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点与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点与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5:0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点与线经典读后感10篇

  《点与线》是一本由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点与线》读后感(一):终极剧透

  安田辰郎常带客户去料亭“小雪”,都由漂亮的阿时接待。安田商会近年靠政府订单发展迅猛,客户有不少官员,甚至有近日涉及贪污案的敏感人物;安田选择“小雪”的原因之一,便是这里的女招待素质很高,从不过问。安田精明谨慎,颇有魅力,很受女招待喜欢特别是阿时;可他极有分寸,一切来往仅在“小雪”,从不私下约她们。 1月14号,阿时请假不在,安田却破了例。他请两名女招待吃晚餐,饭后还请她们送他去了火车站。他要乘18点12分的火车赶回镰仓,看望病妻。三人站在13号站台等车,碰巧看见了阿时。她和一个青年正在相隔的15号站台上,拎着皮箱,说笑着上了开往九州博多的“晨风号”。

  大家猜测阿时一定是和秘密情人旅行去了;谁知6天后,1月21号,他们的尸体出现在博多附近的香椎海边。两人穿戴齐整,优雅地相拥而死,身边喝剩的饮料瓶里含有剧毒氰化钾,怎么看都像是殉情。男人叫佐山,是贪污案焦点人物的科长助理口袋里有一张在“晨风号”餐车单人吃饭的收据。据查他五天前搭“晨风号”抵达博多后,用假名独自入住了福冈的旅馆,拜托老板一有电话找他便转进来,并足不出户等着;第5天终于有一个女人打电话用假名找他,一分钟后,佐山结账离开,当晚便殉情了。媒体断论佐山自知迟早被调查压力过大,怕牵连上司便与情人自杀了事。

  中年刑警鸟饲重太郎却觉得蹊跷。相约赴死的恋人会让对方独自吃饭吗?特别是女人,即便不饿,也会陪着喝点饮料吧。凭着刑警的直觉,鸟饲从头开始追查。博多和香椎间火车和电车都有,阿时和佐山是怎么去的?经探访,火车站外的水果店老板,和电车站的乘客表示看见了类似情侣,目击时间相差11分钟;如果是同一对,就说明他们乘坐的是火车,下车后先被水果店老板看见,然后往电车站的方向步行,11分钟后混入了刚下车的电车乘客,再次被人看见。然而火车站和电车站相距短短五百米,鸟饲再三试验,走得极慢也只需7分钟。而且电车乘客称两人走得很急,超过了他。鸟饲没有了思路

  东京厅搜查科的三原纪一接手了案子。他负责贪污案,对佐山情死也有异议年轻的三原亲和又有能力,鸟饲将疑虑和盘托出,三原认可“一人用餐”疑点,猜测阿时在佐山吃饭前已经下了车。餐车22点关门,根据时刻表,那下车只可能在静冈或热海站。他们按照这个思路让人调查静冈-热海沿线阿时当日的旅馆记录,却没有下落。

  三原忽然有了头绪:开往镰仓的车和“晨风号”都停在站台的时间里,从13号站台毫无阻隔地看到相隔两条车道的15号站台,几率有多大?三原仔细研究了时刻表,这样的时间只有4分钟。是巧合还是做作?如果是安田刻意安排,为什么要让人见证阿时和佐山上车这一幕?

  他调查了安田,发现他确和科长有业务关系,但和佐山并无来往。而且安田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案发时,他正赶往与博多方向相反的北海道,25日才回东京。他的具体行程是:20日从上野出发,搭“十和田号”,21日抵达青森,搭9点50分开出的青函联络船,14点20分抵达函馆。由函馆出发,搭快车“球藻号”,20点34分抵达札幌。

  营业主任去札幌接了站,所以也有目击证人。但营业主任称安田特意电报说有紧急事务,所以才去接他,可接站后发现并没什么要紧事。营业主任会不会又是安田刻意安排的目击证人?如果作案后直接从博多搭飞机去札幌,然后在20点34分前赶往“球藻号”车站,安排营业主任接站制造不在场证明呢?三原为自己设想激动,可接下来的调查令他绝望:联络船上有安田的乘客签名,还有人证,这次贪污案的核心人物,部长石田芳南。石田芳男恰去北海道出差,偶遇同船的安田,还打了招呼。三原越来越怀疑安田,可他的不在场证明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三原去了镰仓,探访了安田的病妻亮子。亮子由于肺结核不能外出,每周要见三次医生;但她漂亮知性,对文学很感兴趣,还在杂志发表散文“有数字风景”,是一篇对列车时刻表的狂想曲。安田常出差,她对丈夫留下的各种时刻表都很感兴趣。

  鸟饲来信,提出了新的猜想。他认为人常识容易将点连成线,而实际上这些点可能毫无瓜葛。也许香椎站被人目击的并不是阿时和佐山,而是两对男女?一对是阿时和佐山,另一对恐怕是安田和另一个女人。佐山在旅馆里等来的电话也未必是阿时打的,而是那另一个女人。问题是,那另一个女人是谁?

  三原脑中的弦松了。他明白了安田为什么要那么费心,安排女招待目击阿时和佐山,因为他们俩根本不是情侣。他才是阿时的秘密恋人。三原继续查访,发现营业主任收到的电报是从“十和田号”列车上发的,根据列车员的描述,那人应该是石田芳南的助理。是啊,部长级别怎么可能独自出行呢?一切都合理了。

  在给鸟饲的回信中,三原厘清了整个案件。一切都是亮子的主意。亮子常年卧病无法行房,但跟丈夫感情很好。对于丈夫的姘头阿时,她完全接受,甚至亲自发给她补贴。虽然如此,她对阿时的感情想必很复杂表面平和,但心里充满了嫉妒和鄙视。当石田芳南要安田摆平佐山时,本来只用杀死佐山制造他自杀的假象,亮子提出将阿时一起解决。殉情者不做解剖,更不会立案侦查,是更为安全的杀人方式。于是,一场按时刻表精确进行大戏开始了。石田芳南关照佐山坐“晨风号”去博多避风头,而阿时在安田的安排下,乘坐了同一趟车。两人曾在安田处见过几次,遇到后自然打招呼一同上车,远处看起来就像是情侣一起出行。然后,阿时在热海下了车。佐山则按照石田芳南的命令,入住博多的旅馆,等待中间人安田的联系。第五天,亮子代表安田打去电话,佐山立刻赶往香椎。香椎被目击的两对分别是阿时-安田,以及佐山-亮子。夫妻俩分别诱骗毫无防备的对方喝下毒饮料,然后将尸体换上正装,摆成相拥的姿势。之后,安田匆匆赶飞机到达札幌,与接站人会和,制造从“球藻号”出站的假象。整个案子留下几个看似成行的点,大家便本能地将这些点连成了线,得出了殉情的结论

  可怜的阿时成了陪葬,令亮子完成了复仇。最后,证据确凿,两人自知无法逃脱,留下遗书双双殉情。但三原猜测,这也是亮子的策划。亮子自知病入膏肓,便策划了两人的终局,安田恐怕并不想死。真是可怕的女人啊。

  《点与线》读后感(二):一名病恹恹的弱女子,转眼成了运筹帷幄的杀人狂魔

  译本没什么大问题,南海出版社的译本基本能让人放心往下读。

  本作应该是松本较为前期的作品。与上一部读的《砂器》相比,文笔更加简练,人物形象更加平面。这也真是没办法的事。侦探小说更偏重于叙事。只要案件投置精巧破案手法高超,谁又在乎主人公长什么样,抽不抽烟,喝不喝酒吗?

  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事罢了。

  本作的亮点在于凶手利用情死制造假象,企图蒙混过关,掩蔽自已的凶行。构筑这一点,难能可贵。而凶手处心积虑利用列车时刻表为自身制造“不在场证明”,看上去非常巧妙手段高超。只是。。。吾对岛国地名不熟,一大堆陌生名词涌上来,令人肝火上升,面呈朱砂色。无奈之下,揭过不表。

  说到人物形象遍平,性格模糊。尤以卧病在床的妻子为代表。一名病恹恹的弱女子,转眼成了运筹帷幄的杀人狂魔,前后判若两人,不免有割裂之感。

  《点与线》读后感(三):点与线:你所想当然

  国庆长假,自然离不开读书,成为了每年长假的传统,只不过今年读的书有点少,把日本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点与线》读完了,考虑到该作品在1957年刊出,已经过去58年,即便今天读起来,也一样惊世骇俗实在了不起

  小说《点与线》故事情如下:在九州的香椎海滩,惊现一对男女尸体。警方判定两人死于殉情,但刑警鸟饲重太郎和三原纪一却从这起貌似寻常的殉情案件中嗅出重重疑点。从九州到北海道,嫌疑人究竟利用怎样的手法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移动?在铁路网的庞大迷宫中,无数秘密正在暗中流动……

  具体内容我就不剧透了,里面犯罪人物真是天才计算过程天衣无缝,简直无计可破, 但却因为某些瑕疵,被攻破,其最核心的在于“点与线”的误导,我们本能的会将两个相近的点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相隔很远的点连在一起,举个例,一个人读书很用功,很拼命,我们会把他跟名校连接在一起成为线,而一个人不学无术、逃课旷课,我们就会将他与落榜联系在一起,这个看似在一起的点组成的线真的是正确的吗?

  而衍生开来,为什么出现一个感情和物质的选择问题,而实际上两者可以连成一线,感情和物质本身就是关联,撇开来没任何意义,而很多人如同小说里面的警察本能的将相近的点串成一条线,按照这条线来推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打破传统思维,重新将线拆开,发现各个点之间并不存在联系,最终一下子解决案件。

  换言之,我们既要懂的将点与点连接起来,也要懂得将线拆开,重新看看布点有无问题,人生也如同推理一般,大局观极其重要,点与线的对与错、纠纠纷纷只要在宏观角度来看才能发现,如同小说里面破犯罪手法,需要的就是在整个棋局上来看,单个角度看都是无问题的,但是全部合起来就不合理了,回到不合理的地方在推敲,就能破了整个棋局。

  我扯了这么多乱七八糟东西,唯一值得借鉴的, 不管破案,还是做人,要学会从大局观来看,点与点连成线也许合理,但是从面的角度来看,也就这条线就不合理,那么两点就有可能问题。

  《点与线》读后感(四):喜欢推理小说的朋友不可错过的一本

  很久没有如此快速的看完一本书了,记得上次最快的是在数月前,花了一个白天外带一个大半夜。

  这本出乎意料的仅半天就看完了。看的杂书越来越多,就越有一个发现,越是经典老到的书,篇幅一般不会太长,絮絮叨叨、洋洋洒洒好大一篇,那是说开了收不了尾的。

  因为前两年看了很多东野圭吾的书,很欣赏东野圭吾的叙事方式,如今拿到《点与线》看了十几页,似曾相识,赶紧度娘,orz,难怪,这位是被东野圭吾誉为先生的神桑,也是偶尔看到有朋友推荐才购得此书,确实观之过瘾,度娘又告知此为社会派,不懂,只知他们能一开始就告诉你ta是凶手,但你怎么找证据,整个过程就是找证据的过程,没有最后水落石出恍然大悟,也没有故作玄虚的悬念收尾,有的就是纠结的举证过程,其他一切从简,好人坏人从一开始就给予明确的定性,然后读者跟着笔者一起左三圈右三圈的把事情的两头慢慢接起,接起就OK,过关,end,看的很痛快,丝毫不拖泥带水

  此书也是如此,这次是笔者拉着读者一起玩时刻表的填充游戏,但玩的还不够大,还是属于独乐乐的小场景,缺少了《东方列车》众乐乐的大气场,但半个世纪前的文风如此已经足以是一缕清风了,推荐一读!

  《点与线》读后感(五):松本清张又如何

  抱歉我是标题党,松本大师的书我看过十几本。大师的作品良莠不齐。而这本就是很不好看的。社会派是写社会推理,社会问题写的好但推理真是有问题。

  松本只有两本书主人公是相同的,《点与线》和《时间的习俗》,三原和鸟饲。而这两本书揭开真相过程也是大同小异警官都是死抓住一个“感觉就是他”的人不放。

  只说《点与线》,三原做的很多事就是脱了裤子放屁!警察也是没有逆向思维能力的傻瓜参考嫌疑人x的献身》如果她把电影票存根放的很好,那她就是等着我们警察来,如果她放的很随意,那我们的对手就难缠了),看到三原的时刻表那样精准,都不怀疑他故意保存的动机

  等等等等。。。。。。

  《点与线》读后感(六):主次不明配料烹煮一大堆后,才草草放入主料。

  1、凭借着“两人抱在一起”、“服用氰化物”、“海边”等所谓“殉情”的证据,就武断地认为是死者是殉情而死。

  2、本书用了一大半的篇幅,来描写的是警察的“疏忽”所导致的判断错误。。例如:嫌疑人从X到Y是乘坐火车和船,奇葩警察费了好大劲才知道,哦~原来还有个叫飞机的交通工具

  又比如:奇葩警察反复寻找“一个嫌疑人”不在场证据的疑点,而竟然不预设“多个嫌疑人”,从而能使得不在场证据轻易失效。

  3、本书的重点其实是嫌疑人的妻子——亮子,一个犯有肺结核但头脑异常清晰的女子。但书中对她的描述却了了几笔。

  主次不明。书过多描写平庸警察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侦查过程,而对嫌犯的人数、动机、方法等只在最后的“信”中全盘托出。犹如一盘好菜,扎实烹饪过后才发觉。。。主料忘放了!!

  《点与线》读后感(七):社会派的经典作品——《点与线》

  这是松本清张大师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从1957年开始连载的《点与线》,他开创社会派推理小说先河。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部《点与线》相当于给社会派推理小说开宗立派,从此推理小说又多了“社会派”这一派别,而松本清张就是这一派别的祖师爷,他之后由森村诚一继承了松本清张的衣钵,扛起了社会派的人性大旗。

  松本清张有三部代表作《点与线》、《砂器》和《零的焦点》。而笔者有幸在初中时期拜读了松本大师的《砂器》,挖掘人性相当深入,当时笔者把它奉为大作。就算过了半个世纪,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砂器》,它不愧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名作。

  十五年后笔者入手了松本大师的开宗立派的作品——《点与线》。该作品讲述了在九州的香椎海滩,惊现一对男女尸体。警方判定两人死于殉情,但刑警鸟饲重太郎和三原纪一却从这起貌似寻常的殉情案件中嗅出重重疑点。从九州到北海道,嫌疑人究竟利用怎样的手法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移动?在铁路网的庞大迷宫中,无数秘密正在暗中流动…..

  这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刑警奔走于日本全国各地查找可疑的线索,但是重重迷雾之下刑警的奔波并不与查到的线索成正比。有时某个非常理想的想法,在实际查证中被击个粉碎。前半部分由刑警鸟饲重太郎查找线索,后半部分由三原纪一查找线索。有时真的很为这些刑警可惜,这么好的想法到最后还是被否决了。众所周知,日本铁路、地铁到站是相当精准的,不像国内的铁路地铁经常晚点。所以日本的铁路、地铁精准的到站给作家们创作增加了趣味性,所以“时刻表诡计”便在本作中隆重登场。本作的主要诡计就是时刻表诡计,用在铁路上是最好不过了。

  纵观全文,时刻表诡计的存在让刑警们大费周章,查找各类证人破解时刻表诡计成为刑警工作的重点。而点与线要表达的意义在最终章表达了出来。看到互不相干的两个点紧挨着,我们便错误地牵了线,把二者串在一起。死亡的那对男女是被误认为是情侣啊。本作中还举了个例子,一男一女先后进入酒吧,店内座位都已满,而此时女人向男人发出邀请坐在她身边。旁观者很容易误解为他们是认识的人,而且事实上他们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而已。这也是破解此案的重点之一。

  看完此作之后,笔者以为此作不如《砂器》表达的深刻。一是嫌疑人的心里活动描写太少,二是挖掘人性不够深刻。这种当替死鬼的死法必然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松本大师没有讲明,而是一笔带过。当然,咱们不能苛责松本大师,必竟这部作品是开宗立派这作,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难免。很明显在之后的《砂器》中,松本大师把笔者以上说的两点都补完,使得社会派小说所表达的内容更为深刻。

  《点与线》读后感(八):我所惊讶的是精准的时刻表

  看完松本清张,东野圭吾的地位就会下降一点,正如菲茨杰拉德之于村上春树~

  推理小说要的不是单纯的意外结果,而是过程的丝丝入扣并紧握人心,松本老大爷在1957年就实现了这一点,虽然有简单或粗糙之处,但我仍唯有无语地膜拜。松本和东野的核心都在揭示一个悖论:越是打磨得完美,越是难以推翻的“人造证据”,其实是最脆弱的,因为过于完美的证据太与众不同,只要被发现一点瑕疵,就证明了其必然的虚假本质。在侦查与避罪的对抗中,最糟糕的不是某个环节被发现造假,而是过于完美裂开一道瑕疵暴露构建思路,让侦查人员明确了方向,继而以掘地三尺的坚持逐步破解常人本无法企及的骗局。1957年的书,其中的地名和车站读起来还是令我亲切,这背后是对街区完整的保护与传承[表情]但其实最最重点的是,本书主线的核心是日本全境轨道交通外加民航精准到达时间的连线,并在此基础上编织的完美之网…

  再次提醒,这是1957年的故事,铁路、轮渡、民航已经实现精确的时刻到达与合理的实名登记,我细思极恐,敬佩不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