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7 04: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精选10篇

  《伦敦塔集雨人》是一本由[英] 朱莉娅·斯图亚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一):困守孤城

  http://bjyouth.ynet.com/3.1/1302/08/7815830.html

  在拿到书前我一般不去搜评论看。翻开第一页时,对发生什么故事一无所知,这是我小小的阅读快乐。正因为如此,我在翻开看了两页后,立刻露出一个了然的坏笑:作者英国人

  那种幽默感实在熟悉,四平八稳不露声色,稍微细想想就能把肠子笑破。对于婚姻关系自嘲而无奈,却又安于家的温馨平稳。那些坏天气,那些茶壶,那些欲言又止的心事逐渐在时间长河中慢慢凝聚、固化,最后变成一块压着心事的顽石。就这样,困守一座孤城。

  虽说被叫作伦敦“塔”,但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塔楼,而是一座历史悠久而且气势恢弘城堡。这座城堡里隐藏了无数血腥而凄惨的故事,如果冤魂真能倾诉,随便在哪个房间睡睡,醒来大概也能写哥特恐怖小说。这种历史让人着迷,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听守塔人们讲安妮·博林的十一根手指是如何敲打祭台,而克莱伦斯公爵又是如何淹死在一桶他最钟爱的红酒里面。这种历史让单身的守塔牧师始终得不到女性青睐,因为没有任何一位相亲对象想住进这样一个凄风苦雨的地方。这些历史让守塔人巴尔泽萨·琼斯的儿子晚上无法入睡。

  做父亲的为了安抚儿子,告诉他伦敦塔还曾经被用作非正式的皇家动物园,饲养各国赠给女王陛下礼物动物想象着那些离家万里的金钱豹和大象,因换了新环境悲伤小男孩终于安静下来。但天意弄人,本应美好的回忆也许是一语成谶。男孩迈洛死去后三年,城堡内将再次迎来大批动物,而父亲被委以动物园管理者重任

  妻子赫碧无法原谅丈夫。妻子想方设法让丈夫开口,一旦悲伤开始倾诉,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出阴霾。但儿子去世后,巴尔泽萨连眼泪都没掉一滴,却痴迷于收集雨水。晚上,妻子醒来,被冷衾寒,做丈夫的已经跑去塔顶,把她一个人留在伦敦塔寒冷潮湿长夜里。原本疯狂地爱了对方半辈子的伴侣,婚姻与爱情最终摇摇欲坠

  然而这并不是伦敦塔里唯一一对伤心人。“来客饮”酒吧的女掌柜满怀烦恼,无法向人吐露;单身许久的牧师默默地爱慕着她,不敢表白,只能寄情于写情色小说,最终居然赢得大奖。禁卫军典狱官,因为家里闹鬼而魂不守舍。禁卫军统领则恼怒于越来越多的游客,把他们神圣的要塞变成一个满地垃圾游乐场。更别提该死的动物了。

  这是一座如此孤独的塔。虽然日间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夜里也有守塔人拖家带口的在各处居住,却没有人对彼此打开心扉。最亲密的人无法共享同一个悲伤,最浓烈爱意无法到达另一颗心。

  然而在这座塔之外呢?赫碧在伦敦地铁失物招领处工作,她与同事瓦莱丽为失物管理分类。一百五十七套假牙、真人等大的充气娃娃、打不开的保险柜、某个小白脸的日记本、一台割草机、十六罐腌生姜黑色魔术箱、甚至还有达斯汀·霍夫曼的奥斯卡小金人。两个女人经常一起猜测这些失物背后的故事,并结成了牢固的友谊。她们总抱着满腔热情试图将这些失物物归原主,仿佛这样就能让每一颗孤独无依的心各归其位。

  每个人都困守在这座孤城。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城。每一个人都在收集属于自己的雨水,嗅着它们是否沾染了天空中云朵的气味。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发送着孤独的电波等待不知哪个角落,有一个同样寂寞灵魂被乍然惊醒。

  这本书描写悲伤,却带给读者温暖力量。我很难将它定义为吉本芭娜娜那样的“治愈系”,因为它并不煽情,反而把各种情绪小心地收拢在各种琐碎而安静的细节之下。失物招领处的保险柜和骨灰盒、突然开始歌唱金丝雀、还有181岁的乌龟库克夫人突然的失踪与出现,这些细节真实虚幻,仿佛具有某种精心设置暗示潜台词,我却不愿用一般的解构式读法去焚琴煮鹤。

  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宁愿什么都不想,闭上眼睛安静地坐一会儿。假装全世界温柔的雨,正落在我头上。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二):骑士精神的尬尴与没落

  斯图亚特极擅长描写恋爱笨拙男子。他们不善言辞,胸中纵有柔情万千,却无法宣之于口,只会闷闷努力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无论工业还是文化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世事变迁,日不落帝国的风采已然成为历史,但莎士比亚、弥尔顿、狄更斯等文学巨匠携同他们所主导的英伦文化依然在绽放耀眼光辉。说到“英伦”,有两个名词不得不提,“绅士”和“骑士”。这两个词汇在很大程度代表了英伦气质。绅士风度通常表现彬彬有礼富有教养,而骑士精神则代表了荣誉谦卑坚毅忠贞骄傲虔诚,二者一表一里、相得益彰

  《伦敦塔集雨人》就像是一部宽大舞台剧,充满了戏剧感。它所表现出来的英伦气质,集合我们关于英国文学的所有印象理解幽默讽刺阴郁深沉浪漫狂想等等。它用独特的戏剧感觉精准呈现了骑士精神在现代社会所遭遇尴尬和日趋没落的情状。它宽大的呈现在时间的沉淀和细细地品读中,发生着奇妙变化。巴尔萨泽本应该是一名骑士,他拥有骑士精神所体现的一切品质荣耀、谦卑、坚毅、忠贞、骄傲,他的行为也无不实践着这样的精神。从一名士兵到伦敦塔守塔人,恰好体现了他对于荣誉的崇敬和对于忠诚的信守。这一点在后来皇家野生动物园的建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然而,巴尔萨泽和他所秉承的这种精神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尴尬。

  其实,每一位伦敦塔守塔人都应该是一位骑士,他们直属皇家卫队,代表着荣誉和忠诚。然而,他们的真实作为和现实遭遇又无不都体现了骑士精神的没落:牧师的反串写作、渡鸦守卫的外遇偷情、典狱官家的诡异闹鬼等等。伦敦塔守塔人和他们所守护的伦敦塔一样,正在为其背负的荣誉和忠诚所煎熬。

  巴尔萨泽的身上,除了骑士精神还有许多优良的品质。他温柔浪漫、求知创新并极富责任感。当巨大的伤痛来临时,他那种代表浪漫主义的集雨行动,却转变成了一种苛责的癖好。或许,这就是一种情感转移和自我惩罚吧。骑士精神在守塔人的心目中,如同岌岌可危大厦,只差那一棵让它倾覆的稻草。那根稻草其实早就铺垫好了,它就是巴尔萨泽心中永远的痛——迈洛的夭亡。当那棵稻草被拔掉后,骑士精神的大厦瞬间倾覆,巴尔萨泽身上的其他优秀品质得以回归充实

  舞台剧的大幕缓缓关闭,让人仿佛做了一次现代与中世纪的穿越之旅。现实与历史该如何融合坚守疑问也在我的心中渐渐有了明晰答案。除了骑士精神,其实历史还给予了很多很多,或许,坚守不应该是沉重的背负,而是在未来能与之轻松相遇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三):哀而不伤

  巴尔萨泽·琼斯他在静静的守护这自己的那片天地。

  儿子去世了,孩子父母死的更早这本不是什么自然的事。

  他没有哭,是难过到了极点吧。

  赫碧离开了他。不怪她,她是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她的悲伤需要找个出口宣泄出去。夫妻之间已经不能再用语言相互安慰彼此,在失去儿子的伤心难过里都没有挣扎一下。

  巴尔萨泽·琼斯笨拙,不善于表达。他没有像一个自然人一样难过了哭出来,他自责。他集雨,他照顾那些动物们。

  她难过,她伤心,她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她没有办法面对失去孩子之后的家。她离开,犹豫,接着回家。

  整个故事,因为有动物的加入而显得比较温馨,尤其是那只大乌龟!

  哈哈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四):当自己和自己相遇

  “动物”可以说是最近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大热元素,前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受好评,现在我们又遇到了英式幽默温情小品——《伦敦塔集雨人》。不同的是,少年派的主人公是少年,而《伦敦塔集雨人》的主人公是花甲之年的守塔人,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尽管他们年纪差了一大截,可是他们都在和动物的碰撞之中重新认识了世界,并且找到了未来生活的重心

  对我们的固有意识而言,老年的生活似乎是一段静止时光,因为其接近死亡而没有更多改变可能性。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健康状况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把老年与行将就木划上等号作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中老年人的生活。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告诉我们,他们的爱情相比年轻人毫不逊色,依旧充满了激情,更因阅历而增添了一份醇厚;赫布兰德•巴克的《上面很安静》则告诉我们,即使你已经55岁了,你也不应该放弃你的理想,现在找到真正的自己也不算晚。和本书一样,他们都在文字里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成长是人类生存永恒不变的母题,并不囿于我们的年龄存在

  对每个独一无二个体而言,成长是一生都不曾止息的战争,是自我的搏斗,当我们拒绝成长失去自我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会停滞。对守塔人巴尔萨泽来说,他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和妻子赫碧四十多岁才老来得子,自然是视若珍宝,可是上天开了一个残酷玩笑可爱的孩子迈洛在6岁的时候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从那一天起,他的世界崩塌了,整整八年,他不愿走入孩子的房间,也不愿意和妻子谈论孩子的事情,还养成了收集雨水的怪癖。“我无法原谅的是,他甚至从未哭过。”赫碧以为巴尔萨泽不爱孩子,她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了。

  巨大的悲伤让巴尔萨泽封闭了自己,以至于无法和至亲的人分享他内心的真实情感,虽然在漫长的没有孩子的二十多年中,他和妻子都深深地相爱,并不觉得少了什么,可是当他把全部生活的重心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他无法承受这个失去,他的生活脱轨了,直到把照顾他国元首送给女王陛下的珍贵动物的重任交给他的时候,才出现了改变的契机。看到这里,你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事实是,这是一部弥漫着纯正英式幽默的作品,无论是以前的巴尔萨泽、还是背地里用女性笔名写情色小说的牧师,都是很擅长讲故事的人,一个个英式吐槽体短故事顺着倒叙和插叙的河流慢慢漂来,令人忍俊不禁,那些故事的风格让人联想起《坎特伯雷故事集》,也许只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才能看到在刻板保守外表下的英国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

  巴尔萨泽回忆起以前给迈洛讲故事的情形,他说美洲豹身上的斑点是美丽的象征,迈洛问:“那为什么妈妈脸上长了斑的时候,总是发脾气呢?”巴尔萨泽笑着解释:“因为斑点在美洲豹身上是美,但在女士身上就不是啦。”看到这里,谁能怀疑巴尔萨泽对妻儿的爱呢?他只是将它埋了起来。

  当巴尔萨泽和动物相处之后,越狱成功的须猪和凭空冒出的四只长颈鹿等各种不可思议事件挤进了原本一成不变生活中,逼迫他沉睡的心灵开始恢复感受力。性格各异的动物们像是一面镜子,让他可以照见到另一个自己,那个他丢失了很久,懂得幽默和爱的自己。当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相遇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当我们为我们失去的东西追悔不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失去更多。而巴尔萨泽终于通过他者找到了自己,获得了一次艰难的成长,当然,对生活来说,成长永远不嫌晚。

  和巴尔萨泽一样,我们也是平凡普通人,也许难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那么奇幻色彩十足的状况,但是我们也经常陷入到相似的困境之中。当巴尔萨泽和动物们擦出火花的时候,我们也会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和自己相遇时所擦出的火花。

  刊于今日《京华时报》,题为《他和动物们擦出了火花》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五):关于幸福

  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

  琼斯夫妇和其他守塔人一样,常年住在伦敦塔里。他们生活在城堡,却不在童话里。生活像对待其他众生一样,偶尔探出一只手,翻云覆雨,撕扯一段关系,弄乱许多人心。伦敦塔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全然快乐的,琼斯夫妇一夜之间失去了十二岁的儿子迈洛,快乐和幸福就此远去。问题是,当生活伤害了你我,相爱的人们依旧过着生活,却无法彼此原谅。

  爱子夭折,琼斯先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他落下收集雨水的怪癖,每一个雨夜,他走上塔顶,虔诚地接下从夜空降落雨滴,和着心头无法纾解的思念和哀恸一起留在香水瓶里。琼斯太太听到丈夫起身的响动,触到身旁的冰凉床单凄清的伦敦塔里就多一声叹息。

  这是一个温暖而悲伤的故事,关于爱和失去。一位在伦敦地铁上弄丢老伴儿骨灰的老人这样宽解琼斯太太:我们可能以同样的方式爱着彼此,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同样的方式表露悲伤。

  琼斯太太是一位曾经美丽的希腊女子,名字来自女神赫碧,从事一份无聊又别致的工作。在伦敦地铁失物招领处,赫碧守着旧维多利亚式的柜台,受理各种好心人交来的各色物品。诸如一块蛋糕、一个保险柜、一本日记、一颗肾脏、一盒骨灰和达斯汀霍夫曼的奥斯卡金像奖杯等等,它们被遗忘在伦敦地铁,背后总有一个粗心的主人和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有些东西就那么丢掉,有些东西失而复得,有些东西永远回不来了,有些情感再也回不去了,有些爱其实从未离开。

  书的扉页上写到:一个人是否心地善良,可以从他对待动物的方式看出来。迈洛没能看到伦敦塔里的新动物园,女王把各国政要赠送的动物转移到这里,让它们在游客的眼皮底下栖息。父亲琼斯先生成为女王钦点的皇家动物饲养员,他责无旁贷,也无人质疑英格兰哪里还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因为琼斯家族有一位成员是这个世界上最老的乌龟,已经一百八十岁了。这位库克夫人的血统十分高贵,她的母亲曾经跟随库克船长历经风浪。

  巴尔萨泽,也就是琼斯先生,是一位守护者,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守护着能吞下一只狗或者一个人的巨蜥,那些只会惹事的吼猿,对着记者镜头暴露私处的杰氏狨,像毛皮风筝一样腆着白肚皮在房间里滑行的蜜袋鼯。他费尽心思也无法排解一只整日哀怨孤鸣的漂泊信天翁的相思之苦,像当初陪伴迈洛一样带着摆动流苏小尾巴的须猪到城墙上看星星,帮助来自俄罗斯的胃口惊人的貂熊节食,他无法理解相思鸟为何如此憎恨它们的伴侣。。。如果你读了这本书,拉开书里的彩色插图折页,看透主人公巴尔萨泽柔软的心底,你就会记得它们。你看到年迈的库克夫人用一整天的时间穿越一间屋,她像一面会呼吸的图腾昭示平凡日子里全部的生存意义。

  这部温情脉脉的英国小说作者叫做斯图亚特,书评人描述女作家道:"斯图亚特极擅长描写恋爱中笨拙的男子。他们不善言辞,不懂得抓住机会,不会讨人欢心、曲意奉承;胸中虽有柔情万千,却无法宣之于口,他们只会沉着脸,闷闷地努力,守护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善良而笨拙的人啊你的名字叫幸福。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六):年底小温暖

  就随便说说感想哈。

  去年冬天有幸读到,虽然故事和季节并没太直接关系,但和年底气氛恰好合拍,那种疲惫辗转后的小温暖小团圆。

  对于动物园爱好者,这个阴冷城堡可没普通动物园的闲适随意,而是各种名字奇突的珍禽异兽混搭的冷幽默群戏...如果说有的故事是从温暖的壁炉边产生,有的是在路上的破旧汽车里发动,这个故事大概会是从坐在石头地面的图书馆里翻历史杂书开始的吧,还要一边翻一边忍笑~

  对于伦敦地铁爱好者,那好多线名,哐当哐当简直快听到“注意脚下缝隙”了,如果早知道有这个失物招领处,想着落在地铁上的帽子手套书本西装袋子和泪水们有处可去,并会被人细心相待,就安心多了。难怪我们的达斯汀也要在孩子长大后住回伦敦,并放松地把小金人忘在地铁里呢XD

  说起来非常感谢寒冬里读到这沉静又不失轻快的故事,不紧不慢,胸口不沉不轻,在上年纪的哀伤和幸福里,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

  顺便一提,检票员和瓦莱丽的每次约会都相当酷…牧师的生活态度太正,不赞不行。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七):是一本难啃的小说,却是一个绝妙的电影原著。

  毫无疑问,这本书的开头是引人入胜妙不可言的,伦敦塔古老神秘血腥,是伦敦著名旅游点。以伦敦塔为背景的故事,无论是魔幻,惊悚,言情还是史诗都会狠狠地吸引着读者。男主角出场的时候带着一股子好闻的奇异气息,守塔人巴尔萨泽琼斯竟然收集雨水,“最后,巴尔萨泽琼斯确信,他发现了一种不同的雨,他认得出来,这种雨自从1892年在科伦坡下过之后,便没在下过了,这使其成为世上罕见的一种雨⋯⋯”

  守塔人和老婆孩子都住在伦敦塔里,本来是不用付房租的美事,但是,他们的宿舍盐塔阴森古怪,墙壁是弧形的,披萨外卖也送不进来,最糟的是,守塔人夫妇九岁的独生子迈洛死于意外。孩子走了之后,这个家,这两个人就完蛋了,貌神离合魂不守舍。直到当今女王伊丽莎白2陛下给老实巴交踏实可靠的巴尔萨泽一个特别任务,情况才慢慢改变。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点闷,有点端着,我使劲使劲看,也沉浸不进去,但是动物题材的书,我是决不放弃的,最终,我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把书读完了,一路轻松愉快——

  那就是把这本书当成一个英国电影剧本来读嘛,艾伦·瑞克曼扮演巴尔萨泽,艾玛·汤普森扮演心事憧憧的赫碧,比尔·奈伊就来那个色情文学作家其里深沉虔诚其外的牧师,马丁·弗瑞曼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扮演伦敦地铁的检票员和禁卫军统领⋯⋯这么一来,将是多么好看的一部电影啊!另外,如果嫌艾伦瑞克曼高龄,马丁·弗瑞曼演巴尔萨泽也是非常非常合适的。

  我脚着,总之,伦敦塔集雨人,是一本难啃的小说,却是一个绝妙的电影原著。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八):就这样,困守一座孤城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3年2月8日 作者:英吉莎

  在拿到书前我一般不去搜评论看。翻开第一页时,对发生什么故事一无所知,这是我小小的阅读快乐。正因为如此,我在翻开看了两页后,立刻露出一个了然的坏笑:作者是英国人。

  那种幽默感实在太熟悉,四平八稳不露声色,稍微细想想就能把肠子笑破。对于婚姻关系自嘲而无奈,却又安于家的温馨与平稳。那些坏天气,那些茶壶,那些欲言又止的心事逐渐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凝聚、固化,最后变成一块压着心事的顽石。就这样,困守一座孤城。

  虽说被叫作伦敦“塔”,但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塔楼,而是一座历史悠久而且气势恢弘的城堡。这座城堡里隐藏了无数血腥而凄惨的故事,如果冤魂真能倾诉,随便在哪个房间睡睡,醒来大概也能写哥特恐怖小说。这种历史让人着迷,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听守塔人们讲安妮·博林的十一根手指是如何敲打祭台,而克莱伦斯公爵又是如何淹死在一桶他最钟爱的红酒里面。这种历史让单身的守塔牧师始终得不到女性青睐,因为没有任何一位相亲对象想住进这样一个凄风苦雨的地方。这些历史让守塔人巴尔泽萨·琼斯的儿子晚上无法入睡。

  做父亲的为了安抚儿子,告诉他伦敦塔还曾经被用作非正式的皇家动物园,饲养各国赠给女王陛下做礼物的动物。想象着那些离家万里的金钱豹和大象,因换了新环境而悲伤的小男孩终于安静下来。但天意弄人,本应美好的回忆也许是一语成谶。男孩迈洛死去后三年,城堡内将再次迎来大批动物,而父亲被委以动物园管理者的重任。

  妻子赫碧无法原谅丈夫。妻子想方设法让丈夫开口,一旦悲伤开始倾诉,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出阴霾。但儿子去世后,巴尔泽萨连眼泪都没掉一滴,却痴迷于收集雨水。晚上,妻子醒来,被冷衾寒,做丈夫的已经跑去塔顶,把她一个人留在伦敦塔寒冷而潮湿的长夜里。原本疯狂地爱了对方半辈子的伴侣,婚姻与爱情最终摇摇欲坠。

  然而这并不是伦敦塔里唯一一对伤心人。“来客饮”酒吧的女掌柜满怀烦恼,无法向人吐露;单身许久的牧师默默地爱慕着她,不敢表白,只能寄情于写情色小说,最终居然赢得大奖。禁卫军典狱官,因为家里闹鬼而魂不守舍。禁卫军统领则恼怒于越来越多的游客,把他们神圣的要塞变成一个满地垃圾的游乐场。更别提该死的动物了。

  这是一座如此孤独的塔。虽然日间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夜里也有守塔人拖家带口的在各处居住,却没有人对彼此打开心扉。最亲密的人无法共享同一个悲伤,最浓烈的爱意无法到达另一颗心。

  然而在这座塔之外呢?赫碧在伦敦地铁失物招领处工作,她与同事瓦莱丽为失物管理、分类。一百五十七套假牙、真人等大的充气娃娃、打不开的保险柜、某个小白脸的日记本、一台割草机、十六罐腌生姜、黑色魔术箱、甚至还有达斯汀·霍夫曼的奥斯卡小金人。两个女人经常一起猜测这些失物背后的故事,并结成了牢固的友谊。她们总抱着满腔热情试图将这些失物物归原主,仿佛这样就能让每一颗孤独无依的心各归其位。

  每个人都困守在这座孤城。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城。每一个人都在收集属于自己的雨水,嗅着它们是否沾染了天空中云朵的气味。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发送着孤独的电波,等待不知哪个角落,有一个同样寂寞的灵魂被乍然惊醒。

  这本书描写悲伤,却带给读者温暖的力量。我很难将它定义为吉本芭娜娜那样的“治愈系”,因为它并不煽情,反而把各种情绪小心地收拢在各种琐碎而安静的细节之下。失物招领处的保险柜和骨灰盒、突然开始歌唱的金丝雀、还有181岁的乌龟库克夫人突然的失踪与出现,这些细节真实而虚幻,仿佛具有某种精心设置的暗示与潜台词,我却不愿用一般的解构式读法去焚琴煮鹤。

  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宁愿什么都不想,闭上眼睛安静地坐一会儿。假装全世界最温柔的雨,正落在我头上。

  原文地址:http://bjyouth.ynet.com/3.1/1302/08/7815830.html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九):忧愁似酒

  伦敦塔的守塔人 巴尔萨泽 琼斯 ,原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充满了温情的小家庭。但是,自从琼斯夫妇的儿子迈洛突然急病死亡之后,这个家庭就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而且,在那些悲伤的日子里,琼斯夫妇也开始彼此疏远了。悲伤痛苦把这对不幸的夫妇捆绑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同时,又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堵坚实厚重的墙壁,把他们分离开来。这样的悲伤情绪始终弥漫在全书的所有章节字句之中。

  这本书的封面简介里提道:朱莉娅 斯图亚特 极擅长描写恋爱中笨拙的男子,他们不善言辞逢迎,不懂得抓住机会,胸中虽有柔情无限,却只会默默地守护着内心的小天地。

  书中所提到的守塔人巴尔萨泽、塞普蒂默牧师、还有那位纹身的中年检票员都是这种类型的英国男子。于是,书中不免屡屡出现这样的情节:傲慢秀丽的女士冷冷地注视着笨拙的仰慕者,心中早已瞭然他的情意,而此时也并未觉得这份情感有多么地珍贵。那位男士呢?则是拚命抑制住内心的惶恐与爱慕,竭力保持着矜持拘谨的惯常举止。直到回到自己的蜗居之后很久很久,懊悔与沮丧仍然在侵噬着他那敏感而又多情的心灵。

  历史悠久的伦敦塔要塞城堡,长期做为监狱使用。即使是在数百年前,恐怕也不能算是适宜居住的宅邸。而王家禁卫军守塔人们却不得不牺牲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各种便利与舒适,长期工作、生活在这座中世纪的阴森城堡之中。游客们如织如潮,熙熙攘攘地前来参观游玩。他们看到高耸的圆塔、坚实的城墙、城堡里面威严的教堂、气势恢宏的大厦……,这可是童话故事里才有出现的城堡啊!游客们都兴奋地发狂!我们读者们虽然深知伦敦塔内生活的种种折磨与苦恼——其居住条件远不及市内的普通民宅呢——但仍不免受到游客们愚蠢情绪的感染,也渐渐地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古城堡里,是一件多么浪漫迷人的事情啊!

  如果能够由着自己的心思的话,守塔人巴尔萨泽宁愿独自坐着,回忆往昔的温馨时光以逃避痛苦的现实,但实际上却做不到。他不得不努力挣扎着应付每日的例行工作。禁卫军统领向他暗示说:琼斯先生的不幸固然令人同情,但若是再这样消沉下去,恐怕很难继续胜任这份工作了。巴尔萨泽倾听着,也想做出回应,但就好像是梦魇之人,虽然想要努力醒来但却无能为力。

  女王陛下出于外交的考虑,决定把外国元首们赠送女王的珍禽异兽移置伦敦塔。巴尔萨泽受命负责此事。于是,被解雇的危险就轻易地消弥于无形了。

  巴尔萨泽却是毫无任何的悲喜之情,一次次强迫着自己挣扎爬起,与女王陛下的侍卫大臣合作安置动物们的一切事宜。这只不过是又一桩不得不处理的烦扰工作而已。巴尔萨泽的真正心思仍然沉浸在对亡子迈洛的思念、以及与妻子赫碧的感情危机之中。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在讲述巴尔萨泽夫妇其及朋友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几乎每一段情节、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可有可无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小章节如果删除的话,似乎都不会妨碍全书的完整。也许正是这样的松散结构,才使得那种忧郁、浪漫的情调更显浓郁!

  作者朱莉娅就好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调酒师,她首先倒入酒杯里一些烈酒,其苦涩的滋味令人畏难。然后,她再以眼花缭乱的纯熟技法倒入数种烈度稍弱、味道各异的美酒,然后再调入一些不含酒精的饮料,再放入一片柠檬,一块冰块。调好以后,放在顾客的面前。顾客举起酒杯,轻轻酌饮。千百种滋味衬托着烈酒的馥郁芬芳,齿颊余香,久久难忘。

  《伦敦塔集雨人》读后感(十):孤绝的瘾

  我想,那是一种瘾,掩饰声音喑哑的悲伤。

  事实上,如果可以,我毫不怀疑巴尔萨泽会在经历丧子之痛后哭到无法自已。只是他像失去了这原始的宣泄悲伤的方法,宛如被丢弃在无人星球,跌跌撞撞找不到出路。反将一份原本可以一哭而过的貌似逢场作戏的痛苦,变成了一条无限延伸的长线,呈放射状,不知要延伸到哪里,最终又在哪里停留。

  人大多是孤绝的。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就算恍然之间身处无人境地,也是可以自得其乐,不说多么逍遥自在,至少能有怡然自得的乐趣自由,像漂泊到孤岛的鲁滨逊,多少年如一日,不必有人打扰或陪同。巴尔萨泽也是如此,在每一个下雨的时刻收集雨水,装进完整的玻璃瓶,像艺术品一样收藏起来。妻子的质疑或争吵都不能缓解他渴求将每一场云雨都藏入囊中的心,他被淅淅沥沥的雨水冲刷席卷进潮湿的世界里,那里掩埋了疼痛,覆盖了悲欢,只有雨的气息蔓延上鼻尖,雨的敲击爬上耳垂,雨的阴冷染过嘴唇。

  这种沉溺让他变得不善言辞,也使他不再懂得怎样生活。他的生命中似乎蒙上了一层淡薄雨雾,每一样东西都湿漉漉,每一寸天空都灰蒙蒙,这日益浓烈的雾气终于阻碍了它前进的方向,让他成为这座四处徘徊着幽灵的城堡的一个形存实亡的人。直到妻子出走,他从此渐渐对着动物们絮语,让它们成为最忠实的听众,以将那些压抑不住的孤独排除体外。

  在伦敦塔中生活的人,多少都有不同的孤独。不论是单相思的牧师也好,无法倾诉心事的酒吧女招待也好,甚至是时时刻刻在人们的相传中的幽灵好。他们都像是零星分布在海洋彼端的形态各异的岛屿,在一座游客年年熙熙攘攘的地方,发出不同的呻吟,以不同的方式驱逐悲伤与孤独,只等待有人在适当时机能给予救赎。救赎很简单,可能是一个微笑,或一个匆匆而过的身影,也有可能只是一句话。

  “我们可能以同样的方式爱着彼此,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同样的方式表露悲伤。”

  这句话摆在当时独身在外的赫碧面前我不知道究竟占了多少分量,但我想它一定她生活的支离破碎与阴暗恍惚之后给了她短暂的思考的时间。

  这其实是多么简单的问题,褪去层层繁华与被时间折磨得千疮百孔的痛苦之后,我所见到的巴尔萨泽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而已。他被命运的棱角磨损得不成人形,在长久的孤独后笨拙得不知怎样挽回妻子,他摆脱不掉那些瘾,也忘不了伤害,唯有在不可逆转的时光之中,以自己的方式做微力的对抗种种和失去了孩子的每一个片刻。

  有时我觉得,他去承接的大抵不是雨吧。那摆放得晶莹剔透的瓶子里装载的都是他们孩子落下的眼泪吧。幼童也在哭泣,为自己过早的离开,为貌合神离的父母,为濒临破碎的家庭。他们是彼此的失去,在父母失去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失去了父母,所以那些不可忍受的悲伤侵蚀了彼此,占领了内心,使得他在天堂落了泪。而巴尔萨泽似受到了茫茫召唤,收集连绵不绝的雨水。

  这些,都只是出于一个父亲不知所措的爱而已。

  当爱与死亡对抗,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变得更为坚强。在所有的光被我们消耗之前,在黑暗踏着无常的脚步降临之前, 让眼前不能放弃的人成为生命中的灵光,一点一滴渗透彼此的血液。那样,就算是以死亡或不幸为起始的残酷故事,也能在结局寻获到微光。

  当我看见雷金纳德将克莱门坦缓慢埋葬并且说“她在这里会得到阳光”时,当我看到巴尔萨泽将辛苦收集的集雨瓶放在失物招领处时,当我看见美国人说“家,就是心所在的地方”时,当他们终于决定搬去希腊离开多雨的伦敦时,我明白,他们终于学会了相爱的方式,终于能在昼夜不停的雨中坦然拥抱。

  就像死亡是不会消溶的一样,爱,也不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