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我以风的读后感10篇
《葬我以风》是一本由消失宾妮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葬我以风》读后感(一):给宾妮
终于,今天读完了《葬我以风》。我很中肯地给了四颗星。按私心,是肯定给五星了,毕竟除了文字本身,还有某种感情在。说实话,开篇总觉得特别精炼和走心,我还做了不少摘抄。并且手打了一遍:
2.我遇见你,不过人海里遇见无须点明的知己,上辈子结的心知肚明,这辈子还能一路狂欢。
3.我们都是温温的水,沸不起来,却又不是扎人的严寒。
可是刚好这种温度,因为太好下口,就时常被人遗忘。这世界还是欢迎醒目的玩伴。
4.我要在海边拥抱着你流泪,可别人都不知道我们怎么就拿日常当山盟海誓的契约,用盛世遐想世界末日的预言。
5.我小说里的人物都傻乎乎地孤独地坚持着去拥抱自己那一点他人不懂的选择。就像我。
6.来之前我们都憧憬过柬埔寨的星空,因为临近赤道,据说能见璀璨银河。而当夜,虽然已过夏季,星群仍云集。它们阵仗惊人却又气定神闲地盘踞在天幕,带着非常灿烂的温柔——不知怎的,在那一瞬间,怀抱心事的我忽然觉得人世再凄苦也总归值得。
假如天公造物与人间悲喜一同被我放在心中的天平上,那一刻,这世间万物稳妥地胜了晦暗人潮。
只有那瞬间。
7.我喜欢旅行,讨厌“商业化”,可不厌倦热闹。这一点我倒是跟朋友一样,我们都是“体验派”——主张人生的任何一种经历都值得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带来独立的思考。
8.只有这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不必回去。不必还希望人间还好心,还有一个地方收留我。如果世界破碎了,那就碎了。这个世界阻止我们前行的,正是与我们收于心内从不舍放弃的“期盼”与“安全感”。
我不停地点头,嗯,正中红心。跟你同样喜欢水,海,还有风。可是你有勇气潜至水下二十米,我却因为儿时被水淹过几回,从此只在水边走,不敢往深里走。大海给了我海阔天空的意境,却也让我觉得很恐惧。可能越美的事物也越危险吧,而喜欢与恐惧也是捆绑在了一起。你描写柬埔寨璀璨星空那一段,不免让我想起了去年辞职一个人去旅行,当然走得没你这么远,傍晚我坐在飞驰高速的大巴上,看着幽蓝色天边挂着的一弯明月,还有星星点点,特别迷人,那时候就觉得一个人的旅途再疲累,或者人世间有再多困苦纷扰都可以暂且抛开,活着的快乐感是存在的。即便就只是那一瞬间。
关于孤独地坚持,我不敢妄谈懂你,真的。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所坚持,不管那是否被人所理解,那都是你抛弃不了的东西。有人曾说我,长久以来有所坚持,因而内心格外强大,除非自己下决心,否则别人都掰不动我。我知道人们是想说我固执,也罢。看到你说「孤独地拥抱自己那一点他人不懂的选择」,我突然很想拥抱你,这么一说显得矫情,但的确是真心。
说回旅行吧,看你贴的西哈努克海边的照片,正好是你后来寄过来的明信片,那是2011年11月。「吹小号的美国人说,看到太阳要热血起来啊!然后自唱,自乐。他让我看到一种舒适生活的态度,也希望你看得见。」曾经无数次我觉得各种垮棚的时候就拿出你写的这张明信片,慢慢地就能奇迹般地获得力量。当然,并没有所谓的奇迹,不过是因为我尝试着去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开导自己,愿意相信你让我感受到的我都试着感受到了。我也尤其赞同你说的每一个经历都值得体验,体验能带来独立思考。
我不敢说你表达的所有我都懂,但至少有一半以上我是能够深刻感受到的。你在书里说跟十七八岁的孩子比较合得来,并且看你书的也是他们。我当下就觉得可能他们的确是很大一个读者群,我想辩驳说我二十四了我也一直看你的书,可是无从辩驳,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想,大概是你太真实,而成年人都擅长于将它们掩盖掉,久而心生间隙,一拍两散。也觉得你有时候的确就是一个孩子。这绝不是声讨,是疼惜。
2012年初,我曾经喜欢过的男孩子来我所在的城市,呆了大半个月,走时还顺带拿走了我书架上的《孤独书》和《悲观主义的花朵》,至今尚未归还。我常常想责问他,既然这么久了都还没看完其中哪怕一本,当初为什么要把我宝贝的东西拿走。似乎我所珍视的,对他而言就是寻常之物,好似我曾对他的用心良苦。当然,这个说法有点言过其实,毕竟万事不能强求。所以我寻思着我得自己再买《孤独书》,不指望他能还我,但希望别糟蹋了它。
就像落落说的,也像大家附和的,我喜欢你的自我纠缠,也喜欢你的小情绪,那都是你最真实的表现,不做作,不伪装,不会因为谁而改变初衷改变价值观,有独立能力和清醒乃至过于苛刻的自我认知,聪慧,细腻,你唯一对我来说觉得不够好的一点就是你太遥远,然而瞬间又会被另一种想法抵消掉——对萍水相逢的认真,从你写给我们的明信片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一瞬你离我很近,仿佛触摸得到。不过话说爱是用心,也是给其自由,我当然不能将你捆绑在身边,也没有那个能力,只是希望能偶尔,有些时候,能离自己喜欢的人近一点,近一点。哈哈哈也不排除得寸进尺,不能这样!
最后说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不少人都希望你幸福,快乐,当然我也如此。我们总是跟别人说这样的话,或真诚,或敷衍,但是当我们长期处于不快乐,听到对方说「你要开心点」的时候往往都会觉得无奈,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像大家心知肚明的,都是成年人了,那些纠缠困顿好的坏的都会简而言之「我很好」,就像别人问「how are you」你除了回答「fine」得到满分其他再不必多说。所以,我不敢妄想你能因为看到我写的这篇书评而稍微有些嘴角上扬,甚至不敢妄想你能在茫茫人海中发现我在试图跟你说这些话。日子还长,不管是二十几岁的你我,还是三十,四十,希望今日所坚持的往后不会后悔,能去到更多的地方,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去改善自己,即便现在还是不喜欢自己,但是我已经没办法回炉再造就只能今生祈求能自我修炼与自我和解。因此,不求幸福长久,但求我们能在人世间获得与我们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为代价所相匹配的那么一点点轻松和自由。
还有,宾妮,谢谢你。等着你。
《葬我以风》读后感(二):绵绵渺渺
终于到手新上市的书后,突然觉得,这辗转反复的到手路实在挺纠结的。。。想到去年《孤独书》上市的时候,一个人跑去书城落空。之后学校还在办校运会,当时投完铅球就拉上朋友去买书。对于喜欢的东西从不想错过的心理,《葬》上市的当日同样一个人顶着烈日在茫茫书海里找寻。对于这种放肆的偏爱,好像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再等一等”“为什么不找人同伴”。其实只有我知道,有些东西不想等待也不需要去麻烦别人陪我做这些我热爱的事。当然很不幸,我好像老是碰不上它T T。
好像长沙书城永远都是慢热的风。
(以上都是吐槽了)
《深深的晚安》这篇文,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很多戳中死穴的地方。脑子里想起“十年茫茫我渺渺”的感喟。我也经历过对于我来说,从不懂事的单纯到渐识人事后的彻悟。而那些发生在我过往里,消不掉的记忆却又日积薄发变成一种影响。能够相信但无法去坚信什么,也认为以后不一定会变“好”,只是随着时间走,按着心性而来。
也遇到过最伤心的事情。那是在毕业后上大学去找远方读书的朋友,当时正在组织春游,于是我也报了名。而那一次,我遇上了之前毕业的同学,以及我从朋友的口里听到了那个同学对我有很深的厌恶情绪。
当时心情是什么了?好像是一大片的空白,以及无法用常理去理解为什么会让一个人对我如此的恶情绪。我只觉得糟糕透了。甚至还满心欢喜的看着那个人的时候的自己也许是个白痴。原来他的眼里写满了“我是个烂人”的信息,但我却看不见。
这个列子发生在十年之间,而十年后我终于悉数放下所有。但我意识到,远离那些言辞凿凿,饱受诟病的现在,他们已与我之后的漫漫岁月无关。
《被遗忘的,与被毁灭的》从始至终有一条不变得主线,那就是。所有真相之下带来的痛苦是存在的,我们骗不了自己。而不是真的觉得遗忘或者不去思考,做回乐观,那么痛苦就真的不存在了。
可人各有失。
世界有两类人。一种选择迷糊的生活法则,他们会在当事时享尽快乐,而在面临真相时陷入无尽的苦痛中。更甚无法自拔。
反之,清醒的人事一路走来遍尝满怀痛苦,但在结尾的地方不会倒下,因为知道它是假的。
看《ALONE》,会觉得这世界上没有陪伴与真的理解都不难受。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我们被这个大社会圈住来彼此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挟持。真的孤独的人即使在人群里也会有深深的孤独感。但想想这样才是自己,会在某个点觉得抑郁失落,人生苦乐都尝遍了,很圆满。
多数的时候,为了逃避这种恶性循环,会极力去乐观点。也会欺瞒自己现在的痛苦是假象,其实没什么过不了的。但如果去追究到底,其实我们多半的维持的乐观也是假象。
但是,在这点上,欺骗不了自己是真实。可拥有一段自以为是的傻乐行为,才能在最尾知道。哦,原来我并不是真的快乐,但这有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不觉得当初带来的痛苦有多痛了。
《黑暗里》。起初看到这段题,我想到的是我有很深的夜盲症,在黑暗里我不敢大胆行路,认识的朋友会好心牵我下楼梯。可在黑暗里又无比安全和兴奋。喜欢深夜,连城市里的深夜也喜爱。只不过因为,夜晚把我们都装饰一番,不像白日里剥开躯壳,把我们看得那么真实。这是自我保护的意识太强。
宾妮的文总会留一篇给贝贝。《小将军》,你让我也想念起我养过的狗了。我养大过四只狗,都是在满月的时候被我这恶人从娘胎里抱出来带回家。它们会在我读书回家的时候很热情的大老远跑来迎接我。用摇尾巴代表欢迎,用舌头舔代表对我的喜爱。可最后,它们都死了。不是老死的,而是病死了。养得最酒的一只是一年半。于是,从那以后我不敢接触宠物,不想面对分离。
这世界是用一半真心换另一半真心。而它们让我见识到了真心并未有交换的理由。
《一个人的二十二天》。一个人的旅途其实是能敞开心理去容纳的。对于热情的会回应,会想表达介绍自己的欲望,也会想去了解一个陌生人的世界。虽然到最后我们仍知道彼此不过萍水相逢。
结尾,不再写祝好。祝好给予的力量太微小了。
我相信一个人也能疗伤,瞧,正如写下这本厚厚随笔游的你。不是被治愈了嘛。所以,我想说的是即使那些碎片溶于血肉不能分离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继续前行吧。也不去拼凑它,但痛苦与快乐,希望都只去记住美好的。
小摘送:
把它们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
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
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米切尔《飘》
《葬我以风》读后感(三):世界辽阔,无须争夺
这是一本有点奇怪的书,并且我用了一种奇怪的方式——在上下班路上的零星时间里,用手机读了下来。原本是极排斥图书的非纸质化阅读,但是在摆弄自己的手机时,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它非常独特的气质恐怕单凭借书名就可以感触大略了——《葬我以风》,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在书名上不出现这些字眼,以致于我本想略过它,但被随便翻到的柬埔寨、吴哥等等这些的字眼绊住了脚步。
看似是一本游记,记述了作者多年积累的旅行经历,柬埔寨、马来西亚、埃及、台湾、菲律宾、印尼等等。电子书上的图片都是很小的格式,因此让人几乎把所有的关注度都放在了文字上。但这本书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初读之下,并不记得作者都写了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她都去了哪里,却记住了一种气质,很沉静,很沉静地用文字讲述自己的旅行。如果说它不是游记,但它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载体,如果说它是游记,但它却有更加散漫到没有边际却随手可以收回的思绪。
“我见识了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小岛——至少,在那个时候是如此。那就是我第一次在空旷与荒芜之间感到被修复,感到生命根本不庸碌,世界辽阔,无需争夺。”读到这句话时,我按下了手机上的两个键做了个截屏,因为在这些天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这是唯一一句撞进我心里的句子,截屏的声音很清脆,坐在我旁边的人恐怕都听到了。但这实在是无须让人在意的一个声响。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成长以及衰老,也许仅仅注意着外貌和心态上留下的深深印痕,但实际上更多的看待事务的角度、与人相处的方式、沉默时候进入的回忆、遇到久未联系的恋人时的表情,可能都会产生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所有的,如果算得上是岁月的洗礼,倒不若说它是岁月的馈赠。你只消慢慢品味它的清香,它来自于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清淡的香气。之前并没有读过作者消失宾妮的文字,但是这一次散淡的阅读,让我喜欢上的她的文体。
也许旅行最终便是如此的品味吧,你无须向人强调去到了哪里,用了什么方式,遇到了什么人,旅行最终,你所有的遇见,都是与自己的相遇,是与接受过岁月馈赠的你自己的相遇,当你觉得自己这样美,其实,它已经感染到了你的旅行和与你有同样方向的人。
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单单凭我自己作为一个读者这样在随意的时间里,漫不经心的阅读却依然依然被触动,在这样纷纷乱杂杂沓的年终岁尾需要写一大堆各种文字的时候,还想要写几句它的读后感来说,它的价值就在于这样不经意间,给予人,留下它特别的印记。
《葬我以风》读后感(四):“这无垠世界的大风总能让我复活”
不算书评,我只是想说。
去年七月份的时候,我在离家几千公里外的新疆接到朋友打来的一个电话,她说她正在逛书店,突然想送我一本书,叫我想一想要什么。
当时我坐在正飞速行驶在绕城高速公路的车上,车窗大大的开着,西北干燥的风长驱直入,刮得脸生疼。就这样,我想起了这本书。
其实那时不看《最小说》已经两年了,早已经不怎么关注最世的那些作者。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从哪看到宾妮又出了一本书,不知道究竟写的是什么,甚至连它是一本游记散文集都不知道,只记住了它的名字——《葬我以风》,这个听起来多少有点矫情感伤的名字莫名其妙的戳中了我的心,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它是美的。
八月份回到家,朋友把书给我,我翻了两页,不知道为什么难以看下去。虽然一直以来宾妮的书都被定义为青春文学,而我也逐渐过了读青春文学的年纪,但毫不否认的说,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宾妮。09年的时候,我读初三,第一次买《最小说》,第一次读到宾妮,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骗子》,记得施宝宝,记得深深,记得让人群如蜉蝣般散开的雨。
但《葬我以风》却让我遇到了当初读《馥鳞》一样的困境,我只好放下只翻了几页的书,把她轻轻的放在了书架上。我以为我不再会阅读它了。但在暑假过完打包回学校的时候,我又把它从书架上翻了出来,背在了书包里,我以为这样的书是适合在旅途中看的,结果我在火车上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来看一行字。
我想读一本书也是需要缘分和契机的,如她在书中所说的“因缘际会”。后来到了学校我也没有再读它,只是又把它放在了书架上,寒假回家,我又带上了这本书,来来去去,直到前几天,又要再放暑假了,拿到这本书也快一年了,我终于开始真正阅读这本书。
连续三天,每天下午五点多吃过晚饭后就带着它到图书馆,每次看几十页。然后就此合上。看其他的书。
今天是第三天,看完《小将军》后,我又合上了书,看点其他的。忽然觉得困,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起来后,头开始痛起来,正在看的书怎么也看不下去了。我又拿出《葬我以风》,一口气读完了。合上书之后,我知道我再看不下去其他的书了,头又开始痛了。我收拾东西走出图书馆。
八点多,天还没完全黑下来,透着一股墨蓝。明远湖边一群群蝙蝠正上下翻飞,捕食蝇虫。而远处天空与房顶交接的地方居然还挂着几片紫红的云霞,落日的余晖还未散尽。我没想到会遇到这般景象。走上长桥,又意外的吹起了大风,吹得湖边的竹子哗哗响着,一角被吹起,灌进无形的风。
因缘际会。
断断续续的读完整本书,读一点,忘一点,其实我并没有透彻心扉什么,大彻大悟什么。我说不出这本书是好是坏,学了两年中文,我还是没学会足够专业的评价一本书。但我总觉得散文是难以给出什么绝对的评价的,它不过是更加坦诚的一种表达。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宾妮的自我纠缠与不甚明了的释然,读到她的放逐与救赎,读到她的痛苦与思辨,它之于我,总是迷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迷恋这种自我的纠缠和挣扎,它让我明白了,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就是这样的,他们面对这纷繁的世界生不出常人那般的理所当然。
“这世界最通透的一面借以敏感的人,孕育的是痛苦。而这世界狭窄的一面,借以敏感的人,则生出畏缩与胆怯。”
而每一次的挣扎与纠缠,都是他们触碰世界和生命的方式,不管挣扎与纠缠的结果如何,他们都将继续下去。
我也一样。
《葬我以风》读后感(五):宾妮的文字游戏
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这是最世文化的,也不认识消失宾妮这个作家。翻开的时候第一篇没看完就看不去了,网络文学看多了一下子看这些缠绵悱恻的文字还真是反应不过来。后来抱着“陶冶情操”的心理,还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越读越发现,这就是一场把文字绕来绕去的文字游戏,我不清楚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前两篇散文的,看得我有点,嗯,难受,不是因为情结感情悲伤而是因为文字悲伤,是的,只有文字,我感觉到不了人的内心深处,而无法直击人心的悲伤,很大可能是无病呻吟。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有几篇游记,让我看到了,嗯,其实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一点,嗯,对,就是这样。
《葬我以风》读后感(六):行走无疆的人
熟悉的书。我只能用熟悉去形容她。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似那一碗久违冒着蒸汽的白米饭。蒸蒸的圆粒上居然落上了豆大的泪珠。
10年走去了柬埔寨。我想接下来的行程大似会与宾妮相同。埃及,马来西亚,巴厘岛。偶然翻阅七堇年的《尘曲》,发现也是类似文体的游记。大多包含了柬埔寨,还有土耳其,挪威等等近期开始热门的旅游地。
想起去柬埔寨之行并不如当初那么期待。在与巴厘岛的选择中,母亲还是决定了柬埔寨。不过正因为期望不大,所收获的则超过想象。石头与树的战争蔓延了几千年,绞杀榕的存在见证了自然界搏斗的最终结果,或者说是并肩同存。还有那微笑的四面佛,与巴肯山的日落。满山头的旅客与镜头,那一抹同样的落日。
宾妮很爱日出与日落。在海岸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在清晨出房,走在空无一人的沙滩,看着末日狂欢后的狼藉,与太阳姑娘的出浴含羞。偶尔遇上一位相识的,轻声地say good morning.我很爱她的一个人旅行。不是孤独,也很避讳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掩藏的很好,辞职编辑或者索性失业者。我一般都会说公司职员出差时找的空暇时间之类的。总之,我为的是能,更好的感受孤独,能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
只是一旦上路,就很难停顿下来。
一个人的夜晚会怕,一定会怕。如果没有热水,没有电视,没有朋友。就意味着,没有温暖,没有声音,没有陪伴。
一个人的二十一天。在流浪,可也有不同陌生人的陪伴。喝一杯冰纯的酒,醉一个癫狂的夜,笑一声藏匿的爱。
风吹乱的发丝,我捋了又捋。很爱《深深地,晚安》与《小将军》。宾妮的十年被她曾小心翼翼地收藏,又一一挖掘出来。彷徨,孤单与不惑都驻足又离开,逗留又变异。可能,只有坚强才是唯一的盾牌,抵挡万箭穿心的伤害。站在玫瑰色映霞的暮色下,用手背擦掉最后一滴从眼眶边角偷流下的泪,然后可以丢几颗石子去海里,或者可以大叫几声。即便这样狼藉不堪,还是要整装待发,去迎接被认为成,如蝼蚁溃烂般的生活。
《葬我以风》读后感(七):这无垠世界的大风总能让她复活
题外话:我自己也相当意外这么快就看完了书……
柬埔寨,埃及,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从埃及后她似乎偏爱东南亚小岛,而似乎也是从埃及后,她“出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我甚至能列出每次出走的大概时间,11年10月左右柬埔寨,12年5月埃及,12年8月菲律宾长滩,13年2月台湾,13年5月左右印尼,马来西亚……
我记得笛安曾在《孤独书》里形容,她是岛上的人,所以她去一切有海的地方。
书的封面是一片深墨蓝的天空,郁结的云与平铺的海,她面朝大海,背对人群。云朵上空四个大字:葬我以风,这字里行间的深意与配图,仿佛她就要在海风里消失,就好像风确是能给它最终的归属。
一次全新的尝试,在之前宾妮从来没有出过散文集,这本书应该算是游记散文为主。其实我也曾担心,如果没有旅行这个载体,她写的散文会不会显得空泛与太过消沉,可是书中的几篇都给我的疑问以真切的否定,你会看到她的细腻与张力。
这本书如果按时间来算,就是作者从11年9月后的心路历程,可这样判定又是不对的,即使是近两年的游历也囊括了十年以来的写作功底与阅历。我无法揣测她经历了什么,她总是在藏着说心事,她的吐露都在凸显她的藏匿,你看到的伤口都是真的,但你却无法弄明白那些伤的源头是什么。但这似乎也不是读者应该去纠结的问题,我说这个的原因只是为了顺便回答那些准备斥责作者“无病呻吟”的朋友,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不能否定。
这也不是一本正儿八经的游记指南,因为作者原意并不在此,她只是在游走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心去接纳万物、体验万物、检索内心,与此同时记录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向读者呈现一个视角,提供思索的源头,但也同时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放在书中,去等待读者的各路评判。
被打分,被讨论,被数落,被赏析,这本是一切作品必经的过程,然而宾妮的唯一劣势是,她一旦置身这其中,所有褒贬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对她本人的裁决。而这,不得不说有些不公与残忍。
在随她长长旅行的空隙,有一篇《小将军》,这是一篇唯一让我泛泪的散文,除开贝贝对我的触动,其中有一段我印象极深:
“然而有一刻,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我的心,崎岖又险阻,没有大义凛然的视野,也讲不出十七八岁少女时期写的肥皂泡故事,活得越长,越明白,我是注定的狭窄——这狭窄明明是我的捆索,而有些人却觉得我在故意将它打成王牌。有什么好使的,我没从这张牌得到过多少快乐。不是有人夸耀我的决绝就越决绝,有人嗤之以鼻我就变得柔软。我不怕别人叫我自作自受,只是最痛恨的是,他们叫我不要装痛苦,叫我快乐呀!”
你看,她明明是用她的真实去与这个世界相处,人们却无法理解真实背后的伤口;她明明把最真的自己都给别人看了,最难过的是仍有人不信这世上的真痛苦。
每一次旅途都有低谷,每一次都最终被治愈,不管是风景还是陌生人。你可能觉得她只是一个傻瓜,在愚蠢地兜圈子,但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美景,而在于它是否真的治疗或者修复过彼时当下的糟糕与困苦。
而她的旅行最终在此书里也修复了我。
最后,即使是诛心之论也无需害怕,别忘了,这无垠世界的大风总能让你复活。
《葬我以风》读后感(八):你骄傲的灵魂
话说我长沙城书上架一直很快,这次居然拖到上市后两天才现身。忽略掉这莫名其妙的吐槽。。。但是等得太心急嘛。
其实在之前,大概是《孤独书》上市的那段日子,我就曾在微博上@你,想要你出散文随笔的说,如今可谓是梦想成真。我最佩服你的,是你灵魂深处的那股骄傲,不被世俗所玷染。作家本就要靠卖字挣钱,可你却执拗地说道,若你不喜欢我任何一部作品,你就不要买这本书。。。亲,你是在卖书做宣传嘛你要赚钱嘛亲。。可是,这一切,我能明白。你写作,希望是懂你的人能通过你的作品交谈,然而,世界上总存在那么一批人,不能理解别人却要对别人妄加评论。我知道,你对网络上那些“诛心之论”的心悸。这时候我真心疼你。因为能懂你,至少懂一部分,所以无法容忍那些不懂你的人对你的诽谤。我也知道,你在意那些,因为一个作家掏心掏肺地写出文字,注入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心血,特别是你,将你心中那些细腻,曲折,辗转的一切化成了文字,也许只为那份懂得,却总是受伤,因为世界不会对你像你对它那么好。
《葬我以风》收录了几篇旧作,其中一篇是《深深地,晚安》。心里抽了一下,我记得,那是在放月假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我在人群里,靠在一根杆子上,手里捧着《最小说》,读完它的,说实话,我几乎不买最小说,除非得知你有预告有新作将发表于《最小说》上,我就想通过你的文字靠近你,你的文字总能不动声色地让我在心里大呼:“这么细腻”“完全有相同感受”“原来还是有人能明白心里的这种感受啊”云云。当时我就在想,这个愿意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女孩子,这个美好的女孩子,她的爱人一定要好好待她,可是总是事与愿违,我难过。
再说说纪念贝贝的《小将军》,其实我不想多说,因为那里面浓厚的感情真的是冲破纸面直戳我心,你得去看,去感受。ps,宾妮你文字功底越来越强,点个赞!!
马来西亚仙本娜的潜水经历,颇有历史渊源的台湾岛,埃及,菲律宾,柬埔寨。。。。宾妮的自我放逐,继续用她那独一无二的视角看着这个世界。总之我很爱这种游记,没有种种旅游攻略的浮躁味。
还有一点,算是一点题外话,这个夏天,我结束了我的高考,我不得不说的是,在高考前有段最痛苦绝望的时刻,我曾被这位作者的文字抚慰过,获得过宁静。
《葬我以风》读后感(九):我们
我们再好,比不上获得荣誉的先进人士;我们再差,也并非无药可救。就中不溜得带着自己的脑子做自己的事。我们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普通”。所以,不光彩夺目,不引人注目,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会哭会抱怨会伤心,我们乐呵呵的迎接着新升起的太阳,夜晚伴着月色入睡;我们难过的时候抱在一起加油、鼓励,我们开心时也抱在一起,分享着喜悦。
我们是都摆在桌子上的布艺花,成为不了花魁,却会有更长更平静的生命。
暗黄色的照片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已经不多见了。用鼠标在图片编辑上轻轻一点,就能把新拍出来的照片做出暗旧的感觉。照片存的是电子文件,什么时候打开都和最初的样子一模一样。干净得一尘不染。
尘土里所当然地落在搁置已久的书案上,雨珠在情在理地浇湿屋顶。吹去尘土,理所当然的,书案干净了,晒干雨珠,在情在理的,屋顶干透了。
花开花败,我不认为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落雨拂尘去,什么事情都会改变。
你说,你的心不会变。我说,因为那年你十岁。
你说,你的心在变。我说,因为那年你二十岁。
你说,你的心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我说,因为,你也在变。
我不是温温的水,我不要被握在手里一点一点的干掉。我还有很长的旅程,很多场梦,很多次竞争。
所有的机会不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是有准备的人奋力争取来的。我比你优秀如何?我不比你优秀又如何?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梦。梦醒了,少了醉生梦死。
齐聚首,共争风。愿海阔天空。
《葬我以风》读后感(十):相当漫长的放逐
看了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同在柯艾的安东尼 的红 “他的生活 他的快乐 他看待世界的方法” 宾妮给了我一种恰好相反的感觉“她的世界 她的无奈 她的生活” 以风 里出人意料的写了她的旅行她的生活 并异常坦然的说到了“她的哀求 她的放逐” 说到了她的世界 她的旅程有我想要的东西 可她旅行的目的和原因 让我讶于一个作者如此坦白 真的很少看见有人愿意写出来 真实的自己 她的小说人物有一种独立的“活” 可又能让人一看到 就知道“他/她是宾妮的孩子” 以风不仅仅只是游记 哪怕她写了风景 写了美食 写了各种风土人情 我依旧可以看到 “这是宾妮的旅行 宾妮的故事”
(个人见解 如有不同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