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慢骑中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慢骑中国》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4: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慢骑中国》读后感10篇

  《慢骑中国》是一本由传叔银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慢骑中国》读后感(一):《慢骑中国》序言

  这年头骑行去拉萨的人太多了!我各种羡慕嫉妒、恨……

  我不是骑友,但是我很羡慕骑友。一辆单车,身轻如燕,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绿色环保不说,这不烧油的家伙还轻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小沟小坎扛着就过去了,堪称出行第一神器

  结识传叔银是缘于在网上的闲聊和彼此对对方兴趣,因为玩的不是一路,自然我懂的你外行,你懂的我也不精通,彼此有交流空间

  传叔银有一天告知工作辞了,搞了一辆相当不错的单车,说是要出发了,吼吼——梦想总是在付诸行动时候才显得那么的伟大

  哪像我,计划做了一个又一个,却依然还是一个计划。

  我热爱户外运动,虽不精通,虽经常计划赶不上变化,但依然热爱,因为,这世上有像传叔银这样的人在刺激着我的肾上腺激素

  放开那城市沉重包袱,去户外转转吧。

  无论你是坐车、乘船,还是徒步、单车,不要让生活只是在那钢筋水泥的框框中转来转去

  这几年一直在出版关于户外题材书籍欲罢不能。传叔银是在众多骑友中被我发现的一个充满幽默严谨乐观豁达普通人,也是一个让人尊敬热爱生活勇士

  一个人不能只是去登珠峰才伟大。

  能放下现在的一成不变,去追逐梦想,才是最伟大的。

  哪怕你的梦想只是想看看蓝天

  特别鸣谢重庆出版集团郭玉洁女士对户外运动事业慧眼和大力支持感谢李云伟编辑辛勤工作。

  徒步骆驼

  《慢骑中国》读后感(二):自此万里关山,由此定名

  想起一段小插曲,于是就由此开始写下读后感吧。几年之前,时值父上大人本科母校校庆日,于是父上和他的小伙伴们返校看望昔日的授业恩师,回来给我讲起一位讲授专业课的老教授生平老爷爷今年已经年过七十,终身未娶,一个人过着极简单的生活,每月除了留足生活必备花销剩余工资全交给了组织,从父上在校读书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了,至今不知统共已经交了多少。老爷爷未有过手机五湖四海弟子连续拜访几次未见人影,均叹老人家生活飘逸,真个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势。在他们归程的前一天,终于逢着老人家回家,所以终于得见。

  ”哈哈,好小伙子,比上学的那时胖了!“老爷爷对我父上——他二十多年前的众多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位如是说。师生之间对话由此展开,原来,老爷爷前几日出门在外,是和同龄的老先生们一起骑行了。父上描述中的老先生除了科学家的严谨之外,生活中平和质朴,如今桃李齐聚,细说当年事后,再听老先生讲这段时间的骑行见闻,让人不禁心驰神往。在我想象中的 骑行者,定是不慌不忙,用车辙遍历大好河山的一群人,没有赶路的匆匆,只有对大地寸土人情风物的好奇心。一路有山有水有书,有人有物有歌,没有什么比“我来过这里”更加温热存在了。

  我曾想沿着长城,从我的祖籍地出发,从山海关起,穿行到我的生养地,嘉峪关。可惜一直未能行成。如果在路上,一定总能到达,如果在路上,一定是最最生动感触。所以,那些没做的事情,如果不提上日程,就可能永远只能是奢望了。

  也许没有什么比在长途的旅行中看看那些一直未曾静心阅读的书更棒的了。想起半年前和过去的同学侃大山,说来说去归纳成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怎么样都好。”我们提起了同学的同学背包去非洲游历的经历和哪天找个好山好水的地方做做义工冲动。似乎,在途中已经成了一种日渐成熟的生活模式,啊,那种生活在别处的浪子情节,永远是那么激荡人心。惟其抽离,才能静心读书静心想事。

  由是,心可以慢,行动却不能慢。传叔访木心一节,看得我几欲落泪,那种平铺直叙里淡淡展开的情节,仿佛记忆里满是江南烟雨暖暖褐色和鹅黄的色调。我相信文字描述风格是会带来某种颜色或某种质感感受的。

  关于传叔的这本书,全彩页的奢华质感读起来真是非常爽,虽然基本没有传叔和麦阔的正脸儿。想来,和脾气相投的同好或者友人一起结伴而行,确实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经历。想起《围城》里鸿渐和辛楣议论过,应当婚前来个旅行,能够结伴出行而不觉得对方面目可憎,那多半结婚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想,能够结伴以如此亲近大自然方式进行一段长距离的旅行,那多半一趟旅行下来,对那些山河的记忆里也会有了一个特别的旅伴。此外,以某种事物的同好连结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件很神奇美好的事物。

  最后的最后,我喜欢传叔透露出来的生活态度和他银魂的世界观,哈哈。

  《慢骑中国》读后感(三):第一次书评---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是我第一次读在豆瓣上认识的人的书。

  买来翻了一点还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枯燥的,像流水一样的旅行日记呢,但是后面越看越爱不释手

  里面讲了很多的心境感悟,正是和我现在得境遇很像的,从一个快节奏的工作换到了一个慢节奏的工作。

  在换工作的档上,曾经失落,就是书中说的信息的饱腹感,曾经追求效率,要学好多,要得到很高的提升,看着自己年龄就会觉得自己曾经浪费了多少时间啊,心里悔恨着急,给自己定了好多目标,可是一下子又实现不了。

  但是慢慢地就不再这样想了,很多事情不能着急,何不在这个慢节奏、又轻松自由的工作当中慢慢补以前的课呢,多看几本书,像传说说的,找到自我,然后再补充技能知识

  不管生活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不管是在无所事事还是过得很充实,说到底都是一种心灵体验嘛,自己觉得好就好了。

  对传说说人生的意义,要慢慢体会才能印象深了~哈哈哈

  《慢骑中国》读后感(四):论如何成为好机油

  如何认定一双好机油?让他们一去万里向西游。

  当传银遇上麦阔,美好的情感便被触动。他们火速勾搭成行,一起骑了很多的日,更共同睡了很多的夜,其间还湿了不止一二三四五次。

  如此有爱的二人配,竟始终不逾矩,紧闭柜门,一直不去滚床单,委实教人深深忧伤——也许,这是女性介入导致的结局

  本书作为建立维护机油关系的超级实用指南,通过一个又一个日和夜的亲昵拌嘴,讲明了机油的和谐发展之道,也成为研究二人组好机油的精神世界构成要素典型文本。个么,二人组好机油之奥义在于……?

  一、你和我,都是现代生活反叛者

  二人相遇,在乎慢骑,慢骑是对现代生活的小小反动,意在逃离现代快节奏和信息化生活对人本身的碎片化和物化。

  不知是幸或不幸地理上的现代社会集中于我朝东部,从东部西进西藏,恰好也是从工业城市前往略带原始风味山野。这一路数与传叔的意图一致了,这也是麦阔想要的。

  二人同心,其利断袖。

  于是这西行去西藏,亦是向着回归本真生活的目的行进。传叔他们慢骑和慢生活的目标,近似无欲则刚的蛋腚,带着显明的保守姿态。这也不难解释,传叔为何屡屡提到《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瓦尔登湖》。

  好机油矛盾低调着,要不断迎战拍照欲望发表(白活)欲望、二人完美世界破坏不安、熊孩纸的威胁……但反讽的是,慢骑愈近西藏反而愈难办到,冲坡时不得不与慢骑背道而驰,与其他“骑友(或车友)”的较劲,都让传叔暂时背弃了初衷,呈现出思想的小小骚动。好在,传叔能够及时觉察自己人性的反叛。可见一枚好机油的修炼心力之路是何其不易。下面便要讲到其中重要的一条:远离与亲近zhuangbility。

  传叔和麦阔的骑行,原定并非简简单单的运动型zhuangbility,zhuangbility在书中是作为传叔批判对象出现的。像在湖边的撩起裙裾拍照的风骚小娘们儿,勾起的不是传叔的性欲,而是一顿bs。

  但是,传叔岂能免除zhuangbility的嫌疑,文本的使用频率,在书中的比例超过目前俺所读过的任意一本骑行书,而且他必定标上出版社甚至出版年,以示来源可靠。顺嘴一提,豆瓣一定要好好推介这书,因为传银在书中一直为豆瓣代言,涉及豆瓣图书、豆瓣小组、豆瓣FM等多个产品

  我们不得不推导出一个不免恶意假设,传叔对于自己思想的傲娇,并不亚于他对于一般骑行者的傲娇。

  一、你和我,都是对方的思想跑马地

  袜子神的使者、爱骑车不爱壮汉推车的传银,一次次用书袋在麦阔的“小”脑袋里跑马,意图在人格熏染外,达成文化野蛮的慑服。

  但麦阔未被理论框住的灵魂很快习得传银的部分套路,开始反制传银,书中的气质后来偏于严肃,搞笑段子数量减少,亦从局部证明传银这个文明人对自己的愤懑不满

  而且传银还被野蛮的麦阔激起了反省的心,机油情谊自此升华至血浓于水之高大上境地

  一、你和我,从陌生人亲密关系的完成

  传银和麦阔成为好机油的过程,亦是极佳的亲密关系的研究素材。麦阔是如何征服了传银呢?

  这不得不感谢补胎,车流如潮的大桥边上,麦阔为传银补了胎。爬坡的途中,麦阔折回来为传银补胎。两次补胎都让二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何以至此?麦阔用补胎的行为证明了自己是个靠谱的人,获得了对方的信任,这从传银的顺口溜一般的话语“麦阔,要靠谱啊”中可见一斑。这是深藏在潜意识激情

  信任成就第一步,然后就是亲密来升温。一路几千里,那么多日,那么多夜,吃在一起,睡于一处,拌嘴调情,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亲密关系。

  激情、亲密之外,便是承诺。传银和麦阔从一开始就约定共同慢骑,他们订约,他们也便守约。麦阔听传银的话,传银也念麦阔的好,事儿就这样成了。

  综上,你们可知,怎样做一对二人组的好机油了。这也是这书使人欢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番外:

  1、文风变异和传银的性格分析

  本书的网文格调藏着创作激情和得意扬扬,时而滑稽,时而傲娇,时而正经,时而不满,传银的主力花在风趣戏谑形象之营造,但这些变态也颇值得玩味,更显出传银这个“转主”被掩藏的多面个性

  文风的变异,给人印象最深的即是回忆访问木心的段落,也许是传银对木心十分尊崇的缘故,牵涉到木心的文字,经常不由地走向严肃调调,这与构成全书主体的“轻佻”文字构成了奇特反差,露出传银精神被灼伤过的痕迹

  2、作为并非单一叙事者的传银

  毫无疑问,传银是本书的叙事主体,但阅读过程中,不免怀疑麦阔被传银进行了附身,如此一来,传银同时霸占两个叙事者,似可见作为作者的传银的控制欲,这也使得麦阔的呆萌形象因此受到局部侵蚀

  3、叙事者传银的暂时性缺失与“我”的出现

  由于传银是作者,传银也是主角,“我”几乎失去存在空间和理由。因此除了少数追忆片段,“我”这个字在书中很难见到,但后来“我”甚至短暂地大摇大摆踢跑了传银,占据相当篇幅。不妨猜测一下,传银在当时的精神正不佳呢,具有超级霸权的“我”,便伺机逃脱了他用心的控制。

  4、传银的修辞

  传银的袜子神教诲录仿照圣经和合本的文体,他在对话中也善于使用拟音手法制造笑果。比如摸摸—么么哒。

  《慢骑中国》读后感(五):慢,才是人生

  慢,才是人生

  我记忆当中,干得最慢的事,莫过于小时候父亲牵着牛在秋收后犁地。

  牛是老牛,走得不疾不徐,稳稳当当。犁是也是老犁,父亲用了几十年。

  犁地,就像一场没有目的的旅行,不停的走走走,慢慢悠悠,牛走慢了走歪了,便吆喝一声,或者在风中挥鞭。牛皮的鞭梢在空中轻卷,发出清脆声响。牛,猛然一惊,加快几步。

  虽说只是在一块田地来回走,但仔细看去,一路风景绝然不同。比如你从早上到晌午,从田垄的一边到另一边,在缓慢的行走中,你发现那天空的蓝在弹指间嬗变,云彩翻卷无常,掠过头顶无形的风声莫测,当然田地里泥土气味、远处的林地、空谷、更远处的村庄和绵延的群山也是瞬息万变

  当你开始注意这些细微变动时,你就会慢下来了。世界仿佛也慢了下来。

  而一旦你慢下来,便会看到更多的更美的风景。

  慢,或许就是发现美的法门

  可到底如何才可以称得上慢,如何区分快和慢。这在我看来几乎没有答案

  因为生活中,我们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在搜寻更快的那一个人。而且所有的人在奔跑着赶向最快的那个人。可是我们要赶往哪里呢?我们并知道。

  “我们要慢下来。

  传叔对自己说。”

  传叔《慢骑中国》开篇这样写道。

  当我某个深夜忙完手头的工作,打开传叔这本新书看到这句话时,心里顿时激荡了一下。然后挑灯夜读,搞了个通宵,一口气看完了。我曾发誓不再熬通宵的,我也暗暗自责不应这么快地去看完一本书,这实在有违作者的本意。可实在难以弃书。

  就像开篇袜子神教诲录里所说,你们应当日出而骑,日落而息,不要赶路,赶路者会爆胎。第二天我果然酣睡了一天用来弥补我这个过错。而且半睡半醒之间,感觉自己一直坐在老凤凰牌大杠自行车上晃悠——那也是我少年时代唯一的交通工具。

  两个伙伴,从南京出发,骑往西藏。没有计划,没有归期。只有一个方向。

  这显然不是一本狭义的骑行游记。除了路上的故事,以及沿途风物和邂逅的人,它更多是一本让你如何慢下来的书,且让你如何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节奏。

  一头走在田地里的牛,一把木犁,一片山峦之上的云翳,一缕拂面的晚风,一只飞过林地的鸟,一群游弋在湖心的鱼,一棵站在秋天街角的树……

  随心随性,慢下来,你才能邂逅真正的人生。

  草于1013

  《慢骑中国》读后感(六):骑车去西藏《慢骑中国》

  骑车去西藏《慢骑中国》

  骑车去西藏,听着就那么浪漫,看了书才知道,竟然有那么多人骑行去西藏,基本上都是从江浙一代顺着318国道一直向西,经过川藏线到达西藏。一路上你会遇到一拨一拨的骑行者,其中传叔和麦阔,他们可不是第一次骑行入藏,算来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有藏地骑行2013铁定群,藏地骑行2013奋进群,藏地骑行2013奋飞群,青藏骑行2013铁定群等等,中间的年份每年都修改一次。

  虽然也经常骑自行车,最多也就骑行二十多公里,买再远过,更没骑行过长途。在城市里骑自行车和长途骑行完全不同,长途骑行首先要有一台好车,否则在路上出现问题,你可找不到修车的地方。还有各种装备都要齐全,要带上修车工具,补胎是最基本的技术,还要带保暖和换洗的衣服,洗漱用具,相机,手机,食品,水,等等,如果要露宿还要带帐篷和睡袋,另外衣服鞋头盔都不能用太便宜的,在野外对各种产品的质量绝对是一种考验,所以都要到骑行俱乐部去买。算起来没有一万块钱的装备你都出不了门,除了装备还有消耗,用书里的话讲,每公里的消耗只有一元钱就算是省钱了,如果宽松点就可能有3-5元,骑车都是跑长距离,所以所以骑车旅行并不便宜,和火车相比更费钱。

  书里面的传叔和麦阔这一次准备慢骑,横穿中国,其实他们的慢骑巡航时速也有18公里,而且每天9点11起床,够晚的,不过他们却发现总是超车,看来那些一边走一边玩的比他们更慢啊。

  318国道以前听说过,但是没太关注,看了介绍才知道对于骑行西藏,这条线路的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曾经做过一期叫做中国的景观大道,说的就是318,不过这个景观大道宽度有点宽,把318两边二百公里内的重要景点都囊括其中,这个距离适合自驾游,骑车离开干道,跑那么远实在有点困难。

  很少有从东北骑车去西藏的,东北经济不如长三角,骑行西藏,一走一两个月,加上装备,绝对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而且东北距离西藏过更遥远,时间要比从上海出发长好多天。

  书里面介绍了很多很多关于骑行的故事,原来他们 还有一位保护神,叫做“袜子神”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出处,书里面每一个节的内容前都有一段袜子神的名言,基本用的都是非常肯定的语气,来告诫你。在书的后面还集中了很多前面没有提到的名言,袜子神语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更多的是调侃,挺有趣的。而且写得挺有哲理,比如:小城市是一部短篇小说,大城市是一部长篇小说,在路上是一部无尽的史诗。

  书里最让我揪心的是两位大侠在路上遇到的一个女骑友,出了事故,摔车了,是在夜里突然遇到了野狗,结果摔得很严重,他们租车护送到成都,然后坐飞机回家治疗,这还算是万幸,每年都有骑友把命丢在了路上,毕竟骑行西藏不同于别处,这里有塌方,有缺氧,有莫测的天气,有高山,有陡坡,有悬崖……很多危险都是在别的地方遇不到的,所以要骑车去西藏,首先要做好准备,这是一段艰苦的旅程。

  《慢骑中国》读后感(七):万里路和万卷书

  第一次给认识的豆瓣朋友写书评。作者传叔银的故事是不寻常的,他可以称作一个专业慢骑人,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需要机智,也需要智慧。如果问他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你也许会得到一个回答,但更深刻真实的回答就藏在他的这本处女作中。

  作者与我说过,有点想把这本书写成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中国版,但其实没这么简单。

  书里有一句一定不能错过:“他们不是为了“单纯看风景,骑车晃悠才是正经事”。 《慢骑中国》不是慢骑指南,不过骑车爱好者们完全可以当做行业手册来读。

  不爱骑车从未骑车的读者也许收获更多,因为主人公传叔(并不完全是作者传叔银)和麦阔的对话和思绪不受公路拘束,读者会发现原来从南京到拉萨的慢骑历程也可以变成一场回味生平读过的所有文字,与它们在想象中周旋较量的机缘。行万里路原来可以给重温万卷书提供契机和燃料!

  不论是什么样的读者,都会随着传叔和麦阔徐徐的节奏开始变化,时而会焦虑地期待重大的“事件”的发生,读完却会发现心理高潮与“事件”关联不大,仅仅活着、想着、骑着也可以很high。《慢骑中国》是行路文学的一个特例,没有中古骑士的梦幻江湖,没有垮掉一代的疯狂颓唐,热情地搜罗天下文学,但骨子里是贝克特的绝世冷艳。

  这是一本令人读后不能简单用几个表达心情的词来概括读后感的书,所以写评论也不容易。我们都像传叔一样在生活中飘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见这本书,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就不用笔者赘言了。

  《慢骑中国》读后感(八):这一大篇跟《慢骑中国》有半毛钱关系?——小记传叔在小米地盘上的一次肖陶扩

  认识nothing传叔是在豆瓣上,每每读完一本推理小说兴冲冲地添加条目时都会遇到那个银不拉唧的头像。后来才知道,这家伙在银魂党里的排名远在推理迷之上。《银魂》这玩意不熟,但那句“自然卷的家伙都是好人”使从小因疑似烫发而饱受凌辱的我大感亲切,顺带着对这个银发欧吉桑头像好感倍增。

  再后来,发现传叔的正版身份居然是“长途旅行专家”,大惊——一个勤刷豆瓣不倦推理银魂不离手的御宅白肌美貌大叔怎么可以同时是一个骑着破单车蹂躏祖国大陆的悍匪!然后他就带着新书《慢骑中国》突然降临我朝九晚五生活得美滋滋地城市,搞得我和小伙伴们虎躯乱颤,开始向往一种本该拥有的生活状态。

  与印象中披风沐雨的骑行人精黑的外貌不符,传叔的大身材投下的影子轻易遮盖住我这条北方汉子。看得出他是个极细心而不失勇猛之气的家伙,但却从骨子里害怕过分条理、有安排和安逸的生活。当我白痴兮兮地问他怎么有如此长的假期来回折腾大好河山时,他用著名的袜子神教语录体告诉我:“不是从工作中脱身出来旅行,工作本身就是为了旅行。上一份工作是为了这次旅行,只有为了下次旅行才会需要下一份工作。”(大致是这意思!)

  这话让我和小伙伴们思索了一个晚上,然后决定继续默默上班。因为《慢骑中国》的第一句我们就做不到。“我们要慢下来。”这里的慢不是迟钝,不是放弃,不是厌世,正相反,是要忽略目标目的炫耀或者给某某一个交待这种强加的理由,开始脱掉生活的壳。所谓梦想大多是被这些东西束缚而实现不了的那个念头,慢下来,才有可能压缩触碰它的时间和空间。

  这些鬼道理没人不明白,但脱壳上路这事似乎只有疯子肯做。当年波西格漂亮地完成过一回,不但和儿子在黄沙骄阳下重建了奇妙的联系,暂时治愈了精神病,还顺带写成了一部从销量上看足以教诲所有宅男作家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当然传叔的自我感觉比波西格还要好,纵使在书中忍不住百八十次的推荐引用,还是不肯承认《慢骑中国》和它一脉相承。波西格在书里说他要是接着写写这些人的故事和心理活动那绝对会是部好小说,但他一转把奔着哲学去了,并且部分成功地把哲学拖下了水,而传叔却顺着小说的路子走了下来,要是慢下来读,也许也有不少读者会被拖上路。

  做好准备慢下来的旅行者似乎不怕孤独,也不怕结伴而行。

  靠点谱的旅行文学里似乎总有个风头不弱于主角的同伴,波西格有他儿子克里斯,传叔在书里有麦阔,在书外有美女卷卷。当传叔在老房子二楼的“繁花•我们图书馆”与越聚越多的朋友进行着最原始的“肖陶扩”时,卷卷始终安静地打着下手。我把相机歪歪地对着卷卷,看着她一头卷卷的头发,有种身份互换的感觉,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辞掉干耗多年的工作,随着主角一起慢走天涯的陪伴者。只是我描绘这幅美好图景时自己的形象总离不开桑丘……

  波西格在书里说“后来肖陶扩因为收音机、电影和电视的出现而没落了,在我看来这种改变不见得是一种进步。虽然思想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但也似乎变得更浅陋。”传叔跟我一样对此感受深刻,因此在自己的书中又引用了一遍。所谓肖陶扩(Chautauqua)的精髓就是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对话与行动拓展体验的范围——繁花这一年所做的八十几场活动大致也在此列。每个人都有接触、交流和发表自己看法、成果的欲望,可它的确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打压到难以出头。如今标准的交流方式是这样:有微信吗——有——加上吧——好——看过那个跳楼的新闻吗——知道,惨——你也玩打飞机游戏——玩——昨天那电影怎么样——烂,然后,无话可说,各自献身屏幕。

  也许肖陶扩这件事本身没那么神,美女美酒美声美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如今,连这些都虚拟化了。

  《慢骑中国》没有提供解决这一状态的方法,只是非全景式地展示了一段慢下来的生活。这段展示充分地体现了传叔的各种癖好。他用推理小说中叙诡的玩法分离出了一个据说令编辑头大的“我”,游离于情节外凝视着时而慢条斯理时而忙不择路的传叔和麦阔,时不时还留下新八和京极堂这种扣子,摆出旅行达人或豆瓣达人的姿态开一张物品清单或书单,再夹杂上不少偶遇事件和日常故事,全读完才发现这还真是部摔死不改吐槽恶习的人用精血喷出的“自转体”小说。当然它毛病很多,但既然书里那个人恰好也叫传叔,就不一一数落了,说多了铁定换回来一句:“别瞎说——要靠谱啊!”

  传叔的肖陶扩后来一不留神变成了吐槽大会。我就说他那炯炯有神的二目和看上去吃定了四方豪杰的大嘴不会只用来盯咬馅饼馄饨。他揪着一部讲单车骑行的电影一帧帧痛斥,恨不得把胶片上各种不合理之处剪掉重粘,在他看来,被这样的电影误导上路的广大青年在路上死一百次都不算多。

  再后来,吐槽吐到老屋子的房梁吱吱作响,我们一起逃到屋外。初秋的午夜微凉,坐在喧闹城市天桥和寂寞老城区石条子路接缝处的大排档边,举起扎啤杯,感觉有种慢骑回家的冲动。离明天上班时间还远,也不用担心警察叔叔抓醉驾,这是蜗居一寓的我和小伙伴们能想象出来的最悠闲一刻了。

  传叔说他会继续骑下去,也会继续写下去。而我决定……先学会骑单车。向革命友谊保证!骑车人,变形,出发!

  .S. 听说最近一星党看中了此书,这是要火的节奏啊,提前恭喜……

  《慢骑中国》读后感(九):真正的旅行没有尽头

  《慢骑中国》在国庆长假之后的新一轮冷空气来临之前,让我翻完了。得到赠书的时候,我问了传叔好几个问题,结果发现,我的所有问题这本书里都有,那么,这本书其实也是自传体的小说。事实上,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没将它当小说来读。等到读完之后,想着怎么去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总会想着这本“自转体”的作者,传叔银。其实,这个名字对我依然陌生,但传叔在豆瓣却越见清晰。

  “认识”传叔是在豆瓣,忘记互相关注的起因了,依着我选择关注的任性模式,感觉应该是因为他时不时会“散书”,所以,最早我对传叔的认识是“传书”,事实上,他的确也在“传书”,只不过,他有点“羞涩”地说:“因为把输都传出去了,剩下的只有赢了啊!”。

  如果你关注着他,你就会发现,除了骑行在路上,他阅读也在路上,读完的这些随他行游的书之后,他很快会将书散出去。从他散书的书目之中,细心的人会发现,传叔的阅读面之广让人很惊讶,这么一个有点什么都看、什么都懂点的他,注定是个很有趣的人。而《慢骑中国》里的传叔银就是这么一个人,那么,豆瓣里的传叔跟书的里男主角之一就是同一个人了,但,他说,《慢骑中国》是小说,那么,他就是活在“慢骑中国”中的人了。

  不知道那些参加他因这本书而举办的活动的人们怎么面对他,就豆瓣的他和《骑行中国》里的他,那个为他写序人“徒步骆驼”写下了如下的句子:“传叔银实在众多骑友中被我发现的一个充满幽默、严谨、乐观、豁达的普通人,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热爱生活的勇士。”读完此书,感觉这句评语是如此真实和坦诚,不管书中的麦阔是否赞同,至少,读者多少会由此感慨。

  骑行是个很有意思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说是“生活方式”,因为放下一切去追逐蓝天,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传叔银就这么开始他的骑行生活,当然,在他的袜子神保佑之下,同时,带着他读过和正在读的书,上路了。

  很有趣的是,保佑骑行者的袜子神说话的内容几乎都是《圣经》的变异版本,但,同时又总会让人发现,袜子神是那么呵护和懂得骑行者。在“传叔银”这个带着强烈“知识分子特色”的“路上人”时不时顽皮地穿插之中,麦阔有些“萌憨”的可爱陪伴中,整本书就轻松读完了。

  合上书,看看前后的介绍,在骑行了十多年之后,传叔银才写下这么一本书,虽然看见书上介绍之前他写了不少文章在各种报刊杂志,依然觉得这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谁知道这位作者还会写出怎样的书来呢?即便传叔银作为作者和作为男主角之一,其实,都是敞亮着的。就像扉页上写着的《袜子神教诲录》里的句子:“猛猛地骑一天车,和美美地睡一天觉,本质上并无不同,了解了这一点,你们的心胸可以更宽大,你们的道路可以更遥远”仅仅这么一句话里,其实藏着很多因为行游天下而经历后的辽阔心胸,豁达的心态,还有更多可以写的经历和故事。

  那么,不管穿着“传叔银”外衣的那个人到底是不是“传叔”或者“传书”,这本小说里已经告诉了读者,这是人生路的一段,是nothing的一段。“真正的旅行没有尽头。”

  【原文地址】

  网易 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391873053804/

  天涯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3560709

  《慢骑中国》读后感(十):不改其乐

  传叔和麦阔的故事,讲述了两个从南京出发,骑车到拉萨的两个多月行程的故事。当然,可能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体现,第三人称的讲述,一来一往的人物对话,总有跟着他们一起旅行的感觉。当然,旅行的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认识了骑车人唯一的真神:袜子神。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叫袜子神,但是也会跟着作者一样,在外的时候大呼一声:袜子神保佑!

  旅行,人生中的乐事。有时间有金钱,三五好友一起出去疯一把,看看名胜古迹,吃遍特色小吃,如此就该够了吧。现在的都市生活框架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是这样的旅行也是一种奢侈,更不要提作者这样的骑车去拉萨了。而车,不是摩托车而是骑自行车,一种纯粹凭着体力而行的技术活。相比一般旅行来说,时间更久,更累,却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慢慢骑车,是一种生活的姿态,莫让匆匆来去的旅行成为一场苦旅,让享受成为受罪。慢慢骑车,骑车人经历的地方也会成为自己身上光辉的荣耀,那是无法言语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少时候骑车,总有一种兴奋感。高高大大的车子却被自己弱小的身影所控制,让自己也变得似乎高大了起来。可是长大了,这种感觉似乎的确淡了很多。呼唤的低碳环保的时候,也不见到大街上车子会少一些。出行,自行车似乎挺难了,更别说有属于自己的爱车,和自己情意深刻了。旅行,看过太多人的故事,可是看得再多,那也是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不 勇敢的踏出一步,就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许别人的想法会是生活的更好,但是看到作者说他们的理想是摇摇晃晃。想到骑车确实是如此便偷偷笑了。

  准备工作有好些,完成后然后听从袜子神的教诲,一路飞驰吧。这些教诲很多都不是书本上可以看到的,比如说:闯红灯!再比如有澡洗时直须洗,莫待无水空搓泥。有些奇葩,却是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叔和麦阔两人一路有说有笑有打有闹,加上一些方言搞笑词语,让文章写得很有意思。自传体的游记有很多,地方也很多,但是莫要忘记了,这本书的重点是慢骑。大多都放在骑车穿越的那些地方了,海拔、上坡、下坡、拐弯,各种各样的道路。还有那一路上插科打诨的知识,能在笑中受益。用袜子神的话说,就是骑车就是活在当下,修炼在当下。使各种可能性自由的发展,不改其乐,希望会在其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