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读后感10篇
《匆匆那年》是一本由九夜茴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4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读过《匆匆那年》这本小说,当初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其中很多细节都被忽略跳过,不想被最后惆怅的结局影响到读后的心情,如今再版又添加了新番外,因此决定再次捧起这部小说重温有些模糊的剧情。
小说的正文总共有九卷,前六卷描绘的是琐碎却温馨的高中生活,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那份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后三卷讲述的则是急促而惨烈的大学青春,因为早已知道大学生活将是故事中这群孩子的人生转折点,因此在读着年少时光的这部分内容时慢慢品读,不忍早些去触碰到后面的悲伤,仿佛这样做后那些早已注定的磨难与痛苦就不会降临,年少时的欢声笑语有多甜蜜,成长后的强作欢颜便有多苦涩。
作者并未直接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而是借由张楠这个局外人将方茴和陈寻的那段过去慢慢展现出来,一个是自己曾经的心上人和邻居,一个是自己现在的同事和朋友,这份探索的回忆不断交织在张楠的现实生活里,现实和回忆两部分衔接得很自然,毫不突兀,这样的讲述方式既显得别具一格,又为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在整个故事看来,三年的高中生活是他们青春最美好的纪念,其中深厚的友情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陈寻、唐海冰、吴婷婷、孙涛、杨晴这些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赵烨后来才组成的高中五人团,他们之间的感情都是真挚而浓烈,偶尔的小吵小闹只会让他们更加凝聚在一起。曾经掏心掏肺、形影不离的朋友,纵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如今他们的消息也只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为此不由倍感唏嘘。在青春荷尔蒙的发酵下,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束缚着日渐深厚的友谊,挣脱不了,终究只能慢慢凋零枯萎。读着小说中那些详尽细致的校园生活场景,自己也不由怀念起了当年的高中,不过回忆只余一堆白花花的试卷和几张早已模糊的面孔。
青春的成长和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故事里这群孩子终究在各自的疼痛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成长也意味着失去,昔日的情谊不再,相见不如怀念。彼时大家都在挣扎着成长,其中的爱情当然也并不成熟。在压抑的高中生活里,方茴和陈寻的暧昧情愫在疯狂地滋长,彼时豪言壮志地许下了永远的承诺,怀着以为喜欢上了就会是永恒的信仰,当他们渐行渐远乃至决裂,才痛苦地发现甚至在后来唾弃自己曾经的幼稚。缤纷自由的大学让陈寻迫不及待地想从生活里喘口气,于是目光不再驻留在敏感脆弱而性格沉闷的方茴身上,而是转向了爽朗大方而同样优秀的沈晓棠。其实这样的移情别恋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陈寻错在不该未处理好跟方茴的感情就跟沈晓棠陷入了热恋,曾经专属于方茴的《匆匆那年》如今却唱给了另一个女孩,让过去那些信誓旦旦的诺言成了戳心的大笑话,昔日五人组的众叛亲离在所难免。现实生活中在发生了这样的劈腿后,另一半最多就像心里被挖走了一块后再被时间慢慢填补回来,一段恋情就这样被悄然无息地掩藏在时光里,而平静的生活继续下去。但是敏感偏执近乎得了抑郁症的方茴选择极端偏激的方式,不惜糟蹋自己的清白以致于后面经历了怀孕、堕胎,一个尚未诞生就被扼杀的小生命就这样成了祭奠品,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沾上血腥。沈晓棠的潇洒离去,吴婷婷的坚强释然,林嘉茉的重新开始,乔燃的牵挂思念,他们都在各自的爱情之路上披荆斩棘,这部小说里的爱情就是刻画得这么现实,让人不忍再读第二遍。
基本上所有的人物都有出现在新番外里,除了方茴,其他人都是正面出现的,而方茴只是存在陈寻的回忆里。新番外还是作者一贯的现实风格。门不当、户不对的沈晓棠和王昭森没有走到最后,等不到凤凰男的飞黄腾达,抱憾终生。陈寻后悔错过了方茴,潸然泪下,但是他依然在努力赚钱好好地过自己的日子,夜生活也并不寂寞,这就是成人世界的现实,只是午夜梦茴,空虚难填。陈寻终究踏上了澳洲寻找方茴,但是作者并没有安排他们的邂逅,其实这个开放性结局已经表达得很明显,相见不如怀念。虽然这是一部五年前的小说,但是到现在还是能拨动心弦,为故事中那些年已经逝去的青春和爱情而唏嘘动容。
《匆匆那年》读后感(二):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青春是一面镜子,爱过的,恨过的,铭记的,忘却的,那些曾经肆意的欢笑,武断的厌恶,大声说出的喜欢,用鲜明的态度诠释着的青春,匆匆那年中的故事,有你,有我,还有他或她。
阳光明媚的午后,沉寂的校园角落里不知隐藏了多少单纯的爱慕,似懂非懂的情谊,莫名的心动。陈寻与方茴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于青春懵懂,不知是何时的一瞬,彼此悄悄的动了心。
之于陈寻,每个人都不会陌生,每个学校,总有那样一个男孩,帅气,学习好,打的一手好篮球,身上似乎总是闪耀着阳光的味道,引得女孩们趋之若鹜;而像方茴这样的女孩,长相普通,默默无闻,却不知何时,在这样的男孩眼中,刹那芳华。那时的爱恋,简单又纯粹,对于像方茴那样的女孩来说,不是不欣喜,但更多的恐怕是忐忑与不安。年轻时的爱恋,我们握紧彼此的双手,以为一直走,就是天荒地老,未来似乎很远,直到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带着满满的过往的味道,是爱的太用力,还是太稚嫩,以至于终于我们放开了彼此的手。
我爱青春的故事,那时的我们不说“爱”,一个“喜欢”似乎就燃尽了我们全部的勇气,我也有属于我的“陈寻”。在故事里,你是谁?是方茴?是乔燃?林嘉茉?还是赵烨?我是“方茴”。普通平凡,小心呵护着这份爱恋,却自卑又敏感。也许是阳光太耀眼,或许是青春太沉痛,他终究成了一份成全。
也许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如果青春是一部电影,我多希望,我可以手握遥控器,将时间一帧一帧的回放、定格,那时,也许我会对那个“陈寻”大声的说出我的喜欢,也会对我的“乔燃”说声抱歉,更或者,我和“嘉茉”的现在会变得不一样,谁又能说的准,只是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属于我们的青春,它从未吝惜它的脚步,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更不能探寻未来。
不管是天涯海角各奔东西,还是沧海桑田覆水难收,我们都在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里认真的扮演了属于我们的角色,以至于青春瞬间白发,那些转身却永远铭记在心中,带着刻骨的回忆,一辈子。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这是我第二次看《匆匆那年》,有很多话,想说却说不出来,不是吝啬辞藻,而是青春这个字眼儿太沉重,那些开心的笑,伤心的泪,在手中流逝的无助,以及夹在书中早已枯黄的丁香花瓣。九夜茴在再版的《匆匆》中,给陈寻和方茴的故事换回一份释怀,同样的,也给我们的青春画下了一个句号。青春无悔。
《匆匆那年》读后感(三):寻回寻回,匆匆那年
最近很喜欢看80后写的自己的青春,那是一段我永远也不会有机会选择的生活。
我是90后,确切地说是95后,我出生的时候,正是书中主人公们念高中的时候。
"你喜不喜欢我?喜欢就说是,不喜欢就不是!"
"是!拜拜!"
骄傲耀眼少年,沉默清淡的女孩,但互相喜欢、悄然心动,在那个纯真年代便能引起心中满满的涟漪。
我很喜欢书中对那个年代生活的叙述,已经度过物质最匮乏的灰色年代,却又不像现在物欲横行、媒体发达-------九十年代,仿佛一切充满转机,新生的时代。
主人公们就在匆匆的时光里骑车穿行,那个令人羡慕的五人小组,中午拼桌吃饭,放学在女生回家,周末一起出来玩,去"蹦儿厅"、滑冰、出版报......
我却在他们天天结伴疯玩的年纪里,整日宅在家里,昼伏夜出(晚上和爸妈出去散步)。所以我深深喜欢那个年代,真实简单,想见一个人可以骑车穿越大半个城市。
或许是因为我既没有恋爱过,也没有刻骨铭心的暗恋,所以看小说我总自以为是带着理性而克制的眼光来看的,虽然心里难受,可哭不下来。
说好只写给她一人的<匆匆那年>,转身却可以和另一个女孩子合奏合唱;
说过对方喜欢上别人就会分手并不再纠缠的她,却用偷看他和另一个女孩甜蜜这种自虐的方式缅怀他的笑容;
他说过永不对她说对不起,他说过永不分离;
她问他为什么不喜欢我了,我明明还喜欢他啊......
无可奈何这般书写。
寻回寻回,匆匆那年。
怎堪寻回?能否寻回?
《匆匆那年》读后感(四):不悔梦回处,只恨太匆匆
看完电影再读原著,38万字的电子版看完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电影有些感慨才去看原著,看完原著竟又有些惆怅~
《致青春》比较火的时候有个大学生在采访里说:长得好看的才有青春,长得不好看的只有大学~ 作为大四学姐,感慨地说一句:的确如此!书中男女主角从高中开始直到大学的故事都是轰轰烈烈的,虽然有些事情比如轻轻的一个吻不能算作轰轰烈烈,但要是发生在高一时期对我们这些小城镇里出来的乖学生来说就是轰轰烈烈了。又想想故事里的主角男俊女美,换做我们小县城的高中说不定也有校花校草级的高中就发生过一些爱情纠葛呢。呵呵,我们这些乖孩子还只能暗地里捉摸着什么是“喜欢”了。话说主角颜值这么高在学校叱咤风云学习成绩还能这么好真是挺罕见的~
我对男主陈寻的印象就是男人中的绿茶婊啊,太过博爱,尤其对女孩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人天性如此,什么都放得开。作为女孩子,我对于男主劈腿怎么也不能接受,无论是看电影还是小说,对男主都是愤愤的。这样的男孩子,对每个女生都能开玩笑暧昧不清,即使有着太阳的耀眼光芒,也只能是来祸害人间的,注定不能坚守一份爱情到永远。
对于女主方茴,我觉得她太太太太敏感了,即便这其中有家庭方面的因素,但事实往往是越敏感的女生越容易受到伤害。而作为读者或旁观者往往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有这么爱得彻彻底底、奋不顾身的女子,有人说是缺爱的人更需要被爱所以更依赖。但我想说女孩子就是该对自己负责,千万不能伤心绝望就糟蹋自己!我认识不少女孩子经历过一些很令人心疼的事情,主要是家庭方面的,不过她们更多的是积极乐观,外表完全看不出来的那种。反而有一些女孩子所经历的是父母常闹不和或离异,然后就整天悲天鸣人、萎靡不振了。后面这种类型的女孩子通常比前面的女孩子家境富裕些,也不知道是不是见多识广些常把自己代入家境悲苦、楚楚可怜的小说故事女主身上了。其实,真正说起来,前一种比后一种更值得人心疼。她们自己心里有苦不说,还总是努力让自己快乐,让周围的人快乐。
我觉得可能现在90后比80后活泼外向些,性格开朗些,像方茴那么执拗的、内向的、自我封闭的还是少了些吧,常能想着“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呢。这样一来,身心健康都会好不少,就是少了一些对爱情的全盘付出和坚贞不渝吧。
《匆匆那年》读后感(五):匆匆而过那些年,一去不复返。
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又是一个让人感伤的故事。
它不以华丽的词藻及环境描写取胜,而是以紧紧相扣的故事情节。不得不说,作者描述故事的能力很强大。总能吸引人,一点一点地,想要了解整个故事,从而去看结局。
故事从张楠开始,由两位主角分别讲述。
他去澳洲留学,他国遇同胞,并且是漂亮的女同胞,这让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对方茴的喜欢以及他的付出,使他知道了方茴过去的半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是半个,因为故事只讲到一半,讲故事的人便不愿意讲了,伤口太深太痛,每一次回忆就等同在上面撒盐。那么张楠是怎么知道完整的故事的?
学成之后回国,工作第一天便遇到他的新同事,方茴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陈寻。渐渐地,他就知道了全部。
方茴与陈寻,从高中时的青涩懵懂地下情,相约考相同的大学相同的专业,到大学时期陈寻又遇爱情,最终分手,却并未双双忘记彼此。这着实让人替她们着急。
开始的时候,在整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方茴的朋友,林嘉茉。觉得她勇敢大方,勇于追求。不像方茴那么敏感小气,总因一点小事难为自己。
可到后来看到林嘉茉说她喜欢陈寻的时候,我开始心疼方茴了。她是她女生里唯一的朋友啊,却背叛了她。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方茴的,深沉或偏执,都不够。这么说吧,她不像陈寻那么开朗,什么青梅竹马发小一堆,就算哪天不幸死了也有一堆朋友哭的死去活来为他送行。而她,仅有的几个朋友还是陈寻朋友中的其中几个。在她那里,陈寻是全部;而在他那,她加上很多朋友,才是全部。
看的时候我总是矫情的跟朋友说,好想哭啊。惋惜,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误会,然后冷战,争吵,分手。
总能想到方茴瘦弱的身体,眉眼低垂,头发下的眼睛雾朦朦的,肩膀在轻轻颤抖。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越来越觉得,她就像一株小草,坚韧。她始终深爱陈寻,为了这爱不惜伤害自己。
陈寻在我心里可以算得上一个花心男的,尽管与吴婷婷只是朋友,但不能否认,在与方茴在一起的时候他心里并没有真正放下。他可以牵着别的女生的手一起唱当初说为方茴写的歌。沈晓棠跟他分手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乐意的,虽然我并不讨厌沈晓棠。好吧,我还是惋惜。
“有一天你会忘记我,投身于新的爱情放纵在她的世界;有一天你会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有一天你会忙碌在纷繁的人群中,忘记年轻时的梦想;有一天你我会擦肩而过,但却辨认不出彼此;有一天你会偶尔听到我的名字,却记不得我的模样;有一天你会终老于病房,到死都不再想起我。因为属于我的,将随着我的生命一同消失。”
这样一段话,现实到不能再现实, 戳中多少人的泪点。
看到结局,莫名想起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如同现在大多数青春文学,再悲惨不过。青春啊,友谊啊,永远啊,散场啊。好在, 匆匆那年已过,他们也已长大,不再偏执地纠结于过去。
2013.8.4
Y:纪然
《匆匆那年》读后感(六):青春不需要结局
依稀记得曾经是读过这本书的。
最近在知乎某个回答上看到有人提到书里的情节,回忆了一下,发觉自己始终想不到这个故事的结局,于是抱着自己以前是不是没看完的怀疑,这两天又把匆匆那年看了一遍。
读的过程中对故事里的好多情节很多句子都有些印象,但依然想不起故事的结尾。
直到读完了全书,意识到以前确实是读完了这本书的,才发现这个故事没有我觉得应该是结局的那种结局。
青春亦是这样,大多是忽而消失或是横空被腰斩,有结局的反而不多。
引用:“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肺。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
说好不再读青春小说的我,莫名其妙较劲又读了一遍匆匆那年。
好吧,2013即将结束,为了冲下今年读书数量也是我看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匆匆那年》读后感(七):不求相濡以沫 但求不相忘于江湖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在校友录上给我写了一句话,他说,聚散是人生走完了一个圆圈再开始重新走一个圆圈,周而复始的是走圈这个动作,但每次的起点,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却是新的。那年我们中学毕业。
10多年后他忘记了他曾送我的《向左走 向右走》,忘记了夹在书页里的小纸片,也忘记了他曾经写过的那句话,甚至乎,我很怀疑当年他写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不懂自己在写点什么。但是那句稚嫩的留言和给我的那本即将发黄的漫画书,还是安静的呆在书柜的一角,纵然尘埃满布,仍然执拗的待在角落,像是我青涩岁月的记忆里不愿抹去的最后一点印迹。
很感谢九夜茴,给我们回忆过去的勇气,带我们回到自己的匆匆那年。我想说,不是每个人都是陈寻,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方茴,但也许你有陈寻的洒脱,我有方茴的偏执,他有赵烨的潇洒,而她有林嘉茉的女神范儿。在这些虚拟的人物身上,我们总能望见当初自己们的影子。
大多数人的青春就是像小说里的他们一样,没有理由的开始,没有理由的结束。甚至,有些是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能在多年以后还能在文字里找到当年自己的匆匆那年,哪怕回忆里看到的是当年的偏执与苦涩,又怎样?
人这一辈子,相濡以沫很难,相忘江湖很易。0和100之间,毕竟还是有99个数字可以选择,所以,对大家都仁慈一点点,不求相濡以沫,但求不相忘于江湖,还记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有一种执念不需要相见也不需要回头望,只要安然的存于心底。
《匆匆那年》读后感(八):只恨时光太匆匆
上班之后经朋友推荐看的这本书,每天最惬意的就是回家看书。合上这本书后,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想是有什么捏着了自己似得,不能痛快。我们的青春中都会有像陈寻、乔燃、赵烨、方茴、林嘉茉、沈晓棠这些人的影子,仿佛我们就是他们的综合体,和他们一起走过了那段青涩的岁月。其中的爱情、友情,不由得让人唏嘘,一切都回不去了,经历了那么多,爱情不在,友情依旧,也许这就是爱情和友情的区别。如果当初方茴没有选择陈寻,而是乔燃,一切也都不会如此,但是大家都明白,方茴不会这样选,我们也不会这样去选,陈寻这样的男孩子,又有谁会抗拒呢。我一直都觉得陈寻和沈晓棠,方茴和乔燃是最好的搭配,但命运也许就是如此,超出我们的想象。文中的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一度在读的过程中讨厌他们的缺点,陈寻的花心与牵绊,方茴的懦弱与自残,后来想想,其实这才是生活,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但是,经历了那么多之后,我相信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即使还爱着,也无法再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爱情里存在了太多的伤口。
只恨时光太匆匆
《匆匆那年》读后感(九):仅仅是个人观点。不做参考,单纯吐槽。
一个渣男(花心男好了,毕竟不是很渣)和一个作女的故事,中间有大概几千字看不下去,估计是因为看了电影,所以不太想看那么啰嗦的情节。女主真心作,兴许因为我不是这个年代的人,不是北京人,感同身受没那么强烈,就感觉她作,不勇敢没什么,也不至于作贱自己。有什么自己憋心里,啥也不不说,哎。为一个这样的男人折磨自己10年,那不叫爱,叫心里有疾病,这种东西得看心理医生。陈寻在我这儿是有点渣了,人家处女给你了,你就为前女友不公把事情大包小包推自己身上。两边瞒着和新欢交往,呸,不爱早点说嘛,说什么怕伤害就是伤害。其实最无辜是沈晓棠。结局估计是陈寻找方茴了,但是现实生活是,如果这样的两个人结婚,估计还是会离婚收场。
《匆匆那年》读后感(十):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在“虐文界”久负盛名,说来奇怪对虐文独有钟爱的我直到今天才第一次看这本书,上下两册的完美纪念版,正如那个一路青春走来的故事一般,值得收藏在心,那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更是越品咂越悲伤。书里面的主角都是八零年代人,同样作为八零后的我,看故事中的那些人都不忍唏嘘。方茴和陈寻的青春可能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彼此的初恋却没有走到最后,却已经成为心底里最惦念的那个人,无论走到世界哪里,都觉着无法放下那个人,希望她过得好,这已经超越了爱情甚至无关爱情。
九夜茴用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方式,通过回忆引出了方茴和陈寻的青春,就像是把我们也带入进去那段时光一样,一段戛然而止让人悲伤的故事,方茴讲了上半段,陈寻继续下半段。方茴的形象在这本书里面被定格成一个为爱痴狂的女孩儿,她一辈子的爱情都埋葬在了陈寻的世界里,拒绝去爱其他人,被爱深深的伤害,最终身影消失在澳洲的某个角落,当在所有的记忆片段里都不再有方茴这个女孩儿的时候,唯一还记得她的也许就只有陈寻。陈寻和方茴的高中情景仿佛就在眼前,看着那段时间的回忆,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纯纯的喜欢和爱,为了能够考在一个大学而做着小心思,可是人总是要成长的,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陈寻有了更好的选择和诱惑,他没有抵御住更美丽和自己更契合的玫瑰诱惑,陈寻彻底辜负了方茴,也辜负了他们那段年少的青春回忆。可是感情就是如此,犹如孽障,舍不掉放不开,不仅仅是女人,男人同样如此,所以面对方茴的自甘堕落,陈寻心里的痛不可抑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也被紧紧的揪了起来,其中有对方茴的怒其不争,为了一个已经不爱自己的男人就那样放弃自己,甚至自我放逐十余年,可是心底同样有一份敬佩情愫在里面,方茴对爱情的领悟和守候是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我甚至没有那份勇气,而方茴却真的做到了为爱痴狂,说她偏执也好痴情也罢,在爱情里面方茴做了彻底的了结。
完美纪念版的《匆匆那年》多了一份以陈寻为视角的番外,番外解答了原版的结局里面开放式的悬念,方茴和陈寻的结局到底是如何?方茴接到陈寻那个电话接下来会是怎样?…陈寻是后悔的,他甚至希望能够回到过去拉住那个白裙子的女孩儿方茴,不再有后面的岔路,他们真的能一辈子在一起。可是没有再一次的选择,方茴依然是在陈寻的世界之外,即使陈寻追寻到澳洲,九天能不能找回丢了九年的人,答案我们谁都不知道。我私心里并不希望陈寻能够找到方茴,天涯各方相见争如不见才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