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篇

2018-08-23 04:29: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10篇

  《大数据时代》是一本由[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一):大数据,现代社会先知巫师预言

  看上去高大上的,先进的,充满科学性的大数据,实则是一种自然原始回归,越来越钦佩“道法自然”这句话,人类只是用了先进的生活工具,对生活本质欲望从来没有变过,”吃好喝好睡好,活下去“。除去这一切复杂事物,我们和原始人没区别。大数据只是在这信息时代出现的对照产物,其实质就是原始社会的”先知、巫师、预言者“,以后稀缺的所谓数据科学家,不就是这类人么。

  周易之道其实已经解释万物,人之所以产生数学科学等等只是为了让人能更方便更好地生存,欲望来源恐惧,人类探索未知实则就是克服恐惧,终极欲望就是长生不死。

  大数据时代量化了我们的生活,定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二):不能放弃因果

  时代在变,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当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公之于世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因为如果世界真的是不确定的,那么人类所执着的关于因果的信念将随之倾塌,爱因斯坦以其著名言论上帝不掷骰子”对此进行回应。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是随意发生存在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是之前发生的另一件或几件事情所引起。但不确定性原理的出现使这一切不是必然,这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直至今天,这一深刻的思想变革仍然在继续蔓延,大数据所带来的对因果律的挑战就是这一思想变革的延续

  从不确定性原理开始,人类逐渐认识到自身智慧局限性。在过去,我们一直试图精确描绘万物,按照原因——结果的严格逻辑顺序描述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在认同事物的不确定性之后,我们开始用另一种方式来构建我们的认知——概率。在物理领域,我们不再企图知道每一个量子运动方式,这做不到也不需要,但我们能够确切的知道数量庞大的量子将会按照什么方式进行运动,这就是概率的力量。数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单个量子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消失殆尽。

  以此说来,大数据时代其实早已来临,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大数据,只不过是这一思想从实验室中扩散而来,从科学家头脑中扩散开来,开始渐渐改变我们认识的世界,以及所有人的认知。

  正如书中所说的,当我们放弃一定的精确性与因果律,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在古代,由于信息的稀缺,很多时代决策的制定必须在信息相当不充分情况下做出。譬如古代的战争优秀将领很多时代必须凭借自己经验甚至是直觉来对不充分甚至模糊的信息进行加工,凭此做出决策。在那个时代,问为什么是不现实的,精确性是不可能做到的,大部分时候,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足够了。

  而在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到了更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渐渐能够做到以往不可能做到的精确性。因此,人类开始顺从自己的本性,不断的追求更高的精确性,开始对一切事情刨根问底,寻找背后的原因。

  今天,在大数据时代中,我们似乎在某些领域再一次回到了古代的状态中,研究清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充分的精确性似乎是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的。未来是否会有更好的技术或者更高深学说,让我们在今天必须抛弃因果律的领域收复失地?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至少在当今而言,我们应当在必要的时候抛弃因果律,抛弃精确性,拥抱混沌与随机性,拥抱不确定性,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如同古代的将领一样根据不可能完全正确参考信息,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完全抛弃因果律。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依赖于因果律,依赖于我们不断去问为什么。书中所说的相关性取代因果性,只是在现今技术条件下的一种妥协,是为了更好的使用而暂时放弃刨根问底。但是,如果人人习惯于相关性而不去探寻因果性,社会将从此不再进步。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三):大数据让预测成为可能

  一句话概括本书的观点:大数据让预测成为可能(尽管作者有意不说得那么明显),继尔会让以后的生活、商业,甚至法律有所不同

  全书共分三部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商业变革,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变革。

  往通俗里说,

  第一部分告诉我们用大数据进行预测的"注意事项":样本要足够大,样本=总体;不要过度追求精确性;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不要问为什么。

  第二部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大数据赚钱:更加重视数据化和数据的积累,这是资产;如何利用数据创造价值;并由此可能出现三类公司,即掌控公司、技术公司、思维公司,简单总说可理解有数据、懂预测、会应用的公司。

  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大数据既然能用于预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隐私,可否依据预测结果入刑等,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写得通俗,译得流畅

  tw:读的时候老想起师兄毕业课题---用神经网络预测交通拥堵。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四):新时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挑战

  首先,我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了解到了统计学是什么。在作者引用的一个个例子中,我了解到以前那些统计学家大多是在研究一定范围内的数据,主要以随机取样的方式,分析小样本来预测整体数据的大致情形。这种传统理学统计要以概率论为基础,尽可能的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准确性。而本书的作者却对这种传统的统计学模式和思想提出了质疑,并通过一系列的阐释说明来让读者认知我们如今所处的大数据时代和适应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型统计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变革的大环境下,让我对即将学习的统计学充满了期待。促使我不经意间就会想:未来四年我将在学校学习什么样的统计学;在这样的变革期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在这两种思想中取精华糟粕。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作者提出的全新思想,用书中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样本=总体”。小数据时代要求我们对样本的选取和分析做到随机性和精确性,这对于我来说十分好理解。就比如高中生物里学到的样方法分为等距取样和五点取样,它的关键都在于保证随机取样,而对于每一个样方的分析我们会按照一系列缜密严苛的要求进行从而保证精确性和客观性。作者在书中提到,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精确的样本分析将会被逐渐抛弃,而大数据的使用却能抵消掉错误对数据的影响。虽然对这一认识我还不怎么理解,但这却给我指明了未来四年学习的目标,就是要从逐步理解大数据的存在意义开始对数据产生兴趣,对数据有感觉。 在更杂乱的大数据时代,个别的错误不能影响大局但有时候这些异常值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东西,这是作者关于“拥抱错误”提出的第二个认识。对于这个认识,我还比较能够理解。就比如警察通过分析嫌疑人的异常通话记录和出行轨迹进行排查和判断。这里的大量的通话记录和冗杂的出行轨迹就是一系列大数据。更加快捷地分析这些大数据,就需要对相应的技术进行不断更新和发展,这也就是我读出来的第二层意思。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亚于对人们思想更新的要求。之前书中提到的“放弃精确拥抱错误”就是一个建立在技术条件不够前提下的思想。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要保证精确性才使得我们得到的许多数据和结论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使数据变得精确是一个目前无法达到的技术课题。在我看来,如果说必要的全局思想和容错思想是大数据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技术革新就是大数据发展的必经之路。前段时间火热上映的《模仿游戏》是一部纪录著名数学家计算机学家图灵和图灵机创造的电影影片中,图灵和他的团队被要求破译纳粹密码,也就是要找出明文与密文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数据运算和分析显得格外的繁复漫长,在他们完成理论设计后依旧花了很长时间计算机才得出结论。所以,技术一直是困扰大数据发展的一大重要障碍。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关于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取舍。人们天生追求问题的本质,追求“为什么”,但如今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数据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只能告诉我们与这些相关的还有哪些数据。这就是另外一种转变,要求我们去追求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不再关心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样发生其中经历的种种过程,我们只需要去了解去推测这样发生的结果会造成什么。这种全新的寻求问题的方式就是技术快速变革,大数据时代降临的一大产物。既然选择了大数据时代和它带来的种种便利,我们就应该试着去接受理解采纳这种全新的更合适的追问方式。 当然,随着大数据时代一同来临的还有一些弊端。在当下这个重视人权与隐私的时代,个人数据的不断被发掘以及一些以前不被重视的私密数据的重新被认识和利用将会给隐私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或许正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手丢弃的收银小票、消费清单被存在歪念的数据机构收集到并推测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秘密,这就让不法分子容易就了解到我们,从而开展一些如倒卖优惠券、提货卡的非法营销手段。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让任何一个数据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得以利用,也要保证这些被利用的数据用在了正确的地方。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未雨绸缪。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帮助我们客服主观因素从而更好地预测。可是,随着预测的准确度不断提升,我们便会开始质疑这样被预订好了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进行下去。然而,我认为,这些预测仅仅是理论上的预测,不管我们的理念提升到怎样高的层次、我们的技术发展到怎样发达的地步,真正决定未来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原始的意志思维带给我们的创造性、直觉、野心和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思想是无法被取代的。就比如,医生通过我们一系列的体征特点预测到我们患有的疾病会对我们自身造成十分严重伤害,但仍然有患病后意志坚强并且乐观的人经过超乎想象努力锻炼极大程度的减缓了病情的恶化。这不能被定义成预测出了问题,而应该被理解为人自身的伟大无可替代。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结合日常生活,在我看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学统计学的我,会比其他人更早更深的了解这个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同样也将面临在新时代如何适应全新的理念和生存法则的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会通过在财大的学习拥有向大数据时代前进的能力勇气!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五):大数据是技术的进步,小数据是管中窥豹

  我在书店翻了40分钟这本书,大数据时代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由所谓的云,来实现的,云里面每一滴水汽就是我们的电脑手机等终端,现在或者未来的技术可以像上帝一样掌握每一个人。而小数据时代技术达不到这样的,所以只能以点盖全,管中窥豹。

  大数据时代不用以点盖全,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事情的全貌现象,我们不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机器进步了我们人类却退步了。大数据是个金矿,每个人都可以挖掘,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点石成金或者点金成灰,我理解。这本书写得很好很客观,什么都有好处也有坏处大数据也是把双刃剑,就看玩儿云的人如何用它,也看云会不会被pm2.5污染,当然也看你愿不愿意做一滴组成云的水汽

  另外我想起了我多年前看的一本书,丹布朗写的,数字城堡

  可能未来就会变成骇客帝国里面那样,该发生的最后还是发生了。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六):第四次工业革命

  随着硬件的发展,尤其是人类社会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让云计算可以实现。同时物联网、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可穿戴设备流行,让个人、物体行为位置身体数据都可以记录和分析,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人类的物种进化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的机器革命解放体力,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的电气革命解放了能源,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自动化革命解放了人,而刚刚进入21世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化革命则是第四次革命。四次对人类影响巨大的巨大变革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影响力越来越大,文明呈现爆炸增长。当我们还在第三次革命中想沾沾自喜时,第四次革命已经悄然来到。

  赫拉利说过: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当我们面临新一轮的变革,是做鸵鸟把头埋在地下自欺欺人,还是抬起头挺起胸随波追流的走在最前面。

  全面、完整、海量的数据,可以让人类获取更多的知识、更深入的探索世界,也让部分扥寻找到更多的商机。国家层面上,未来国与国之间竞争不再是土地之争,更不是人口之争,甚至不是能源争夺,而是以大数据为主的新技术之争。而错过前面几次工业革命先机的发展中国家,差距将会被越拉越大,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国家垄断已经让世界格局固化。

  人具有社会性,要正常的生活必定要随波逐流,如同河流中随波而下的鱼,绝大部分鱼并不知道水流向何方,看不清方向,可能是大海,可能是鲸鱼的大嘴;而极少部分鱼通过 ,在全力一跳,跳出水面的瞬间,可以看到河流的方向,从而把握自己的一生。成为那条跳出水面的鱼,面对巨大的变革有所准备,哪怕不能从中获取财富,只要做好心理准备,也比大部分鱼好得多,因为这是一条明白的鱼。

  《大数据时代》此书,是一本入门概念书、简单的科普书,读此书就是明白一种概念,知道一种趋势,增加一种逻辑,更是非技术类PPT素材的绝佳来源。个人觉得没必要向序者所说,此书的每一版本都要读。如果有兴趣继续追求下去,可以找更深入的技术类或经济类书籍去读。

  作者的观点某些也不敢苟同。

  1.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大数据兴起什么学科最受益?统计学。全体数据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去收集全体数据时,收集数据的本身也在产生数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数据。作者所谓的全体数据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或者说能够收集到的数据。

  2、只要相相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大数据就是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取,通过深度挖掘提供决策,大数据所追求的相相关系正是因果关系的体现,只不过因果关系不在是决定性的,而提供决策才是急需的,作者的观点虽然很新颖但过于极端。

  3、不是精准性而是混杂性。正确的统计从来不是精准,错误率也都存在而且一直都在容忍有限度的误差;无论是抽样时代还是数据时代,从未追求精准性,追求的都是混杂信息下的决策结论。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七):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莎士比亚曾写过一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厚积薄发,其中亦是统计学、经济学、数学、自动化等多个学科的自我革新。大数据理论的出现,不仅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还在各行各业造出了新的赢家和输家。因此,过去的种种铺垫,皆是拉开新时代、新机遇的序曲。

  大数据的理论,看似逃出了因果关系求证的牢笼,强调了关联关系的存在和推理,这同时也注定了它不是一门原生科学,而是一门衍生科学。它的产出,皆是建立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里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小白鼠的实验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数学分析,得出各种可能性选择的实践概率。在这期间,甚至笃定了这一事实结果是走向喜剧还是走向悲剧:无论个体如何反抗,趋势皆成定数。

  人性之美,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意志;然而,人性之殇,这样的决定论证明着我们真的是自己的主人吗?当一切的选择已成为公式、成为逻辑、成为程序,那么人类的生活,还有几分新鲜之处?我们将用什么样的热情来迎接未来的生活?

  理性的逻辑,是各种科学高度发展后的结晶,是对愚昧和野蛮的背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高度成熟。同时,在另一侧,我们还有创意、直觉、冒险精神等各种人类特性的培养。苹果手机和ipad的出现,是来源于纯粹的逻辑吗,不是。根据乔布斯的说法,创造出这两款产品时,并没有做什么调研和数据分析,而是来自于他的直觉和创意。正是这样,这种人性之美和创造精神得以发扬。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它提供的永远只是参考答案,它的模糊性、测量偏差意味着它的答案绝不是保险箱,它依赖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它可以推算出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但绝不敢评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正确,它可以推算出各种检测方法的成功率但绝创造不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更深层次的科学,尤其是理科科学,还得依赖于因果关系、计算、推敲、发现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大数据理论,仅仅是一种创新,而不是革新。但如若运用不好,它甚至可以成为反人类的一项工具,而制造出难以估量的灾难。我们能够做的,则是把它能伸出的非法边界关在笼子里,坚持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可反驳原则,更着重于数据使用者的行为约束,通过法律方式进行制约。我们时刻要警惕着,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规模剧增来改变现状,而这种改变,皆是在无声无息之间进行,在我们的漠然之中、茫然之外。

  是否是人性之美、还是人性之殇,都是由我们来决定。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八):BIG DATA

  大数据

  大数据这本书是本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外行人阅读的通俗读物,内容文字都很浅显易懂,译者还很贴心地附上了一些解释。

  有几点是让我很受益不过也有自己不同看法的:

  “相关性&因果关系”:书中说道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应该转变原来对因果关系的执着而转向相关关系,并提到很多时候虽然大数据显示两个看起来无法找到因果关系的现象确确实实存在着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的确,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很多时候过于执着于因果关系的探求,而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执着于因果关系无疑是种极其不划算的,因为很多时候从成本最小化的角度看,我们只需找到相关关系即可,若定要找到其中细微的因果关系只会是费时费力。但是我依旧认为,两个事物存在相关关系,即使两者不存在显性的因果关系,他们也还是会存在某者细微深层的因果关系,总言之,即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相互包含。而且对于某些问题来说,我认为是不能只局限于知道相关关系即可的,如厂商产品的各项指数,只有知道背后的因果关系,才能帮助厂商真正地发现问题,从根本地改进、提高及创新。而一味地根据大数据显示的相关关系去满足消费者的当前所需,会让厂商陷入原地踏步的怪圈里。

  “数据精度VS数量”:书中说道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对于精度的要求大大下降,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已经可以达到样本=总体,这样我们不再需要排除那些特殊情况的数据,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所有与数据。这时让我想到了统计这门学科,这门学科研究的就是在有限的小样本数据里,近可能地提高精确度,以得到一个与真实更加靠近的答案。但是现实就是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所有的数据,那么我们就得到了真相,统计诸多复杂的算法变得没有意义。那么我想随着大数据的真正的普及,统计这门学科将会受到极大地冲击,甚至退出主流研究的舞台。

  “大数据的未来”书中以及现在很多人都把大数据的未来描绘得十分光明—大数据就是未来,大数据是万能的。但是我觉得大数据是趋势,但是只是未来的一部分,因为完全的大数据几乎不能实现,也有很多致命的冲突。从极度理性角度看,未来的人类最高层次的发展应该是趋同,所有人类为一个整体不再分国家种族,所有产业均服务于共同目的,其实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趋同。但这时,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用为个人生存问题忧虑,而且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人人都有,且相似。(将来可能人们可以不用再使用双手去控制设备,而直接用我们的脑电波!)人类的精神水平也极高,不嫉妒不伤害不自私。只有这时,才可以达到真正的安全及完全的共享,包括数据,因为大家没有藏着的必要了。而且技术水平已经高度发展到可以完全收集到地球上的每个数据,且可以所有的数据同时处理分析。可是我不认为这是可行的,一是人性的弱点,二是我并不认为数据是万能的。我认为数据是一种反映past or history的内容,它的确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的关联中得到很多结论,但是那都是反映过去即根据过去预测未来,或者说它并不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的“突变”(虽然它有可能预测一个大概的方向)。以苹果公司为例,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是乔布斯在研发产品时拒绝做用户调查,因为他认为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所以他创作了一个完全颠覆之前手机的iphone,并rock the world.这个故事里其他公司都做了的用户调查就是数据,是厂商们当时研发所根据的“大数据”,但问题就是这些数据都是顾客根据之前的用户体验所得出的,即“我想要在原先的基础上怎么怎么样”,若厂商死守这些数据,做出的产品只是一个改良版的过去产品而已,就像是iphone5和iphone5s的关系,实际上这不是创新,而叫改良。如果未来完全依赖于数据分析,可能未来的厂商会丧失掉创新的能力。除此外,I don’t think that big data can tells us everything, because it is not all the data which human-beings are not capable to capture or store. 我并不否认当人类获得全部数据(包括例如每个人的每个细胞的状况、人的每个想法、自然界中每个粒子的状况),并可以储存,可以同时分析时,数据便是万能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达到这一步,一是技术,二是这并不是划算的买卖。进一步说,除非所有产业都变成一家,不然是达不到各商家所有数据公开且共享的。但是我也不可否认,我们在数据的技术和思想方面的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so to be precise, 虽然我们并不能获得“真实”,但是我们在一步步地接近“真实”(就像软件预测机票票价变化一样)。

  “数据的会计资本化计算”:书中提到在大数据普遍的过程中,数据将会成为企业重要资产,而会计也会要开始核算数据并将之登帐。但是我在想,数据的价值该如何确定呢?数据对于不同公司有不同价值,而且数据的潜在价值是几乎无法准确核算的,这就给会计资料留下很大的不确定性及为盈余操纵打开了一扇大门的。所以我想只有确定一个固定市场价格,数据作为资产的价值只去体现它的数量。除此之外,企业拥有数据的数量变化是极大且极快的,也许一秒内就有好几亿的变化,这样所编制的会计报表会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偏差。所以,或者在大数据的推动下,会计电算化也有可能实现实时?

  “情感的数据化”:看到这个概念时我是着实吓了一跳的,不过看到它的实例后的确又是惊叹人类智慧。现在的技术确实是无法直接收集和数据化人类情感,不过我们绕了一小圈,侧面的,从可以反映人情感的人本体所发出的讯息来判断分析。不过我想在未来,科技的进步,说不定设备可以远距离、直接收集大量的人体脑电波变化及其他身体指标变化,并据此分析和数据化人类情感。

  “数据的储存”:现在大众更多地关注数据的获取、分析,但实际上储存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在储存方面的技术进步很大但并不成熟,数据储存并不是个小开支,所以很多企业很删去很多数据。但是我想要其实数据的使用价值是个未知的宝藏,也许今天看起来无用的明天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而要想保存更多的数据,甚至达到永久保存所以数据,我们需要高超的存储技术,让数据存储的成本接近于零。

  学科的融汇:读完此书后在各科的融合方面也是感触极多的。在数据泛滥的今天,一个专才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的作用实际上在大幅削弱,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仅仅拥有良好的商科背景再也不够,他必须懂数据、科技、还有其他涉及的专业学科,一方面的缺陷就很有可能让企业在某个不可预测的趋势里摔下马去。而科技里也处处需要商科的思想,如降低成本、讲求效率等等。

  数据的普及,微小个人:在数据普及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的存在感、重要感似乎大大被削弱,在大数据面前,我们更多的是数亿分之一的一个字符,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所以我认为在大数据的发展中,我们也要关注人文关怀,否则社会精神可能陷入畸形发展中。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九):在路上•晃晃悠悠——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周 涛

  在路上•晃晃悠悠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周 涛

  接下翻译这本《大数据时代》的任务时,我的目标是做到110% 的好。因为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毕竟不像我们每天在一线与数据厮杀搏斗,其爱其恨都更深刻。特别地,我们可以为中文的读者补充很多中国的例子和参考资料。很遗憾,我们最终只做到了90%,应该补充的一些材料还没有整理好,遣词造句也多有生硬疏忽之处。如果再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我预想的110% 甚至120%。

  为什么现在把这个版本呈现给诸位呢?一是因为我们的努力使得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和英文原版完全同步,单从获取知识的角度讲,我们一点儿不比美国的读者慢!二是我相信作者在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大数据时代,要允许一点点的错误和不完美,因为效率可能更加重要!留下一些可供提高的地方,也使得我们的每一次印刷,都能够与以前有所不同。亲,这不是建议你等到某个更好的版本才去购买,而是说,其实你应该每个版本都买一本:)。

  《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是200% 的好,因此90% 的译本也绝对值得一读。首先,作者抛出了大数据时代处理数据理念上的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接着,从万事万物数据化和数据交叉复用的巨大价值两个方面,讲述驱动大数据战车在材质和智力方面向前滚动的最根本动力;最后,作者冷静描绘了大数据帝国前夜的脆弱和不安,包括产业生态环境、数据安全隐私、信息公正公开等问题。

  国内最近也出版了一些大数据方面的著作,可以和本书互为补充。郑毅的《证析》对于数据通过交叉复用体现的新价值、大数据战略在企业与政府执行层面的流程和大数据科学家这一新职位,以及围绕这个职位的能力和责任给出了最深刻、最具体的描述;子沛的《大数据》对于数据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信息和数据管理等方面理念、政策和执行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的进展,给出了完整的介绍;苏萌、林森和我合著的《个性化:商业的未来》则对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个性化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商业模式给出了从理念到技术细节的全景工笔。总的来说,这三本书都针对本书的某一局部给出了更深刻的介绍和洞见,也各有明显超出本书的优点,但三本之和也无法囊括本书的菁华,亦缺乏本书的宏大视野。

  简单地说,这本书好在三个地方:

  一是观点掷地有声,绝非主流媒体上若干讨论的简单汇总和平均,更不是一个宏大概念面前暧昧的叫好声。读者可能对其中一些观点并不认同,但是读完之后不可能一个都记不住。

  二是观念高屋建瓴,作者试图从很多实例和经验,包括历史事件中萃取出普适性的观念,而不仅仅是适用于几个特定情况的案例分析。

  三是例子丰富翔实,不大的篇幅包括了上百个学术和商业的实例。

  三点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驾驭大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知识,以及,可能更为重要地,作者渴求立言立说的野心!所以说,这本书绝对不是一堆枯燥的纲要,更不是一本巨厚的杂志。

  我在这里拼命叫好,是为了这本书卖得更多,但不代表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绝对真理。举个例子,我本人对于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这个观点就不认同。有了机器学习,特别是集成学习,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变成了训练所有可能的模型和拟合所有可能的参数——问题从一个端口进去,答案从另一个端口出来,中间则是一个黑匣子,因为没有人能够从成千上万的参数拟合值里面读到“科学”,我们读到的只是“计算机工程”。与其说大数据让我们重视相关胜于因果,不如说机器学习和以结果为导向的研究思路让我们变成这样。

  那么,大数据是不是都这样了?其实很多时候恰恰相反。想想瑞士日内瓦的强子对撞机,我们在上面捕获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单位时间数据。我们是希望找到或者验证某种相关关系吗?不是!我们试图回答的,正是人类所能问出的关于因果关系最伟大的问题: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我们的宇宙是否有可能用标准模型刻画。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将打破人和神的界限!认为相关重于因果,是某些有代表性的大数据分析手段(譬如机器学习)里面内禀的实用主义的魅影,绝非大数据自身的诉求。从小处讲,作者试图避免的“数据的独裁”和“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论”,其解决之道恰在于挖掘因果逻辑而非相关性;从大处讲,放弃对因果性的追求,就是放弃了人类凌驾于计算机之上的智力优势,是人类自身的放纵和堕落。如果未来某一天机器和计算完全接管了这个世界,那么这种放弃就是末日之始。苏珊• 朗格(Susan Langer)在《哲学新视野》一书中说:

  “某些观念有时会以惊人的力量给知识状况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这

  些观念能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所以,它们似乎将有希望解决所有基本问

  题,澄清所有不明了的疑点。每个人都想迅速地抓住它们,作为进入某种

  新实证科学的法宝,作为可以用来建构一个综合分析体系的概念轴心。这

  种‘宏大概念’突然流行起来,一时间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挤到了一边。”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对当时“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法”这类万能概念的善意批评,而如今特别适合作为一盆冷水泼在那些没有任何深刻理解,却月月日日分分秒秒穿行于各种“大数据嘉年华”的投资人、媒体人和创业者身上。希望《大数据时代》给予各位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思考,并且唤起各位安静思索相关问题的心境。大数据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代表了很重要的趋势,但我不希望它成为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概念——因为越是万能的,就越是空洞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曾给出了一个朴素而冷静的劝说:“努力在可以应用、可以拓展的地方,应用它、拓展它;在不能应用、不能拓展的地方,就停下来。”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面对一个新领域或新概念时应有的态度。

  大数据的道路上没有戈多,我们已经在路上,晃晃悠悠。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诸神之下的尊严,会在这条道路上异化甚至消逝吗?极目远眺,不知道世界的尽头,是否是一个冷酷的仙境!诸位为之奋斗吧,而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以为序。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十):大数据时代的机会

  这书的抬头很大:大数据时代!因名而论就是做好数据统计吧?为什么会说是一个时代?庸人还是带着怀疑心来看这本书的。虽然只是初学者了解此书,但是已基本认同了作者的观点:这将是一个时代!

  未来几十年对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城市智能化、政府公平化、服务多样化、制造精细化……都有因此而发生变化。网络改变了这个时代:就像很早以前是划船现在用电了;以前农耕是农民几个人采耕现在有拖拉机了;以前说话要吼,现在可以跨境电话说话……2013年4月,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德国联邦教研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讯,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工业4.0是不是代表大数据?是大数据是它的一部分,还是工业4.0是大数据的一部分?庸人带着这些疑问来看此书,只是个人阅读时的感受,不一定对,只提供一个借鉴思路而已,这是对于大数据的概念。

  这是初次看此书,但感悟良多。有一点是明确需要知道的:大数据不是数据大这么简单!这可以说是网络改变了以前的购物方法、改变了教育方法、旅游方法等......网络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一样会要让社会认可、法律问题、政治问题......不过作为我目前还比较认可的这是一个时代的说法,需要敏于思,也要慎于行!不是有个大抬头就能做成什么事情的还是要需要自控力。我国现在太浮躁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