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10篇

2018-07-24 05: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10篇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是一本由(清)赵烈文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元,页数:23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一):岳麓书社版《能静居日记》问题(第一册部分

  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其中所记咸丰、同治年间的时局、政事、军情,特别有关湘军集团太平天国、捻军以及晚清朝廷情况,具有极为珍贵史料价值,《能静居日记》在其他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方面内容亦多有涉及,可谓包罗晚清社会万象

  然而这部备受关注的日记,问世一百二十余年以来,却一直以草书手稿影印的形式流传,因为其内容庞杂,字迹潦草,整理难度极大

  2011年,该日记获批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其史料价值得到更高层面认可,在出版经费上,更是得到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岳麓书社三度寒暑,二百万字,数万页的清样,于2014年出版了四册点校本《能静居日记》,厥功至伟,善莫大焉

  然而细细翻阅此书,又难免发现一些瑕疵之处,有些地方错误之多,实在不堪卒读。现将其中有疑问处分如下,由于本人学力有限理解浅薄,其中疏漏缺失之处难免,还望方家多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出版社再版时可以将错漏之处补为完璧。

  本文将不定期的增补更新

  1. P1(弁言)

  【岳麓版】每思古人好学之勤,常怀握铅椠以助思忆,故重为斯记,居行无间,比事属品类所得,无者阙之。

  【CKLG版】每思古人好学之勤,常怀握铅椠,以助思忆,故重为斯记,居行无间,比事属日,以类所得,无者阙之。

  【说明】“重为斯记”、“居行无间”、“无者阙之”均为四字一句,“比事属品类所得”则突然出现七字,于句理不符,查阅续修四库本,此处“品”字实为“日”、“以”两字。同理,“常怀握铅椠以助思忆”宜断开为“常怀握铅椠,以助思忆”。

  2. P10中(咸丰八年五月初六日)

  【岳麓版】圭峰、宗密继之,而其化广被四方

  【CKLG版】圭峰宗密继之,而其化广被四方。

  【说明】圭峰宗密(780~841),唐代高僧,华严宗五祖,世称圭峰禅师、圭山大师。点校者误以为是“圭峰”、“宗密”为两人之名而从中断开。

  3. P14下(咸丰八年五月初七日)

  【岳麓版】查阅熊经略疏内,载辽东屯卫月饷二钱五分至四钱。

  【CKLG版】查阅《熊经略疏》,内载辽东屯卫月饷二钱五分至四钱。

  【说明】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将领,万历三十六年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熊经略疏”为熊廷弼的疏稿,应加书名号。“内载”二字应连在一块,不应断开。

  4. P15上(咸丰八年五月初七日)

  【岳麓版】校《法苑珠林》三十四卷至四十卷。唐西明寺沙门道世撰。前三十三卷已阅,未校。

  【CKLG版】校《法苑珠林》三十四卷至四十卷。唐西明寺沙门道世撰。前三十三卷已阅,未校。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唐西明寺沙门道世撰。前三十三卷已阅,未校。”两句为注释,应为小字

  5. P25上(咸丰八年七月十五日)

  【岳麓版】忏事是日圆满,诣忏堂,回向以舟迎亲串数人到寺素面

  【CKLG版】忏事是日圆满,诣忏堂回向,以舟迎亲串数人到寺素面。

  【说明】“回向”为佛教用语,意指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此处“回向”与诣忏堂语意相连,不应断开。点校者误以为回向是回程之意,而与后句连在一块。

  6. P53下(咸丰九年三月十四日)

  【岳麓版】少时读书多不肯竟,学正史中终卷者,两汉、三国、通鉴而已。馀虽多泛览,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发愿句读《二十四史》一过,自非有故不得间止,后废业者无颜展此卷矣。

  【CKLG版】少时读书,多不肯竟学,正史中终卷者,《两汉》、《三国》、《通鉴》而已。馀虽多泛览,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发愿句读《二十四史》一过,自非有故,不得间止,后废业者,无颜展此卷矣。

  【说明】“竟”为终了、完毕、从头到尾的意思,这里“竟”“学”二字应连在一块。后面《二十四史》既然有书名号,“两汉、三国、通鉴”也应该加书名号,前后才能统一。“深自痛恨”及前面几句讲的是以前的情况,“今发愿”开始说现在的愿望,两者之间宜用句号而非逗号。日记原文中多四字短句,而在岳麓版《能静居日记》中,点校者多喜欢句子断为长句,反而容易产生句意误断,不如多加逗号断开方便理解意思,后面两处宜逗号断开。

  7. P67中(咸丰九年五月十一日)

  【岳麓版】官宁国校官,而归著书甚多。

  【CKLG版】官宁国校官而归,著书甚多。

  【说明】官至宁国校官而归家,后面是说著书的情况,应该在“而归”后面分开。

  8. P78上(咸丰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岳麓版】……固吾夫子之徒,非徒见称良直也。尝从安国闻故,孔壁馀经犹存一二于千祀之下,此功又岂浅鲜。

  【CKLG版】……固吾夫子之徒,非独见称良直也。尝从安国问故,孔壁馀经犹存一二于千祀之下,此功又岂浅鲜。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徒”当为“独”,“闻”当为“问”。

  9. P78中(咸丰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岳麓版】若尚论其学,则通彻处正少读书,未能入微,尚是文章家数。

  【CKLG版】若尚论其学,则通彻处正少,读书未能入微,尚是文章家数。

  【说明】“通彻处正少读书”无法理解,“读书”应断入后句,则句意通顺,即前句说学问通彻处,后句说读书。

  10. P79中(咸丰九年八月初二日)

  【岳麓版】此书议论精深,博大其中,切理厌心者不可胜录。

  【CKLG版】此书议论精深博大,其中切理厌心者不可胜录。

  【说明】“博大其中”难以理解,“博大”归入前句,“其中”归入后句,则句意通顺。

  11. P79下(咸丰九年八月初六日)

  【岳麓版】……穆,乾嘉时人

  【CKLG版】……穆,乾嘉间人。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时”当为“间”。

  12. P101中(咸丰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岳麓版】《难经》一卷。元汤寿本义。

  【CKLG版】《难经》一卷。元滑寿《本义》。

  【说明】按常识,“汤寿”当为“滑寿”,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滑寿(约1304~1386),元代大医学家,著《难经本义》一书。句中“本义”应加书名号。

  13. P101中(咸丰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岳麓版】《甲乙经》。晋皇甫谥。

  【CKLG版】《甲乙经》。晋皇甫谧。

  【说明】按常识,“皇甫谥”当为“皇甫谧”,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皇甫谧(215~282年),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14. P101下(咸丰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岳麓版】刘□一《新论》十卷。程荣本。

  【CKLG版】刘昼《新论》十卷。程荣本。

  【说明】按常识,“刘□一”当为“刘昼”,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岳麓版误认的“一”字当为“昼”字最下面一横。刘昼(514~565),北齐文学家,著有《刘子新论》一书。

  15. P110下(咸丰十年二月初十日)

  【岳麓版】午火用神持世,有气旺动,得同建相生,决其无碍,兄可化出,官鬼受世爻之克,身强寇弱之象。

  【CKLG版】午火用神持世,有气旺动,得月建相生,决其无碍。兄爻化出官鬼,受世爻之克,身强寇弱之象。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同建”当为“月建”,“兄可”当为“兄爻”。“ 决其无碍”前后为两句意,前句讲世爻(我)旺衰,后句讲官鬼(寇)吉凶,用句号断开为宜。“兄可(爻)化出”一句不可解,按卦中三爻为午火兄弟化出酉金官鬼,“官鬼”放入前句成“兄爻化出官鬼”为确。

  16. P110下(咸丰十年二月初十日)

  【岳麓版】三月中奏参,奉旨以克复迅速处分。极宽卦象,应爻文书生世,故吏议轻,又昭昭可见。

  【CKLG版】三月中奏参,奉旨以克复迅速,处分极宽。卦象应爻文书生世,故吏议轻,又昭昭可见。

  【说明】前面讲实际情况,后面讲卦象,“卦象”二字应放到后面。

  17. P111中(咸丰十年二月十一日)

  【岳麓版】用神酉金,受日辰午火之克,又兼月破午火,持世伏亥水,官鬼制之,卦象大凶。

  【CKLG版】用神酉金,受日辰午火之克,又兼月破,午火持世,伏亥水官鬼制之,卦象大凶。

  【说明】卦中以妻财爻酉金为用神,受午火克,第一个逗号可以省略。二月建卯,酉为月破,故断为“又兼月破”。午火持世伏亥水官鬼,故断为“午火持世,伏亥水官鬼制之”。

  18. P111中(咸丰十年二月十一日)

  【岳麓版】是知占验当观原用神,此卦原神化申,扶助用神,故危尚得免。

  【CKLG版】是知占验当观原用神,此卦原神化申,扶助用神,故危而得免。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危尚得免”当为“危而得免”,“尚”字语义不通

  19. P112上(咸丰十年二月十三日)

  【岳麓版】子水持世,太岁日元动爻三处相生,原神动爻助子水克午火,应爻决其无碍。

  【CKLG版】子水持世,太岁、日元、动爻三处相生,原神、动爻助子水克午火应爻,决其无碍。

  【说明】太岁庚申,日元戊申,动爻亦为申,三处申生世爻子水,应用顿号断开。原神、动爻同理。应爻为午火,断为“助子水克午火应爻”。

  20. P112上(咸丰十年二月十三日)

  【岳麓版】世爻酉金,动克寅木官鬼,日神冲之,而巳火用神,伏于官鬼之下,遇提而出,主在贼围中安全而返。

  【CKLG版】世爻酉金动克寅木官鬼,日神冲之,而巳火用神伏于官鬼之下,遇提而出,主在贼围中安全而返。

  【说明】两个逗号可以省略。

  21. P113上(咸丰十年二月十四日)

  【岳麓版】因敬占木渎安否,得贲之丰贞。繇曰……

  【CKLG版】因敬占木渎安否,得贲之丰。贞繇曰……

  【说明】“贲之丰”为卦象的本卦与变卦,“贞繇”为贲卦的繇辞,应断开。

  22. P113上(咸丰十年二月十四日)

  【岳麓版】吾与弢甫复占吾两人吉凶,得□□□。繇曰:“法书典册,藏在兰台。虽遭溃乱,独能免灾。”

  【CKLG版】吾与弢甫复占吾两人吉凶,得巽之明夷。繇曰:“法书典册,藏在兰台。虽遭溃乱,独能免灾。”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阙字处为空白根据后句繇辞,查阅《焦氏易林》,卦象为“巽之明夷”。

  23. P117上(咸丰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岳麓版】太岁临用神,日辰相生鬼爻,午火动而化空,虽危无咎。

  【CKLG版】太岁临用神,日辰相生,鬼爻午火动而化空,虽危无咎。

  【说明】兄爻申为用神,日支辰生申,断为“日辰相生”,“鬼爻”归入下句。丙辰为甲寅旬,子丑旬空,官鬼午火动而化丑,故为化空,断为“鬼爻午火动而化空”。

  24. P117中(咸丰十年二月二十一日)

  【岳麓版】兄爻持世,卦建俱无克制,幸六爻安静,福爻亥水伏世下。是卦中吉象。

  【CKLG版】兄爻持世,卦、建俱无克制,幸六爻安静,福爻亥水伏世下,是卦中吉象。

  【说明】卦指卦中爻,建指月建卯,应用顿号断开。“是卦中吉象”与前句意思相承,宜用逗号。

  25. P121上(咸丰十年三月初三日)

  【岳麓版】筮之得山风蛊彖,曰利涉大川。

  【CKLG版】筮之得山风蛊,彖曰:“利涉大川。”

  【说明】“山风蛊”为卦象,“彖”为彖辞,应断开。彖辞“利涉大川”应加引号。

  26. P125下(咸丰十年闰三月朔日)

  【岳麓版】太岁临申,月日合酉,层层扶助,无虞。

  【CKLG版】太岁临申,月日合酉,层层扶助,大吉无虞。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无虞”前有“大吉”二字。

  27. P127下(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一日)

  【岳麓版】用神旺动,得令卜可无虞。

  【CKLG版】用神旺动得令,卜可无虞。

  【说明】第四爻兄弟爻午火为用神,“得令”指用神得月建扶助,前句说用神,后句“卜可无虞”说结果,中间应断开。

  28. P128中(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五日)

  【岳麓版】两鬼在间而不动,中途有险而无忧,月建生世而克应。所往主吉。

  【CKLG版】两鬼在间而不动,中途有险而无忧,月建生世而克应,所往主吉。

  【说明】“所往主吉”与前句意思相承,宜用逗号。

  29. P130中(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日)

  【岳麓版】敬占家兄得脱与否,得震。已同。

  【CKLG版】敬占家兄得脱与否,得震。巳月。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已同”当为“巳月”。

  30. P144下(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卦遇六合世爻,得月建生扶,福爻在应,皆系吉象。

  【CKLG版】卦遇六合,世爻得月建生扶,福爻在应,皆系吉象。

  【说明】前句说卦为六合卦,后句说世爻,“世爻”当归入后句。

  31. P145上(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得地雷复至,火雪噬嗑,坤宫土。

  【CKLG版】得地雷复至火雷噬嗑,坤宫土。

  【说明】按常理,“火雪噬嗑”当为“火雷噬嗑”,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地雷复至火雷噬嗑”为卦象,不应断开。

  32. P145上(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此卦财持世而兑在应,道路用省……

  【CKLG版】此卦财持世而兄在应,道路用省……

  【说明】卦中应爻为兄爻寅木,“兑”当为“兄”,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

  33. P145中(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酉金官兄持世,寅木用神,属应而受克,彼处必有兵兄。六爻发动者五,不知又移何所。幸日辰生用卦上,两重原神相助,尚无大妨。目下午火月建克制鬼爻,计五月节后当已脱险。

  【CKLG版】酉金官鬼持世,寅木用神属应而受克,彼处必有兵兄。六爻发动者五,不知又移何所。幸日辰生用,卦上两重原神相助,尚无大妨。目下午火月建克制鬼爻,计交五月节后当已脱险。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官兄”当为“官鬼”,“计五月节”当为“计交五月节”。“寅木用神,属应而受克”中逗号可以省略。“幸日辰生用卦上,两重原神相助”应断为“幸日辰生用,卦上两重原神相助”。

  34. P145下(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得大雷无妄至兑为泽,巽宫木。

  【CKLG版】得天雷无妄至兑为泽,巽宫木。

  【说明】按常理,“大雷无妄”当为“天雷无妄”,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

  35. P146上(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月建临,福爻持世,巽木动爻,化进神生,扶辰戌才爻,有气旺动,所至□吉。

  【CKLG版】月建临福爻持世,寅木动爻化进神,生扶辰戌才爻,有气旺动,所至□吉。

  【说明】月建临四爻子孙福爻午火,且为世爻,断为“月建临福爻持世”。“巽木动爻”当为“寅木动爻”,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寅木化卯为进神,断为“寅木动爻化进神”。“生,扶辰戌才爻”应为“生扶辰戌才爻”。

  36. P146下(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五日)

  【岳麓版】此卦亦系官鬼持世,然用神得令百强,福爻在应,已得善地。

  【CKLG版】此卦亦系官鬼持世,然用神得令而强,福爻在应,已得善地。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得令百强”当为“得令而强”。

  37. P185下(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焦廷寿

  【CKLG版】焦延寿

  【说明】按常理,“焦廷寿”当为“焦延寿”,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焦延寿,西汉中期著名哲学家,著有《焦氏易林》,代表徒弟有京房。

  38. P187上(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皮蓉

  【CKLG版】皮容

  【说明】按常理,“皮蓉”当为“皮容”,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

  39. P187中(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四日)

  【岳麓版】解廷年

  【CKLG版】解延年

  【说明】按常理,“解廷年”当为“解延年”,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按《汉书》“毛公,鲁人也。治《潍》,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陈侠,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

  40. P234上(咸丰十年十一月十八日)

  【岳麓版】官鬼持世,不克用神,酉金才爻,岁月旬日,众力相扶,决其安然无恙。二用皆在间爻离世,至应日内业已在途,期卯酉二日可至。

  【CKLG版】官鬼持世,不克用神酉金才爻,岁月旬日众力相扶,决其安然无恙。二用皆在间爻,离世至应,日内业已在途,期卯、酉二日可至。

  【说明】酉金妻财为用神,应断为“不克用神酉金才爻”。“ 岁月旬日,众力相扶”中逗号可省略。用神为三、四爻,为间爻,应爻为日辰,故说“日内业已在途”,应断为“二用皆在间爻,离世至应,日内业已在途”。“卯”“酉”间加顿号。

  41. P249上(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五日)

  【岳麓版】卦遇六坤,中多阻破,文书两持世,应有空文,而无实事。酉金兄弟动而克,用卯木才爻,仅得子水,月建出扶,馀俱无涉。

  【CKLG版】卦遇六冲,中多阻破,文书两持世、应,有空文而无实事。酉金兄弟动而克用,卯木才爻仅得子水月建生扶,馀俱无涉。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六坤”当为“六冲”,“出扶”当为“生扶”。世爻、应爻皆为父母文书,故断为“文书两持世、应”。“有”对“无”,“空文”对“实事”,故断为“有空文而无实事”。酉金动克用神妻财,“酉金兄弟动而克用”。

  42. P249中(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七日)

  【岳麓版】卯木才爻,当丑土之令……

  【CKLG版】卯木才爻当丑土之令……

  【说明】逗号可省略。

  43. P249下(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八日)

  【岳麓版】代周贡甫占求差,得应遇颐至屯。

  【CKLG版】代周贡甫占求差得否,遇颐至屯。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得应”当为“得否”,断句应在“得否”之后。

  44. P250上(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八日)

  【岳麓版】应爻动爻酉金文书俱受克于世,是彼受克于戌也。事卜其必成。

  【CKLG版】应爻、动爻两重文书俱受克于世,是彼受制于我也,事卜其必成。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酉金文书”当为“两重文书”,应爻、动爻均为子水父母爻文书,是为两重,与“酉金”无涉。查阅续修四库本,“是彼受克于戌也”当为“是彼受制于我也”,“彼”与“我”相对,爻之间为“受克”,彼我之间为“受制”,于文理更相符合。

  45. P251上(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九日)

  【岳麓版】用神寅木,伏于亥水,福爻之下飞来生伏得长生……兄弟动而克,用非川费不足,即遣去接眷之人不得力耳。

  【CKLG版】用神寅木伏于亥水福爻之下,飞来生伏得长生……兄弟动而克用,非川费不足,即遣去接眷之人不得力耳。

  【说明】寅木为用神,伏藏在子孙福爻亥水之下,故断为“用神寅木伏于亥水福爻之下”。飞爻亥水生伏爻寅木且为长生,故断为“飞来生伏得长生”。兄弟爻申金动而克用神,故断为“兄弟动而克用”。

  46. P254中(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岳麓版】酉金二重,妻财得未土应爻、丑土动爻生之,且月建丑土亦来相助,财气颇佳。

  【CKLG版】酉金二重妻财得未土应爻、丑土动爻生之,且月建丑土亦来相助,财气颇佳。

  【说明】三、四爻为酉金妻财,得未、丑相生,故断为“酉金二重妻财得未土应爻、丑土动爻生之。

  47. P256上(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岳麓版】用神月生昆,子孙福爻持世……

  【CKLG版】用神月生日比,子孙福爻持世……

  【说明】查阅续修四库本,“月生昆”当为“月生日比”,“日”、“比”被误认为“昆”字。用神为巳火父母,日辰亦为巳火,是为日比。

  48. P262上(咸丰十一年正月十五日)

  【岳麓版】岁君临,福爻持世,身旺而安。动爻化进神生,扶相助者犹见得力。

  【CKLG版】岁君临福爻持世,身旺而安。动爻化进神,生扶相助者犹见得力。

  【说明】咸丰十一年为辛酉年,太岁酉金为子孙福爻且为世爻,故断为“岁君临福爻持世”。三爻兄弟丑土动化辰土为进神,生世爻,故断为“动爻化进神,生扶相助者犹见得力”。

  49. P269中(咸丰十一年二月初五日)

  【岳麓版】未土世爻,休囚遇卯木,官鬼发动,月建临助兼化,子水回头生,旺极来克,本身原神文书带驿马暗动,然日辰冲而兼克。此卦主有惊扰。

  【CKLG版】未土世爻休囚,遇卯木官鬼发动,月建临助,兼化子水回头生,旺极来克本身,原神文书带驿马暗动,然日辰冲而兼克。此卦主有惊扰。

  【说明】世爻为未土,在二月为休囚,卯木官鬼为动爻化子水回头生,且卯木为月建,故断为“未土世爻休囚,遇卯木官鬼发动,月建临助,兼化子水回头生”。

  50. P274下(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十日)

  【岳麓版】才爻持世,月建临助而克,应求事可望而成。戌土应爻落而卦遇六合,有日辰为比,不为真空,出旬当见眉目。

  【CKLG版】才爻持世,月建临助而克应,求事可望而成。戌土应爻落(空)而卦遇六合,有日辰为比,不为真空,出旬当见眉目。

  【说明】怀疑缺字为“空”,戊辰日戌亥为旬空,结合后句“有日辰为比,不为真空”也可以判断缺字为“空”。

  51. P276下(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三日)

  【岳麓版】代潘月槎敬占弟在徽州无恙否,夏秋间能来此否,得风水涣涣风□□。

  【CKLG版】代潘月槎敬占弟在徽州无恙否,夏秋间能来此否,得风水涣之风地观。

  【说明】按卦象,之卦为风地观,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

  52. P324下(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岳麓版】六冲化合,虽散必就。似险而亨,酉金应爻克世,而午火子孙回头,克尽之于世无伤。日辰为卯木原神,全卦多吉。

  【CKLG版】六冲化合,虽散必就,似险而亨。酉金应爻克世,而午火子孙回头克尽之,于世无伤。日辰为卯木原神,全卦多吉。

  【说明】前三句均为四字,语义连贯,“似险而亨”后再句号为宜。午火子孙回头克酉金,使酉鬼不伤世爻卯木,故断为“午火子孙回头克尽之,于世无伤”。

  53. P387下(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岳麓版】两卦皆坎水,而日建戌,土为贼爻,所幸金水旺而土休……又原神在,应所至得人照应,大象无妨,视前为吉耳。

  【CKLG版】两卦皆坎水,而日建戌土为贼爻,所幸金水旺而土休……又原神在应,所至得人照应,大象无妨,视前为吉耳。

  【说明】庚戌日日建为戌土贼克用神,不应加逗号而应连续。应爻申金为用神原神,所以说“原神在应”,原断句有误。

  54. P460上(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岳麓版】自外占家室内三爻为主,今应爻卯木冠常于丑……酉金动爻,能害卯木,然回头克尽,又遇旬空,无须入断。

  【CKLG版】自外占家室,内三爻为主,今应爻卯木冠带于丑……酉金动爻能害卯木,然回头克尽,又遇旬空,无须入断。

  【说明】前句加逗号断开为宜。五行十二长生中,木冠带于丑,“冠常”明显是错误的。后句的第一个逗号可以省略。

  55. P462上(同治元年正月元旦)

  【岳麓版】敬占本年流年吉凶得,风山渐至水山蹇。

  【CKLG版】敬占本年流年吉凶,得风山渐至水山蹇。

  【说明】“得”字与后句意思相连,逗号应该在“得”之前。

  56. P462上(同治元年正月元旦)

  【岳麓版】爻辞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CKLG版】爻辞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说明】后句意为“它的羽毛可以用作装饰,吉利”,原断句有误。

  57. P462上(同治元年正月元旦)

  【岳麓版】世爻月建临之,岁君生之,子孙福爻相助,而克应爻官鬼,所求皆吉。虽有月破,不足与之为难。妻财不见而伏戌土,岁君克制,幸长生于日建。室家或有疾恙,无大咎也。

  【CKLG版】世爻日建临之,岁君生之,子孙福爻相助而克应爻官鬼,所求皆吉。虽有月破,不足与之为难。妻财不见而伏,为戌土岁君克制,幸长生于日建。室家或有疾恙,无大咎也。

  【说明】世爻申金,月建为寅,日建为申,故应为“日建临之”,查阅续修四库本亦然。妻财子水伏藏于五爻父母下,故应为“妻财不见而伏,为戌土岁君克制”,原断句有误。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二):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曾国藩和心腹幕僚赵烈文秘谈录

  2014.2.1 南方周末 眭达明 1867年六月,赵烈文在与曾国藩谈话时预言:不出50年,清朝必亡。44年后,清朝果然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混乱局面,也为赵烈文所言中:“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赵烈文大概是第一个准确地做出这种预见的人。

  1865年,捻军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后,清廷大为震动,急调曾国藩督师北讨。曾国藩北上时,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字惠甫)一直送到江都北边的邵伯镇才返回。在这一个多星期里,两人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经不住赵烈文的请求,曾国藩答应收下这个弟子,并在邵伯镇写下一幅四百多字的横幅,送给这位心爱的门生。

  有了师生名分,当同治六年(1867)两人再次聚首金陵,赵烈文第三次进入曾国藩幕府后,几乎无日不长谈,无话不可言。在曾国藩日记中,也几乎每天都记下了“至惠甫处一坐”“与惠甫久谈”之类文字,有时一天要聚谈数次之多,几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

  他们两人最重要一次谈话发生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晚上。在这次谈话中,赵烈文发出了石破天惊的预言: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赵烈文大概是第一个准确地做出这种预见的人。

  “不出五十年清朝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天黑后,曾国藩到赵烈文处聊天,忧心忡忡地说:“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京城)气象甚恶(形势不好),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势必会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指中央政府先垮台),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赵烈文自称)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指各省)无主,人自为政(地方割据),殆不出五十年矣。”

  听了赵烈文这番石破天惊的谈话,曾国藩立刻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显然,他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认为清王朝不可能完全被推翻,顶多发生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政权南迁后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局面。对此,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指亡国),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后还能苟延残喘百余年,恐将彻底灭亡。

  赵烈文虽然回答得十分坚定,但曾国藩还是不能完全认同他的说法:“本朝君德正(皇上德行纯正),或不至此。”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受报答)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赵烈文的回答,实际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明朝灭亡后,清军因吴三桂冲冠一怒大开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有天下者太巧”;入关后为震慑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决定了它的统治缺乏道德“合法性”。虽然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君德”比较“纯正”,但善与恶并不能相互掩盖和弥补。何况“天道”已经给了清王朝十分丰厚的回报,给他们带来过文治武功远超前人的“康乾盛世”,因此这些后来君王们的“德泽”,既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惨无人道,也不能成为后继者享用不尽的政治老本和天然倚靠,更不足以补偿其统治合法性的严重匮缺。

  赵烈文这么一说,曾国藩才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预感到了清王朝正面临灭顶之灾。他没有继续反驳,而是在沉默良久之后表示了默认,颇为无奈地说:“吾日夜望死(希望自己快点死掉),忧见宗祏(指朝廷)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开玩笑)。”

  赵烈文安慰曾国藩说:“如师身份,虽善谑,何至以此为戏。然生死命定,不可冀求,乐死之与幸生,相去无几。且师亦当为遗民计,有师一日,民可苟延一日,所关甫大,而忍恝(音夹)然(无动于衷)乎?”

  清王朝不仅“大势”已去,而且“气数”将尽

  此次谈话对曾国藩的触动虽然非同小可,但此后几天里,各种想法不断闪现在他脑海里。他有时同意赵烈文的看法,有时又产生怀疑,觉得大清王朝不会死得这么快。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论从曾国藩自身的利害来考虑,还是从他所肩负的责任来观察,他都不希望或说不愿意看到由他亲手拯救出来的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不过他又是个敢于正视现实的人,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和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作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他不能不对清王朝的结局提前做一番考虑。

  半个月之后的七月九日晚上,曾国藩又把赵烈文约到两江总督衙门的后花园里,边乘凉边继续探讨这一重大问题。

  赵烈文说:“在上海见恭邸小象(恭亲王奕的照片),盖一轻俊少年耳,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镇压百僚。”曾国藩说:“然。貌非厚重,聪明则过人。”赵烈文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见时局之不得不仰仗于外(指封疆大吏),即曲为弥缝。昨与倭相(倭仁相国)争持,无转身之地(回旋余地),忽尔解释(消解),皆其聪明之征也。然随事称量轻重、揣度形势之才则有之,至己为何人,所居何地,应如何立志,似乎全未理会。……身当姬旦(周公)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覆餗(音素,力不胜任而败事)之虞,非浅智薄慧、涂饰耳目之技所能幸免也。”

  曾国藩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说:“本朝君德甚厚,即如勤政一端,事无大小,当日必办,即此可以跨越前古。又如大乱之后而议减征(指太平天国乱后减征赋税),饷竭之日而免报销(指同治三年六月攻破金陵以前各路军队的经费开支,可以不必造册报销,只需开一个简明清单上奏。换句话说,这些年湘军花多少钱就算多少钱,朝廷都认可,不予查究。),数者皆非亡国举动,足下以为何如?”

  赵烈文说:“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议减征,创自外臣,非中旨也(是地方官首先发起的倡议,而不是出自皇帝的旨意);免报销,则以此番饷项,皆各省自筹,无可认真(不能按照以往惯例认真核查),乐得为此宽大,亦巧见耳。勤政诚前世所罕,但小事以迅速而见长,大事亦往往以草率而致误。……而中兴气象,第一贵政地(指朝廷)有人(关键要有好的领导人),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当,默运天心,未必其然也。”

  听了赵烈文这番议论,曾国藩的心情愈加沉重,不过他对清王朝仍然抱有某种希望:“本朝乾纲独揽,亦前世所无。凡奏折事无大小,径达御前,毫无壅蔽。……一女主(指慈禧太后)临御,而威断如此,亦罕见矣。”

  赵烈文毫不顾及曾国藩的看法,一心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然。顾威断在俄顷,而蒙蔽在日后(只是威断在顷刻之间,上下蒙蔽的事情却发生在以后)。……一部《红楼梦》即其样子,又足多乎?所谓威断者,不在行迹而在实事(不在于表面说了或做了什么,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一语之欺,清浑立辨,则群下无不惴惴,至其面目,转不妨和易近人。”

  此次谈话非常有趣:曾国藩特意约赵烈文到后花园交谈,原本想用“勤政”“君德厚”“权柄不下移”和现在当朝的恭亲王奕为人聪颖、慈禧太后遇事“威断”等等来说服赵烈文,如果能让他改变看法当然最好,即使不能,也希望从他口里听到自己所预想的结果,这样他心里就会得到一些宽慰,至少是不再那么焦虑不安。

  然而赵烈文完全不这么认为。他对曾国藩的每一个观点都持不同看法,或者有所保留。赵烈文的核心论据是“大势”,或者说是“气数”。他不仅认为清王朝的“大势”已去,而且“气数”也将尽,不会再有什么希望。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有“好亲王”“好太后”或者“好皇帝”什么的,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何况没有。也就是说,清王朝很快就会走向灭亡,是大势所趋,是谁也左右不了的。

  赵烈文真的富有洞见。他不仅对历史大势看得非常透彻,而且作为一个远离权力中心,根本无法近观当朝权势人物的机要幕僚,对恭亲王、慈禧等人的判断却异常准确,以后的历史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恭亲王确实是朝中少有的开明权贵,在当时有视野开阔、思想开明之誉。但他的从政经验、控驭权力的能力都不足,与慈禧太后稍作抗争失败后,就被这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使自己变得更像一个名副其实的“恭王”,这些都证明他确实仅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气魄”和“大胆识”。

  慈禧也确实“威断”,很有政治手腕和控驭臣下的非凡能力,但她对中国的社会现状缺乏了解,对清王朝面临的问题心中无数,对世界的变化和西方列强的挑战和威胁,不知道从长远的角度加以应对。更为糟糕的是,慈禧太后缺乏进取精神,纯粹是个权力迷,一心只追求权力,别的都可以不管。一句话,她有控驭权力的能力,却缺乏远见,只知道维持现状。而在近代中国这种非常时期,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思想、见识、眼界、魄力,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在这种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唯我独尊的人领导之下,她越是有“威断”、能“威断”,对国家的危害就越大,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赵烈文能把大清王朝这两个最有权势的人物看穿、看透、看死,说明他的眼光确实够深刻和老辣。

  在专制社会里,王朝兴衰和江山社稷长短的话题,既敏感又重大,不要说同事朋友之间,就是亲人甚至夫妻子女之间,也是很少涉及的。尤其像曾国藩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人,显然更不适宜谈论这种话题。然而,他和赵烈文,不仅反复倾心交谈,而且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即使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毫无关系。如果不是亲密无间,相知很深,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领导和幕僚之间,能够达到这种高度默契的程度,确实少有。当然,赵烈文观察事物的独到眼光,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对时局发展的冷静分析等等,对曾国藩都具有很大吸引力,使得他无法拒绝听取他的意见和看法。

  曾国藩对赵烈文的论断,表面上好像仍然无法或不愿意完全相信,总感到清王朝还有一线生机,最起码可以像东晋、南宋那样长久偏安,实际上在他内心里,已经无法抹去清王朝即将灭亡的阴影,一个多月后,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他再找赵烈文交谈这一敏感话题并说出下面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如捻贼得灭,朝廷中兴,犹为不负此举(指剿灭太平天国),不然,何足道耶?!”潜台词是:清王朝如果没有中兴局面出现,他以前的一切努力,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自己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如果真是如此,还不如让这个王朝早些寿终正寝为好!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曾国藩心境之凄凉,对国家前途命运之悲观失望,于此可见一斑。

  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

  最终让曾国藩对清王朝彻底失去幻想,或说曾国藩对赵烈文所预言的结局不再心存任何侥幸,是在曾国藩经历了一路北上的走访调查和广泛接触清王朝最高领导核心人物之后。

  同治七年(1868)七月下旬,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他北上就任后,终于第一次见到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恭亲王以及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并在数日内连续多次受到皇上和皇太后召见,还数次参加国宴。在乾清宫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身份班列汉臣之首,与满族大学士倭仁东西相对,享受清廷的最高荣宠。对此,他当然倍感荣耀。

  直隶总督和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不仅让他有机会面对面接触和观察清王朝的几位最高领导,而且通过观察、谈话和出席最高国务会议,使他对清政府的核心人物和全国形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他不得不承认:清王朝确实大势已去,国家的颓败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想,朝中根本没有可以力挽狂澜之人,这一切正如赵烈文早就预言的那样,整个清王朝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只能眼看着它一天天沉没下去,再也没有浮起来的希望。

  同治八年(1869)五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对奉调到直隶做官、头一天才来到保定直隶总督府的赵烈文说:“吏治风俗颓坏已极,官则出息毫无……余一筹莫展!”

  曾国藩又对当朝核心人物一一进行点评:“两宫(慈禧和慈安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讲不到点子上);皇上冲默(淡泊宁静),亦无从测之(看不出深浅)。……恭邸(恭亲王)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地位不稳);文柏川(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宝鋆)则不满人口(素无威望);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倭仁),然才薄识短。余更碌碌,甚可忧耳!”

  曾国藩又说到外交:“到京后曾会议和约事(参加讨论与外国签订和约的会议),醇邸(醇亲王奕譞)意在主战,曾上折交内阁再议。吾以目下不可不委曲求全,而又不可不暗中设防奏覆。然中外贫窘如此……安能自立?今年和约当可成,不致决裂,而时会(机遇或特殊情况)难知,能无隐忧!”

  在赵烈文面前,曾国藩一方面坦承自己对时局、朝政的失望,另一方面又对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恭亲王、文祥、宝鋆、倭仁这些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人品、见识、能力、优点与弱点逐一分析点评了一番,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皆非担当王朝中兴重任之人。他们尚且如此,其余的人更是无法指望,所以最终他不得不同意赵烈文一年多前做出的论断: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大势已去,无法救药。

  颓废不振的清王朝于1911年土崩瓦解,赵烈文的预言果然应验了。而曾国藩和赵烈文已分别于1872年和1893年去世,对他们来说,这或许倒是一种解脱和幸运。

  曾国藩既是清王朝的拯救者,又是这个王朝的主要掘墓人

  曾国藩诚然是清王朝的拯救者,但他又是这个王朝的主要掘墓人,这一点,曾国藩本人不知如何,赵烈文却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赵烈文预言清朝必亡谈话后的第三天,他和曾国藩还有一次重要的谈话。遗憾的是,此次谈话不仅没有引起世人应有的重视,而且连曾国藩自己,当时也不愿意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天傍晚,曾国藩到赵烈文那里闲谈。两人首先谈论了宋朝的几位名臣,在看法上略有分歧。当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形成国家积贫积弱局面时,曾国藩说:“南宋罢诸将兵柄,奉行祖制也,故百年中奄奄待尽,不能稍振。”停顿了一会儿,曾国藩又说:“韩(琦)、岳(飞)等军制,自成军,自求饷(自己编练成军,自己筹集军费),仿佛与今同。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决无人应之者。故吾起义师以来,力求自强之道,粗能有成。”

  曾国藩对自己的成功之道,不仅感到满意,而且含有庆幸的成分。赵烈文却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于是笑着说:“师事成矣(老师确实取得了成功),而风气则大辟蹊径(却改变了风气)。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法制法规)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师一胜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分裂割据之象已经初露端倪),虽人事,亦天意而已!”

  赵烈文为什么说曾国藩开辟的练军方法,不仅导致了“剖分之象盖已滥觞”,而且使得“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呢?原因就在于通过这种方法编练出来的军队,不是置于中央政府的绝对领导之下,而是归练兵者个人所有,大体属于私人武装性质。既然是私人武装,当然是“有奶便是娘”,最终只能听从私人号令并逐渐形成督抚权大、兵为将有、内轻外重、中央权威日趋衰微的局面。

  后来,清朝军政重心逐渐外倾和下移,中央政府日趋衰弱,最后发展到东南互保和辛亥各省独立,种种事实,无不证明赵烈文的分析和预见是多么准确和具有前瞻性。

  遗憾的是,作为清王朝主要拯救者的曾国藩,听了赵烈文这番高论后,除了淡淡地表示:“余始意岂及此,成败皆运气也!”之后便岔开了这个敏感而重大的话题,和赵烈文讨论起天命与人事的哲学话题来。

  归之天命诚然不错,因为它确实不是曾国藩有意而为,也不是他事先能够预知和事后可以把握的。但事实毕竟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历史和政治经验十分丰富而又聪明过人的曾国藩岂能不知?所以从此以后,曾国藩与赵烈文谈话时,多次提到并十分关心后人对他的评价,并要赵烈文为他主持公道。如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曾国藩来和赵烈文闲谈,见有客人,于是离去;过了一会儿,曾国藩又来了。这时赵烈文正在吃饭,曾国藩就在客厅转悠。

  赵烈文一放下碗,曾国藩就进去对他说:“吾来南(指回金陵做两江总督)已半载矣,壁上无一有款之字画,几案皆荡然,人得无笑其苟简(简单)乎?”他显然是欣赏了赵烈文客厅里的字画后,触景生情说这番话的。赵烈文于是打趣说:“自有总督衙门以来,未有空闲寂寞一至于此者,方颂盛德之不暇,奚所可笑?”曾国藩说:“足下他日铭吾墓(给我写墓志铭),此亦一事也!”

  当说到胡林翼的文集编得不好,而且多是他人代笔时,曾国藩对赵烈文说:“吾身后亦不免此一劫,足下何策以善其后?”赵烈文说:“待及师身论定,烈愿任编纂之役。”曾国藩当即嘱咐说:“惟望足下他日持正论(主持公论)耳!”赵烈文看曾国藩说得很认真,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也就严肃地回答说:“谨受教!”

  此时的曾国藩,虽经“剿捻”失败,声望有所下降,但仍是国家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从他的这番嘱咐里,分明发现他不仅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在后世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而且郑重希望赵烈文能够为他“出善后之策”。

  大凡在历史上留下浓重足迹的人,都十分关心后人对他的评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处在声望极隆时的曾国藩,就对自己的心腹幕僚做出这一政治交代,显然有深意在其中。可能正因如此,赵烈文从此也就不再提起这一话题并让它淹没在历史的大海里了。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三):“不出五十年”大清灭亡

  他是湘军之父、中兴名臣曾国藩最亲信的幕僚,提前近半个世纪预测大清崩溃全过程,被誉为“天才预言家”。

  他完美地实现了归隐山林的梦想,在江南水乡,盖了一座依山傍水的园林,藏书万卷,娶了五个妻妾,其中两妾还是亲姐妹,光艳照人。

  他学识渊博,诗词上佳,擅长易经、卜卦,通晓医药、金石、佛学、盐政,但后人最重视的却是他“售价300元”,洋洋200万余字的日记。

  这个人,叫赵烈文。

  咸丰十一年(1861),7月盛夏,正在东流大营紧张地主持围剿太平天国的曾国藩迎来了一个年轻人。6年前,两人曾见过面。彼时,曾国藩听闻这个年轻人才华横溢,于是遣人以“两百金”礼聘之,果然“一见称赏,礼为上宾”。但可惜的是第一次见面后不久,年轻人就因母亲病重而辞归。6年后,这个年轻人的学问和见识都大有长进,两人再见,分外亲热,立即畅谈了一番时政要务。

  这个年轻人就是赵烈文。此后数年,他逐渐成为曾国藩最主要的幕僚之一,为其谋划政务,提供建议,凡运筹决策以及军书章奏,多出裁定”。曾国藩十分赏识他,两人亦师亦友,亲如家人,成为无所不谈的忘年之交,甚至于一天之中密谈三四次。有时候曾国藩来找他,看到有客,或者在吃饭,曾还会在客厅里耐心等待。以曾国藩当时的身份,等待一个幕僚,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

  同治六年(1867)6月20日晚上,两人进行了一次石破天惊的谈话(以下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初鼓后,涤师(指曾国藩)来畅谭。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北京)气象甚恶,明火执仗(白天抢劫)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余云: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采未开,若非抽心一烂(中央政府垮台),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赵烈文)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中央政府垮台),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殆不出五十年矣”,大清就要灭亡!这个预言的分量不言而喻。曾国藩闻罢,“蹙额良久”,然后颇为小心翼翼地询问道:“然则当南迁乎?”赵烈文明确地否定了这个可能,认为大清“恐遂陆沉”,不会像东晋、南宋那样有偏安江南的机会。

  曾国藩不死心,又提出了“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的观点,试图推翻赵烈文的预言。但赵烈文再次明确地打破了曾的幻想:“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他认为清朝打天下时杀人太多,得天下太容易,好运已经用完,君主再有德行也靠不住了。经过赵烈文一一剖析之后,曾国藩显然被说服了,情不自禁地吐露心声: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从赵烈文的日记看,平定洪杨后,曾、赵曾屡次一起讨论大清将来的命运,从这些谈话中看,每次听闻各种负面消息时,曾国藩经常是“扼腕良久”,频叹“奈何”。他似已心知清朝灭亡不可避免,但在儒家思想的激励下,他又仿佛心生了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德勇气。

  值得注意的是,同治六年的曾国藩还没有见过慈禧、同治、恭亲王等人。一直到同治八年(1869)年1月,他去北京住了1个多月,4次受到慈禧召见,才第一次有机会直接观察最高执政群体。这年的5月28日,在保定直隶总督官邸,两人又进行了一次长谈。曾国藩“蹙额”逐一点评了当政要人,在他心目中,这些人皆非中兴大清之辈:

  两宫(慈禧、慈安)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奕)、文祥、宝鋆数人,权过人主。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柏川(文祥)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宝鋆)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倭仁),然才薄识短。馀更碌碌,甚可忧耳。

  历史几乎分毫不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44年后的1911年,枪声响彻武昌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在一夜间走向土崩瓦解。此后的10多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二次革命,北洋军阀蜂拥而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

  这一切,早在44年前就被赵烈文预见了。那一年,他才刚刚35岁,平灭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声望正达顶峰,几乎无人知道一个眼光犀利、观察敏锐的年轻人提前看到了大清的结局,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兴名臣已心灰意冷到了“日夜望死”的地步。

  赵烈文为何做出这样的预言,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道光十二年(1832),赵烈文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官宦世家。他的家族明清两朝先后出了9位进士,其父曾官至湖北按察使,可惜在赵烈文10岁时即病逝。赵烈文小时候很聪慧,4岁即进私塾读书,但科举之路却不太顺,3次赴考皆落榜。赵烈文于是断了仕途之心,专心在家向亲友讲求经世之学。放弃科举的举动颇为特立独行,此时他才22岁。

  赵烈文预言的基础来源于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见闻。他读书讲究经世致用,非常关心洋务、河工、盐政等大政时事。曾国藩多次称赞他“博览群书”,“洞达时务”。咸丰八年(1858)五月初五,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批待购书目,涉及艾儒略《万国全图说》、汤若望《坤舆全图说》、南怀仁《坤舆图略》、陈伦炯《海国见闻录》,等等。

  他熟读史书,对历史上的成败兴亡故事烂熟于心,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名著,他至少通读了5遍。27岁时,他立志要通读二十四史,在日记里写道“少时读书多不肯竟,学正史中终卷者,两汉、三国、通鉴而已。馀虽多泛览,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发愿句读《二十四史》一过,自非有故不得间止,后废业者无颜展此卷矣”。果然,从第二天起,他从《史记》开始,一部一部地读下去。无论是在朝不保夕的逃难路上,还是在军务繁忙的幕僚生涯里,甚至病榻抱恙之时,他都坚持读史,述写心得,最后顺利实现了通读二十四史的志向。

  赵烈文独具慧眼的洞察能力,还可以从咸丰十年(1860)的两则日记上看出。这年8月,他分析了八股取士制度的变迁,“斯艺萌于宋,盛于明,极于本朝(清)。成弘正嘉(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之文,似苞甲未拆,精义覃覃而外不可见;庆历天崇(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如花始舒,光采微露;国初至于乾嘉(乾隆、嘉庆),如花方盛,绚烂盈目,而精实已输;至道光以来,则断红零落而已”。赵烈文认为,历经数百年变迁,八股的“变化升降”之道已经穷尽。他进而做出大胆预测:“后来取士之方,恐将易辙矣。”历史果如他所料,1905年,经张之洞、袁世凯奏请,清廷诏准自1906年始停止科举,兴办学堂。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

  咸丰十年12月,他在读到时人赖襄所著的《日本外史》,粗略了解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后,颇感慨日本近年来的变化:迩来泰西与之通商,炮火之精,舟楫之利,以蕞尔小国,夷然处之而不惊。嗟乎!安在地广人众始为强哉。”此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才刚刚开始改革。大部分清廷要人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国,不足为患”,直到30年多后,黄海上的隆隆舰炮声轰碎了他们的迷梦。

  这些所见所闻让赵烈文忧时伤世,对大清帝国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思索,最终得出了“不出五十年矣”就要灭亡的判断。咸丰、同治年间,大清内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乱,权力中枢屡有大变,外有英法列强越海而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硝烟未尽。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督抚逐渐取得了军事实权,势力渐重,种下了此后军阀割据,“人自为政”的种子。从这点来说,曾国藩既可算是大清的中兴名臣,也可算是它的掘墓人。

  这一点,赵烈文也看到了。在预言大清灭亡后的第三天,他就不无担忧地向曾国藩分析过练就湘军的弊端:今师一胜(平定太平天国)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虽人事,亦天意而已。”其实,类似这样的洞察,在赵烈文的日记里俯拾皆是,比如他看到了中国根本之患不在长毛,而在西夷“其志不在小,国家之患无有甚于是者”;也看到了淮军腐败不可恃,“当此海疆多事,隐忧甫切”。

  赵烈文喜做山水之游,自谓“天下行省十八历其十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颇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仅精通医药,而且长期研究易经,擅长卜卦。每遇大事难以决断之时,他都会寻求易经帮助。庚申年间,当李秀成率太平军席卷江南之时,他连续多日观察天象,卜卦后认为天下将要大乱,家乡不保,于是果断说服家人逃到上海崇明岛。在上海,他依靠医术谋生,时常出入租界,直接感受到了欧风美雨。

  4年后,当赵烈文回到故乡常州,发现赵氏宗祠屋宇虽然还在,但墙壁倒塌,神牌、神橱不知所踪,曾居住过的旧宅也是茅草深深,街道不可辨识。洪杨之乱前,赵氏两房家族男丁有140多人,大乱之后仅存“十七人而已”,幸存比例刚过1/10。而整个中国则在这场历时14年的大乱中,人口锐减四成,损失大约1.6亿人。

  赵烈文仕途不显,最高只在河北磁州、易州两地做了“知州”——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在短暂的宦海生涯中,他算得上是尽职尽责。坐堂理讼、下乡查案、兴修水利、考试文童,事事亲力亲为,官声颇佳。有一次,一个叫“薛登科”的陌生乡民送他一双靴子,次日又宴请他,捧酒跪拜,“状如欲涕”。赵烈文心中纳闷,询问一番后才知道,薛有一件案子在衙门里拖延了很久,痛苦不已,但去年赵上任后“一日而决”,所以特地来感谢他。

  赵烈文并非没有做官的才能,曾国藩认为他“天分绝顶”,“再能勉力,便为全才”。曾国荃、李鸿章等人也十分器重他,多次上奏保举,为他谋差。但赵烈文考虑到家室负累,“爱钱无以对知己,不爱钱无以了一身”,并且自身性格散诞,不愿打着老师曾国藩的旗号升官发财。他的生平志向只不过是“求一技之安,得以安隐读书而已”。于是,光绪元年(1875),在做了7年“市长”后,赵烈文找了一个借口,主动辞官退隐。辞官之际,他感到“如释重负,身心泰然”,此后终身未再出仕。

  退隐生活自在逍遥,除了偶尔外出访友、寄情山水外,赵烈文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一座花式园林里读书著述、把玩金石碑帖。这座花式园林是他在同治四年(1865)买了四亩地后开始修建的,断断续续修了22年。赵烈文称之为“能静居”“静圃”,当地人则俗称“赵园”,他为这座宅子付出了不少心血,多次从上海、苏州等地买来奇花异草,亲手种植。至光绪十二年(1886)全园完工之日,已有“楼堂榭亭为屋一百二十间,走廊内外通共八十余间”,此外还有石山两堆,大小桥六架,“果树、花卉以千记”。他还特别建了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天放楼”。十几年不停地买书藏书,最终达数万卷,成为江南有名的藏书之所,时人章钰曾有“天放楼金石图书之富,标映南中”之说。

  如今,历经时事动荡,战火烽烟,这座大园林仍幸运地保存完好,它和隔壁的曾园合在一起称为曾赵园,是江南地区著名园林之一。曾园也是一个大有来头的园子,其主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的作者曾朴。

  赵烈文辞官后接连娶了两个妾,加上此前的一妻二妾,一生娶了5个妻妾。最后迎娶的两个妾是亲姐妹,一个叫大俞,一个叫小俞。据赵烈文自己说,这两个妾都非常漂亮,一个“清逾秋月”,一个“丽胜春葩”。一介书生,衣食无忧,坐拥书城,妻贤妾艳,赵烈文十分满意这样的生活,在日记里感叹“吾老是乡,虽万户侯不易也。”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年代里,财富烟消云散的过程更快。虽然赵烈文被后人誉为“天才预言家”,但他大概没有料到自己花了22年心血建成的江南名园会那么快地易入他手。

  光绪二十年(1894)赵烈文去世后,家境迅速衰落,藏书也被陆续变卖。民国初年,赵园被另一个常州巨富盛宣怀购得,盛又将其舍予常州天宁寺为其下院,此时上距赵烈文去世还不到20年。其实,早在光绪六年(1880),赵园规模初具之时,赵烈文就希望居住者要“念创业之不易,修身慎行以答天休,庶几永之,以保守之,岂不美哉”。光绪十二年(1886),赵园建设将毕之际,他似乎也有了一些不祥的感觉,觉得“家况日落”,20年建造已“力为之疲,神为之瘁”。据说,1931年赵烈文女婿邓邦述曾策杖重游故地,于园中兀坐移时,看到物是人非,书去楼空,不觉感慨万端,凄然而归。

  赵烈文一生著述颇丰,但除了留下了《能静居日记》和《落花春雨巢日记》两部日记外,其它诗词文稿都失落了。《落花春雨巢日记》记录他的早年经历,目前仍未刊行。能静居日记》则有洋洋200万字之多,起自咸丰八年(1858),止于光绪十五年(1889),首尾30余年,完整无缺。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对晚清政治、经济大政,尤其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李秀成等人都有最直接真切的观察。学界公认其价值不在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的《翁同龢日记》《湘绮楼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之下。

  不过,这部日记命途多舛。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首次选刊了日记中躲避洪杨之乱的内容。上世纪40年代,学者陈乃乾根据所见的日记稿本,在其整理编辑的赵烈文年谱中大量引述了日记原文,但这些面世的内容都未得日记全貌。

  抗战爆发后,赵烈文的孙女困局孤岛上海,因生活所迫,以300元的价格出售日记稿本(一说是由其子赵宽以500元售出),后流入汪伪政权内政部长陈群之手。陈群将其带至南京,藏于他的私人藏书楼——泽存书库中。日军投降后,陈群自杀,家产抄没,日记稿本于1949年随大批中央图书馆的善本图书运往台湾。1964年,台湾首次将其影印出版,全貌问世,引起学术界轰动。2013年,历经3年标点整理后,大陆也推出了简体横排版,大众才得以一睹日记风采。

  回望赵烈文的一生,他曾吹沫于欧风美雨的时代最前沿,交往着军国变局中最关键的人物,“负王佐之略,擅倚马之才”。但因个人才性、志趣的原因,辞官归隐,走向金石古籍之中。在中国历史上,像赵烈文这样的文人很多,但大都湮没在了时间长河里。相比于他们,赵烈文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他“无意”中留下的200多万字日记中,读到他的惊人预言,看到他颇为风流倜傥的生活。我也一直好奇,他去世后,那两个妾的去向。算起来她们当时一个不到30岁,一个才20岁出头,在动荡岁月里,不知普通女子的命运又如何。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四):唐浩明:乱局清醒客——赵烈文与《能静居日记》

  乱局清醒客——赵烈文与《能静居日记》

  唐浩明

  二十多年前,我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时,从《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读到一部名曰《能静居日记》的选录本。一开始我也只把它当作一般性的史料来读,不料越读越兴味盎然。这部日记文字典雅而流畅,对所闻所见记载翔实且细致,时有氛围描绘和口语照录,让读者有一种走进那个年代的感觉。作为一个志欲状摹那个时代的作家,我深感此书的不可多得。

  《能静居日记》的作者赵烈文是一个幸运人。他的姐夫周腾虎早年进入曾国藩的幕府,颇受曾氏器重。那时正是曾氏事业低谷的江西年代,他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当听到周荐举自己秀才出身的小舅子时,曾氏立时拿出二百两银子来请赵入幕。赵烈文因此与曾氏兄弟结缘,有幸进入那个时代的最前沿,参与东南战局中的一些核心机密,见证湘军与太平军最后搏斗的惨烈,由此奠定了《能静居日记》在近代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的特殊地位。

  赵烈文出生于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良好教育,不仅熟读经史,还喜欢研究佛学。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知识结构,使他在那样一个动乱、疯狂,最容易让人心性迷失的年代,能身在局中又有局外人的清醒认识,成为曾氏身边少有的另类幕客。他因此格外受到曾氏的赏识。在从捻战回到江南再任江督的那些较为宽松的日子里,曾氏几乎天天甚至一天多次与赵长谈,谈话的内容既有学问又有世俗,既有人物臧否更有时局评论,赵将这些谈话要点记录下来。这些记录,让我更多地看到处在私人空间里的曾氏的关注点与情感表露,同时也让我生动地感受到一个乱局清醒客的睿智与深刻。无疑,赵烈文与曾氏的这些私下谈话,是这部《能静居日记》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也是这部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让我随手拈出几例来说说。

  同治三年四月份,正是南京前线战事白热化的时候,江西巡抚沈葆桢不听曾氏命令,拒绝将江西牙厘调拨南京,朝廷居然明显袒护沈。曾非常生气,对朝廷的这种做法深感委屈。曾氏是一个严于责己的人,面对朝廷的不公,他首先检讨可能是自己位高权重,导致旁人猜疑的缘故。他向朝廷奏请于江督、钦差两职中辞去一个,以示自己不恋位爱权。对于朝廷的作为,赵烈文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这年的四月初八日写了一篇长长的日记,回顾曾氏自组建湘军以来的“坎坷备尝,疑谤丛集”,八九年间一直客寄虚悬,甚至咸丰十年的江督之命,也是“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赵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不得内主奥援”,就是说曾氏朝廷无人。赵认为人之性情是“爱己而憎人,喜亲而恶疏”,朝廷中没有得力的自己人、亲信人,则外臣难成大功。他以明代两个带兵打仗的外臣为例,一为王守仁,因为与兵部尚书关系密切,在江西平乱事业顺利;一个是熊廷弼,事事与中枢不协,结果事败命亡。赵认为处曾氏之位置,责己也罢,求退也罢,都“乃匹夫介士之操,非体国大臣之当守”。赵烈文冷眼相向的清醒,不得不令人佩服。

  曾氏终于成为胜利者。十多年的艰难历程,曾氏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他的主要对手究竟是谁,他的胜利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课题,已成为百年来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但在当时一片颂扬声中,极少有人关注。赵烈文开辟这一领域的先河,曾经当面与曾氏畅谈此事。同治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傍晚,曾氏与赵有过一次长谈。他们从北宋韩琦、范仲淹谈到眼前。曾氏说自己靠自强不息之道“粗能有成”。赵烈文笑着对曾氏说:“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曾氏的胜利当然靠的是与太平军作战而得来的,怎么这倒成了十之三四,而与世俗文法战却是成了十之五六。这在当时,显然是奇谈怪论。

  什么是世俗文法?所谓世俗,就是指那个时代的腐败官场、烂掉的八旗绿营、颓唐的士林以及失去规范的社会。所谓文法,就是指种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陈腐不堪的规章制度、律令法规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不能不承认世人看到的只是表层,赵烈文看到的才是咸同年间动乱的本质。更令曾氏本人没有想到,也是他不愿意去想的,是赵的下面这番话:“今师一胜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虽人事,亦天意而已!”曾氏的胜利造成了什么局面?这就是后来王闿运在《湘军志》中所说的:“其后湘军日强,巡抚亦日发舒,体日益尊”的局面,也就是曾氏所极不愿见到的“外重内轻”的局面,但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非人力所可制止。

  正是基于这种透辟的认识,赵烈文成为那个时代极为准确地预见清王朝崩溃的第一人。赵对此分析的那段话极为难得,还是照录最好:

  初鼓后,涤师来畅谭,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变异,奈何?

  余云:“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轴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师蹙额良久,曰:“然则当南迁乎?”

  余云:“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

  这段话是曾氏与赵烈文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晚上的对话。四十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果然清王朝立时土崩瓦解,并无南渡苟延的机会,接下来的是长达十多年的“方州无主,人自为政”。对于清朝廷崩溃的形式和日期,以及中央政权垮台后的全国形势,其预算之准确与精密,令人惊诧莫名。具有如此眼光的人,古往今来并不多见。

  这就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赵烈文,他的这些乱局之中的清醒认识就白纸黑字地写在他的日记里。这样的人物,我能不写进我的小说吗?如此日记,我能不细加研读吗?我决定寻找《能静居日记》的全本。

  全本找到了,是台湾学生书局1964年的影印本,一共有六大册。但当我打开时,却立马遇到极大的困难。赵的日记是用行草体所书,尽管书法流利娴熟,却有许多字令我辨识困难。我想,如果有人来先扫除这个障碍,然后将它排印出来,岂不会给这部日记的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吗?但这事不容易做成。首先是准确辨识草书的人不易找到,其次是出版此书的成本太高,出版社不能不考虑经济核算。后来我在台湾遇到一位学者,他竟然主动跟我谈起《能静居日记》。他说,几年前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就有整理出版此书的意图。高阳先生想自己来做整理者,他亲笔誊抄了一部分。可惜,高阳先生不久病逝,此事搁浅。这位学者希望大陆出版界来做这件事,并热情地送我一叠高阳先生亲笔誊抄的影印稿件。拿着这叠稿件,我愈加感觉此事的紧迫。

  终于,一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出版负有高度使命感的岳麓书社决定来做这件事,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约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廖承良研究员标点整理此书。廖先生既熟悉相关历史,又有书法功底,他与青年编辑刘文君挑起这副重担,经过三度寒暑的努力,终于使这部重新编排的《能静居日记》全本面世了。我相信,只要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或是更多地了解那个动乱的时代,或是可以窥探某些高层政治运作的细末,等等。

  点击:726 发布:2013-11-29 09:28 责编:linxingzi 来源:光明日报

  《能静居日记(全四册)》读后感(五):赵烈文的家世与朋友

  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江苏阳湖人,今属常州市武进区。常州赵氏是清代江南著名的文化家族,有两支最著名:一是“西盖赵氏”,出过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民国大学者赵元任是其五世孙;另一为“观庄赵氏”,即赵烈文家,同样“文名”赫赫,烈文的五世祖赵凤诏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凤诏之兄赵熊诏是状元,文化风头甚至压过了西盖赵氏,烈文的祖父是乾隆年间的举人,父亲赵仁基又是道光年间的进士。

  赵仁基(1789—1841),道光年间历任知县、知府、道员,曾在赣南响应林则徐禁烟,颇忧愤于鸦片战争,后调任湖北按察使,好不容易熬到副省级干部,却只任职19日即病故。在学问上,赵仁基并非只会八股的腐儒,颇用心于经世之学,尤精于治水的研究,他的治学兴趣也影响了儿子,从日记中可以发现,赵烈文的读书兴趣主要集中在史学以及经世之用,无疑是“家传”的结果。赵仁基一生娶过三个正房妻子,最后一位是方荫华,即烈文的母亲,亦系出名门,通经史,善咏和,其兄是清代著名的骈文家方履篯,如此父母,烈文学问的根基自然不会太差。然而,观庄赵氏的“文运”似乎在赵仁基之后开始衰落,仁基有三子,长子早殇,次子赵熙文,即烈文日记中常提起的“阿哥”,未中举,学问尚不及其弟,而烈文自己固然是英才,但乡试三次不售,未能在科场继续光耀“十里九进士”的赵家门庭,自此也绝了科举的念头,终身不过一秀才。值得一提的是,赵仁基共六个子女,烈文应是最小的,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大姐赵纯碧,日记中基本没有提到;二姐赵纫珠,日记中称“四姊”,应该是排行老四,嫁给了周腾虎。此君为当时之名士,对烈文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烈文与四姊的感情也最好;三姐赵细琼,嫁给了举人陈钟英,后代很争气,长子是翰林,当过蔡元培的老师,但日记中总提的“六姊”,似乎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未必是赵细琼,待考。

  赵烈文原配夫人邓嘉祥,日记里称“南阳君”,她是林则徐的“亲密战友”邓廷桢的孙女,岳父是邓廷桢的次子邓尔颐,曾担任过知州,咸丰年间似乎和赵烈文住在一起,并一起逃难上海,最后在路上去世。赵对“南阳君”很敬重,而“南阳君”也不干涉其纳妾,两人感情融洽。赵有两子六女(另有二子早殇,不算),长子赵实,书中称实儿,次子赵宽,称宽儿。赵实两次乡试皆落第,第一次还因沮丧而吐血,可见光宗耀祖的压力很大,烈文去世后四年,他亦下世。赵实的妻子是自己的陈氏表妹,子女名不著,倒是陈氏有一位侄女叫陈衡哲(莎菲女士),民国著名的才女,自幼住在赵家,渊源很深。烈文次子赵宽,也只是诸生,当过知县,后入两江总督端方之幕,学问很好,活到1939年,《能静居日记》的传播,恐怕与他有关。烈文还有六个女儿,嫁的都是士绅,长女最悲惨,其夫是方履篯之子方恮,又是亲上加亲,方恮是当时很有希望的学术新星,在李鸿章处参与撰《畿辅通志》,时人推为章实斋的继承人,不意30岁就去世,留下怀孕的妻子。这位赵烈文的长女一心要殉夫,生下孩子后,一看是女孩,就自杀了,诚人间惨事!在烈文的日记中,于此事有详细的记录,由此可见,这个文化世家的风气还是非常保守的。

  说完赵烈文的家庭成分,再谈谈朋友圈。烈文出身簪缨之族,世交亲谊固然不少,而盛年入曾国藩幕,所结识皆当世之一流人物,但真正称得上“密友”的并不多,一生不过三五人,同这几人的交往贯穿了整部日记,而最重要的人当然是他的四姐夫周腾虎。

  周腾虎,字弢甫,亦阳湖人,幼年即被阳湖的大学者李兆洛目为“奇童”,20岁出头即被林则徐礼于幕中。他天分高,学问好,口若悬河,且社会活动能力极强。他与赵烈文虽是亲戚,但学问阅历皆称得上师友,赵与他感情最笃。不过藤虎虽然高才,却际遇不佳,这与他不肯下人的脾气有关——无论什么级别的干部,一旦不投脾气,立刻掉头而去,派头与同时代的左宗棠相似。有趣的是,后来藤虎入曾国藩幕,曾将他与左宗棠一起推荐给朝廷,亦可见他的才干。可惜他不久因为母丧回乡,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在家乡,又犯脾气而得罪权贵,郁郁不欢,及同治元年,流寓南昌,不幸短命,年仅46岁。按赵烈文的说法,周腾虎在曾幕中,才识固然最高,但盛气凌人,树敌不少,回乡也是不得已。但他有两个举措改变了赵烈文的命运,一是认准在讨伐太平天国的各路人马中,只有曾国藩可以成功,原因是曾有韧劲;二是向曾推荐赵烈文入幕代替自己,曾当然不会怀疑周的眼力,立刻送上聘金二百两银子,烈文始有幸步入历史的大舞台。

  赵烈文还有两位朋友日记里也经常提起。一位是龚橙,字孝拱,即龚自珍的长子,著名的“龚半伦”。虽然他领英法联军去烧圆明园的事是胡说八道,但“狂士”的性格是错不了。他与赵烈文的交情很深,持续几十年,但只限于学问领域上,并无名利交换。不过奇怪的是,孝拱晚年时大概是“狂态”复发,突然与赵翻脸,说赵侵吞他的字画,绝交而去,后来赵虽欲挽回友谊,无奈龚很快就去世了,遂成遗憾。另一位朋友是金安清,字眉生,嘉善人,赵是通过周腾虎结识的,亦是“才气恢张,议论隽迈”的逸才,而毛病也与周腾虎相近,皆是目空一切。其为人不拘小节,好色尤甚,曾国藩曾劝他检点,而眉生出帐告人“此伪道学,吾悔与语”,自此不受曾的待见。不过其官运还可以,做到按察使,卒于1880年。

  梳理完赵烈文的家世与至交,我们发现,是这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家族造就了这位奇才,而才华学识如此出色的他,很难想象居然竟连举人都考不中,清代考试制度的落伍可见一斑!而赵最好的朋友,也多是才华横溢却科场失意者,这些人聚在一起,或有“同气相求”的味道。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失意,恃才傲物者如周腾虎、金眉生——因为他们并不把取得功名的人放在眼里,而性情和顺的赵烈文,选择淡泊隐退也是情理之中。当然,他们要感谢时代,如果还是“康乾盛世”的太平时代,落第秀才也不过是“疾没世而名不称”,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使他们峥嵘毕现。而比别人更幸运的是,赵烈文详细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一部大半生的个人记录,亦宛如一轴缓缓展开的时代画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