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故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再见故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6 05: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故宫》经典读后感10篇

  《再见故宫》是一本由安意如/著 / 李少白/摄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故宫》读后感(一):装帧不错内容只是配画。

  两颗星给装帧,整本书的装帧拿在手里就感觉的出来不错,用纸,还图的色泽都很周正。这也让我很奇怪,这么“用心”的一本书为什么要配字?把文字都去掉,这本书就真的值当再高两颗星。

  高中时候京东打折,买了安意如三本书的一个套装,至今觉得的一个败笔。不记得当时看完是什么心情,但为了凑这篇书评自己特意去重翻那三本书的时候,被作者做作的笔触奇妙三观惊到了。

  不明白这本书是邀约还是作者自己写完找的出版社,明明你放几篇简单小学生默述的历史故事就可以畅销的书,偏偏被弄成这么一个高低不成的玩意儿,不接地气,这是安意如自己营造的世界观给我的一个直观映像,用矫揉而做作的诡态,把自己的世界观揉进在这部本应厚重并值得收藏的图鉴。

  整部书里的照片于我而言,呈现的是一种厚重,庄严地感觉。摄影师用力,拍的很有棱角教科书般的正统威严。却深深被这些二逼的小女生文字辉成了渣渣。如果说适合,安意如适合去矫揉堆砌纳兰性德,或是哪个早衰的文人才子。

  但故宫,你还真别染指了。

  《再见故宫》读后感(二):你不能硬要罗密欧配了祝英台

  《再见故宫》是由安意如作文,李少白摄影作品。单说这两位都可以算是响当当的人物。安意如是80后新古典女作家畅销书作家,善于古诗词评赏。李少白是著名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家,被称为“故宫摄影第一人”。然而所谓”四手联弹“讲究的是相互的配合乃至做对,然而本书读下来,你只会感到各说各话,倒不如各出各的作品爽利。

  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宫殿,一直是我心向往之,但却不敢踏入的地方。即便去过北京,那地方我也不打算去。不是说,如果你喜欢哪个地方,就去那吧,然后就毁了那个地方。无论是大江大川,还是人文古迹,大抵都已市场化。一个导游拿着一面旗子跟你讲着一些八卦,——有时候可气的是你明明知道有些八卦不过是以讹传讹,但你终究又说不出口去反驳什么,还没等你怀古一番,就急匆匆地招着小旗去下一个景点。整趟旅游像极了鬼屋冒险。因此,当我打开这本《再见故宫》时,我本想让安意如带我神游一番,比如从前门开始,这里是大官们上朝的地方,然后经过什么,地方,那里是干什么的,可结果,真的成为神游了。

  我一直觉得安意如是个有灵气姑娘,虽然有人说她是个抄女,但我觉得她能敏锐感觉到读者的需要,说的都是讨喜的话儿。不过,或许是聪明过头了,聪明的人都懒,这不仅体现在过去的会抄不会加工上,更体现在不愿意深入了解上。因此整本书看来,所谓的《再见故宫》,更多的是神游明清,从朱棣说到慈禧,将自己的个人揣测融入其中。如果是小说还行,但这是故宫,多少有亵渎了我心中的形象。即便有着李少白的相片在一旁,但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想着塑料板做的围墙,或者哪个影视城,宫女们闲坐说玄宗。

  其实,我倒建议安意如向小四学习,不要再在这些故纸堆里打转了,你们的才华完全可以在商业获得成功。你们不一定是个好的作者,但完全可以成为好的商人。到时候麻烦你也发掘一下哪个深入研究过故宫的人,再出本《看见故宫》吧。

  《再见故宫》读后感(三):故宫之后,再无故宫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故宫绝对是一个特殊存在,它不仅彰显了皇家的尊荣,更见证人性欲望政权的更迭。生活于其间的人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它始终静静伫立,于历史的沧桑中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浓墨重彩的故事。

  读安意如的《再见故宫》是一件挺愉悦事情,至少让我重又忆起500年来的这段历史故事。明清两代的皇帝,每一个都是挺有意思的,且不论好坏善恶,单就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的人而言,个个都是相当精彩的。安意如的文字比较唯美轻松,没有史书的厚重,却也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再配以李少白的精彩配图,将一个无与伦比的故宫,活脱脱勾勒于纸上。

  从迁都北京、第一个入住紫禁城的朱棣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明清两代24位皇帝,为了紫禁城中的那个位置机关算尽,也将自己的一生囚于此地。岁月无声,宫阙无言,而人事纷纷。推开紫禁城每一扇厚重的大门,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曾经精彩,也许曾经欢笑,最终都归于肃杀和岑寂,化为宫墙上的一道影子,与这座宫城一起,默默见证时光变迁

  在我不多的印象中,故宫永远是昏黄背景下的红黄两色,李先生的摄影也恰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许是因为故宫独特地位和厚重的历史,所以只有黄昏落日渲染才能最好地表现其无言的沧桑和内涵。而大雪覆盖下的故宫,却另有一份肃杀的宁静和唯美,可惜只能在图片中才可得以窥见。

  如今的故宫,游人纷沓,早就失却了紫禁城那份凝重。你只能趁着人少的日子,拐去一条相对无人的长巷,方能在高耸的宫墙之下,闻到一丝历史的味道

  《再见故宫》读后感(四):已经不是我喜欢的了

  当时是前同事微薄上的推荐,刚好有在当当上买书,顺手就把这本也放进了购物车。

  开始认识安意如是在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你说那书有多好,不见得,我甚至还觉得稍微矫情,但是至少是新鲜的。诶,写词评可以这样写,虽然矫揉造作,但也是一种新鲜的方式呀。

  但是到了这本书,我就很失望了。我很喜欢李绍白拍的故宫,很美很有意境。完全不象我真实去过的故宫,乌压压的人外,就是一座座黑漆漆阴森森的宫殿,很压抑。他拍的很美,安意如的故事应该说也很美。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种矫情的刻意的行文方式实在让人无法去认真阅读,更不用提一些我都能指正的历史BUG了。

  完全索然无味了。

  但是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无可取之处,至少适合当做拍小物件的背景,还蛮好看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读者在成长,而安意如的文章没有进步。

  《再见故宫》读后感(五):“捉襟见肘”的历史

  这是一本完全出乎意料的书。说实话,我从未读过安意如的作品,对于这个作者也完全不了解,但的确听过这个名字,隐约感觉挺有名的。让我一定要读这本书的关键是“中国国家地理”和“故宫”的名号。当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容易循规蹈矩”地联想到:这本书里应该有很多关于故宫地理、故宫历史、故宫建筑、故宫文物的文字和图片,实际上那也是我非常期待阅读的。然而,情形完全不同。我们还是先来说图片吧,这本书里的图片虽然不是很多,可以说张张都是精品,但拍摄重点放在了氛围和意境上。这样的动机其实蛮搭安意如的文字的,然而安意如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却让我很失望很失望。阅读安意如的文字,我甚至有一种被穿越的感觉。在每一章的最前面,安意如都放上一首词,整体的感觉和李少白的好图是搭调的,实际阅读之后,就会发现安意如的文字有点“捉襟见肘”了。其实,这也不怪安意如的文字,要怪就怪安意如的贪心言情、抒情、哪怕是矫情,什么都好,可安意如却想用自己的文字来分历史的一杯羹,真的是有点过了。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在这本书里安意如没有把重点放在故宫本身的地理、历史、建筑和文物上,而是把重点放在与这座皇宫有关的明清两朝的历史上以及对于后妃命运感叹上。想写历史没有什么不对通俗历史那么多草根都写了,安意如当然也可以写。然而写得不像样子就别怪读者说两句了。我不知道安意如是不是“明矾”,但通过本书前面一大部分的明史略写来看,安意如应该是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因为前面的一大部分的明史略写分明就是对《明朝那些事儿》内容的一个简略概况,甚至连主线都是一样的,就是明朝皇帝的更替次序。接下来的清史部分,对于皇帝写得就更简略了,倒是后妃的故事写了不少了。让我数次有被穿越感觉的正是后妃故事的这部分。也巧,前一阵子热播了不少宫剧,安意如这一部分的描写总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清廷宫戏,不知道这一部分还算不算是历史呢?之所以会说安意如写历史有点“捉襟见肘”,这是其一了。其二,历史是讲究“据经引典”的,是讲究出处的。而安意如恰恰犯了这个忌,通篇除了概述就是感概,就难怪别人会质疑内容的真实性了。

  特别说明:之所以会给出四星,完全是因为“中国国家地理”、“故宫”和李少白的缘故

  《再见故宫》读后感(六):不见故宫

  乍看书名,很多人以为是写故宫,实则通篇内容多数是关于历史人物的,对于这点也不足为怪,安意如擅长的是爱情,而这个题材过于庞大必然很难驾驭,况且又不是历史专家

  明朝那段真像有的读者说的,很有《明朝那些事儿》的味道在内,不用多说都明白!清朝部分字里行间颇有安作家的风范,文字古典婉约柔美

  故宫!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不是谁人都可以用一本书来描述的,所以安作家的笔下就只能如流水帐一般的记录那些前朝后宫人和事儿了,寥寥几笔讲讲这个皇帝,讲讲那个皇后,人物评判还夹杂了丰富的个人主观情感喜好,看她的后宫故事感觉像是再看宫斗剧;“九龙夺嫡”就是在看清穿剧啊,而且作者都明确表明她是一个四爷党了!

  少白老师的图片那是没得说了,绝对是整本书的灵魂精华所在,全当花钱买本画册了,旁边还有配诗也不错!

  《再见故宫》读后感(七):再见故宫

  喜欢封面上那雪中故宫的景色,白茫茫一片中的巍峨宫殿,梦境一般。我想,下次再去故宫,一定选个有雪的日子。

  安意如的文笔淡淡的,说起历史来到也没有那么枯燥,看得进去,就是一开始明史和清史混着说,一会儿明朝,一会儿清朝,有点乱。后面的好些,到底是女作者,写历史最多的还是写情,而写起感情来也驾轻就熟,万贞儿,董鄂妃,慈禧太后……,这些曾经生活在这座紫禁城中女人的情和爱。看到乾隆皇帝和他的皇后那一章,写的是乾隆皇帝和富察氏的伉俪情深,尽管后宫佳丽三千,皇后也只是唯一,富察氏比乾隆早故去四十八年,这四十八年,从未间断对她的思念,她的葬礼举世无双,她居住的长春宫,再不能有人居住,朝珠,朝服供奉于此,每年祭日,必都亲自祭奠,在乾隆80几岁的时候,仍亲自去怀念他的皇后……后人都说乾隆皇帝多情,其实,多情之人也最深情!孝贤皇后故去之后,乾隆心里再无皇后,对她的深情,也就是对别人的寡情。继后乌拉那拉氏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为一个男人奉献了一生,却一生没有得到过爱,没有乾隆对富察皇后那般的深爱敬爱,也没有对后来对令妃,香妃那样的宠爱。最后,悲惨离世,最近看的另一本小说《后宫 如懿传》,讲的就是乌拉那拉氏的故事,所以,对这个女人最后悲惨的结局,还是不胜唏嘘

  书中的照片都很漂亮,觉得如果图片再多一些,再大一些就更好看了,静静的紫禁城啊……

  附带说一句,这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系列的书,中国国家地理,每本书的质量都很高,特别是照片,都很精美

  《再见故宫》读后感(八):皇城故事

  一座偌大的紫禁城。自明永乐帝营造落成以后,从他开始,这坐辉煌的宫殿里前前后后曾经住过24位皇帝。围绕着这明、清两代最高权力的所在,关于皇权的故事,朱姓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各自在这里上演过无数的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紫禁城这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留下了波谲云诡的皇家故事,说也说不完。

  安意如的新作《再见故宫》,劝你最好别作为一本解读故宫辉煌建筑的书来读,就当是一本故宫皇家故事集读好了。假如你以前者的眼界来读,这本书无疑是会令你失望,而从后者来看,它无疑又有了一些历史故事的可读性。安意如不是建筑方面行家,对于紫禁城的建筑理念、建筑风格,她所能说的,你往百度一搜,百度也能够给出你同样的答案。转而把眼光看往历史的深处,看安意如讲述围绕这座皇城的一个个爱恨离故事。

  全书分为八部分让人品鉴,只是每一部分的故事,脱不去的,清一色机乎是让人唏嘘叹息的故事。从朱棣开始,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为坐上那张金銮殿龙椅,不息撕碎亲情,发起靖难之役把侄子建文帝赶下龙椅而成功篡位。实际执政晚清几十年的慈禧太后,为了权利,不息牺牲骨肉亲情(任由亲生儿子同治帝抑郁不得志,诗酒风流过度而华年早逝。),不息以大清社稷江山代价,立自己的外甥同治的堂弟四岁的光绪为皇帝,以皇帝年幼达到其长期把持朝政的目的。这皇城里,权力是一把割裂的利刃,一旦爱上了它,在它面前,人间的一切温暖与亲情都被割裂成碎片零落、飘散、消失,剩下只有麻木冷漠残酷和杀戮。

  历来九五之尊,自是有享之不尽的人间美色。而这后宫三千之中,为争得皇帝一人的爱宠,这群美丽的女人却又不得不生生耍尽心机算计。这宫苑深深,何处是家与温暖?只有靠近龙颜天子,心里的期盼才算有点着落。于是,为了爱,也为了富贵荣光,身在深宫禁苑的她们一个个扭曲了各自的灵魂,为博取、留住皇帝的恩宠,不惜耍阴谋,出奸计,杀无辜,有多少男人为帝位刀光剑影,就更有无数女子为靠近天子血腥争斗。素来万乘之尊享有阅尽人间美色的无上权利与骄傲,他们当中能有几人做到独对一个女人情深不渝呢?清顺治帝对董鄂妃,明万历帝对郑贵妃,他们虽以皇帝的尊崇阅尽美色,但在他们的心深处,却把真正的爱情留给了一个女人,他们爱她们,一生至死不渝,这可算是明、清两代帝王爱情故事的异数了。

  安意如对明、清两代的历史知识了解还是相当了得的,她借助历史的素材,加上自己一贯细腻、感性的笔触,写出这一个个不失历史真实却有了自己思想和灵魂的感性故事,使得历史变得更有故事和意蕴了起来。

  而被称为“故宫摄影第一人”的李少白一幅幅大气辉煌的故宫摄影图片穿插其中,真切见实着这座昔日的皇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依然摄人心魄!

  《再见故宫》读后感(九):0803:再见故宫- 安意如/著, 李少白/摄

  0803:再见故宫- 安意如/著, 李少白/摄

  安意如的人生若如初见是出版界的传奇之一,所以乘热打铁出了好几本。这本书把名摄影师李少白也拉进来了,如果按照一张照片一个故事这样写应该很不错,可惜不是,照片和文章基本是割裂的。

  书的序言用了竖排,这是编辑的问题,想要显得逼格高,结果却是LOW的不行。正文分了不少章节,章节的后面还附了诗词,光李煜的就占了一小半,呵呵,而且这个诗词和正文没什么关系,只是用来点缀一下吧,这也是编辑的问题。

  正文部分嘛,从朱元璋到溥仪,明清两代,但是很明显清朝的内容多过明朝,明朝的那部分和明朝那些事儿大同小异,只是宫闱字数多一些,这也是安意如比较拿手的。而写到清朝就是事无巨细了,不仅婚丧嫁娶,上朝仪式,穿着打扮等等都是细致到毫发了。牵涉到男女感情的就是大篇大篇议论,最后有比较多华丽的辞藻,在人生若如初见就已经见过了,安意如也是一招鲜啊。

  还有就是书中也有很明显的贬低明朝吹捧清朝,这个不好。

  《再见故宫》读后感(十):人生如梦

  自从去了趟北京,游览了这座古都的几大有名的园子。那些园子便从此在我心中生了根。很庆幸当时是自由行,没有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而是一日只慢悠悠的逛一个园子,看的仔细,感触良多,流连忘返。以至于羡慕那些能长久住在北京城的人的同时,时至今日依旧对紫禁城这个皇家宫苑念念不忘。初看见这本书的书名便迫不及待的拿来看。且先不说,作者安意如和摄影家李少白的名头。封面上那句:“一座紫禁城,诉尽了历史的往复和人世的悲喜。”很符合我心中对紫禁城的感觉;封底上那句:“一句话,是告别,也是迎接;一座城,是往事,更是未来。”也道出了我心中所想。我更是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它的书名那样让我“再见故宫”。

  故宫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漫长历史中封建时代仅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其所承载的厚重的华夏民族文化,让它成为历史长河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我曾经心中很没有骨气的庆幸,当年八国联军只烧毁了圆明园,而放过了故宫,以至于可以让生为后代的我们得以亲眼一观,而不是像阿房宫和大明宫那样,仅仅只能依靠史书中所记载的想象一,二。站在故宫的宫墙下,我甚至突然领悟到过去总是有些不屑的京腔,其实是嫉妒,嫉妒它的得天独厚,韵味十足。我的见识比较浅薄,总是以为故宫就是清朝的,满脑子都是大辫子马褂和旗头花瓶底的影像。还好,作者从故宫的初初写起,是了,故宫归根是从明朝始建的。不知道是不是以前对明朝历史太过漠然的缘故,作者虽然用了很多笔墨在历代明朝皇帝上,虽然匠心独具,字句通俗,可那一个个皇帝和他们的生平还是让我有些找不着方向。透过书中的描述可见作者的心绪婉转,而紫禁城给我的感觉却无法用合适的词语来表现,它所包容的实在太多,有赞其雄伟的,赞其精致的,赞其华美的……我只觉得这些赞叹在我心中似潮水般涌上一层又一层,齐刷刷的涌上嘴边,便激动的无法言语了。而作者却能够通过历史的脉络,一点一点通过文字辗转的,吟哦出紫禁城的另一面。紫禁城所经历的历代帝王及重要人物通过作者的笔端似深似浅的跳出来,让我得以看到紫禁城每个时期真正的主人。我总以为那应该是一首首雄壮的交响乐,作者却道出了那仅需笛,筝,埙等传统乐器便可奏出的古韵悠长的八品。而传统乐器的合奏同样是有些气势的,便为这本书的序和跋。整本书中序是我最喜欢的,虽然我尤其中意的是紫禁城的天家贵气和繁盛巍峨,可不得不承认,紫禁城是有很多面的。作者写的这一面,虽不是我最中意,也是我所喜欢的。用当下的话来说,便是应了那一句:“爱他,就爱他的全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