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夜十堂》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夜十堂》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1 04:4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夜十堂》读后感精选10篇

  《深夜十堂》是一本由凤凰书品 编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十堂》读后感(一):老而不智是为愚

  窃用中国一句老话“老而不死是为贼”,改动其中两个关键字,用来评述30年来的李敖就再恰当不过了——老而不“智”是为“愚”。

  其实,一直喜欢李敖的做派甚于他的文字,此言并非否定其老辣的文风(恐不解释,会引来李敖劈头盖脸的好一顿批判),而是作为中国文人代表之一,这个集体共有尖酸、刻薄泼辣敏锐习性在他的身上倒成了一种美德特色

  在过去78年间,有几分倜傥之风的李敖一直喜好半身思考,不仅身边美女如云,就连言谈或者文字中都少不了出现各种带点荤腥的笑话,只是近些年由于做了前列腺手术,那种风流气才略淡了些。也许是年岁渐老,锐利之气不减,倒是多了几分睿智,从《深夜十堂》里便可看出一个智勇双全的李敖——光有勇气却不讲究表达谋略,那便是知识界的莽汉,比起那种走笔如有神,开口却哽喉的人,李敖算的上那种擅长口头和书面语言的人,电视上作为主持人的李敖,口若悬河攻势何其了得,要不然,怎会逼得一向以善辩多才著称的蔡康永都招架不住,向他出柜坦露性向。《深夜十堂》收集他主持的电视节目的“李式语录”,从文字中便可一窥那个活色生香、意气飞扬的李敖。

  第一部分叫“知识老厨的现身说法”,这个比喻倒是贴切的很,看李敖的书,跟看他的电视节目一样,非常过瘾,常听各种历史典故随口而出,“一口一个锦绣河山”。各学科知识若没个若干年的积淀自然到不了他如此境界。“天地之间都是情报”,这是李敖所理解信息、知识的功用,也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读书求知,追求真相,把我们的头脑变得金刚不坏、金枪不倒,这样才能减少别人来骗我们的机会。”光看第四部分“隐藏的范宽签名”,你便能看到别样的一个李敖,埋头于各种古代画作之间,就画风、间架结构专业问题讨论一二,全然没了过去思想斗士模样,倒像是一个儒雅的艺术研究者

  大抵书读的多了,便产生如下后果。首先有了丰厚的知识给养,李敖却把思想和言辞削的像尖矛一样,狠狠地戳向他的“敌人”,但凡有违他心中的理想道义准则的人,哪怕他是政客学者商人甚至娱乐明星,都难逃他的抨击批判。接下来,腹有诗书才高八斗者,多少有狂妄,李敖倒毫不掩饰,自认内心深处是很傲慢的人,一个被他肯定的人,前提是非优秀,否则肯定得不到李敖发自肺腑的肯定。

  博览群书是李敖的武器,也是他评断自己和他人的主要标准。作为一个典范,他倒毫不吝惜地向人传授自己的“大卸八块读书方法”,以供他人鉴借,追求“读书得间”,用知识武装自己。

  兴许是年岁渐长的缘故,作为“深夜十堂”里的一个“知识老厨”,文字中的李敖也愈发“油”了起来,当然,他的“油”不是油嘴滑舌的“油”,倒像是厨房中的液体黄金——橄榄油,营养丰富,不怕高温,还有特别的辅助功能,善于辅佐其他食材,但凡搅合肉馅加点橄榄油,便会增添层次丰富的味道,愈发鲜香起来。所以,他的文字能给人启发、添人智慧,让人看到他对一切看不惯之事酣畅淋漓的批判时就如同炎炎夏日大啖火锅热的浑身是汗,大呼过瘾。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翻阅此书,李敖的思想和才气就像油一样,汩汩的,从我们的心田流过。

  《深夜十堂》读后感(二):也只有李敖大师才会这么写文章

  李敖这本书,内容真不多,上班下班几个来回就看完了。

  从这本书开始接触李敖的作品,是个不错选择

  李敖大师的眼界视野都很宽广,什么都可以聊。

  就是阐述知识,可以引用外国的香奈儿作为素材,又可将毛泽东、邓小平、台湾的国民党共产党、孔子、自己的写《红色11》剧本等等,来引用一番。

  这个李敖大厨用的材料真的丰富无比。也是他写的书好看之处吧。

  其中提到自己的写的书《要把金针度与人》,讲如何读中国这些古书。这个就相当于梁启超的《读书指南》。两人对书得看法都不一样,都是用自己的话来说。

  多读书不受人迷惑,和我们老师常常说的,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说什么,得自己去分析。李敖大师还提到一点,"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如何能够不被别人骗,他说我们的有很好的头脑、学问、解释能力、透视能力,才能挡住别人的骗。多读书,多做学问,多思考。

  人情达练即文章,要我们细心观察,不要生闷气。是因为书是用来活用的。

  大师介绍了几种读书的方法,一海绵型,什么都吸收。二沙漏型,看完就忘记。三滤袋型,精华走,剩糟粕。四大宝石型,看完传播出去。

  大师经常买书两本,都是用来做资料分类,把上面的文字剪下来,比如,这段话属于神父同性恋。。。这么分的特细致。等要写文章,直接翻开档案,可用素材都在里面。这种工作是大量的,但是后期写文章,确实真方便

  《深夜十堂》读后感(三):他不光骂你是王八蛋,还能证明你确实是王八蛋

  花了几个晚上读完了李敖先生的《深夜十堂》。

  知道这个书是因为有个书友在群里问起这本书,我以为是《深夜食堂》,出了半天洋相,遂决定这本书再见到的时候一定要读。刚好3月假期的时候去书店就看见这本书放在“今日推荐”的书架上,七五折,果断出手。

  先说说我自己对李敖先生的印象

  我觉得李敖先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会骂。他骂人,有资料,有道理。套用曾经流行一句话,他不光骂你是王八蛋,还能证明你确实是王八蛋。

  第二个特点是乐观。我记得看过一个关于李敖先生的访谈,里面他谈到自己做牢的时候不让出门,只有窗口一点点阳光,他就先晒手,再晒胳膊,再晒身体其他部分,也算进行日光浴。

  那个访谈还有一个好玩地方。因为是大陆媒体进行的采访,于是有个问题是问李敖先生对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那么不满意,为何不干脆住到北京来!我当时就笑喷了,多么天真纯洁记者同志

  《深夜十堂》这本书,讲李敖先生心中对言论自由知识分子抗议主义等问题的观点深入浅出。而且李敖先生不亏博览群书(五马分尸读书法,哈哈),并不是干巴巴讲一些理论古今中外故事,典故,段子,都是信手拈来。读的时候阅读乐趣多多。

  这个书我在看的时候折了很多书页,都是觉得说得好,打算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分享给大家的话,不过到了最后,我决定只摘抄本书最后一段的几句话。

  “……希望大家想一想,除了衣食足而知荣辱以外,除了吃香的喝辣的以外,我们还要不要保持一些理想?要不要有一些别的追求?”

  《深夜十堂》读后感(四):听李敖讲那书里的事情

  李敖有句名言,敌人多,朋友多,女朋友更多,这句话用在他与书的关系上也一样是适用的,那就是,看书多,写书多,谈书更多。2004年到2006年凤凰卫视开播《李敖有话说》,从台湾政情、社会经济到治学、读书、生活女人无所不谈,其中与书相关的话题结集为《深夜十堂—大师的葵花宝典》,这里的大师自然是指李敖。

  前些年,随着李敖在电视媒体上的频繁露面以及读者对他的光辉事迹熟悉,他的那些不断重复的“段子”多少激起了部分读者的厌烦,李敖都称自己是“自大狂”,但确实他有自大的资本,他的资本在《深夜十堂》里也随时可见。

  《深夜十堂》分为六大部分,《知识老厨现身说法》、《大卸八块读书法》、《打假〈满江红〉》、《隐藏的范宽签名》、《不出户,知天下》、《用中国话芝麻开门》。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第一、五部分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与读书的好处,第二部分是读书方法,三、四部分是对字、画的考证,第六部分是关于中文如何面对未来

  李敖在《深夜十堂》里说,林语堂的英文很好,但中文的见解一般,我不知道他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看过《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的读者一定可以领教林语堂对古籍的熟悉,李敖这样说大概是他对中国对五百年以来白话文写的最好的第三名之后的作者都不屑于顾吧(李敖自称五百年以来白话文写的最好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看完他的《深夜十堂》我感觉,他的有些见解很高明,有些虽然不敢说不高明,但最少也并不新鲜

  李敖的读书观与他的人生观高度一致的,对于他来说,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在读书上,他更多地是把他所掌握的知识用来作为打击、战胜敌人的武器,但可能也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人会意,便欣然忘食”并不矛盾,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拥有了智慧的人,才不会被别人愚弄,才会活得有意义,在《知识老厨现身说法》里,他一再强调的也是这一点,他这样说:

  “知识是一种力量,知识也是一种乐趣。我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他的大脑变得很有货的时候,这样的人才是值得活的;否则,人只是一个漂亮动物,他的谈吐没有特色,他的头脑没有特色,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或者过起来很无趣。”

  他的这个见解当然是“政治正确”的,但也没什么高明的,最少不比林语堂更高明一些,但因为他确实在读书上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的知识更渊博,所以他的话看起来看为正确一些,那么,他是怎么做到比别人更强更大的呢?

  李敖很讨厌死读书,读死书,他更强调巧读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读书方法上,但一再推崇的当然是他李敖的读书法,即“大卸八块读书法”。李敖自称,每本书他都会同时买一两本,一本用来收藏,一本用来“大卸八块”,也就是肢解,然后分类归档。说老实话,这个方法,在电脑还没有发明的时候,确实比较高明。在电脑发明之后,人人都可以做到,只有在电脑里多建一些文件夹,COPY AND PASTE即可。李敖之所以博学,并不是他的这种读书方法有多高明,而是因为他的勤奋,当然还有他的聪明

  不管你认可不认可李敖的读书方法,或者更进一步能从他的读书方法里受益,他就是博学,就是比别人强大,这一点不只是相对一般的读者而言,他的博学,甚至有时让某些专业领域的学者都成为笑料,你不服气不行,关于这一点,在《深夜十堂》里的《打假〈满江红〉》、《隐藏的范宽签名》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打假〈满江红〉》里,他考证出《诗经》《褰裳》里的“狂童之狂也且”里的“且”字意思男性生殖器;那句害死岳飞的“莫须有”是“难道没有,有!”;“将无同”是“那就相同吧”,“将无归”是“既然如此,就回去吧”(“将无同”、“将无归”见《世说新语》);《满江红》是假货;李敖敢提出异于前人或者当代专家的说法,自然不会是信口胡说,在考证的过程中,他旁征博引,提到的那些前人的著作及作者,我想对于当今大多数读者听都没有听说过。与此同时,李敖没忘了把前人的愚腐和今人无知嘲笑一下,其中包括大陆读者所熟悉的台湾历史学家柏杨。《打假〈满江红〉》里最后两篇《石头有灵》、《蔡氏父女悲情录》提到《熹平石经》的漂泊命运以及蔡邕、蔡琰(蔡文姬)不幸遭遇,读来使人落泪,在此,我们又可以看到李敖的侠骨柔肠

  在《隐藏的范宽签名》里,我们又见识到李敖作为一个艺术史专家的功夫来。在《隐藏的范宽签名》提到的字画,对于一般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更为生疏。在短短的几篇文章里,李敖提到的字画及作者就有: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王著《千字文》(北宋)、周越(北宋)、苏轼《寒食贴》等。李敖和他的学生通过细心研究、各种典籍的相互引证,硬是考证出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上的两个让无数专业学者头痛的图章,在此,李敖当然颇为自得自豪

  “别人把我们当成是野孤禅,我李敖也不以学者自居,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台湾的这些艺术史专家,不管是台大的艺术史研究所里的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的博士,还是台湾“故宫博物馆”的这引起研究员,都被我们打得鼻青脸肿五体投地。”

  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如此厉害、强大、博学的李敖其实也有露“怯”的时候,比如《不出户,知天下》里他的那些隽句初看还觉得很有智慧,很有意思,但看到底也都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用中国话芝麻开门》里甚至他担心不懂中文的老外会把“坏的中文”做成电脑芯片,从而让古老的中文遭遇灭顶之灾,这一点,就是用过维基百科小学生,都不会有这种担心。

  李敖这只千年老妖,也终于会有不硬的时候,就象他说的“男人年青的时候JJ是日用品,中年是消耗品,老年是装饰品”,当他说“李敖包办五百年”的时候,忘了古人还说过一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深夜十堂》读后感(五):“狂”的有范儿

  在这本书里,狂人李敖的“狂”只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宣传力,是一种影响力。

  为什么这么说?就拿李敖先生自视甚高、要“金针度人”的“大卸八块读书法”来说吧,在如今这个时代,无论是观念意识还是技术手段上早已没什么过人之处——君不见“外挂大脑”的印象笔记?所谓“金针”,在信息时代早已不再是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检索,而在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线索,即李敖提到的“化”。比如(第52页)“写文章、研究问题的时候,忽然想到需要《汉书》,把资料夹一抽抽出来,全部资料都在那里。”这里的关键功夫可不是将《汉书》五马分尸,找到必要的资料,而在“忽然想到”需要《汉书》。可惜了这个“忽然”,充满了玄学和天赋的优越感,而不是所谓“金针度人”的方法论。

  在“化”这个思维方法上,李敖在本书中倒是也有提及。例如(第23页)“要使我们的大脑能够起飞,这种起飞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当你看到抽象的东西时,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具体;反过来说,当你看到具体的东西时,你应该尽量使它变得抽象。”,就涉及到了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范畴。(第62页)“所以我李敖知道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是学别人的,不是我创作的。可是当我学成以后,我可以推陈出新,可以耍花样,可以把你这个好句子改一下变成我的。内行人一看,哦,这是改的。可是的确改得好,点石成金。这就叫“读书得间”、“融会贯通”“化腐朽为神奇”……随便你怎么说,反正是读书的成绩。”,也很好的描述了“化”的方法和时机。但是,这些本该是重点的东西,却过于流于泛泛,基本上没淹没在了对自己“大卸八块读书法”的鼓吹和对敌人讥诮之中。

  当然了,我并不质疑李敖先生“金针在手”,我怀疑的是他“金针度人”的诚意,因为他在本书中流露出的倾向更多是用宗教而不是科学的方式宣传自己。对此他倒是并不过于隐晦——(第218页)“真理与味精”这一首小诗可谓刻画精彩——“真理与味精。九成真理加上一成味精,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九成广告加上一成味精,就是百分之百的味精。九成真理还不够,要加上一成作料才有味道。作料是什么?宣传。真理要宣传出去,才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同样的,九成广告都是虚无飘渺的,都是吹牛的,加上一成味精,就成了百分之百的味精。”套到李敖先生自己身上,他的前半生那是“九成真理加上一成味精,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战斗的前半生,宣传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而后半生呢?则是“九成广告加上一成味精,就是百分之百的味精”,战斗的姿态的后半生,宣传是为了彪炳自己是个斗士。“狂”和“傲”都成为了姿态和标签而已。

  倒是无意苛责,从斗士成为传教士也是人之常情。年龄大了,激情和精力都下降,对声望和物质的需求确实不减反增,做一个传教士绝对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第258页)“真正会搞宣传的人,他有很多假动作、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可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个奔流到海的方向是宣传者真正要做的事情。……各种花样、各种花招都有,可是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影响到你。有时候你会骂我、有时候你会生气,可是当你跟我面对面久了以后,你躲不掉的,你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我影响。并且我也不要百分之百影响你,我可能只影响你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十,就两首歌我影响到你,就两页纸我影响了你。这就是传教的技巧,这才是真正的宣传。”这,也才是本书真正的精华,是我自己从中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

  最后,李敖先生那种口语化的、令人易于理解而又富于战斗意味的文字风格,也是极为值得借鉴的,在相当多的场合里都能发挥出作用。

  《深夜十堂》读后感(六):牛逼大师李敖之

  吹牛逼本是件极肮脏粗俗的事.

  每过陋巷小酒馆,常见三五粗黑大汉,踞案大嚼.劣质酒喝到快从嗓子眼冒出来时,解开衣领,露出几茎黑毛,兀自指手划脚,唾液四溅.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他们正干着吹牛逼的勾当.

  但我对那些吹得精致,吹得很有技术含量的牛逼却很激赏.大陆的吹牛逼高手是王朔,台湾是李敖.

  李敖的代表性牛逼是” 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还有” 想找个人佩服一下时,我就去照镜子””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朋友,二是我不能坐在台下听李敖的精彩演说.”

  朔爷说”没写完都比你们丫写得好”“给丫(指他自己)关起来,判20年徒刑,那他就最损写出一《飘》,一不留神就是一《红楼梦》。”

  和勤劳善良勇敢一样,吹牛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更是不乏极善吹牛逼的人和大气上档次的牛逼.

  孔子被匡人包围时,还不忘吹一把可能是生命最后的牛逼”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俨然把自己当成文王道统的正牌接班人.

  孟子离开齐国时心里郁闷,为抒解心中不快,也吹一个著名的牛逼”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果真是亚圣,吹牛逼的口气都跟孔子神似.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假谦恭,真自许,真是割了小鸡鸡还不忘吹牛逼.

  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个牛逼吹得极其骄傲又极其谦虚,精彩极了.

  大人物们吹过的牛逼太多,举不胜举.不过,这些吹的牛逼能够流传到现在,也说明他们确实有相当的吹牛逼资本.海量的吹过大牛逼又啥大事都没干过的人早就不知道死哪儿去了.

  有时,我也奇怪,我为什么就特别喜欢爱吹牛逼的人?仔细想了想,除了本身确实生性粗俗品位不高外,是因为牛逼中蕴含着人性的真实.

  人生在世,首要的心理条件就是要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一个人混得再差往往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优越感.自己恶心自己的人早拿根绳上吊了.吹牛逼正是这种内在的心理需要的外在的言语上的表现形式.

  而且据我观察,中国人最喜欢吹牛逼.(我得出这个结论是必然的,我还没出过国,也没跟外国人交过朋友.嘿嘿)那是因为我们又是个特别吝于真心赞美别人的民族.别人都不夸我,我就只好亲身上阵了.自己夸自己,就难免要加料加量了,于是,一个个光芒四射的牛逼就诞生了.

  予岂好吹牛逼哉?予为了心理健康不得已也!

  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把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阶层搞成了虚伪透顶的一群人.其实个个牛逼烘烘眼高于顶,但憋在心里不好意思说出来,几乎憋成内伤.这时如果有人帮你,把你本人不好意思吹的牛逼替你吹了出来,你是不是必然由内伤到巨爽?

  吹牛逼是自己拍自己马屁,拍马屁是帮别人吹牛逼.二奶只是满足了领导的肉体,替领导吹牛逼的人则抚慰了领导的心灵.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牛逼高手单凭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能迅速上位的原因.

  别人帮你吹了,你爽是爽,还要装谦虚.脸上的笑早就绷不住了,嘴上还要客套几句,什么哪里哪里,过奖过奖,岂敢岂敢啊,等等等等.你负责夸我,我负责谦虚,真是中国文人百演不厌的恶心戏码. 西方人在这点上就真实得多,你夸他,他不会否认,只会说”thank you”,表示谢谢你的马屁.

  无人吹捧,于是亲自上阵大吹牛逼的人在我看来,就太可爱了.他们并不掩饰内心的真实需求,自己动嘴,让心灵丰衣足食.吹牛逼是精神上的自慰,自慰是肉体上的吹牛逼.他们不虚伪,他们很率真.在大吹牛逼的那一刻,他们卸下了自己披了那么久的沉重矫饰,如此动人而投入地赞美自己.

  正在吹牛逼的李大师是神气的.

  《深夜十堂》读后感(七):二读此书。

  这本书我读过两次。第一次是13年在机场候机的时候买的。当时就打开看了,那时对畅销书并不那么明白。想来,如今大概不会再随便买什么书了。尤其是畅销书。那时看了觉得李敖很讨厌,这本书很没价值。

  第二次是前不久,看了很多文章和节目,都提到了这么一个人。想起自己有他的书。拿出来翻了翻,发现还是有很多可以吸纳的知识的。

  但李敖纵然博学,却也过于自大。我一直觉得读书多的人,理论上会神华内敛才对。李敖的才识和为人感觉不怎么匹配。

  最后要说的就是他的读书方法,强调了一遍又一遍,让我很反感。资料整理嘛,用不着这么吹嘘自己的,何况还把其他的方法都踩了个遍。怎么你的就最好了?这一点很讨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