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死去的家》的读后感10篇
《从前我死去的家》是一本由〔日〕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一):死去的家,死去的我
闲时阅读了东野圭吾2013年出版的《从前我死去的家》薄薄的小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现实版的“密室探险”,其实说探险并不妥当,它更像是一部夹杂着深刻社会问题的追谜小说,而在东野近乎完美和缜密的推理描写中,整部小说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又一次完美契合。
成年后的沙也加对自己上小学前的记忆毫无印象,为了寻找自己身世的真相,并查清自身“育儿神经官能症”的病源,沙也加携父亲的遗物与前男友一起追寻到了自己曾经“居住”的老宅,随着屋中物品的出现,沙也加的记忆也不断恢复:原来真正的沙也加早已死于多年前的火灾,而自己亲哥哥由于忍受不了父亲的行为及对妹妹的侵害而纵火与其同归于尽的事实让她出现了精神刺激,从而无法记起儿时的事,而本名为久美的自己也被送给沙也加亲生父母(原为自己家的司机和保姆)抚养,当尘封的记忆苏醒,“沙也加”也随之离去……
个人认为这部满带悲剧色彩的小说有以下几个值得推敲的闪光点:第一,东野老辣的推理写作能力在本书中继续延续,物品出现和情节的设定环环相扣,使读者充满了阅读的欲望,接近结尾处的“故弄玄虚”更是让读者欲罢不能的扎实技巧,全书着眼于一个老屋,却将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当,而关于望远镜推出房屋翻建的结论更是让人啧啧称奇,出乎意料。关于对信件及日记的描写更是体现了东野的成熟的写作能力。第二就是对情节的设定,前女友前男友的故事总是触碰着读者敏感的神经,紧张的推理和所谓“孤男寡女”的情节更是有效的充实了本书的戏剧性,东野看似无意一笔,实则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而这种“该死的”分寸更是被东野拿捏的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就像蛇的七寸一般短小而重要。第三就是故事本身和其深意,其实我对于本身的推理设定已有些麻木,毕竟已经将东野的书阅读了近百分之八十,但是仍怀揣着“他可以给我些新东西”的想法来阅读本书,没错,东野没有让我失望,其实本书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推理外衣,社会内涵”,即对于“育儿神经官能症”及其病因的探讨,从背景介绍可以看出此病已非常高发,可以说又是一类“家庭性非遗传疾病”,这种疾病通俗讲就是亲生父母对于孩子的虐待,而这种虐待往往是隐性的,是外人不易知晓的,延伸出来的社会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家庭?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遇到这种社会问题,社会本身又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而在探讨病因的部分,东野又向我们提供了两个分析角度:一个是作为家长,对于孩子较高的期望及严苛的管理可能和孩子不能满足父母要求的矛盾是导致这种病出现的诱因之一,另外,父母对于孩子的轻视或蔑视同样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畸形迷恋甚至病态性侵也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的心理阴影,身亲寄养家庭也是关键诱因。从孩子角度分析,童年遭遇到的种种不幸是他们长大后缺乏对自己孩子关爱的根基,而这样一代一代的交替,使得这样的疾病在如今压力巨大的快节奏生活下更容易释放出来,所以,这不单单是某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文章最后,东野更是一针见血的描绘出在这些类家庭的影响下,带给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缺乏社会认同,缺乏安全感,缺乏阳光下灿烂的笑脸,缺乏童年一起的玩伴,这样的人,在他们自己心中,早已随着那个死去的家而“死”去了,当然,文章这样写还是期待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并有人能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法,我想,这也是东野写这部书的初衷吧!
总得来说,推理部分不乏亮眼之处,情节巧妙,立意深刻,推荐阅读!
“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亲人的爱,以后也不会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沙也加时时刻刻被自己所不知的过去困扰,她强烈地想去探求自己不知道的所谓的完整缺失的部分。在她一次又一次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厌恶时这种冲动尤为强烈。
之所以对此动容,或许是因为心痛又或许是因为感同身受。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所谓童年存在质疑,过去尽管真实,却又好像那么模糊。长辈总是告诉我从没让我有过别人有而我不曾拥有的体验,我的童年是快乐的。然而我这种所谓的“快乐童年”从来只建立在他人的口中,就像沙也加一样,她的童年只建立在所谓的父母口中,她从来不曾切身体会,因为这个童年丢掉了。而我这“快乐的童年”在我所有能当下立即回忆起来的画面中完全找不到快乐的痕迹——父母的争吵与相互攻击?亲戚站在一旁东拉西扯?年幼的我在午夜抱着被子紧紧缩进床角?从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再婚家庭的重重障碍压力?被多次的羞辱和攻击?抑郁症?这个快乐也是丢掉了的,只存在于其他人口中的自以为然。
这些东西从过往里消失了,或者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不管获得了多少东西,不管现在再怎么幸福,也总有什么东西在提醒着,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开心。更遑论现在若是得到的并不足够让人幸福。
有些心理学家把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归咎于儿时的经历或许是正确的吧。不是说幼年时期心思稚嫩容易造成创伤,而是说那时候的我们,对世界和人心的感知都更为敏感。就像在白纸上画画,最开始的框架太过猎奇的话,无论之后再怎么用线条和色彩去修饰也不能矫正成柔和的风格。
现在的我或许就像一幅底稿冰冷生硬的画而后期却硬生生涂上了明朗鲜艳的颜色。谁也不觉得我的童年缺乏关爱,但我自己心底清楚。因为生命中没有过和父母的亲昵,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亲密无间。因为从来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来没有体会过被宠溺和疼爱的感觉。幼年的生活,有衣食住行的照顾,有学习和成长上的监督。但是情感上的倾诉被无情地抹杀,心灵深处的交流被冷淡地回绝。曾经不懂事的我,为了试图博取他人的同情与关爱,一次又一次地揭开自己的伤疤去展示,我以为越是鲜血淋漓越是能让人心疼。可惜我确实太天真,多数人不过是看一眼皱皱眉,随口抛下一句场面话就离开了,他们忘记你的痛因为你不重要。还有些人甚至拿这个去四处传播,毕竟你有她们没有的伤痕,你不同,至于你痛不痛,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啊。可能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当时会觉得心疼,他会倾听你的过往,抚摸你的伤痛,然而这种人通常会成为——你的死党或者追求你的人。如果是前者,大概也不能总是听你喋喋不休;如果是后者,假如你没有相同的别的意愿,你们会就此别过,你的痛苦也会随着你的离开一起离开。所以虽然现在心中再有千言万语,宁愿在心里百转千回也不愿意对人吐露半分。也不在意所谓的关怀,大概已经可以自我安慰了吧。——尽管此刻我只是在打下这些字而回忆起的画面已经让我忍不住泪意。但已经能做到就算是和亲近的人在一起,也只谈琐事,生怕交浅言深。不管是在爱情还是友情的关系里都对自己极度地没有信心,不敢自作主张地认为自己在对方的心里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因为一开始被给予的爱,就是粗糙而冰冷的。所以只会小心翼翼,变不成美好而又温暖的人。
从小就在照片里都没有笑容的沙也加大概也是这样,往后再怎么顺利地工作、结婚,再怎么努力地去幸福,也都只是自我的安慰。她其实还是那个只跟“我”有着共鸣的、生硬而孤傲的人。因为都有着不被爱的曾经,所以在不会爱人这一点上产生了共鸣。因为不会爱人而产生的“理智的爱情观”——就算是爱人也不能互相束缚,要在思想上彼此理解——这样的想法也产生了共鸣,并且引以为傲。我不否认自己也是这样,以情感中的理智为傲,其实只是不想承认,自己根本不会好好去爱别人罢了。
妙美的父母是为了保护她,才在她失忆后一直让她以沙也加的新身份活下去。但是她放不下自己对于过去的缺失,一定要去那栋老房子。当一切明了之后,她大概就能放下对过去的执念,以沙也加的身份好好地生活下去了。正如我那些自以为是的别致的想法和理智,也不过是为了掩饰那些过去给自己留下的遗憾和伤害,试图把那些伤口美化成文身或勋章。
《过去我死去的家》这本书就像是我的那栋坟墓,对它的探求让我明白了自己那种失落、空虚、小心翼翼和自怨自艾的来源,或许也就能对它们释怀,带着这些缺憾坦然地生活。没有了那种扭曲的优越感,当然是一种好的改变。不再会像从前对那些平淡的人不屑,因为已经明白那种嗤之以鼻,其实是来源于羡慕。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次对一个推理作家这么着迷吧。我以为我是爱上了推理,我开始看希区柯克,看柯南道尔,可我却再难有这种着迷感。人格健全的人看书是为了自我充实,而有缺陷的人看书,有时是为了自我救赎。有的时候我们从书中看到了没有看见过的世界,而有的时候,也看到了没有看到过的自己。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三):我的眼中有你的过去
“你不觉得那时候的我们有点像吗?不对,简直太像了。我看到你就仿佛看到了镜子里倒映出的自己一样,时间长了就会很难受”——《从前我死去的家里》
在一起恋爱久的人 习性是不是都会越来越像对方了呢 眼神的意味 细小的动作 下一句话 好像在了解自己之前就已然明白了对方 即使离开了你绵长之后 还会在自己身上不经意的瞬间看到你 看见彼时的我
我自己的家五年前拆除了 红砖的房子 三层中户 楼梯还带着长长的走廊 共两层 每层17阶 拥挤的家 大大的阳台 下雨天打开卧室的窗 扑面就是很多的雨就是那样的家 没有属于我独自房间的我的家 不曾留下一张照片的拆除了
等我再次回去的时候 我还记得它 它还认得我吗
大抵就是目前最想要的生活和自己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四):成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
1985年,凭《放学后》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专职写作;
此后《白夜行》、《单恋》、《信》、《幻夜》先后入围直木奖。
2005年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史无前例地将第134届直木奖、第6届本格推理小说大奖,以及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第1名一并斩获;
2008年,《流星之绊》获第43届新风奖;
2009年出版的《新参者》获两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第1名;
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后期笔锋越发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几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功力之深令世人骇然。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五):2013年7月1版1印,写给从前。
前两天有个妹子和我说,“我刚看完《从前我死去的家》,真的好好看,就是你推荐的。”
热爱的事物分享出来有如此回应,欣喜之余竟萌发再看一遍的念头。然后和自己说,别读太快,磕磕细节,这遍读完后捋点字出来,关于什么都好。
两个多小时阅毕,实体电子掺半,已经了然于心的情节再来脑子里过一遍,因它真的很好读并且这么多次依旧吸引我读下去,看他们读着那个叫御厨佑介的小学生稚嫩的日记,看启一郎和那个教授的来信,从中不断发现“破绽”,直至直面真相和过去。
第一次读“从前”的我,对推理小说的了解仅限于东叔的几本名作,记得有个朋友问我是否读过阿婆,也只能尴尬地说没有,现在想来,不谈欧美不谈黄金时期,仅限于日系,那时也说不出几个作家的名字。
时至今日我始终记得知晓那栋房子是什么时背脊发凉的感觉,记得高中很多个下雨天的中午,昏暗的房间里,很爱读这本书,和书中气氛也很搭。“从前”触动我的那些点儿——“令人叹息的题材”、“恐怖阴森的氛围”、“穿插文中的日记形式”,随着阅读范围扩大在其他书里也不时遇见,说是启发,引导,带领皆可,是一种不管后来读过多少书,都不愿落下它来的愿望和偏执。
“从前”的故事主线很简单,沙也加为了找回童年的记忆,和前男友一起来到一幢父亲生前经常去的别墅,在那栋屋子里两天两夜的经历。通过房间里的摆设和物品以及主人公的记忆碎片,不断还原记忆真相。支线部分有“我”对养父母的回忆,“我”和沙也加的恋爱往事,沙也加对女儿美晴的虐待。这些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格局大小不论,主题深得我心。
可能真的常读常新吧,于我现在而言,这本书的意义并不仅限于“知道那座房子是坟墓”。最感触的地方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从小没有得到爱的人,是否还具有爱人的能力”。我知道这个命题涉及很多方面,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大意说那些从小生在幸福的家庭,父母关系和谐的人知道“好的生活”的模样,小时候得到的爱长大会“本能”地给予给别人,而从小没得到什么关爱的对这些没有那么敏锐的感知,成长过程中要走一些弯路才能找寻到。
书的情节止步于沙也加寄明信片给“我”,沙也加离婚了,女儿归前夫,她说她还会是原来的她,今后也会坚强地生活下去。
去年冬天阅读三浦紫苑的真幌站系列,书里的行天也是有着从小来自父母的阴影,在他后来有了小春那样一个可爱的女儿后,仍然拒绝和她接触,全因觉得自己会虐待她,不知怎么去对待去爱一个小孩子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多田说:“你还有机会去爱别人,你能把自己没能得到的东西,完全以你希望的形式重新给某个人。你还有这样的机会。”
读那本书那段话突然就想起“从前”里的沙也加,可是作者笔停在“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我也只有一句祝愿,然后和书里的人告别。
距离第一次读已经过去四年,这些年里,东叔也读了大半,回想了下最喜欢的依旧是这本,那时候提起东叔并不是那四本经典,只是恰好书店里有了这本薄薄的黑皮书,蓝色的书封,上面有着东叔的题词——“这是我的自信之作,却遭到了冷遇,从此我便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评论家。”现在想来还好没有错过它,不止一次和朋友调侃,什么时候把这本洗个版呀,真的是冷门里的佳作了呀,就这么不被宠爱的吗。
讲道理这本书影响了我的读书口味,在它之后,对所有包含日记的作品都有着特殊的好感,应该还是偏爱那种第一人称的真诚吧,尽管也有清张爷爷那种把真正想说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笑)。
随意码了一大堆,算不上书评,只算一些感想和记忆。
灰色已经过去,蓝色即是开始。
P209版权页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六):一个宁愿不被揭开的真相
故事的结尾,正如大多数东迷所熟悉的那样,总是让人悲从中来。还没来得及回忆前面的情节,合上书本先是长叹一声,唉,怎么会这样子?唉,终于看完了。唉,不怎么happy啊。恩,是这样的感觉。悬疑的情节、惊悚的气氛、一环扣一环的推理,无不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整个故事的铺开离不开以下3点:
1:阴暗面
女主人公因为缺失了上小学前的记忆,所以总感觉父母并没有很深爱自己,从小就缺失安全感,以致总以旁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轻易相信别人、特立独行。母亲早逝,父亲近段时间也离开了人间,有虐待自己亲生女儿的倾向。
男主人公则在初中时期得知自己并非现在的父母所亲生,再婚失败的亲生母亲和上了年纪的养父母都在为了让自己老有所依而争取抚养自己,这并非因为爱的争取,让他丧失了对家的信任和依靠,虽然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养父母,但面对着他们的心早已不像当初那般澄澈透明,长大后更是无形中远离家乡,享受一个人却无比安全的孤独。
两个心理上都有相同缺陷的人因为相似而走在一起,又因为相似而分离,此次却是因为相似而重聚,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2:悬疑
分手后多年未见的女主重遇男主,女主背对着已婚丈夫、孩子神秘约见男主;
女主有虐待亲生孩子的倾向,她深信这个行为和自己小时候缺失的记忆有关;
父亲逝世后,女主从他的背囊中找到了一条奇怪的钥匙和一张地图;
女主从父亲生前奇怪的行为感知到她小时候记忆缺失的部分和地图上的目的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女主诚邀男主前往地图目的地一探究竟,男主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决定和女主前去;
深山里面的别墅、四处荒无人烟、奇怪的入口;
荒废很久却依旧整洁的别墅、停留在23年前的杂志、书籍、日记,所有时钟显示同一个时间,在女主的回忆里这栋别墅缺少了一个房间;
女主的回忆里想起了一个名叫小美的女孩;
别墅里曾烧死了3个人,其中一个被烧死的女孩子的名字正是自己现在所使用的名字;
…………
真相会是什么?
3:推理
别墅的正门被大钉钉死了,进入别墅的入口只有一个,不是后门什么的,而是通往地下室的入口;
别墅看起来应该有人居住才对,整齐未盖防尘布的家具、未开封的家庭医药用品、冰箱里的过期罐头、厨房洗碗盆里未收拾的厨具、摇摇椅上织了一半的毛衣、写了一半的作业……一切迹象看起来像是当时这个家里的人依然还在活动,却突然消失不见似的,迷一样的存在;
杂志、书籍出版日期、日记日期,全部显示都是在23年前的日期;
旧杂志的背后贴了价格标签;
一叠似乎是寄过出去的却没有显示是寄了出去的依然被收起来的信;
女主突然回忆起什么,得在别墅的这个位置对面,是一个房间而不是墙壁,女主清晰地记得这个房间,而且根据结构来看,绝不可能是拆除、合并等原因所导致,那就是说,这栋女主儿时记忆里的别墅无缘无故少了一个房间;
女主记得一个名叫小美的名字;
别墅的出入口——地下室储藏室出口墙边上刻了一个名字,被人划掉了,而后免紧跟着三个字,安息吧。
安息的那位,到底是谁?
好了到此为止,这个故事有个颇为悲伤的结局,是一个宁愿不被揭开却终于揭开了的事实,大家亲自细读便知,而我也仅是用自己的方式粗略地回顾和记录了一下,因为刚刚看完了《毕业前杀人游戏》我就想不起这个故事的书名了,完全是因为记忆衰退的原因,所以想想有空嘛写个书记也是有必要的。没有从感性的一面去写这篇读后感,而是稍微理性地分析,或许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宽慰。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七):苦难的一家
一部小说也好,一部电影也好,过程很爽,之后还能回味无穷的,那就是高分。过程根本坚持不下去想退场的,就是低分。过程舒服事后觉得不对劲,或者一直都不是很舒服好不容易坚持到最后但结果还不错还能回味的,可以算中分。
那这部小说算什么呢?
先给未读者介绍一下吧。简介里说,主角来到一个别墅,发现住户在某年月某日突然消失了,最离奇的是,主角觉得自己来过。
这个简介写得就像灵异故事一样,我开始看的时候也以为是,只敢在白天看。看到后面,发现还好,并不是什么奇幻灵异。作者也太会营造假气氛了吧。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女主请男主去一个小屋,虽然曾经是男女朋友,但现在女方已婚,还是不要去的好。女主坦白,她小学前记忆是空白的,希望去那里找回记忆。这就有了悬念,不只对读者,也对男主有效。而且更关键的是,女主丈夫出国要半年才回。于是男女主角驱车去那个别墅。
这个别墅气氛一直很古怪,足以拍恐怖片。两人不断发现一些东西,但是发现越多就越困惑。主角们困惑,读者们当然也困惑,于是继续寻找线索。读者们一边看一边都忘了这次的目标是来找回记忆的了。别担心,记忆会回来的。
屋子里面原来住的什么人,人都哪里去了,为什么女主会对这个屋子有印象,和女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会在最后解答。
作者不是写鬼片的那类人,虽然气氛很像,让人觉得似乎会在屋子哪里冒个鬼出来的感觉,提前剧透一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
好了,下面就是明显的剧透了,是写给已读者看的。
虽然书末都把整个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但仔细想想,还是会隐约有点不现实。或者说是作者铺垫不够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了纪念已逝的人,弄这么个屋子,有意义吗,没有迹象显示逝者的家属有必要和有心思这么做。有心思做这些,还不如留着对在世的人好一点。作者一再强调,女主发现自己身世不知是好是坏,但既然弄这个屋子出来,就有可能被女主知道,或者说是有点想让女主发现自己的身世,既然有这想法,写下来不就行了,还搞那么多东西。而且家属和当年知情的人,弄这个屋子和来这个屋子,难道不会觉得恐怖吗。
一个小说要好,要让人喜欢,很重要的是要喜欢里面的角色。我不喜欢悲剧人物。里面的众多人物,除了男主(男主只是游魂一样无感情色彩的旁观者和破案侦探),其余都是悲剧人物。老法官,长子不成器,自己也没有完成培养孙子的目标就病死了。老太太,丈夫和儿子没有了,最后孙子也死了,剩下唯一一个孙女也不能和自己一起。长子,从小备受父亲压力,事业不如意,婚姻也不如意,还被赶出家门,父亲死后以为可以一家团聚最后居然被儿子烧杀。孙子,被爷爷奶奶当儿子养,爷爷早逝,父亲不好甚至是个心理变态的,苦受家庭各种煎熬最后不幸死于火难。孙女,家庭破裂,受父虐,事故后丧失了记忆(大脑自我保护机制,大灾大变后记忆缺失),但还仍然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对自己的女儿施虐,最后丈夫女儿也都保不住。司机和家仆,女儿事故而亡,还要把别人的孩子代替自己孩子的身份养大,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好,因为没有真感情。
这么一堆悲剧人物,堪比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惨况了。稍微深思一下,所有的悲剧根源从何而来?居然是家长对孩子的强加和要求!作者在不同的作品里表达的都是类似的观点,就是上辈对后辈的错误影响,通常是老师和家长,由于它们的问题,导致下一代以致整个社会的悲剧。
足够引力的故事,发人深思的隐喻,真挚动人的情感,小说都做到了,缺少的只是让人喜欢的角色而已。
人名备考,名后为全名出现的页数。没有出现全名的不录,小学同学仅有空名也不录。
仓桥沙也加3,御厨佑介41,御厨启一郎117,中野政嗣117,仓桥民子128,御厨藤子180,小仓庄八180,御厨雅和195,御厨久美199。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八):观后感
“儿时的我,已经永远死在那幢房子里,然后一直等待着我重新归来。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自己死去的家,只是他们不想再那里看到自己的尸体,于是装作没注意到罢了。”是指从小孩到大人的人的改变。房子里存放着儿时的记忆。因为有了改变,所以过去的自己已经死去了。我以为是这个意思。
但是本文应该指的是童年的不好经历。“那是她被遗忘了的过去,她死去的一部分,停留在那里,影响着她继续前行。”寻找尸体的意思就是直面过去,有点像psychodynamic的方法,“如果你不去管它,任由它在那里发酵,终究会有一天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到了那时,恐怕已经再也找不到那个引起悲剧的源头了。那个阴影,会一直追随着你,即使你根本想不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遗忘是最好的方式。但有的时候,遗忘不过是逃避,只有正视它、了解它,才能最终摆脱它。过去的记忆,也许是负担,但负担如果要被摆脱,也应该是在认清之后,主动甩掉,而不是被动的遗忘。就仿佛一个人身上受了伤,伤口已经腐烂。如果看不到、感觉不到的话,迟早会烂到骨髓。为了痊愈,必须直面创口,剜掉烂肉,才能得到新生。”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九):不断死去,得以成长
某个遥远的暑假第一次看 这是第二次
沙也加在父亲的离世后发现了一把钥匙和一张地图 这些物品都指向父亲生前瞒着她经常去的某个地方 对自己童年一无所知的沙也加 婚后与女儿的相处并不和谐 经常虐待女儿的她认为自己种种过激的行为都与对童年毫无印象有关 于是 她瞒着丈夫和家人 找到了前男友 恳求他能陪自己一同去那个未知地 希望能寻回自己的记忆 得到自我救赎
沙也加和前男友曾是一对相处六年的情侣 同样孤傲的性格和不合年龄的成熟使他们在高中时代很自然地走到一起 没有炽热浪漫的情话 平淡的六年过去后 沙也加以喜欢上他人为由提出分手 而事实上 沙也加只是不希望太过相像的两人的与世独立 孤芳自赏使他们与社会脱节 葬送掉彼此的未来
在经过几次犹豫后 潜意识里始终还对沙也
加抱有幻想的主人公 答应了她的要求 和她一同找到了位于森林深处的陈旧别墅 他们进入那个阴森的房子 很快便发现这栋房子的一切都在二十三年前的十一点十分戛然而止
接下来的两天 他们没有离开 外面是闪电暴雨 沙也加久久停留在客厅的钢琴边 她回忆起了什么 说 从前我来过这里
经过两天的探索 两人明白了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关于这所房子的灾难
屋子的主人姓御厨 御厨启一郎 御厨夫人及他们的孙子御厨佑介曾共同生活在这里 御厨的长子 也就是佑介的爸爸 是个十分不成器的男人 本来对其寄予厚望的启一郎对他十分厌恶 而对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孙子十分喜爱 久而久之 从小生活在爷爷身边的佑介也在心底里对父亲产生了厌恶之情 爷爷因病而亡 很快父亲就搬到了别墅里 还带着他和第二任妻子生的女儿 御厨久美
没有了启一郎的阻碍 本打算和儿子建立良好父子关系的御厨雅和 想不到儿子竟对他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厌恶 在家里完全找不着地位的他 心理早已变得畸形 深夜 他困住女儿 一次又一次地虐待她 佑介偶然发现了这件事 他决定杀死父亲 于是在一间屋子里 他纵火 与父亲 毫不知情的女佣的女儿及房子同归于尽
事发时 御厨夫人带着久美去了动物园 逃过了这场劫难 而得知哥哥死讯的小美立刻失忆 忘记了她生活全部的细节 女佣和她的丈夫 也就是仓桥夫妇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所引起的恶果 念及御厨家对二人的恩德 忍着丧女的巨大悲痛 收养了御厨久美 并给她取名仓桥沙也加 也就是他们在大火中死去的女儿的名字 确实 真正的沙也加早已于二十三年前死于大火中 如今的沙也加 其实就是御厨久美
后来 御厨夫人为了纪念那个老屋 在森林深处重新建了这栋屋子 一切布局陈设都和原来分毫不差 唯独把原来起火的屋子改为储存火灾残存物品的房间 而仓桥先生 始终对老屋及御厨家怀有感情 所以 他定期到这里为其打扫
这栋房子 其实就是栋坟墓 是埋葬御厨家的坟墓 不是为活人所建 它是死人的家
主人公想到了自己的老屋 那个童年的房子 其实自己也同样地死在那个老房子里 那些过去的记忆 那个过去的自己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里 就逐渐死去了 唯有从前的家 还残存着 苟延残喘着 一直支撑着 过去鲜活如今死去的主人的灵魂
可能有一天 我们也会如沙也加一般拼尽全力试图走回过去 走向自我救赎 或者 会如主人公一样远远地观望 那个被称作家实际却是坟墓的地方 但死亡的现实 有关过去的盛大消亡 如今的衰败景象 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的
从前我死去的家
这叫成长 也叫埋葬 谁又不是这样呢
《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后感(十):从前我死去的家 和白夜行一样的优秀作品
这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小说 大一寒假吧 真的也是一口气读完 这大概就是我喜欢看推理的原因吧 其他书都堆着看到最后没有太想看了就 但是推理不一样 一直看一直想看的那种 |。・㉨・)っ♡ 喜欢你♪ 哇 这个真是我刷豆瓣是看到的才想起来写 想起来看的时候真的是晚上 也感觉看书有种恐怖片的既视感 (我同时也很喜欢看 恐怖电影 对其他类的也没有太感兴趣 这大概就是和别的女孩子的不同吧 ٩(♡㉨♡)۶)早看过他写的两部其他作品后 在写第一次看的他的书 感觉圣女的救济只是再围作案手法上写很单调,白夜行写的两个人物的关系很微妙,但这篇真的感觉还是第一次读有很大触动,给我很大感触,虽然后两者都有说到幼童性侵,什么乱伦之类的……但是感觉第一本更加有吸引力,也不难理解东野圭吾对这本书的看法,这确实是她的好作品,我认为和白夜行不相上下。 我的想法和意见就是这样,仅供参考,下午考试!写完之后继续上自习了ᵎ(•̀㉨•́)و ̑̑ 加油(*/㉨\*)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