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上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王阳明(上下)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4:4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上下)的读后感10篇

  《王阳明(上下)》是一本由豫章心月著作,48.00元出版的2013-4图书,本书定价:706,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一):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很多年以前就听商人谈起关于各个省份的人脾气秉性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说江西人胆子小不敢闯,但很有文人气,而在他们看来,这里面的功过都源于一人—王阳明。虽说这只是饭后戏言,但这也足以看出王阳明对江西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对阳明先生关注从未减弱。每当有关于阳明先生的书都是急于买回来看看,看到网上有售《王阳明》更是喜出望外,当然,它也没让我失望。诚如作者所言,它描述了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王阳明波澜壮阔传奇一生,其间有宏阔的战争场面,有感人生活经历,还有诙谐的故事情节。

  在我看来,有明一代,能够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卓著的,恐怕只有阳明先生一人了。他以文官出身立下三次军功,确实令人心赞叹。第一次军功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抚南赣,平定了江西南部、福建西南、湖南东南及广东北部一带的乱事;第二次是正德十四年平定了“宸濠之乱”,“宸濠之乱”是明代中叶重要政治事件,影响十分深远朝廷封他为新建伯;第三次是嘉靖六年(1527年)征讨广西思恩及田州的乱事。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积极出仕的同时笔耕不辍,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大批的知识分子聚集在周边。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丰富完善了整个心学体系,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瑰宝。阳明心学既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哲学层面反映,又是他本人独特人生体验总结。在阳明心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重要命题,它们构成了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这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对阳明的一生作了详尽有趣的描述,如作者亲临一般,把读者也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安年代,另外,书中的许多观点看法,在当今社会仍是有借鉴意义的。如,在谈到对孩子教育问题时,王阳明说:“把歌诗、习礼当成是不切事务东西,这才叫末俗庸鄙之见,哪里懂得古代圣人立教的本意?但凡儿童性格特点天真活泼精力有余,引导他们唱歌吟诗,学习礼仪舞蹈,正好可以活跃血脉,强固其筋骨,宣泄其精力,散发其郁气,把他们多余的精力和顽皮的性格引导到正确有益轨道上来。如果一味教他们闷在屋子里读书写字,应付考试,那么,再聪明活泼的孩子也会变得暮气沉沉。”

  写王阳明的著作很多,但豫章新月写的《王阳明》至少存在三个值得一看的亮点,其一是与其他讲述王阳明一生传奇故事小说或者学术专著不同,《王阳明》是一部场景历史小说,每一篇开头都介绍了人物和地点,并通过第一人称对话方式展开叙述,增强了文章了可读性、趣味性,使人身临其境;其二是虽说这的确是一部小说,但忠实于历史,忠实于文献记载,基本和我所熟悉的《王阳明全集》没有太多出入,没有过多的添油加醋,读来真实可信,没有多余的狗血情节以及煽情片段个人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这对于很多想了解王阳明又厌烦文言文的读者来说也是幸事一件;其三是作者在讲述阳明一生时,运用很多篇幅去阐发阳明的心学思想,并运用通俗易懂语言表达自己对它的理解,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因此,这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本人诚挚向各位朋友推荐此书,希望喜欢中国哲学或者王阳明的朋友们能够抽出时间与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愉悦身心充实自我。欢迎探讨哦!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二):心悟体证,一代学师

  基于尽量真实的史料,运用通俗易懂的言辞,使得本书既有通俗小说般的引人入胜,又有纪实文学般的真实感和史料价值。以评书家般的述说给予一般读者以吸引,又以学者般的严谨给予他们直面历史的勇气。采用现今青年喜闻乐见形式进行写作,预示着文学写作的一个新动向,在历史文学领域尤其明显。当今的青年为现代科技产品围绕,能静心阅读者较少,而晦涩枯燥言语更让其远离,适当采用活泼的、形象的、时代化的表述,可以将我们的青年从舶来的漫画书和动画片中争取过来,从而将较为真实的历史还原给他们。因为若只能从种种“戏说”的电视剧和无数“穿越”的网络小说中形成历史观的一代,对于他们将成为主体未来的中国是莫大的悲哀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三):儒者,狂者

  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几个奇人,在那么几个个奇人中总会有那么一朵奇葩。明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而这朵奇葩当属王阳明是也!

  身为一朵大奇葩,王阳明很是给面子,从还没出生就开始了他异于常人历程。据说他娘亲怀了他十四个月才生下他。出生前他奶奶梦到神仙下凡送了个文曲星给他们当长孙。五岁以前不会说话,然后就像各种小说电视剧里说的一样,某天来了个老和尚,看见这孩子后直呼奇怪,之后神秘秘的留下一粒药丸就走了,可怜巴巴的还不能说话的小王云(在五岁以前他叫王云,对,没有错,虽然是剧透,但这是事实,他叫了一个俗气平常名字:王云!)吃了药丸之后非但没事,还真能说话了,而且口齿伶俐的来段绕口令都没问题。更神奇的是他算是家里的福星,之后,一直都只是秀才的阳明父忽然貌似开了外挂,考上了状元。从此,阳明同学来到了京城,正式的奔向他的传奇人生一去不复返••••••

  龙场悟道,貌似是苦难的开始,但想杀他的人没成功,想折磨他的人也未遂了,他在龙场化苦难为力量,吃得下,睡得着,闲来悟悟道,没事讲讲学。几年后他带着一片清明明镜台又回到了京城,但历史总是喜欢反复无常一下的••••••

  都说乱世英雄,问题是王阳明待的也不算是乱世,但还总有那么点事不好解决土匪。本来都是老老实实地良民,迫不得已成了土匪,朝廷是剿了又剿就是解决不了。然后王阳明又被扔出来了,但历史证明超人自有办法,别人解决不了的事,王阳明用自己的独特办法就能搞定。古语云:天将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老天还没进行完,所以阳明子注定要继续接受考验

  每个朝代总会有那么几个莫名其妙的人找几个深仇大恨或为民除害理由来造反,实际上是自己想当皇帝,但这种劳民伤财行为并非是值得称颂,而是欠打。明朝就有这么一位,南昌的宁王和皇帝一家虽说是亲戚,但因为皇帝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朱棣匡了曾经的宁王,这一代的宁王气不过,放不下,然后就一冲动,造反了。结果不幸的是王阳明刚好从此经过,王阳明十分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身为当官的就要义不容辞冲在最前面,即使面对敌强我弱局面,也要拿出本领来扭转局面,事实证明,阳明子是不能惹的,宁王策划了好几年的叛乱啊,几天就被王阳明解决了。

  当人出名后,就会被人记住的。两广少数民族叛乱,王阳明像消防队队长一样又出现了。但两广的兄弟们怕了,一听说是阳明子先生,立即停下叛乱工作,改投降。名人名气是无穷的啊。

  虽说王阳明工作这么出色,其他方面可以含糊一下,但这就是个不含糊的人,工作这么忙,他还继续传道授业解惑,门人弟子遍布天下,有堪比孔孟之势。

  王阳明的一生是个传奇,王阳明的故事也堪比传说

  文人,武将,都可以用来描述这个人。他的心学至今为止都被人所认可推崇,甚至名扬海外,很多学者都认可他的思想。他能在国家动乱时候挺身而出,平叛乱,打坏蛋,一点不含糊。所以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是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很多外国人认为是自己是他的粉丝,其中就有那个“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小日本东乡平八郎。

  作为一个热爱历史故事,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我很喜欢看有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书。豫章心月的《王阳明》和别的小说不同,他以场景式的小说方式描绘了王阳明的一生。很完整,有关王阳明的大小故事都写得很详细,可见作者做足了功课,对于王阳明很是了解。场景式的描写方法,拉近了读者和作品距离完全可以幻想书中人物在讲每一句话时候的动作神情,留足了想象空间。很精彩,再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让读者更了解这个霸气的儒者。(虽然王阳明做事很霸气,但长相并不魁梧,有反差哦,还不小)在此,也感谢作者的这本书让我更了解王阳明,而不是教科书单调的文子片段。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四):文成武略,大道独行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记得第一次来到南昌,不知阳明路的“阳明”何解,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阳明路纪念的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后来游庐山时,又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看到了王阳明在江西平定宁王之乱后写的一篇《记功碑》,不禁对王阳明生出一股钦佩之情,想他一介文臣,竟有如此大智大勇平定叛乱!此后又涉猎到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对他的心学思想兴致盎然。然而对王阳明的零零碎碎的了解总是觉得还不够,像是盲人摸象一般,直到看到豫章心月的《王阳明》一书,才大致对王阳明其人其思想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王阳明》一书以生动细腻笔触深厚真挚情感,以及独特的结构形式描绘出了王阳明可歌可泣的一生。

  首先,本书在内容上力求真实全面,主要根据《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资料编撰而成,基本上没有什么虚构造作之处。因为真实,所以更动人!本书从王阳明出生时写起,将他的童年趣事,求学科考,官场风云等一生经历娓娓道来,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的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王阳明不再是一个冰冷而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我们可触可感的血肉之躯。书中的王阳明有过无忧无虑淘气,有过稀奇古怪的幻想,有过血气方刚的冲动,有过呼朋唤友快意,有过平淡度日的安然,也有过遭忌贬谪的苦难,也有过剿匪平乱的智勇……所有这些编织成了一个真正的王阳明,一个至情至性忧国忧民的王阳明。

  其次,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入了他的日常言行中,这就使得那些误以为哲学思想空洞玄远而将其束之高阁的人,能够轻松地于浅显文字和生动的言谈领悟到心学思想的精髓。作者将心学思想贯穿于王阳明的日常言行中,通常以轻松活泼的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融入了平实真切的生活情境,这不仅使得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也符合王阳明反对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权威,讲求知行合一,于本心内求理的为学主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门徒众多,据说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随身佩戴的印章上就篆刻了“一生俯首拜阳明”七个字。本书通过描写了王阳明哲学思想日益成熟和日益精深的历程,将其思想通俗化,向普通大众阐释了阳明心学的真正内涵,本书必能对传播、弘扬阳明心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巨大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一部场景式的历史小说,选取王阳明一生当中的重要时刻交代了时间地点,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将他的一生剖析在众人面前,又把每一个细节巧妙自然连贯成一个整体,就这样,王阳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整个人生跃然纸上。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既可单独成篇又是整本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本书文笔细腻生动而通俗易懂,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谱写出了最深刻真挚的情感,以及王阳明最真实动人的一生。

  王阳明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其他儒门学子,只知皓首穷经,空谈学术,而是在程朱理学统治另辟蹊径,撇开门户之见,广纳儒释道诸家思想的合理处,创建了自己的心学体系,并坚持身体力行。王阳明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卓越的军事和治国才能。文中以大幅篇幅描写王阳明南方剿匪,平定宁王之乱等战事,以及余下的富国安民,兴办教育之事,将王阳明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旷世之才表现淋漓尽致。豫章心月对王阳明研究深入,理解得透彻,且文采斐然,以五十万余字洋洋洒洒地将一个文成武略,大道独行的鸿儒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认识王阳明可从本书始!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五):圣人踪迹

  “咔——”快门按下,人影风景便就此定格,但时间总有办法在上面偷偷留下她的掌印,泛黄模糊面容分辨不清,也不知背景那一团到底是绿是黄。有实物留下的尚且如此,我们又何从去追寻那已逝数百年的圣人踪迹呢?千里运河碧波鄱湖,我们能否从迷雾覆盖的历史丛林中看清你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径

  翻开《明史》,短短几千字便笼统概括王阳明一生,我们只能看到这一代大儒的模糊身影罢了,幸好这时候看到了豫章心月所著的《王阳明》。市场上描写王阳明的书不在少数,却很少有如此详细描写其生前身后琐事又将其思想发展历程融汇一起的,看着王阳明一步一步成长,也感受着他在成长之时所经历的思想变化,于其言行举止中体会心学精髓,如涓涓细流缓缓从心田淌过,润物无声。

  正如封面上提到的,这是一部“场景式历史小说”,何谓场景式?便如那京剧折子戏,一幕一幕,这一幕落场后那一幕又开,总是那位儒者在小小一方台子上,在院子里闲话家常也好,在战场之上指挥若定也罢,读者就如台下看客一般,追随着不肯移开目光,因那环环相扣的一幕幕少了哪一场都不成章节。平凡质朴的语言将王阳明一生娓娓道来,没有普通小说刻意的渲染,也不像剧本一般只有对话而显枯燥乏味。场景式,在对话中偶尔的描写平添了一番滋味,如雨后碧空不知从哪儿飘来一片白云轻纱。

  在通俗有趣的文字背后,这又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以《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为基础,再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似乎是有一阵风将迷雾吹散,阳明先生在历史中留下的足迹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王阳明已经不是一个离我们太过遥远的圣人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普通人。他贪玩淘气,上树掏蛋下河摸鱼,与古板的教书先生耍小心机;他意志坚定,因怀抱“圣人必可学而至”的信念,一改往日顽皮习性,潜心于学问;他胸藏清风明月,于龙场的艰苦岁月中始终不改气节;他纳孔明周瑜于心,在战场指挥若定;他放眼于天下,收真理于本心,打破权威,开创心学思想,修道在日常中,知行合一。若你要认为他是一位纯粹的文人,那又错了。初战汀漳、廓清闽粤、平定宸濠之乱、平靖广西等等,哪一件是等闲人能办到的?可能有人会开玩笑说,王阳明是读书人里最会打仗的,是打仗的里最会读书的。这确实只能是一句玩笑话,因为王阳明的学问功夫,从古至今能比得上他的屈指可数,其作战能力也丝毫不让历史上的名将。

  就是这样一位离我们既远又近的圣人,在《王阳明》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本书作者号“豫章心月”,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在豫章留下了他的一片心与一轮月呢?

  最后借用作者词一首:

  自古真儒能立道,愿将所学惠苍生  

  知行合一良知教,济世情怀圣者心  

  身世浮沉多险路,岂妨我心地皎皎月一轮  

  刀光剑影为何事,换来那草堂朗朗读书声  

  长江后浪推前浪,淘不尽千载相续民族魂  

  金戈铁马都远去,只留下浩然正气满乾坤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六):由王阳明的一个小故事引发的思考

  在书中第四章(远谪他乡)第七场景中有王守仁父子的一段对话(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被谪贬),王阳明出狱后父亲王华来看他,才个把月不见,王华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他老泪纵横地喊道:“伯安!”

  王阳明应声道:“爹,孩儿不知天高地厚,又给您惹祸了。”王阳明父亲回答道“不!伯安。头两天为父也怨过你,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先跟我商量一下。这两天为父也想清楚了,你没有做错什么,没有辜负先圣的教诲。你为满朝文武带了一个好头。在家里说这话我不怕——刘瑾这样一手遮天,倒行逆施,他的日子也不会长久的!”

  之后在得知父亲因自己而遭贬谪时,王阳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拉着王华的袖子哭了起来,并向父亲说道“父亲,都是儿子不孝,拖累了您!”

  ······

  这时王阳明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

  “孩子,别这么说。我为有你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过去,人们恭维咱们家父子两代进士,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咱们父子两代‘硬脊梁’,京城的士大夫中间都已经传开了,这才让我真正觉得自豪。”。

  这让我忆起了苏轼幼时与其母的一段故事,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 "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 "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 "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 "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说: "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

  大哉斯言!

  ”身世浮沉多险路,岂妨我心地皎皎月一轮“

  反顾当下世事又怎么不让人汗下呢!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七):旷世儒宗?

  我的标题绝对剧透,把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告诉你了,但跟没说一样,你也不能从这四个字中看出个所以然来。

  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拿到书,直接看最后一页,说的有意思,那我就看,说的没意思,那我就弃之。

  我翻到了这一页,被这最后的四个字吓一跳,何谓旷世儒宗?我的理解那是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当世只此一人,以其征服性的思想横扫世间的儒者,不仅内圣,并且外王。

  我看很多人对于王阳明的认识是来自于明朝那些事,惊奇和感叹于将冗杂繁琐的历史以轻快明丽的笔调宣泄而出的新形式,而这本书也颇有意思,竟是个场景式的历史小说,说白了,这就是个剧本,而且是讲王阳明的。

  对于有专业背景的人,王阳明的生平并不陌生,史书中记载的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出生成长经历,现代人看了姑且一笑付之。

  就依书中所写,以传奇小说的方式开头,并不点明其如何假,只在这氛围中开头,读者能看出其略带夸张的虚构,又可领会作者意图,可知史书就是如此记载的。又因其剧本式的描写,场景交换,“咔嚓咔嚓”镜头或快或慢的处理,有紧有松,情节轻松带过。

  聪明调皮的幼年期,开朗可爱的温情青年男子,沉稳淡然的中年,于战场厮杀中过渡到悲悯大气的晚年,凡此种种我忍不住要酸几句:

  英雄传奇人物惯是出现在动乱的时代,苦难给以王阳明以彻底的洗礼,历史的机遇只等他轻轻触动。史书的记载不意味着绝对的真实,但当其成功已然不可复制时,我们似乎只能以神化来表达崇敬和惊叹。

  纯属个人的浅薄感叹,跳不出那个兜兜转转的历史圈子,上面说的都是些大话,下面我要说点儿细节。

  很多读有关王阳明的书的人,关注的并不只是王阳明的生平,更注重他思想上的东西,也因此,其他书籍的弊病就是似乎并没有点出究竟如何悟道?悟到了什么?其思想的演变究竟是怎样的,怎么得出了最后致良知的结论,就好比马克思的思想史,那是清清楚楚的写成了课本,供我等膜拜。

  本书作者这方面看来是占了便宜,他以王阳明为其学生上课的形式,用他教学的经验讲解而出,以传道者的身份,就像是柏拉图的学院一般,你作为学生,听王阳明讲述他探索出的真理。在这个描写中,我又有了个愚见,孔子(仁)、柏拉图(善)、黑格尔(绝对精神)、禅宗(佛者,觉也)之流就在茫茫天道之中悟出他自己的道理,便可足以奉行终身。

  话说在上课这种事情上,很多人似乎不怎么喜欢。我倒是觉得那要看上的是什么,若有人引经据典,神采飞扬的,视觉上就挺好看了,若是其中有真心意,那更是大不同。于此我深有感慨,老师就应该把自己当成传道者,传递的是原则和信仰,知识是用来丰富和修炼自己的。

  言归正传,王阳明门下学徒数以千计,他讲的心学,何尝不是“心”学,读王阳明,多数人读个知识,部分人就读个感觉。要我说,这个点在“道”上。

  四十多万字凝练其一生。在这繁忙而焦躁的的城市空气中,四十万字的时间何其短暂,据考据是多少年,门徒到底几何,在我等俗人看来又有何必要!合书闭目,静心细品,若悟了什么,方是真正读书所得。

  《王阳明(上下)》读后感(八):阳明子

  穿越红尘,我追随你的身影。挥剑斩断历史的封印,我寻找你的足迹。守仁,守仁,“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命运早已摆下珍珑棋局,等你来破解。你如约而至,谈笑风生,仿佛早已看穿。依稀可见,少年的你天资聪颖,颇有慧根,却也那般顽劣,不免叫人头疼。那年的竹林旁,你执着的背影,只为寻找一个答案,何为格物,何为致知。年少者多轻狂,你自是其中翘楚。新婚前夜,你不知去向,不过为求圣人之道。边关外,意气风发,励志出塞守关,退敌安疆。你说过你不在乎别人说你离经叛道,只求避世独居,证悟大道,此生便已足矣。龙场悟道,虽是苦难,但却也是拆解命运的开始。围剿土匪,你淡定自若,胸有成竹。平定叛乱,你自有妙计,力转乾坤。抚民兴学,你教化苍生,唯致良知。文人武将,你一人便足矣。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春风剪了杨柳氤氲了河面,时间酿了历史封印了故事。你留在岁月里,留下任人追寻的背影,丝毫不留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