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5:1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经典读后感10篇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是一本由(英)蕾切尔•波隆斯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读后感(一):历史其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莫洛托夫这本书的英文名字Molotov's Magic Lantern A Journey in Russian History更为传神。这本书缘起就是罗曼诺夫巷的莫洛托夫的旧宅,由莫洛托夫的藏书、莫洛托夫的生活、莫洛托夫言辞引发并贯穿在全文之中。Journey一词很真切的告诉读者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中规中矩史书,它是作者徜徉在俄罗斯历史中的一种感怀同时它也暗扣了作者在广袤的俄罗斯的探寻之旅,从西边的列宁格勒到东边的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从顿河岸的哥萨克到北边的阿尔汉格尔、摩尔曼斯克。

  从另外的一面来看,中文译名“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辉黑暗”也有颇多的可取之处。无数的政治明星文化名人乃至贩夫走卒在那个年代经历过从高峰低谷旅程部分永远终结在了古拉格;这部分中也包括书中的主线莫洛托夫,当然莫洛托夫的生命并没有在古拉格画上休止符。对于全书来说,对于斯大林时代而言,对于整个的红色时代,光辉也是有的,黑暗更是有的。

  丘吉尔在他的名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之中有一段关于莫洛托夫的精彩描述,这段话对于本书而言也显得是相当的贴切。我把它摘录在这里。

  “维亚切斯洛夫•莫洛托夫才能出众冷酷无情。他和所有的布尔什维克领袖一样,在革命取得胜利的年代里经历过许许多多可怕危险考验,但他却安然无恙地度过来了。他生活在并发迹于一个不断出现阴谋、经常会遭到清洗的危险社会里。他那炮弹似的脑袋黑色的小胡子敏锐眼睛平板的胎盘、敏捷的言辞、沉着举止,所有这一切都恰好显示出他的性格和才能。他比谁都更合适充当一个推行变幻莫测国家政策代理人和工具。我只是以同等的地位与他见过几次面,那是在有时带点幽默趣味谈判中,或者是在他频繁举杯的应酬式的宴会上。他活脱脱就是个机器人……”

  在这个由成千上万个洛托夫式的齿轮组成的红色帝国,一切的一切就像“一部超自然过山车”。人生,从天堂地狱风景疏然迥异。

  没有人能像巴甫洛夫那样,一边批评着此岸世界,另一方面又生活在彼岸世界之中(至少在其他人看来)。或许莫洛托夫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巴甫洛夫属于全世界

  “从开始征服东方的那一刻起,国家便以对待被征服者的态度对待他的人民。”

  更多的人就像李森科那样活着。在李森科那里,小麦种出了大麦。同样在列别申斯卡娅那里,苏联的科学家创造出了全新的生命形式和新物种

  其实这些人相比古拉格的罪犯来讲他们也算是幸福的。在古拉格,饥饿的罪犯吃掉里推土机上的滑油,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美国黄油。而令另一个罪犯自豪的是,他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他用推土机将那些尸体推进了万人坑。

  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对前朝遗迹保护修复本能却依然保存着。白军或溃于南或散于东,恩琴也折殒在布里亚特。东正教的神父、修女们从肉体上被消灭了,他们当中少量人像门神父那样骨殖被保留下来,更多的与古拉格中的大多数一样归于土壤。有一种力量却依然存在这个民族之中。

  作者成长在红色帝国的年代,当“牢不可破联盟”奏毕,帝俄的三色旗升起的时候,心中必定颇多的感喟。

  布琼尼大道逐渐远去,伏龙芝、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城市不断更改着名字。“白头宫女在,低头说玄宗。”

  “如今继承这些房产的…,没有一个是当初住户后人。”这其实映衬了作者在文中引用的那首民族史诗“谁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作者在深处给予了对民族深深关怀。谁能在俄罗斯过上好日子?是在沙俄,还是在苏俄,抑或是在如今的俄罗斯呢?

  太阳在西方落下,“天启总是在俄罗斯教堂的西墙外发生”。

  晚年的布琼尼写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属于子孙后代的,但愿它不是一面哈哈镜”。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读后感(二):莫洛托夫的幻灯机

  总觉得书籍歌剧诗歌舞蹈一样,是珍贵艺术品,而评论一件艺术品是需要勇气信心的,直面作者才华的勇气,直面自己才华的信心,很幸运,这两样我目前都没有。而且我也不觉得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优美的书,所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评论它,或许有些事真的不需要理由

  一直以来不喜欢女作家,这绝非歧视,相反我对女性充满了敬意,这只是个人喜好而已。女性的文字细腻破碎敏感,像我这样心智未开的人读起来会觉得很累。我知道这是偏见,但偏见似乎是全人类共有的特性,就像本书作者蕾切尔•波隆斯基一样,对于苏联的历史带着看似无影无踪实则根深蒂固的偏见。一个英国的学者,带着自由主义眼光去审视共产主义,怎么可能不带偏见?所以既然你们可以容忍她的偏见,也请容忍我的偏见。而如果你们也愿意和我一道去探寻历史长河中的真正的俄罗斯,请不要一味听信蕾切尔•波隆斯基的一家之言,寻找真相,从来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

  书的英文原名是《Molotov's magic lantern:A journey in Russian history》,直译过来应该是《莫洛托夫的幻灯机:探寻俄罗斯历史之旅》,但中文版的名字却成了《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荣与黑暗》,我不知道译者用心何在,因为这两个书名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文学类型。英文原名更加优雅,更有情调,而中文译名更能凸显历史的沧桑厚重,“古拉格”这三个字也很能吸引目光,我就是冲着古拉格集中营来的,我就是想看看俄罗斯历史上最黑暗的那段岁月伟大的人们不屈的奋斗历程。所以,当我读完作者的自序时,感觉自己被骗了,我想看的是历史学家写的研究论著,而这是一本作者本人游历俄罗斯的随想集。

  而当我硬着头皮读下去时,我发现原来一次欺骗也能如此善意。近现代的俄罗斯,几百年荣辱兴替、波澜壮阔的历史,凝结在一栋栋的古朴建筑之中,凝结在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的小说和诗歌之中,凝结在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的一曲曲优美的乐曲之中,而这段历史中最激昂乐章,似乎是苏联共和国那短短的70年,那段昂扬向上却又交织辉煌和血腥的岁月。若我们僵硬地去研究一段段的史料,只会被历史的黑暗和残忍蒙蔽双眼。所以,我说的善意,来自于蕾切尔•波隆斯基优美的笔触,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意识形态的偏见,她却以尽可能淡然平和心态,沿着自己的足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我们都不太了解的俄罗斯,一个红色、白色、黑色互相纠缠的俄罗斯。她的叙事角度无比新颖,从建筑,从雕塑,从书籍上,将镌刻于其上的人物事物的历史娓娓道来,没有历史学家严谨刻板,却带着女性特有的优雅和感性,似乎那些历史也在蕾切尔•波隆斯基的文字当中被浸泡,被软化,似乎她用她自己独有的洞见语调,让我们不再纠结于冷冰冰的事实真相,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历史人物的思考困惑决绝,充满着人性的光辉。

  有时候,欺骗无关道德,仅仅是善意。当然我还是有些小小遗憾,如果古朴的封面印刷的书名是《莫洛托夫的幻灯机》,会更让人对这本书心驰神往吧。可惜我英文水准实在太次,如果我有能力读一读英文原版,也许又是另一番意境吧。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读后感(三):罗曼诺夫巷三号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前苏联的历史上光辉与暗影尽在其间。正所谓历史是由人书写的,莫洛托夫,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楚耶夫,瓦维洛夫,布洛林,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还有那些掩埋于历史云烟中的时代骄子,他们曾打造了苏联昔日的荣光,然而却也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大清洗,霸权扩张和民族主义阴影。为了追寻前人的足迹,作者的笔锋横掠苏联全境,从浮华散尽的圣彼得堡到极北之地的斯摩棱斯克。但是故事源头还是要从罗曼诺夫巷三号说起。那里是莫洛托夫的归宿

  我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在创造历史的人之中没有好坏善恶之别,只有目的手段之分。以现在的视角看来,莫洛托夫是一个不折不扣恶魔,他配合斯大林冷酷无情地执行了大清洗,而当风暴席卷到他多年的密友时,他甚至不愿意站出来为其辩护,在判决书上,莫洛托夫,这个签名与死刑无异。然而,冷酷却不能涵盖一个人的全部。正如切·格拉瓦在古巴对于亲美分子残酷屠杀并没有影响他在第三世界中被奉若神明。莫洛托夫或许是十月革命中苏共高层唯二的纯粹理想主义者。只有他和托洛茨基心怀那一缕乌托邦似的希望之光。讽刺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是不共戴天的死敌,正是在除掉托洛茨基之后,莫洛托夫正式成为了苏共的二号人物。然而,不同于苏共高层随之而来的享乐主义,莫洛托夫终其一生财富于无物。在他的同志们纷纷发现,革命之后的财富远比梦想诱人时,他却不改自己的信念,追寻着那仿若幻梦般的“共产主义社会”。他的“不可理喻”让他慢慢地在政治局中失势,最终在近三十年无人问津时光之后与世长辞

  对于莫洛托夫,越往后读,我越想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个体来说,他意志坚定,对于理想矢志不渝,对于家庭忠心不贰。然而就时代而言,他的双手却沾满鲜血。为什么一个有着正面品格的人却会行残酷之举,或许这就是苏联时代的悲哀吧。它注重集体胜过个人,注重意识形态胜过思想内涵,注重实用主义胜过人文精神。它造就了扭曲的一代——其行为正当性粉饰反人性。这大概就是暴行之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