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st & Philosophy的读后感10篇
《Lust & Philosophy》是一本由Isham Cook著作,Magic Theater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9.95,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ust & Philosophy》读后感(一):难以复述
这是一部难以复述的小说。
从头到尾,小说作者绝不讨好读者和所谓世俗:管你会不会举起女性主义的大旗指责他极度物化女人,他一本正经地跟你讨论对女人身体的品味,条件极度苛刻细致到胸的手感、眉毛的形状;管你是否反感并怀疑他是个性瘾患者,他跟你绘声绘色地讲肛交、3P、“强奸”的故事,还自带一套滴水不漏的理论;管你是否站在道德制高地鄙视他下流,他真的用很诚恳的口吻告诉你他对那个拥有完美身体的女人欲罢不能的着迷和把她弄上床的计划。
在小说的行文上,作者也一点儿没有“配合读者感受”的意思。小说对场景的搭建细致入微,细枝末节都是无可辩驳的真实,勾勒出现场感极为强烈的画面。可是他描写的发生在场景里的每一个人物、故事却都让人难以置信,匪夷所思;故事的线索、年代更是跳跃的,北京、芝加哥、德国、上海、加拿大、日本不断变换,最后还上演了变形记。
所以,无论是从这本小说的主题、态度还是技巧方面来说,你都可能会觉得这本小说让你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带给你无以名状的困扰,但奇怪的是你读着读着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办法将其放下。在香艳的情欲故事当中,他给你讲圣经故事、西方音乐史、莎士比亚、食物,他甚至懂中国的风景绘画和日本的园林建筑!他在让你享受的讲述当中,又不断拨弄你的神经,戳你的穴位,挑战你固有的思维和观念。就像你遇到了个美貌无可挑剔的姑娘,她的那点儿小脾气只好忍受了罢;也像是足底按摩,明明过程像是在受虐,过后却真实地感受到了筋骨舒畅、毛孔畅通的享受。
小说塑造的最突出、鲜明角色要数露娜了,也是因为这女的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其余的人物倒是都没有在我心中留下很立体的印象。曲奇/阿黛莱的塑造有些符号化,是作者心中强烈情欲集中指向的对象。主人公阿沙姆则与这本小说本身一样复杂、反传统。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我个人有一点好奇的是,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出,小说作者或是主人公是艺术造诣、审美品位相当不俗的,这也不是一部黄色小说,那两性关系的最有意义的就只是情欲了吗?我试图在小说中找找“爱”的痕迹和描述,也没有什么线索。也许,对于这样的男人来说,情欲的进阶本就不是爱,对……应该是哲学才对。
《Lust & Philosophy》读后感(二):马尔克斯式的爱法,非常直男非常情欲
第一眼被书的封面吸引:性感女郎若隐若现的美臀散发出撩人的诱惑,与书名完美呼应。作为较挑剔的读者,我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往往始于它的封面,因为我坚信它是作者与读者的最直接对话,是前者艺术品位的显性体现。
貌似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开篇从主人公艾沙姆街头猎艳开始。显然主人公是高知,任教于中国某著名外语学府,而又绝不肯安分呆在象牙塔内。他,有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路遇每个身材喷火的美女,他都会纠结于何时是狩猎的最佳时机。主人公总是被情欲所驱动,而不仅仅止于那一闪而过的欲念。有一句话:欲念可以凌空漂浮,灵光闪动。而情欲会落地,是行动而不是想法,是清晰响亮的啪啪啪。于是,有了一次次滚床单。
如果小说仅止步于此,充其量它也只能算作一部小黄书,老外写的小黄书而已。然而,No!虽情不自禁地一次次陷入情欲之网,他每每又能清醒地抽离出来,给你讲情欲之外的哲理。他运用莎翁剧的娴熟,显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改写圣经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反传统,一如这部小说一般惊世骇俗。他似乎要用穿插其间的哲理来为自己非常规的另类情恋观正名。他自有一套滴水不漏且自圆其说的情爱逻辑和理论,至于你是否认同,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
主人公在多个性伴侣之间的娴熟穿梭,表明自己“多边恋”的感情倾向。猜测作者本人大概热爱女人,他在书中对这种热爱亦直言不讳。我将它解读为马尔克斯式的爱法,非常直男非常情欲。整部作品弥漫着马尔克斯式的魔幻和情欲,加之北京、东京、芝加哥的空间跨度和卡夫卡变形记般的混乱,阅读它是一段耗费心力的历程。
此外,女性读者大概会尝试在字里行间捕捉情欲之外的爱情,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无果。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但吝啬于柔情蜜意的表达,通篇多是理性描述,揭开情欲的面纱,爱情无迹可寻。这是我认为小说缺失的一点。
小说的另一特点,是对性的直白描写。文中凡情节所需的地方,都直言不讳地描述性活动,包括性器官的昵称,但似乎读来健康自然,一点不猥琐,一点不肮脏。纯文学角度的性描写大抵应是如此吧。
分明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读者提出的挑战:你是否敢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森林?是被它震撼至死,还是……?试试读读它。拨开情欲的层层迷雾,或许你能读出自己的哲理。这一次,我们不谈爱情。
《Lust & Philosophy》读后感(三):相当辛苦的拉锯战
这本回忆录似的书让我想到安徒生的《奥·特》,当然安徒生的背景资料更多,你可以更容易判断《奥·特》里哪些是他真正经历过的,哪些是虚构成分,而这本就不得而知——当然这并非重点,重点在于这两本好像都在强调童年阴影对人生决定性的影响。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弗洛伊德的粉丝——至少这本书对弗洛伊德引用得恰到好处。显然是莎士比亚的粉丝——引用得如鱼得水。显然是个无神论者——改写了亚当夏娃的故事且顺理成章毫无违和。显然是唐朝审美观——对异性的审美无肉不欢, 而这一切似乎都跟悲惨童年和青少年的时候不断搬家、不受重视、母亲的历次婚姻与分手、被继父恐吓与冷暴力、被喜欢的女生拒绝、被各种体制的误解、物质与关爱的匮乏——我都写不下去了,真是太悲惨了——有关。
按说这样下去不黄赌毒才怪。赌好像是没有,黄和毒倒是从头贯穿到尾,但是如果人生这样解释就太简单了。而且,这本书也并不是一个成年人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吐槽,并不是达人秀那种讲看我多惨,老师们让我晋级吧。
我的理解是,情欲是addiction,对于童年的匮乏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成年之后拼命的补偿,而哲理是resistance, 对于匮乏的恐惧,在滚床单和嗑药的间隙进行清理。
这是自我的拉锯战,而且打得相当辛苦。
我比较喜欢书中一些微妙的描写,关于音乐,食物,不滚床单的亲密接触,以及内心纠结的时刻,比如对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有一种畏惧感,看到一个美女的背影特别害怕她脸长得不好看等等,当然这可以理解为儿童认知对separation恐惧的后遗症,但回头想想又不止如此。
像是日剧里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那种压抑,每每催人泪下,又像是对现实认输:事实证明,没得到的才是最好的呢,还留个念想。
《Lust & Philosophy》读后感(四):难以实现的性乌托邦
这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小说,其中第13章到第20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写了作者从9岁一直到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而其余章节则采用非线性叙述,时间比较跳跃。
书中有主人公艾沙姆小时候受到性侵犯的描写,此外他还有一名性情暴戾的继父,种种因素促成了艾沙姆那惊世骇俗的性道德观。而本书正是对其观念进行辩解的一本书,作者重写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自诩“我们拥有纯粹为了性本身的魅力而享受性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在多个性伙伴之间游刃有余”,为情欲正名。难怪有评论质问,为什么只有情欲,没有爱情,作者甚至缺乏正常人的情感,emotionless。尽管作者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思辨力、艺术眼光,还是让大多数读者难以认同。
一些遭受过创伤,有过不幸家庭经历的人很难认同主流的家庭以及爱情观,于是在艺术与写作中寻找慰藉与出路,作者的特殊经历外加天性中自由的因子成就了这么一位情欲大师、情色作家。书中自传部分的内容多姿多彩,比如说芝加哥大学的“猥亵着装舞会”,真是够刺激,不愧是一部“情欲”小说;而哲理部分则论据十足,思维严密,你明明不同意他的观点,却不明就里被那严密的逻辑套进去了。
我给这本书4星,作者写作功底深厚,对文学形式有创新;我不喜欢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作者有时候太急于向读者兜售自己的观点了,把各种ideas 全部杂糅进去,致使某些章节布局欠妥;另外就是这部情欲之作虽然观点新奇,时不时让人耳目一新,但论述有fallacy, 作者构建起来的情欲世界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个性乌托邦,无法令人信服。
《Lust & Philosophy》读后感(五):别只被名字迷惑,它的内容远比那丰富的多
一开始看,前几章的描述像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一个路遇美女的着迷,通过网络手段遇到“恐龙”,精心设计巧遇的概率以求成功。突然转入的宗教题材,描述了圣母受孕等一组宗教故事的隐晦内涵,令人印象深刻。之后回顾男孩时期“成长中的烦恼”,主人公狂热、叛逆、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本性一览无余。中间穿插的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更是少见的另类。读到最后,关于人类情感世界的混沌与困惑,时间上令人疯狂的错乱描述,竟有卡夫卡《变色龙》的影子。这是一部不容易读懂的小说,至少我这么认为。综合了艺术、哲学、历史,包括了理性与非理性的不同审视。它是需要你慢慢体会的作品,体味那些离我们平淡的生活很远的时间、空间、思维和观点。然后反思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