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85》读后感10篇
《中国2185》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娘子关新华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85元,页数: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2185》是刘慈欣的处女座,就情节处理上,显得单薄了一些,但是里面对“孩子”和“青春”的想象相当有意思。
2185年,中国大约有二十亿人口,“二百岁以上的有五亿,一百岁以上的有七亿,然后是五亿七十至一百岁的中年人,最后是年轻人和孩子,他们只有三亿,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拿今天的标准来看,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国了。这些老人代表的是传统的家庭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固守。
与庞大老年群体对应的,是“孩子气”的执政官。她是一个“女孩”,而非“女人”的形象,只有这样孩子气的“女孩”,才既可能吸引男孩子,也会吸引女孩子。她结过几次婚,但是离婚并且没有取得孩子抚养权的身份让她更接近“女孩”,她亲近孩子小雨,并且和孩子们一起骑不受理性控制的空中摩托。这不由让我们想起来梁启超所命名的“少年中国”,第一次使现代中国的青春话语得到确定性的表述形式,“少年”是历史发展的主宰力量,有无限的创造力,但是这个“少年”要将其力量让渡给“中国”,以完成“少年中国”。而不进入“中国”的“少年”只会像《新石头记》中的贾宝玉那样成为“零余者”。在《中国2185》中这个逻辑同样存在。“蝗群”开始被大家看做是一场灾难,二百五十岁的奶奶哭喊:“孩子们,你们都怎么了!”但是危急关头拯救国家的却是“蝗群”。
这到底是谁的国度?Brain6的存在略带讽刺。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发表讲话,这句话至今流传:“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将新中国的希望放置在青年人身上,而在《中国2185》中,毛显然并不完全认可执政官这个孩子。执政官和毛泽东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前者为人,而后者为神。毛强调“权威”,这样执政官无话可说,在2185年,毛并不会把世界交到青年人的手上——尽管二百年前,他似乎通过肯定青年来召唤青年。这里我们能看出来,毛的召唤,是为了让青年个体符合新中国的要求,服务新中国,而非让其颠覆传统、颠覆政权的。
在《中国2185》中,毛是一个借助科技复活的“老少年”,说其老,是因为他早已死了二百年了,但是他却借助科技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当下社会的变化。这样一个“老少年”比《新石头记》中的“老少年”威力更大。但是这些脉冲人的目的并不在“少年”,而在“老”,并不在于借助传统而使中国传统自强自新,而在借助“新”科技而验证和完美留存“老”传统。更有趣是,这里的“老少年”认识到了自身的悖谬:“永生就是永死”。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表述在少年中国的谱系中又往前走了一步。作为2185年中国希望的“孩子”、“年轻人”曾欢呼永生的到来,但是永生一旦实现,就是永死。
《中国2185》中,拯救中国,抵抗这些“老人”侵袭的是“蝗群”——非理性的力量。只有这些青年人,孩子,不受理性控制的人,才能给国家带来活力。刘慈欣进一步丰富了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青春叙事,青年人运行的社会不一定能带来活力,我们还需要一支不受控制的“蝗群”。
《中国2185》读后感(二):打动我的两点思考
1.人脑进行全息扫描然后输入电脑运行。我经常想要如何永生,至今唯一想到的办法是期待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如量子计算机)的诞生,以及生物科学突飞猛进。思维对我来说还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虽然最近在看《上帝掷骰子吗》,涉及到了一点思维、存在的问题,但是至少到现在,我还是一个相信物质决定论的人。倘若我们掌握了所有人体化学反应最精密的过程,那么也可以在计算机里重建人的思维。人岂不是永生了?我原本反反复复想过这种可能性。和洗洗讨论过这个,洗洗说的是人脑化学反应不能脱离物质存在,即使脑部神经元脉冲的过程可以被模拟,缺乏酶、激素这些的作用,计算机还是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人。但是我所设想的那天,科技高度发展,人体就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一样展现在阳光下,所有的生理过程都能被模拟。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惊讶。
我只单单想到个体思维所在于一台独立计算机中,大刘还设想了后续发展,这一点很有意思。虚拟的人在互联网中可以复制繁衍,和一段段程序一样,而且是以光速进行的。想到这种可能性,我却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如果真是这样,虚拟人一定会和真实的人发生冲突,发生竞争。因为虚拟人虽然不需要水、空气、泥土、食物,但是他们需要载体——计算机硬件。而且虚拟人的时代他们依赖于载体是不需要人类的,那一定是个万物联网的时代,他们可以操纵机器来制造硬件。但是能源如此有限,势必造成激烈的冲突。怎么看虚拟人都拥有优势——快地多的繁衍进化速度,微乎其微的时间、空间制约。真有那么一天,是否是人类灭亡的一天?涉猎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对虚拟人的担忧不如说是对人工智能发展到极限之地的担忧。
不过这些只是设想,最难的那一步突破——把人体变成透明的水晶球,还不知是否实现。也许理论发展到后来,发现物质决定论是错误的呢?但是大刘的这个设想也具有现实意义——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发展。都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工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世界也是脱离物质世界的意识汇聚,群体意识的演变过程在互联网中更加一目了然,是研究的好方向。
2.执政者对家庭结构的改革。随着寿命的延长,社会老龄化问题值得关注,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其中的伦理问题以及我们如何界定“老人”,人们通过岁数对人群的划分该如何改变,值得深思。
《中国2185》读后感(三):无限想象,超前洞察
据说是刘慈欣处女座(多谢网友指正错,应是“处女作”),写于1985年,描述的是200年后的中国。由于政治敏感性太强没有出版。
当时苏联没有解体,计算机没有普及,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遥远,更没有现在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网络终端。
作者预言的网络信息时代没用200年,现如今就已经初露端倪,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甚至意识上传现在也不再只是科幻概念,已经在实践中;书中预言中国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再过去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在主导世界,只有近代这百年衰落,今天回头看,同样中国的崛起也没有用两个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隐藏在当时的计划生育国策之下,30年后的今天已经显露;看似绝对民主的暴民政治导致的愚民亡国,网络核弹的危机正是源于全体公民的投票通过的提案,因为真理有时掌握于少数精英人群;对于开国伟人,作者显然是辩证的看待的——“历史可能以各种方式使某个人拥有过大的权威和力量,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创伤,我们应该消灭的是这种历史环境而不是哪个个人。”——比较客观的还原了国人对于这位伟人的复杂情结,但是肯定了这位共和国创始人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关键时刻会做出超越时代的认知,虽然只是这场危机的旁观者,但却完成了对现任执政官的政治启蒙教育,作者还借他之口点出生命的本质——永生即是永死。
科技进步与社会形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大刘探讨的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会与社会的进步不平衡,这部作品中能看到不少大刘其他创作的影子,比如《超新星纪元》中的全民公投也是如出一辙的众愚政治,《三体》中人类面对全球性危机是的社会状态,但是这部描写更加大胆犀利,并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黑色幽默,甚至是荒诞的讽刺。同时本书也在人类命运与生命终极意义的层面上,与《三体》站在了同样高度,只是限于篇幅在时间空间上没有那么广泛的延伸。如果读通了本书,就不难理解大刘在《三体》中阐述的价值观,以及对人民、历史与未来观点。
《中国2185》,是刘慈欣处女作,并且应当是从没出版过。写于1985,成于1989。刘慈欣后来很多让人惊艳的想象,在这本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发端。当然,他不擅长控制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单薄,特别是十分浅薄的女性观也已经暴露无疑。不喜欢大刘后期著作的朋友,建议就不要读这本书了,没必要自找没趣嘛!
应该说,这些缺点后来大刘一直没什么改变,是因为他完全不在乎这些事。比如说大刘的文笔也常常为人所诟病,但此书中关于全国民众通过电脑联网进行表决的描述,酣畅淋漓,几乎像是在炫技。因此我觉得,大刘著作中那些单薄的地方,可能也有他不在乎的原因吧。这个人的思维就是这么直来直去呀!
“二十亿与会者的反应很快从广阔的疆域汇集到中央电脑上来。这次他们中约十五亿人发表了意见,十五亿段话以光速涌入中央电脑的内存中,"银河"巨型电脑必须在几秒钟内处理完这一批数量大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信息。一百五十米深处的明亮而安静的机房中,"银河"电脑上的指示灯疯狂地闪成一片,与主机房隔离的冷却机房中,冷却机组以最大功率工作,把大流量的液氦泵入巨型电脑的机体内,使超导集成电路保持在超低温状态下运行。在电脑内,高频电脉冲的台风在超导集成电路中盘旋呼啸,以0和1为分子的浪潮涨了又落落了又涨,外界信息的洪水从几百万个数据接口猛扑进来,但很快撞在了用几亿行程序代码组成的大坝上,反弹回来,又撞在另一个程序大坝上……如果有一个人缩小了上亿倍后进入这个世界,他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惊人繁乱的景象:在硅膜的大地上,上亿条数据急流在宽度仅几埃的金属河道中以光速轰隆隆地流着,它们在无数个点上会聚,分支,交错,生成更多的急流,在硅膜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复杂蛛网;到处都是纷飞的数据碎片,到处是如箭矢般穿行的地址码;一个主控程序在漂行着,挥舞着无数支纤细的透明触手,把几千万个飞快旋转着的循环程序段扔到咆哮的数据大洋中;在一个存贮器的一片死寂的电路沙漠中,一个微小的奇数突然爆炸,升起一团巨大的电脉冲的蘑菇云;一行孤独的程序代码闪电般地穿进一阵数据暴雨中,去寻找一滴颜色稍微深一些的雨点……这又是一个惊人有序的世界,浑浊的数据洪流冲过一排细细的索引栅栏后,倾刻变成一片清彻见底的平静的大湖;当排序模块象幽灵似地飘进一场数据大雪时,所有的雪花在半秒钟内突然按形状排成了无限长的一串,如游丝般顺着闪动的激光束漂落到光盘上。在这0和1组成的台风暴雨和巨浪中,只要有一个水分子的状态错了,只要有一个0被错为1或1被错为0,整个世界就有可能崩溃!这是一个电脉冲的庞大帝国,在我们眨一下眼的时候,这个帝国已经经历了上百个朝代!但从外面看去,这帝国只是五个半圆形的柱体,隔着高大的玻璃屏,有一排监视终端。在冷光墙壁柔和的淡蓝色光芒中,这里一片宁静,不会使人想到那五个大圆柱体中的疯狂世界。这里只有两个穿着雪白工作服的姑娘在那排监视终端旁平静地低声交谈,其中一个不时微笑一下。”
不要忘了,这还是在1985年。上面这段,我觉得可以当作用人类语言描绘信息流/计算机处理过程的教科书式模板了。当然,大刘没有想到的是,他所设想的这个属于2185年的魔幻世界,在短短20年内就实现了。他还设想了一个计算机全国联网的信息化社会(按今天的标准,应该是因特网+物联网):包括五十万台巨型电脑,八千万台中型电脑,一亿台小型电脑,六亿台微机和十三亿台个人终端的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电脑系统。哈!
不过他的女性观,在这本书的表达还是不太一样的。大刘这时候写的执政官阿姨,还是温柔的、理性的、善良的、充满魅力而又天真烂漫的,一个青年男性对理想女性的典型需求。之后他的书里,他额外加诸于女性的光环渐渐收敛,而负面的印象又十分压抑。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最开始引人注意的当然是他的“幻想”,包括信息化社会、基于互联网的直接民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人物的要求趋向于娱乐明星的变化);之后是他标志性的脑洞大开,包括软件核弹(基本上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里面的数字天花/黑死病吧)、信息污染隔离、对人脑进行全息扫描输入电脑运行思维实现永生、像骇客帝国那样的数字生命体及其集合。
其中关于直接民主的部分,跟我自己本科毕业时写的论文相关。不过大刘的想象还是偏简单了,他的设定就是一堆人捧着手持终端开国民大会来表达意见形成决议。实际上,直接民主必须基于去中心化的网络(否则结构上就称不上健壮),并且考虑到民众的高度分化其涌现出共同意志的过程会极端复杂(绝对不是靠他想象的,用什么算法分析、提炼民众的语言然后加以不同程度的拟合就可以实现的)。当然,他设想的民粹主义、个体的愚蠢与恶演变为集体的愚蠢和恶,跟今天许多人对社交媒体的担忧是不谋而合。
对大刘的批判,其中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是觉得他宣扬专制。的确,与其他科幻作家不同,大刘对未来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或者说政治)有持久的兴趣。但我觉得如果要在严格意义上去归类他隐含的政治倾向,应当是精英政治,跟专制独裁有距离。并且他对民主/统治结构并没有什么表达,我想这大概也超出了他的思维领域。
大刘对毛泽东的看法也很有意思。他明显认为毛后期是在胡闹,疯狂到跟他著作中没有具体面目形象的庸众有的一拼,但他仍然认为毛是一个伟大人物,基本上是两分法。他对毛的历史责任和个人缺陷有一种罕见的宽容,这可能是由于他习惯于星际空间、几百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全民族甚至全人类文明尺度上的宏大想象有关。尺度这么大,人性的很多东西就会被剥离,剩下的更多是理性或者说功利的判断。
刘慈欣最执著的创作动力的是对人类存在的关切,最特别的对中国历史和价值观的乡愁(以遥远的未来时代为基准)。其中还有对革命年代的中国的怀想。也许每一个写作未来的小说家,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出发的原初时代;中国的革命年代,是大刘最在意的黄金时代,对他来说,大概就是“光荣与梦想”的年代。
有些人认为大刘缺乏人性,我认为恰恰相反。比如他写的《流浪地球》,比如三体系列小说的的正式名字是《地球往事》。他只是越到后期对人类文明在极遥远未来的发展带有一种悲观的预期,因为未来离现在越遥远,文明的演变就越难以想象(难道今天的人类可以体会到“智人”的心情吗?更不用说草履虫了!)他的著作,带有一种人类文明挽歌的意味。
人类中有这么一些奇怪的孤独的个体,整天费劲把自己当成时间长河里的草履虫二代,用自己笨笨的脑瓜想象极其遥远的未来和广袤无垠的宇宙,哎呀,真是一件可爱的事情!
《中国2185》读后感(五):想象力,想象力就足够令人惊叹了。
刚看完啊,淘宝自印了两本。一本送人,(还不知道谁会看,另一本收藏)。
【中国20185】这本书,放在今天来看,确实有些粗糙,我可能只会打四星甚至3.5星。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在80年代末中国贫瘠的科幻土壤上诞生的、充满大胆政治想象、在中国难以合法发行的而且很多预言都实现了的一本奇书。放在那个苏联还存在的冷战时代背景下,完全可以打5星。即使今天来看,这部接近30年前的老书,依旧碾压很多目前所谓中国科幻作家不知所云的乱七八糟的臆想。
一贯的硬科幻风格,大刘从那时起就定下了以后创作的基调啊。不过,本书的内核还是偏人文的家庭观和领袖观。占其大多数的老龄人口(200岁),年轻化的领导人和热衷飞摩飙车的未成年人、三亿年轻人的中坚力量构成了【中国2185】的社会架构。从开篇年轻人自作主张扫描模拟太宗的大脑进行电子模拟到最后执政官和太宗的关于老年人大脑数码化对话,大刘一直在思考的是未来的家庭结构和领导人和人民的关系。在他所幻想的那个未来世界,年轻的女领导人担负起让这个东方古国伟大复兴的任务,摆在她面前的是极端的社会老龄化(20亿人口有12亿老年人),而且她无法左右她的人民,高度扁平化的决策方式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让她只能任由民意沸腾。而她只能一意孤行消灭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和伦理观念。
在本书中,大刘还是一以贯之的极其冷酷无情的。他给我们的答案还是精英政治,强调权威的重要性以及大众的情绪化和蒙昧,不过还是稍微有所进步,是一种温和的权威政治。在他笔下所有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基本都要被冷漠的写死,即使是12亿老人。在那个年代,大刘应该受到计划生育的的影响吧,开始思考过度的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后果,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老人像黑客帝国一样只保留电子化的大脑思维,生活在数码世界中,未免有些骇人听闻。更大胆的想法是大刘借助这个思维让太宗复活了,这样一来基本无法在大陆发行了,也是年轻人敢写敢想啊。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2岁。经历过文革的大刘显然对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有着更为冷酷严峻的思考,最终经历过独裁的大刘还是不可避免的回归了偏独裁的倾向。这个世界仍旧需要清醒的领袖。
插曲:大刘巧妙地预言了个性化信息广告推送。。。浓浓的工程师思维每个终端的显示屏上反复出现下面这样的显示: 案卷号 L92134564 请将你们的结婚证明磁盘放入 A 驱动器。好,谢谢。 请将你们的离婚申请磁盘放入 B 驱动器。好,谢谢。 请将 A 驱动器中的磁盘取出,放入你们的个人、家庭、社会信息磁盘。好,谢谢。 你们真的认为你们的婚姻没有挽回的希望了吗?是就打 Y,不是就打 N。 你们还有别的要说明吗?有就打 Y,没有就打 N。 好,你们的离婚申请被通过了。 你们需要打印出两份结婚证书留作记念吗?是就打 Y,不是打N。 好,谢谢,祝你们各自幸福! “我建议你们把离婚旅行的地点选长城旅游有限公司新开发的喜马拉雅山旅游区,长城旅游公司将为你们的旅行提供舒适交通工具和住宿,你们可以在百分之百可靠的安全保护下攀登世界最高峰,或乘珠峰缆车登顶,那时,你们将看到喜马拉雅山山脉像起伏的银色波浪从你们的脚下伸到天边。来享受长城旅游公司为您安排的喜马拉雅山专线旅游吧,本公司将为你们的生活提供一个银色的终点和银色的开端!本公司电话:349865432131 要采购离婚礼品,请到金蔷薇花卉商店。本店花卉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各种鲜花保鲜期在三年以上,它将使你昔日的伴侣在今后的岁月中时时回忆起你们一起渡过的美好时光。从法庭出口乘 34 号磁悬管道在 6 号站下车即到本店,或现在输入你们的住址,我们将送货上门。 …… 以上过程最费时的就是后面的广告,但也很受欢迎。每一对离婚者在离开前都要看着广告对他们的离婚旅行和离婚仪式好好计划一番,其友好程度不亚于计划婚礼的时候,直到后面一对反复催促后才离开,其中至少有一半是手挽手离开的。对于忍不住从外面探头看看的百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这离婚法庭中的平静和和谐,比这里离婚者的数目更令他们震惊。。。“最后总结:这本书是大刘受到冷战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影响下,对中国200年后的社会结构和民主制度进行了稚嫩而又大胆的想象。即使本书还是略直男化,很多思想现在看来已经落伍,但是本书最后一页的
《中国2185》读后感(六):中国2015/从《中国2185》到《三体》
数字作为题目总是铿锵有力言简意赅:《1984》《1900》《2001》《2012》。
《三体》火了,仍没能带动《中国2185》出版。
大刘作品,我个人最喜欢的前三,《三体》《中国2185》《太原之恋》。而《中国2185》我认为是仅次于《三体》的长篇,因为篇幅短,惊艳程度甚至超越《三体》,因为它的年轻和未发表的处女作而更加珍贵。故事情节某种意义上比《三体》更犀利更大胆,带有那个时代的荒诞色彩、黑色幽默等特征。《2185》的女执政官不仅提供程心+艾AA的原型(程心的女王御姐属性和艾AA自由洒脱不受拘束的性格),也不仅是大刘作品里少有的赛博朋克,中国、中国人、中国历史这些在三体里反复探讨的东西早已在《2185》里出现,大刘的三观在那时就已经成型,《三体》里对毛的寥寥几笔呼应着《2185》的浓墨重彩,甚至我认为《2185》里毛的形象刻画超越了所谓的一些传记与回忆录,也真实客观还原了中国人对毛的复杂情结。《中国2185》到《三体》的作品质量,从思想性来讲是一个U型曲线,《三体》所能达到的人类终极思考,在《中国2185》里早已体现,只是《三体》时间线拉大,地理位置扩宽,篇幅更长情节更丰满结构更立体。
《三体》巧妙的精准的融合中国历史和现实,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只有《中国2185》,大刘作品相当的多元化,风格跨度很大,可以认为他在做各种尝试,也为自己打掩护,精心营造保护色。所以看大刘,不能只看见《乡村教师》《中国太阳》这种主旋律的,《带上她的眼睛》这种煽情的,而要看到大刘最初就已经思考到最深层面的《中国2185》,和《太原之恋》这种把黑色幽默荒诞讽刺发挥到极致的恶趣味。
《中国2185》执政官和小雨的情节很像《攻壳机动队》里某一集。重看田壮壮《摇滚青年》摩托场景,发现《2185》飞摩托的描述是受此片启发吧。80年代随时代堙没,却以科幻外衣借尸还魂,或者说冬眠又苏醒,文中时代是近未来,可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是近过去。又或者,中国的每个时代跳出来看都很科幻吧。
我从2010年开始正式有意识的看科幻,对于80年代科幻不太清楚,但对当时的其他文艺了解一点。80年代其实是各种思潮突然大量涌入,派别交流激烈,观念经常碰撞出火花,电影有《黑炮事件》《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戏剧有《绝对信号》《车站》,小说有《你别无选择》,诗歌有北岛顾城,艺术有“八五美术思潮”,音乐有崔健,理论有《美的历程》,加上港台外国的就更多了,这些到90年代仍在延续,那时候,“文学青年”是真正的褒义词,我们的课外读物最低档次也是被家长斥为歪门邪道的金庸琼瑶,而金庸琼瑶现在已经快成为国学经典,由此可见世风愈下堕落到什么程度,当然也包括我。现在,书籍还好,至少有选择,但电影院就基本不能进,只能网上看了。回忆了这些,想想《中国2185》诞生在那个时代挺正常的,而精神上一脉相承的《三体》在30年后横空出世仿佛就成了异数。
《中国2185》读后感(七):中国的赛博朋克
这个作品并不是讲意识上传,而是对大脑扫描并仿生,计算机模拟后将此人数字化再生。而再生的主线,是水晶棺里的那位……(咳咳……
如果只是英明神武的伟人复活了,是件好事吧;可以理性对待自己的身份、环境,可以为实体社会提供建议,可以为自身的存在思考更多争取双赢。可是如果混进去了一个智商和情商都让人捉急的"普通人"……肿么破?
如您所愿,历史大戏开幕——独立、聚合、建国、征战、复仇、起义、大分裂、大统一……人类历史上的千姿百态在虚拟空间中逐一上演。当数据流大一统之后,仿生人开始对生物人虎视眈眈……
********我是花絮的分割线********
科普一下背景,这篇文大刘没有正式公开发表(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85(完成于1989),这也是篇名的由来。那个时候还有苏联,还有刚刚过去的动荡,互联网才刚刚起步,没有win95,没有iPhone,没有各种移动终端,老龄化社会问题还掩盖在人口爆炸计划生育政策下……大刘的天马行空和对暴民政治的反思已初显端倪。
额,再说下去就剧透了哦……读后感神马的,等诸位看完再来交流吧~~
《中国2185》读后感(八):中国2185:读后感
一.关于养老问题,家庭结构的变化。考虑这本小说89年写就,前瞻性好强。
1. 人口老龄化的一些看法:
(1)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一种阻力。因循守旧或许是一种常态,就像80后难以理解90后,90后看不惯00后,人们会沉浸于自己当年的社会状态,不满新一代。
(2)老年人成为年轻人的负担,养老问题很严重,年轻人的压力山大。
(3)新旧循环,大自然的很多规则确实有着内在的逻辑。小说中一个家庭有着几代的老年人,靠着机器维持着残存的生命,老而不死也是相当的恐怖。即使是更新器官,身体,但是精神却仍然是老的。所以,虽然希望长命百岁,但是适当的生命长度或许才是最为合适的。
2. 家庭结构的变化:
(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规模,代数的增加。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五世,六世呢?在这样的家庭结构里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结婚最初也是一种男女生活最优化的考虑,而现在随着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很多原来传统的前提考虑就不在成为问题。婚姻现在也有了新的讨论,一个是结不结婚的差异,一个是结婚之后的约束。
二.关于民主
美国的选民可以凭借自己的选票来选出执政者,而大的国家问题由这些政治家来解决,现在我的理解是这种民主比较优势。民主不是绝对民主,而是受到约束的民主。大众还是“愚昧”的,因为很难来考虑高于自身的问题。
3.政治明星化
quot;是的. 这个时代, 人民选择一个领导者, 首先看他是否可爱, 然后才看他是否强有力, 领导者的形象越来越和电影明星体育明星接近, 事实上现在出色的领导者都被称之为'政治明星'.比如我, 如果我看上去不是很有魅力的话, 就是再有本事也不会当选为最高执政官的. 如果一个女孩儿不漂亮, 或者男孩儿个儿很矮, 他可千万不要立志当国家领导者."
这一段让我很感慨,89年就能触摸到未来的走向。现在比较典型的就是Trump,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多数人都会在网上看到领导者的言论和行动,更多的曝光在网络上。这样就使得政治家们明星化来吸引大众的支持,未来这种趋势会更明显。
4.永生与永死
永生是永远变化,永死是不再变化。
我的思考还没有很多,主要是考虑生活的趣味性,如果长生不死了,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东西我们很珍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限的生命长度。如果永生了,那什么才能支撑我们永生?
----
大刘的前瞻性真的好强,十几年前就开始探讨现在浮现的问题。
《中国2185》读后感(九):永生就是永死
几年前写在自己blog里面的一篇读后感,这里炒炒冷饭,重发一次:
还记得第一次在斑竹的大力推荐下看《球状闪电》大约已经是05年的事了,在那之前与其说是对科幻不感兴趣,不如说是不太喜欢看文字,因为觉得很累,眼睛累,需要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更累,远不如电视电影来得直观轻松。那段时期只是因为心情阴郁对何去何从感到很迷茫(这点到现在也没变囧),一度比较沉迷悬恐灵异类的小说,偶尔恶趣味一下看看经典的耽美。直到斑竹有一天把msn的名字改为“鲜血四溅不如球状闪电”,好奇之下遂问之,“球状闪电”是神马东东?于是才歪打正着得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怎么说呢,如果说恐怖小说能带来一种刺激神经的快感,是宣泄情绪的捷径之一的话,读科幻小说则能带来一种置身世外的超然。短短几万字当中可以跨越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宇宙膨胀至尽头的那一刻,空间尺度上可以横跨整个宇宙甚至延伸至已知宇宙之外的平行宇宙中去,物理尺度上可以从十数维走到一维,看的时候血脉喷张,看完后回味隽永思绪万千。现代人,城市越呆越大,房子越换越大,心却越来越小了,所以越发敬佩安于在山西做一名工程师的大刘,他用自己对物理学和创作的高度热情,用自己那恢宏的想象力拯救了万千屌丝,唤醒了他们心底深处那被无情现实就快消磨殆尽的追寻科学和真理的初衷。
很遗憾,我是骨灰级的物理白痴,所以只能总是带着一点崇拜和一知半解去45度角仰望大刘笔下的硬科幻,不过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吧,欣赏大刘的大作时,总是情不自禁得被他那一波三折的展开和出人意表的结局所深深吸引,而不至于像某部分物理达人那样总忙着找bug和纠错。其实诚如大刘所言,来科幻小说中找bug,你算是来对地方了,没必要这么较真,毕竟只是小说。
大爱所有冷的东西,like冬天,夜晚,冷色调,冰的食物,冷冽的音乐,杯具的影视作品……加上又是超级无敌重口味,大刘的小说可真是对足了我的胃口。从具有狂热武器崇拜的林云到一念之间改写了人类命运的叶文洁,以“GO!GO!GO!”为口头禅的托马斯·维德,还有类似《圆圆的肥皂泡》里醉心研究的女主等等,都给人一种凌厉的冷风拂面之感。说到这里,大刘笔下多次流露出来的男女平等思想也是相当之难能可贵的。至于重口味,应该说硬科幻本身就是一种重口味的文学表现形式吧,前面用数万字洋洋洒洒得高歌了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后,接下来仅仅用几百字就能让你明白,从宏观尺度上看,说得好听点,对于更高级的文明,人类始终只是如来佛手掌心的猴子,说得直白点,别说人类,地球也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已。真是想不重口味都难啊!
大刘的作品里,长篇代表作《球状闪电》和《三体》自不待言,中长篇的《白垩纪往事》和《魔鬼积木》也很别出心裁,短篇里除了口碑极佳的《流浪地球》以外,个人还特别偏爱《地球大炮》,《镜子》,《鲸歌》,《圆圆的肥皂泡》等。
下面摘抄几句个人印象特别深刻,引起本人强烈共鸣的大刘式名言——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超新星纪元》)
生命进化的基础——变异,正是由DNA的错误产生的。社会也是这样,它的进化和活力,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冲动和欲望为基础的,清水无鱼,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已经死了。(《镜子》)
长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败的超级工程,前者没能挡住北方骑马民族的入侵,后者也没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复活,但时间使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有凝结于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光彩照人!与这条伟大的地心长城相比,你们这些哭哭啼啼的孟姜女是多么可怜!(《地球大炮》)
文明所必需的创造性思维,都是由个体做出的,比如我们的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个体,群体智慧的简单叠加并不能产生思想的升华,就像我们一亿个人一起拼命想,也不可能想出力学三定律和相对论。(《白垩纪往事》)
永生就是永死。(《中国2185》)
提到《中国2185》,这里又想啰嗦几句T_T。这篇小说据说是大刘的处女作,种种原因(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篇小说没变成过铅字囧)却是大刘的大作里本人最晚才看到的一篇。换言之,至此我终于算是一个合格的磁铁了,嘿嘿。这篇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作品,从科幻的角度上来说或许不够“硬”,既没有磅礴的气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奇思妙想,但却很有深度,或者说很有意思。跟后期的作品相比,那个时候大刘笔下的人物还没有这么冷,小说本身也有着相对厚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概括一下我所理解的大刘在这篇小说里着重表达的几点(也是跟本人的价值观惊人一致,不谋而合的几点):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夫一妻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传统家庭形式的崩溃是必然结果。假以时日,小孩的诞生不再需要血淋淋的生产过程,而是完全可以依靠高科技,也就是实现真正的试管婴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只有发展到这种阶段,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想起了高中时Mr.Zhang曾经说过,人类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起码还要300年,只能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灰常感激大刘的所有作品中都没有留下过什么男权主义的痕迹!
第二,人权并不能靠人数去争取(换言之,并不是投票的人数多就能代表人权),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愚昧无知的才会导致那次网络核灾害;而本人潜意识里也一直认为,只有让少数精英代表大众投票才能使投票这种表决方式真正具有话语权和可执行力。
第三,文中对老年化社会危害的描述可谓是入木三分。还有点睛之笔——永生就是永死,这一点也引起了楼主的强烈共鸣,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类自古以来就这么拼命得想去追求长生之道,其实当一个人对社会发展已经不再能够做出什么 贡献的时候,不是说他就应该去死了,而是应该以另一种不太消耗社会资源或者说是不太影响社会进程的方式存在,比如像文中所说的在网络中开辟另一个国家。只有让年轻的富有先进思想和创造力的人不断得站上历史舞台,一个文明才是健康而有活力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社会的平均寿命达到100岁,100岁的人把自己八九十年前的思想强加给当下的年轻人,那社会在八九十年内岂不是都停滞不前了?而如果一个社会的平均寿命达到200岁,呵呵,200年在古代已经经历了一个王朝的风云变幻了。可是科技是按一定的加速度在发展的,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国家在200年内都没什么思想上的进步……那估计就算自己不病入膏肓,也早就被灭掉了吧……
最后说点题外话,以前一直觉得长相灰常重要,因为脸是可以当饭吃的嘛!但是拜读完大刘的所有大作后,突然异常强烈得觉得,真为后代考虑的话,还是IQ比较重要啊,道理很简单,只要有米,长得丑可以整容,矮子都能垫高,可是万一生了个傻孩子,那可真是一点辄都没了。这么看来,大刘的夫人可真是捡到宝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