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瑟而歌的读后感10篇
《取瑟而歌》是一本由张定浩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8-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取瑟而歌》读后感(一):取瑟而歌,使吾闻之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喜欢新诗的,但是不妨碍我对新诗的理解。新诗是相对于古诗而言的。以前总觉得古诗诗我国文化的传统瑰宝,我发现,我原来的看法太狭隘,武断。任何事物只有深入了解研究之后,才能发现它骨子里的美。而新诗,就是如此。
本书是一本谈论新诗的小册子,“取瑟而歌”这个书名,出自《论语·阳货篇》里抄出来的,“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可能作者更喜欢这个词的意象,就像书中优秀的新诗中那些极深重坚决的感情,就是要化在轻丝朱弦上,方才可以穿过空间,也穿过时间。
书里写了五位现代汉语诗人,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和马雁。他们的私生活或许更为世人所知,但是当代诗学已经习惯于诗人与诗截然分开,写出好事的人没有必要具有人格的健全,相反,他可能偏偏要身处放荡、残缺乃至受难的境遇,他的思维和言行尽可以显现成分裂,他可能需要营造某种公共态度,但没人会计较他的私生活。就如周作人,汉奸的争议身份也挡不住他文学才华的光芒。
五位诗人虽然已逝,但借助诗歌的力量,他们似乎依旧还在中文的世界里继续着生长。而新诗之所以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地方,它的诱人与动人之处,它的全部活力,却也在于未完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斯人虽逝,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和写诗的现代中国人,却依旧生活在由这些诗人留下的最好诗作所构筑的汉语山河中,依旧在分享和渴望延展因他们的存在正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书中解读的新诗往往都是好几节。如顾城的《一个人》,作者就先用逐行细读的方式品读。之后把相连的这两节放在一起看,一起理解。就如作者所说;“诗歌不是言语,不单纯是要表达一个人想说的话, 一个人之所以写诗,或者再把诗唱成歌,是因为他遭遇一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因为他明了言语在表达、记述和理解感受之间必然遭遇的重重变形,诗歌起源于对言语的不满,起源于这种不满之后的沉默。” 谈论诗诗艰难的,理解新诗的意境也是艰难的。读完本文之写感受之时不知不觉中就引用了作者的话语,可能这就是本书最大的魅力了----取瑟而歌,使吾闻之。
《取瑟而歌》读后感(二):阅读新诗,感受新诗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是张定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新诗的小书。本书作者张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热爱写诗和文章,他的作品还有《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就被护封纸吸引住了目光,据说是云纹羽纸,很有特色。阅读,感受,走进新诗。 本书分为引言、正文、后记三部分。引言部分作者就新诗的历程、如何理解新诗进行述说,那么何为新诗,作者眼中的新诗又是怎样的呢。“新诗,是指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础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作者眼中的新诗是可理解的,这种可理解并非阅读理解那样需要固定答案;作者眼中的诗歌还是未完成的,有待我们慢慢感受、细细品读。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作者说:我在这本小书里想做的尝试,就是通过分析几位以现代诗歌作为母语写作的强力诗人及其诗歌,希望能给予读者一些有效且可靠的理解新诗的路径,希望这些诗人、诗和相关的分析,有能够成为某种试金石,使读者在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作者简要说明了选择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五位诗人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我们的期盼。正文部分作者从几位诗人的作品、书信入手引导我们进入那个丰富的世界。 提到林徽因的名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对于她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但我们对于她真的了解吗?阅读这本书我在看到林徽因丰富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笔法启迪、细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狭隘。之前每次想到林徽因,最大的感受是岁月静好,阅读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复杂、内心强大的林徽因,面对宇宙的无穷变幻,她没有哀叹,而是接受,但同时又抱有一份希望。提到林徽因,几乎很难绕过徐志摩,林徽因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徐志摩的启发。在看到林徽因说到富有启迪的友谊和爱时,突然间有些释怀,关于生死,关于爱和友谊。之前一直以为苦难造就了诗人,其作品更是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这里我了解到诗歌作为辨别情感,向内存在的一种力量,对于诗人群体多了一份敬重也多了一份期待。 阅读《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感受内心的力量,品味生活的滋味。
《取瑟而歌》读后感(三):好一个清新脱俗
还没吃药,昏昏沉沉,两个半小时速读了,感觉对不起作者,这么好的一本书被我囫囵吞枣了。
豆瓣9.1还是能给的,就冲着全篇jargon-free也可以给作者鼓掌。不像很多文学评论,开场就来一大段术语,气得你马上就把书合上。waits真的很诚恳,我很感动。选的这几个诗人也是各自流派的代表吧,很惊讶选的是林徽因而不是大家更熟悉的徐志摩,终于有人知道林徽因的诗比徐志摩好了。很想看作者怎么写北岛,又是另一个风格了。然后能说什么呢,我是一个彻底的门外汉,就上过一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然后老师问我期末想考哪个诗人,我说北岛,然后事实证明我连自己最喜欢的诗人都搞不懂。作者的文笔可以称得上是crisp了,这是我的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先借给他用一用。crisp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直率+利落,想想你削好一个苹果,然后“咔嚓”咬下去,就是这种感觉(哎我在说什么彩虹废话)。
作者也是个会写诗的人,会写诗的人读诗当然读得好一点,然后来教教我这种不开窍的人吧。
《取瑟而歌》读后感(四):解的不是诗,是生活,是情,是缘
在《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言:“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入了这个格局,就再学不出来了。”这段话说的可真是一针见血,写诗的人很多,但真正的诗却很少。中国的诗歌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即“新诗”。那么如何来“知诗”呢?且看这本《取瑟而歌》。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定浩,师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李道明教授,现为《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曾获第10届“上海文学”理论奖,对诗歌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现已出版《孟子选读》等书籍。在《取瑟而歌》里,作者张定远对这五位诗人的名作进行了令人折服的深刻评论。
“坚信所有诗都是可解释的”,通常,我们对诗的解读,离不开一定的范式,首先是对作者简单的生平进行了解,包括诗歌的写作背景,其次,是对作品的意向分析,诗句的情感,思想,意境分析,再次是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最后是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但,作者在书中强调的是我们要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去探索诗,精微辨认和用心体验诗中的语调、句法、节奏、音韵。作者在书中,认为新诗之所以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地方,它的诱人与动人之处,它的全部活力,或在于未完成。在我看来,这种未完成性是指新诗并没有读者得到充分地体验和感知。而随着岁月时间的变化,读者对诗歌也会有新的阐释。
在对林徽因的分析中,林徽因抒情诗的创造受徐志摩的影响,与徐志摩之间的“爱与友谊”的情感体验,让林徽因在诗歌与人格之间达到了相对完整的诗与人生。
一首诗的诞生,与作者的生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25岁苦不堪言的单恋,也就没有穆旦的《诗八首》,如果没有激宕的人生,没有猝然离世的命运,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何为诗人的穆旦,何为穆旦式的诗歌。作者在书中,解释的不是诗,是人生。除了一字、一句对诗歌进行深度分析外,作者还采用的对比的方法,来比较书中诗人与其他名家之间的写作差异,让读者对新诗的特点,有更好地了解。
在这本书中,我从“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的林徽因,读到“向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的穆旦,读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顾城,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读到“即时秩序也是为了混乱,即使讲遍了道理,仍应散漫。”的马雁。作者的分析,都让对这些诗人的作品及人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领悟。
我一直在想,在这个世界上,诗人到底是怎么地存在呢?“骚人”是古代对诗人的称呼,而“骚”字乃情绪者也。诗歌的创作中,高度凝练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带给我们的,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更是深层次的是心灵的洗礼。
诗人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
如果这个世界上,缺少了诗人,大概会少一半的赞美吧。卢梭在瓦尔登湖畔诗意地栖居,把日子过成了诗,他们用诗意来感知世界。本书作者解的也不是诗,是生活。
《取瑟而歌》读后感(五):进入一首好诗,就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
张定浩在这本书中谈论的诗人,都过世了,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和马雁五位诗人。取瑟而歌四个字来自论语,意为不言之教,表达一种信任,懂得,以及共同参与。
诗人,诗歌本身,诗人的生活,还有议论纷纷的话题,常被杂糅在一起谈论,甚至话题和诗人的生活越过了诗歌本身,形成本末倒置的状况。张定浩认为,“我们最终能够言说和判断的,唯有作品,这是另一种更为牢固且可以触摸的生活。”作品在脱离话题和私生活之外,能够被单纯的理解么?好的诗歌当然可以,而且必须可以。自足的语境是一首好诗能够创造的,借助语言,词与物的关系,才可能穿过时间、人事得以留存。惟有在这个意义上,作品才是生活。
理解新诗,成为问题,不是因为面对一首诗,达成一致的意见有多困难,根本的困难在于如何理解一种语言构建起来的生活。张定浩说诗歌是可以解释的,这当然对。如今的问题恐怕更多的在于,可以被解释,值得被解释的新诗,称得上生活的诗,有多少呢?“未完成”是张定浩的判断,中国新诗是未完成,这五位诗人的创作也是未完成的状态,正是诱人和动人之处。
如何辨认和细读这种“未完成”呢?通过这五个诗人,张定浩在阐明一个道理:“这首诗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我们我们动用自己全部的感受力和分析力进入它,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并许诺,我们必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
这段话的有意思在于,张定浩坚信有好诗的存在,坏的诗歌根本不能称为诗。感受一首好诗,就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注意,是经受两个字。不是经历,也不是感受,而是经历并承受,包括爱的喜欢,也包括爱的痛苦和无望。至于我们的生命能否得以更新,因人而异。进而言之,有没有更新并不是我们阅读一首诗的目的,虽然它是可能的奖赏。
经受,不容易的,这不是谁都可以到达的理想状态。需要感受力,审美意念,足够的耐心,还有可以习得的分析力。阅读何尝不是一种持久的练习,理想的读者就是有能力去经受诗人世界的人。大部分读者恐怕并不具备经受的能力,所以知音难求。换句话说,知音和音乐家同等重要。张定浩提出的经受,建立在好诗与理想读者之间可以对等的情况下。
张定浩示范了一种进入一首诗,继而理解新诗的方法。也许示范这个词有点重了,暂且这么认为吧。定浩也承认,顾城的两千多首诗,大部分是不重要的,无需仔细钻研。余下的一部分,又是极其重要的,重要性在于顾城用语言完成了其对时间的克服。留住一个诗人的方式,不是全集。全集是祭奠,无所谓好与坏的行为,是后人或者自我对于完成的渴念。对时间的克服是对一个诗人最好的评价了。
关于林徽因的诗作,张定浩进入的角度是“爱和友谊”,尤其是富有启迪性的友谊和爱(inspiring friendship and love),去认识林徽因的诗作,在于体验和辨识情感,并整理和消化自己的痛苦,是向内和为己的,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也即有能力得到爱欲友谊的人。无论是借助诗去关心世界和自我,还是借助世界和自我去关心诗,取决于诗在这个写诗人心中的位置,以及诗人所遭遇的生活困境。被污化的林徽因和被神话的林徽因,当然是同一个人。通过林徽因和徐志摩,林徽因和梁思成,林徽因和金岳霖,才可能最终认识这个完整的人和她的诗作。问题依然在于,有多少世人有能力穿过前面这些关系,而不是停留于其中,满足猎奇与邪念,忘了还要去抵达终点。
张定浩从穆旦身上捕捉到了“天真”,惟有天真的人才会使用大词,才会相信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力量,与其说是赋予大词以新的生命,毋宁说回到词的原初,大和小的区别也就没那么重要。张定浩对穆旦诗译作的评读,不乏批评,显得真诚。至于海子,我喜欢他对词语和句子节奏的把握和自觉。
张定浩写马雁的诗歌,首先从马雁的一张半身像写起,那年马雁25岁,忧寂,严肃,庄重,如此年轻。这样的写法,像是阅读一张照片开始,从理解一张照片开始,进而从被定格的诗人一瞬间,进入许多个瞬间。遗憾的是,这张画像没有在书里出现,如果看到了,也许可以更加贴近地理解这种写法。正如约翰·伯格在《理解一张照片》中所谈到的,就静态摄影而言,我已经做出决定,我之所见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已经呈现的会激发出未被呈现的,那定浩对马雁诗歌的解读,就是试图呈现那照片中已经呈现和未被呈现的内容,尤其是后者,更富有启发性。
在这本书书,定浩引述了不少马雁的文字,譬如“文学改变不了世界,这是文学的局限。文学试图改变世界,这是文学的广阔”,愿而不能,进退之间,大概正是文学的位置。有些诗人不这么看,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于国际化和国际经验,刻意保持某种与政治的疏离,因为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世俗的成功。他们滑头,聪明,识时务,他们贡献的经验更多不是关于诗的。
从林徽因,途径穆旦,穿过顾城和海子,到了马雁,是中国新诗语言不断建立的过程,是一种进行时的生,而不是结束。正如在评林徽因一文结尾处,定浩引用了两句她的诗:
你说这院子深深的 ——美从不是现成的。还有顾城的诗句:
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 他是清楚的当然,还有马雁的诗句:即使讲遍了道理,仍应散漫。美从不是现成的,正如经受能力也不会是现成的一样。一个人的命运,一组词语的意义,都不是现成的。作为诗人和评论家的张定浩,努力呈现的不止是读诗的技术性可能,关键的还是经受的愿望、耐心和练习,这都需要时间,漫长的时间。
经受,不止是阅读能力,往大了说,也是一种生活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