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活下去经典读后感10篇
《让“死”活下去》是一本由陈希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一):《让“死”活下去》超越生死之爱情诗篇
每个人的人生虽然都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经历注定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轮回。谁也逃不过,谁也避不了。在“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之中,阻隔开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群。活着的人和已经过世的人。也许前一刻他们还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是死亡的来临让他们天人两隔。唯有留下曾经的记忆去追忆当年的过往。
今天,我刚读了一本比较独特的书作《让“死”活下去》。出自于作家-史铁生夫人陈希米之手,却更是以文字的形式抒发着对他已故丈夫的浓浓深情。在一份执着的意念之中,用她的深切情感,勾勒着那一种相伴超越生死,让人潸然泪下的爱情传奇。尽管“斯人虽已去,但是永留心“的那份深情足以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得到了最为淋漓精致的展现。
这是一本当代散文。 围绕着---让“死”活下去的主题表达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浓浓思念。尽管作家史铁生早已过世,但是我们却透过本书昂首着来自于她内心深处的独白。死亡可以带走一个人的肉体,但是死亡并不会带去逝者留存于世间的曾经脚步。在书中,陈希米便是跟随着心念的所触,逐一还原和深入对自己丈夫的追随。她的丈夫史铁生是了不起的。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居然可以如此克服身体的病痛,致力于文学创作,取得卓绝优秀的成绩。而于此书中,我们透过他夫人的文字欣赏和聆听到了关于追念这位优秀作家的过往。在书中,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和聆听到的是那种高境界的灵魂交流。透过虚空,透过估计,透过文字,透过思索,深入的沟通的同时,其实更是我们见证着一个关于视“死”为无的超越。死生的界限在此被消除,唯有留下那寻找新生的突破和感叹。人死不能复生,但是人死精神依留。在这样独特的文字对话中,读者很是难能可贵地去感受那份超越的交流和沟通。
《让“死”活下去》实属超越生死之爱情诗篇。用这些个永恒的文字记载下他们过往的点滴;用这些个浓缩的深情见证妻子对史铁生的感叹。字里行间尽是那挥之不尽的灵魂超脱。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死亡带不走的是爱情的深切。《让“死”活下去》,让深情记录下那些美好。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二):带着死活下去
读完陈希米女士的《让死活下去》,我总觉得我何其有幸。有句话这样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其实是特别赞成的,语言和文字是有很多所不能完全表达,但一些语言和文字却可以让人继续思考。
这本书的确是以纪念先生逝世两周年而推出的,书中也不乏先生的影子,整本书不算很长就如同夫人只是给他们两个人写的一样,她仿佛不需要第三个人懂。但看完后我的感受却不止于此。以前看巴金的《怀念萧珊》我被萧珊感动哭了,因为夫人在文中提到《棉袄里的秘密》,我也去找了来看,是写陈白尘夫妇的爱情。里面有句话确实也惊讶到我,女儿问母亲:“你为什么生下我?”陈白尘夫人说:“因为你爸喜欢孩子”。跟后两种不同的是,希米夫人对先生的怀念就如同当年先生坐在轮椅上苦苦思考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一样。夫人是日日夜夜思考先生去世这个事实而最终得出结论。“想念死人就是要带着他的死活下去,这种活不是以死为中心,而是以孤独为中心”。
这种通过漫长的时间而思考重新获得的领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没有它就活不下去。
最近其实有特别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真的要想活的不那么虚无,就必须以最大的诚实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心。而要这样就必须认真且平和的对待过往。一个人精神力量是否强大取决于他能接受真实的程度。所以大可以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来细数自己的过往,从中推敲一些曾经都不明白的东西。任何经历都不是白白经历的,需要懂得的可能是如何学会看重自己的过去。在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成长是如此的真实和鲜活。
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个习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得到一些自己的心得,认真看来其实都不是新的,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脉络更清晰一点,就如同做一件工作越做越熟悉,但做的还是相差无几。所以我是真的特别欣赏那些执着于一件事,执着于他想法的人。子非鱼,焉知鱼的苦和乐呢?这个世界的规律我有时候做个诙谐的说法就是,不满的时候大可吐糟一会人和事,当然更多的时候可以自嘲一下。这有什么吗?真的没什么。需要学会的是心安理得的搁置别人的“忠劝”。小学时吧,语文课文中小马问老牛和小松鼠河水到底深还是浅?能一样吗?有时候仔细的想想很多迷茫都是来自像老牛和小松鼠这样的“劝告”和“指点”中。
越来越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它的重要并不是能从阅读中学会多么华丽的语言文字。我想起有人说做网络编辑和策划方面工作的人,如果有人说你文笔好,那是一种侮辱。其实是一个道理,阅读从中获得的东西一定不是华丽的文字。说句特别真心的话,现在最不会看的就是那些华丽的文字。先生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他是一个靠思考活着的人。正如他在《昼信基督夜信佛》中所说“我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什么事都要死乞白赖的想通才行”。在读书时如果碰到一些观点是自己认识所得或读到了这个观点再去经历了,那都会很深刻的记住。慢慢的就会变成自己固定的精神力量。所以能阅读一些好书是何其有幸。从务实这个角度来说是永远不可以和那些人有联系的,但从务虚这个角度来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三):活出真我,活出精彩
《让“死”活下去》可能每个人对于死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从初中起就知道了史铁生,他的作品让我知道了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了信仰。对于残疾人的了解可能比一般人要多,也见证了很多残疾人的辉煌。她们的故事似乎听腻了,反正不过是最后都很好。前两年新浪博客上某个残疾人的梦想是结婚,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再次登录新浪博客发现他真得结婚了,看着他的结婚照,心理无比感叹,其实残疾人也会过得很好。不过大家身边没有残疾人,所以不了解他们,也不知道意志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总以为残疾人什么都做不了。
残疾人也可以恋爱,可能精神恋爱让人感到痛苦,但是真正长久的恋情不都是精神恋爱。纵然肉体恋爱能驱散世俗的目光,但是唯有精神才能永恒。残疾人的心灵世界远远比正常人要更加的宽广,这个结论来自张海迪,她的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她的精神世界的强大。残疾只是一种缺陷,但是把缺陷转化为优势,利用它往往能达到一个领域的优秀。这本书读完让我感到一种恐慌,原来死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死之后的那种孤独,爱一个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我一直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作者却让我明白,很多人生来的使命就是为了能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这就是“情种”。作者用她的爱像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史铁生,她眼中的史铁生。我们为她们的爱情而感叹。
一直觉得生命的终结是可悲的,但是却从来不曾有过恐惧,因为心中一直有梦,像史铁生般知道自己的方向,每天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不担心明天,只是看不到希望。因为前路总是黑暗压过,那层乌云一直让我无法释怀,我知道可能我永远也走不出来,因为它从来不曾停止过侵蚀我的思想。我输了,但是我却心甘情愿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直到此刻我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可是当我看到某个人的人生仍能促动我内心的某个脆弱的神经,因为我知道我很被动的活着,人应该活出自己,可现在的我却没有了自己。这种状态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只是渴望能早些结束。毕竟我们都希望看到光明。写在最后,只是想告诉所有在挣扎中活着的人,残疾人可以很好的活,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活得好些,活得真些,活得坦荡些,如此生命才有意义。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四):婚姻精神与爱情童话......
记忆中是史铁生《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合欢树》的文字叙述,让我认识了地坛,认识了清平湾,还有合欢树以及浸淫其中的母爱……记忆中也是史铁生“希米,希米/是谁让你来找我的….希米,希米/见到你就像见到故乡”的热切表达,让我记住了与他青梅竹马并共赴爱河的妻子陈希米。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记忆依旧或远或近地散落在我的生命中,构成了我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所有成长。应该说,我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或多或少地有史铁生和他那些深入人心的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如今在史铁生逝去三年之际,读他的夫人陈希米的纪念文集《让死活下去》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个人相差十岁,我才知道青梅竹马只不过是他们的爱情理想,所幸的是,相互厮守中他们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将青梅竹马演绎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将相濡以沫演绎到了婉约而极致。
其实这一点对于围城中任何一对男女来讲都颇弥足珍贵,更别说是对于像史铁生一样始终以疾病为终身事业的病人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在我的理解中,他们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被过度地加入了乏味而单调的消毒水的气味,但是现实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相反共同的生活已然使他们获得了生与死的所有智慧,即坦然地面对、坦然地谈论、坦然地评判生离死别。
在史铁生的悼念会上,希米说:“在一首诗中,他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
我想,这一次,是他认为时候到了。
他做到坦然了,我也做到了。
他还写过: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
所以我们不再悲伤,我们的会场上到处都是灿烂的鲜花和温暖的回忆
……今天,他肯定来了,他就在我们中间。”
《让死活下去》不仅让我看到相守的两个人是如何心感万知、爱到极致的,更让我看到“死”与“活下去”的人都依旧生动于对方的内心深处,并始终如一地做彼此的倾听者和应答者的不离不弃。说实话看到她依旧喋喋不休地将自己关于生的意义和死的后果的所思所想都说给自己的爱人听;看到她带着爱人的骨灰一起走在异乡的路上;看到他从她的所到的每一处走来了,迎向她;看到在任何一瀑风景中,只要她想象着他的在场,画面中就有了他的出现……的时候,我的眼中始终噙着泪水,我知道相濡以沫的两个人早已将自己融入了彼此的生命,而爱人的离去也必定带去了她的几分生,于是在生命的每一处,希米都会想起自己的爱人,冥冥之中,她的爱人也必将临现于每一处……
我笃信他们是具备了让死活下去的超能力的。不过,虽然对于爱情秉持了“让死活下去”的态度的希米很令人赞叹,但是同为女性,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她阳光地活着,而不是仅在过往中取暖聊慰严冬,更毋须是使婚姻精神得到完美诠释和将爱情童话完满演绎的“让死活下去”。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五):如果我没有了你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念书时读到的最虐语句是什么,大家的回复大抵是相同的。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尤以最后一句最令人动容,读至此,只腹中万千感言不得言说,双目泪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前边万般千般得好,“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般温情脉脉的岁月和无比甜蜜的时光,回不去了,因为连枇杷树也已亭亭如盖矣。
纳兰性德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也是令人满腹惆怅的,如果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带着芬芳香的玫瑰花,那么“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定是暗香浮动的腊梅,在百花凋零之际,唯腊梅一枝独秀,不热烈奔放,却暗自芬芳,令人神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的这首词是小时便背过的,当时自不懂其中的情感,可明白了其中之意,已不敢再读。生死两茫茫,孤坟话凄凉,这万般愁苦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无人不为之动情。
我想陈女士在写《让死活下去》这本书时,一定是在深夜,每每家家灯火都一盏盏得熄灭,世间之人都已入睡时,她内心的想念便会无限制得放大,于是一篇篇类似呓语般的悼念亡夫之文便落在了笔尖。没有过多的文字技巧,可篇篇读来,令人动容,想要落泪。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过去,曾经的美好也只落在夫妻两人心中,它讲述了陈女士无尽地想念和独留人生的悲怆,有时候生活是无解的,尤其是深爱的两人却不得不分离。
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这本书,就如同我不知如何来剖析熙甫、容若、子瞻笔下的悼亡诗,因为有些东西,即便你看过,也懂得,但都不能替代他们去感触内心的伤。唯能给予一个拥抱,愿生活安好。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六):生死默契
之前并没读过史铁生的书,只是隐约地知晓他是个身残志坚、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两年前谢世了。当然更加不知道其夫人了。但是这本《让“死”活下去》的书却是其夫人陈希米写的,而且与他非常相关。
乍一看,这些文字只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唱自诵,是一个人对逝去的爱人深深地眷恋与怀念,但其中又处处充满了人生的哲理,直接指向生与死的谜底,也是用思想与古今中外的名人作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是让灵性的光辉穿透生活的迷雾,照亮心中那些曾经的疑惑和迷途。
这些文字,把爱情写得如此细腻,如此动人;把生与死的界限写得如此可以逾越,可以沟通;把宇宙理解成“没有时间,只有转动”的永恒,所以在这样的空间里,你一定可以和爱人永不分离,永远在一起。诗化了的句子,也承载了纯真的心理。
所以,读着读着,你渐渐发觉,这根本不是独自在言语,分明是一个妻子和其挚爱丈夫的生死对话,是对人世间的一切进行探讨的对话,也仿佛是在商量琐碎的生活如往常一样。在这些话题中,常常可以见到柏拉图、尼采、叔本华、里克尔、布鲁姆、赛斯、还有卡夫卡的身影,也常常会游走在他俩共同向往或者曾经走过的地方,也许是普林斯顿的草地上,或者是海德堡山冈边,又可能是一片他们共同赞美过的葵花林。
“孤单是害怕,孤独是勇敢。孤单是痛苦,孤独就可能是享受。”作者从孤单走向孤独,然后在孤独中思索、诘问、渐悟,对于那些他人“无所谓的事情也可以无比认真”,终于悟出了许多人们也常常思考过的深邃和虚无,顿时眼前的视野变得不一般的广阔,因为“灵魂每时每刻都产生奇迹”。
她的文字自然也撩起了我对史铁生的好奇,借助现代网络的便利,迅速了解了其生平和留下的名句。“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这让我蓦然就爱上了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诗意和这样的哲理。原来、夫妇俩竟然有如此的默契!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七):就让他安静的去吧
这是一篇追忆逝者的私人笔记,通篇充满了梦中的呓语和回忆中的碎片。按我个人的想法,这样一本私密的内心独白,本不应出版,更不应炒作。倘若此书真成了畅销书,对史铁生是一种不敬。毕竟,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有可能读懂她的心思她的感情。而要想读懂她对他的思念,还必须要有过真正的愛情。同时兼具这两点,难!尤其是真正的愛情,世人都在寻找,只有极少数人最终能够找到,也只有极少数人愿意终其一生去寻找。
死是生命的结束,我们所留下的,都不再能称之为生命,无论是留下一盒白骨,还是化为能量而使宇宙的无序度轻微地增大,我们的生命终究是结束了。活着的人,阅读逝者的文字,忖度逝者的思想,这才是对逝者的尊重。被纪念的史铁生不是陈希米的史铁生,这也是陈希米不愿去参加纪念史铁生的活动的原因。
生是一个过程,生的意义由死来赋予。我们真的应该让该结束的结束,我们的牵挂让逝者无法真正的逝去,他们的魂灵(如果有的话)不断地被此世打扰而难以离去。我们不应试图与逝者交流,试图让逝者重返人间。我们心中存有的应该是希望,是期待。给逝者自由,该放手的就彻底放手,我们只在心中默默期待着不远的未来(或者来世)再度相逢。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死,但其实,是愛。陈希米的愛让史铁生的“死”活了下来。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一个逝去的人活下来?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史铁生不在了,但陈希米还在,两个人剩下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两个人。一个人要为两个人而活,一个人要活出两个人的精彩。而愛又是什么呢?愛一个人是要把她(他)装在心里,但怎样才算是装在心里呢?我以为,是每天都有那么几个瞬间想起她(他)就不由得偷偷傻笑;是与她(他)一起静静地坐着,四目相对,心里就像含了蜜;是我们心里对某件事产生一个想法,刚要张嘴告诉对方,发现她(他)也正要开口,两个人的眼神碰在一起,心底便都明白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史铁生是谁,更没有听说过陈希米。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有点儿想读史铁生,更想读更多的陈希米。
所以,我应当多读一读他们的书。所以,我想借用“于我心有戚戚焉”这句话来结束我这篇短评。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八):让爱在无限时空里蔓延
看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文,是对挚爱的哲学性思考的辩证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像地坛的某棵苍天古树,从最高的一粟枝桠开始,顺着经络虬枝般缠绕根固于深深的泥土中,汲取着往日朝夕和她爱人相处的"日月精华"般的时光,一寸一寸,触及表里,也是对生死和爱最深邃的思考。陈希米开篇便是追问,为什么丢下一个人,一个人过另一种人生,史铁生说只有称呼"他",而不是"你"或是"我",这种以第三人称视角的称呼,便能让他"活着"。热切的活着的热情,却也在两个人的追寻中变成奢望,她是一个遵循"他"意见的人。她又在"在"与"不在"的问题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用那些先生"存在"的话语慰安自己。又在爱情意义上说,爱情,爱欲,又在精神上把欲望升格成更为重要的东西。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九):站在爱与死亡的分界线上
史铁生的爱人陈希米出版了新作《让“死”活下去》,我迫不及待的想看完。因为,我想知道能配得上史铁生的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书很快就看完了,但对心灵的撞击所留下的余音还在。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直接用自己的生命来诉说的笔记作品。其实,这句话套用的是陈希米女士评价卡夫卡笔记的话,但它如此贴切,浑若天成。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真正地爱,值得去死。同样,真正的爱,其实早已超越生死。当一个人曾经爱过,且深爱过,但爱的对象已经辞世,那么她的生命走向会呈现什么形态?真正伟大的爱情,不是生死以之,而是智性的追求。男女之间的吸引,本质在灵魂上。不可否认的,美丽的容颜和性感的身材,卓绝的才华和豪阔的出手也能吸引人,然而这种吸引是短暂的,因为它会随着时间与际遇的改变而丧失,绝代芳华终会鸡皮鹤发,亿万身价也可能一夜破产,只有智性上的追求永不变色。史铁生与陈希米伉俪是真正灵魂的伴侣,他们追求智性上的平等,他们分享一本书,分享一个故事,分享一段往事,分享一段午后的时光,甚至分享曾经痛苦的情感经历……他们是一对身体受到损害的夫妻,但他们的心灵却是健全的。
当史铁生故去之后,陈希米面对人生的残局(注),就像是一张琴失去了曾经弹奏它的手指。但是,琴永远是琴,它固然不再流淌悦耳之声,却已刻过最美的音符。她站在爱与死亡的分界线上,来拷问曾经的生活。她是拥有独特琴弦的琴,既能发出激越的金石之声,也能发出柔媚的和悦之声。她对死亡不怯懦,不躲闪,故而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我知道了死是生命的常态。所有人都要在生命的某一刻经历死。所有人都要离开所有人……人必然要经历一个死,一个与自己相关的死。”
西方祷文中常说,尘归尘,土归土。其实,生命本身的构成无非是水和有机物,陨落后并不是绝对的消失于虚空,它只是回归了大地。因此,生之前,他们能够多次坦然的谈到死。当这一切成为现实,那些智性的谈话就像一个轮回一样,折射出生命的光辉。
什么是智性的追求,一个是求知欲,一个是对现实的科学探究(证实,或者证伪),还有一个是对爱的寻求共鸣。作者多次提到她与史铁生一起看的书,也说他们不为做官,也不为发财,也不为拿大奖,他们的钱够买书,想看那一本就买那一本。阅读,尤其是非专业的、非功利的阅读,意味着人的求知欲,这种求知不是为了解决功利的需求,而是纯粹的获取心灵的充盈。她还提到赛斯,提到现实世界与意念的关系,这是跨越科学与哲学的命题,尽管这一命题至今无法证实,同样无法证伪,但说明了作者的一个心迹——即对现实保持有科学的探究态度。有这两点做基础,爱情才会长久。因为,智性的追求所催生的爱情,需要睿智的头脑。同样睿智的头脑也许不是相爱的原因,但不在同一思想层次上的人绝对无法达成畅通的沟通渠道。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曾与一法籍教授谈到夫妻交流问题,该教授曾说,夫妻之间要达到智性上的平等,同一层次上的沟通,有时候比登天还难。睿智如胡适,也不得不兴叹,智识上的共鸣,不能求之于夫妻,尚可希之于友朋。其实,这种希之于友朋的想法多么悲哀啊,爱情绝非友情所能置换的。那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但我相信,史铁生与陈希米做到了,他们的文字里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不是互相模仿就能做到的,必须对对方足够了解,也许了解还不够,还必须理解,不但理解对方的乐,也理解对方的苦。这种理解的苦不是怜悯,甚至不是心疼,而是一起去承担,甚至一起去品尝。
史铁生先生在世间的岁月太苦了,他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是一个情种,他也是一个强悍的男性,他更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然而上帝选择了他,将他困在肉体的牢笼上。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形体对灵魂的束缚,远远大过灵魂对身体的期待。史铁生苦,幸而还有陈希米。她是一颗米粒(种子),为史铁生长出了有希望的粮食(或者有绿荫的大树),他们一起饮食(或者乘凉)。
智性追求的爱,最终会渗透到骨髓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同的思想追求,是不会因为一方的丧失而消灭的。除非,天地洪荒。那是一种灵魂的相遇,对此种相逢,他们有相似的描述,史铁生曾借用这段话,来说相逢:
“……她看见了他,忽然认出那是他,于是不管她正在干什么都立刻停下来,一动不动,笑容慢慢融化,凝望他,像他一样,不招手,也不召唤,互相凝望,直至夜色深重谁也再看不见谁。”
作者也借用一段:
“他们坐在房间的两个角落,远远的相互望着,不起身,不说话,没有一句话,用全部身心望着对方,一直望到两个人都泪流满面……”
这绝非宿命论的相逢,而是我终于找到你了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相互表达而获得的,而是互相理解而得到的。哲人说,婚姻是一种冒险。甘苦自知矣!斯言。那些在婚姻中的人,对此话只怕如鱼饮水,最是明白。婚姻之冒险,恐怕是人生命中第一大险,你不知道要将生命交给怎样的一个人,你以为你了解了,后来往往悔青了肠子。然而,他终究是遇到了她,她也遇到了她,他们都没有错过,更没有错,他们选对了彼此。
史铁生在“关于下辈子”的问题上说,他下辈子要做风。他的忠实读者大抵能明白他的苦,他的爱人应该更懂得。所以,她说,你要做风!自由凛凛的风!它太高了,太远了,太快了,它是永远和无边!
我想,史铁生现在也许真的和风在一起吧。而他的妻子,是听风者。不,是和风细语的人。
注:人生如棋局,亦如战斗。无论是棋之残局,还是战斗的残局,都有其闪光之处。盖因为,棋局有纳须弥于芥子的智慧,战斗之局则有勇士的骄傲。故而,残局实则是褒义。大多数人,是不成局。
《让“死”活下去》读后感(十):跨越时空的思念
这是一个女人写给一生所爱挚爱的内心独白,这是一位妻子写给逝去的丈夫的浓浓思怀,看的时候就有一种“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怆然感。书架上一直摆着史铁生先生的那本《我与地坛》但是很惭愧一直没有翻开过,这次读到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女士的书,我把它当做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史铁生的途径,不是百度百科不是人物传记,而是女性视角、妻子眼中的史铁生。精装本的绿色硬封皮,一棵树的剪影,是否也在说着史铁生的整个生命都如绿色的树木一样富有生机,即使他有残缺的身体,却依然阻挠不了他的灵魂的自由和健全。
这篇有点儿像是散文又有点儿像是杂记,乍一看书名的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整个奇怪的名字,让“死”活下去,后来知道这本书为何要写、写的人和内容之后才深觉书名的深沉含义。其中饱含妻子对丈夫的无尽思念,即使他已经死了,可是却无时无刻不是仍然活在妻子的脑海里,会习惯的去想他,视线会习惯性的寻找他,遇到选择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转头问一句“你觉得呢?”可是转头的一刹那身旁已空无一人,不再是那个人了,这种内心瞬间的虚无和悲怆即使是旁观者的读者也会深切清晰的体会到。作为史铁生的伴侣,陪伴史铁生走过后半生,对于他的突然离去开始时甚至难以相信,在最开始的几天都会有些懵懂的想着丈夫还在身边,直至一些时日过去才真正的接受这个事实,他真的走了。可是他不在的日子里,陪伴她的是对他的眷恋和深情,那些回忆无时无刻不浮现在脑海,有甜有酸有苦有辣,最终凝聚成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她的丈夫。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陈希米开始追寻丈夫的足迹,阅读、思考、行走、写作,她想用这种丈夫生前执着的方式来四年丈夫,并在虚空里同另一个世界里的丈夫对话,向她倾诉她的思念。看到里面说刘小枫推荐她再看一遍《沉重的肉身》这本书我在图书馆借过但是至今还没有看完,可是陈希米却是再看一遍。最受触动的是里面甚至还提到了H,一位女性,一位史铁生生前的旧情人。在丈夫逝去后,陈希米同这位H一起谈论回忆史铁生,她感激H,感激她在史铁生最困难最痛苦的时间里让史铁生熬了过来,她说史铁生是一个一根筋的男人,执着到蛮横,她说H是个真诚和简单的女人。这位妻子对丈夫的爱使她可以无顾忌的去回忆丈夫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即使是一段没有自己参与的而是另外一个女人陪伴的记忆。
陈希米女士的许多文字就仿佛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发出的哲学追问,关于人生、关于爱情等等的话题,在对亡夫的追忆中,她自身的境界也得到提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同丈夫对话,这是一种深情,更是一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