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10篇

2022-05-29 02:0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10篇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一):我所知道的张国荣

  每年的4月1日已经不再是愚人节,而是张国荣日。这一天是张国荣的祭日。

  每个荣迷心里都有一个“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的张国荣,他是最贵族的,也是最受人喜欢的。

  他孤傲,他忧郁,他善良,他乐观,他爱所有人,所有人爱他,他拥有着亦正亦邪的绅士贵族气质,又有坏到骨子里的痞子气质,他不易琢磨,他自恋,他爱惜自己的羽毛,他宁可高傲地去死,也不可狼狈地活,他选择了仍是风华绝代的时候,离开了人世,他宁愿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留下来。

  所有的人都看过他的书生形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每个人都听过《倩女幽魂》。只可惜漫漫人生路,沧海两茫茫,张国荣就如同《阿飞正传》里的那个男主角一样,看似争议,但是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

  这也大概就是《阿飞正传》为何成为文艺片的一个巅峰和经典。

  早就耳闻过张国荣如何如何好,只要是自己的朋友,他绝对真心付出,上到剧组下到职工,他细腻,他温柔,他调戏,他调侃。他对朋友倾心以出,无数的生平好友,梅艳芳,林青霞,王祖贤,梁朝伟等等都总会说他做朋友的好,还有即使他萍水相逢的工作人员,都在说他的好。他对朋友如此地善良,一句外号“哥哥”足以证明。

  然而他又偏执。在私人朋友聚会的时候,如果朋友带了陌生人来,他会立即离开。

  他确实是不一样的烟火。他拥有一张绝世的脸,雍容华贵,然而在电影路上却苦难重重,他会因为帅气和贵族气质,而无法演的下里巴人的角色,因为帅气,而无法受到演技的肯定,即使他获得影帝,也总会有人诟病。

  张国荣生如夏花,他那张脸可以将性别模糊化,引得女人疯狂,引得男人羡慕但又喜欢。他虽然含蓄地承认自己是双性恋,但是我一直期望,如果他没有获得抑郁症,没有跳楼而死,他一一对得好的姑娘,王祖贤,林青霞,梅艳芳等等,仅仅娶得其中一个就足以长久终生,人间极乐。然而张国荣只是喜欢当他们作为至亲朋友。梅艳芳说,如果四十岁以后,我若未嫁,你若未婚,我们就在一起吧。虽然是梅艳芳的酒后乱言,但张国荣却依旧认真地答道,我可不期望有那一天啊。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梅艳芳一定会找到个好人家嫁的。

  张国荣用跳楼的一瞬间把自己最美的年华留在人世。

  张国荣唯一承认深爱过的女人便是毛舜筠。看过周星驰电影的都知道,她是一个挺能做喜剧的演员。在《家有喜事》里有过合作。张国荣说,如果当年毛舜筠没有拒绝我的求婚,也许我的一生都会改变。后来毛舜筠结婚的时候,张国荣以挚友身份为座上宾邀请到婚宴。由牌友男女朋友到好友,张国荣也是唯一处理得好关系的人,毛舜筠也自是纪念哥哥。

  也许情深太伤,所以张国荣奔向双性恋的道路一去不复返。在当年的环境下,出柜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张国荣自恋,爱惜自己的羽毛,在演唱会的装扮是标新立异,处理得前卫。他一生想演而优则导,但是这是他的遗憾。他在歌坛上遇到了谭咏麟,在影坛遇到了周润发,他无法做到一枝独秀,可是他是被最多人记住的。他潇洒,他优雅,他高傲,他孤独。他对朋友如此真心,对情人也是倾爱有加。

  他亦正亦邪,他无愧对自己。真实到执著,执著到偏执,然后形成了双重人格:在外,他眉目如画,优雅深情,淳厚善良,呼朋引伴;而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却又是极度孤独的,像盖茨比,繁华过后,才觉荒凉。

  他孤傲,他谦虚,他平易,他冷漠,他害怕,他勇敢,他潇洒,他不羁,他乐观,他忧郁,他爱自己,他爱朋友。他自恋,他亦正亦邪,但在娱乐圈里,他是被最多人记住的人,也是被怀念最长久的人。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二):且斗且舞,一路颠簸

  ——张国荣与王家卫不得不说的一点八卦

  在众多荣迷的深切怀念下,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2013年的4月1日,终于不再是轻松西化的愚人节,而是变成了一场彻底的、全民的张国荣追思会(那么渴望爱和安全感的张国荣,泉下有知,一定会欣然一笑吧)。

  媒体非常敬业,四处采访张国荣相关的人,从摄像师杜可风到导演陈凯歌,从合作女星舒淇到宿敌刘德华,从家人侄女到前经纪人陈淑芬,甚至他的前女友毛舜筠、后来的同性爱人唐鹤德先生也在采访之列。对着摄像机或对话筒,这些或远或近、或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纷纷表达着对张国荣的怀念之情。

  然而,如果我是记者,我一定会采访另一个人,这个人曾与张国荣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有着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感情。然而现在,他默然相望,三缄其口。

  这个人就是王家卫。

  熟悉王家卫电影的人都知道,当年《阿飞正传》的一举成名,不仅成就了张国荣,让他重返影坛,缔造了电影史上一个传奇;更成就了王家卫,奠定了他在文艺片的地位。两人的关系,一下子从合作关系,上升到朋友关系。以至于,第二次合作拍《东邪西毒》的时候,在漫漫黄沙的西部戈壁,张国荣从未离开,尽管其他明星来来走走。不仅如此,因王家卫拍拍停停,电影经费不足,张国荣还主动站出来为他筹措经费。

  一个皆大欢喜的开始,一个真实感人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张国荣与王家卫关系越来越扑朔迷离、貌合神离。王家卫是一个诚意导演,对艺术有着极致的追求,一定在灵感乍现的时刻拍摄,这点在今天浮躁的娱乐圈难能可贵。而张国荣是一个创意演员或演员作者,对艺术有着不懈突破,绝不甘心做导演的一枚棋子,以至每部参演的电影都有深深的张国荣气息,这个在今天的娱乐圈更加难能可贵。王家卫骨子里是孤注一掷的绝望,“要想不被人拒绝,就要先拒绝别人”。张国荣骨子里是不顾一切的渴望,“我有一个秘密,当然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我想做导演”。两个性情相似追求相反的人,碰撞的火花异常璀璨——《阿飞正传》至今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东邪西毒》以宏大悲情巨制,至今罕见望其项背者——但两人合作的难度越来越高。王家卫对灵感的追求注定时间的遥遥无期,而张国荣对挑战的尝试注定对时间的异常敏感。因此,拍摄《重庆森林》《堕落天使》的时候,尽管张国荣是王家卫最属意的演员、第一人选,但张国荣还是一推再推地拒绝了。之后的《春光乍泄》,更是王家卫将张国荣、梁朝伟骗至阿根廷的一部戏。

  《春光乍泄》,两人的第三次合作,亦是最后一次合作,关系决裂之作。这部扬名国际、为王家卫带来众多荣誉的电影,一度使电影班底和演员备受折磨。在香港的另一端、遥远的阿根廷,王家卫依旧故我,按着自己的风格拍拍停停,写写改改,故事被不断地推倒重来,影片的进度严重延迟,而此时张国荣复出演唱会在即。张国荣想必是牢骚满腹、忍无可忍的吧,否则不会现场发飙、拂袖而去。或许正是他的离去,令王家卫的拍摄计划受到很大影响,整个故事脉络走向也发生根本变化,王家卫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最终张国荣的戏份多半被砍去,电影的结局变成了梁朝伟的独角戏。一个精彩绝伦的电影,就这样,生生分成风格迥异、意境分明的前后部分。

  对于追求完美、大红大紫的张国荣来说,被骗饰演配角,他当时的恨意有多少,或许可以从当年在领奖台后,张国荣躲避王家卫中可见一斑。曾经一对亲密的朋友、最佳的搭档,就这样含恨分道扬镳了。此后,王家卫开始钟情梁朝伟,梁朝伟成为王家卫的御用演员。然而,无论是王家卫还是张国荣,之后两人的拍片量都锐减,辉煌不再。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王家卫佳作迭出的年代,也是张国荣辉煌全盛的时期,两人合作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依旧精彩绝伦、意味深长。到底是张国荣一路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颠簸,还是王家卫一路在张国荣的气质里颠倒,至今莫衷一是。两人决裂后,王家卫只有《花样年华》可与往昔比肩,《2046》、《一代宗师》虽然精雕细琢,拍了五年、八年,但口碑不再,渐显江郎才尽之势。在《2046》,王家卫更是陷入自己的迷局走不出去,殆尽了激情,变成乏善可陈的寂寞。那时候,王家卫会不会想到交恶的张国荣了呢?彼时张国荣已经离世三年。

  而时间荏苒,一晃张国荣离世十年了。十年,当年的怒气也该消了吧,若再见也应该一笑泯恩仇了吧。在张国荣十周年纪念之际,王家卫对这样一个一言难尽的搭档、朋友,是不是可以说一说当年的感情?可是,王家卫不接受采访、不电视露面,只在微博上简单表示“我想我不会拍一个张国荣的传记,或者是找人去演张国荣,因为我想他是唯一,也是不能取代的,他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是耿耿于怀,还是默然纪念呢?我们不得而知。他常年戴着的大墨镜,倒给了很多人无尽的想象,并且赢得了“墨镜王”的“美誉”,我们无法捉摸他背后的眼神,只知道, 2003年4月2日,即张国荣去世第二天,王家卫通过公司发表简短声明,“感到非常的震惊,也非常的难过……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并称张国荣是一个伟大的艺人。2009年,王家卫斥巨资将十几年前张国荣主演的电影《东邪西毒》修复上映,并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一圆张国荣多年的梦想。在《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发布会和节目上,深不可测的墨镜王,看到《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对镜独舞时,不仅潸然泪下、摘掉眼镜。或许他们的分手并无大是大非之分,只有适合与迁就之别。而他们的恩怨,今天看来依然感慨不尽。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三):歌如诗影如梦,风流又说侬

  月下又出新书,这一回写的是张国荣。我总觉得现代娱乐圈内有几个人是要写的,一个是邓丽君,一个是周璇,还有一个人是张国荣。盖因为,他们对音乐以及影视的演绎,已经超出了娱乐的范畴,而达艺术的层次。当然,娱乐和艺术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很可能还存在混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娱乐仅停留在感官刺激这一层,艺术则非触及人的灵魂不可(至少是触及人性本身)。其实,历年来写他们的文章极多,书亦不少,可称好的已然不多,至于上乘的则几乎没有。下此结论,是因为他们生前娱乐八卦就满溢报端,立传者要么重炒旧闻以满足猎奇,要么拿起架子做纪念,实无多少深彻洞见。

  时下艺人出书已不是什么时髦的事,但是像希区柯克传记——《这只是一部电影》这般高段位的作品尚未见,大概也不会有。表演是一种表现,而形诸文字却是表达。像钱德勒那般对表达和表现均有独到识见的人毕竟无几。以我私心而论,邓丽君、周璇、张国荣,是必须有那样一部传记的,一则对他们的艺术有一个系统的介绍,二则以正视听。不过,此等想法未免书呆子气,系统的介绍一个艺人(邓丽君、周璇、张国荣实际上早已超越艺人这个范畴,拥有了艺术上的觉醒,不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也许有必要,正视听大概却是多余。因为这涉及到“正”谁的视听?时过境迁之后还有那些需要“正”?也许,这些想法都不过是俗念,烟花散尽,寂寥星空,谁会记住那些事呢?倒是音乐、电影会超越生命本身,留在当世人的记忆里,未来人的荧幕上。因此,我们不妨说说他们的艺术人生,月下写《张国荣的影梦人生》走的便是这个路子,谈其艺术——进而人生,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老实说,这书里还是有一些为我所不能满意的地方,然就章句里挑毛病,不免有吹毛求疵之嫌,因而还是就其大方向说几点。我们这一代虽然生得晚,但还是赶上了香港音乐和电影的黄金尾声。张国荣的电影虽非看首映,但大多是看过的,至于音乐,则卡带的时代就曾深深沉湎,故而,还是有些话语权的。月下论张国荣,其中有一词曰:驳杂不纯。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当年有此感而不得语,终获其见也。

  什么人最寂寥?第一,处于顶峰的人;第二,自恋的人。处于顶峰的人无人可相语,乃至无人可为敌,寂寥自不必说。而自恋的人,月下引用弗洛伊德的这段话,“自恋者对社会冷漠,对别人漠不关心,因为在他们身上和心中,‘自我’的能量过于澎湃,远远超乎对外面世界的兴趣,同时他们或遭世界遗弃,或被别人伤害,能够把持的便只有对自己的关注,‘自我’分成两个,一个我爱着另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国荣是处于双重寂寥之中,即灵魂的顶峰和内在世界关注惟一。这种魅力,一方面体现在神秘上,另一方面则为忧郁,神秘固然已经令人为之炫目,忧郁的蓝血气质则罩上了一层贵族般的光环。无怪乎,月下有此论:

  他生着富家公子的骨格,外表雍容华贵,但气质上却给人驳杂不纯的感觉。他的美不是那种单调的传统的美,而是几股反叛气息的合流,或狂野风流,或阴沉冷寂。这种气质踩在正邪两界,注定两边都归不得。他是孤独的。

  这里就要说到“驳杂不纯”一词。纯,固然是成色好,但却不免单调。好比一水岸边都是垂柳,便无甚可观,若夹杂三两枝桃花,便分外见颜色。又好比一娇娘,冠冕齐整,柳眉凤目,但却呆若木鸡,至多不过博得一声好看,但若于娇态中偶露风情,则不但可爱,且增加了些想象,这就大不同。浅者有惊魂一瞥之感,重则令人魂牵梦萦。张国荣的驳杂不纯,正是水岸柳丝中的三两枝桃花,绝代佳人的刹那风景,这一点不但在他的个人气质上,也在他的艺术上。月下论此,可谓切中肯綮,有可圈点之处。

  在另一方面,驳杂还有沧桑的味道在里面。生活是一张白纸的人自然无所谓驳杂,生活得乱七八糟的人更与驳杂不沾边。驳杂必须有丰富的经历,并且渗透为一种生命底色,它是有线条的,呈现为一种具有张力的美。生活若是白纸,自然缺乏了生命的线条;人生若是乱七八糟,则掉进了黑暗的酱缸,淹没了线条。月下以《烈火青春》比《猜火车》,其意也是如此。

  人们喜欢那些具有叛逆气质、亦正亦邪的人物,这种人物有点坏,但却可爱。他们貌似桀骜不驯,放荡成性,但却并非没有边际,在心灵的某一个地方,他们是脆弱甚至是软弱的。张国荣所饰演的角色,如《阿飞正传》中的阿飞,《东邪西毒》中的欧阳锋,《春光乍泄》中的何宝荣,《风月》中的郁忠良,都有这种特质。他们的外在所呈现的,是骄傲,是自私,是在现实中的碰撞跌倒百折不回,在内心却是无所依靠,向隅流泪。这正是自恋者和骄傲者的混合,是令人心疼却又无奈的。他们的世界自成一体,没有人可以进入,因为他们自己都是攻不破的城堡。这部书在这一方面的探究上,亦是可圈可点的。

  大凡艺术气息强烈的男子,均拥有母性的气质,如达芬奇和拉斐尔;同样,内心觉醒至超越性别,则女子有男性的阳刚,如波伏娃和乔治桑。实际上,在佛家亦有此一大不凡,观音菩萨在众生之眼中为女相,在法身其实是男性,是女耶?是男耶?其实爱本身无关乎性别,只和心灵有关。当爱诞生,形体不过是皮囊,更弗论性别。其实,这一点识见,张国荣早已经在电影中做了阐释,论性别的是《霸王别姬》,论形体的是《夜半歌声》。

  精神气质上的雌雄同体,意味着内心的斑斓宇宙。拥有此中特质的人,不但是亚当,同时是夏娃,他拥有的是双宇宙,从一个空间穿越到另一个空间,也可能他根本就是在两个宇宙同在。张国荣所呈现出来的斑斓之美、艺术上的百变之风,也与此有关。东方哲学讲,物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易乱,张国荣气质上兼具的刚柔两面,正是他万变形象的支撑。在论及这一方面时,作者较大幅度地予以开解,将其生活上的同性之恋与荧幕上的故事情节交叉,可以说从文化心理(或者艺术心理)上给出了一个终极的解释与关怀,是令人叹服的。

  然而,论及一个人,尤其是张国荣这样风格百变的演员,不仅应该有女性视角,更不能缺乏男性本位。在《英雄本色》《纵横四海》中,张国荣所闪烁的男性气质,以及对江湖、义气、情意的探究,未免显得力气不足,甚至有偏颇的地方。然则,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本文的探究范畴。歌如诗,影如梦,天上人间春去也,风流何处,又说侬。身如萍,偏迷情,归去识否来时路,知是痕泥,寄飞鸿。言辞有尽,识见不一,有“伪迷”,有“铁杆儿”,但我们所念及的总是这同一个哥哥,这是不尽的。

  此文刊载于2013年2月22日《文艺报》第6版

  此文刊载于2013年3月3日《春城晚报》B14版

  此文刊载于2013年4月3日《江南时报》B06版

  此文刊载于2013年3月28日《竞报》B06版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四):春光很好,你尚在场

  唐唐趁10周年日子,巧以苏轼悼亡妻的词《江城子》添上自己的思念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逝水如斯,而不舍昼夜,人生无常,唯独爱有永恒,让我们继续宠爱张国荣。”

  2003年的4月1号,张国荣跳楼而逝。一贯咬住他的媒体瞬间失语,本欢喜策划愚人的民众霎那沉默,从心底爱他的人撕心裂肺,原先在伦理线上徘徊的人放下成见开始反思。各人的时间因他停住一秒,随即崩溃,终于一涌而进,加入了荣迷这个精神气场,以追忆和解构的方式来怀念这个曾因特立独行被太多人情感限制在外的大艺术家。

  我只是从这时开始认识这个人,有着很特别的名字——Leslie。开始看他的电影,听他的歌,了解他的人生,然后放下。

  十年,很容易又想起哥哥。一下子就十年了。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算是哥哥十年祭的第一发,也令我在认识他十年后重新完整了看了他的影像,他的自传。我不立谁为自己的偶像,只愿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真善美,借他们一步步成熟,一朝朝独立的历程为自己加油。哥哥是很特别的存在,因我们同样在童年未饱尝爱的滋味,对爱的渴求既贪婪又怯懦;因我们同样有着为世俗伦理所不接受的爱人,在进与出之间徘徊;因我们同样急于付出多过他人的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好让世人接受我们不同寻常的行径。“男性也是柔弱、敏感、善变和需要眷顾的,男人也可以幽怨,这种形象打破了传统对男性阳刚的定义。”他是张国荣,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部分。

  在书中,没有请名人作序,全是月下对于张国荣电影作品以及对哥哥的感受,更像是一个细心的荣迷在为哥哥做整理,以及有感而发。哥哥的电影作品被分为五个部分,分而述之,以情贯之。从银幕中自恋者的姿态,特立独行的行径,到对自我的剖析,性格,情义与死亡。“影梦”为表,“人生”为里,将哥哥在戏里戏外演绎的性情寄含于众。很喜欢书中用到的一句话:“有人说,张国荣很会挑导演和剧本,同刘青云、张学友等相比,他们是草根,而他是精英。其实是王家卫很会挑演员,他发现了张国荣身上有种罂粟般的诱惑力,它可以牵动对方的每一根神经,轻易地让人为其生为其死。王家卫就抓住他这种特色,尽情挤压,哥哥的演技因此喷薄而出。”

  我不惮以最具诱惑力的词语去形容哥哥,似乎是一种被囚固而愈加璀璨的美。哥哥的气质,独特又孤独,入世又出世。他努力演戏,唱歌,从“小仔”到“大佬”。香港有句俗语“连张国荣也要熬十年”,可见他的付出有目共睹。可当他跳脱出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他保留着真实的本性。真实到执着,执着到偏执,形成双重人格:在外,他眉目如画,优雅深情,淳厚善良,呼朋引伴;而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却又是极度孤独的,像盖茨比,繁华过后,才觉荒凉。

  哥哥在90年代复出,不再以世人的眼光去审视自我,成为禁色的蝴蝶。

  异质美学,雌雄同体,当他在舞台上长发飘飘,服装妖艳,穿着红色高跟鞋出现时,我并不能投以直视的目光。书中,对这一时期的张国荣是这样概括的,“90年代复出后的哥哥以雌雄同体等百变形态突破传统影视造型,他既能闲雅、高贵,也能妖艳、冷酷。实际上,自从他出道以来,就扮演了无数亦正亦邪的人物,在每个角色身上都深深烙下了个人的印记,将个人驳杂不纯的“异质”提升到美学的最高层次。”虽然,我仍不能完全抛弃男女性别观念,但我学会理解,理解哥哥的选择,理解他对于艺术和人生的追寻。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去改变任何人,但只要做到能理解别人,那这个世界就会非常美好了。

  但在当时,在娱乐圈,哥哥的异质以及言行,总是不能得到理解,狗仔自不必说。哥哥努力,不管是演戏还是唱歌,但是却不能拿到自己想摘到的果实,在几次的音乐盛典,影视大奖中,虽获提名,终不能得奖。得奖不能代表一切,却是回报努力最直接的方式。反而是在日本,哥哥获得认可最多。李碧华曾经感叹:张国荣生不逢时,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当时唱歌的有谭咏麟,演电影的有周润发——但哥哥在人际关系中是圆融的,可亲可爱的。我不能说,这不是遗憾。然而,我更相信哥哥已是幸运的,在爱情上,他有一个唐先生。

  “每天上班之前

  我都会这样看着何宝荣

  因为我不知道 下班回来后他还在不在了

  有时候真想拿把锁 把他锁起来 这样我和他就永远都不会分开了。”

  ——黎耀辉。

  爱情若像酒,调入的一剂便有占有。然而生命中故事的发展往往不如人意。黎耀辉破漏的小公寓留得住一只受伤的飞鸟,留不住随着日子重新舞动的流光;在探戈乐声下,何宝荣一步一步自他臂弯内滑开去。直至天空只剩一点蓝。

  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不忘初心,从一而终。是唐生?还是哥哥?我们都希望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共有的爱情。而我,始终是欣赏唐先生多一些。易得之物易失去,难得之物难失去。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人。

  “深夜无人的街道上你牵着唐生的手归家。你黑色衬衫的后背微微褶皱,左手与身边人十指紧扣,右手叼烟,脚步从容优雅。唐生是一个回眸的转身望向身后,而你兀自前行,头也不回。你都不知道你有多美,无畏的有星河在流转的。”有人描述这是世纪性的牵手,或许,从照片中我们已能看出结局。

  因为来不及认识你一场,所以才更令我终身难忘。你有着令人羡慕的际遇,也有着令人惋惜的性格。不能忘却的纪念,并不需要长年累月的讲说。

  我的回忆就写到这里为止。这样一个好题目,我本来希望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但是事与愿违。差幸我没有虚构,全是我思我想,仅作怀念。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五):演绎灵魂的张国荣

  比起张国荣这个名字,我更喜欢叫他哥哥,完全是出于仰慕之情。我想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的德艺双馨,更在于他的刻苦求艺,记得他在演程蝶衣之前的一段刻苦学艺真是令人佩服,为了演好程蝶衣的水袖,他甚至走路都坚持练习,也因为哥哥的天赋,他将程蝶衣刻画得个性突出,举手投足间溢出妩媚。这么恰如其分地领略人物特性,又这么贴合自己的性格,恐怕只能用“天才”来称呼他了。

  我是一个很少去研究一位明星本尊个性的人,但是对张国荣,却让我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探索追寻的情感,我想这就是因为在本书中讲述的“我们爱上的不是他的深度抑郁,当然更不是他的伟大,而是因为他真实”。 他本人将经典角色刻画得很真实,他参演的影视剧也反应真实的社会现象,那些剧本都出自名家之手,真不愧是强强联合的经典电影,令人久久回味。

  本书将电影中的人物以张国荣饰演的角色为中心一一介绍,让他们的性格展露于在文字之上,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将人物个性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读者在欣赏作者流畅的思想之余,品味着哥哥的人生百味。

  在哥哥还未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前,未当上导演前,人生就华然落幕,原因不言而喻。正如本书中所讲的:“张国荣是孤独的。”天才势必是要忍受世人的不解,他似乎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也正因为他不入世的一部分个性才成就了他的演艺事业,他所表现的人物一直是恍如梦幻般的,亦邪亦正的角色,这样的演技才会让观众感觉他演的角色就像是他本人一样,也可见他的演技之高。

  哥哥所要达到的是演艺艺术的高度,他并不在乎自己观众缘怎样,正因为当时很多人为了迎合观众接戏,定影片风格,哥哥才是稀之又稀的珍品,就如书中所介绍的哥哥选择演出的《春光乍泄》也不是为了金马奖提名,在得知获得提名还有些小惊讶。他明知是要“演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但却说无所谓”。我猜测他接这个角色是因为像何宝荣这种另类的角色定型,可以让他挑战自己的演技,这只是我的拙见,不知能不能符合他的真实意图。

  演什么像什么就是好演员,那么能将角色的灵魂演绎出来的艺人,可以叫做戏蠹吗?本书也是将哥哥的演技大加赞赏,剖析影片角色的同时,将哥哥当做一位今后艺人可以效仿的榜样,正是像本书作者这样欣赏哥哥的人构筑了哥哥坚强的后盾,可是最终他还是为了艺术而献身了,我更喜欢他为艺术而死的这种说法,我对此观点的执拗是因为哥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性格,可能他已不在乎人们对他的结果都会说些什么,因为他就他,他可以成为唯一的张国荣,并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什么。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六):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十年,可以是一首歌,比如陈奕迅那首伤感的《十年》;十年,可以是一种沧桑,比如《巾帼枭雄》里祥哥扮演的柴九的那句“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的感慨!但是,当岁月的时针转到2013,十年,却变成一份越来越浓的哀思,这只因一个名字——张国荣。

  历史上有很多伟人的诞辰或忌日,后来成了一个民族的纪念日。但是,因为某个人的意外离去而冲淡一个节日的,却只有张国荣。2003年4月1日之后,愚人节不再是一个只属于善意的谎言的节日,而成为无数“荣迷”为你钟情的纪念日,这只因“怪你过分美丽”。

  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还有罗文、林子祥、家驹等等,是香港乐坛全盛时期的一张张名片。他们的音乐风格各树一帜而又相得益彰,他们的外型或阳光或忧郁但无一不兼偶像实力于一身。众星璀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只为张国荣一人钟情?这份情,纵然离别十年,却是愈久弥笃?说哥哥采众家之长而又德艺双馨并无夸张成分,但却不如作家“月下”在《倾我至诚,为你钟情》一书中说的传神——能抵挡住诱惑的人更有诱惑力。因为只有能抵挡住诱惑,才会“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才会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张国荣的音乐风格既有伤感的旋律,比如“风继续吹”、“痴心的我”、“侬本多情”、“左右手”,又有热情奔放的节奏,比如“莫妮卡”、“不羁的风”、“蓝色忧郁”、“够了”;张国荣的舞台形象既有青春阳光的一面,但他又有一双摄人心魄的忧郁眼神。可以说,张国荣的一半是谭咏麟,一半是陈百强,既有谭咏麟演唱“讲不出再见”、“卡拉永远OK”、“暴风女神”时的活力四射,又有陈百强演唱“一生何求”、“偏偏喜欢你”、“今宵多珍重”、“等”时的贵族气质。

  奠定张国荣在演艺界地位的,无疑是他主演的《霸王别姬》,看完那部电影后的很多年里,每当我听到现实或历史中人性被扭曲的悲剧时,脑海里便马上冒出大师兄被批斗,“程蝶衣”跪在边上那双无助的眼神。不过,我看的张国荣的第一部电影却是《新上海滩》。那时候正是香港四大天王如火如荼的年代,说实话,当时我只知道刘德华,不知道张国荣。但是,张国荣在剧中刚一出场,我突然觉得刘德华演技有些生硬与做作(这只是当时的真实感受,并不是贬低刘德华),也才知道原来“许文强”还可以这样演。从那以后,我几乎听遍了张国荣的所有歌曲,看完他所有电影,顺带恶补了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时期的80年代。这才知道90年代的四大天王和80年代“谭张梅陈”相比,足足差了一个辈分。正如有人形容香港流行音乐,80年代是黄金时代,90年代是白银时代,10年代是青铜时代。

  如果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坐标里为张国荣找一个准确的定位真的很不容易,想来想去,我只能说张国荣是影星里面歌唱的最好的一个,因为还有谭咏麟,但他又是歌星里电影演得最好的一个,因为还有周润发。然而,让张国荣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的,其实,不仅是他的音乐和演技,他才华横溢,他的倾国倾城,而是他对完美的追求。张国荣的外表让人感巨到亲切可信,以致“哥哥”成了他的别称,对人,他无比真诚,对己,他求全责备。我没有见过张国荣,但这一点从张国荣走后,那么多艺人和文化名流对他的回忆与怀念中能够看得出。

  然而,正如他那首经典的“侧面”唱到的,“你看到的只是我的那面,你相信我吗,你了解我吗”一样,他的内心其实孤单得需要慰藉,而这种孤单只因他的过分美丽,这种美丽一旦到了极致,就变成了自恋。记得我第一次听“有谁共鸣”的时候,突然一下,歌中的每个音符就像夜阑人静时细雨敲打门窗一样敲打我的心弦。这种感觉,还来自“我”、“红”、“路过蜻蜓”,还有即使很多“荣迷”也不见得熟悉的那首“最爱”。如果说这些歌曲适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边,一边听着一边哭的话,那么,从“追”、“沉默是金”、“风再起时”等歌曲流淌出来的,则是成熟内敛之美。这就是张国荣,在不断的超越中追求完美,以致很多人看到的永远只是他的侧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十年前的纵身一跃,让所有爱你的人“一辈子失去了你”。此时此刻,当耳边再次响起悲伤而又熟悉的旋律——“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底,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时,我知道,斯人已逝虽十年,但爱并没有成为往事。因为真正的好音乐,没有年代的分别,也没有保存的期限,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旋律终会变成属于我们共同的往事。怀念哥哥,也是在怀念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周华健唱过一首歌,歌名好像就叫“有没有那么一首歌”,那么,有没有这么一首歌,是哥哥最想对我们再唱一遍的,哪怕是在另一个世界?如果有,我想一定是他的那首《明星》:

  当你见到天上星星

  可有想起我

  可有记得当年我的脸

  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

  当你记起当年往事

  你又会如何

  可会轻轻淒然叹喟

  怀念我在你心中照耀过

  我像那银河星星

  让你默默爱过

  更让那柔柔光辉

  为你解痛楚

  当你见到光明星星

  请你想 想起我

  当你见到星河灿烂

  求你在心中记住我

  当你记起当年往事

  你又会如何

  可会轻轻淒然叹喟

  怀念我在你心中 照耀过

  我像那银河星星

  让你默默爱过

  更让那柔柔光辉

  为你解痛楚

  当你见到光明星星

  请你想 想起我

  当你见到星河灿烂

  求你在心中记住我   

  在键盘上敲这首歌词的每个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满是哥哥在“告别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时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流露出来的是伤感、是忧伤,是孤寂,还是别的,请原谅我想不出一个好的词来表达。但是,我的眼泪突然一下子就来了…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七):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漆黑的舞台上,一束灯光打下来,他深情地唱起“不愿放开你的手,此刻可否停留,爱的乐章还在心中弹奏,今夜怎能就此罢休”,恍惚间,我以为自己身在《夜半歌声》的画面中,他依旧在我们身边。当幕布拉上的一刻,我才猛然惊醒,自己在观看舞台剧《张国荣——负距离接触》,舞台上是曾经小虎队中的陈志朋。而他,已离开我们近十年的光阴。

  我一直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别人都在狂热追赶某一个人,某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却毫无知觉,直至风行多年后,我方才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无比醉心其中。即便是哥哥这样引领一个时代的人,也是如此。

  多年前,他穿着浴袍站在台上动情地唱《我》的时候,我只是知道“张国荣”这个名字;《霸王别姬》震惊国际影坛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一出京剧;十年前的愚人节,他纵身一跃,留下了一地叹息,我也只是当成一条普通的娱乐新闻,一看而过。

  但是,这世间总有一些歌曲,一些电影,一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带给我们的不是遗忘,而是愈久弥新,于我而言,哥哥就是如此。

  和很多人不同,我最初关注的并非是哥哥的歌曲,而是他的电影。每年的四月一日,很多综艺节目总是会以回顾他的经典歌曲来纪念他的离世,每每看及这些,我都会在心底发出一个声音:“唱歌不过如此,不如看电影。”

  看哥哥的一部电影是《金玉满堂》,非常有喜感的贺岁片。最初看它时,全然不知哥哥的名字,只是觉得男主角身上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却又能演得让人捧腹大笑。时至今日,我还是会在周末没有片子看的时候,翻出这部电影来,镜头中的他那么年轻,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那一年,他29岁;那一年,他回归退出6年的乐坛,用一张专辑《宠爱》拯救了低迷的香港唱片业,并以《红颜白发》拿下了他唯一的一座金马奖。如果可以,真的希望镜头将他的岁月定格在那一年,让他红颜永驻。

  可以说,有哥哥出演的电影,总能在平凡之处演出不凡,即便《纵横四海》这样商业味十足的盗贼片,也因为哥哥别样的演技而显得独树一帜。正如月下所说“这应该是吴宇森拍过的最美的一部片子,没有血腥场面,没有太过的硝烟弥漫,却又是这样的扣人心弦。一切尽在掌握,收放自如。”也正因为《纵横四海》,让我单曲循环了那首经典的《风继续吹》,彻底纠正了我所说的“张国荣唱歌很一般”的谬论。

  哥哥的离世的几年间,关于他的作品层数不穷,也可以说良莠不齐,每次仅在书店看过书名,我就转身离去。但月下的这本书,却让我难以放下。这个80后的女子,总能用她细而不腻的笔端讲述一段绕梁三日的故事,将我们这些看客深深吸引其中。

  在新作《张国荣的影梦人生》中,我更愿意将月下称为“讲故事的人”。这是一本讲述哥哥电影的书,但并非是将一篇篇影评拼凑起来,而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很长很凄美的故事,如同《一千零一夜》一般,每读过一个,就如同亲历了电影中的每个镜头。每每读罢,我都会感慨,一个女子竟能将一代人的偶像的内心看得如此透彻,是我始终不能企及的。

  一直觉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适合哥哥,因为他的身上总是沾染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而他也似乎一直在隐晦身上的光芒,不想打扰任何人,最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正如月下所说:“他生着富家公子的骨格,外表雍容华贵,但气质上却给人驳杂不纯的感觉。他的美不是那种单调的单一的单纯的传统的美,而是几股反叛气息的合流,或狂野风流,或阴沉冷寂。这种气质踩在正邪两界,注定两边都归不得。他是孤独的。”

  夜半,点一盏香熏,播一段“我劝你早点归去,你说你不想归去,只叫我抱着你……”,翻一页《张国荣的影梦人生》,仿佛他从不曾离去……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八):浮生若梦,往事不冷——写给哥哥

  2003年4月1日,我第一次听说了你的名字,却不幸是一个愚人节的冷幽默。我听到周围窃窃私语,多样揣测,有惋惜叹息,也有阴阳怪气。可是,那时候,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你香港,我内地;你是万众瞩目的明星,我不过是一个备战高考的学生,在高考的独木舟上颤巍巍前行。我们相距如此遥远,又阴阳相隔。错过,是那么理所当然。周围的喧哗和议论没多久,一切复归平静。

  2012年,我在碌碌工作中遇到了你。这时候的我,一心想做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却在商业浓厚的公司,不得不考虑市场前景和流行性。你的出现,让我精神为之一震。或许是命中注定,或许是缘分来到,我唏嘘不已,为你泪流满面。此后,我看完了你所有的电影,读完了关于你所有的文字。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想,我们的相遇,也是久别重逢,只是有点太晚了。

  我惋惜地对朋友说,你怀才不遇,结果招致一片反对。你怎么会怀才不遇呢?世间有那么多人,努力多年依旧默默无闻,而你,凭着出色的演技和声音,霸占影坛和歌坛多年,大奖小奖坐拥无限,根本没有浪费你的天赋才华。你怎么会是怀才不遇的呢?

  然而,你的寂寞,世人有几人能解?一个童年生活在孤单、忧郁、没有父母疼爱的人,一个童年常常望着日影缓缓移动、太阳又慢慢落下的孩子,是多么需要得到关注和爱。拿奖,根本不是证明什么,而是享受拿奖的过程。

  然而,你却屡屡与奖项擦肩而过。二十多年的演绎生涯,被提名17次,然而只中3次。若是你本身演得不好,那也就算了,演电影的人多得是,能拿奖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奇怪的是大家公认你演得好,每次颁奖前都是大热提名,却总是得不到奖。以至于你自己自嘲:“演电影我可是一员福将啊!和我合作的人都得奖啦,我什么也没有。我还不如多开几场演唱会算啦!”

  徒留一身遗憾,渴望至死都未能解开。写到此时,我突然想起你的《当爱已成往事》,里面的一句歌词是“我好害怕总是泪眼朦胧”,不幸一语成谶,包括后来的热情演唱会被泼脏、导演梦碎。

  而你却唱道,倾我至诚,为你钟情。

  过去不懂,为你惋惜。现在释然了,我想我懂你了。

  你似乎从来不会介怀太多,没有停止努力——我一个朋友就说,你最大的榜样就在于此,从不放弃。你拿出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飞正传》《霸王别姬》《春光乍泄》等。这些都已成为经典,电影史上绕不开的形象。

  还有你不知道的,2005年,“中国电影一百年”,你被选为最受欢迎的男演员。2009年,许多人说因为你而喜欢香港……

  你说,你没害人,为何这样。韩寒说,因为你没害人,所以,就是这样。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九):十年生死两茫茫------浅谈月下的新书《倾我至诚,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

  提起“张国荣”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这个名字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只要对当今的流行文艺稍有接触的人,就未必有谁没听过他的音乐、没见过他的电影。他的fans太多,他们可以如数家珍般数说他出演的电影,可以情深意切地唱出他的经典歌曲,甚至可以模仿他的曼妙舞步,他的角色台词,更有甚者他的歌迷们可以和谭咏麟的歌迷大打出手以示崇拜,可以冒着“非典”的侵袭参加他的葬礼,送别他们的偶像。当然,也会有人对他的性取向谩骂攻奸,对他的忧郁症不屑一顾,对他的惊世一跳落井下石。

  坦白地讲,我本人并不太关注娱乐圈儿那点事儿,以前是,现在也是——只欣赏其优秀作品而已。但十年前的那个愚人节,忽地听说张国荣跳楼死了,心头也不由自主地感觉到瞬间的震撼,但继而就认为如果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的话,那就是那个阶层的人遍享红尘之后的又一个有创意的选择。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和所有不了解的人一样只愿意从自己所能体察到的去理解,于是就产生了偏见:他不会穷困潦倒吧,他们那样有钱!他不会为情所困吧,是摆脱不了追求者,还是追求不到所爱者?他不会不堪重负吧,累了可以歇一歇,如果自己不愿意,有谁会逼着他非唱不行、非演不可吗?

  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不是追星一族,也无意关注娱乐圈儿的事儿,故而根本没有动过探究其死因的心思,只不过继续听他的歌曲,如《沉默是金》、《共同度过》《风继续吹》,看他的电影,如《阿飞正传》《倩女幽魂》《纵横四海》,但却并不遗憾或者怜惜他的死亡。——是否有些冷血?吃水忘了挖井人!

  匆匆10年,弹指一挥。

  弹指一挥间,这世界不知轮回了多少故事,又消散了几多人烟?

  因果自在,诸缘和合。近日,有幸读到了月下的新书《倾我至诚,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才得以了解了这位生如夏花、死若惊雷的传奇巨星。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以冷静深刻的分析,为读者铺陈开一个德艺双馨的艺人的外在人生和内心世界。从书中我了解到张有着母爱缺失的童年,了解到张的坎坷艰辛的从艺经历,了解到他的充满争议、四面楚歌的情感历程。他才情兼备、理想完美、努力上进,他心思细腻、至情至性、我行我素、孤傲不羁,他自恋又自卑,自爱又自弃,他外表潇洒自在、内心却压力重重,他敢于引领时尚大潮,甚至无畏地挑战既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但他是善良的,他敏感脆弱的内心终究抵不过冷血、麻木甚至恶毒的流俗,他无力抗争又无意妥协,于是,他卓尔不群的完美化作了一片孤傲不羁的鲜红落叶。

  书中选取了张国荣出演的较具代表性的20部影视作品,一一说来,亦叙亦评。张在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他们的性格特质、精神密码、理想诉求甚至命运倾向都和张自身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作者不是根据电影的制作时间而是根据张所饰演角色的精神特质来把它们进行归纳分类并安排在总共五个章节中,每章自有引言和结语;引言和结语中间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这种似看略显拘谨的结构安排,似乎与文化随笔的文体特性不符,但恰恰相反,唯此才能使读者可以对张这么多的影视作品一目了然,并且收到读完一本书恰似看完20部电影的效果。的确如此,一遍读完,这些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精彩对白、经典场景都在记忆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反之,如果把这些作品和人物在全书范围内漫天铺开、随意评说,谁又能分的清那个是哪个,哪出是哪出?更重要的是,以影视作品为顺序的五个章节并非各说各话毫无关联,而是被张的性格特质、精神密码一线穿起,并且层层递进、纵贯全书。有了这样一明一暗双线并行的结构安排,作者下笔时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形神兼备、开合有度。我想,这样的看似简单实则精妙的结构安排,应该是作者煞费苦心的吧。这就好比战争中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战略一样。

  作者驾驭文字的强大功力同样令人叹服。作者能于叙事,说明、分析、评议、抒情之间随心转换,恣意游走,可谓纵横捭阖,舒卷自如。她可以如小说家一样娓娓道来叙述故事,如剧作家一样移步换景制造场面,也可以如心理学家一样层层深入冷静分析,如哲学家一样一针见血直指人心,更能如诗人一样如泣如诉、亦恨亦怜。看得出来,如书名一样,作者对“哥哥”应该是情有独钟的,不过,在本书的前几章,作者还能冷静地述说,客观地评议,但随着写作过程的进展,作者随着“哥哥”的心路历程愈行愈远,在“哥哥”的精神世界里愈走愈深,于是她对“哥哥”的追思仰慕之情也愈发清晰地表达出来,进而对冷漠的世俗对恶毒的媒体毫无掩饰地表达了不屑、不满、不耻!这在本书的结尾处尤其明显。故而,从目录上看,这似乎是一本影评,文中却也用大量的篇幅对张的20部代表作品做了精彩的述评,但究其实质,这地地道道是一首恋曲,一支颂歌,一篇满含血泪的祭奠之文!

  不仅如此,本书的魅力还在于作者纸尽笔停之处,却未见得是读者心满意足之时。至少我就有了听尽张的音乐,看尽张的电影的冲动;读完本书,我就查阅了有关张国荣本人、同性性倾向以及抑郁症的诸多资料;最重要的是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张国荣的死到底是世界太无情、媒体太恶毒还是他自己太偏颇同时又太脆弱?爱、爱情到底是如何定义的?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正确的吗?既定的价值观念是否过于强权?编了码的人类社会是否需要重新编程?………

  如此看来,这本书写的不止是张国荣,而是人生、是社会、是整个世界,是你、是我!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读后感(十):哥哥,你在天堂过得好么?

  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

  张国荣的影梦人生

  ——哥哥,你在天堂过得好么?

  文|阿洛

  哥哥,你在天堂过得好么?今年是十周年了,在时间的灰烬里,连哥哥也变成了我们回忆的一部分。记得他从纯真逐渐到疲惫的眼神,从灿烂逐渐到恐慌的表情,从潇洒地舞于舞台到沉重地坠于街道,不由得我们这些荣迷不“一岁一哭荣”。

  到现在还是喜欢你演的作品,总觉得你一直都在。只要有关于你的作品关于你的书都会去关注去品读,而最近新出来的一本《张国荣的影梦人生》,我读一次,感慨一次,泪流一次……

  哥哥,我们想你了!

  哥哥的英文名是Leslie,意指灰色堡垒。森严壁垒,有无人攻破的意味。往往,受到阻碍的爱情更加璀璨夺目,受到阻碍的人也更具有诱惑力。哥哥是能抵住诱惑的人,也因此更具有诱惑力。

  他生着富家公子的骨格,外表雍容华贵,但气质上却给人驳杂不纯的感觉。他的美不是那种单调的单一的单纯的传统的美,而是几股反叛气息的合流,或狂野风流,或阴沉冷寂。这种气质踩在正邪两界,注定两边都归不得。他是孤独的,他是哥哥,他是张国荣。

  读了《张国荣的影梦人生》,我很感激作者,让我们从哥哥的影片戏角中更了解哥哥,更知道哥哥。哥哥说:“世界上规矩多数都不值得遵守,但是,不要伤害你自己。”所以哥哥的生活是洁净的、规律的。不像那个时代大多数堕落青年,他的身上没有垮掉一代的标签。

  一直都感觉,哥哥身上有一种属于过去的幽怨和属于现代的任性,这种特性恰好契合了六十年代的慵懒、颓废、挥霍和迷失。他饰演的阿飞的迷失暗合了整整一代人无根漂泊的迷茫心情,他决绝地走出棕榈丛林的背影浸透着倔强的悲哀和命运加诸的无奈。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有人说,张国荣很会挑导演和剧本,同刘青云、张学友等相比,他们是草根,而他是精英。其实是王家卫很会挑演员,他发现了张国荣身上有种罂粟般的诱惑力,它可以牵动对方的每一根神经,轻易地让人为其生为其死。王家卫就抓住他这种特色,尽情挤压,哥哥的演技因此喷薄而出。”

  哥哥身上有种天生的专属于他的姿态,他是独特的,更是孤独的。他没有像阿飞一样给自己一个自甘沉沦的借口,也没有像欧阳峰一样躲到自己的世界里摆出一个拒绝的姿势。他很努力地活着——香港有句俗语“连张国荣也要熬十年”——可见他曾经的付出是有目共睹深入人心的。

  “90年代复出后的哥哥以雌雄同体等百变形态突破传统影视造型,他既能闲雅、高贵,也能妖艳、冷酷。实际上,自从他出道以来,就扮演了无数亦正亦邪的人物,在每个角色身上都深深烙下了个人的印记,将个人驳杂不纯的“异质”提升到美学的最高层次。”这是《张国荣的影梦人生》中分析的一段话,很赞同。

  然而人生其实就是个牢狱呦!大多数人都懂,但是不说。所谓看破不说破的境界莫过如此。人,就是这么聪明的看透一切,却又糊涂地活着。浮生,虚度。现实中悲剧多有发生,尤其是发生在艺术家身上,张国荣无疑是一名艺术家,这类人天性纯真,对美有独到的领悟,对感情有极端的体验,对生命有深刻的感悟,他们身上有太多不安分的因子,热衷于追求自由和自我,生活也是与众不同的。

  从没想过能通过一本书,能够从哥哥的影片中再次认识哥哥,知晓哥哥。我觉得,哥哥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为人上,应该是一个“正”字,不是义薄云天的乔峰那样的“正”,而是段誉那种,有一颗赤子之心。虽然李碧华曾经感叹:张国荣生不逢时,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当时唱歌的有谭咏麟,演电影的有周润发——但哥哥在人际关系中是圆融的,可亲可爱的。

  记得哥哥曾说,他并不想做程蝶衣。对演戏来说,哥哥是能够出乎其外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保留着真实的本性。真实到执着,执着到偏执,然后形成了双重人格:在外,他眉目如画,优雅深情,淳厚善良,呼朋引伴;而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却又是极度孤独的,像盖茨比,繁华过后,才觉荒凉。

  无论无何,哥哥,一直都是我们的哥哥。

  哥哥,我们想你,你在天堂过得还好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