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梓翁说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梓翁说园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8 04: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梓翁说园的读后感10篇

  《梓翁说园》是一本由陈从周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6-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梓翁说园》读后感(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今年是陈从周先生诞辰百年。在同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近半个世纪,被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的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造诣,有幸浏览《梓翁说园》,终得解惑。

  梓翁说园,繁花似锦。貌似说园,实则为洋洋洒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大观,文理皆美。胸中有气象笔下有胜景。大家风范,气度尽显。

  集诗文书画、园林、昆曲修为一身的先生,在他眼中、手底的古典园林,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一致,是中国传统文人理想集合。《梓翁说园》“谈景言情,论虚说实”,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推演开来,品评游园赏园及造园的关窍所在,从说园系列打底,谈及苏州园林、扬州、泰州、镇江、常熟、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园景,美文数十篇,对园林景致的打量与言说尽在笔下,难得的是文风既显雅致古意,又流畅明晰。读罢不禁感叹,如此行文言辞方衬中国园林的古典之美,先生之后,恐无能及。

  “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园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有仰观俯观之别,有曲直相对之说。“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园内景致与园外景致相得益彰,自然与人工浑然一体。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尽在此间。说园之间,诗词歌赋,画意艺论,皆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慧眼独具,境界高远。“能品园,方能造园”,美不胜收之余,令人折服。

  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先生所谈弊端,虽然为二十年前发现,但直指目下,针针见血。如水池中装上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唯恐观者不知;狮子林放大船,名胜围墙拆去,唯恐让人觉得小;景区周边高楼,砍了老木栽新树,“古刹庙会,名园皆市肆”,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由此想到国内高校风景园林的专业设置景观建筑、景观、风景园林名称几度周折,前段又因生态“大脚”的定位引发诸多争议依我看来,连自己的本位都没有搞个清楚明白,一味地标新立异,无异于舍本求末。中国园林本就讲求天人合一,也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之大成精华,在世界造园行列独树一帜,蔚为大观。日本的枯山水多年来发扬光大,与建筑的融合之间大师迭出,我们有如此珍贵遗产传承,却妄自菲薄。真不知所为几何

  捧读先生大作,感慨良多。

  《梓翁说园》读后感(二):这样的大家之书,读起来只有高山仰止的份

  这样的大家之书,读起来只有高山仰止的份。

  以前,我在上海工作时候,有缘去游赏过苏州园林中最有名的拙政园,那个时候,遇到一个导游,是位男士,他说,难得来苏州,既然游园还是要找个导游,一边解说才能体会其意趣。我觉得纯粹是拉生意的,哄我出钱的,没有理睬。进园之后,发现就是些花花草草,水树丛林,也有些亭台楼阁,没啥特色,为什么如此有名呢?

  后来,跟着旅行团蹭导游的解说,多多少少的知道一点点,导游说那样那样的,自己跟着他们的看,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意境构思真是妙啊。 这样才惊叹,古人真是有才华

  之后,到了北京,去过颐和园,春夏秋冬虽然各有景致,也只是当做消遣,游之。如今,看了这书之后,至少知道,可以从那些角度去赏。

  园,有动静之分。让人驻足欣赏的就是静园,边走边浏览的,线路较长的则是动园。所以,从这个角度,苏州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都是动园。占地面比较小的,大都以静观为主,类似庭院。大圆就以动观为主。

  不管面积是大还是小,只要有艺术,构园有意趣,就可以。

  园林的组成没啥特别的,基本就是建筑、山水、花木的的一个综合艺术品。所谓艺术,就需要匠心独运了。比如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比如园林最好是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一个字,玄。

  所以,不是专业的,只能是看看景,看不到内涵

  但,游园也好,赏园也罢,如果不能身临其境,只是坐在书桌前,听着大家来解释,也是没有动力坚持的。

  所以,这书,看着前面有些关于园林的知识点时,还能坚持。看到后面,老先生介绍我们国家大小园林的赏析时,实在是,泛泛而读的动力都没有了。

  哪一日,我出门游玩,尤其是游园的时候,这书是适合随手待在身边的。

  所以,没有一定的园林基础,或者对园林感兴趣的人,即使知道老先生在这一领域足够专业,也只能望洋兴叹

  《梓翁说园》读后感(三):诗画园林

  文/赵客

  清代大才子袁枚很喜欢自己南京的住所“随园”,他在遗嘱中说:“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可见袁枚对随园的喜爱,因为从奉命抄了曹雪芹家的隋赫德手中购得,甚至还信誓旦旦地指出随园即大观园。南京的随园虽好,却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已成废墟。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被保存下来,加以修复,今天的人们还可以一览。

  中国的园林具有中国的特色,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先生在《梓翁说园》即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陈从周先生精文史、善书画,诗词曲赋皆其所长。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才能虽未曾经过正式的园林建筑等专业学习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专家。因为并非科班出身,陈从周先生难免受人诟病,被人讥讽是“匠理”工程师工匠)。但陈从周先生并不介意,索性自称“梓人”,晚年自称“梓翁”,取《周礼考工记》中“梓人”的木匠之意。

  中国艺术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的古典园林也体现了这样的境界,“以无心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优美的园林每个观赏点看来都是一副副不同的画,深远而有层次。中国的园林和国外园林最大的不同是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要有中国画的画意。对于画意的追求本质是追求天然,再现大自然美景。“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成为自然的缩略景观。相比较而言,欧洲的园林往往修剪得非常整齐,左右对称,呈现一种几何之美,人是凌驾在自然之上的。

  山水植物固然重要,亭台楼阁的对联匾额更是点睛之笔。《红楼梦》中大观园建造完毕后,曹雪芹借贾政之口指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陈从周先生更是对含蓄而切题的对联匾额大加赞赏:亭榭之额是赏景的说明书,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

  中国的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只懂得工程学而无审美,只怕造出来的园林更是匠气深厚。以漏窗来透厕所之景,以广告直白楼台之名,何来美感。所以"不能品园,不能游园;不能游园,不能造园",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断难体会园林之美,建造的园林也只能是千篇一律,匠气十足。

  《梓翁说园》读后感(四):读后记

  虽然我在园林绿化行业干了二十多年,然而,我很惭愧实话实说,我对中国园林的精髓之所在了解得非常少,对传统中国园林的造园理论接触的也是少之又少。我这二十多年干的是施工管理,对于园林设计具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我没有发言权。在读到陈老这本《梓翁说园》之前,我也只是匆匆翻过《园冶》。陈从周老先生论述中国园林的文章从文学角度出发,这一篇篇散文内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把文学、艺术、园艺之间相通之处很透彻得讲了出来。

  陈老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园建布局要特别注意依山理水,“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当然现代化都市规模与古代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拿北京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西二环外的三里河就是西郊,现在出了西五环现代化大楼仍是鳞次栉比,周围高楼环伺,借景就变得尤为困难。记成说“市井不可园也”,现代都市中又不能没有园林绿地,所以在园林设计上也是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多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如何合理规划设计,有待园林设计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陈老指出:“今之造园,点景贪多,便少韵致;布局贪大,便少佳趣。”园林之韵味如何表达,其难度皆在于“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而我们现在的园林工作者则大都局限于僵化的园林理论当中,囿于模式化的园林设计理念里,这正是“终身事其业,而不解斯理者正多。”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根本在于事出人工而近于自然,“不多筑,不虚构,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赘句。”

  “园林密易疏难”,然而现如今的园林设计已很少能够见到通晓此中真意,明白“少可以胜多,小可以见大”的设计作品。近些年流行风气往往都是大树密植,冠大帽圆全冠移植,没有人想到时间和自然之理,崭新的建筑配以数十年方能长成的树木反差之突兀不可谓不大。“园林不在乎饰新,而在于保养;树木不在于添种,而在于修整。”实际上,施工过后要进行长期性的、经常性的、细致负责的养护管理工作。人们形容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工作的关系是“三分种,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要实现好的园林养护,就需要园林养护工人不仅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懂得园林艺术,尤其是树木、绿篱、色带、花灌木的修剪。养护工作有量化的标准,在实际操作时不能机械性的执行,否则就会如流水线生产一般,虽规整统一,却失去了园林艺术个性化的美感。我想,如何把握标准与个性之间的度,需要广大园林工作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梓翁说园》读后感(五):构园无格,借景在因——你的美,无声无息

  模山范水,绿植时卉,亭台楼榭,外加匾额对联就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所有内容。峰塔点景,廊桥对景,漏窗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逝去风韵无可奈何,是对传统与现代的迷思。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梓翁说园,既说理,又抒情,美文藏心,含英咀华。真真能悟得园林之于中国文人之意义。本书以“说园”五篇统领全局,其余谈园林理念,或一一分述各地名胜园林。

  风景之美在山在水,两者相兼,必成佳景。说是小书其力万钧,自谦梓翁实乃大家;文笔之妙功力之深,别说身临其境,更甚于亲眼所见,说园五篇尤其击节叹赏;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缀文鉴赏乃至电影无不大有裨益,非建筑专业读亦启迪无数;部分语句稍有某遗风,结合老先生经历完全理解,据说同济出过配图典藏版,见到定要再诵读数遍。

  算是园林实践前的一个准备吧。山水画(画)、诗词(文)与园林之间存在着令人着迷的关联想象。文与艺与园林空间未能分割也。

  对古代园林张灯夜游印象极深,不知道这次去能不能偷偷“效仿”!园林美学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构成,审美范式与书画同源,很能体现文人的品味时代期许。先生的品读深得其中三味,但就我走过的名园来看,景点化所带来的庸俗化非常普遍,甚至愈演愈烈。先生若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两点不满:应该配图啊!就算去过实地这样干巴巴地读也不对味;部分意识形态话语

  老先生先学中文,再修园林,写文论述治园之道,实则诗文绘画书法莫不相通。所谓一法通则万法通,读之觉得中国传统美学俱融会贯通。园林之布局合宜,实是造园者心有丘壑。下笔又简而有力,令人拍案。

  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本,古典园林历史及造园艺术科普。主讲苏扬沪浙,略及其它。想起当年在沧浪亭偶遇逐个讲解题额典故的鲍晓老人未知还康健否。意外地被所引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击中: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岧峣璀璨,延亘十余里。凡左太冲十余年极力而赋者,可瞥目而居也。白本无色,但最能生色,水本无色,而色最丰。说园五篇是精髓,风景园林规划师最应看的书。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抒高见。陈从周文章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又如读词,文中皆诗情画意也,更不可草草读过;又如听柳麻子说书,时作醒人醒世语,时作发噱语,然皆伤心人,或深心人语也。

  园林苍古,树老人拙,保护的重要性不必再明说,古典园林之所以为文人园,即处处与民族形式、艺术追求、民族的文化修养有关,而历史修复工作也实属不易了,要丰富之生活,渊博之知识,而今也无甚人可做到,致敬老先生。

  陈从周先生对诗画也是相当精熟,与园林艺术之间相互启发、融会贯通,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书,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读都会有不同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