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证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证明》的读后感10篇

2018-08-30 04: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证明》的读后感10篇

  《证明》是一本由[日]松本清张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证明》读后感(一):那些普通丑恶罪犯从何而来

  《证明》一书是社会派推理小说鼻祖松本清张的短篇合集。书里的背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房地产行业暴利左右了无数人的命运贷款分期付款成为一种常见生活方式农村城市边界渐渐打破,出现了大量的城乡结合郊区,法律风俗在这里都变得暧昧起来,成为犯罪的温床

  书中的四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松本清张对当时生活现象总结和各阶层人物心理侧写,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比如,在城市中收入越高意味着负债越多,很多人是靠贷款买房买车,以及维持高消费乡村性放荡的恶俗对城市家庭生活的戕害;打工族对拆迁户的仇富心理;城市里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贫乏,以至于许多人对灵修、宗教活动过分地热衷;城郊居民之间冷漠人际关系,等等。松本清张对案件中淫邪的部分也做了一些描述,但绝不过分挖掘,往往为铺垫情节一笔带过,这一点体现大师风范

  松本清张出身商贩家庭,13岁就辍学养家,为了混口饭吃还曾去朝鲜当兵。他的成名之路也十分曲折,早年从事纯文学创作,获过芥川文学奖,但收入不高,只能独自一人在东京打拼,家人依然安置在乡下。后来他发现推理小说更为卖座,便调转了方向,渐渐名利双收,成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第三位侦探小说大师。

  大半生贫穷生活使得松本清张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接地气”的风格。他在推理过程中也没有塑造大侦探形象,只有普通的刑警,破案过程比较符合正常程序,犯罪案件也多与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在《证明》一书的四篇小说里展示案件的发生仿佛就在我们的周围,多因拆迁款、遗产高利贷婚外恋等引发的命案,可以说十分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读松本清张的文笔干净。虽然推理小说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凶杀案,但是松本清张没有依靠猎奇和血腥的情节吸引读者,而以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人物之间激烈冲突组织故事。他也写了很多畸形男女恋爱关系,但没有铺展笔墨低俗挑逗的性场景上,性仅仅是他用来挖掘人物内心的引子。新开发区域一文中,因擅长做糕点远近闻名师傅,暗地里却是一个私德败坏的人。他与房东妻子私通,后来娶了房东的女儿,以便与岳母长期保持性关系,甚至两人之间的殴打辱骂,也是一种性挑逗。最后,他的无耻行径接连引发了岳母和妻子的报复性犯罪。他却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并如愿以偿地卖掉了妻子家的宅基地,带着一大笔钱消失在城市里。

  松本清张在介绍案件背景时,往往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一番具体描述,还附带客观分析评价。比如,描述城乡结合部的住宅特色缺点,尤其是这种环境对犯罪人群滋养,很有警示意味。某些人情风俗也往往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比如,留守事件中,在受害葬礼之后,家属按照习俗处理遗物。受害人的妹妹想要姐姐那套高级定制的羊毛套装,向姐夫索要,但遭到拒绝警方得知后调查这套衣服去向,进而发现疑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警方的细心值得称赞,但是妹妹的行为则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姐姐是非正常死亡,留下来的衣服无论多么昂贵,穿在自己身上,不怕有心理阴影吗?日本的民俗真够彪悍的。当然,文章里也会展现一些新的、积极的社会现象,比如女性开始实现职业独立、城市里的打工者可能获得丰厚的收入和实现阶层跨越、匠人精神的培养、宗教信仰自由。其中宗教信仰自由也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自由。只不过在密宗律仙教这个故事里,信仰宗教的群体基本没什么正面形象,人们打着思想、信仰自由的幌子,去干一些满足私欲肮脏事。创建新宗教的人多半是出身社会底层好吃懒做混混,妄图通过宗教勾结政商大肆捞金,供自己挥霍。信教的人们也缺乏理智思考任人摆布。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恰恰是来自科学界的理性质疑,以及警察等公权力的震慑。这恰恰体现了真实的生活,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半好一半坏,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贪欲和邪念。接收了好的东西,固然可以脱离贫贱,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如果不懂得拒绝坏的东西,也难免走上邪路,落得家破人亡、伏法待诛的下场

  本书令人感触最深的是,犯罪的不止是愚昧无知的人,还有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薪工作、熟知法律和社会规则的人,他们一旦堕入赌博、毒品深渊,对家人、对社会的杀伤力成倍增长。最恶毒的是,他们在犯罪之前往往会精心布局,利用人性的善良弱点,将罪责转移到他人身上。不得不感叹,最毒莫过人心

  《证明》读后感(二):松本清张的短篇

  这本书的作品选自松本清张于1969~1971年间在当时的小说月刊上发表的四部短篇。松本清张的作品可以说极多,而且风格多样,但短篇对松本清张来说有着不一样意义。 松本清张1952年以短篇某小仓日记获芥川赏受赏。自从年青时代对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的作品感兴趣开始,松本清张尤其喜爱短篇小说作为小仓出身的松本清张,受曾在小仓停留的森欧外的作品影响极深,这一点在某小仓日记中显而易见,不仅是内容上,更是文风上的。松本清张曾评价说,森欧外的文字比起夏目漱石来,是一种大人的文字。夏目漱石的文字出自正冈子规一派,对人生采取一种俯视的余裕态度。森欧外的文字则是对人生采取实证主义的态度。当然这里并无高下之分,更多只因双方截然不同的背景,但松本清张选择了后者。 应当注意到,其短篇的出身事实上已经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肯定。如今松本清张被认为是推理作品的代表作家,源于其1958年完成的作品点与线。可以看到,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本质上他继承的正是欧外的19世纪实证主义风格。也正是在这部作品后,松本清张的短篇数量开始下降。 但如同本书中最后的评论所指出的,松本清张在这一时期的转变事实上可能只是某种偶然。也就是说,松本清张在点与线中发现了推理小说更受欢迎这一事实,从而转向了在推理小说上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一转变上,使得松本清张成为了不一般的作家。 当然,松本清张的作品从来就不只是推理小说,其推理小说中所包含的社会万象和他早年的短篇小说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松本清张只是遵循以往的风格,可能最终只能成为一般的写手。 这本书的作品选自1969~1971间,这是日本第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体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乱象,是今天读本书最大的乐趣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这一时期的松本清张,短篇对他而言更多只象是随便写写了。不过这四篇看似随便写写的短篇,风格却不相同,其中对男女情欲描绘,似乎更显示出作者写作时的自由。 证明看似是一篇典型的松本清张式的作品,自我意志压抑主人公,出世的渴望和希望的破灭。这一特质在松本清张的多部作品中可见,但这部作品最后却留下了谜团,久美子为何自杀?这意味着作者试图让读者在与主人产生共鸣的同时,客观观察主人公与自我的界限,这也是这部作品非典型的地方。 第二第三篇正是我之前所指出的,故事之外的时代性在今天看来是一种独特趣味,其中一些社会特质甚至在今天也显得并不过时。 第四篇则更像是一个迷你版的点与线。

  《证明》读后感(三):松本清张的《证明》

  松本清张的《证明》

  说起松本清张,总有很多话想说。推理小说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读,大范围涉猎则是在大学时期(2003-2007)。那个时候国内的推理小说还不像现在这样层出不穷,只有珠海、群众出的一些乱步、森村等早期推理作家的推理小说。再有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版的早已书页发黄的早期推理小说,这类小说数量最多的就是以社会派推理小说为代表的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等作家的作品。

  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就感觉这样的推理小说与神探为主角的推理小说大不相同。它是以普通人为主角,推理也不是将所有人集合起来大声喊出“凶手就在我们之间”,而是有信息收集进来,就同步作出相应推理,很符合正常人思维模式。将侦探打下神坛而拉低至普通人高度,读来更贴近我们普通大众

  社会派推理小说本身与本格推理也大不相同,社会派更多侧重于讲述动机由来。对社会派来说,“为什么做”要比“怎么做”更重要。而且,社会派的舞台也不会局限在一个旅馆、一座孤岛,或诸如此类封闭的场所,而扩大至整个社会。时间进程上也不再是一段很短的几小时或几天,而延长至社会变迁的数年或数十年。正是因为这些突破时空限制写法,扩展了此类小说的外延,贴近民心的书写方式以及挖掘动机的侧重点提升了此类小说的内涵。——这样的小说也更易被广大各层读者接受

  松本清张半生贫困深刻体会到了下层世界不易。在成为作家之后,他积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底层人民呐喊。同时,加上作者清新的文风,以及对推理小说做出的功绩(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奠定了其宗师地位。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历经时间的洗礼而不衰。

  《证明》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短篇小说四篇。〈证明〉与〈新开发的区域〉发表于1969年,〈密宗律仙教〉发表于1970年,〈留守宅事件〉发表于1971年。这个时间正是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乱象,造就了人心的荒漠。这四个短篇讲述的就是这个背景下的四个犯罪故事。

  四个故事的动机多与金钱利益、淫邪、婚外情有关。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最常见最普遍的作案动机。除最后一篇〈留守宅事件〉相对来说更偏重于案件的推理之外,前三篇则可以看成是犯罪小说。作者都以比例较长的篇幅描述故事的社会背景、个人的时间经历,也正由于这样的背景与经历,才造成了其独特的犯案动机(即“为什么做”)。这样的犯案动机才更让人感觉真实可信。相对来说,“怎么做”的部分在篇幅上会稍显精短一些,可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作案诡计推陈出新,使之不落俗套。让可读性大大增强,读完让我感慨良多,掩上书卷回味无穷

  何谓经典?对于半个世纪前发表的小说,如今还会译介出版,读来仍不会感觉过时,仍让人津津乐道,让人口碑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经典。希望国内出版社可以更多引进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国内有一天也可以出现像松本清张这样的推理大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