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驰向黑夜的女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驰向黑夜的女人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驰向黑夜的女人的读后感10篇

  《驰向黑夜的女人》是一本由叶兆言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驰向黑夜的女人》读后感(一):一段真情实意

  最近读书不多,偶然遇到喜欢的作家出新书,多少都能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叶兆言的祖父叶圣陶先生占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席之地,最开始接触叶兆言多少是因为叶圣陶的关系。

  叶兆言老师的书,之前看过《花煞》。叶老师对于激烈场面的描绘和把控能力相当有节奏感。人物的语言活,乡绅、巨人、县官、师爷的说辞有板有眼,底层的妓女、粗壮的大汉、茶馆的瘸子说起话来下流而爽快。那是一段西方传教士刚刚打入中国乡镇市场的时光,也是近代中国被西方侵略的惨痛历史。中国人和教民、洋人的矛盾总能激起电火石光的激烈碰撞。令人惊喜的时,这样的历史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带来很大的沉重感、荒凉感和悲剧感,反而为英雄的生生不息感到无限希望。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其实我更喜欢《驶向黑夜的女人》。竺欣慰和冷春兰是好姐妹,真的好姐妹。现代社会不相信所谓的姐妹、闺蜜,凡是电视剧、电影,出场时无话不谈的好姐妹,最后都没能逃脱反目的现实。我喜欢欣慰和春兰之前纯粹的东西,仿佛从时光机里倒出的陈旧的放着光芒的照片,她们从小相识,一起学昆曲,一起上体验从小女孩成长为少女,一起对一个男生萌发情愫,一起被卷入时代的浪潮……一个美丽冷静,一个热情痴情。

  《驰向黑夜的女人》读后感(二):《驰向黑夜的女人》: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

  《驰向黑夜的女人》,是作家叶兆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驰向”而非“走向”、“黑夜”并非“白天”,脑海中不禁浮现了某个人被黑暗吞噬的画面。这是怎样的一种意象?小说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坎坷往事?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纠葛?命运到底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部小说。

  小说用不同角度的叙述将我带入了私人的、日常的细节之中。女主角之一欣慰是一个生活在南京的女人,另一位女主角春兰,自幼与欣慰相识在秦淮河边、一起学昆戏的卞家花园。欣慰的父亲是银行界新贵,她活泼、好动、思想前卫;而春兰出身于没落世家,内向腼腆、冷艳傲气。不过,“春兰很快就成为欣慰的好朋友,成为她一生中最要好的小姐妹”,“她们总是分享着各自的大小秘密”。

  作为欣慰的好朋友,春兰“实在是想不太明白,为什么欣慰会思想反动,为什么她要反党反人民”,“这是个始终都在流着血的伤口,即使表面上已结痂了,已经暂时收了口,可是只要轻轻一触碰,立刻皮开肉绽,鲜红的血又会喷涌而出。”春兰对欣慰的死的那种在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份痛,通过春兰的感觉传到了我的心上,让我觉得胸口发闷,嗓子发堵。我的情绪被小说牵引着,迫切地想知道欣慰的死对她的朋友春兰、女儿小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她们的命运会不会也被欣慰牵连?她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又有怎样的故事?于是,我挑灯夜战,直到读完整部小说。

  在小说的叙述中,文化大革命不再是个宏大、抽象的词汇,而是老百姓自己的感觉——“没准哪天,你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就成了公审大会布告上要镇压的死刑犯。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了信任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部小说叙述的浓浓的、普通人共通的情感紧紧的抓住了我,让我手不释卷,心情跟着欣慰、春兰、小芋的命运跌宕起伏,也让我走进了过去的时代……

  《驰向黑夜的女人》读后感(三):心塞的命运

  有次跟姬友聊天,伊说人生百年转瞬即逝,一定要努力,不要临终前遗憾。

  我说反正不管怎样都是要死的,努力有什么意义?不如今宵有酒今宵醉。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大家都得营营役役,即使含着金匙出生的二代们,大抵也不会满足于醉生命死。

  我小时候非常流行一句话,忘了是说谁,但很励志:扼住命运的喉咙。

  要把握命运。

  还记得看过一个科幻片叫命运规划局,干脆说人的命运都由命运规划局安排好,没有自由。不过主人公们到底是抗争了一把,得出了,命运怎样还是要自己争取的结论。

  换句话说,连科幻文学都在讲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恰恰证明实质上人们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只能通过文艺作品来一偿心愿?

  说回这部《驰向黑夜的女人》,在《收获》上刊登的名字是《很久以来》,真的讲了一个时间很漫长的故事,不止是汪伪时期,还要追溯到民国初年,女主角竺欣慰的父亲竺德霖得了时代的好处,留学,认识了后来成为大人物(大汉奸)的周佛海,学经济,后来在沦陷区给汪伪政府搞经济。对于个人来说,算得上好选择,不用经历战乱,实现理想,生活安定,妻贤女孝,所以乱世中也送得起女儿学昆曲。

  另一女主角冷春兰大致也是这种命运,她父亲虽然没有竺父那样事业有成,不过也给她一片安稳的天空,一方安稳的书桌,学昆曲,读书,及至1945年之后,读了大学。

  再之后就是1949,竺父去了台湾,竺母为了追随丈夫偷渡去了台湾。竺欣慰年纪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爱人,于是留下。冷春兰不用,父母家人俱在这里,当然也没有走的理由。

  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可想而知,就是个人命运随着岁月沉浮。

  有知识有文化亦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竺欣慰虽然能与所爱之人结婚,那人却因为右派被捕,从此生死两茫茫。当然,即使不被捕,没靠谱的卞明德也不一定能跟欣慰天长地久,只是这样的结局来得过于令人唏嘘。

  再然后是嫁给闾逵,肉联厂工作,喜欢对别人说自己是杀猪的。蛮,不擅表达,粗鲁。如果不是那个年代,你很难想像,一个学过唱昆曲的娇小姐,会嫁给这样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婚外心仪的对象,其实是致使诱惑。

  如果不是那样的年代,同样学昆曲的冷春兰不至于要到东北的秘密部门工作,方圆多少公里也没有别人。不至于单位解散后落寞回到南京。不至于住在欣慰隔壁,不至于被欣慰的丈夫闾逵强暴。也不至于最后嫁给了他,还生了一个儿子。

  看到这里真的像吞了苍蝇一样恶心。但那个年代,这种事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作者很仁慈,没有着重于展现那些恶,而是把重点放在残酷中的温情上。

  比如抗战炮火中两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学昆曲。虽然也是在南京,这个无数人谈起来都怀有愤懑的地方。她们的少年时期是彩色的。即使后来那样近乎绝望,她们也有友情可以彼此温暖。再之后,欣慰被杀,春兰照顾了她的女儿,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中,小芋才能坚持学习,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成长,及至后来获得真的自由。

  作者在后记里说,每个历史时段其实都不是整体的,都被分割成了小块,熬过了最艰难的那几天,或许就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日子。大概这就是平淡流年的真正含义吧,即使是战争,即使是各个运动,平凡人的生活也不过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欣慰的女儿小芋的算命好,恢复高考,成绩好,考上北大,分配在外事部门工作,所以才有眼光,觉得自己有机会可以走出去。无论她最后选择为执照结婚,还是为真爱结婚,对于人来说,才是一种自由。她得以把握自己命运,也是因为这个时代。

  就像她高中毕业时无事可做时,春兰让她学习不过是不想她学坏。那时她再努力,在那样的时代中,又能做什么呢?

  命运总是让人很心塞吧?

  这本书里想表达的东西无疑很多,多到一本书根本没表达完,很多地方应该详细写下去的,也是草草带过(不知是不是大作家也会被删稿子,嘿嘿)。不过看这样描写百年来小人物命运的小说总是会引起我的思考,近历史就是这点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感觉太强烈,足够让人思考很多。

  所以我一直觉得,扯什么扼住命运的喉咙?小人物不过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折腾。这个空间,是时代,是环境,甚至是投胎问题。

  但我不是说就这样接受命运无情的嘲弄吧,来世间是为体验的,应该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人生的种种不同之处,不是么?

  《驰向黑夜的女人》读后感(四):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懒癌发作,本来是放寒假回家时候在火车上读完的书,拖到回学校才写书评。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叶兆言先生的书,也是今年读的第一本上了二十万字的书。从去年开始找工作开始延续了一股心不在焉的情绪,看一本十万字的书还行,十五万字以上就很困难了,二十万字就是一个瓶颈,根本突破不了。现在好了,所有事儿意料之内的,意料之外的都发生了,也算是跌跌撞撞爬出了凄苦的夜晚,有心思读一本长篇小说了。

  和之前读过的叶兆言先生的书一样,这本书也很淡。冷春兰和竺欣慰一对小姐妹乱世结谊,开始是因为情窦初开喜欢上了同一个人,这时候的选择就注定了俩人今后的命运:春兰性子冷,生在破落之家,像林黛玉一样,性格孤僻心却和明镜一般;欣慰自小生活优渥,对爱却太过于痴迷了。对于卞家六少的选择让两人走了两条岔开的路,最后又因为另一个男人联系在了一起。欣慰死后,春兰实际上取代了她位置,连她自己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春兰就是欣慰的另一种可能,要是当初欣慰也拒绝了卞家六少,她走的就是春兰的路了。

  对于两人最初的选择,其实我认为交换一下更好一点。以我不多的人生经验来看,从小缺少关爱的人对于爱很少能够拒绝,反而是打小受尽父母关爱的人对于突如其来的爱很冷静。以春兰的经历,能够拒绝卞家六少,对她真的是太难了;而欣慰没来由地接受这份让她痛苦的感情,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一家之见。

  读书的时候,想起前段时间失恋的时候好友正好来北京出差,两个大男人在一张床上聊天。男性亲密好友之间的聊天相比女性好友之间的聊天要显得羞涩很多,即使很长时间不见面了,也并没有多么亲密,聊天也是东拉西扯地说一些有的没的,不像两个曾经好到天天除了睡觉都混在一起的人。前一晚打击太大一晚上没有睡觉,没聊一会就睡意沉沉,那一晚,睡得很安心。

  《驰向黑夜的女人》读后感(五):带些距离来看那些年 ——《驰向黑夜的女人》

  但似乎很少有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一写那些年、那些事。

  叶兆言这样做了。

  两人命运一度交错,却落得完全相反的结局,是性格使然,也有时局的影响。

  作者还塑造了“我”的形象,一前一后,让这个故事与现在有了联系, 由“我”来看时代、看两人故事,隔着半个多世纪的人间烟火,让置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看起来更平和。家国仇恨是每个人生命历程的底色,竺德霖、明德、闾逵、蔡秀英……他们也不过是在努力生活着的男男女女,为着生存生计、为着一点子情色欲望去拼去躲去争。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今天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谈这个事,可能会触及那个时代的更多的东西。

  《驰向黑夜的女人》读后感(六):驰向黑夜的玫瑰

  上学那会儿一直比较喜欢两个男作家,一个是苏童一个是叶兆言,喜欢苏童是因为他的阴郁,阴郁得如同小受般傲娇的小文字,往往会让我对他的“厌女”情节选择视而不见,喜欢叶兆言除了因为他的浓眉大眼,还因为他貌似是我读到的男性作家里少有的理性客观、能把女人当人看的作家,这点特别难得。

  总之,君子不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