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4: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10篇

  《罗马人(插图第4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B·柯布里克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一):入门者首选的罗马通史

  步入新世纪以来,有关古罗马的质量上乘书籍如井喷般涌现,塔西佗,普鲁塔克,李维,希罗多德等大师的巨著,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定居罗马三十余年苦心孤诣的十五卷本力作《罗马人的故事》。但若向对古罗马史不甚了了的感兴趣读者推荐一本入门通史。科布里克教授这本《罗马人-地中海霸业的基石》当是首屈一指选择

  原因简单,除了席代岳先生译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外,塔西佗、李维等人的著作对一般读者而言门槛实在略高,而盐野女士作品卷帙浩繁,通读要消耗时间着实不少,在篇幅与质量综合考量后,这本书无疑对大多数人是更合适的选择。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从黎明到衰落》式的细节引文,有关古罗马文明趣事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生平轶事等以专栏故事的形式穿插于正文之中,完善了细节,成功摆脱历史的宏大叙述,从活生生个体入手,提供了真实的罗马人的立体画卷。更重要的是,摆脱历史宏大叙述并非猎奇媚俗,罗列大量有趣细节,喧宾夺主的掩盖了真实的罗马历史走向,从三巨头-后三巨头-五贤帝-军营皇帝群一路写来,从容不迫的将泱泱千载的罗马史囊括一书之中,可称要言不烦。

  善于观察总结的科布里克对细节含义的发掘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普布里乌斯•豪拉提乌斯,约活动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古罗马有名的独眼英雄。公元前508年由埃特鲁里亚人所组成军队入侵罗马,罗马部队溃不成军,大厦将倾之时,独眼豪拉提乌斯力挽狂澜独立桥头以一人之力遏止了敌军进攻,给罗马部队以足够的时间撤退,并拆毁了台伯河上的苏布里基乌斯桥,使敌军无法攻城。

  而在对英雄豪拉提乌斯结局描述中,李维与罗马早期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分歧颇大,李维笔下的豪拉提乌斯仰天向众神求祷,身披重铠,转身跳下水去泅渡归城,在枪林弹雨中夷然无损,成功生还回城。而波利比乌斯笔下,木桥断后,敌军见攻城无望,停止进攻,而豪拉提乌斯为了祖国荣誉,转身跳河自尽,这一说法也成为了后世认可主流说法。

  科布里克分析道,李维创作期主要在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在位时,彼时奥古斯都试图恢复一切被认为是古时准则与罗马特性事物,呼吁的精神是“一个人尽其最大努力保卫国家”,而一个过世的英雄谈何贡献,他应该生还,以期有朝一日再创战功。这种思想与奥古斯都高度实用价值观相符,而波利比乌斯笔下的英雄典范形象则是世代罗马人心中的共鸣形象,因此豪拉提乌斯有必要牺牲自我以成为一个彻头彻尾激动人心的形象。

  换言之,豪拉提乌斯的生死已不可考,而二位史学家的描述则反映时代特点与他们二人各自的个性思路。历史并不简单,其因素复杂难以想象,而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中,你可以看出一些历史是如何形成的,史学家个人的性格与所处时代对历史记述本身的影响,你还可以形成自己判断,有自己的观点,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例,与一句轻轻的点拨。

  而科布里克对古罗马另一位传奇英雄卡米路斯的评价,则更能体现罗马人作为一个文明实体思维特性与独特之处。公元前387年,高卢人大举入侵罗马,兵力极度占优的罗马守军惨败,罗马几近失陷,高卢人发现了一条攻陷罗马城的密道,结果进攻时惊醒了几只…..鹅…..鹅嘎嘎的叫声惊醒了守军,高卢人奇袭未果,随后军中瘟疫全面撤退,卡米路斯此刻率援军赶到,袭击了高卢退却的大军。被罗马人奉为救国英雄与第二缔造者。

  科布里克直言不讳的说,与其说让几只鹅和莫名其妙的瘟疫拯救,不如让一个英雄拯救更能挽救罗马的荣耀,罗马人喜欢英雄,而罗马人对英雄的态度耐人寻味,有句名言,“一个伟大民族可以亏待自己的伟大人物。”罗马人刺杀了勤勉为公的改革家格拉古兄弟,刺杀了凯撒,随后的图密善、卡里卡拉等帝王。罗马民族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坦言之,太多有关罗马的书籍重心放在奇异民俗,如石榴树典故,尿洗衣服习惯等,太多有关罗马的历史重点全在前后三巨头,太多有关罗马的评论言必凯撒、布鲁图斯、屋大维。罗马世界,远远不止那么一点,一幅全面的图景,一个立体的视角,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最需要的。

  而在这本书里,细节在不同地方熠熠生辉,其光芒隐隐形成一个完整的人,虽然并非面面俱到,但神髓已出,没有人会认错,这个人就是罗马人-地中海霸业的基石。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二):来自往昔的声音

  对于现代人而言,历史是现在的参照。在时间的长河里,正是因为众多历史学家艰辛努力的工作,那些“来自往昔的声音”才得以被保存下来。这个说法不是笔者突发奇想出来的,而是《罗马人》第6章某一小节标题

  这一小节讲的是,在弗拉维王朝时期的两座古城中,人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墙壁上刻字与涂鸦。一场突如其来火山爆发将这两座城市淹没,这些铭文得以保存下来。罗伯特•柯布里克在书中引用了一些铭文,当时正处于竞选时期,人们公开在墙上刻下了竞选意见,除此之外还有广告恋爱告白账单、寻物启示等。这些声音来自车匠、水果商、木匠水管工、车夫,当然还有政客,他们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声音鲜活记录了罗马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其开放程度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范围

  柯布里克在《序言》中声称,“人是我们所有研究基础”。提起古罗马,人们往往想起那个盛极一时庞大帝国,热衷于扩张,在公元1世纪前后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毫无疑问,柯布里克认为这份霸业的基石在于骁勇善战的罗马人。因而他对于古罗马的历史的观照,并未采用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置于在那些“来自往昔的声音”,那些在历史长河里生活过、战斗过的罗马人。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一群元老刺杀,这一重大事件向来是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史上的创作主题,它也是《罗马人》第三章的主要内容。相对于大多数罗马史作者从凯撒的角度讲述这场悲剧,柯布里克却从刺客布鲁图斯入手,结合他的一生,还原了这场谋杀的来龙去脉,以及共和国末期的政治斗争。

  公元14年,屋大维去世后,他的继子提比略继位成为罗马第二任皇帝。提比略性格孤僻迷信,因而柯布里克从他宠爱的占星师特拉叙鲁斯入手,通过他的政治活动展现罗马帝国早期的状况,这是《罗马人》的第5章。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晚期,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全部宗教自由。在这之前,基督教徒处于被迫害的状态。因而,第9章从一位女性殉道者的故事入手,讲述罗马时期官方对于基督徒的态度以及内部的宗教冲突,梳理了罗马时期的宗教状况。

  从这三个例子中不难看出,柯布里克擅长于提纲挈领眼光独到,每章都能选取一个合适的主题反应一个时代,再寻找到某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不一定是凯撒、屋大维、安东尼之类伟人,也可以是某个站在历史转折点、能够记录历史的政客、贵族作家、历史学家,乃至普通人。作者在数千年前的长河里听到捕捉、收集到他们的“声音”,比如一个普通士兵家书诗人诗歌哲学家散文,从火山爆发中幸存下来的少年的手稿等等,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这些“声音”重现了他们的生活图景与心理历程

  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有一个观点,历史是活着的人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柯布里克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在重建罗马历史时不偏不倚的态度,在选择“往昔的死者”时,他摈除了阶级偏见,并未对他们做任何高低贵贱之分。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不难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意味着属于伟人的鲜花雕像与不朽,在他们身后,还有频繁军事动乱与自然灾害中普通罗马人的真实生活。

  我们并不一定要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去看待历史,但历史必须是严谨的。柯布里克恰如其分地引用了翔实的史料参考文献客观理性且克制代替他的历史人物“发声”。同时,每章结尾的“阅读建议”开出的都是非专业的历史书单,对于历史迷而言具有参考意义。因而,这本罗马人的历史并不因为作者独特的视角而丧失了说服力,反而在众多于罗马史相关的史书中独具一格

  作为一名在大学里任教的教授,柯布里克懂得如何将这本书写得好读。除了对历史的叙述之外,其中穿插进专栏,大多是人物小传、逸闻趣事,甚至有一篇是考据之后得来的“罗马美食指南”;还有影评,对《宾虚》、《斯巴达克斯》、《埃及艳后》、《角斗士》这四部好莱坞风格影片的评价,以历史学家的视角将之与历史比对,毒舌、有趣。

  最后,历史学家的声音与“往昔的声音”在《罗马人》中混合起来。沉浸进历史的阅读之中,众声喋喋,从多个侧面道出古罗马的政治社会风貌,提供了罗马人真实的交响乐章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三):伟大罗马的另一面

  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希腊文明在哲学科学艺术等偏重于精神智力领域辉煌灿烂,罗马人的夺目耀眼更多体现在实用和物质层面上:军事胜利与疆域扩张,完善发达的市政公共设施,早熟的法律和政治体系以及皇帝、贵族与平民共享的娱乐表演

  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算起,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终被蛮族灭亡为止,在其绵延一千两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罗马从一个不起眼的城邦王政小国演化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为内海、人口数千万的庞大帝国。罗马的政治体制与时俱进,它曾有过七位国王(王政)、数百名执政官(共和),近百位皇帝(帝制),无数元老院元老、贵族和将军。罗马人发动的征服与复仇的战争不计其数,也经历过多次灭顶之灾,甚至罗马这个“永恒之城”也三次遭到蛮族洗劫。对于很多历史研究者写作者来说,罗马史最富有吸引力莫过于灿若星河的伟大人物、惊心动魄著名战役深谋远虑的政治改革和动荡血腥的暴乱叛变,这些题材的书籍史料,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美国学者柯布里克的《罗马人》书写的切入点恰恰在上述丰功伟绩的宏大历史叙述之外。本书更关注罗马的风俗民情市井社会,那些不为人知的小角色比如占星师、竞技车手以及普通的基督徒等等。

  偶像车手

  最为当代人熟知的罗马娱乐表演(娱乐当然是对观众而言)应该是角斗了,奴隶之间或奴隶与野兽搏杀的惨烈场面在罗马的影视作品里常有展现。然而罗马更流行持久相对来说更文明的娱乐项目却是战车竞技——车手驾驶双马或驷马战车在竞技场里的环形车道比赛,与现代赛车的形式很接近。车手多为奴隶出身,夺冠不但能赚取丰厚奖金(车手收入可以达到罗马律师的一百倍),获胜奴隶还可成为自由人,因此车手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好职业。除了奖金和自由,出类拔萃的车手还成为底层民众崇拜的英雄偶像,古罗马粉丝的追星精神与现代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会分析马粪来判断偶像所用战马的饮食健康状况。正如现代足球衍生出足球流氓这样的副产品,罗马的竞技场也会有间歇性的暴动发生,尤其是当皇帝对某位车手表现明显倾向性时。

  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产生现代社会才有的高强度竞争性的职业竞技运动,源于两个重要的社会基础:第一,大量奴隶的存在,为这种高危险的运动提供了充足参与者(也有部分贫穷的自由人),虽然没有角斗士那么高的死亡率,不到三十岁就命丧竞技场的车手屡见不鲜。第二,刺激性的娱乐表演,为社会底层公众提供了一个宣泄不满情绪场所,从而转移了对政治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注意力绝大多数罗马执政官和皇帝对人民的娱乐需求都高度重视,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暴君和昏君,往往更需要通过娱乐活动收买人心。卡里古拉将奥古斯都时期一个比赛日十二场比赛提高到二十四场,并伴有大量赏金赐予车手和观众,阴暗残暴的康茂德曾在两个小时内举行了三十场比赛。

  在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的东部罗马世界(拜占庭帝国),被视为“罗马道德堕落”标志的战车竞技一直延续到十二世纪才开始衰退。其衰落的原因不是基督教作家笔下的道德因素,实际上普通基督徒也热爱这项运动,基督徒的圣徒们甚至要和车手竞技以获得民众的支持。战车竞技衰退的真正原因是经济因素,当时的社会已无力承担举办比赛的巨大开支

  最矛盾的行刺者

  被德国历史学家蒙森誉为“罗马唯一的天才”的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是任何罗马历史研究者不能错过的。本书独辟蹊径,重点刻画刺杀凯撒的主谋和执行者之一布鲁图斯。这个著名刺杀者在历史上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两个最极端的例子,《神曲》里但丁将布鲁图斯与出卖耶稣的犹大一同置于地狱最底层;莎士比亚笔下,布鲁图斯则是一个“可敬的人”,为了挽救共和体制这个崇高目标才刺杀了凯撒。在本书看来,布鲁图斯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悲剧人物。父亲很早去世的布鲁图斯深受舅父小加图影响,政治理念上属于保守共和派,而凯撒击败庞培成为独裁者,将要终结罗马传统的共和制。布鲁图斯的母亲塞尔维亚是凯撒的情人,布鲁图斯因为这层关系获得了不少政治上的好处,比如担任大法官。在布鲁图斯第一次背叛凯撒失败(加入庞培的阵营)后,凯撒既往不咎,任命他为南高卢行省的总督。布鲁图斯对凯撒的宽容大度毫不领情,由于凯撒和其母亲的情人关系影响了母子感情,布鲁图斯对凯撒越来越憎恨。因此布鲁图斯喊出“爱凯撒,更爱罗马”要么出自后人的杜撰,要么就是他的虚伪表演。

  布鲁图斯政治理念和实际行动的矛盾也体现在联姻选择上。身为共和派,他娶了了“平民派”恶棍阿皮乌斯.克劳狄的女儿,而且还为竞选行贿的后者辩护。同样令人诟病的是布鲁图斯的经济问题。作为一个高利贷经营者,他放贷給塞浦路斯一座城镇的利率是合法利率的四倍。这个“他们所有人中最高贵的罗马人”在私德和公德上难以令人敬服。布鲁图斯更大的悲剧还在于,他和其他谋杀凯撒的人似乎幼稚到相信杀掉凯撒一人,罗马就得救了,人民也会站在他们这一边。历史却正好循着相反的路径演进,凯撒之死没有拯救共和,反而带来了内乱,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最终完成了前者未竟的事业,成为名正言顺的国家元首,开创了罗马的帝国时代。对民众来说,凯撒之死并不大快人心,相反,他们震惊、愤怒和哀伤。在凯撒得力大将安东尼的威胁下,布鲁图斯等人不得不流亡海外,最后战败自杀。

  真实的奴隶起义

  在娱乐文化发达和知识快餐化的当代社会,电影电视变成公众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正如本书阐释的那样,与其说好莱坞的罗马电影帮助公众认识了历史,毋宁说他们从现代观点的角度重构了历史以“娱乐”大众,因此造成对很多史实的歪曲和误解。电影《斯巴达克斯》将罗马史上最大规模奴隶起义的首领塑造成了发动一场社会革命运动的天才领袖,起义的目的是要推翻奴隶制。真实情况是斯巴达克斯的队伍以复仇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主要动机,他们并不在意被压迫者的生命。影片还犯了一个严重的史实错误,起义军打算从意大利东岸的布伦西迪乌姆渡海去西西里岛,前者在意大利东岸,而后者在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向,这样的行军计划让人匪夷所思。

  本书里分析罗马电影的基本都是上世纪制作的电影。进入新千年,某些罗马题材的影视剧更加夸张离谱。在Starz投资的美剧《斯巴达克斯》,凯撒竟然是克拉苏的手下,他甚至还卧底于起义军。历史事实是克拉苏与斯巴达克斯作战时,凯撒在罗马任职。HBO和BBC联合制作的电视剧《罗马》也有虚构和想象,但表现历史人物时比较尊重史实,本书封面的背景图正是这部电视剧的海报。

  罗马史上曾令笔者激赏的是那些叱诧风云的英雄伟人,不过如前面所述,另一部分人被忘却了。构成罗马社会并使之具有质感和丰度的正是这部分人:在竞技场上观看表演的普通市民、巨星光芒遮蔽下的幕后角色、为尊严和生存奋斗的奴隶车手,看完本书笔者再无此遗憾。

  发表于《法治周末》,本文是完整版。

  爱思想的青年公众号: asxdqn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四):厕所读物

  罗马人---地中海霸业的基石

  首先被封面吸引,

  应该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但的确很吸引人。

  问题在于内容

  不能说这本书写的差。但有句话是怎么说的,珠玉在前,木椟在后。这个世界,不怕人比人,就怕货比货。同样是罗马人的历史,你一旦看了盐野七生的作品,再看这本书,就能感觉到差别了。

  两本书,目的都是全景式展示罗马人生活。盐野七生的罗马史一共十五本,吉本的帝马帝国衰亡史七本,而罗伯特先生这本书,只有一册。那能够写的就是些花边新闻了。包括男人女人那些事。

  其实从封面就能看出来,里面就是图文并貌,就是随便翻开哪个章节就能读下去的一本书。

  这样的书最佳的放置点就是厕所。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应该怎么挑书,怎么选书。

  一种只是打发时间,那地中海霸业基石这本书不错,微信阅读也不错。

  另一种是能学习总结思考的,那就应该注意选择这个领域口碑最佳的书,这个也很容易。稍微搜索一下就行了。

  譬如说,对罗马史感兴趣,就那看吉本和盐野七生的书,足够了。

  世界那么大,书哪么多,哪有时间被这些无聊的书占据。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五):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或许是因为汉代就有的交流往来,或许是出于西方古典历史的热情,国人对于罗马历史的关注向来不减其热。

  在民国时期,就有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对比过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现在市面上更是有大量罗马古典作家作品翻译出版,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恺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李维的《罗马史选》,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罗马史〉》,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蒙森《罗马史》,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这些名著当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罗马历史,但由于作品庞杂,或过于艰深,或偏重一隅,对普通读者来说,还不能算恰到好处。因此,一部简明但又不失趣味的作品来帮助国人了解罗马历史是非常必要的。

  《罗马人》就是这样一部简明但不简单的罗马史作品,作者罗伯特•B•柯布里克(Robert B. Kebric)教授执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主要从事希腊史、罗马史、奥运会史及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柯布里克有着过人的写作技艺,他一方面刻画罗马英雄对于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章中还不断穿插专栏故事以讲述细节,使我们的认识更加丰满真实。

  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阅读《罗马人》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感受,有人会饶有兴趣地关注庞培古城,遥想罗马繁盛时期人民生活的场景;有人则会如同吉本一样,在宏伟的竞技场等建筑面前,凭吊帝国昔日的辉煌!而笔者关注更多的,却是真实得不甚美好的历史。

  公元前183年,迦太基英雄汉尼拔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饮鸩酒自尽,为持续一个世纪的布匿战争画上了句号,也标志着罗马建国近600年来的开疆拓土达到了顶峰,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然而,人类历史总是盛极而衰,罗马自然不能例外。

  之后的罗马,很快陷入个人野心驱使下的内战之中,最终,腐朽的罗马共和政体的逐步瓦解,代之以个人统治。这个过程,现代学者普遍称之为“罗马革命”,参与其中的,便是我们所熟悉的罗马英雄——恺撒和屋大维。

  公元前48年,恺撒在法萨卢击败庞培和共和派后成为罗马的实际统治者。在此之前,罗马上层集团早已分化为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即“贵族派”与“平民派”。保守贵族和他们的追随者希望古老而传统的共和政体能得到延续,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恺撒所属的“平民派”则摒弃了或者说从未赞同过古老传统,并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借助普通民众和对均平运动的支持,改革可以成功实现。贵族与平民日益激烈的斗争,最终以元老院的逃离和恺撒的胜利结束,恺撒就任“终身独裁官”,企图终结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恺撒昔日的友人如西塞罗和布鲁图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双双加入反抗恺撒的队伍中来。西塞罗用自己的笔撰写《论共和国》来讴歌共和理想,而布鲁图斯则直接参与到刺杀恺撒的阴谋之中。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并没有带卫队,只身一人来到庞培剧场旁的大回廊参加元老院议会。在会场上,暗携利刃的刺客,渐渐走近恺撒,试图将其按住。恺撒见势不妙,想要转身离开。这时候刺客们纷纷用匕首刺向恺撒,而布鲁图斯也凭借恺撒对他的信任,用匕首刺伤了恺撒的下体。恺撒看到布鲁图斯之后,便放弃了反抗,只是在临死前对他说了一句:“也有你吗,我的孩子?”

  恺撒是英雄还是独夫,一直以来,似乎并没有定论。而布鲁图斯却因为那句“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而广受褒奖。莎翁曾经这样刻画恺撒回城时,布鲁图斯的心理:“难道罗马将要处于独夫的威严之下?他们请求我仗义执言,挥戈除暴吗?罗马!我布鲁图斯一定会全力把你拯救,只有一个叫他死这一个办法;我自己对他并没有私怨,只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一个在亲情与正义之间挣扎的青年跃然纸上。甚至,政敌安东尼都评价这个青年“是一个最高贵的罗马人;除了他一个人以外,所有的叛徒们都是因为嫉妒恺撒而下毒手的;只有他才是基于正义的思想;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去参加他们的阵线。他一生善良交织在他身上的各种美德,可以使造物主肃然起立,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个汉子。”所有这一切,都集中表现了布鲁图斯公正、廉明、宽怀、正义等高贵品质。

  然而,作者笔下的真实历史却让我们的英雄走下了神坛。正是布鲁图斯,曾通过某法案使他在贷给塞浦路斯一座城镇的贷款中收取48%的利息,而元老院规定的合法利率则是12%。他常常自诩自己是一个有道德者,但他的明抢强夺却并不符合罗马传统的道德准则,更违背了一个对美德著书立说者的哲学信仰。布鲁图斯虽然在大力宣扬“贵族派”的共和制,但却并不是因为信仰。事实上,他这样做很明显是因为保持共和制对于贵族来说更为有利,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

  正如恺撒所说:“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元老院的贵族只看到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民众和国家的利益,这才是恺撒能够顺利进入罗马的原因。而试图通过损害贵族们利益的改革改变罗马的恺撒,被贵族们视作敌人,并最终遭到暗杀。

  相比较恺撒,其继承人屋大维明显迂回曲折得多,他先从元老院进行突破,使元老院渐渐在掌控之中。然后,他宣布恢复共和国,并甘愿放弃手中大权,再次成为一名平民。但这明显只是一个幌子,贵族元老院按计划“拒绝”批准他辞职,进而授予他半神性的称号“奧古斯都”。这样,屋大维的权力得到正式认可,罗马为自己选择了第一位皇帝。

  罗马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结束了,我们能够看到,共和国晚期,罗马贵族因为辽阔的疆域而饱食终日,平民、士兵则因开疆扩土而土地荒芜。格拉古曾经试图通过改革解决日渐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却被元老院以称帝的谣言为借口,派兵镇压,将其挫骨扬灰。

  事实上,此时的罗马共和制已经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寡头制,所谓的“元老院”也不过贵族垄断政治的工具,早已丧失了原本的共和政治的理想。正如布鲁图斯并非是为了共和理想而刺杀恺撒,而是为了保住自身的经济利益一样,贵族们恢复共和的呼声同样因为个人的私利。

  历史并不会因为阴谋刺杀而停下脚步,社会也不会因为刺杀而放弃改革。屋大维继承了恺撒的遗志,运用更加巧妙的政治手段,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将恺撒制定好的政治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制度,成为罗马帝国奠基人。

  柯布里克的笔下罗马政治改革的历史告诫后人,在寡头控制的国家里,是缺乏自我改革的动力和能力的,需要通过强有力的人物来推进和完成社会改革。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遥远的罗马所能学习到的历史经验吧!

  (本文载《 晶报》2014年5月25日A13版http://jb.sznews.com/html/2014-05/25/content_2885759.htm)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六):罗马帝国的太子党与土地改革

  王绍贝

  罗伯特•柯布里克的《罗马人:地中海霸业的基石》是《希腊人:爱情海岸的奇葩》一书的姐妹篇,与《希腊人》一样,《罗马人》侧重对罗马历史上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分析、叙述,并带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引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史料来恢复罗马帝国的历史和人物生活状况。作为一本小型的罗马通史入门读物,它兼顾了历史叙述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时代性。针对那些对罗马历史感兴趣,却没有时间去看大部头的《罗马人的故事》的读者,我建议他们阅读此书。面对罗马的大人物,《罗马人》一书给大家八卦凯撒、埃及克莱奥帕特拉、安东尼之间的艳史,在叙述罗马“黄金时代”则是别开生面的关注于罗马的老人和养老问题,还有弗拉维王朝主要叙述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摧毁的庞培城遗迹,从当时亲历灾难者的文献记录到现存遗址的介绍,给大家生动展现了灾难的过程和罗马人日常生活的场景,有一种让我们亲临罗马人生活现场的感觉,历史其实距离我们很近。

  阅读《罗马人》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罗马史上格拉古运动与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的惊人相似性。尽管格拉古运动发生在王莽改制的一百多年前,而且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东西方国家,但格拉古运动与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和动机等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罗马从一个城邦到统一意大利,到打败迦太基,称霸地中海,期间只用了130多年的时间,高速发展的罗马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内部问题,最为严峻的就是土地兼并和金融资本迅速扩张导致的贫富分化。当时罗马的实权掌握在代表大地主集团的元老院,这些元老代表了战争中迅速暴富的少数将领和奴隶主的利益,那些为罗马浴血奋战的士兵回到家乡反而因为土地被豪强兼并而没有立锥之地。

  社会矛盾的空前激烈是格拉古运动必然产生的背景,这一点与王莽改制的背景几乎一模一样,格拉古兄弟与王莽一样出身太子党和既得利益集团之中,但他们都认识到不平等的现状对国家前途的危害,决心改革土地制度。格拉古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限制大地主的土地数量,把超出标准的土地交给国家,由国家重新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平民。要推动这样的土地改革必然触犯大地主和豪强的利益,因而提比略•格拉古只有诉之罗马宪法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但此时罗马的共和制是假的共和,实质上是代表大地产者的寡头体制,所谓的“公民大会”的代表也落入了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手里,根本不是通过平民选举产生,格拉古作为保民官提出重新选举“公民大会”,此举得到了罗马平民的拥护,但却被元老院抵制,甚至有人到元老院造谣说格拉古打算利用平民运动称帝,元老院迅速派出军队镇压了格拉古的集会,格拉古也被军队杀死在集会现场。过去史书对王莽称帝(“篡位”)极尽污蔑之词,实则,看格拉古运动历史可知,要改革土地制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就只有夺取国家最高权力才能实现,格拉古是通过重新选举“公民大会”来取得改革合法性,而王莽则是通过伪造符命,宣扬汉室气数已尽,自己“受命于天”代表民众推动改革。尽管王莽的“改制”有诸多荒诞不经和复古成分,但他与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不能不说有诸多类似之处,都主张用国家力量重新分配土地,遏制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平均土地权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他们的结局也很相似:改革失败,改革者不得善终。正是印证了一句格言:“阳光底下无新事。”人类的贪婪自私决定了我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和经验。

  见报链接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4-05/11/content_2069483.htm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七):很流暢,值得一讀

  這本是《希臘人》的姊妹作。

  作者同一位,風格基本不變,走介紹“Roman People”為主的路線,翻譯是同組人,流暢,無瑕疵,然後,圖文並茂。

  特點都講完了(喂)。

  好啦。基本上有看過姊妹作的朋友,如果對羅馬也有興趣的話,不用懷疑就買吧。至於只是單純喜歡這個主題的,本書走的是偏社會文化史的路線,它把重心放在了告訴讀者在羅馬千年史中,從上至下的人們是怎樣的過日子的,而且,比起直接述說,有時候作者Kebric更喜歡引用原文摘要,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品嚐史料中不經意透露出的“片段”。這樣的方式或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比冷冰冰的,專談政治軍事的專書更受歡迎吧!

  作者依照每個時代挑選了些代表性的主題來討論,共和末他選的是布魯圖斯。筆者承認自己並不喜歡這個人,很明顯我是凱撒派,但矛盾的是我並不贊成專制王權,這樣的情況,讓我閱讀這篇章重新審視時,有了另外的體會。人類做很多事情的背後是很多理由,而且喜歡追根究柢(社會學大家Tilly寫了一本《Why》來探討這個主題,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布魯圖斯刺殺凱撒的原因必然不單純,神話也只是出於某些政治理由,但正如本書作者一直強調的,這位刺客的人品跟他的舅父小加圖相比可差遠了,那個放高利貸的痛腳一直被人抓著不放,加上他那反覆的態度,實在很難想像其動機有多崇高。當然,正如前面所述,行為的理由本身就不可能單純,或許該責怪的其實是做如是想的人,就像筆者也常思考“為什麼國防軍是在1944年發動女武神計劃”,更不要提本能寺之變這樣的千古懸案了。但,不管怎樣,事情發生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潮流。(好一個宿命論)或許我們唯一能得到的教訓是,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暴力。但說來,奧古斯都也已經死了兩千年了,這真是個讓人感慨的數字啊。

  凱撒跟奧古斯都是兩個不一樣地位跟意義的歷史人物,但或許對一般人來說,帶來長久和平的人才是最被需要的吧。

  接下來的主題中作者討論了塞維魯這位軍人皇帝一家,還有羅馬賽車手的風光一生,更有趣的是,羅馬人是否是跟英國、日本一樣靠左行駛的事情。

  蠻建議大家買來品味一番的。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八):古罗马的人物景观

  古罗马——一个把地中海变成“内陆湖”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度,以其广袤的疆土和恢宏的气势屹立在人类历史;也因常年征伐和荒淫无度而被目为一头怪兽。想写一部关于古罗马的通俗历史,首先遭遇到的是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如何剪裁成为成败的关键;其次是怎样邀请读者进入到历史情境中。这两个要求,对于《罗马人:地中海霸业的基石》(下为《罗马人》)的作者罗伯特•B•柯布里克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他长年在大学从事古代历史的教学工作,了解怎样向学生讲述历史。

  作者柯布里克试图摆脱历史的宏大叙述,转而从活生生的个体入手,来展现生命在历史中的真实。这是相当聪明的做法,有了这个视域,也就有了剪裁的标准;而古罗马原本就是一个政治社会,书中所涉及的诸多人物跟政治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这样也就不会偏离一般通俗历史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叙事。《罗马人》叙述的时间从公元前700年罗马建城起,终于公元410年蛮族摧毁罗马城。如此漫长的历史,不知有多少人匆匆走过,单说235—284年间,就有26位兵营皇帝轮番上位。在书中,我们读到了恺撒、庞培、安东尼、奥古斯都、提比略、尼禄、塞维鲁、马可•奥勒留等权倾一时的人物,也读到西塞罗、李维、塞涅卡、贺拉斯、维吉尔等文化名人……其中用墨最多反倒是恺撒的刺杀者布鲁图斯与基督教圣女维比娅•佩尔佩图瓦,这后面隐藏着古罗马史研究两个重要的课题——恺撒之死与基督教传播。

  布鲁图斯系恺撒的情人塞尔维莉娅之子,他在恺撒的庇护下官运亨通,却在元老院将匕首刺向已经受伤倒地的恺撒。这个在西塞罗看来“道德完美”的年轻人,在作者笔下却有诸多的不堪——从事高利贷交易,并且绕过法律谋取不合理的利息;对恺撒没有将自己列入遗嘱继承人怀恨在心;更憎恨恺撒抢走了母亲本该属于他一个人的爱。这样看来,他的刺杀并不怎么光明正大——不仅仅是为维护共和的理想,而且还有个人仇恨的驱使。在恺撒死后,罗马出现三头共盟的局面,之后发生内战。最后,屋大维一人独揽大权,成为罗马史上第一位皇帝。作者对布鲁图斯诸多非议的原因在于,所谓恺撒称帝只是阴谋论,而布鲁图斯这些贵族派却迫不及待地采取极端行为,但在恺撒死后又没有能力控制局面,最后历史的演变完全走向另一个面向,对于共和制的土崩瓦解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历史观无疑是站在现代立场,事实上,不管是共和制还是君主制,古罗马都是强权社会,而且贵族派反恺撒要维系的是他们的传统,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再回过头去看作者的三点指责,其实,古罗马不但重视荣誉,更重视财富,富有跟政治有直接关联。从赏赐军队,到维系门客、举办娱乐活动、修建公共设施,都是富人们提升政治影响、展现慷慨的渠道。甚至,一些人被推上皇位,也是因为其拥有巨额的财富。所以,谋取财富,对于像布鲁图斯这样的贵族青年来说,是政治生活的需要。关于法律,他们所承认的是程序法律,能够灵活地驾驭法律条文并不是可耻的事,西塞罗甚至显耀他在地方任职时所捞取的白银。至于恺撒的遗嘱内容,作者只是猜想布鲁图斯可能会从他母亲那里获知,并无确凿的证据。而由早年丧父推导出来的恋母情结,显然是精神分析的泛滥,古罗马是完全的家长制,布鲁图斯在精神上可能更依赖于他的舅父小加图——因反恺撒被迫自杀,这个斯多葛信徒在蒙田看来堪比苏格拉底,“小加图的死是悲壮的,苏格拉底的死是美的”。

  从对布鲁图斯的讲述,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有独辟蹊径的长处。通过圣女监狱手稿来谈论古罗马基督教传播更是如此——“为信仰而死的决心令他们深深感动……这也是促使很多人将基督教视为真正信仰而皈依的一种原因”。作者想说的是,古罗马虽然从尼禄起就开始迫害基督教教徒,但一般只有极其坚定的信仰者才会受到惩罚。而基督教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从思想史上看其实在于,基督教的精神性和丰富的心理分析。如尼采所说,柏拉图主义已经为基督教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秉承古希腊精致文化的古罗马精英们(譬如君士坦丁)改宗也就顺理成章。

  不了解诸神崇拜与斯多葛、伊壁鸠鲁、新柏拉图学等学派的思想,就难以理解一般民众的信仰与精英阶层的精神;不了解婚姻制度,就难以理解古罗马偏高的离婚率与其情爱狂欢;不了解奴隶制与庄园主,就难以明白后来封建制的形成。通俗读本的《罗马人》,最大的意义在开启我们对古罗马的兴趣,期待去了解更多。(作者:孙山)

  《罗马人(插图第4版)》读后感(九):昔日的罗马人

  关于罗马人的故事,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人们难以忘却的历史,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津津有味地读着。在罗马历史长河中,你会想起谁呢,又会深刻地记忆谁呢。。。

  《罗马人---地中海霸业的基石》这部书是《希腊人》的姊妹篇,主要讲述了罗马历史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贯穿罗马的兴起,稳定,繁荣以及衰落。翻开本书,眼前一亮,作者巧妙地运用大事件图表表明着他的写作顺序以及主要人物,可以清晰的看到文中的脉络。

  本书由拥有强大的历史资料来支持,大量黑白色的图片显示着它的历史悠久,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罗马帝国宫廷转变的状态。本书的特色在于它除了正常式的叙事之外,还拥有专题:一种是关于在讲述历史之外,补充一些额外知识。二是<从现实和影片中看罗马>,这个部分让我觉得无比的亲近和视觉感。如1963年的史诗电影《埃及艳后》;奥斯卡最佳影片《角斗士》,内容来自于西班牙的罗马人马克西姆斯的传奇故事。电影用角斗士的形象,精彩的格斗场面,完全诠释了作为罗马人的暴力的娱乐观念。

  在我对本书的阅读中,深刻感到了三个方面。

  战争篇

  本书中的大部分的人物都穿梭在战争中,外战,内战,奴隶战争,宫廷战争。布匿战争,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发生过三次。最后的一次的布匿战争,罗马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西西里岛曾经在罗马共和国的后期爆发过两次大规模的奴隶战争,第一次战争代表人物埃乌努斯,结果最终失败。而第二次战争也是失败而告终。屋大维和安东尼的亚克兴战役,安东尼和克莱奥帕特拉的死亡,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结束,屋大维获得最终的胜利。他在恺撒之后,平息了内战,给罗马帝国带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被人们尊称为“奥古斯都”。

  男人篇

  在漫长的罗马帝国长河中,英雄,反动派,奴隶等,大部分为男人。在你的心中,罗马帝国的男人们你深刻记忆着谁?崇拜谁呢?

  恺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43年,给罗马帝国带来稳定和和平。塞普提米乌斯,军事王朝,使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再次重新统一。这里不仅仅有着这样伟大的帝王,还有像布鲁图斯这样的反派者。我称为他是个反派者,是因为他刺杀恺撒之后,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美好的日子,反而带来了内战。这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恺撒的刺杀,布鲁图斯这个人物的思想,他真的是为了罗马,反对恺撒,还是只是为了自己的仇恨,而不顾一切杀死了恺撒。真是错误的决定。这里还有辅佐12位皇帝的老臣斯普里那,奴隶之王埃乌努斯。。。。。。他们这些不同等级,不同阶级的人带来了丰富精彩的罗马史。

  女人篇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女人充当什么角色?大家也许猜的到,在男人斗争的世界里,女人总是悲剧的,政治关系中的棋子,真的像一件衣服,被随意地扔掉。最出名的必然是克莱奥帕特拉,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与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她用美貌、背景,以及各种手段争取并巩固政治地位。她最后和安东尼败给屋大维,埃及被消灭。奥克塔维娅,另一位与安东尼,克莱奥帕特拉有关的女人,她是屋大维的姐姐。她在这场内战中成为屋大维打败安东尼的言论武器,奥克塔维娅本人我个人觉得很同情,她是个难得的好女人,一生照顾着安东尼的子女。在罗马帝国中,很少有一个女人和丈夫坚持很久,因为她们只是政治的工具,一旦没有了价值,她们就会被迫离婚。

  神秘的罗马历史,它经历了三次布匿战争,占领地中海地带。恺撒成为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屋大维带来稳定和繁荣,经历了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努斯••皮乌斯统治的繁荣和辉煌,走过了军事王朝。罗马帝国后期,君士坦丁在四奥古斯都之战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他承认了基督教,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被人们称为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后,罗马帝国终结。

  再次重新翻开目录表,罗马帝国的一切一切都尽收眼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