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马人的故事10》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马人的故事10》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2 04:5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马人的故事10》的读后感10篇

  《罗马人的故事10》是一本由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一):关于长城的讨论

  作者开篇介绍罗马的道路,拿中国长城与之比较,原来推荐序中王石的长城之论来之于此。我觉得作者对长城和罗马道路的对比观点有些偏颇

  长城自然防御的,必然有其存在价值,正如罗马也有日耳曼长城和不列颠长城。如果没有莱茵河、多瑙河的天然屏障,罗马搞不好也要修一个万里长城来。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道路是交流的,为何不修到日耳曼去交流?不论多强大有力不能及的地方,罗马亦是如此。中国不能完全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正如同罗马不能完全解决日耳曼问题。修筑长城都是合理战略罢了,与交流还是隔离无关。

  而且中国同样注意修路。中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大帝国,道路系统驿站系统,一直都是非发达的。杨贵妃能用驿马传递吃到新鲜荔枝,这不正是中国道路系统的正面写照么?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二):基础建设重要性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粗理不粗的道理适合古今任何一个国家

  看着这本书,让人联想到近些年中国大陆在基础建设方面也是下了血本,基础设施完备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优势,并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所带动的产业,还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趋势。与中国更为相似的就是高铁的建设了,高速铁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大国来说,真的很重要,所以现在大力发展是很有道理的。

  古罗马的大道多数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中国的收费公路就点。。。。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投资过大了吧,如果不收费,财政税收负担不起。但是感觉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收费公路的数量应该不断下降。

  书中拿古罗马与中国的对比,未免有点有失偏颇。中国修建长城是根据地环境特点做出的决定,不能说就是中国只重视防御。古罗马与中国相比,防守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好太多好不?阿尔卑斯山脉,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这种天险的存在比中国北部的黄河,燕山山脉的防守条件好太多。中国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局面,如果没有一个运作良好交通通讯系统是不可想象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在历朝历代也是很重要的,秦朝的驰道,直道。当然还有结合地理特点,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到秦朝的灵渠,隋朝的大运河,之后不断对运河体系维修完善,也是付出无数人力物力展示了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一项伟大壮举。漕运是每个王朝都很重视的问题。作者对中国史的认识程度明显不能跟罗马史相比。

  另外,可能翻译的问题P52页,第一行:凯撒征服的统称高卢的地方……包括法国和挪威的全部?此处应该是比利时吧!

  书中第41幅插图中,也错将比利时地区标注为挪威。翻译人员太不小心,还是地理水准太差?

  读书本应该是读书有益于己的知识的,写完才发现自己更多是在挑毛病,这个以后要改正啊!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比起第九册算是比较轻松的一本(页数比较少)。工程建设算是老本行医疗属于日常所需,教育不用说,16年的光阴都搭在学校了。几个领域都是比较熟悉的,不像战争行政等领域需要大量脑补。其实这套丛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作者对问题细节思考,不像大部分历史作品渲染神话,忽视实际。在硬体建设一章,工程建设的目的、人员组织、施工技术经费来源面面俱到,所有实际问题都有落脚之处,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士兵们打了鸡血搭桥铺路的场景(当然实际的现场不罚款赶工的话根本不会热火朝天的,但是不知为什么读到这我就愿意这么想)。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职业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古代是个重道而轻术的国家,建筑师之类的神马史书上基本就是点缀,像我这种施工人员基本就是长城脚下挥鞭子的。技术之类的技能只见于牛人附加属性,就像唐僧取经回来觉得经书没地方保管,顺带造了个大雁塔。罗马这种多神,民主国家,更注重实际,在军事和工程上投入较多,基础建设是执政者获取民心的重要环节,工程技术人才更受重视。当然我的这种感官也可能和作者的视角有关。当然无论中外,史书仍由王侯将相演绎。作者有一句话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新闻,吸引眼球的新闻除了垮塌,烂尾啥的大抵还轮不到工程领域。(.......)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四):伟大的罗马建筑

  好像每个人都知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从未想去深究这话的来龙去脉,读完这一册《罗马人的故事》才对罗马的道路有了初步的了解

  看到书里那些近2000年仍保存完好的道路、设施,不禁怀疑这些建筑是不是外星人杰作,转而衷心的赞叹:罗马人真是优秀的建筑师。这一套罗马人的故事使我从古罗马史的路人到完全的支持者。

  从共和时期执政官的更替制度,到罗马皇帝的文治武略,总体说来,罗马皇帝与中国古代皇帝有着太多的差别,尤其是这帝国前期很少有庸碌无为,只图个人权势的皇帝,大都为了罗马帝国而殚精竭虑,这完全颠覆了我的历史观。

  古罗马帝国已经消亡,但它创造辉煌的历史注定会名垂千古,成为地球人类共同的光荣,闪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五):罗马的路

  原本,我以为,罗马的立国精神宽容,尤其是对在竞争中败给自己的人。

  现时,才发现,不仅仅是宽容,或者说,仅有宽容是不够的。仅有宽容,无法同化败者。

  宽容,只是接受表示尊重,允许共存。但很有可能仍是游离的,未形成联结。或早或晚,又形成对立,败者再次成为竞争者。

  在宽容的基础上,与之形成命运共同体,才是罗马的基本国策。

  如何形成命运共同体?

  罗马没有选择在征服的土地上驻军,因为罗马人洞悉人性,知道胜者与败者长时间共处的话,很难不产生摩擦。他们选择了修筑道路,联结罗马本土与被征服之地。

  在军事上,优质的道路使罗马拥有了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出现异动,从罗马本土或邻近的行省军事基地可以派兵迅速抵达事发之地,收拾乱局。

  在政治上,优质的道路增加了各地居民接触物资的流通。尤其是在行省的军事基地服役的罗马士兵,他们在退役后,往往选择就地定居,与当地的女子结婚,组建家庭生育子女。随着世代繁衍,罗马本土与行省的融合日渐紧密,最终形成了一个命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这就是罗马的路,密集蛛网,将势力所及之处,连成一体,衰荣与共,难以分离。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六):All roads lead to Rome

  盐野七生的这套《罗马人的故事》电子版下载到电脑里已经有一两年了,但是却迟迟都没有来读,前一两天刚好在图书馆发现了这套书的其中几本,于是愉快的借阅回家来读。

  本书一开头提到了罗马人和中国人在同一时间分别修建了罗马大道和长城,这两个东西文化标志性建筑,其实映射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开放文化和封闭文化。因为罗马秉承了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文化,哪怕是对待战败国,兼并之后都赋予对方相应的平等权,将其不断的同化,甚至其中有的人后面竟然能够成为罗马的执政官,以及带领罗马军队征战四方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谈到了罗马人是如何兴建各类基础设施,从硬件基础设施如罗马大道、上水道和下水道,到医疗、教育等软软基础设施,而这推动这一切,是让人赞叹的罗马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因为统治者们秉承着一切的设施都是为了公民们受益。

  另外,罗马人极其务实认真,不管是为了兴建罗马大道采用统一设计规格并且修好路后免费通行也好,还是在赋予医生教师罗马公民权,人种、肤色出生地、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一律不问也好。这一切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在久远的岁月前,曾经有过这样遵从人性与公民利益时代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七):罗马人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确是一件令人十分赞叹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古罗马的基础设施建筑真的很完善,但这并不能成为批判古代中国修长城的理由。当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的,作者特别喜爱古罗马,它的文化以及人民。聆听他人不同的声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也读完了这一本全篇都是赞美独立成册的小册子。

  罗马人乐忠于建造基础设施。无论是不收费的罗马式大道,高耸的上水道及错综复杂的下水道,还是价格低廉的公共浴场、会堂、广场共和国的执政官们、地方的贵族们以及帝国的皇帝们都对建造及维护尽心尽力

  这一点即使是我看到,也觉得十分钦佩,在对待生死态度上,古罗马人也表现的比较豁达,也从未发生过哪位皇帝寻求仙丹的事。

  但是有时候会很明显感觉作者过分推崇古罗马的制度了,就算和同时代的中国相比非常注重公民的权利,和基督教统治的拜占庭帝国相比多元而宽容,但是和现代的制度例如医院相比也会有那么明显的优势吗?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由于恺撒推行了教师和医生能拥有罗马公民的身份这一政策,大量的希腊人来到了罗马从事工作。医疗也从最初的家长负责制变成了聘请医生。而教育却一直是私立学校。在这一部分作者多次将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统治的拜占庭帝国作对比,字里行间都表现出认为真正的罗马制度较优,而基督教是罗马帝国走上了歧途

  那么,为什么罗马人明明创建了如此广袤的帝国,建立了如此优越社会制度,却最终会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并走向衰弱和灭亡呢?

  后五册应该会详细讲述吧。

  《罗马人的故事10》读后感(八):罗马的条条大道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只知道果。却从未探究因:哪里来的条条大道?本书—《罗马人的故事》第十册给予了详尽解答:这最终带来便捷,促进沟通,导致繁荣的条条大道来自于罗马帝国先贤们的开明以及诸多工匠的勤恳,更来自于古罗马不求一蹴而就但求至臻完备的不苟精神。

  全书读罢感慨有二:

  1. 公共事业兴建的意识:从共和国起无论是政界领袖还是商界贵胄,在功成名就之时用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方式便是自费的兴建公共设施,有广场,浴场,图书馆,剧院等等,比如凯撒征服高卢之后向罗马市民捐赠的凯撒广场和图拉真皇帝的图拉真大浴场。除此以外罗马还大花气力的修建了饮水工程,从而市区有了喷泉,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这些基础设施也构成了当今古罗马遍地遗址古迹内容,而反观我们,虽也是古迹遍地,但无非王宫宝殿,私人园林,皆与我草民无关,还清楚的记得小学时每每假期回老家吃水的清泉水井,虽别有趣味,此时看来亦别有感慨。又想起一百年前北京和西安城的照片,紫禁城和城墙巍巍峨峨,但大街上即是破败的景象,布满尘土的道路,破败的房屋衣衫褴褛的人们...再想想古罗马的两千年前至少已经具备了现代城市文明格局,而我们一直囿于压迫反抗压迫反抗的怪圈,最终贵族不得好死,平民也不得好生。

  2. 凝结在各项工程中的工匠精神。虽然经历了两千年风霜雪雨,如今仍然可以广袤的罗马帝国领土内找到曾经的罗马大道的遗迹。曾经自豪于秦直道,认为是最早的高速公路,2000年后仍依稀可辨,但与罗马大道相比,泥云之别:罗马大道有着严格的施工标准,在靠近市区的路段10m宽,车道4m,两旁的人行道各3m,路基深达1.1m,由四层材料铺就,最上面一层是石板,竖向下插入,难怪有建设者说他的路可以100年不维护。美轮美奂的建筑自不必说,最令我震撼的是高架饮水道,为了满足罗马城市的饮水,罗马的工匠们用高超技艺和不苟的精神在地上地下分别开凿了搭建了11条水道之多,每天的供水量大道百万立方米,即便考虑一般的损耗,罗马百万人口的日用水量也达到了0.5立方,与现代纽约东京持平。

  也许相比于我们的浩大工程,他们速度未必比的上我们,但这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最终缔造的是千年不灭的遗迹和跬步千里的神话。最终罗马人虽被蛮族所灭,但一千年后又正是他的传人开启了大航海的篇章引领了世界的变革方向!

  而且不仅在罗马市,所有被罗马帝国政府的领土,大型城市无一例外的都建有大道和水道,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海租界为什么都是用百年标准建设的。用一句古话形容罗马人最为恰当苦心人天不负,百二雄关终属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