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母需要长大》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母需要长大》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母需要长大》经典读后感10篇

  《父母需要长大》是一本由孙钺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一):伴着孩子成长自己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早前在王府井书店参加过孙钺老师的一场分享会,感触良多,近日又阅读了孙老师的这本《父母需要长大》一书故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小小的感受

  讲座上,孙钺讲了一个自己的女儿小故事。是说她的女儿上课传纸条。其实传纸条这件事儿,应该还是很普通的,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而老师处理这种事情方式,往往也很简单——请家长。不过,老师却没敢青睐孙钺,因为老师知道孙钺是一个“不讲理”的妈妈。但是她的女儿还是给她打电话,说妈你过来。因为老师要请那个男孩的家长。孙钺去了学校,可没想到那个男孩的家长已经先到,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啪啪打了那个男孩的耳光。而她呢,第一句话就说,老师,如果你的课讲的很有意思孩子们不会传纸条。回去好好备课。

  如果我们因为孩子调皮捣蛋或上课不听讲被老师请进了学校会怎么做?就算不会像那个男孩的父亲责打孩子,恐怕也不会批评两句吧?为什么?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让我们认定了,老师才是权威,他们怎么给孩子怎样的评价,孩子就是怎样的学生。而孩子呢,是自己的孩子,错了就要说,甚至就还要动手教训。就算不是孩子的原因没关系,反正孩子是自家的,是自己的。可是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致命伤害,甚至,超出了老师给予的批评。那两个耳光出手容易,但是要多长时间才能挽回孩子的信任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听话,可是却不思考孩子厌学里有没有老师的责任。我们希望孩子热爱读书,却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甚至,混淆了学习的意义。我们总是说,好好学习才能考入好大学毕业了才能找到好工作,可是真的只有这样才算是成功么?何况,什么才是好工作,是别人眼中的体面收入丰厚?还是孩子能在工作中拥有喜悦平和心情?我们敢不敢面对自己的真是想法?这样的期待里面,是不是掺杂着一些,我们的虚荣心

  父母都是在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在这个陪伴过程中对于父母来讲最应该明确的是把孩子当做独立生命去看待。什么是独立的生命?船桨和船不是一回事。和琴永远在一起的是那块木板。和风筝离开的那条线就是一条线。真实的陪伴是要把孩子当场独立的生命。我们的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宽容。这就是一种陪伴。

  听着孙钺老师的故事,翻看着手里的书,可以说这一场讲座,让我的想法有了改变。也许就像是《父母需要长大》这本书的封面上缩写的那句话一样,“小花盆里长不出大树”,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许会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加平顺。

  关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家长不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思想。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总觉得这些想法古板迂腐自由,可是现实中的种种打击却让自己可以开始渐渐坚信,又想要出人头地的话,除非自己去吃苦,否则一切都免谈。当然,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就因为厌学的问题,家里也常常是吵闹不断。本来也不曾奢望这一场讲座,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却没想到,这本《父母需要长大》却让我收获不少。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二):让教育回归本性

  大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人”,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很多孩子“人格”的缺失。因此社会出现了很多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父母需要长大》这本书是从根本上革新家长的观念,让家庭教育回归“人”的教育,从而带动“学校教育”,完成整个教育体系变革作者的书也是沿袭这个体系,从几个关键词出发,构建孩子的健全人格,进而细化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处理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方法。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从自己教女的经验出发,用一些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严肃又不失亲切。书中很多观点沿袭西方观念,未免有些超前,甚至惊世骇俗,但我想假以时日,定会被国人认同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三):读父母需要长大

  我想你一定和我一样,对未来有个美好憧憬。在我们已经无法改变的童年经历面前,我们不能再重塑一个自我。但是,孩子会是我们最好的礼物,它开始就像个种子一般,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它成长为参天大树。也许不是参天大树也可以,谁又能说婀娜柳树不美呢。

  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大多数的家长会是这样的两种教育方式吧:严加管教各种才艺班轮番轰炸,童年只有作业作业或者是完全放养式的管理,没有引导和得法的教育。其实在看到父母需要长大之前,我会觉得将来一定要做个好母亲。给他最好的教育当然也有自由宽松环境,让他自立乐观。但是终归,我的目的是希望他成才,长大后有份好的工作,不需要我过分操心。其实我所有的愿望无非是培养出个得意的孩子,我不过是想自己过得轻松愉快

  这本书给了我不小的冲击,其实西式化的教育在当代也不稀奇,可是是否能很好的适应中国教育的土壤呢?在大家都跟风带着孩子上各种班,在千军万马独木桥般的高考制度中,在这个看能力但更看重学历的社会上,你是否能勇敢的对这些说“不”!这需要勇气,更关乎你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实施者终归是人,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作者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智慧和人格的魅力。即使还未身为父母,也能透过这些文字感染到那种宽阔自由的气息,我想这不仅是教育下一代才需要的素质,就像这本书的宗旨,它是让我们长大,丰富我们生命的完整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往往为了所谓的成功而忽视了孩子生命中纯真烂漫的时光。我们为了他可以在长大之后过的“好”,就无情的剥夺了20岁之前的时光。那么何为成功呢?作者后记中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对于不善用理论判断事物的人而言,他们可能相信实际结果”在当下,我们给成功的定义大概是“考上好大学、有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能赚很多钱、在社会上有威望知名度”诚然,这些都不错。但是成功仅仅是这样吗?即使没考上好的大学,但是很有画画天分;即使不是房地产大亨,但是作为卡车司机也很努力的在养家糊口;即使在这个社会无名无姓,但是敢向摔倒的老人伸出援助的手......这些难道不是成功吗?因为我们变得世俗,这个世界也变得世俗...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站在那里有遗世独立的味道。看了这本书后,我想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

  说到了这里,我想到了韩寒,他在我的时代中就扮演着一个叛逆角色。他与多少来年的教育体制对抗,他厌倦了那些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厌倦了那些死搬硬套的理论知识、厌倦了那些我们恐怕一辈子都用不上一次的方程式。各门考试不及格唯独擅长并爱好写作高一辍学拒绝复旦大学的邀请。是吧,多么不可思议?后来他出书、赛车、办杂志....用陈丹青的话说“他活的很精彩”,现在他是一个孩子爸爸。他的人生有缺失吗?他只是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敢于与这个糟糕的世界对抗,全才非常好,偏才亦无错。只要没有辜负这人生,只要不去给别人带来伤害和麻烦,对于仅有一次的人生何不活的精彩些?

  其实读完这本书感受很多,想说的也很多,我很难在一时一刻把所有的感受写出来。很多内容也还是需要我仔细的去体会和学习的。我也觉得一个人不会因为一本书一堂课而有本质的改变,但这是成长坚实的一步。作者的做法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但最可贵的是这是一本很有养分的书,在这个思想匮乏观念势力的时代发出了不同声音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四):让老师回去“备课”,真是笑话

  老师,如果你的课讲的很有意思,孩子们不会传纸条。回去好好备课。

  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家伙

  这孙钺,敢情老师只教她一个女儿?

  一个老师无论多么努力,都会有不想听课的孩子,这是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明白的事

  让老师回去“备课”,真是笑话

  让孙钺去亲身上堂课才是道理

  老是想让老师来顺应一个孩子,老是把罪责推在老师身上,这种人我见多了

  想让世界围着他转的人,却不知道世界没了他也是可以的

  我认为真正想学习的人,哪怕老师再不懂得教书,环境在怎么差,书本在怎么无趣,都会好好学习的。

  学习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父母教的。

  显然了孙钺并没有学会这种态度。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五):你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吗?

  随着“421”式家庭的日益普遍,使得长辈晚辈的溺爱与日俱增。然而费尽心力同时,也带来了孩子因过分溺爱,而失去一些基本的处事能力的问题。长辈们也是在一条矛盾轨道内,给予着自己的爱。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父母不仅是孩子的榜样模范,还是孩子的心灵医师。犯错时,指出错误的同时,还要告诉其正确的观念;表现好时,给与表扬的同时,也要告诉不要骄傲。在日常的点滴中,让孩子学会信任、宽容、平等、尊重、给予、理解、责任等等。作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也要是孩子的益友。

  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每个生命都应该善待,包括自己。”作为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把孩子放在生活中,教育他们适应生活中的一切,教给他们生活的能力,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是非有意义的。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很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懂得一些方式。我们既然不能时时相伴,那不如让孩子生活在美好的期待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去生活。逃避是没有用处的,欺骗更是不可取办法。教育孩子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能拥有一颗童心,以及如何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去传递生活的理念和态度。

  在大人眼里很多时候孩子是不可理喻的。当我们回想他们成长中所经历的那些事情,你会发现,孩子的认知是非常感性的,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事情的认知。所以面对孩子,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讲理的方式,不要被太多成人的观念束缚。要用实际的行动体验和过程来告诉孩子们行为的结果。当我们学会了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会感受到孩子的简单和纯净。 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享受这个过程,同时引领他们走入成人的世界。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希望他们能够享受平等的自由的生活。没有独立的能力,自由无从谈起。享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学会选择放弃。如何选择?选择的方式和选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选择或者放弃什么?这些我们都要教给孩子。给孩子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当他迷茫无助的时候,给与他温暖拥抱,让他有继续前行的勇气,不会因为受到挫折而感到孤单

  每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和孩子一起成长,虽有劳累心酸,但却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痛并快乐的过程。作为父母,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更应该成为孩子的益友。所以,父母们转变一些固守的观念以及更新关于教育的一些理念技巧与时俱进,十分必要——提高爱的质量、陪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欣赏艺术品味人生……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拥有幸福的人生……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六):顶

  写的很有道理,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七):笑尿了

  我被孙老师泥津路德大学MBA的简历笑尿了,全球只有这一位老师是从这里毕业的吧?和方鸿渐有的一拼啊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八):和孩子一起长大的快乐

  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每个人都要长大,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我们从孩子长大成人,开始教养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沿袭教养孩子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源自自父母、继承父母。童年时代不开心的自己,现在转变成了一味呵斥和责骂孩子高高在上的家长,很少有人能蹲下身子,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来理解孩子的感受、委屈和内心的郁结。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被越来越多的阴霾占据和盘亘。

  扪心自问,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样教养自己的孩子?是我们说得不够多,还是做得不够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听从父母的苦心教导,走上一条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路?家长和家长在一起,父母和父母在一起,交流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

  “我们说话,孩子竟然让我们闭嘴!”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样叛逆和自以为是?”

  “我们做父母的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为什么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怒气冲冲埋怨我们多管闲事?”

  “我干脆揍死他算了!要这样不听话、不省心的孩子有什么用?”

  ……诸如此类让人头疼、苦恼和无可奈何的话语,让家长、父母焦虑万分,忧心忡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还是我们要求和束缚孩子的过多?脑海中的问号越来越多,直到读到孙钺《父母需要长大》一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长大的。老是指望小花盆里能长出大树,那只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我们做父母的,太习惯于动辄职责孩子“你怎样怎样”、“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等,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很少尊重孩子的意愿,哪怕是主动问问孩子的想法,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就这样,父母的高压政策束缚和管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天长日久,孩子丢掉了自由,丢掉了笑声,丢掉了想象的翅膀。原来,孩子不听话、叛逆的背后,家长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伴着孩子,成长自己。该是做家长省察和悔悟自己野蛮做法、强势行法的时候了。家长自身的性格、习惯和文化素养,耳濡目染着一如白纸样的孩子。当家长过多的唠叨、无微不至无缝隙的关爱和“必须听我的”的高压政策下,孩子失掉了自然的平衡,天平开始倾斜。

  其实,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爱,是暖,更是平等和关爱。需要学习的不光是孩子,还有我们做父母的所有人。增加厚度和底蕴,增强交流和沟通,增添呵护和关爱。当父母和孩子真正手拉手、心连心的时候,父母才真的和孩子一同步入快乐的成长世界。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九):关注孩子,父母同样需要长大

  由北京汇智博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父母需要长大》周末北京卫视《北京您早》栏目重点推荐。

  本书是孙钺女士曾游历西方多个国家,归国后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研究。这一段在国外游学的经历,让孙钺女士对于中西方的教育文化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认识,而这一本《父母需要长大》,正是她融合中西方深厚底蕴之后的首度发力,是首部对中国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深邃思考的思维引导手册。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曾经的80后渐渐为人父母,陈旧甚至错误的教育观念,显然已经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在孙钺女士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个快乐的过程。但是当家长缺乏教育理念和技巧的时候,这个过程就会变得痛苦。而孙钺女士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新书,引导年轻的父母,学会关爱孩子,转变教育的观念及更新教育的技巧至关重要:提高爱的质量、和孩子一起成长、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习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学会消费、欣赏艺术、品味生活等等,从而收获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生!

  区别于一般的亲子教育图书,这本《父母需要长大》植根于孙钺女士对人性、东西方历史、宗教、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学科的理解,从而引导年轻的家长培养出人格独立、身心健康的孩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尚未出版上市之前,其手稿就已经在网络中广为传播,并获得了很多年轻父母朋友的认可和追捧。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给更多的父母带去启发和帮助。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十):转变观念让生活变得更好——读《父母需要长大》有感

  读《父母需要长大》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还未成为人父人母的孩子来说,我最多的反应就是“莞尔”,其原因不言而喻:书中所提及的真实故事都是我小时候曾经经历或者是类似经历的事件,作者讲到一些反面教材也似乎是我幼时亲身所为,无论是对父母的叛逆,还是父母对我的教育,现在看来貌似都有缺憾。记得一次吵架我曾和爸妈说,吵了那么多年的架,我终于有一些感谢,感谢您们让我懂得了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不足,让我有机会更好的教育我的孩子。这话说出来确实大逆不道,但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当我开始哺育一个生命结晶的时候,我会借鉴父母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我当时不能理解的事情,想必在我教育子女的时候可以深深的体会。从孙钺老师的书中,我更是明白了转变教育观念是多么的重要,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更新的大背景下,我想我们能给孩子的东西,莫过于像书中这位慈祥的妈妈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却给孩子超乎常理的爱。

  乍一看目录,诸如“信任”、“宽容”、“平等”这样高度的词汇引领每一个小章节,难免让人想起无数嚼的不能再烂的大道理,那些看了几个字就知道文章在说什么的口水话题。出人意料的是,书中的信任并非代表对孩子的溺爱,而是基于对孩子了解的前提下,对孩子抱以无条件的相信。不管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事件当事人,任何的转述都是不客观的,自己孩子的叙述也不尽然,只是父母要做的,是对孩子内心的相信,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善良乖巧的女孩子,不会狰狞着面孔抽打另一位安静的女生,就像一颗种子不会长出一个微波炉是一个道理。这并不是对孩子的溺爱,而是对子女最透彻的理解和对事情真相负责的认真态度。是与否分清界限,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句“我们家孩子不会这么干”就能解决的。

  再往后看,那些平时觉得像大话空话的“给予”、“理解”、“责任”都变了个味道,给予不是任由孩子花钱买这买那,理解不是放纵孩子随心所欲,责任也就更不是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书中阐述了大多数家庭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给父母以及未来的父母一些新颖的教育方式,一些有待改进的理念。对于女孩要扎耳洞的事情,从我高中的时候看到同班女生有扎耳洞的,我都会有些鄙夷,心想将来我要是有个女儿她敢这么小就扎耳洞我一定不会同意。现在看来,我是多么的肤浅。话说回来,同意并亲自带女儿去扎耳洞就是混蛋父母吗?试想一下,一个品学兼优的弱小女生,年年考试班里第一,举止文明,乐于助人,孝顺家人,堪称完美女孩,有一天扎了个耳洞,那能证明什么问题吗?说明这是坏女孩?说明这女孩心里有疾病?那请问耳洞是干什么用的?它并不像女孩抽烟喝酒在人们固有的思想中是有损形象的事情,相反却是一个女孩应有的追求美丽的权利,是美的象征。还是说扎耳洞需要用学习成绩来决定?好学生扎耳洞是漂亮,倒数第一扎耳洞就是骚货?口口声声道德伦理,说白了还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对于孩子的教育,不是“这个你不能做”,而是“你要自己知道这个该不该做”。自己学会的永远比教来的实惠,如果从小时候就开始左右孩子对于美与丑的定义,对于追求喜爱事物的横加阻拦,那孩子的成长会是畸形的。

  高考那年,因为早恋并失恋的原因,整个高三我都痛不欲生,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的确会影响到听课和学习的质量,我毫无顾虑的把事情原委讲给家人听,当妈妈来到学校和几个老师给我开批斗会的时候,一如既往的是老师夸孩子这好那好大家好,我的妈妈对我也是自始至终的相信我一定会重新打起精神来的。这件事可以说我心理素质差,也可以说面对考学压力与感情问题的我无法自拔,然后最终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班主任单独跟我说的一句“如果在学校学不下去,就回家学吧”。没有学校会这样批假,没有班主任会允许自己的学生出现问题。只是我遇到了一个像书中作者一样有独到见解的妈妈,对待自己学生就像对待孩子一样。那年,我的成绩从班中第7名掉到第17,从17掉到27,直到倒数第2名的第37。然而回家复习后的我,是全班第3名。请问,什么是爱?是无数的大道理让你顶住外界的压力继续在在班里学习吗?是一个耳光两个耳光让你顿悟从而考上理想大学?还是把那个女生叫来让我们这对儿情侣重归于好或握手言和?对此,我不发一言。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甚至让我有了很多灵感。众所周知的一些名家的经典故事与奇闻异事已经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只是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到其万分之一。人们习惯了墨守成规,习惯了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式,因为孩子是唯一,没有人敢用自己最爱的世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去做试验。但是当我们真正懂得怎么去爱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爱,不用再担心两性问题,不必因为25分的卷面成绩大打出手,放弃对孩子不喜欢事情的强迫,不要再告诉孩子“吃耳屎会变成哑巴”,别再出现逃避自己孩子的错误对着其他孩子的父母破口大骂,向生活学习,只需告诉他们生活的本领,不需阻挠生存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黑与白,是与非,只要让他们懂得,父母,是爱你们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再次莞尔一笑,这次为我将来的孩子而笑,因为现在的我坚信,我能给孩子的东西,莫过于像书中这位慈祥的妈妈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却给孩子超乎常理的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