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5: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10篇

  《很高兴见到你》是一本由韩寒 主编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一):我也很高兴见到你

  在陆地的人总是想看见海,在海里的人总是想遇见岛,在岛上的人总是想去陆地。

  ——《序:井与陆地,还和岛屿

  说起来,我们明明拥有的比父辈所拥有的多得多,可是总还是会常常觉得空虚。这恐怕是个我所理解不了,也无力破解的怪圈生活被踩下马达,轰隆隆地响着,像是脱缰的野马一般,急躁地奔驰而去。

  是的,我已经很难静下心、腾出时间来读书了。有许多书,在初初翻开之时给予了我惊鸿一瞥的惊艳,于是如饥似渴地看了近半。只可惜再有机会翻开第二次时,那种惊艳之感给我留下的好奇激情已所剩不多。如此一来,有不少书都被束之高阁。有段时间,我曾为自己的这种半途而废的坏习惯而自责不已,也曾作出努力下定决心试图改变,可终是徒劳,所以不得已又作罢。而我呢,分明喜爱阅读的。你知道,书本特有的古朴清新味道是多有吸引力。后来,我最终的解决方案短篇小说杂志专栏——随时都可以跳脱出来,读完一篇就可以放下,不会有任何遗憾不舍——比起朴实语言华丽辞藻,我们真正阅读的,其实还是一个个不同故事和一个个不同的人对这个世界看法不是么?

  我有过许多不切实际梦想——导演作家,插画家,等等。后来,稍长大些的我,认真地审视这些梦想,发现始终不变的梦想是:将我所看到的世界传达给他人。同样的,我渴望看到、听到、感受到他人眼中的世界,我好奇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都是井底之蛙,只不过一些人的井口略大些,一些人的井口略小些罢了。我想,看得越多,读的越多,我的井口就会越大吧。

  我相信个人脑袋里都装着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作家——还有许多从事艺术相关行业人们——都是极慷慨的,他们舍得将那些缤纷的画面叙述下来,分享给我们。当遇到很对胃口的书或文章,我总是心怀感激的。就像是冬去春来,百花齐放,整个世界因为这些此起彼伏的故事而变得无比精彩。看着别人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一件东西一个人,都好像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触。多么美妙!与此同时,就连作者本人,都好像栩栩如生地从书中走出来了,她或是他,在你的眼前带上千百种面具欢笑愤怒,哭泣甚至是恐惧模样,都跃然纸上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让我称它为二十五个世界。每一位作者的文字,都像是一把钥匙,各自通往不同的世界。或许你会说,这些不过是快餐文化中衍生出的快餐阅读,披上“清新”、“韩寒主编”、“文艺阅读”、“人气”等等蛊惑人心的皮子,没有以前那些“文学大家”作品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严谨美感或是思想深度,而仅仅是给予了些许阅读的快感共鸣。好吧,的确很难去反驳。但或许这些阅读的快感、轻松、小小共鸣的的确确就是现在的我所需要的吧。

  现在的这个世界,浮躁繁华,真叫人又爱又恨。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二):太多的做作 偶尔的清新

  一个,装过,删了。原因就是不喜欢看里边的重头文章,这本书正是合集,所以,不喜欢

  比如什么李海鹏之类的,通篇不就是写“我”么?当然是美化过的版本,虽然大家都知道那里边很大部分虚构的。

  很不喜欢那一种文青的调调。伪文青就更催呕。

  比如说韩寒不知道哪根筋混乱了,找陈坤对了个话,名为《我 们 一 起 谈 谈 这 个 世 界 谈 谈 这 个 世 界 里 的 我 们》,很文艺的名称吧。

  里边的陈坤是这样说话的:“我一直在看你的眼睛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个温和表象,是如何流露出那样犀利的文字?这是我很感兴趣的。” (呕)他还这样说:“我们的区别在于,我把所有伤害人的话都说出来了,把不伤人的话留在脑子里。所以今天的谈天,你也许不会说出真话。” (这尼玛是在学柴静吗?)

  印象比较深刻的只有这几篇:韩寒《微博微信》《一次告别》,烁红( 90后入殓师 )《要么实现,要么遗憾》,宋小君《致 岁 月: 你 终 于 对 我 下 毒 手 了 》,绿妖《永不冷场的人生

  绿妖《永不冷场的人生》:“在家中,人们习惯开着电视。开着,谁也不看都行。但一旦关掉电视,就仿佛无法承担骤然出现寂静后果电视机,是无话可说的人们之间的滑剂,是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自身引向外在世界的小红旗导游。它让我们发现,许多亲人间原来是没有多少话可说的,必须靠电视机里的人们出面化解尴尬。当人们对电视机的声音变得麻木后,它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背景声”

  “大多数人是害怕寂静的。在春节聚会中,寂静等于冷场。幸运的是永远不会冷场,永远有成长中的孩子成为安全话题:多大了?多重?”

  “在一个大家族里,总有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成为话题中心。有时候,我感觉人们要小孩,就为了让自己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没有那些源源不断套话,谈什么呢?谈自己?成年人的聚会,是不谈自己的。尤其老年人,在人生中早已取得豁免权,除非是身体堪虞,才会成为问候中心。已婚已育也有豁免权——他们贡献自己的孩子作为话题。单身者是谈话的中心。但是,人们毕竟要有话题可聊啊,谁叫单身者没有孩子可贡献呢,那就贡献自己的私生活、感情状况收入情况以供解颐吧。 ”

  “一个县城边界比一个国家的国界还难以跨越。人们不愿儿女离开,到外地谋生。农村的孩子,书读得好的,早就知道自己要离开。大一点的城市,人们对于人口流动习以为常。在各种形态的城市中,县城最为保守,在那里,儿女离开原生家庭到外地发展,会被视为不孝(想一想,家中老人冷清 !)小县城的人,其幸福感可能居各种形态的城市居民的首位。所以,丁克族是可疑的——你们想干啥?你们晚年怎么办?人们养孩子的思维,还只能到“养儿防老”,再也无法往前一步了。哪怕现实中养儿已经不能防老了,还要啃老,也还是停在这里。因为这是人生的全部希望。 ”

  烁红:“我们耳边总是充溢各种等待的声音。等我有时间了,我要如何如何;等我有钱了,再去做什么什么;等我退休了,我就去办。于是,各种美好都无限地延后着,有些永远等不到了,有些即使你等到了,是不是还有当初的心情和当初的人? 遗憾大多来自等待。人人都有很多打算愿望,要么实现,要么遗憾。这是现在的我,一个入殓师所理想的生活。愿世间少些遗憾,多些实现。 ”

  韩寒:《一次告别》“并不是我推卸责任,也许,在我数学考了满分以后,这故事完全可以走向一个不同的结果。依我的性格说不定有些你们常去的网站,我都参与了编程 ,也许有一个理工科很好的叫韩寒的微博红人,常写出一些不错段子,还把自己的车改装成赛车模样,又颠又吵,害丈母娘不满意。”

  “”虽然蒙受冤屈,它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那些更值得也更擅长的地方,我现在的职业都是我的挚爱,而且我做得很开心。至于那些同学,十几年后的同学会上,绝大部分人都忘了这事。人们其实都不会太把他人的清白委屈放在心上。 ”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三):想想这些年

  刚刚拿到书、只看了序。然后打开页面码这篇文章。

  让我想想、我第一次读韩寒是初中年级。《光荣日》。

  那时候我真是讨厌极了他,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看不进那样裸露直白的文字,心里想着这厮怎么就一流氓还出书,还这么火?

  许多年后,想起当时的情形,我想我们都有错。那时候的韩寒还未曾这样经过沉淀历练并懂得收敛锐气自我反省,而那时候的我,带着浓重伤感小资文艺气息,十三岁的姑娘读不懂韩寒,也不该读。

  第二本是《长安乱》。我想如果不是这本书,长久的时间里我都会带着对这个大龄青年的鄙视和唾弃拒绝关于他的任何作品。我是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看的,起先还带着浓重的不乐意,可是少年时候的自己不学无术,只爱旁门左道,比起那些晦涩冗长翻不到头的考试试卷,这本纯白底黑字的小说显然更有吸引力

  这不是韩寒最好的一本书。如今看来语言嚣张跋毫不收敛,虽然还是一贯的韩寒风,却锐气满篇。

  正合我意。这篇反而出版的更早的小说,对于十五岁的自己来说更容易被其中偏于武侠存在少年爱情情节吸引。并且,在那个年纪,我开始渐渐摒弃四娘每天忧伤逆流成河的黑暗情绪,更偏向于把浓重的情感化为轻描淡写的释然,并带着少年的伪愤青情怀。后来我用《光荣日》从同学那里换走了它,至今放在书架郑重其事的一排。与好坏无关,只是重要

  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可以说,韩寒,对我胃口。

  说到这里,插几句。对于多年来对于韩寒和郭敬明的争吵屡禁不止,我未加入哪一派,并对双方都理解。我也是看着郭敬明《夏至未至》度过敏感青春期的姑娘,并且至今觉得那是本不错的书。郭敬明出了这么多书,《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夏至未至》是经典,也是唯一令我感动的故事。什么狗屁抄袭我懒得管也不想管,只是从书里,我看到了郭敬明的真诚,我读到了他自己。其实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们的社会不够宽容,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就像强迫症患者,抓住了一只虱子就要把所有汗毛拔下来。我们咄咄逼人,我们嘲笑讽刺,我们自以为是,当在这些阴霾笼罩下的被害者终于站起来变成了我们想象中的人,于是我们用一副“你看,我没错”的表情站在一旁用更加犀利的言辞嫉妒着。

  我不喜欢现在的郭敬明。他和韩寒都在某一时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但是在我看来,郭敬明走得太远了。又或许是从前种种伤害让他包裹起了自己的情怀,变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坏人”。无法评论对错,每当我想起众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想起《消失的子弹》里刘青云说: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是为什么,好人会做坏事

  人类本身就是矛盾。但是我相信人性里存在绝对。这种绝对应该由慈悲而始,由忏悔而终。我记得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中,有一位记者问到韩寒关于郭敬明的看法。我喜欢他说的话,十分中肯。我记得里面最后一句大抵是说“作品没有什么好坏,但是作为一个作家,在道德上应该有职业底线。这是我对他真诚的建议。”

  韩寒是一个慢慢活的明白的人。在我看来,他善于思考和被思考,他犯过错,但是愿意反思,才把这条路走亮堂了。而郭敬明其实自始至终都怀揣着对于社会的极端思维和潜意识报复心理,同样,这样的人对于感情也是极端重视的。任何事情走到极端都会颠倒,以至于出现了前几年种种的事端。我并不认为他是错的,我想他只是不够幸运,在这条轨迹上,在最关键的那个点,没有遇到好的向导,没有人或事在他价值观天平左右摇摆时出现拯救他,才让他走到了另一条路上。

  不可否认,感情极端的人更容易获得大众认知成功。可是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成败。如果你活到死的时候还逞强的笑着,其实心里却呐喊着这么多年的控诉:为什么不理解我,受到伤害的是我,我只是保护自己而已啊。

  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跑远了。回到韩寒。

  再后来读高中。自己大概突然开了窍,又或许是懂得怎样弯腰。开始心甘情愿趴在跟丧礼撒的白纸一样卷子上每天从早做到晚。那一段时间,甚至都来不及痛苦

  那几年,只读韩寒。《一座城池》《毒》,到后来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他妈真是太喜欢这个名字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天天从题海里抬起头来,望着天花板上的吊灯,听着教室外面没完没了的知了叫,我就是觉得纠结,这种纠结不是难过,就是一种活不明白的情绪,我带着孙睿《活不明白》里的男主角热血屌丝至极的情怀,每天重复相同动作,觉着心里关于信念的钟摆当当当的敲得我脑袋疼。后来我看到这本书。我靠。我当时就一个感觉。老子***就是想跟这个世界谈谈。真真说到我心坎儿里了。

  我现在已经忘了这个故事跟1988有没有关系,不过我开始渐渐觉得,韩寒是个温情的人。这儿词儿用来形容大老爷们儿可能不太合适。不过就凑合着看吧。我喜欢他故事里男主角一副看似吊儿郎不经意糊里糊涂没出息样子,但是从某一方面来看,他们,都是善良至极的人,。

  我懂他们。

  这个社会已经很久没有给善良的人好果子吃了。大抵是我们习惯了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世人。于是无私变成了做作,奉献变成了企图,真诚变成了虚伪。我前面貌批判了太多次社会,整个一愤青。

  但是我想在这里说,我相信这个社会。我觉得它其实还是好的,并且用那句庸俗的话:“我相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只是媒体向我们渲染了太多负面的故事,或许用“摘选”更为合适,因为无可否认,这些不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人确实存在。我并不反对媒体这样的行为,相反,这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更完整的一面。

  我想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是说置这些负面报道而不顾,更不是从此变成和新闻中一样的人,我们怎样置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去完善自己,变成一个善良的人,这才是难事。这种平衡非常难达到。我做不到,世上鲜少有人做到。

  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还没有做到,就放弃去做。

  再后来。韩寒出了杂志《独唱团》,我只买了一期。当然,也只有一期。停刊的原因大家都明白,也不在这里赘述。

  我喜欢周云蓬那篇《绿皮火车》,也是从这儿开始,我试图去了解这个盲人民谣歌手。后来他出了一本书《春天责备》,我犹豫了一下没买,好像太贵了。或者我还是更喜欢听他唱歌讲故事。

  这本杂志里,韩寒继续着《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那个时期,我已经把我的豆瓣说明改成了“我愿意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我觉得挺好,真的挺好。人生总是要经过一段撞了南墙还不死心的狗血剧情,然后擦掉脸面上的脏血,回归最初的自己。

  再过了一段时间,韩寒出了本《他的国》。我没看,到现在也没看。没啥理由,我那段时间经费紧张,后来宽裕了,懒得买了。也许以后会看,听说不错。

  去年出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吧,在北京买的。各种文体结合,但是挺不错,相比于小说,我更喜欢杂文里的韩寒。我不觉得复杂是个贬义词,但是我喜欢简单这个词。我开始觉得韩寒是个很简单的人,这种简单非常难得。盗用海子的诗:他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他的幸福,并且为陌生人祝福。我特钟情封底书名下面的话,接着书名是这样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简单的人,心有大爱,才能看透彻,懂慈悲。

  然后到这本,其实之前就听说《一个》的电子杂志了,但是说实在的,我从来没看过电子杂志,并且对它十分不感冒。我觉得书就是书,杂志就是杂志,搞个电子是什么玩意。你搞个电子女友电子男友的你有感觉吗?摸都摸不到,怎么爱。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跟笔记本套似的。我随手翻了翻,看到了很多受过争议的歌手作家以及其他职业的人的名字。书做的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并且还有我的男神陈坤。

  但目前为止我只能对这本杂志持着怀疑的态度。

  那么,韩寒,让我看看吧,看看这一年你做了些什么。看看这本越来越像文艺杂志的杂志到底会不会让我失望。

  是的。文艺没有错。但是复兴“错”了。希望你“错”的彻底。

  :在这吐槽一下当当网,姐姐我本来就是预售版,怎么没有送书签还有什么限量版的啥玩意...本来想找你们客服的,但是想想算了,整那玩意儿没几天也得弄丢。果然阿Q精神在我身上绵延不惜。

  :我不是韩寒的脑残粉,也没看过他所有的书。只是习惯于远距离欣赏有意思的人。所以文中如果有书的出版顺序啥的白痴错误请各位见谅.....在这里提前道歉,实在懒得查资料了。

  此致 敬礼

  ora

  2013、08、29 于成都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四):一个:很高兴=一本萌芽+一本时尚杂志(有少量剧透)

  接触一个还是最近的事,但作为一手机动物,后来就会每天都看它,而且是坐等更新,有时一篇看两三遍,还将好的文章转载保存。一个涉及面很宽,有很文艺的有很现实的,很对我胃口。

  所以在23号发售的前一天提醒自己明天记得网上订购《很高兴见到你》,很高兴的是第二天当我正准备买时一朋友发短信说已经帮我买了,注意查收。

  打开《很》这本书时看到全是些熟悉的名字,从作者到编者,除了陈坤、李海鹏、蔡康永、曾哥、邵小毛等名人然后七堇年、张怡微、那多、赵西栋等让我想起了《萌芽》。

  记得中学时上榕树下看《萌芽》,而且每期必买《萌芽》,自己也幻想有一天参加个新概念获奖。萌芽杂志社就像芒果台,新概念就像他们推出的选秀节目,捧红了韩寒,郭敬明等人,当然也还有一些没能大红大紫的比较小众的作家(是的,那会儿跟我一样大读中学的学生他们现在都是作家了)也像芒果台一样杂志社自产自销,尽量捧。

  我一厢情愿地猜想这本书上面有些不认识的作者估计也或多或少跟《萌芽》有些联系,从作品看,题材大多还是学校学生生活,故事不复杂不曲折多讲成长、讲理想、讲爱情传递要么正要么负能量(我所知道的萌芽负能量居多),风格要么小清新要么幽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萌芽+一本时尚杂志。有文字有图片,字数不多也就两本杂志的那么多。萌芽帮已说过,时尚的部分则由那几个名人负责,不得不吐槽一下曾哥的《和大叔恋爱》,多国留学、抽水烟、学设计、啤酒、香水、群p同性泳池派对、最后才是与大叔***恋爱。多么时尚的元素。曾哥还在文末备注本故事虚构,好像生怕别人误解他与大叔的恋爱是同性恋。我想说的是,曾哥,别闹,还是自己呆在娱乐圈捣乱好。

  所以这就是一本有点文艺的快餐读物。

  之所以从三星改成四星是因为看到随书赠送的书签上韩寒写着:谢谢你们十年来陪我安静或飞驰。这句话着实有些小感动,好像说给我听的,自己心里在说,一直关注着你从小到大,这句话还算有点良心。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五):我所不知道的。

  我不知道七堇年那种写矫情文字的作家是怎么上去的,我不知道曾轶可一个唱歌的为什么要邀她来写书,我不知道爸爸爸爸这文到底有什么内涵,我不知道那些枯燥的文字象征着什么。

  基本是以名气去收录的文章。没什么多大的看点。差,就一个字。ONE一个也是,跟出来的时候质量相差太多了,流水账各种,柏邦妮写的什么狗屎爆鸭子的文章都能。显示出的问题也不如那些没被登用的问题。

  如果你还没买这本书,我建议大家不要买了。里面能看的文章不过几篇。

  《贫穷耳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

  《风华来信》

  《火花勋章》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六):或许我们该慢慢走

  每个人都在寻找真理,寻找属于永远正确的东西。可是事情总是那么的奇怪,真理往往是悲剧的,充满着可笑与无奈。比如,我们一定会老,我们会离开人世,我们的未来会慢慢消淡。

  当看到真理的时候,你又变得不肯承认这些是真的,但是不由得不承认。

  好吧,我写不下去了,有机会会写完的,我只是希望自己还能好好寻找真理,多多看到这个世界每一处美好和阴影下。

  本来的构思是:说一说其实人呢,充满了好奇心,无论是八卦还是真理,接着根据这些展开讨论,加入两者的对比。再讨论害死猫的究竟是猫还是什么。

  写不下去了,马克一下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七):睡前读一本书

  哪本书,你买了却一直没有看?

  我有两种书籍会购买之后一直没有看,一类就是名著,如花重金买的一套《二十四史》,心理上会觉得这一箱子书我该怎么入手,犯难的情绪油然而生便搁置了看书的欲望。还有就是《百年孤独》和《罪与罚》依旧崭新躺在某抽屉的角落。今天总结的这4本书就是自己一直没看的类型,不太喜欢年轻作者的书籍,有关韩寒这几本书也有多年了,一直都没翻出来看,直到现在准备整理一部分书籍送给朋友才准备阅读一次。“文艺,清新,年轻”这是自己的感觉,虽然自己是年轻人,但喜欢年长者写的书籍。

  喜欢原因:

  1.韩寒主编,自然保持着“韩寒式”独特的文艺气息,书中有“ONE一个”APP人气文章,比如:张晓晗、咪蒙、蔡崇达、李娟等等,我比较喜欢的是蔡崇达和李娟两位作者。

  2.很简单的一本书,满足睡前阅读轻松书籍类型的伙伴,就当作看一个陌生书籍的故事后安然入睡。

  3.一些精致的图片,一些简单的句子,一些在身边的故事。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

  虽然自己不喜欢看年轻作者的书籍,但是既然有这些书籍,它们静静躺在抽屉很多年了,还是觉得自己应该翻来看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喜欢看一些经典的书籍,或者自己喜欢的散文和哲理性书籍,而对于文艺气息很浓的“年轻书籍”便一直不曾翻看。

  《很高兴见到你》事韩寒“ONE一个”APP一些作者的人气文章,“一个”系类的书籍应该出版到第八本了,我只有早期的前两本,也是放到现在才阅读。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蔡崇达和李娟的文章,对这两位作者有着不错的印象,蔡崇达是文笔很好的年轻人,大家熟悉的应该是他《皮囊》这本书,八零后作者,文采斐然。我很少看年轻作者的书籍,因为书中总是有一些口头禅和网络语,这一点是我不能接受的,再者因为年长者的文章更有厚度。而蔡崇达是有思想的年轻人,很优秀,文笔也很好,所以是自己喜欢的第一位八零后作者。表姐喜欢的是作家李娟,往常一直买了她的书籍,而我只是时常看到她的文章。

  本书适合睡前阅读,随手翻翻,看的是一些熟悉和陌生的故事,或者看到的是一份对不同生活的情绪。一些文艺的年轻人应该会喜欢这个类型,印象深一点的是陈坤和韩寒两个人以对答方式记录下来的谈话,《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随意的谈话方式,更显示了他们各自对生活的想法和观点,我觉得那是成年人成熟之后的坦然从容,有时候一场谈话比看一本书更有感触,是因为看到言谈中那份自信和笃定,成熟的人更有魅力吧。

  而咪蒙的《我的父亲要结婚了》这篇文章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几次了,可当再次翻书看到她的这篇文章还是让人生出复杂的情绪。一个家庭由父母和小孩组成,而父亲出轨,第三者对母亲的伤害,都让孩子承受了很多。父母做出的决定和父母的情绪我觉得对小孩影响都是很大的,可是很多父母却不以为然,也不曾为小孩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自顾大人们的自由行使权。我自己是敏锐的性格,对小时候父母吵架的情节记忆犹新,到现在自己二十多岁了,看到父母偶尔因为琐事拌嘴吵架,也能一瞬之间让自己心情很低落。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八):青春爱情故事合集

  下午无聊想去书店,二楼的书架已经空了大半,暗想难道实体书店经营艰难的风潮,已经波及到新华书店这种国企了?出于对书店的情结,周围转了一圈,赶紧找本书,以表示我对这里的最后的缅怀与惋惜。

  结账的时候,收银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只是装修,感情用事啊……

  这本书出版时间挺久的了,直到今天已经更了好几个版本。买过韩寒的很多书,一个工作室的三本,包括这本,大部分原因是冲韩寒去的,另一部分原因是书籍的版式,没遇到过哪个出版社的书,能让人在一个下午里一直把书看完。

  里面 90% 文章关于青春爱情,然而我在里面找不到半点青春的影子。

  部分作者的文章,依然停留在高中作文的水平,刻意堆砌形容词以达到800字的标准;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呢?关于故事,如果感同身受,我便记得,如果不感兴趣,翻过去就是了,谁的青春里没有几个故事呢。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九):按照约定

  按照约定来写书评了,总算没有对不起手机里特意拍下的照片,七堇年的《灯下尘》和蔡崇达的《皮囊》。努力把当时的感觉找回来,或者产生些新感觉也是好的。

  七堇年,我好像没有接触过她的作品,但这名字称得上如雷贯耳。作家嘛,要么是催稿时被编辑逼得想上吊或者想一刀捅死编辑,要么是灵感女神不来榨脑浆榨到大脑空洞,我怎么也想不到“作家”需要另找工作。所以带着点兴趣盎然读下去,才发现另一片荒芜的地狱。

  对于那种你痛,别人知道,但是谁也帮不了你的感觉,我深有体会,但是有体会不代表能痊愈,我还是时不时黑暗一把。萝卜不能自拔,自己才能自拔。

  抑郁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让你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外表沉静内心翻腾。我是不觉得我有机会得上这么高级的病症,但是擦个边也够辛苦了。我有点不能想象病到需要服药是一种什么情形,“每天专心致志地想死的事情,专心致志地想”,是不是比这还严重呢?

  总有人跳出来说四肢健全生活健康抑郁毛啊,我也很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还真是得不出结论。抑郁似乎是更偏向于精神方面的一种情绪,一种不得解的茫然,就像一个人在路上好好走着,每条路都笔直大方,但是他突然就迷路了,突然就看不到周围的路,突然就陷进了一片黑暗。陷进黑暗之后怎么办呢,是按照脑海里记得的方向坚定地继续走下去,还是随便找个方向走?抑郁则是不走,心里知道要走,但是身体不能动弹。不动,不是失去意识,而是更为清醒地看见自己,从上到下,由内到外,身边环绕的黑暗好像凝成液体,一点点被身体所吸收,然后从内部再扩散出来。不同于身体的疼痛,这种痛感无法消除,无法转移。后来我非常能理解那些因为抑郁而自杀的人,因为太痛了。任何能将你从那片痛苦中解脱的方法,你都愿意一试,哪怕吸食毒品,哪怕失去生命。

  听说自杀的人会下地狱,但是如果活着已经生不如死了,如果地狱能让一个人远离这种精神疼痛,那其实地狱听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未必如此。

  蔡崇达的《皮囊》写得非常好,很短的短篇,但感情浓郁到似乎随时要喷薄出来。不过我最受触动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请一定来看望我”。其他情节我也受感动,比如阿太的心狠、阿太的舍得、阿太的哭声,等等。但最让我崩溃的,是这句。

  我非常想念我的奶奶,只是她从来不进我的梦乡,哪怕我一整天都想着她,或者睡前想她想到大哭一场,她都坚定地不出现。我只好在回忆里继续回忆。

  我曾经有段时间每个星期一都会想她想到差点哭出来,然后偷偷摸摸打电话给她。她接起电话的时候很吃惊,也没多说什么,大概类似于“好好去上学”之类的,然后我就心满意足去上学了。我不能理解当时我的情绪,我们也从来没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遗憾。

  奶奶不在了,我的心永远空了一块,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如果有天堂,希望奶奶一定在上面。“请一定来看望我”,但是,如果天堂有规定说不能随便进入别人的梦里,那就不要来了吧,反正我一定好好的。

  七堇年的《灯下尘》让我回溯了丑恶的回去,蔡崇达的《皮囊》则把我带了出来,正如《灯下尘》中写的,“……如果说写作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作品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那一束你原本看不见的灰尘。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在活生生的生活中飞舞,包括你我。如果不是因为一篇文、一本书,你可能不会知道有这么样的一群人,生活在这么样的一个世界中。而有时候,知道另一些人和你过着一样的生活,经历着一样的辛苦,抑或和你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着完全不同的辛苦——都是安慰。”

  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何我那么爱看书,有时候我不想,或者不能为自己的痛而哭,但是我可以为别人而哭,为别人的得与失、苦与痛而哭。人生也许是绝望的,但至少我们头顶上悬着一盏两盏三盏灯,就算驱逐不了黑暗,短暂的光明、微弱的光明也是好的,可以供我们互相安慰,互相理解。

  《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十):永不冷场的人生

  ”在家中,人们习惯开着电视。开着,谁也不看都行。但一旦关掉电视,就仿佛无法承担骤然出现的寂静后果。电视机,是无话可说的人们之间的润滑剂,是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自身引向外在世界的小红旗导游。它让我们发现,许多亲人间原来是没有多少话可说的,必须靠电视机里的人们出面化解尴尬。当人们对电视机的声音变得麻木后,它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背景声。小孩做作业时,很少有家庭会专门关掉电视机——他们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

  当你穿越拥挤的人流时,当你骑车碾过一块石头时,当你在无名大街和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时……你是否停下过脚步感受人潮的气息,是否有过背叛地心引力的眼泪,是否有过彼此对视莫名的微笑?……你可否,想过曾想过这些瞬间,哪怕只是一闪而过在脑海。

  或许你和大部分人的回答一样,没有。

  生活在这个行色匆匆的世界里,视野中尽是焦躁的红绿灯,抚媚的霓虹灯…在这之外,是喧闹的声音,汽车的鸣笛声,家人的唠叨声,老师的责骂声,老板的催促声^……我们生活在这个永不冷场的人生中。

  原来不光是选老婆,生活也是红玫瑰白玫瑰:梦寐以求的,未必有想得那么好——有了就知道了;从前看不起的不要的,未必有那么差——没了就知道了。

  因此,有时候,我们什么时候都不缺,我们有大片的土地可以一个人生活,渴望着一个人的寂静,可是却永远缺少一种实现的勇气。

  但这样好么?一个人,如果想走的快,固然需要不断的承受外界的刺激,不停的往前走。可是,这样真走的远吗?

  既然生在这个永不冷场的世界,那么就尝试着让心灵安静下来吧。一个人的时候,聆听着淡淡的音乐,看一本《一个》感受下这喧闹的安静。就像广告语说的”让心灵去旅行“。试着让心灵去安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