激情四射,因为它慢慢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其实我们离不开手机,大部分原因是离不开这辛苦搭建的社交网络。但是,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自娱、创业、品牌建设、获取资讯等步伐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走越快,越跑越远,并以一股势不可挡的气概闯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至于如何在这场盛宴中获得红利变得备受关注,首先得掌握“信息”、“关系链”、“互动”的原理、关系和作用,然后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得转变传统的社交观念,用批判和开放的思维看待社交网络,最后,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融入到社交网络中,利用它也好,享受它也罢,顺势而为才是正道。不过社交网络真的那么美好吗?正如书本说到“碎片化而又充沛的信息,令社交网络中的人们越来越难以保持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这件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中自我失去一代的出现,但人们又在这种潮流中挣扎地希望保留着自己。”矛盾与争议始终徘徊在社交网络的上空,只是与当年不同,相信我们能够更理智地面对它的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