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亲的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亲的手读后感10篇

2018-08-23 05:2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亲的手读后感10篇

  《父亲的手》是一本由麦伦·尤伯格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的手》读后感(一):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充满温情,让人感动的一本好书,值得每个人阅读。这部作品能让我们感受世间平凡朴实真情,这种朴实的真情仿佛似曾相识深深触动麻木心灵

  推荐大家都看一下。

  充满温情,让人感动的一本好书,值得每个人阅读。这部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世间平凡朴实的真情,这种朴实的真情仿佛似曾相识,深深触动了麻木的心灵。

  推荐大家都看一下。

  《父亲的手》读后感(二):可以讲话的手

  《父亲的手》其实是麦伦•尤伯格所著的为父母立传的第一本非儿童文学作品。听力健全的麦伦有一对失聪的父母,父母只能使用比划双手代替语言表达。于是理所当然的,麦伦学到的第一种语言便是手语,而且也顺其自然地自六岁起就成为父亲的私家御用翻译

  麦伦讲述故事里,有太多父亲母亲对他与弟弟欧文全心无私付出真诚的爱。虽然父母是无法听到任何声音的听障人士,却比一样生活经济萧条时代的父母对儿女付出更多的更细微关怀照顾。像父亲每次下班的拥抱,每晚的读报纸培养儿子的各种兴趣爱好陪伴儿子的每一次足球比赛等等,都是无言而感人的深爱。父亲致力于让儿子过上自己没有拥有过的无忧无虑幸福童年,虽然有些做法有点过于偏激极端,却也是可以体谅的。

  生活在一个手语尚未成为一种合法的语言系统年代,一个听障人士受大部分世人公平对待社会里,夹在听力健全人群与听障父母之间的麦伦就如同硬币的两面,正反面皆有,就像被命运之刀砍成两半,一半是有听力的,一半是无声的,但永远都粘连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孩童年龄和被迫在行动思维上要像个成年人之间摇摆犹豫一个孩子,不得不自愿地扮演成年人的角色,这样的一个世界于他又是何其艰难。为了从父亲对他的永远需求中挣脱,为了得到自己的独立,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孩曾经多么艰难地抗争在读《父亲的手》的过程中,我可以经常看到,麦伦站在声音和静默的十字路口,孩童和成人的交叉口,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当麦伦踏上大学的求学之路时,意味着他迈出了最后一步,从父母的无声世界里抽身的最后一步,跨进他自已的世界,听力健全人的世界。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麦伦厌恶或憎恨自己的双亲才急于挣脱,那只是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形式不同而内在相似矛盾纠结,我们不是都在追求摆脱一切人生的束缚(说到底其实是责任),实现完满的自我吗?虽然明知这是不可能的——自我实现与责任只有在取其平衡才能圆满,只取一样绝对是人生最不切实际或最残苛的想法

  其实我很羡慕麦伦拥有如此深爱他的父亲,在人生道路上给他那么多爱与支持,或许人都是一样,得不到或失去的永远都是最好的。

  《父亲的手》读后感(三):享受生活学会感恩

  语言是人们交流工具沟通桥梁。健全的人们可以正常表述我们感情需求,简单不过。而不健全的人特别是聋哑人他们的感情需求无法表达许多无从了解,就而产生手语方便与他们沟通交流,手语对聋哑人很是重要;因工作需要学习过少量的手语,记得学时觉得很难,不似他们那么灵活表达,偶尔看到聋哑人的手语,带着钦佩目光:多么难学何况他们听不到学起来更难。无声语言通过他们曼妙飞舞的灵活手指像一个个音符传递我们,表达着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

  手语是麦伦一家人爱的语言,父母失聪,一个男孩与父母沟通的语言--手语。20世纪初手语还是被严格禁止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才颁布ASL(美国手语)成为合法性语言,当时只有家庭手语,可想而知那个年代失聪人们怎么与人沟通,无人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最强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麦伦从父母如何失聪如何相亲相爱写起,两个不健全的人在家人反对下组成幸福家庭,经济萧条的时代决定要一个孩子,多么大的勇气啊,不过感谢麦伦父母生下麦伦不然我们怎能看到这么温馨感人的好书呢。麦伦父母私心希望自己孩子不健全,为什么?怕听力正常的宝宝不懂他们,他们也不懂自己孩子。多伟大父爱。为了麦伦正常听力,从出生就接受亲人锣鼓训练”,失聪父母该怎么养育听力健全的孩子呢?没人告诉麦伦父母,他们只能自己摸索,收音机陪伴麦伦。麦伦就这样在父母悉心照顾下健康成长,成为父亲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父亲的手很强壮,语言也很结实,他从不在公共场合对人做虚弱手势,他的手势不会胆怯害怕。麦伦在父亲的影响下勇于面对生活,最重要不会因父母是失聪人干掉丢脸,小小年纪成为家里顶梁柱。麦伦通过收音机为父亲讲述拳击比赛,夸张的手语看的人忍俊不禁可爱温馨。叙事时间不是连贯的,每个故事的时间不按顺序,可爱弟弟的出生为这个家带来另从生机,照顾幼小弟弟的艰巨任务落到麦伦身上,弟弟患上癫痫为这个不幸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为他们不平,但他们仍坚强面对。

  在父亲无声的世界里,父亲很想知道很多事情,如音声的颜色雷声是什么样?父亲的爱好广泛,带着麦伦体验不同经历:当科学家,足球梦,集邮.....父亲教会麦伦许多许多:责任是父亲初期教会麦伦的手语。麦伦对母亲的描述不多,母亲总是默默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儿子,为他们做可口饭菜,替儿子骄傲,为儿子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问母亲为什么取名:麦伦,失聪母亲竟说:因为这名字听起来美丽

  父亲的去世带着本书的结束,我们说话靠嘴,但失聪的人们靠手,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很重视他们的声音,脏兮兮的手无法讲出清楚漂亮的话,必须保持双手洁净,对他们尊敬。麦伦父亲教会我们做人坚强,努力生活。不是很健全的人都能好好的很坚强的在社会上生存,我们这么健全的人还在抱怨逃避生活。与他们相比,上天对我们已经很公平,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眼前的幸福生活,享受生活,学会感恩。

  《父亲的手》读后感(四):硬币的两面

  看目录时候,知道这本书是讲一些琐碎的生活故事,可是并非小说,并不是虚拟的,于是在作者特殊的家庭背景下,这些琐碎变得没那么平凡。父母失聪,弟弟癫痫,作者却听力正常,身体健康。就如作者所说,他是安静喧嚣的传递者,一面为父亲展现有声世界,一面为别人传递父亲的手语含义,就像硬币的两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难看出,作者的父亲是个成熟稳重及其有表现力的人,虽然意外失去了声音,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很勇敢地面对一切冷眼与漠视,以一种强势姿态面对并不和善的生活,并用严格又不失温情的方式教育作者。越努力,越幸福。也许是父亲的努力付出有了回报,他得到在报社工作的机会印刷部门声音嘈杂普通人耳朵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噪音,对父亲来说,却是合适的就业岗位。从某种意义来说,生理上的缺陷反而让父亲的耳朵免受噪音的烦扰。耳聪的父亲,遇到美丽失聪的母亲,就像两个相似的人走到一起,彼此理解对方的世界,在无声的世界里相守相恋。于是,作为两人爱的结晶,作者诞生了。

  失聪的父母,最怕孩子也听不见。于是在作者出生第一年,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家人每个周末,轮番上阵到作者家里敲敲打打,发出嘈杂的声音,然后惊得作者直哭。看到作者的哭脸,父母才能一次又一次地确定作者的听力没有丝毫问题。有时幸福来得太突然,你必须一次次确认才心安

  生活里有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双面情感,一如硬币的两面。

  作者学会的第一种语言是手语,因为得跟父母交流。我无法想象年幼的作者,如何与失聪的父母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如果作者哭了,父母都听不到,那他得有多心酸。心里会有些许怨恨吧,从小就被贴上标签,标签上写着“父母失聪的可怜孩子”。可是没人能懂,最亲密的家人,有时反而很陌生。不能撒娇,不能耍小孩儿脾气,一切难题都得自己面对。又因为要把父母的想法传递给别人,作者学会第二种语言——英语。小小年纪,过早地承受孩子不该承受的压力,作者的处境可想而知有多为难。当然,能为父亲翻译有声世界的景象,也让作者心生自豪。有时因冷漠环境难过,有时又因被重视而感到骄傲,作者在感情极致两端,摇摇摆摆。

  后来有了弟弟欧文,作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弟弟患有癫痫,有时会发疯般地自残,作者必须打起万分精神来照顾弟弟。作者还不过是一个孩子,却要照顾一个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充当大人的角色。作者也会难过,但同时又对弟弟的依赖感到满足。一边厌恶,一边又因为被弟弟需要而心生安慰。矛盾的情感,在作者身上展露无遗。

  父亲对作者的深厚感情,从生活里的点滴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一次次观看作者的足球比赛,为作者无声地加油助威,带作者去买衣服,给作者和弟弟做报纸帽子,这些事情,父亲坚持了那么久,让人觉得温情。这些细节,书中描写得很细腻,可见作者心中也是铭记着父亲的关爱

  再者,因为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父亲写的,对母亲给的笔墨并不是很多,但母亲有些话很经典。比如吃饱了肚子就能克服一切难题,比如麦伦(作者的名字)这个名字看起来就很美丽,很典型母爱,朴实又温暖

  这本书我是在地铁上看完的,每次打开书都能沉浸在作者的描写中,跟着作者的描述而思绪纷飞。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他们为我做的一切,真的很感谢他们。小时候懂事,在父母的羽翼保护下成长,有时可能会伤害父母的感情,现在长大了,回想自己以前做的傻事,想起父母的包容,心中释然又内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善待爱的人吧。

  《父亲的手》读后感(五):一起爱着这个世界

  一直以来,各种残疾家庭的报道是非煽情,心酸、洒泪、恳乞、诚谢。。。种种报道所用的字眼,似乎将人间悲剧泪水全部披洒在这些弱势人群身上。看到电视报道这些事迹,或看到片中人流泪,自己也在电视机前感动得泪眼潸潸。

  这样的故事当然也常常让人心异常难受,看到他们彼此挣扎着生存,相互救护,或者受到一点点的帮助就非常感激----那些激动场面就是“受人恩惠,当涌泉以报”,这些纯朴善良的人们啊,其实许多不过是顺手之劳的点滴而己。

  麦伦·尤伯格的小说《父亲的手》,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残障家庭,父母失聪,小男孩孤独成长。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失聪家庭里,没有声响单调寂静,小男孩慢慢成长,伴随着难以消解的冷漠和对自己家庭的自卑以及相伴而生的自尊。不过,这个小男孩,心智是纯良的,他并没有被这些情绪击败,他认同了自己存在与众不同,接受了所有的不同、不公常人眼里辛难的生活;他也没有去过多想那些面子、自恋自怨或怨天怨地或报复社会的负面,他没空理这些,作者也并不刻意表述这些。小男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却成为父亲的眼睛,成为父亲身边最不可取代的有力助手父子之间种种互助故事琐碎而温情,那种情一点一滴慢慢渗入我们的心里。父亲的爱、孩子的情,两个人的幸福,一切都诠释生命本质美好。无论外在情境多么残酷,只要有相互依托的爱,这个世界便充满力量

  “声音暖和吗?”

  “收音机冰凉凉的时候,是不是里头就没有声音了?那在北极圈会有声音吗?那个地方长年那么冷。”

  “红色,是愤怒的颜色。它听起来很吵,非常吵。太喧嚣了,以至于有时候会伤到我的耳朵。”

  “黑色听起来怎么样?”

  “风听起来什么样?”

  。。。。。

  看着书中听障父亲和小男孩的对话,我的五官顿时激棱了一下,我们正常人每日每时接触这么多声响,又忽视排除阻断了多少感觉,这位从小男孩孩提时就一直在问他问题的父亲,其实正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敏锐的感觉引导着孩子追寻这些自然与美好啊。这也让我想起肓人周云蓬和他的绿皮火车。有爱,特别是全心全意爱着的世界完全不同。

  故事真的很感人,很温情,并不晦暗,阅读之后那种浓浓的关爱之情深深触动着我,我对这些残障家庭也从以前单纯同情变得更加理解和钦佩。

  《父亲的手》读后感(六):生活中让你受伤的地方总有一天会变成你最强壮的地方。

  “我的声音都藏在手里,肮脏的手说的话不会清楚也不优美,我的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永远保持干净。”

  这句话有股味道,一股真实,感动的味道,而这股味道又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温暖。

  这让我想起很早之前我写过的一篇《奶奶的手》。那是一双软绵绵的手,就像沐浴时候的水花,舒舒坦坦的。奶奶的手虽不会说话,但曾做过我的摇篮,做过我的秋千,在夜晚的月光下展现过动物园。这双手更是我人生起步的第一个支撑点。

  于是我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我扯坏过奶奶的衣衫,烧坏过奶奶的房屋,也被老师指着奶奶的鼻子勒令让我退学。那双软绵绵的手于是多次想要向我拍打过来,都被“不忍”牵住了声响。至今我未曾感受过这双“绵绵手”的力度。

  并非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一瞬间就长大了。这双“绵绵手”渐渐的消失了矫健的身躯,渐渐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皮,这让它变的沉重,变的结实。但不活跃,不调皮。像一个沉默寡言的仅靠思想支配的工具。

  很少回去看奶奶,“绵绵手”也开始不爱跟我说话,牵起它的那刻,它硬邦邦的,还有点想要“伤害”我,因为它结茧的手掌心几乎要划破我矫情的手背。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力量。比拍打更加阵痛。

  后来经常回去看看奶奶,跟“绵绵手”聊聊天,听“绵绵手”讲讲故事。奶奶说,“它”最离不开的就是我。“绵绵手”擦在我成熟的脸上,扎扎的,但是我紧紧的贴着,紧紧的。

  这是我奶奶的手为我表达出的一份无声的爱,是我世界里最美丽最珍贵的。

  而这本《父亲的手》是另一种感动。父子之间的感情是让我艳羡的。一种无声世界里,无形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这种无声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坚持与生活的美好。

  因为很多时候,感情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要用心才能感受的到。

  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让你受伤的地方,但这些受伤的地方,总有一天会变成你最强壮的地方。只要你找对方向,坚持下去!

  《父亲的手》读后感(七):会说话的手

  一位听障父亲,用他的双手培育出一个出色的儿子;一个正常的儿子,用双手,用语言文字记录对父亲的爱。这就是《父亲的手》这本书的主线。

  由于写下的是自己的故事,所以真实感一直围绕在身边,读起来更亲切。作者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每一个情节,我想作者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内心里是不是充盈着感动,或者为自己的特殊而有些愤懑,但回到现实,当时的感动依然存在,而且会更回味悠长,但当时的愤懑却已经悄然消失,留下的都是对父亲的佩服对父亲的留恋。

  作者出生在听障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是听障人,但他却是正常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他的生活就是与众不同的,但在个中辛酸中,他找到了生活中的乐趣。他是父亲的好翻译,可以把父亲的手语通过语言与正常人交流,可以边听拳击比赛的广播,边把赛况转述给父亲,对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来说这太难了,但他便比划便演示的特殊翻译,让父亲高兴万分。小弟弟出生了,照顾小弟弟的责任落到他的身上,因为他能听到。他可以和父亲一起走出家门,成为父亲专职陪护与翻译。一个个生动的满含辛酸的故事呈现在我的面前,父母是爱他的,在这种爱里,虽然看似与正常家庭不同,但爱却让一个男孩快速成长起来。

  听障人的生活是艰难的,但从这字里行间我却读出了这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去购物,为了买到更便宜的服装,他们要试穿无数件,虽然售货员都被吓跑了,但父亲依然兴趣盎然,他们一起去钓鱼,虽然一条鱼也没钓到,但可以买回一条,吃起来依然香香的。他们有着很多很多这样的小故事,父亲为有一个这样的儿子而自豪,他懂得别人对他的歧视,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幸福、快乐地生活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听障人父亲因为有出色的儿子,因为夫妻恩爱所以生活得很幸福,给予爱,付出爱,应该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故事一直写到父亲去世了,然后是母亲去世,作者也出了两本书,《父亲的手》便是纪念父亲和母亲的一本感人至深的书。

  一个用手与世界交流的人,两手讲的话丰富无比。

  《父亲的手》读后感(八):听颜色的声音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真的是很无聊,明明是个健全的小人儿,却偏偏要和小伙伴约好,同时闭上眼睛,去装盲人,体会目不能视的生活。记得刚刚闭上眼睛的时候,感觉眼前是温暖的红,新鲜有趣,但当听到伙伴的呼喊,想要往前迈步的时候,却开始胆怯起来。眼中只有无尽的、单调的暖色,前方是坦途还是荆棘根本无从知晓,更别提刚刚还湛蓝的天、雪白的云,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坚持着往前走了两步,却再没听到伙伴的回应,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恐怖的安静,我赶紧睁开双眼,来回打量着周边的世界,还好,一切都还如初。而此时,我无比庆幸自己的健全,倍感珍惜眼前的一片光明。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麦伦 尤伯格和我一样幸运,作为一个健全人感受着美好世界,但与我不同的是,他的父母却是失聪人士。他的新书《父亲的手》将自己在失聪家庭中生活的感悟讲述出来,这其中有艰辛也有温暖,更多的是浓浓的亲情与爱意。麦伦出生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父母的失聪使得他的出生让整个家族都紧张万分,以至于每个周末众位亲戚都带着锅碗瓢盆来到麦伦家,敲敲打打来验证他的听力正常。而也正像他舅舅说的那样,麦伦作为一个孩子,总是如同硬币的两面,正反面皆具,他被砍成两半,一半是有听力的,一半是无声的,但永远都粘连在一起。麦伦作为听力健全的孩子,承担起父母与外界沟通的纽带作用,当翻译的重任在身令麦伦一度很自豪,但也给他造成困惑,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六岁的孩子遭遇过陌生人的好奇与不理解,也遭遇过他人对父母无情的嘲讽,幼小的麦伦一边要考虑怎么把声音的本意传达给父母,一边又要考虑如何保护父母心灵不受到伤害。与此同时,他还要照顾患有癫痫病的弟弟,一次又一次在弟弟病症发作的时候用力压住他,免得他咬伤自己。

  看到这些,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部晦暗悲伤的文学作品,那你就错了,整部作品行文轻松,情感充沛,不论是讲述照顾弟弟的艰辛,还是讲述和父亲买衣服的趣事,都充满着浓郁亲情,也令我们不由得被感动。感动的是麦伦一家面对艰苦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动的是他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悟,感动的是家人彼此的扶助与关爱,更为感动的是父子之间化不开的浓浓深情。书中“颜色的声音”这一章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想象一下让你用语言来解释颜色是什么声音,你会怎么做呢?蓝色、红色或者黑色,知道父亲是怎么形容的吗?“蓝色——就像水,它听起来一定是湿润润的。”“红色——是愤怒的颜色,它听起来很吵,非常吵,太喧嚣了。”那黑色呢?麦伦用尽想象力,告诉父亲,“黑色——就像锤子,坚硬无比。”原来用语言来形容声音,是如此的困难,用尽除听觉外的一切感官去诠释,而这个过程,父子之间的感情也更加亲密无间。

  《父亲的手》,用平实的话语,讲述麦伦一家真实的生活,也许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也许没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但却正是这朴素真实的一篇篇真情回忆,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

  《父亲的手》读后感(九):往往一切真实的东西才是能被感动的——这本书就是。

  之前读过原版的《父亲的手》,这本书的翻译读上去更加“接地气”,更有“口感”将无声大爱里的这种父子情阐述的更加淳朴,更适合中国阅读口吻。

  封面展现一种美国90年代怀旧的黑白影像,低调且充满了幻想。瞬间将人引领到作者的那个童年,就想亲眼看见他给父亲双角色展现的“拳击赛”。那段感动着我。

  这本书的感人之处:一切都是真实的。往往一切真实的东西才是被感动的,才是值得拥有的。

  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父亲的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