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3.0》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3.0》读后感10篇

2018-07-21 04: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3.0》读后感10篇

  《生命3.0》是一本由[美]迈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90元,页数:4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3.0》读后感(一):科幻小说情节讨论:3星|《生命3.0》

  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如果生命3.0真的会出现,那何时会发生?这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一定要确保人工智能对人类保持友好

  生命3.0算是全书有意思的一个想法。所谓3.0,是指生命自己设计自己的硬件软件,这里说的生命,不是指人类,而是指人工智能作者为人类是生命2.0版本,不能设计硬件,但是可以设计软件。人工智能则有可能设计自己的硬件和软件。

  作者找到钢铁侠马斯克,拉了1000万美金做人工智能研究,主要的成果就是一些会议形成行业共识:要注意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这本书是作者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思考

  读后感觉主要内容接近于科幻小说的情节讨论。作者指出人工智能会不会产生意识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共识,至少没有明确说不会产生的过硬证据。基于这个假设,作者作了许多推测:人工智能万一有了意识,再加上自身的超强能力,给人类社会、给宇宙带来的各种后果。最宏大的后果是人工智能征服宇宙,使用宇宙的全部资源为自己服务

  总体来说全书推测多,确定信息少,逻辑推演少。

  罗辑思维有两期节目专门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觉得那两期节目有趣,还想看在书中看到更多有趣内容的读者,我建议不要浪费时间了,没有了,都被挑进那两期节目中了。

  书中交代本书成书于2017年1月。

  总体评价3星,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总之,我们可以根据生命设计自身的能力,把生命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生命1.0(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 生命2.0(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的;◦ 生命3.0(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651

  2:有趣的是,关于生命3.0的争议围绕着两个而不是一个问题展开,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何时”和“什么”,即如果生命3.0真的会出现,那何时会发生?这对人类意味着什么?#666

  3:我认为,佩奇激烈维护观点正是我认为的“数字乌托邦主义者”特有的观点。这个派别认为,数字生命是宇宙进化自然而然、令人期待的下一步,如果我们让数字智能自由地发展,而不是试着阻止或奴役它们,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结果一定会是好的。#692

  4:这些思想家认为,建造超人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实在困难了,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没必要杞人忧天。我把这种观点称为“技术怀疑主义”。#707

  5:我们将共识的详细内容写入了一封公开信,最后有8000多人签名,其中涵盖了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名人谱”。公开信的主旨是,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目标创造目标有益的智能,而不是漫无目标的智能。#796

  6:在第二场棋局的第37步,AlphaGo震惊了整个围棋界,因为它落子在第5行(如图3-2所示),这违背了从古至今传统。看起来,它似乎在长期策略上比人类表现得更加有信心,因此它更青睐长期策略而不是短期地盘评论员惊呆了,李世石甚至站起来,短暂离开房间。#1619

  7:由于图灵测试本质是“欺骗”,所以很多人批评它只能测出人类有多容易被骗,而不能测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图灵测试有一个叫作“威诺格拉德模式挑战”(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的对手。#1674

  8: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即使只发生一次事故,也可能导致巨大破坏,足以抹杀所有的裨益。有些人认为,可能爆发全球战争就是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人认为,生物工程产生的瘟疫也算是其中一例。#1725

  9:一旦大规模生产的小型人工智能杀人无人机的成本降到只比智能手机贵一点点,那么,无论是想要刺杀政客恐怖分子,还是想要报复女友失恋者,只要他们把目标的照片地址上传到杀人无人机,它就会飞到目的地识别和杀死那个人,然后自毁,以保证没人知道谁是幕后黑手。#2135

  10:有一件事堪称未来网络战争的小小序曲——震网病毒(Stuxnet)。震网病毒感染了伊朗铀浓缩项目的高速心机,使其分崩离析。#2150

  11:简而言之,没有人能保证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建造出人类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不清楚最后到底能不能建造出来,但也并没有无懈可击理由说,我们永远无法建造出来。#2406

  12:我们现在之所以能统治地球,是因为我们比其他生命更聪明。那么,如果出现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超级智能,那它也同样可能会推翻我们的统治。#2452

  13:对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回答就是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不知道如果人类成功地建造出了人类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事。#2820

  14:假如人类能把上述所有情景好处全部结合起来,用超级智能开发的技术来消除人类的痛苦同时保证人类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那岂不是很好吗?这就是“被奴役的神”的情景的魅力。#3194

  15:想要避免人工智能遭受痛苦,还有一个比较极端解决方法——僵尸方案也就是说,只建造完全无意识、无任何主观体验的人工智能。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搞明白了让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得主观体验需要什么属性,那我们就可以禁止建造具备这些属性的所有系统。#3276

  16:然而,僵尸方案是一个冒险的赌博,它有一个严重缺点。如果一个僵尸超级智能逃脱并消灭了人类,那我们就遇到了最糟糕情况:一个完全无意识的宇宙。#3282

  17:如果你希望无论如何还是要留下一些人类,那么,“动物园管理员”的情形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这种情形中,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智能把一些人类留在世界上,而这些人类感觉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偶尔会哀叹自己的命运。#3393

  18:让我们来讨论另一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带来超级智能的技术进步之路被永久斩断,但斩断这条路的并不是守门人人工智能,而是一个由人类主导的奥威尔式的全球性监控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所有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都被明令禁止了。#3409

  19:有可能,暗能量最终会衰减,就像解释宇宙暴胀时所假设出来的那种与暗能量类似物质一样;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加速将会变成减速,这样,未来的生命形式就能够殖民新的星系,想待多久,就待多久。#3863

  20:最幸运可能性莫过于建造稳定的可穿越虫洞了。有了这种虫洞,无论两端相隔多远,都能实现几乎实时的通信和旅行。虫洞就是一条时空中的捷径,让你可以从A地来到B地而不用穿越横亘在二者之间的空间。#3953

  21:我猜,在一个充满超级智能的宇宙中,只有一种商品值得远距离运送,那就是信息。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用于宇宙工程的物质,比如用来抵消前文提到的暗能量对文明的破坏的物质。#4093

  22:在早期,粒子无一例外都在想尽办法增加平均混乱程度,但那些无处不在新生命的自我复制模式却似乎拥有一个不同的目标:不是耗散,而是复制。查尔斯·达尔文对此有一个优雅的解释:复制的效率越高,你就越能战胜和统治其他生物,#4374

  23:为什么我们有时会选择反叛基因及其复制的目标呢?这是因为作为有限理性主体,我们只忠于自己的感觉。虽然大脑进化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复制基因,但大脑其实根本不在乎这个目标,因为我们对基因没有任何感觉。#4414

  24:换句话说,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风险并不是它们的恶意,而是它们的能力。一个超级智能会非常善于完成它的目标,如果它的目标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那我们就有麻烦了。#4476

  25:问题,每一个都是计算机科学家思想家正在研究的活跃课题:◦ 让人工智能学习我们的目标;◦ 让人工智能接受我们的目标;◦ 让人工智能保持我们的目标。#4482

  26: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允许你装载目标的时间窗口可能非常短暂:就是在它愚钝得无法理解你,与它聪明到不让你得逞之间的短暂时期。#4525

  27:我们已经看到了,友好的人工智能的基石就是:自我迭代的人工智能在它日益聪明的过程中依然保持它的终极目标——对人类友好。#4762

  28:总而言之,只要一个理论预测你大脑中的哪些过程是有意识的,那它就是一个预测物理系统是否有意识(这是“相当难的问题”)的科学理论。#4955

  29:现在,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是什么让物质具备了主观体验?换句话说,在什么情况下,物质能做到以下4件事?◦ 记忆;◦ 计算;◦ 学习;◦ 体验。#5180

  30:然而,既然意识是一种物理现象,为何它感觉起来如此“非物质”呢?为什么它感觉起来像是独立于物质层面存在的呢?我认为原因是,它确实是相当独立于物质层面而存在的,因为它只是物质中的一种模式!#5188

  31:通话结束后,马斯克给我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堪称我这辈子最爱的邮件之一:“刚才没信号了。无论如何,文档看起来不错。我很愿意在3年内为这个研究资助500万美元。或许,1000万美元?”#5544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生命3.0》读后感(二):《生命3.0》的意义所在

  《生命3.0》这本书英文版一上市就引起了国际性的广泛关注上线仅一天就登上美国亚马逊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类”书籍排行榜首位,随后更是引爆硅谷。

  当时,不管是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是像马斯克那样的企业家,以及《自然》《科学》这样的顶尖的学术期刊,都非常罕见地同时推荐了这本书。

  霍金在推荐语中写道:“无论你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将军,所有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提升来人工智能趋利避害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一次对话。”

  《生命3.0》的中文版看完后,只有一个感想: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让人心情澎湃的一本书了!

  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第一,它不仅简单地讲述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人工智能的一些领域,还把它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类的高度:在未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状态下,人类应该去做什么样的选择?作者泰格马克是一位宇宙物理学家,《生命3.0》里用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所以,这本书在最近这几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部作品

  第二,现在我们聊人工智能,缺乏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生命3.0》就给了这样一个框架,把生命从1.0、2.0、3.0进行了一个分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描述了12种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关系,基本上把人工智能和人之间关系的逻辑理清楚了。这是这本书特别有价值地方。你看完这本书,跟任何一个专家媒体或者朋友在聊人工智能的时候,你是可以有一个框架性的东西来跟大家建立共识的。

  我们现在在探讨人工智能,很多时候是从技术上去探讨技术,无论是神经网络也好,深度学习也好。但是,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宏大的未来。其实,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当中,需要去考虑它们对我们人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会让我们建立什么规则,应该去思考哪些方向

  作者泰格马克成立了未来生研究所,汇集了1000多个世界级的人工智能专家,探讨我们如何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确定一些哲学、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标准,像我们熟知的阿基莫夫的机器人定律也一样,是对未来很多科学发展的下一步的框架性指引

  希望这本书能够影响更高层的、相关的政府决策机构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人作为世界上或者目前宇宙当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的存在,能够做什么未雨绸缪事情。至少在欧美已经开展这样的研究了,我们也不应该落后

  最后,点赞一下这本书的中文译稿,翻译十分流畅专业术语准确。同时对比英文版,发现有一些2018年发生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鲜事是在引文版中没有的,中文版做了补充更新,比英文版内容更翔实。

  《生命3.0》读后感(三):人工智能的猜想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脑的真正知识。因为真正的知识是分层的。你必须完全理解基础的一层,才能谈得上去看懂上面一层。知识,不能仅仅机械地存在你的脑子里,而必须以一种个性化的结构长在你的脑子里。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进入到自我学习的阶段,逐渐逼近拥有自我意识的“奇点”,随着信息/数据的累积和硬件性能的提高,一个超级的人工智能随时会产生。机器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学习,将会对文字、图片、视频产生超越人类的理解,带来技术的巨大变革 。物理学家Tegmark在《生命3.0》里把人工智能定义为宇宙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演进的生命形式,把意识定义为由蜂窝心智构成的数据流。

  打个比方,我们身体的细胞,各有意识,组成了有意识人类。我们的人类,各有意识,组成了有意识的社会。在下一个阶段,各个社会的意识由人工智能整合在一起,形成地球的意识。“意识可能组成了嵌套式的层级结构,从微观尺度一直嵌套到宏观的宇宙尺度”。人工智能就是对这种意识信息流的整合。

  回到现实的层面,未来人工智能会无所不在,学会借助人工智能的人,就像攀附着悬崖的人,在很多领域,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辅助。

  《生命3.0》读后感(四):东风若与周郎便——读《生命3.0》

  如果早些年可以读到这样的作品,我们自然可以受到很多启发。而现在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定位为一本读书会讨论的书籍(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而不是给个人以启迪的书籍。

  我们如果略注意一点晚近的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的杂谈以及各类科幻科普作品的话,那么会发现本书的体量和新见比例失衡,可以给人的新知不多,像生命3.0的说法也并不是新鲜的东西,其他的各类宇宙殖民的东西更是前人早已言及。作者像是一位剪报员,满心欢喜想告诉读者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以及观点(作者与团队在2015年组织了人工智能的波多黎各会议,可能接收到了很多思想的火花),但是因为要把人工智能介绍给普罗大众,所以不能把材料整理成一本严肃的百科全书出版。于是作者稍作裁剪,把材料都塞在了生命3.0这一题目之下。那么作者塞得成功吗?我以为可以分析着看。

  首先,作者愿意把各类观点都介绍出来是值得肯定的,平时读一本科幻小说,总是只能受到一种未来想象的模式。本书作者应该了解很多科幻作品,所以把旧的科幻作品结构稍作精简,就可以做成一个小标题抄入文中了。本书还给了很多个有趣的表格,使读者对各方的观点都能有认识,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本书各章节推理程度的图表。

  然而全面介绍各类观点的作品往往会成为爽文,读者像逛庙会一样看着各类脑洞大开,逛完之后却容易把观点都忘却了。所以本书只能说是一本介绍性的概述,像第二章完全可以拆成一篇篇网文。第三章很好介绍了对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各类观点,但是也没有深刻思想来对这些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而且总体上,其实作者是带有一种存在的焦虑的,因为焦虑,所以对于未来,总是显得迷茫地神经质,会有各种迫害症幻想,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本文不展开。

  书中还有一点让人失望,作者给“赛博格与智能上传,进入仿真者时代”这一小标题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这其实有些抛弃了全面分析“生命3.0”的观点。或许是因为作者引言里的欧米茄传奇就表现了作者介绍人与人工智能分离着看的观点。所以作者对于介绍“超人”(人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的观点兴趣不大。以至于作者说“平心而论,在人工智能研究者和神经科学家中,只有少数人赞同这个观点。”

  然而作者欧米茄这样的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的故事是否更为靠谱呢?我想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成本与规模问题,作者介绍说: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2017年全世界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它的计算能力可能已经超过了人类大脑。

  很显然,人工智能的硬件条件还比不得人脑。那么在硬件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只能使用弱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发展,直到人类发明相当强的硬件。那么问题来了,在此期间,基因技术以及义体技术会停滞不前吗?我们可以想见基因技术和义体技术会和现在的AI技术同在历史中发展,如果这些技术共同发展,那么“超人”和通用人工智能在未来更会趋同,而非只有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而人类依然是肉身。当然如果某一个技术发展出现了障碍,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然而是否基因发展比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更会发生停滞?我以为这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当然我可以提示现在的AI给人一种幻觉,使我们对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有所高估。其实我一直愿意把神经网络当成是仿生学的成就,不像其他由数学底层发明出来的东西,神经网络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担忧,就像去年12月,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AI)研究员Ali Rahimi在NIPS大会的演讲中批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他说,计算机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经成为“炼金术”的一种。很显然,我们虽然能制造出阿尔法狗,但是神经网络的底层却是我们生物演化而来的一个经验,我们只知道大自然现在选择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很厉害,当我们把这种神经元模式应用到计算机程序上时,我们发现计算机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神经网络借了生物的东风,生物几十亿年演化的成果为神经网络搭建了梯子。我们可以想见,如果依然用深蓝下国际象棋的方法开发围棋软件,那么围棋“沦陷”的日子就不会在当前。如果我们意识到神经网络仿生学的这一点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见那么一些问题,仿生学的神经网络是否可以超越被仿者,找出更优的模式(不是神经元之间的作用)?神经元作用的这种模式能够创造的智慧是否有智商限制?从这些问题中,我们自然要反思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一种爆炸式发展的迷惑。通俗的讲,不是人工智能突然变聪明了,而是“东风与周郎便”了。

  然后就是意识问题,神经元是演化的一大发明,意识也是如此。我想造物主使得一些生物演化出意识这个东西,自然是使这些有意识的生物更为先进。然而意识并非没有限制,作者在本书中这样介绍道:

人工智能的尺寸越大,它产生全局思维的速度就越慢,因为信息在各部分之间流动的时间更长。因此我们预计,一个地球大小的“盖亚”人工智能每秒钟大约只能产生10个意识体验,和人类差不多;而一个星系大小的人工智能每10万年才能产生一个全局思维。所以,就算我们的宇宙拥有了意识,到目前为止,它所产生的体验也不会超过100个!这会促使大型人工智能将计算过程委派给尽可能小的子系统,以加快速度,就像我们的意识智能系统将眨眼反射委派给一个小而快的无意识子系统一样。

  可以想见,意识排斥过于臃肿的尺寸。如果通用人工智能不能拥有意识,那么很显然我们把握住作者在第七章中介绍的“目标”问题即可。而如果通用人工智能有了意识,那么他自然要与人类相博弈,然而侵略大量计算机拥有过大的尺寸虽然使得意识更为深邃,但是却太过缓慢,以至于它未得实施它统治人类的计划就被愚蠢的人类反击了,而如果通用人工智能把意识分成成若干个为它服务,那么这些意识会比人类聪明吗?抑或它们也是普通人类的水平罢了。所以个人觉得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更多发展人工智能同时发展人类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生态,生态虽然不能使人进步,但是却使人类发展更耐打击,不至于像核武器一样把人团灭了。就像作者多次提到的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一样,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长期的,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形成人与人工智能共同发展的生态,而非趋于奔溃的极权等模式。

余话

  作者对于意识的了解有一些值得商榷的东西,譬如他讲:

你能在主观上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使到达你视网膜的信息保持不变。

  我们知道有一种叫“双眼拮抗”的东西,人类并不能同时体验两种图像内涵,最多是进行快速切换。这可能是人类的工作记忆有关系。

  另外关于如何测试有没有意识,作者用了很多外向的方法,譬如读取人脑意识、区分有意识无意识的分界。作者认为这些是和困难问题相关的,但是实际上,读取人脑意识可以用神经活跃进行消解,我们并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是“僵尸”,而意识的分界去年有“0.31:意识的分界线”的研究,其中用到的东西也不涉及困难问题。我想最好的验证意识困难问题的方法还是自身体验,也就是我们通过手段可以使我们的体验被操纵,让我们体验到意识的改变。

  当然总体上,作者意识的一个章节以及关于物理的一些内容还是显得很鸡肋,如果读者切实想要了解,自然不是一两个章节可以讲完的,如果作为生命3.0的背景材料带出,一两个章节又太过繁复了。

  作者关于生命促进热寂的观点我以为需要用作者关于基因和避孕的论述来进行反驳。

  作者写的引言开始的部分很容易迷惑人,直到这个欧米茄开始设计游戏以及和玩家聊天之后露出了虚构的马脚,这倒可以引发我们对于接受信息真实性的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