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速五厘米的读后感10篇
《秒速五厘米》是一本由[日] 新海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一):秒五
《秒速五厘米》的感悟:第一次看秒五,懵懵懂懂,只是感觉每个人的结局都很悲凉,让人看完之后,浑身压抑。 第二次看过之后,那种悲伤的感觉更甚,除了女一号外,我替剩下的每个人都感觉到心疼、悲伤。之所以不那么心疼女一,是因为我觉得她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她分的清理想中的爱和现实中的爱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她选择了面对生活——她结婚了,她已为人妻。她把年少时最单纯美好的记忆压在了心底,虽不曾忘记,但也不曾想起。只是某天,偶然翻到了男主写给她的信,她才除去浮尘,寻到了那段甜蜜且苦涩的记忆。那棵庞大的樱花树下成对的人儿,那个甜甜的、可以让人忘乎一切的吻,那个相约明年一起共赏樱花雨的少年,但这种似乎笃定的承诺最终没有敌过那遥远的距离,也败给了时间,输给了现实。从明里嘴角的笑容中,我读出的是她的释然,她放下了过去,她对现实是满足的。 关于女二,我对她更多的是钦佩,同时也有着同情。我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你一旦爱上了某个人,你便卑微到了极点,从初中男主转学到学校中,女二便喜欢上了他,为了能和他上同一所高中,为了能和他有更多的接触,为了能有足够的资本去说喜欢他,她日夜努力,刻苦学习,终于如愿以偿。每天清晨,她会躲在大树后面看他射箭,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打招呼,再红着脸离开。她会甜蜜的向身边的朋友们分享着她对男主的喜欢。她会因为不敢告白而暗自苦恼。她会在那个鼓起勇气决定表白的晚上紧张不安。她会因为男主而对自己未来的路摇摆不定。为了能和男主一起放学回家,她拒绝姐姐开车接送,只是因为,远远的看着他的背影,她就感觉到幸福。她的生活中满是男主的存在,她的心里装满了对男主的喜欢。然而,男主对她却根本无意,男主的一句“她不是我女朋友。”否定了一切。男主很温柔,对她来说,这种温柔却更似毒品,只会让她不断沉沦,只会让她伤的更深。说的更残忍一点,她只不过是一个替身,她是男主心中忘不掉的女一的替身,她的存在只不过是男主的慰籍,让男主自以为的等待变得有意义,让他依然深信不疑的认为远方的女一存在并等待着。 在氢原子发射之后,他们回家的路上,男主的眼神更加坚定,对于远方的女一的等待更加坚定。所以,在那个晚上,女二的那句“我喜欢你”压在了心底。其实说出口的喜欢并不一定是真的,未说出口的喜欢应该是比黄金还真吧! 剩下的,她只需要等待,等待时间的洗刷和沉淀,等待她能像女一一样过上正常的、没有男主的生活。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第三话中出现的女孩儿陪了男主三年,却依然捂不热他的心,依然没能将男主的视线聚焦在自己身上,依然像女二一样败给了远方的女一。“我依然喜欢着你”。在男主和她分手时,她仍然在卑微的诉说着她对他的爱意。可男主却说“即使发一千条短信,心的距离不过拉近一厘米。”而这样的一厘米恐怕也只是女孩单方面的靠近,男主却原地不动甚至是逃离。在男主去东京的路上时,女孩儿给他打电话,而他却拒接,从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男主从未将心放在她那里,男主的心依然在追随着遥远的女一。 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真是莫大的悲哀,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离开,成全他,也成全自己。 等待注定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旅程。在这个电影中,最悲伤的应该就是男主了吧,他执念于那个约定,忘不了那个青梅竹马,几经数个轮回,他还是幻想着能和女一在漫天飞舞的樱花中相见。自那一吻后,他便注定要一直等下去了。 我觉得,他一直活在自己所期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他坚信女一会像他一样等着彼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女一无名指上已有钻戒。 我本以为性格开朗、勇敢、努力认真的女二的出现会打动男主的心。然而女一没有用任何言语或手段却轻易将女二打败了,败给了男主心中臆想出来的女一。他错过了女二。他所体现的极尽温柔不是对女二,而是对她背后一直存在的女一。 工作之后,对于交往了三年的女友,他的心也不曾向她走近一步。即使发一千条短信,他与她的距离不过拉近一厘米。对于她深情的告白,他置若罔闻,继续追逐未知的远方。他也错过了她。 男主的生活看似坚定、有目标、有方向,但他常常迷惘。孤独对于他来说早已不陌生。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转学,漂泊不定,几乎没有可交心的朋友。他喜欢眺望远方,在旭日东升时,远远的忘着远方。他习惯写没有收件人的信息。他唯一的倾诉便是一部手机。他一直低头前行,忽略沿途的风景,他错过了很多人、很多事,他一直等待着、追逐着、痛苦着,唯有不断的工作才可以麻痹他的神经。又需要怎样的痛苦才能逼迫他放弃工作? 13年前,漫天的飞雪满怀着恶意,如今,屋子里的牙刷、床单、被罩都在渲染着他的痛苦。 又一年的樱花飘落,他与女一相遇,飞驰的列车遮挡住了对方,等列车驶过,女一已经离开,最后他也平静的转身离去。如果之前他对过去还没有放下的话,那么,在看到列车驶过后空荡荡的对面之后,他应该是彻底放下了。他转身离开,说明他也要开始他自己的生活了。 13年前,在那次晚点了五个小时的等待中,明里等到了他,他用了13年的等待,也终于等到了和明里的在樱花树下的再次相遇。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二):秒速五厘米
一直很想看这部电影吧,还记得当时开始看的时候,和初恋已经有一周没联系了,她说手机被没收了每天都有给她发信息,其实怪怪的吧,每天都可以看到她访问我的空间却不回复,心里想着,可能是她比较忙吧,周末自己买了新的电视盒子,刚好看到这部电影,啊真是的,那种迫不及待想要见喜欢的人的心情,那种心脏快要从心里面跳出来的感觉,实在是太强烈了,一边看一边给她打着信息,诉说着自己对她的思念啊,她突然打了电话过来,“对不起”。啊人生真的是这样啊,让人难过于意外,从那时候开始已经两年过去了吧,就算是偶尔会联系一下,也回不到过去啦,这真的是青春啊,电影我还是没有看,今天自己读了这本秒速五厘米的书,文笔我觉得也不全是太出色,但是那种青年人的感觉,是那样的吧,让人有了强烈的共鸣和感觉。 我的人生中可能再也不会有那种感觉了吧。
也是一味的向前走罢了,人也要长大的,可我还是没有什么理想,都是安慰自己的谎话罢了罢了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三):纵然有万般风情
年前老友推荐,买了这本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手没闲着先去翻了一下评价,然后就受到了来自高分的惊吓。自此看这书都自带圣光,心想着这么文艺小清新的书一定要等一个同样文艺小清新的时间看,方能不负恩泽…
于是在一个无趣的午后,看了这部电影的第三段—秒速五厘米,成功的把无趣的午后变得更加沉闷的同时也对这本书产生了不小的质疑。
百思不得其解,遂问老友,老友答:因为秒速会让他想起我们小时候。不同的是转学后我们再也没见过。
可能是其中的错过太过于诱人,勾起了不少人的叹息或者情愫。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所以会萌发出不同的感悟,最终造就了这个片子的高评价。我不能感同身受,所以也无权评说罢。
回忆里的人是不能去见的,见了回忆就没了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四):青春散场,重新上路
记得《秒速五厘米》这部电影已经看过三片了。这次看的是小说,说是原版小说,倒是动画电影上映之后导演才写出了文字版小说。新海诚说有时候文字是可以补充电影画面中的不足。
文字版的《秒速》整体感觉是和芥川奖获奖作品一样描写细腻,叙述生动,心理描写很动人,让人物活生生地在你脑海里难过流泪,轻而易举地调动你所有的感知。书中的风景场面的描写也别树一帜,非常简洁利索地把画面感勾画出来,场面性很宽阔真实。人物的想法和记叙也颇跳跃,可能是篇幅较短的缘故,时不时地需要退回上一页重新仔细端看,每每心想怎么作者就想到要这样写可以这样跳到另一个地方,这样的看法很像小时候看外国翻译小说一样。新海城说自己是村上的粉丝,风格确实有点像,但无论风景场面的刻画,女性人物超感性的心理活动以及真个故事的编排和故事情节的跳跃连接都有作者自己独到的手法,令人深刻,令人赞叹。并且小说中有几处心理描写着实令人落泪阿。比如订婚后的明里在返回东京的列车上望着窗外的原野,想起十几年顶着饥饿感和寒冷,在风雪中不得前进的电车中的贵树可能会祈祷她赶紧回家,明明自己深陷困境却还要千方百计地去为对方考虑。她多么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去安慰那个关在电车中的贵树。典型的日系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不由想起在一个日本电影中,面对绝症的儿子,母亲泪流满面:“谢谢你,这一生能成为你的母亲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感谢你让我做你的母亲···”简直无法自拔有没有,这也是日本文学,日本家庭小说吸引我的原因。
看完文字版后我又迫不及待地看了动画版。这是第四片看了。画面极致精细美丽,确实每一帧都可以成为壁纸。躺着用手机看,忍不住截屏了好几次。画风非常好,作者似乎对小的场景,具体的东西比如操场的一角,书桌上的文具情有独钟。这种静态的画面虽然减少了动画制作花费的时间,但是把这些日常普普通通的东西逼真地表现出来既体现了作者的细心又让观者可感,又很容易渲染出气氛出来。到最后部分,记忆的转换,画面的切换,跟大片电影一样,配上主题曲,美丽动情啊。不管是步入社会后贵树独自生活孤寂的感觉还是两个人小时候打电话互诉分离的那种伤心愤怒全都完整地展现出来了。总之,画面感太美了,真人版电影完全是完败。网上说制作团队实地取景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的照片才造就了画面如照片的成果。另外,小明里,即近藤好美的声音真的好美好甜,完全展现了令人疼惜的温柔可爱。
再说说电影主题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已经听了有几年了,很喜欢,充满了感伤。歌词写得很细腻很真情。“周围的小店,亦或是报纸的一角,等电车的空隙,看看铁路的拐角,虽说她不可能在那里···”为什么感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呢?
而关于作品的主旨,封面上写着:要用多快的速度活着,才能与你再相见呢? 充满忧伤的青春感伤,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种种困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受困于此,陷入往日回忆苦苦寻求出口。有点典型的日系情感小说,也有点典型的日系细腻感人。这样的剧情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打动大多数观众,很贴切深陷相同泥潭的人们,就算没有相似的经历,故事最终不是在一起的悲伤结局都是可以让人喟叹落泪的,故事本身面对当今现实社会的困境引发对青春往事种种遗憾的追忆总可以让人产生共鸣。
故事精彩扣人情感,从中也表达了一些类似悲观但在感情世界里确实百分百的真理。比如作者认为,当你开始喜欢上一个人时(和某人真的在一起了),你对那个人的热情也随之逐渐退却。 再比如,贵树和明里第一次接吻,贵树充满悲伤,他认为他们从今往后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附原文(就在我与她的嘴唇相接触的一刹那,我忽然意识到永远、心以及灵魂这些东西究竟都是什么概念。我忽然明白了这十三年来我一直所追求的一切,紧接着,在下一个瞬间,无边的悲伤忽然向我袭来。 明里的这种温暖,这种温柔的灵魂,究竟我该带到哪里去呢?究竟我该如何面对呢?我完全都不知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明里明明就在这里,明明就在这里,我却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我所知道的,只是我们两个人从今往后永远都不能再在一起了。在我们两个人的面前,横亘着对于我们来说过于巨大的人生以及茫然的时间。 —但是,我在那一瞬间所感觉到的不安很快便被明里的温柔所融化,在我的意识之中只留下明里的嘴唇的触感。明里嘴唇的柔软与温暖,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吻。即便现在回忆起来,在我的人生之中,那样纯粹而切实的喜悦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能够产生这样的观点一开始让我诧异,随即便完完全全地认同。似乎是主人贵树怯懦了点,电影版成年后的贵树,他也在深刻反思,自己为什么无法完全地去接纳对方。即使双方互相喜欢,即使互相发了超过1000个短信,两颗心的距离也不曾增近一厘米。(这几年只是想着“总之先往前走”,想得到遥不可及的东西,但却无法清楚知道东西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那可以说是胁迫的心情是从何而生,我只是持续地工作着,回过神来,日渐筋疲力尽的心,除了痛苦什么也不剩。)剩下的,就交由观众自己去思考了。每个人成长之后,都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从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令人伤心的事情中。
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就像吃进的东西会化作血肉一样,成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不能完美注定要充满遗憾的青春。成长之后的重重困境和重重困惑。回首之时发现自身千疮百孔。踌躇不前,苦苦寻求出海口。接下来,能不能反思成功,能不能顺利转身,就靠个人的继续前行了。
结局时,电影版中明里和贵树的梦境相互重叠交替,文字版中两个人两封没有寄送对方的信件。樱花飘飞的铁道路口,擦肩而过的两个人,彼此强烈地相信此时自己一回头对方也绝对会回头。就在两人转身,目光交错,就在心与记忆即将沸腾的瞬间,特快列车“腾、腾”地从中拦断。连最终的结局和最开始一样都是不能完满的。 动画版中,列车一闪而过,人去影空,徒留樱花纷飞。此时音乐一降,拦路杆升起,贵树脚下一转,脸上露出无所谓的自信笑容,重新上路。 青春散场。
—— 2015.10.01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五):人生识字孤独始 ——读《秒速五厘米》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书本就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情,用什么样的节奏,沿着什么样的旋律,都没有定数。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秒速五厘米》恰有电影和小说两个版本,在电影里,那精致而半透明的画面在悠扬舒缓的BGM烘托下,呈现出不同的节奏,陡然而起的感情也不知究竟多少是真情流露,多少是气氛渲染。小说则不同,阅读和接收的节奏全部由自己掌控,在喧闹的人群中,纸面上的一行行文字转化为大脑中的画面,辽阔的天空,飘舞的雪花,逐渐黑暗的天色,在广阔平原上疾驰而过的火车。
《秒速五厘米》,我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孤独和寂寞的故事。少年远野贵树和少女筱原明里因为孤独走在了一起,和周围其他人不一样的他们,在和彼此的相处中找到了能够理解、接纳自身的人。樱花落下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这是多么寂寞才能得出的数据。“直至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瞬间掠过少年心头的淡淡孤寂,即便已然长大成人的我回忆起那一幕,依然会陷入感伤的情绪之中。”
这个世界,对于那些天性敏感的人来说,坚硬而冷冽,那些无以名说的情绪和繁复芜杂的内心都不足与外人道。少女澄田花苗遇到的是初高中的贵树,整整五年时间,一直注视着,可始终无法接近他,那个少年的双眼一直注视着更加遥远的未来,即使身在不远处,可是凝望的,却明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
这个世界,对一些人是游乐园,可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修罗场。远野贵树在长达十五年的成长中,就像其他所有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恋爱,然而,即使这样,也能在所有来不及隐藏的细节中感受到他的孤独。每天清晨独自一人在射箭场练习射箭,在便利店买固定的咖啡,拿出手机写一封永远没有收件人的信又会在最终删除。他的目光停留的,是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遥远国度。“我从半年前开始,就用各种方式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你。却怎么都无法表述清楚。”交往三年的水野这么说。
无论是水野还是花田,她们对贵树的描述有一个共同点,“温柔”。可有一句是这么说的,“那些看似温柔的人,实际他们的心,是谁都进不去的。”我的一个朋友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觉得做独行侠很好,因为有的情绪想法不足为外人道,每个人的心底大抵都有一个小宫殿,里面是那些不愿分享的情绪,那些黑暗冰冷但是纯粹私人的收藏,里面大概端坐着孤高厌世、无情冷眼的自己吧。”而贵树的痛苦之处在于,他的世界曾被理解过,被另一个少女真真切切地接纳和交流。因此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穿梭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拼命奔跑,任由雪花濡湿大衣,不断换乘列车的少年,所追寻的,也不过是一份最简单的懂得。也正因如此,十五年后,漂泊在东京的贵树,寻寻觅觅的,不过是少女明里当年那句:“贵树君,你一定没问题的。”
在这个广阔而庞大的星球上,我们一生会遇到无数的人,然而这个漫长而孤寂的人生,永远都只能一个人走。即使是曾经彼此懂得的少年和少女,也在时光的洪流中慢慢走散,因为种种不可抗力而渐行渐远,彼此陌生。
文字像是一把刀,不断割裂层层皮肤,剖出深藏的感情,狠狠挑出来,沿着血管解剖出微妙难言的情感,回忆加重荒凉的成分,一次次切割以至于鲜血淋漓。
曾经梦想不要成为一个普通人,而现在却发现,要成为一个普通人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种距离和荒凉深埋心底,成为骨血的一部分,尽管努力学着去爱,却总是失败。
人生识字孤独始,求同总能发现异。很多时候,你只能掩饰,而不能拒绝。“无论在何时,他为了找寻自己的安身之所都付出了所有的心力。即便是现在,他依然没能适应这样的自己。他好像一直在追求什么,却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只是还在追寻的过程之中。”
然而,新海诚这本以樱花飘落为开端的书,基调温和舒缓,最终也给了读者一个足以安慰的结局。少年贵树那封被风雪席卷消失的信的末尾几段在梦中重新被书写。
“长大这件事,具体来说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依然不能明白。
但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假如在某个地方和明里偶然相遇,到时候能够成为让自己毫不羞愧的大人。
我想和明里做出这个约定。
我一直都很喜欢明里。
请一定要多保重。
再见了。”
成为大人的贵树和明里在穿梭的列车两侧转身看向对方,列车过后彼此是否还停留在原地已不再重要。“等列车开过之后,继续向前走吧。”还好,即使只有一个人踽踽独行,和孤独为伴,也并没有成为自己讨厌的自己。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六):贵树想通了什么
这一刻懂了什么,我想了好久虽然得出了个答案但觉得还是离作者自己深刻的领悟的万分之一也没有达到。作者总是把明理和秒速五厘米的樱花,远野贵树和某年夏天发射的火箭交织在一起,是因为这是伴随他们成长的羁绊吧,他越过像战斗一般快节奏却觉得自己始终被束缚在原地的生活,到了迷茫最顶峰的漩涡,但是却因为那个八年以前的探查机突然"原来是这样啊~~"『贵树接受了只能"如此"的自己。看见"它",贵树明白只能如此。』原来他一直所以为的迷茫,并不是迷茫,但真切的是他在他以为的迷茫中丢失了自己。像那个火箭一样,没有人给它设定最终目的地,只是遵从着"随便飞往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是远方即可"的命令,『自己并没有想来这里,而是抵达了这里。』既然背负"只要向远方前进即可"的命令的它历经八年到达了海王星,为什么自己要在日复一日的迷茫和混乱中,始终与外界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守着自己的"空宝箱"(——被谁偷走的重要之物,书上是这么写的)。
这是让他最后在电车道口看着明理的背影却觉得"一种类似幸福的氛围,心情舒适,身体充满力量"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大概是因为明理没有回头这件事情本身吧。她的背影对他说了一句话,"我存在,并且我有独当一面的生活"
这就够了吧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七):五厘米的缓慢,十五年的漫长
一
这是一个关于距离的故事
这是一段穿过了时间、空间,却始终未曾缩短的距离。
他与她,十一个月的思念,七个小时的等待,终于在如樱的雪花中靠近了彼此嘴唇的距离,却又在各自的奔走中失却了彼此的讯息。
她与他,五年半的暗恋,一次次的尝试,换来了驭浪的能力,却没能换来告白的勇气、心灵的接近,终于还是在火箭的轰鸣、飞机的翅翼下各奔了东西。
她和他,三年的相处,一千封邮件,却是终究没能让两颗相似的、孤独的、悲哀的心靠近哪怕一厘米的距离,曾经的安心、始终的喜欢,还是在越发的辛苦中化为离别的低泣。
你知道吗?樱花飘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
这确实是一个很缓慢的速度,比人的行走还要慢,但以五厘米的秒速不间断的行进十五年,又是怎样一段距离?
两万三千六百五十二公里。
这段距离,甚至超越了南极到北极。
而这段长度,就是贵树与她们——花苗也好、水野也好——之间心灵的距离。
在结尾,贵树又走过了十五年前的樱花树下。樱花树上的樱花开的绚烂无比,十五年前如此,十五年后依然。看到这样的一树樱花,贵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秒速五厘米。走到十五年前的电车路口,迎面走来了一位穿着白色凉鞋的女子,在电车通过的交叉口,他与她,伴着如雪的樱花和电车通行的警报,擦肩而过。
他没有看清她,但是他停了下来。
她没有看清他,但是她停了下来。
“如果现在回头——那个人一定也会回头”,他这样想着。没有任何根据,却无比确信。
“如果现在回头——那个人一定也会回头”,她这样想着。没有任何根据,却无比确信。
于是,他缓缓转身,看向她。
于是,她缓缓转身,看向他。
跨越了十五年的时光,目光、回忆、心灵,这一瞬,终于将要交织。
电车呼啸而过,在他与她看清彼此的前一刻,挡住了两人的视野。
“他想,电车通过之后,她还会在那里吗?”
“——在或不在都无所谓了。如果她就是那个人的话,能与她这样相遇已经是很大的奇迹了。”
“等这列电车开过之后就继续向前走吧,他在心里这样做出决定。”
有人说结局虐心,有人说结局致郁,甚至有人喊着要炸电车。
但我觉得,这就是完美的结局
我相信,就算最终贵树与明里相遇,就算贵树没有新的女朋友,明里解除了自己的婚约,他们也不可能在一起。
为什么?
十五年来,明里一直前行,而贵树,始终留在原地,他们之间的距离,比两万三千六百五十二公里的距离更加难以跨越。
与明里的擦肩而过固然可惜,但正如贵树想的,这样的相遇不失为一种奇迹,更重要的是,归属终于能打开自己十五年的心结,真正向前走去。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追赶,当他能追上这十五年的距离时,我相信,他会真正的幸福。
那瓣樱花,以五厘米的秒速,飘落了十五年光阴,终于在这一刻,跨越了那虚幻而又真实的距离。
悄然落地。
二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贵树是孤独的。他用了十五年,去寻找,去忘记,可是到头来,却是始终在伤害着身边的人,也伤害着自己。花苗、水野……这十五年里贵树身旁从不缺少优秀的女子,但没有一个女子像明里一样住进他的心灵,无论是暗恋了贵树五年半的花苗,还是与贵树交往三年多的水野,或者是其他的过客,一个都没有。
是的,一个都没有。
当贵树回想起水野在邮件里说的“有些辛苦”时,他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了各种声音。
“抱歉了”,这是他自己的声音。孤独寂寞的自己,也许只能在一次次的伤害与被伤害中重复着对 不起。
“真浪费啊”,这是自己第一个女朋友的声音。这只是她在抱怨那个木头一样的自己。
“我们两个人以后不能在一起了吧”,这是那个交往了三个月的女孩的声音。直到最后一刻的她,依旧是那么的高傲。
“不要再对我那么温柔了”,这是花苗的声音。暗恋了他五年的她,也许就在他温柔的伪装下一直这么悲伤。
“有些辛苦”,这是水野的声音。三年的相处相恋,心灵却越走越远,到头来,任谁一定都会无比疲惫,再也走不动的吧。
“对不起”,这是明里的声音。同时响起的还有一句:
“你一定没问题的!”
二十八年,正是这一句“大丈夫”支撑着贵树一直走下去。是的,在离开明里之后的十五年中,从未有第二个人跟贵树说过“大丈夫”,因为她们眼中的贵树是成熟的、帅气的,她们没有看到贵树内心深处的寂寞。水野或许是半个例外,她看到了贵树的迷茫和孤悲,并给了贵树慰藉——这也正是他在和她分手后感到深深的不安的原因。但这些太慢了,三年的时光、匆忙的工作逐渐冲淡了一切。两人逐渐累了,这一切也到了尽头,终于又回到了孤独。
明里对于贵树的特殊,不只是在于她是贵树的初恋,更在于她是第一个对贵树说了“你一定没有问题”的人。贵树也许早都忘记了明里的相貌、名字,但他始终相信,“那个人”,那个和自己相似的人能带他走出孤独。
终于,在于明里的重逢中,贵树终于明白了,明里早就走出了自己的孤独,一直徘徊在原地的,只有自己。
也许,贵树不一定真正走出了孤独,但离那一天,已不再遥远。
那颗心灵,以五厘米的秒速,行走了十五年的光阴,终于走出了囚禁着自己的囚笼。
走出孤寂
三
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曾经无数次想要向前走,可回过头来,自己却始终徘徊在原地。
我们曾经无数次想要接近,可到头来,没能靠近哪怕一厘米的距离。
我们曾经无数次想要不再一人,可终究,却都没有能真正逃出孤寂。
我们曾经无数次想要让忘记变成流泪的一瞬间,可这一瞬间却可能是无数年。
我们疯狂的想要成为明里,却有多少人成为了贵树。
是的,这是贵树的故事,讲的却是我们自己。
贵树用五厘米的秒速,十五年的光阴,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自己。
我们又该用怎样的速度,怎样的光阴,去寻找自己理想的生命?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八):------秒速五厘米,是樱花下落的速度。------
跟很多人一样,我接触这本书之前,是看了电影。
电影其实当时没看懂啦,所以三四年以后,也就是最近,我去图书馆作业时无意看到了秒速的原著翻译版,所以就抽来看看。
------------------------------------------
主角,我认为只有一个人,就是远野贵树。
女孩们都是他的成长见证吧!
明里是远野童年的陪伴,的记忆,更多的是给予远野关于青春爱定义的朦胧,或者可以说是,告诉了远野,什么是爱,纯真的爱。
花苗则是远野青年之时的日记,小岛的记录标志,花苗的与众不同,甚至跟那个年龄真正的少女定义看起来并不符合:真正的少女是不会早起冲浪吧(笑),然而花苗的出现,也是远野从少年转为青年的重要转折。
再来就是工作年龄时遇到的女孩水野。这个女孩在电影中并没有很大笔墨(可能是没有记清,若错误请见谅),水野是给了远野真正男人的意义。书里写远野和水野的认识,相恋与分手,都是很流畅,好像开始的时候,彼此就知道了结果,电影里的水野也是戴眼镜很知性的职场女性,很喜欢这种形象呢!
“秒速五厘米”
“时速五公里”
……
在书里,有很多很多在电影里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第一话中远野坐电车在自动贩票机买票时的细节,在书里用了一大段描写,所以我看完书,又看了一边电影的时候,看到那个场景,有点觉得看了书,才会知道每个场景,描绘的背后的情感和波折。
------------------------------------------
“远野君,一定没问题!”
所以,阅读后,愿能回忆起
青涩的青春和酸甜的初恋:)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九):樱花飘落的速度
读一本早早就知道结局的书与读一本全新的书而言,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读同一本书好多遍,而遍遍都会有新的滋味。
新海诚的小说版《秒速五厘米》比动画多出来三个角色,横滨女孩、坂口、水野,这些人的出现是在他高中毕业后的大学期间与工作时期。这些是动画里没有的,这丰富后的剧情也填白了我的一些疑惑。是对于贵树君从温柔耀眼到默默平凡到底经历了什么的疑惑。
知道结局的时候再回头看一遍过程,或许比第一遍看会更加虐心吧。第一次看时,那时的他的期待,也会使我好奇、期望,而知道结果时再读却是怎样的让人心酸。有时候看着那个满怀期待的少年,多么可怜他,多想给他泼泼冷水,告诉他别抱太大希望,这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啊。
我要是在他身旁我会忍心告诉他真相吗?如果他早知道结局……有时候读时都有种害怕,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真怕最坏的情况发生,怕故事按照动画的情节这样发展下去。有时候想想要是我不读下去是不是少年就永远会这样自我陶醉下去。要是我们的生命也像这小说的情节一样,早有铺垫,就像那天的天气,会下雪,电车会晚点。要是我们的生命就像这个小说一样,故事的提纲早已写好,会不会,会不会,自己也不想读下去呢……
为了一个人的时候,焦急和绝望竟然那么容易就会升起,想想现在几乎很少会有事让自己的情绪有所紊乱了,也许这就是所说的关系则乱吧。现在自己清醒着,看着贵树因为电车晚点而表现出来的那么的绝望的心情,也不知道怎么评价了,毕竟自己也曾经这样过,不是一句还很幼稚就可以评价的。
虽然悲伤会被放大,但那一段的幸福也会放得无限的巨大,小库房的那一夜,他们怀揣着多少的喜悦,它已越过文字扑面而来,可大大的幸福感是多少的等待换取的呢,所以会格外珍惜吧。真是久违了如此喜欢与珍惜对方的两个人。也许小库房的那一夜这辈子再也找不到比那更幸福的事了吧,后来贵树一直的寻寻觅觅,偶尔找到的感动不就是找寻当时的感觉吗。
然后还有澄田,澄田的所有心思心绪他都懂,但他错过了,所以后悔了。
最后故事的结尾好像与动画不同,小说的结束是电车还未完全穿过时贵树就决定等电车穿过去后就往前走,留下了读者的想象,而动画则是,望见了空荡荡的对面……
很久没看关于爱情的小说了,所以偶发感慨,看到哪儿写到哪儿,并无他事……
《秒速五厘米》读后感(十):秒速五厘米
有的人,看似热情,实则冷漠,笑意的背后是满满的拒绝,就像贵树,他主动积极地融入,却有与社会隔绝。和明里相比,贵树是真正的冷漠者,他从没想过走进现实,他至始至终要的不过是个懂他的人,然后和他一起生活在梦境里,他不懂爱,也害怕爱,所以他害怕澄田说出的喜欢,所以我逃避里沙要他说出的喜欢,比起明里,他更自卑,更害怕,只不过他很好的掩饰了。 他喜欢明里,因为明里很像另一个他,因为明里懂他,所以明里轻易走进他的内心,可也因为太喜欢,所以明里的离开带走他所有的感知,他害怕失去一个懂他的人,所以拼命地堆砌文字,维持联系,可心里也懂,这份牵绊也要走到尽头,因为语言不是万能的,分别从开始的厚重牵绊到最终仅能变成流水账般的单薄,从他放弃通信的那刻起,也代表他放弃了自己,从此以后这世上不会再有人了解自己了,那一刻,他锁死了心门,澄田走不进,里莎也一样,而他也失去风景的能力,他停滞不前了。 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所以随风逐流,他不想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生活就像铁链锁死了他,让他越发沉重,他到达了更广阔的天空,却失去了最想要的最初,太阳系的火箭警醒了他,他终于从梦境中苏醒,恍然发现,原来身边是如此的美丽,可为什么自己从未发现,他终于想起那个诺言,和明里的诺言,明里送与他的祝福,可他却因为沉重的告别忽略了。 这是贵树的成长,明里是他的劫,也是他的运。我们的成长不都这样带着疲惫与伤痛吗?不是每份爱都注定有终结,但我们都要向前走,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