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奖》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文学奖》是一本由(奥)托马斯·伯恩哈德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文学奖》读后感(一):不想为而为之
还是固执的性格,还是自我的味道。伯恩哈德的性格就是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性格,笔锋也是幽默诙谐不失讽刺与批判。
他的人生获得过十二三项奖,也因对奖金的渴望而去赴台领奖,对于颁奖的过程以及自己领奖的心态的描述,体现了他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想保持着自己的孤高自赏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菜米油盐。
其中对尤里乌斯·卡姆佩奖的描述很有趣,乐极生悲,悲极生乐。到底是年轻的时候获奖的心情也是激动活跃,看到喜欢的车子就要立刻买下的冲动也是年轻特有的标签吧。最后看到了他在一些颁奖典礼上的致辞,哈哈!真的是相信很多人去参加颁奖就是去冲个人数,but这么懒散的时刻你跟我说哲!学!我还是想听故事呢!!(脑补)
《我的文学奖》读后感(二):文学奖之于生活
这样说吧,文学奖不可能是纯粹的,它一定带有这种或那种成分,让你喜欢也好厌恶也好,一定会带来影响,不管好的坏的。
伯恩哈德这次为他所获奖的奖项作的一番“愤怒”,可能是过了些日子吧(书大概成于1980-1981年间),“愤怒”的痕迹少了很多,反而倒是看回从前获奖时的自己,有点怀念了,那段日子(拮据的日子),和陆续而来的改变和影响。
但怎样都好,我们都应该审视自己在生活中(社会中)的一切,遵循个性去做该做的事情。
:一百多页卖这么贵,半价也近20块,在上海可能完全不算钱,但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偏远的地区,这是很贵的了……(有时会想中国这么大,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会很大,但很大东西却是全国统一售价,顿时觉得诧异……)
2017年情人节之前,我疯狂地爱上了一个男人,他死在28年前。
如果说每个男人生命中都需要同时拥有一朵红玫瑰和一朵白玫瑰,那么,为了公平起见,每个女人走在人生路上时,同样需要一位光明骑士,以及,一位暗夜骑士。
正如白玫瑰象征一种白得耀眼的光,光明骑士也象征一种平凡的安全感。但是,乏味,这一切都惊人的乏味!红玫瑰才是渴望,黑夜里才能发生一个吻。
女人也许最后都选择与平凡人过日子,但一定会爱上英雄,还有,反英雄,比如恶棍。他们都是暗夜骑士,只在黑夜里出行。
你想起了亦正亦邪的蝙蝠侠?但我要和你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我最近爱上的暗夜骑士——一个文学的“恶棍”,奥地利人托马斯·伯恩哈德。
是最近才爱上他的。在文学这种事情上,我无疑是个喜新厌旧的女人,喜欢上一部作品,然后爱屋及乌地把作家也爱上了。最近看《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无法自拔,接着去横扫了《历代大师》《我的文学奖》和《英雄广场》,简直睡觉也要抱着这几本书。
他有多酷?“我痛恨你们所有人!”伯恩哈德倚靠在长椅上,过高的发际线露出锃亮的高额头,浓眉,深邃小眼睛,万年不变的灰色毛料裤和粗糙的红色套头羊毛衫,睥睨着每一个人,“时代都是弱智,我们思考,但我们隐瞒不说:谁在思考,就在分解,就在取消,就在成灾,就在拆除,就在瓦解,因为思考顺理成章的就是消除一切概念。我们是:恐惧。”
活着时,他拒绝接受文学奖,立下遗嘱要求自己所有的小说和戏剧作品70年内不得在奥地利出版。他痛恨时代,骂所有的文明人。一个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私生子,从来不相信人性。他看见,即使横尸遍野,各国都依然声称为文明和自由而战。这个时代完全是精神错乱的,每天都活在白昼的自欺欺人中。无视黑夜。
伯恩哈德就是黑夜,他大骂贫穷让生活煎熬苦痛,他诅咒富裕让生活堕落毁灭。他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他藏在文学的黑夜里,像罗慕路斯大帝一样,期待这个世界毁灭。灵魂最深深处,他期望人性基因重组,还我们一个没有面具的世界。
他将永生永世活在黑夜里,寻找“人类理想蓝图”的阴影。辩证地讲,他是这样纯粹地保护着我们的人性。摧毁即守护。反英雄即英雄。我爱他。
超过一切乏味的、试图给我“幸福生活”的男人。
《我的文学奖》读后感(四):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看过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书,挺喜欢他的。于是买了《我的文学奖》和《历代大师》,先看了这本,历代大师还没看。这本书前半部分写的是他获得几次文学奖的经历,包括获奖之前的穷困,为了奖金不得不往不喜欢的城市,坐在剧场里听那些官员演讲,拿了奖金之后立马挥霍一空,买了一间破烂荒芜急需整修的小屋,买了辆汽车,出门游玩时发生车祸撞得一塌糊涂(幸亏人没事)。后半部分是他在文学奖上演讲。老实说,看了他的演讲稿,我的确认为他的演讲应该会比较无趣,看样子他说的是实话,他不擅长演讲,也不知道在这一场合应该说什么。后来由于一次“失败的演讲”把部长气得摔门而出,于是他的另一个文学奖就只能不公开举行,而把奖状和奖金寄送到他家了。这大概正是他所期望的。事实上,后来他也公开拒绝了领奖,乃至有些想要把奖给他的评委组们缩回了手。当然,这应该是他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了吧。
《我的文学奖》读后感(五):托马斯.伯恩哈德——可敬可恨的坏老头
差不多用了半天的时间听着这个糟老头骂骂咧咧地叙述完了他难以容忍的颁奖仪式。真是真心的爽啊!!
没有钱的时候,伯恩哈德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描绘颁奖的种种荒唐细节以及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某某市长摔门而走仅仅是因为他本人的演讲中对“国家”这一机构的客观描述(在我看来的确客观)。当时他内心的无语与愤懑绝对不是瞬间可以平复的。
除了偶尔的大荒唐,颁奖仪式上,官员冗长的谈话、主持人男女不分的混乱、主办方对于获奖者的怠慢、财大气粗的工人协会授予的微薄奖金以及担任评委选择获奖者的荒谬至极,伯恩哈德一一记在心中,在自己的一一的加以嘲讽。
不是说这个怪老头记仇,连作为旁观者我的人都不甚厌恶——凭借自己的才华写出文章的作家却不得不以颁奖的形式来获得报酬,这种方式也太生不如死了吧!
一开始接受文学奖,伯恩哈德也说了,他是激动的,开心的——因为毕竟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接受了,被认可了!但是慢慢地,自从第一次颁奖以后,他慢慢察觉到自己作为作家的尊严却在被这一次次的颁奖仪式中不断被践踏,被好大喜功的政治人物磨损——除了钱以外,他尽量不去问自己为什么去那些荒谬的颁奖仪式,去接受那一个又一个名不副实的文学奖。
这个老头儿,对每一个奖项的名称以及自己的作品都了如指掌,是表面稀里糊涂地获奖,内心却无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以及奖项的含金量。这样活得明明白白的人很是少见呐!
后来,到了晚年他有了一定的财力,当他真正不再靠那些奖金生活的时候,他才公开宣誓:他唾弃所有的文学奖,甚至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他以这种形式维护着他自己的作家尊严;以这样的行为来获得平稳的心境,保持这创作。
这个不讨好外界,不善交际的古怪老头自然被外界的媒体人、政治人所憎恨:他们厌恶这样自尊心“过于强烈”的顽固老头!
托马斯.伯恩哈德一生最喜欢的城市是德国的汉堡——一个赏识他才华,认定他的价值却又不侮辱他的城市。
伯恩哈德的观点在于,他不是真正的厌恶颁奖,他的厌恶出自于现实中又一个的虚伪主义,一群又一群浮夸的作家,一场又一场形式主义。
这也难怪伯恩哈德费尽心思地去记下自己一个又一个屈辱的经历,整理出在这些颁奖仪式上的所有演讲稿。他所想要展示给世人的不过是:看吧,我厌恶的文学奖是这样的令人作恶;世人难道不知道吗?我眼中的作家都不应该被这些东西所羞辱!!
由衷地欣慰看到他的这本书在他的去世后发行,甚至翻译成各国语言,让我这样一个中国读者读到,并且理解到作者的痛苦与用心。
可敬的伯恩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