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逆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逆转读后感10篇

2018-08-20 05:3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逆转读后感10篇

  《逆转》是一本由【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逆转》读后感(一):逆转——优势劣势转换

  整本书的中心讲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换,理性对待人和自己的优势劣势,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树立信心

  大量的劣势成功案例容易让人有种错觉就是,假如劣势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也能够把他转化为优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会常常落入俗套,和被大众心理所趋同。所以看完这本书之后,希望能够学会在看到别人强大优势点的时候,不被光环效应所蒙蔽,不因为强大而盲目的崇拜或者畏惧。

  几个特别的点:

  1. 越是在优越环境中越是觉得自己差,对自己要有信心。对自己学习能力认知塑造自己处理挑战

  2. 如果害怕伤害别人、害怕扰乱秩序,那么就不会实现自己的想法了。

  3. 金钱是一种工具,其作用大小呈倒U型曲线

  总体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中,案例太多太长了,非常的费时间,真正分析总结地方少了一点,没有《异类》那么经典

  《逆转》读后感(二):天翻地覆变化

  《逆转》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认识格拉德维尔应该是从《引爆点》开始的,其活跃思维跳跃的想法让人印象深刻。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他叙事风格大体逻辑稍有了解后,吸收这本书的知识养分得心应手就变得——因为习惯了,所有就更容易吸纳;因为熟悉了,所以就更欢喜了。我不清楚人们为什么要说格拉德维尔是《纽约客》怪才,但通过阅读和知晓他写作的几本书之后,我知道他的思维从来就没有按照常理来。在《逆转》中的第二部分写到“一个有着奇思怪想的人,容易成为发明家”,我想,这或许就是格拉德维尔为什么被成为称为怪才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观点命运最近流行的什么颠覆性,但数据和论点缺非常吸引人。以少胜多的故事中国历史中不乏,但能认真把这些故事总结成规律,吸纳成知识并成功转化为理论武装的却是少之又少。我们并不总能亲身体会一些事情书籍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想象机会。在大卫和歌利亚之间的战斗,在印象中上映过千万次,但谁又知道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这中间的微妙关系是多大、其科学理论与依据、数据支撑是有多强悍呢!非常震惊!

  书中大约用了九个完整而不相关的小人物故事来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劣势并不一定总是劣势,优势有时候也不总是优势;合适的人、合适的思路、合适的机会总是能转变的。这九个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小学生入学的选择问题;很多也是我们经历过的,如大学的选择问题;更多的故事则充分的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劣势-优势互换。这是在给强者警告,给弱者以信心;不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在时间的长河中如果不能把握时机局势则极有可能在一瞬间发生逆转——从强变弱,或者从弱变强。

  书中的故事给人印象深刻,深入了分析了“以少胜多”和“以弱胜强”的故事,虽然有时候不一定是强弱对比,但充分论证了如何选择的正确性问题。读这样的书,能让逻辑变得清晰,思路变得简单;所以,我热切期盼《异类》的深入阅读和解析。书中分析的小例子,都在生活中都能看得到的。所以,细致观察一些事情,然后认真去观察,弄清楚其发展规律,搞懂他的方式方法,就很好了。读过的两本格拉德维尔的书,其理论与数据支撑的很完美。每一个观点和论点,论据都做到恰当好处,这是格拉德维尔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想分析一下第三章中的选择大学的一些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大鱼池塘”的理论,说的是一些人在好的大环境里容易迷失,而在小的环境里面却容易成功。这个理论有很多数据支撑,我理解中国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正好说明这样的问题。如果每个学校的第一名相互竞争比较,其取胜的概率不仅仅依靠其在全班全校的排名,更依赖于其学校省份的大环境。所以,一个教学质量差的地方的第一名和一个教学质量好的第一名,是没有完全的可比性的。这就是说,在一个大池塘里面,最小的鱼可能是20斤;而在一个小池塘里面,最大的鱼可能只有15斤。如果非要用体重来对比,那只能是大环境赢了。在现实生活中,竞争和对比的往往都不是大环境的对比,更多的是一对一的对比,就取胜就得学会一种叫“田忌赛马”的策略。如“你工作能力比我强是吧,可是我为人处世拍马屁比你强;在工作上我比不过你,但处理关系上你也比不过我;所以,按照“田忌赛马”的法则超越你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小时候学会了田忌赛马的故事,但完全不能把这个故事运营在生活中。策略的变化意味结局的变化,而策略的升级代表着知识的拓展。读《逆转》就是这样让策略升级的好方法,如果你也有时间去阅读与思考这样的问题,不如读一读这本书。

  《逆转》读后感(三):当故事书读

  不得不承认,格拉德威尔讲故事的水平非常了得,历史典故、现实案例、名人名录,都是信手拈来,弹指间不费吹飞之力,功底足见一斑。故事很是精彩,二百多页的书,基本是逐字逐句读完,真是很久没有过的阅读体验考虑把作者其他畅销书找来翻翻,也考虑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将故事的》,对于写作,讲故事的能力真是必不可少啊。

  原书名直译《大卫和歌利亚》,取材于圣经里经典的以弱胜强故事,中文翻译为《逆转》,感觉有些牵强,至少是误导了我的。书中,格拉德威尔分析,处于劣势的人,通过对自身环境的认识,可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并最终获得成功为此,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多位名人事迹,和众多实验数据佐以进行说明,其中,大卫.博伊斯是很典型的案例。博伊斯是华尔街的王牌律师,曾多次帮助客户赢得讼战,2011年更是帮助ORACLE打赢了与SAP的高额专利商标侵权诉讼,就是他,从小患有阅读障碍,可他突破了这一障碍,充分培养发挥自身记忆力的优势和听觉上的敏锐,成为美国最有名的律师之一。

  格拉德威尔还主张,“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不做大池塘里的小鱼”,为此引用了多项涉及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的研究数据,结合数据来看,结果很让人惊讶。虽然这些好学校涌现了一大批成功人士,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后来默默无闻成就甚至不如当初成绩不如他们优异而进入普通学校的学生,这一比例差距之大出乎我想象。真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上等马被迫应对下等马,硬生生失了比赛,很是为上等马悲哀。看来,在小朋友的择校问题上,我需要慎重考虑,好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条件重要,也应该考虑到小朋友自身的潜能发挥。

  感触最深的是第六章,美国民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和他的同伴怀亚特.沃克,在种族隔离状况严重伯明翰,借助一张警犬攻击小男孩照片,寻找到胜利生机。从正面看,他们的成功是很好地把握了机会,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使了手段,甚至被指责是“可耻的”。可就像弗雷德.舒特尔沃斯回应的,“我们只是利用了我们得到的一切”。为了摆脱劣势,他们利用小孩去对付警犬,做了很“不适当”的事,可他们非常聪明地成功了。这可以说是实用主义原则,也是我们从小教育中没有被正视,所以我们大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却少有人知道另一个经典的“骗子”故事“龟鹿赛跑”。可问题是,实用主义也有遭遇考验的时候,《饥饿小女孩》同样是很有名的一张照片,拍摄这张照片的记者凯文.卡特因此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一时之间声名大振,可随之而言的还有各方指责,最终导致了凯文自杀的悲剧

  书中列举了大量成功人士案例,但个人觉得,作者更多是通过这些故事给予我们走出逆境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教我们怎样走出逆境,这也是本书不符合我期待的地方。“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可事实上,寻找另一扇窗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像《国王演讲》中,乔治六世付出巨大努力,才有后来那篇震撼人心的演讲;海伦.凯勒也是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汗水,才写下《轮椅上的梦》,所以,尽管博伊斯意识到阅读障碍对他成功的关键作用,仍不希望他的孩子们像他一样

  有些“值得经历的困难”,“能帮助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东西,若能克服这些障碍,就能做得更好”,这是逆转的关键所在,可问题是,还是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倒下了,就如不是所有的阅读障碍者都能成为博尔思。对于普通人而言,我觉得,面临逆境,需要的是理智坚持,理智,是为了在“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间做出选择,坚持是为了奔赴最终目的地,而格拉德威所讲的故事,是坚持下去的信念

  《逆转》读后感(四):值得一读

  这本书其实魅力不在于文章的观点多么新颖,而在于作者本身的讲故事魅力。 他用自己独特视角和如亲身经历般的故事内容让读者再此体会一个早已被公认的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事物本省是矛盾

  但是这样简单的道理被作者用自己思维加工后,犹如新思想般让人豁然开朗社会显而易见弱势其实它们隐藏着巨大的优势,完全能够把公认的“强大”踩在脚下。 只要你积极地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而这些优势那些“强大”却因其强大不能拥有。 那意味着“弱势”者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对抗,或者不能按照那些被人约定俗成的方法去斗争。 作者讲了关于弱队篮球,关于黑人取得权利的胜利,关于阿拉伯的劳伦斯,关于古老的大卫和歌里亚的故事等等,每一个故事细致入微得铺陈在读者的面前。 他故事讲得如此生动,把握好每个细节,利用大量的事实陈述, 让人格外信服。

  当然,作者不单纯只用故事去支持他的观点。 他引述了“倒 u 型” 的理论。 凡事都有它的零界点, 过了这个零界点,优势慢慢地衰弱财富越多不一定越幸福班级规模越小未必就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等等。

  这本书不一定能让人大开眼界,因为它并没有让我获益良多。 不过,还是值得一读,读后你会发现作者成功把“逆转”这个观念由先前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内容存储在你的大脑里了。

  《逆转》读后感(五):会讲故事的人

  连续看了几本格拉德威尔的书,不得不说,他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且技巧非常高超,各种例子手到擒来,集合社会学经济学等各方面有趣,但局限之处也在于风格固定,可以预测到书的走向。他令人赞叹的地方是能够从各种生活现象提炼出别具一格的观点,并表达引人入胜,虽然这观点未必全面和深刻。

  《逆转》虽将原作名《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做了很大的改动,却也点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如何在处于弱势地位情况下,化被动主动,从而转败为胜。首先格拉德威尔道出我们对劣势和优势的局限认识,优势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劣势也可以转变局面

  讨论逆转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相对性的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利用劣势和优势的相对性极为重要。中国父母一直对孩子的教育投注了极大心力学区房价的节节攀升便是一个从侧面反映的例子,为自己的孩子抢占优势资源,使他们能走上一个较为顺利的人生轨道,这就是父母们孜孜以求的事。

  但是这样能如愿以偿吗?从小学开始,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在外面上各种辅导班,假期里也顶着烈日不同地点穿梭。有些上课的内容在我看来真的显得有些可笑,学打字?学电脑幸运的是我妈妈从来不认为在外读书是有益的方法,她的想法很直白有效,如果孩子读不进书,那么额外的上课也是徒劳无功,至于提前学习更没必要,该学的时候自然会学。就这样,虽然我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处于劣势地位,但长期下来,和别人并无差距,甚至因为少了那些分心,我学得还要更好些。

  这也正是格拉德威尔想要表达的,人们以为的优势其实并不能带来实际上好的结果,有时候弱势有出奇制胜效果。但问题在于,正因为优劣势的差距深入人心,当所有人都在追求优势时,你能安于此间,发掘致胜关键吗?很多父母一头扎进这辅导大军中也是受此心理影响。如何冷静看待劣势的作用,并不为群众效应所左右,这点格拉德威尔并未涉及,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格拉德威尔提出的U形曲线并不陌生,优势发挥的作用如同金钱对于幸福感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以内,幸福感随着拥有财富的上升而增强;到了临界点左右的范围内,幸福感的上升呈趋缓态势;但接下来,幸福感不再与金钱挂钩,甚至出现反向作用的结果。这里有一个“适度”的概念,优势若不善加利用,可能转为劣势。

  格拉德威尔接下来的论点与本书的核心观点有所偏离。他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人在困难的经历之后,这种经历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但正如他本人所说的,“有一个人因为困难而变得更强大,就有无数侥幸脱险的人被他们经历的一切所压垮。”我们所能见到的例子是那些少部分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共性也许就包括了有坚韧的毅力、迎难而上、乐观,不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导致其后的成功,而是他们的本质造就了全新的未来。所以,这个论点乍看之下虽与逆转有所关联,但其实劣势与成功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最后一个观点更是让我觉得与整本书格格不入,格拉德威尔探讨的是权力的有限性,勉强可以与逆转搭上关系的说法是,权力是优势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权力便处于优势地位,但权力是有限的,它所发挥的效用与U形曲线呈现的关系一样,在它不合法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下,造成的结果适得其反。这个观点可以作为第一个观点的分论点,单独拉出作为一章显得草率,也没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这个会讲故事的人写了不少畅销书,有其精彩独到的地方,也有局限之处。在享受格拉德威尔故事的同时,需要抽丝剥茧,看看观点间彼此的联系,多方思考,这本书没能说服我。

  《逆转》读后感(六):你以为的优势,也许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对,是也许。

  你以为的优势,也许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对,是也许。

  马尔科姆就是个故事大王,从之前的《异类》中便可发现,他是个有套路的人,引用各种古今中外的案例来告诉大家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道理。

  比如这本《逆转》,副标题是--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

  (一)面对逆境挫折或缺陷的时候,真正的强者会崛起,而并不是所有困难都是负面的。

  比如有阅读障碍的人,若是正视自己而不逃避,认真阅读和研究,那么反而会得到普通话或许会忽略的信息,而长期认真专注,也可能会把这种原本的弱势转化,变成自己的强项。

  (二)穷则思变,变则通。

  曾国藩这句是我的大爱,穷则思变,当你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去寻找各种可能性,做尝试,打破所谓的常规,那么你将会发现一片意料之外的自由之地。

  比如貌似实力悬殊的歌利亚与大卫之战。大卫不仅没有按歌利亚的套路出牌,没有用盔甲等武装自己,反而根据自己的优势,用石子进行攻击,巧取大败歌利亚。

  (三)换位思考WHY

  事实上人们都是一样,对于有兴趣的东西是会愿意去遵守秩序甚至放弃自由(不玩手机,不聊天)等,但是往往太多乏味的出现,让人不得不分心去做些自己觉得爽的事。

  比如某老师的课,太过于无聊乏味,让真正想学习的学生受不了于是开始违反纪律。

  这个时候,作为老师,不应该来责备学生的违规行为,而应该换位思考,我要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才能在第一时间防止学生不守规矩呢?

  值得好好深思哟。

  (四)合理性原则

  被要求服从时,人们应该有必要的发言权,即使发言了没有任何效果。

  法律要具体可预见性以及权力机构必须保持公平而不偏袒。

  (五)怎么样影响公众行为?

  可参照马丁路德金,影响行为不是要展示同情心,也不是神秘化,而是要理解个人或群体实施行为时的成本和收益,以及这两类内容是如何计算出来。

  好好琢磨上面这句话,可以大致理解行为的一些的发生了。

  至于这本书好不好?

  作为故事书,它真的挺有趣。

  《逆转》读后感(七):《逆转》——福祸两倚,存乎一心

  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在中国有着充足的拥趸,以至于街头巷尾随便找一个人都能关于这句话给你说出两句什么来。有的说这是为官之道,有的说这是养性之法,还有无厘头的说这是唯物辩证法在中国最早的朴素体现。这些说的都不可谓不对,但是都等于是废话。这句话既然每个人都会说,它其实也真算不上是什么特别高深的知识内容,一般人都能够看懂字面的意思。因此《逆转》这本书当中所谓要改变人们对于强弱对比之看法的那一节我就没有认真看,这道理大家都明白。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转祸为福,把自己的劣势变成优势?这并不如看起来这么简单。我们知道老子说了这句话,好像它天然就会自相转化一样,我们只需要坐在那里等着,机会自己就会像馅饼一样自己掉下来。但是大量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真实世界的运转不是这样的。有很多人看上去已经倒霉到了极点,但是他仍然会继续倒霉下去,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比如大量黑人社区的美国青少年。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关注、社会的包容,然后自己也就这样走上了一条让生活更加不堪的不归路。福祸是会互相转化的,老祖宗的经验没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把这件事情理解得狭隘了。

  所谓的转祸为福、大卫战胜歌利亚,所依靠的并不是等待,而是迅猛地主动出击。人们都很喜欢听水滴石穿的故事,好像这真的是什么以弱胜强的典型。但是实际上,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由于水滴的坚持,其实水已经聚集了巨大的数量优势,这一点并不比石头本身的坚硬差到哪里去。而且水如果不是成千上万地在一起,根本就不能载舟,只能煮粥。能战胜歌利亚的大卫们,实际上都是内心极其坚强的人。他们敢于挑战别人不敢走的路,而且用自己的偏执坚持下去。实际上不管是由于阅读障碍而成为王牌庭审律师,还是丧失双亲关爱而成为商业巨鳄,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得下来的。就算是有了恒心,方法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让。而这样小众人群的成功方法没有人能教的会,说是努力倒不如说是运气。这本书对于弱势人群和正常人群在成功几率上的分析让我想到了一张图表,分析的是男女性在智力上的区别。两者在智商中庸者的结构上几乎一致,占据了人群中的大多数。但是男性的智力曲线更扁,也就是说男性当中天才的出现几率更高,同时也有更多的疯子。而女性的曲线则更为饱满,也就是说女性当中智力拔群者不多,同时特别蠢的也很少。这和繁殖策略又有关系了。男性希望能用更优秀的自己吸引更多的女性为自己繁衍后代,所以变异的倾向就更强,总之就是孤注一掷,很容易搞得不是天才就是白痴。而女性相对繁殖策略更平稳一些,所以就不需要很强的变异性。放在弱势群体上原理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必须求变、求新,不变就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走了出来。所谓“不能杀死你的都会让你更强”。但也要知道同时有着无数的弱势群体被生活的不公击溃,变成了一个废物。所以真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大的机会变成金融巨鳄而自杀的父母,即使在中国又何尝见过。光鲜的一面背后,他们在训练自己上帝另外打开的小窗子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见过?在沙漠中连续奔袭以获得战略主动性、和人交流时全盘记住别人说的话、不计后果地寻求工作机会……能做到这些事情,一个普通人完全可以成就更大的事业,如果不成功那是成功之神瞎了。

  看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收获:以小搏大、转祸为福,绝不是痴人说梦。但是想要完成这一次华丽的蜕变,可能真的需要褪一层皮。而这99分汗水的背后,还要有1分的运气和灵感,不然还是白搭。可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福祸的确两倚,成败存乎一心。

  《逆转》读后感(八):不温不火

  因为异类让作者名声大噪,而异类也在国人中被奉为神书,即有成功学的必要元素,耽误成功学的鸡血口号,所以,各家大牛们以读过此原版书深以为荣。我不能免俗,找来作者的另一个小部头大作来看,就是这本《逆转》副标题-大卫与歌莉娅,显得逼格很高。

  我使用电子阅读器看的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就2个月,第一部分讲述大卫与歌莉娅的战争时,关于大卫用投石器致胜的数字分析,很引人入胜,毕竟摆事实讲道理,用数字说话,还是很难让人不买账。作者逆向思考,不受思维定式约束的思考方式倒是很能给人一些启发。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例子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即强大有时有反而会成为一种劣势,中国古代的草船借箭,便是以少胜多战役的经典战术。

  接下来,作者按照这一思路,每章讲述一个故事来从各种角度支撑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类以弱取胜的例子。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章的维威克.拉纳迪夫教女儿篮球的例子,即从自己的目标出发,而不是从规则出发,从目标出发,就能在现有规则之上找到突破点,而如果从规则出发,就只会看到自己被束缚的地方,从而从自己的弱项出发,而这样,你要成功的几率似乎小了很多。这不失为一种思考方式。

  第三章,卡洛琳-萨克斯,是典型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例子,可惜作者不知道中国有这句古谚语,费劲巴拉的用了大幅文字来解释这一现象。但给当下中国父母的维名校热也泼了一盆冷水,自己的孩子什么水平,孩子最清楚,学校不清楚,同样都是哈弗毕业的,有的能成龙成凤,有的只落了个退学尝尝,当然,不是所有退学的都能成为乔布斯和扎老师。

  再说到第二章特里萨.德不里托,讲述在北美地区实施小班教学的利与弊,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小班教学并没有达到向当初推广的时候预想的那样,即授课效率高,学生之间负面影响小,学校可以更精细化的管理,可事后发现,小班授课存在明显硬伤,即书中一而再,再而三提起的倒U型曲线,当授课人数小于临界值时,各种不良反应开始出现,学生之间互动不足,学生容易被单一元素影响 ,比如坏孩子容易变得更坏,老师也无法通过更多的学生样本来观察教学效果。因此,改政策推行不久后就遭到质疑,然后回到正常班教学。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在想,作者说了一堆,不就是凡事各有利弊,好里有坏,坏里有好。谁又能轻易找到那个临界点呢?谁又在乎那个临界点呢,大家各取所需,达到各自的目标而且无妨碍他人即可。

  后面几章写的着实枯燥,都是走马观花的看看,这个所谓的纽约客的怪才对于那些没有读过类似文章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次很好的脑力激荡,可以刺激你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对于已经有足够独立思考能力和成熟判断力的人来说,此书形同鸡肋,作者例证不足,且毫无新意,关键作者一心想要证明的观点已被古往今来无数事实验证过很多次,专门以弱势群体如何转换势能来赢取成功为出发点的讨好大众的文字反而让人觉得作者有些做作。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异类一书,我也打算去看英文原版,马后炮谁都会,而好的评论恰能和创作者一起前进。

  最后,言归正传,该书可读性3分,翻译2分,如果真感兴趣,看看第一部分足以!

  《逆转》读后感(九):还是让我上清华吧,我不怕被打击信心

  其实我不怎么爱看书,近几年也几乎没怎么看书。不过又感觉不看书不行,知识会停滞,年初定下一月一本的小计划(其实去年也定过,直接跪了一年就看了一本三体),结合“清书计划”(我虽然不看书,但每年都会买书,很多,甚至很多没拆封的。所以准备先把这批手头的书都看掉)。

  每个人选书各有不同,有的人会选择看几章,觉得不错,再决定买或者不买。但我是那种生怕剧透的人,所以一般不会看章节,就看看书名,简介和豆瓣打分,就会心血来潮买下。

  且说这本书,忘了什么时候买来了,时间应该不长。应该是哪里推荐的,不然我也不会买。吸引的是《逆转》这个题目,在我心中,是那种强势逆转,就如我勇(NBA)比分落后,到第三节防守起来,强势追分,反超,一波流带走;又或者电子竞技本来处于弱势,但其实早就打下某个暗子,到某个节点,开始强势逆转反攻;再或者股市惊天长阳吞巨阴反弹等,看着就让人感慨激昂,身临其境。

  这本书,貌似不是这么回事。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本书一开始表达的,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思路,和逆转是搭边的。但内容其实很一般,就是各种举例,说明大众眼中的优点,不一定是优点,大众的缺点,不一定是优点。书一共九章,但从第二章开始,我觉得就开始有点偏题了。全书有几大观点。

  一、“倒U曲线”,就是超过那个点,就适得其反,包括举例班级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好,24人左右最好,还有就是法律太严苛也会适得其反等,有道理但和逆转主体有点偏了;

  二、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举得例子大概意思就相当于清华和华农要选华农,因为去清华的话厉害的人太多,自信心会所损,没有在华农取得的成就高。简直狗屁啊,放我去清华啊。

  三、老子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因祸得福的思想。例子有阅读障碍,反而人更专著等。那还不如去读《老子》;

  四、佛家思想——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佛家的忍让,还有得果先受难思想。

  老子和佛家思想是我给他概括的,他书中当然是啰啰嗦嗦一大段话。整本书像一篇论文,举了大段例子论证这四种思想。但是我认为这些例子很大部分都存在幸存者偏差的,没什么论证性,而且到后面完全偏题了,和逆转没什么关系。另外,要吐槽的,可能也是国外文学的通病,就是直译过来,句子读着是真难受,那感觉,就像看外国电影配中文配音一一,很生硬。一直吐槽豆瓣就是对国内影视文学太苛刻,对国外影视文学太宽容了。这个书,就是高级鸡汤,全篇逻辑狗屁不通的,还偏题,不知道豆瓣怎么打分的,还能打三星半(7分)。我反正就打一星了。一星给收获的一些常识和知识点。比如宜家创建于瑞典、“鸡尾酒疗法”概念等。

  至于我为什么能把它看下去甚至看完,一是因为我看烂剧也要看完的性格,二是我在等它结尾,也给我来个华丽丽的——逆转,结果,凉凉啊。

  看来以后要买9分以上的书,这本书也不知道怎么买的。接下去继续清书。下一本书大概率是《自控力》,翻过几章,大概和这本书半斤八两,有谁看过,哈哈。

  话说求推荐捐书的地方,我要看过就把书捐了。

  《逆转》读后感(十):一盘美味的鱼香肉丝

  说来有趣,格拉德威尔的几本书被引进国内之后,书名大多是直译而来,未做太多变动。只有这本,名字硬生生的从《大卫与哥利亚》译成了《逆转》。大抵国内不像西方那般圣经故事人人皆知,所以说到大卫,可能还有人拍拍脑袋能想起来是个颇为著名的健硕裸男,说道哥利亚,那真的就是知者寥寥无几了。于是引进国内之后,编辑挠头之余实在想不出怎么找个相近的题目,只得意译为《逆转》,实在是遗憾。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纽约客的专栏作家,其文风洗练幽默之余,更擅长以小见大。格拉德威尔曾经评价过自己是“adventure of ideas”流的写作者,此言诚不我欺,他所写的几本畅销书都是这种风格——从一个曲折的故事引出作者想讲述的道理,将多个学科的知识交叉引用,最终令读者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如此深刻的道理。《引爆点》如此、《眨眼之间》如此,这本《逆转》也是如此。

  只可惜格拉德威尔没生在中国,否则这书一定不会只是现在的这个样子。《逆转》一书中讲述了那些貌似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群体中所隐藏的种种优势,正所谓“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有些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是劣势。掌握了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历史书上的故事就可以被复制。”作者深谙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阅读的潜在恐慌,于是,每一章都以一个有趣的非虚构小故事开篇,读来有趣而又不失其哲理。按理来说,这应当是一本相当引人入胜的书,但我读来读去,却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大相径庭,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强与弱的认知。大抵白人粗鄙,心中没那许多弯弯绕绕,因此大就是强,多就是好,飞机坦克一定胜过机枪大炮,哈佛耶鲁一定强于马里兰大学。所以大卫飞石击杀哥利亚竟然让史学家津津乐道了几千年;卡洛琳?萨克斯不明白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道理放弃了马里兰大学;英格兰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在爱尔兰深陷泥潭……也许每个中国人看到书中的这些例子都会会心一笑,然后丢出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中国人向来崇尚斗智不斗力,你若是百万大军堂堂正正胜了对手反而容易被人嗤之以鼻,一个莽夫的帽子大抵是逃不掉的。所以赤壁上孙刘联军一把大火烧掉曹操百万大军成就了一段史话;陈庆之七千白袍击溃千军万马纵横天下让太祖批下“颇神往之”的评语;在这个就连行走江湖都要讲究个“妇女孩童不可轻敌”的国度里,在这个霍元甲打败体型倍于自己的西洋大力士可以被百姓津津乐道数十年的国度里,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已经成为一种规则,一种不言而喻的传统。

  格拉德威尔将许多盘桓于我们周围的道理用更加清晰的语言陈述了出来,但却并未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当然,这不是他的错。恰如一道我们寄予厚望的主菜,精心烹饪之后端上来的却是法国大厨冥思苦想而来的鱼香肉丝,纵然美味,却少了几分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逆转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