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之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之歌读后感10篇

2018-08-30 04:4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之歌读后感10篇

  《生命之歌》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2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歌》读后感(一):爱 在无声中 死亡

  所有的故事似乎都被架构音乐艺术之上。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口吻,向读者讲述着他和音乐与音乐家之间的故事。而爱情仿佛成了小说的史歌,经久不衰,抑或说,小说总是离不开爱情。但,在这篇小说中,有着另人不解也让人叹息的爱情,在“我”的朋友歌剧才子,但性格孤僻 冷傲,只有“我”一个能称得上朋友的人)与“我”所爱慕之人(身在富足之家,谈吐举止无不显露出高贵优雅的名媛气质)的中间,悄无声息地酝酿着,然后发酵,后来却因为“氧气”的不足,让这段爱情腐烂、溃败。他们之间那种婚姻关系像是悬在了崖上,让深爱着的彼此恐惧,甚至窒息,其中更是充斥着至死也无法打破的沉默。沉默呵,沉默呵。他便在这沉默中,悄然死去,毫无征兆。带着他无法学会的爱,与始终没能“接受”的被爱。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人,能学会的最伟大的事就是爱与被爱吧——这建立在所有,人类活动上的元素

  《生命之歌》读后感(二):黑塞:艺术与爱情谱写生命之歌

  很久不读小说,却在黑塞这里折服。是的,黑塞的小说能让人读得虽快却想得久。整本小说从音乐描写开始,却在爱情与生命的意义的追问中达到高潮。开始的主角给人感觉主人公库恩自己,但后来(尤其是在莫德与盖特露德婚后)库恩似乎又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其挚友莫德与他原先的爱慕对象盖特露德成了主角,但到最后随着三角恋的结束,这个旁观者又重新回到了主角的身份上。艺术感,诗性,爱情与浪漫融合在这本著作中。展开了一群艺术家挣扎与爱情的苦汁,友情深沉画卷。莫德最终选择自杀不是一个冲动的选择,而是深思熟虑的,他与盖特露德的爱情失败带给他的撕裂的痛苦告诉他以自我生命走出绝望企图,以及依靠爱情拯救自身的渴望都失败了。如果理解了莫德与主人公最后一次交谈,就会明报,莫德绝不是仅仅因为爱情的失败而自杀的。实际上,莫德应该是对人生理解最深刻的一个角色。而莫德死前送给妻子的最后一盒花,或许是他愿意留在人间的唯一的圣洁痕迹,也是他希望打破人生本“空”的证明。(盖特露德正是因为深深地理解莫德,所以被那盒花所击倒在痛苦里。)

  主人公库恩曾思考过这样一段: “我的生活贫穷而又艰苦的,可是别人却认为我过得既丰富光彩。我觉得人生有如深沉而悲伤的夜,如果不是偶尔会出现闪电亮光,那是任谁也无法忍受的。闪电在那一瞬间所带来的光明能给予我们美好慰藉。几秒钟的光明就能失去那好几年的黑暗……也许是这个瞬间太过明亮了,人们会觉得其他的生活是那么的沉重、卑下和苦涩。……我不明白这些,也不习惯哲学式的思考。不过我知道,如果真有永恒幸福天国,那么一定是这个瞬间不受阻碍的持续。又如果这个永恒的幸福是从烦恼和痛苦的净化中得来的话,那么,任何烦恼和痛苦都不会大到非躲避不可。”

  关于莫德和盖特路德的爱情,正是产生在这种瞬间闪电的接合之中。他们正是这种在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中以淬炼出瞬间的闪光的一对。两人虽然相爱,却无法调和。莫德“不懂得如何接受开朗认真的生活”,而盖特路德作为妻子无法改变他,也无法同他一起感受这一切。他们共同在爱与自尊中挣扎,尽管在某些瞬间如此的接近和契合,却在彼此的悲梦中谁也无法拯救自己。“爱情就像谜一般,正是一个完美的人,尽管千挑万选,却还是挑上了使自己毁灭的人。”在他们的爱情中,明白了那种深爱,把对方当做精神支柱,却又无法触及的绝望,这似乎耗尽了盖特路德的体力,也让莫德从绝望中走出来的幻想最终破灭。他们在生命内在中是相互需要,或者本身就是一体的,却始终在撕裂和不完整中无法靠近另外一半。或者说,在人间里,这种“闪光”最终淹没在无法逃避又绵密不绝的烦恼和痛苦里。是一出理想破灭的悲剧

  在这里另外摘抄几段很有亲身感触的:

  “我再也无法分辨快乐和痛苦,两者是相通的,并且都令我痛苦,也都使我感到愉快。在内心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有一股力量安静超脱在外,它观察着,认识到光明和黑暗是姐妹休戚相关的。”这种辩证的思想火花在这位德国文学家笔下常常不经意流露

  然而主人公音乐家的身份以及其余主角所在的的艺术圈子的“设定”也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独特美学色彩。艺术家内心的纠结与迷醉跃然纸上,书中常常闪耀出艺术(音乐)对于生命本体的触摸,极富哲思。正是包含了一种尼采所言的狄奥尼索斯的精神。

  “任何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不幸的。当艺术家饥饿的时候,打开他的袋子,袋子里始终只是不能充饥的珍珠。”

  “当音乐摇撼我的灵魂时,我不需要任何语言便理解了一切,觉得一切生命的深处都是那样清澄调和,觉得自己明白了一切事物中都隐含了意义和美好的法则。” 但是,当面对爱情,主人公却极其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普通正常人,而不是被同情。“我也常想,只要能换取一条笔直的腿和轻快身材,就是要舍弃音乐与活在我心中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生命之歌》(《盖特露德》)终结在这样一段话里 “莫德说的不错,人上了年纪就会比青年时代更感到满足。尽管如此,但我并不想责备青年时代,因为青春有如一首光辉灿烂的歌,在所有的梦中回想着,比起现实来,在现在的青春曲调是更为清纯嘹亮的。”看起来极为普通,却是在莫德的死的沉思之后所发出的极具反差的一段独白。整本书就这样戛然而止

  大概黑塞这里所知的“青春”是由象征意味的,也是始终贯穿全书的,最高唱的一种精神。青春的感官享乐,所奋不顾身追求的爱情,正是抵抗命运之“空”的最有力武器,这正是能够面对无数偶然的捉弄,“在脆弱和无价值东西里,创造玩具,以及充满安慰善意歌曲”在必要时,人们能够彼此取暖,相互接近,相互爱慕,不屈不挠的凝视必然的痛苦。

  《生命之歌》读后感(三):《生命之歌》:生命的意义

  多年以前我不识赫尔曼.黑塞,后来我记住了他的一句名言: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无意中接触到这句话竟然有如醍醐灌顶功效,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坚守一生,这原本多么渴望而又不敢奢望的事啊,它却是内心的呼唤。彼时也是我初遇简书日子,它与它,让我找回了心底里想要的自己,于是我决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始书写。 之后读了黑塞的《悉达多》,我遇到了那个在漫漫人生路上永不停息地追求真我的佛陀悉达多。 正如黑塞在他的作品里所言:“人生中有无数的叉路,我们无数次选择,离开选择另一条的伙伴,最后抵达的地方也许只有自己,但这是跟随自己完成人生,自己的人生。”他的一生无不在践行他的初衷。 之后读了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清丽的文字中透着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精神。我想我是喜欢这位东方哲人的小说的,只是有种相见恨晚遗憾,难怪很多人都说黑塞的小说适合年轻人读,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一读黑塞。好在遇见他时我还不算太年老。 捧着《生命之歌》,读着“我”,一个恋爱中的少男,因一时粗心大意导致残疾后的那种孤独迷茫自卑心理,我仿佛看到了青春期的自己的影子,那样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我”比较不信的是后天的意外事故造成的跛脚给他带来了不少影响,他比一般的青春期的少年会更加敏感与孤僻。好在他还有他喜欢的音乐,意外没有让他完全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他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一边学拉小提琴一边在学习音乐创作。 后来“我”遇到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朋友,小有名气歌唱家莫德,两个内心孤独的人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虽然本性自私,不懂得顾及别人感受的莫德对“我”的残疾直言不讳,让“我”十分难堪。可是莫德对我在作曲才华上的赏识,以及全力支持让“我”和他保持着长久友谊。 直到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她,美丽温柔聪慧,同样酷爱音乐的葛特露德,让“我”库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是她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爱情,可是她却不爱他,只想和他保持纯粹的友谊品德高尚的“我”始终没有去破坏这份珍贵的友情。因为库恩的一部歌剧的需要把莫德,这个让多少女人沦丧的魅力十足的男子介绍给了葛特露德。没想到葛特露德和其他女子一样,爱上了莫德,更想到的是莫德同样爱着她。 在无意中得知自己爱慕的女子和自己的好朋友相恋时,库德听到了死神召唤,他决定在孤独中死去。好在家里的一封电报唤醒了他。自杀未遂的他再次回到故乡陪伴生病中的父亲。 与父亲的交谈,让这个迷茫中的少年懂得了爱与责任,学会了成长。 父亲告诉他,“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 自杀未遂的库恩终于走向了成长之路。他找曾经老师交谈,从他那里吸取人生的经验。他和剧团里那个阳光开朗小提琴手做好朋友,从他那里学习做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但是他的朋友莫德却还始终停留在父亲口中的自私自利的青年时代,不与人交流也同样不接受别人给予他的善意的提醒,他依然我行我素。身为人夫的他依然不懂得如何与亲人相处。他那么爱他的妻子,却又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她,爱她却又伤她。以致她逃离他的牢笼回到了自己父亲身边。 库恩目睹他们的不信却无能为力,始终与他们保持着纯粹的友谊。 库恩的父亲因病去世后,他开始尝试着去关心照顾他那个曾经不理解他,和他有着隔阂母亲经过一番努力他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给了母亲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 莫德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抑郁成疾,选择了自杀。 而那个曾经想死却没有死成的库恩成为了真正的音乐家。 原本是一个烂俗的三角恋言情小说剧情,可是在黑塞笔下却成经典文学小说。他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一个不幸少年的心灵之路,一路的探寻,直至遇见那个真实的自己,一路的求索,直到明白生的意义。 有人说,“黑塞是全世界年轻人的朋友。”他最懂年轻时的迷茫与彷徨,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年少叛逆的他有过太多的抗争与努力,从神学院退学,从高等学院退学,当过钟楼工厂学徒,18岁时在书店当学徒,从此与文学结缘,最终才成为了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于1877年7月2日(那么幸运凑巧卡夫卡的生日是7月3号,我的生日也是7月3号)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这一生目睹了全人类苦难,而自身又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他,无不怀着最悲悯的心在书写孤独、漂泊和思念。 有读者说:“哪怕黑塞的文笔一般,但他可能是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剖析做出最深理解的一个家伙。而且他不仅去学,去看,他还实实在在的和自己作斗争。黑塞的写作史,是他用自我和理智进行斗争的一部历史。” 他把他一生的探寻都转化成了文字,一一奉献给全世界的年轻人。读他的文字不一定能得到教科书般的指点迷津,但是至少可以给予我们太多的关于人的思考。 我想,生而为人,确实挺不容易的,但也是很幸运的!

  《生命之歌》读后感(四):注视灵魂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部回忆录,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在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虽然他们彼此了解,彼此熟知,但仍是孤独的。库恩是孤独的,它不仅孤独,而且因跛脚而自卑,但他与莫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通过音乐摆脱痛苦从而获得新生。而莫德的孤独更多的是自我毁灭性的,他深陷于巨大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不是通过音乐而是靠女色酗酒来摆脱孤独,最终导致他英年早逝。葛特露德也同样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和莫德结婚后。他们是才子佳人,有着共同的爱好―歌唱,并且深深的爱着彼此,但他们互相是不了解的,在感情方面都是幼稚而自私的,不知道如何经营婚姻,只是一味地逃避痛苦,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会站到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库恩的母亲和雪妮蓓尔也是孤独的,雪妮蓓尔小姐过于专制事事都要听她的,自以为是,对别人冷眼想看,这样的人终归会被人冷落的。库恩的母亲自从他父亲去世后也陷入了孤独,不管是和库恩还是和她的女伴雪妮蓓尔小姐在一起都感到莫大的痛苦,事实是并不是每个孤独的灵魂都需要陪伴的,与其与他人在一起相互折磨不如自在独行。布丽姬苔也是孤独的,她与库恩同样热爱着音乐,她倾慕于库恩的才华,欣羡于葛特露德的美貌,她对库恩就向库恩对葛特露德一样,都是单相思,彼此都知道但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对方的爱。 库恩其实一直都在成长的,虽然曾经的年少气盛导致他跛脚从而更加自卑,他觉得别人对他的好都是出于同情而非爱,因此他在感情上始终是被动的,最后导致葛特露德只把他当朋友而不是恋人,不过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是他创作的源泉,最终使他成为作曲家。在情感方面,库恩从从迷于美貌,到不为美所惑再到倾慕于一人的才华,得不到也不刻意去寻求,静静做自己,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这一路上,还有父亲、洛耶老师、莫德和库恩谈话时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他们都是库恩的导师,虽然有些事情只有在经历后才会明白,但至少他们曾探寻过。库恩身边的每个人就像是一面镜子,在照见自己的影子的同时,通过他人的性格预见各自命运,从而成长自我。 库恩的青年时代虽然是灰色调的,但却也是可歌可泣的,这其中有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忠贞,对友情的渴求,对音乐的探索,对生命的探寻,虽然有孤独,有失落,有痛苦但也有快乐,有成功,有新生,这不就是生命的乐章吗,时因痛苦而显低沉,时因痛苦而变高亢,正如作者在最后所说的,青春有如一首光辉灿烂的歌,在所有的梦中回响着,比起现实来,现在的青春曲调是更为清纯而嘹亮的。 整部小说没有展现什么广阔的时代背景,而是通过同是热爱音乐的几个人的命运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幸福人生的追求,不管结局如何,都要勇敢的面对挑战,学会从痛苦中获得新生。最后摘几个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共勉:

  1.痛苦与快乐来自同一源泉,是同一个力量在运作,写成音乐也是同一个拍子。而且两边都不能欠缺美的要素。

  2.我总是这样愚蠢的想着。如果有人真的肯要求我,肯理解我,我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去奉献给对方。音乐不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法则吗?地球和星星不是在和谐的运转着吗?我不是必得永远的处于孤独,然后去寻找能与我的孤独本质发出美丽的谐音的人吗?

  3.就想清晨的旅人一般,纵身在黎明的碧空与清澄的草地上,到了浑然忘我的境地。

  4.年轻人基于利己主义和独立的感情,一旦愿望不能获得满足就回放弃生命。相反的,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与别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人,就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望而走上那条路。

  5.我觉得人生有如深沉而悲伤的夜,如果不是偶尔会出现闪电的亮光,那是任谁也无法忍受的。闪电在那一瞬间所带来的光明,能给予我们无限美好的慰籍。几秒钟的光明就能拭去那好几年的黑暗。

  6.爱情就像谜一般,是很难说清楚的。最令人遗憾的是所谓的红颜薄命。正是一个完美的人,尽管千挑万选,却还是挑上了让自己毁灭的人。

  7.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心远离生活,但可以塑造我们的心去超越偶然,从而不屈不挠的去凝视痛苦。

  《生命之歌》读后感(五):赫尔曼·黑塞:永恒与轮回——生命之歌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毀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德米米安:彷徨少年时》

  《乡愁》与《生命之歌》(又译《彼得卡门青》与《盖特露德》)这两本书是黑塞早期的作品,是两支青春之歌。比起悉达多的求道,彼得卡门青与库恩更像是远离人群的我们——迷茫、无助、绝望与孤独,千百次在轮回中折返。他们无法像纳尔齐斯、德米安般有着睿智且坚定的自我,也不似歌尔德蒙那般彻底放纵,最后刹那间明彻。

  即便这两本书的主人公在纠葛中反复,他们也逐渐感知到了像是必须接纳什么,创造些什么,得以在瞬息万変的无常中寻求永恒的一刹那。而对永恒的追求则是黑塞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生命之歌》中,库恩为爱情而跛足后,独自一人在山间居住。来自山林的美或光明,使他无法分清痛苦与欢乐,或许二者都都是痛苦的,在这样的心灵风暴中,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奏鸣曲。这首协奏曲痛苦绝望的表达如同他的歌词:

  每当南风吹拂, 就传来隆隆雪崩之声, 令人胆战心惊, 这难道是上帝的意旨? 我不与任何人交谈, 独自漂泊人间, 浪迹异地, 这难道是上帝的安排? 眼看我心焦, 那就是上帝吗? 若没有崇高的上帝, 人又怎样能生存?

  若将歌词对应库恩当时的雪橇事件,这只是少年时期库恩的一次经历,瞬息即逝。可当库恩以小提琴曲、歌词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由莫德歌唱时,此作品已脱离了原作者而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它诞生于无常,却被记录在永恒中,即便后来库恩有了新的生活、莫德遭遇不幸,这曲,仍然以永恒的状态位立于时间之外。永恒是一种神的姿态,是阿布拉克萨斯是阿特曼,是最本质的自我,是毁灭一切后所达到的自我。

  年青人对于孤独与死亡的体验像是一种"时代病",其实已然突破了时代,是存在与人身上永恒的不谐和。《生命之歌》中,拥有信仰的老师和库恩的父亲以相同的观点说教一一年青人的利己主义与年老人的利他主义才使得痛苦与快乐截然两面。于是,若要冲破孤独与死亡则需要去爱人,可笑的是库恩与彼得卡门青分别向母亲和父亲表示爱意,却最终以失败告终。以求得内心平和为目的的爱人主义是要破产的,悉达多最终也爱人,爱世人,但他是先爱人,才获得心灵的安宁。莫德认为将年青人的绝望、孤独甚至是自毁看作是精神上的疾病并刻意要求去治疗,就好比试图唤醒正在屋顶上的梦游症患者,无疑是置人于死亡。

  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人本质上是在走向一条通往自我的道路,却也可能是一条自毁之路。鲍勃迪伦在歌中唱到“But for the sky there are no fences facing.若非为了蓝天,也不会有围墙阻挡”,恰如凤凰涅槃,只有毁灭,才得以自由。这些年青人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们是诗人、作曲家、漫画家,可这样的艺术家却被视为弱者,他们得不到常人拥有的快乐,永远处于上下求索中,往返于命运的轮回,一切流动的事物都不属于他们,还未开口,便已失恋。卡门青的三次恋爱,最终都变为柏拉图之恋。而在生命中占据分量的友情呢,欢乐的时光如此短暂,挚友的离世成为了永恒,这样的年青人被上帝之手戏弄着,陷入迷茫无助。另一种孤独的年青人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的叶藏,他是个生来就对人世充满恐惧,“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在这种恐惧的笼罩下不得不将自己扭曲为一个“正常人”,这样的失败者在追求自我的同时燃烧自我,毁灭自我。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而要突破这种懦弱回归,人必须选择一条通向自我的路。悉达多如果按照沙门的方式、按照皈依佛陀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是在以一种逃避自我的方式所获得的,首先沙门的方式无异于纵情声色,磨灭自我,与成为欲望的奴隶相似,即成为无欲的奴隶,他渴望以无欲为手段达成某种追求的目的,这便是对人的理性的的亳不尊重,我是指,当然,如果你沉迷欲望,是发自内心无痛苦的,那正是顺从你的内心,你不必挣扎,像玛利亚那般,我和荒原狼都会去尊敬你们的。即便这里可以深入挖掘出某些压根没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人只是跟随当下的潮流、时代的观念、欲望的刺激去顺从,大多数都是一些混沌之人。而追随佛陀,悉达多认为佛陀的教义是有缺陷的,最重要的在于佛陀的教义中并未有明确的佛陀如何摆脱这一切的方式,这种导师式方式割断了自我,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条通往自我的路,像纳尔齐斯的父性与歌尔德蒙的母性般,最终殊途同归。

  孤独与死亡是人类的母题,也是时代的母题,却在如今的娱乐至死年代消失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仅仅被月之暗面遮蔽了?“ Everythingunder the sun is in tune but the sun is eclipsedby the moon.”在痛苦与欢乐的轮回中,时间消失了,孤独与死亡却永不会消失。

  “回到家里,我已累得精疲力竭,可是,当我晚上把那些画页往夹子里放时,我几乎悲伤地看到,我所能够记录下来和保留下来的是多么丑陋。”一一黑塞

  《生命之歌》读后感(六):如果只看《内容简介》会被坑

  买书的时候习惯会先看 书名

  于是曾经被自以为独特的书名坑过 比如《质数的孤独》

  而在一系列纪念黑塞的丛书中找一本

  便不能只看书名了 不然就会被《流浪者之歌》吸引

  这次看的则是简介

  早年名不见经传 默默地念着教会学校

  后因一本 《乡愁》而成名

  从来都会刻意避开名作而买书

  于是屏蔽掉了这本

  在诸多的成名作中 生命之歌 并未被提及 而只是贴上了‘追求幸福’了标签

  鉴于诺贝尔奖以‘宏大深刻’为主旨

  ‘追求幸福’从刻度上来说 必然不及刀刀见血的著作深

  但是看起来应该会轻松吧

  不过下一本想看的就是玻璃球了 那是后话

  内容简介怎么说呢

  就像一个能够随处套用的公式,总结其大意则为

  xxx身残志坚

  这种句式可以用的人是在太多了 比如司马迁 比如贝多芬 比如霍金

  自然而然地回到了高考时代……

  然而

  这并不是一本励志小说吧

  像是一种浓缩,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以简单、必然的方式呈现:

  年轻时的冲动和不可一世

  被现实冷冷拍打下来的骄傲

  峰回路转的事业

  亲密有间的朋友 当然不是生死之交 而是最常见的需要互相迁就 甚至要睁只眼闭只眼才可与之相处的 朋友

  爱上的人爱上别人

  出于责任和自利目的的处理琐事

  亲人和爱人的生离死别

  只是生命

  ‘之歌’或许是因为主人公的音乐身份 又或者这样的生命已经如歌

  库恩之所以活着并不是因为‘有顽强的意志力’ (真是……无语)

  只是一种本能而已

  如果一个人会因为这些‘挫折’而死

  那就太轻薄了 书名就叫生命之鸿毛了

  那些曾经以为无法逾越的痛苦 只是千千万万人都会经历的共同体验

  那种‘我是孤独的,任何人都与我无关,任何人都不了解我’的妄想 何尝没有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要让自己‘满足地活下去’就是‘要为别人而活’,以及‘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

  或许之所以觉得这些话很有共鸣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

  毕竟 人生来自私 要真真做到 还有很多路要走

  《生命之歌》读后感(七):人生不过是一条孤独的路

  黑塞的书是我在十八岁生日的时候一个同学送的。《在轮下》、《漂泊的灵魂》和《生命之歌》。其实在高三的时候我有在闲暇时间看一点,不过也只看了前两本的部分,并没有坚持看完。到了大学,现在已是大一下学期,才终于坚持起来,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

  前几天看完了这本书。讲道理每本书前都有关于黑塞的简介,关于他的生命历程,以及一些可能算是书评,也算是摘要的文字。我可能对黑塞有了一点自己的印象,却也不是很清晰。因为,我想我还是不太懂他,对他的作品更是一知半解。

  库恩为了爱情不幸摔断了腿,爱音乐也曾经厌恶他,后来把自己的爱情给了一个女人,而她却嫁给了库恩难得的挚友。纵然最后两人未有美满结局。

  幸或不幸?

  我不知为何,对黑塞的生平总是有一种迷离的感觉。就像是高中学有机的时候,全然不懂了很长一段时间,却忽然有一天恍然大悟。

  可能库恩是黑塞的某种影子,又是黑塞影子的具象化。他喜欢音乐,不相信爱情,不拥有爱情,却也在某个细胞,某根神经里,热切的渴望爱情。

  他的作品逐渐扬名,事业上获得成功。

  可是他的一生,是否有点孤独。

  孤单的路总是自己走,虽然有时会有一段路,不那么孤单。

  人生啊,终究不过是一段孤单的旅行。

  《生命之歌》读后感(八):如果只看《内容简介》会被坑

  买书的时候习惯会先看 书名

  于是曾经被自以为独特的书名坑过 比如《质数的孤独》

  而在一系列纪念黑塞的丛书中找一本

  便不能只看书名了 不然就会被《流浪者之歌》吸引

  这次看的则是简介

  早年名不见经传 默默地念着教会学校

  后因一本 《乡愁》而成名

  从来都会刻意避开名作而买书

  于是屏蔽掉了这本

  在诸多的成名作中 生命之歌 并未被提及 而只是贴上了‘追求幸福’了标签

  鉴于诺贝尔奖以‘宏大深刻’为主旨

  ‘追求幸福’从刻度上来说 必然不及刀刀见血的著作深

  但是看起来应该会轻松吧

  不过下一本想看的就是玻璃球了 那是后话

  内容简介怎么说呢

  就像一个能够随处套用的公式,总结其大意则为

  xxx身残志坚

  这种句式可以用的人是在太多了 比如司马迁 比如贝多芬 比如霍金

  自然而然地回到了高考时代……

  然而

  这并不是一本励志小说吧

  像是一种浓缩,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以简单、必然的方式呈现:

  年轻时的冲动和不可一世

  被现实冷冷拍打下来的骄傲

  峰回路转的事业

  亲密有间的朋友 当然不是生死之交 而是最常见的需要互相迁就 甚至要睁只眼闭只眼才可与之相处的 朋友

  爱上的人爱上别人

  出于责任和自利目的的处理琐事

  亲人和爱人的生离死别

  只是生命

  ‘之歌’或许是因为主人公的音乐身份 又或者这样的生命已经如歌

  库恩之所以活着并不是因为‘有顽强的意志力’ (真是……无语)

  只是一种本能而已

  如果一个人会因为这些‘挫折’而死

  那就太轻薄了 书名就叫生命之鸿毛了

  那些曾经以为无法逾越的痛苦 只是千千万万人都会经历的共同体验

  那种‘我是孤独的,任何人都与我无关,任何人都不了解我’的妄想 何尝没有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要让自己‘满足地活下去’就是‘要为别人而活’,以及‘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

  或许之所以觉得这些话很有共鸣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

  毕竟 人生来自私 要真真做到 还有很多路要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生命之歌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