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7 05: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精选10篇

  《第九个寡妇》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一):风流葡萄野蛮生长

  我认为严歌苓写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会标明“他其实在说……”“他的意思是……”,对我这种人情世故痴呆症患者特别有用

  很多人喜欢王葡萄,我也是,可能真的是因为王葡萄从来不会害怕,日本人拿着刺刀来了,不怕,批斗地主,不怕,藏死囚,不怕,没吃的,不怕……所有在我们眼里天坍塌下来的事到王葡萄那儿根本不算事儿。王葡萄明明也只是血肉之躯,却好像刀枪不入

  喜欢王葡萄可能还是因为,她活的通透真实坦荡。她不在乎外面谁在打谁,谁赢了,谁输了,她只在乎她在乎的人,第一次觉得这么复杂,怪诞的世界里,目光短一点,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这么一件大智若愚的事情。她喜欢谁就和谁睡,这点真像张一曼。史五合威胁她,她就用计把史五合打死了,这段真像凤姐儿干的。你看,她一点都不傻,她就是敢爱敢恨,她就是懒得拐弯抹角,费力气去周旋。因为她有本事用最简单直接省力办法过她自己的生活

  以后多年回忆起来,还是会在记忆里留下王葡萄的院子红薯窖吧。还有那个不服输又善良豁达的孙二大。看见王葡萄荡秋千,看见王葡萄养猪喂食,看见地窖里一个女人借着微弱灯光衣服,一个老人拿手搓麻绳,外面偶尔有几声微弱的鸡鸣狗吠,看见王葡萄和少勇缠绵,和春喜打斗,和冬喜暧昧,看见王葡萄一个人孩子生下来,看见王葡萄把围墙越加越高,看见王葡萄在灯下看那个知青写的小说,看见王葡萄吃鱼喝红薯汤……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二):比铜豌豆还要厉害的生胚子

  花了三天功夫读完了这本书,都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这本书,其实,是形容书中描写的这个人。

  用比较文艺一点的腔调来说:这是一个女人史诗

  用意林体来说:因黄河水患,她自幼丧失双亲,7岁,被一孙家掌柜以两袋白面价格买回家当了童养媳,从此开始了她苦难一生经历了婆婆无数的刁难,抗日战争期间,她还未正式圆房的丈夫被打死,此后历经土改、反右、文化大革命、四清、上山下乡运动,她作为唯一不是英雄寡妇的年轻寡妇,为了隐藏她“恶霸“公爹,为了她和小叔子的孩子,承受了各种磨难非议,终于熬过了艰难岁月,她就是史屯的第九个寡妇——王葡萄。(我一口老血硬是咽了下去)

  如果从上面的描述,我能想象到的,就是一个年过花甲,一脸沧桑满眼浑浊身子弯成了虾米的老太太

  但是——王葡萄不是这样的。

  她就是一个生胚子!这么苦命人生,硬是叫她活出了天不怕地不怕,神鬼不惧的气势来。

  从她第一次面对揭她家锅盖的十四军挥舞着巨大门栓,眼睛直戳戳地盯着来人,狠巴巴地说:“不搁下锅,我夯死他”开始,她就开启了彪悍模式,进入了史屯人口中“生胚子”的行列

  那么多人说她的“二大”是恶霸,她只记得,她的二大对她的好,她要努力把他救回来,还胆大包天地藏在自家院落的地窖里。

  守寡、土改、文化大革命……各种岁月中,院子里、村里那么多的腿来来去去,都改变不了她的死心眼儿

  别人趋之若鹜的,她不感兴趣就直直地拒绝。别人避之不及的,她秉着一颗朴素同情心,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别人说她是非,她只当过眼云烟

  看她的语录“谁也逼不死王葡萄”,朴素的葡糖,生猛的葡萄,不认那些世情人情,坚强到任何人任何事都打不到的葡糖,什么事都难不倒的葡糖。这样的葡萄,还有什么事敢愁她?

  难怪那些倒霉了的人,在她身边都感觉到安全。那些发达了的人,在她身边也感觉自在

  她就像自然界中,天然生长的一只小兽,任何时候,都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会不择手段,也不理会周围的酸言碎语,闭上眼睛,你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看得人真是痛快淋漓

  和她一比,那些女汉纸们,都成了软面条。而她,经历那么久的岁月,经历那么多磨难,她的目光依旧纯真清澈,热辣直接,始终未变。

  我越看越喜欢,这样比铜豌豆还倔强刚强的生胚子!

  最后,我还喜欢书里的语言。读起来,就像在吃辣子,辣滋滋、香喷喷的,让人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读完了又舍不得放下,痛恨自己为什么读得这么快。

  下面摘录一些书中的句子,个人非常喜欢:

  “挺是有福的,上百个人拿他当宝贝哩。虽然是些半截子人,心都是整个的。”

  葡萄笑起来:谁也逼不死王葡萄。

  葡萄征用锥子在鞋底上扎窟窿,一听大家的吆喝,心想他们说“打”字和孙少勇一个样,嘴皮子、牙根子舌尖子全使忒大的力,这“打”字不是说出来的,是炸出来的。

  事不躲人,人躲事,能躲过去的事到末了都不是事。

  史老舅说:“旧社会、新社会,反正人多弄不出啥好事来。”

  她的笑可真叫笑,不知天下有愁字,什么事敢愁她?

  畜生才不畜生呢,精着呢,你和人能作假,你和畜生作不了假,你对它一分好,它还你三分好。她说:“你对人一分好,他能还你半分就不赖牲口可不一样,牲口可比人有数,你半点儿假都甭给它装。”

  “谁是你姐呀?我还没听说过谁敢把锅砸砸去爱国的!你们今天甭想动我的锅,不然打算胳膊好腿的出这院子!”

  “叫她试试!”、

  “我不用试,我只管打!”

  她说她就好占便宜,便宜吃着多香,亏比糠馍还难吃。

  她倒是实诚,把贪婪舞池统统挂嘴上。

  “你们都不把人当人,还会把猪当猪?”

  五十个村子男人全扔一锅里炼炼,也炼不出一个史春喜这块铁来。

  “你啥也别怕,有葡萄呢!”

  啥事都不是个事,就是人是个事。

  光把日子过给人看的男人又傻又苦,和葡糖这样的女人闷头乐自己的,才是真的幸福生活可人只要有一点儿得势得意,马上就要把日子过给别人看。

  一个男人只有心里有一个女人时,才肯为她担待恁大风险

  葡萄是好样地。她再伤心伤肺都不会撒手把自己摔出去摔碎掉。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三):女人与史诗

  严歌苓是一位敢说话的作家,先不论是不是她已入美国国籍缘故,就冲她的韧劲儿也是值得称道的,单单本书,该不留情面的地方绝对没有拖泥带水,她为读者还原的是一幅在辽阔土地上勤恳劳作的朴素妇女的生活画卷。严歌苓写过一本书——《一个女人的史诗》,但是我认为这本书叫这个名字也未尝不可,它的时间跨度很大,从王葡萄十四岁(大约1944年)写到1976年,长达32年,这里囊括了一个女人的风华绝丽和精明强干敢作敢为,她一生的精彩都不嫌够,而值得注意的是,这32年是动荡时代,从抗日到内战再到战后土改打倒地主再到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最后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每一次动荡她葡萄都有或多或少的牵连,她持着一生的秘密艰苦的活了下来,靠的也是那股子韧劲儿和不吃亏的倔性子

  虽然严歌苓近些年一直生活在美国,但是她的小说却很接地气浅显一点,从用词上真真切切的还原了当地居民习惯,比如本书以河南为背景,其语言特色也就跃然纸上深切一点,她所传承的主题精神等也是我们古老国度所秉持的,《扶桑》体现得很好,当然,本书也不例外

  如果要我为这本书归纳两个主题,我的答案一定是——躲、偷。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两个动词都带有被动性,而且都有点见不得人的感觉,但是居于乱世,为了生存,对于葡萄而言,这是必须遵循的生存之道。对于躲,也即是读者最容易发现的,支持本部小说发展下去的一大线索就是二大的躲,他死里逃生,被葡萄藏了起来,一直躲到生命终结,也就是从大约1950年到1976年,26年的光阴他基本都呆在地窖中,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不可能找到十分真切的答案,但是有一部分,他活着是为了支撑葡萄活下去,这是感情支撑,她一直把二大当爹一样看待,那是她唯一的亲人。也正是因为这个躲,葡萄的一生注定了当寡妇,一辈子的寡妇,因为把二大藏起来,她跟少勇翻脸,爱情至此终结,她跟冬喜尽管好了一阵,但是天灾难逃,这一次没躲过去,短命的交欢的终结了,跟春喜,更像跟一个孩子,她对他始终没有动真感情,她顶多是身体需要他,跟朴作家,为了让这个秘密保留下来,也不了了之。除了躲避这些,葡萄的一生不知躲了多少跟风的“瞎闹腾”,不接受思想教育被公认为思想落后,躲饥荒,躲政策,躲搜查······偷,来得浅显一些,偷粮食,偷汉子,偷爱,苟且偷生······单说偷汉子和偷爱,寡妇门前是非多,众所周知,葡萄的偷汉子绝大多数是为了爱情,只有春喜和五合例外,跟春喜是她的身体需要,她心里怨极了他,可以想象漫长孤独岁月她每天是怎样的煎熬,生命中的三四十岁对性的需求不容忽视的,这也是葡萄做的最出格的事儿。但人人都不能认定葡萄太过分,因为这一切看起来也合情合理,她从没勾引过任何一个男人;对于五合,甚至用不上“偷”这个词,因为她是为了防止秘密泄露才服从他的,很庆幸的是,她在虎牙下并没有遭受蹂躏很久就解脱了,被那一群侏儒打死了。对于爱情,从葡萄爱上琴师开始,就有一种悲哀味道,一种求而难得的心酸,琴师死掉后偷偷爱自己婆家的哥,这本来就带点禁忌的味道,所以也是偷,再往后的男人,大都也是碰不到的角色,所以她的爱情,大多是偷的。

  这本书透露着一股淡淡的哀伤,这是从故事本身流露的,而非作者的笔法所致,也正是因此,这部小说注定了不平凡。生命中的挣扎无时无刻不是一份可怜赏赐。葡萄人生中从很早就认出了一个真理,今天不是打这个,明天就是打那个,打过来过几天又打过去。这样不分就里的总结却也是精准的,也是悲哀的,的确,从战争到阶级再到易碎的亲情爱情,无一个没被打散、打断。这一整段岁月是不平凡的,同样也是荒凉的,是不可原谅的,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是沁着血泪的······

  一些人物从这里反映出来——那八个寡妇、侏儒、知青。先说寡妇们,八个寡妇和葡萄形成鲜明对比,这八个寡妇为什么要就八路呢,用比较官方思路回答一定是淳朴舍己为人的革命友谊,但是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好歹也能发现一些更私人东西——她们在婆家过得并不好。我当然更愿意把这个私人理由置首位,因为人往往是这样的,尤其是劳动人民,她们有更高尚追求没有爱情,没有温馨,甚至没有奋斗的生活并不是她们愿意要的,所以,她们选择救老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扭转,对于追求大一些的人扭转更是不可小觑的,以蔡琥珀为例,平凡者也有,秀珠之辈。侏儒仿佛就是天外来物了,他们有最令人鄙夷的身体,却有着超凡脱俗的世界,俗人看的自然外物智者在意的永远是根本,根本的生命和信仰。知青是文革时代的一大主角,我们从更多的资料上发现的是往往是他们火一样的青春和奋斗激情,这本书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知青,我认为这个更真,书中的知青毫无疑问也是时代的受害者,他们痛苦失落无助,带着一点二流子做派,那是他们的保护膜,除了他们,难道那些地主富农(尤其是一点恶事没做的地主)不是受害者?那些屎尿不懂却罢学革命的红卫兵不是受害者?那些饿死的纷纷中国百姓不是受害者?······

  书中亮点还有很多,总不会一下子全部说完,比如春喜的自我否定,比如二大这整个儿的人······期待下次读到严歌苓的作品同样精彩。

  《第九个寡妇》读后感(四):第九个寡妇 有感

  这小说里讲的是王葡萄以童养媳的身份被其公爹买回家里,在家里,他公爹家人是待她不错的,最后,他公爹被策反,她自己一个人从死人堆里救回他公爹,而这一收藏近20年,在这20年,她本可以过的很好的,有儿子,有她二哥喜爱。可是,她为了他公爹好好活着,她只好舍弃儿子。慢慢在她那窑洞里活着。

  她那强大嚣张坚韧娇媚性格令她被不同的男人爱着,她是不守妇道的妇道人家吗?我不好意思这样去评价,我只觉得王葡萄的那强大的性格吸引着那些男人对她的爱。使她不孤独,不寂寞

  其实,真正令葡萄不孤独,不寂寞的是他的公爹的陪伴,她完完全全可以抛弃公爹,过自己的幸福日子,她这么做既是报答其公爹的养育之恩,也是尽儿媳之孝,在那样艰苦的日子,她没有放弃,只是这样说:“二大会躲过去的,外头的事再变,人在变,他也会躲过去的。”这样的认理性子的人,其各方面都不会太差的,她能干,她强悍,她包容,她仁爱......

  她公爹在很多做事方面教导她很多,养猪的事,就是在他公爹的指导下,她就这样把养猪这件事做的非常好,她不为别的,就是只想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当省里召开公开表扬她的事迹,她坚决不去参加什么表彰大会,这在她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自己的猪养好就是好事。这样淳朴的妇女,还真的是有的。

  当别人都不要去养女知青的女儿时,只有她站出来,抱回家把小女孩当自己的孙女来养,而知青之前可是待葡萄不好的,可葡萄就是这样的人,不计前嫌,仁爱之心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也不会使坏点子去陷害他人,这是人性的真善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