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7 03:5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是一本由龚选舞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一):感觉书中的内容没有想象丰富

  1、书中最大的篇幅讲的是抗日胜利后,国府对汉奸审判占得比例太多了,当然这么详细信息,也不错

  2、书中对美庐的描述感觉不错,特别是这座房子还是宋美龄自己腰包老外手中买到的

  3、文章的后半部分,对国府垮台的三个原因中的两个有描述描述--金融腐败;学潮闹的。

  当然,笔者那个时候刚到报社不久,作为新鲜人,掌握的信息相对讲还是有限的。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二):客观观察

  内容感觉并不丰富,但是其中许多作者亲身经历,可以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一个视角,还是非常值得一阅。作者长期担任中央日报记者,但是并没有为国民党政府文过饰非,贵在真实平易。

  关于审判汉奸的内容,有些显然是资料搜集来的,价值不是很大,当然对阅读而言,这些内容确实也很有必要。一些作者的亲身经历才是本书真正的亮点

  不过作者当时毕竟是一个小记者而已,感觉视角上还是属于比较有局限的。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三):一个又一个的汉奸

  一个又一个的汉奸

  一个都不认识

  有点无聊

  想到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他真是很无聊,觉得这个书很有意思

  书中的一些看法观点,我这么不醒目的,都觉得带有某种色彩,没啥意思

  2013.2.28

  今天继续阅读,汉奸这一大部门,终于看到了最后一个,周佛海。

  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喜欢带色彩的东西骨子偏执的找公平,在找正义

  剩下的翻翻看好了。

  2013.3.1

  还是把剩下的耐心看完。不喜欢手法

  结束

  2013.3.5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四):《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即将出版,现征集书友撰写书评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即将出版,现征集书友撰写书评,选中书友可提前获赠新书先睹为快!并可以撰写书评参加评选,获选者可以获得出版社奖品,并可以随后续的新版发行!亲!写不出书来,写个好的书评也可以出版吆!赶快报名吧!http://t.cn/zWWylEn

  一九四六年,即民国三十五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民党人自信满满,大有中兴之志,金陵亦一片纸醉金迷。当是时也,又有谁能想到,短短三年之后,一切繁华过眼烟云——百万雄师过大江,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段历史遽变,海峡两岸曾有无数学反思其因,但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往往『史识』先于『史实』,在考察历史事件前,已为自己戴上有色眼镜

  在这种情况下,《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的出版便有着特别的意义

  作者龚选舞,系《中央日报》资深记者,亲身经历政权更迭前夜南京国民政府的天堂末路,对于这段经历,有着真实可靠回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够跳出立场的窠臼,以一位新闻人的独立视角进行客观叙述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五):修身齐家方能治天下---龚选舞眼中的国府垮台原因

  龚选舞,资深记者,新闻界的前辈笔耕不辍媒体老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民国的繁华落尽,目睹了国民党人的中兴之志,叹息过金陵的纸醉金迷,也亲证了新中国成立艰辛波澜,在回顾历史之中,既以资深新闻人的独立客观,再现过往历史细节,也以独到角度视野,开启个人讲述鲜明特色。在《龚选舞回忆录: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一书中,楔子一章讲述阴错阳差进入新闻业。这里有段趣事,考高中时,原本因无自信,每间能考的都去考了,结果全都考上了。于是选择了全部公费的省立高级工业学校准备以后做技师。没想到同乡师兄,硬是把他绑到省立成都中学读高中,为了和师兄一起,选了文科组。精通应试之道,选科又这般,真是任性有才啊。到了毕业时,考了食宿全免费的政校,读法制专业,后作为法政毕业生分配工作前,顺手填上一家报馆,结果分去了南京戏的《中央日报》。真是意外偶然,再加巧合,从此走上了新闻记者行业

  第一部夏都庐山,讲述与庐山的三段缘。一是1946年8月,飞抵权力的临时中枢进行高端采访。二是,1947年再度至庐山,结缘夫人。三是1993年,回中国大陆时,偕妻重游。第一次,还年轻花了大半月薪水抬上的山,第二次则是坚持步行,访名瀑名潭,第三次则已通汽车,直达金顶。

  在龚老的回忆里,讲述了专为老蒋“御览”的庐山版《中央日报》的一些幕后事。以前在南京或陪都重庆时,当地官员要求坏事免谈、至少少谈,好事则多说,最好详言,希望“笔下超生”,但是在“御览”的庐山版这里行不通社长换了不少负责人,很多编辑干不长。原因不外乎,大BOSS认为该刊未刊,不该登的登了,或者有各种排版,校对的过失等等。处罚也相当严格,央社社长、宣传主管或者处分,或者关进牢房。蒋老7.16上庐山到9.22日下山,《中央日报》庐山版亦告中止。

  第二部汉奸大审则是沿着法律、立法司法的采访路线,听审汉奸的一些往事。主要是军统局各种逮捕汉奸的工作。像政治犯陈公博,汪精卫,丁默邨,李士群,殷汝耕,缪斌,温宗尧、罗军强、周佛海等。简直群奸齐亮相,首恶有由头。至于周二周作人先生的一段公案,则是叹息原本是多变,疏懒又冲淡闲适性子,何至于此呢。

  第三部南京再见,则是46-47年的南京市情。像孔宋贪墨套汇巨案等,看这两位一口气低价套走国家总额高达88%的外汇,真是心肠狠辣。如今那些一贪上忆的贪官们与之也有得一拼。

  作者分析,在中共延安蓬勃发展时,国民党政上下却仍是歌舞升平,毫无忧患之心,不知民间疾苦而失了民心。再加上经济问题、中共原因以及汹涌的学潮,国民政府最终走向垮台的命运。这些观点直接而明晰展示了一名报业人员敏感和独到。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六):报人的历史修订本

  报人的历史修订本

  新闻与历史的共通点在于以秉承“客观与真实”为第一要义。难怪乎董桥先生曾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老报人龚选舞先生的回忆录《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以新闻人的敏锐,站在时代见证者的角度,为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段直转直下,波云诡谲的历史写下自己的注脚。

  全书架构很像章回体小说,龚先生的讲述既有职业报人的简约干净;又因其受过法学专业训练,讲述又极有条理。更难得的是,龚先生的文字读来,文言典雅白话通俗兼备,实在是美的享受。总之,我这个懒人读到此书,毫不费力地,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

  全书分为:楔子,第一部:夏都庐山;第二部:汉奸大审;第三部:南京再见。

  为了不透露过多书中内容,仅几笔带过。

  楔子中,龚先生谈了自己如何“偶然中透着必然”地选择了新闻这条道路,实在令人感慨,有时候太过于追求的,往往得不到,而顺其自然总会柳暗花明成功不经意间如约而至。夏都庐山中,龚先生回忆了《中央日报》在庐山办报的往事,马歇尔夫妇与蒋介石夫妇的“深情厚谊”。印象较深的是:龚先生在庐山常驻报道时,曾经两次在庐山上面偶遇当时位高权重的“蒋主席”,场面尽管尴尬,蒋主席却也并不在意。该细节一方面透露出蒋公较和蔼一面,让人很难把他和独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体现记者当时地位之高,间接说明了那时的新闻环境宽松。而汉奸大审之部,是全书最值得玩味的部分。周作人、丁默邨、殷汝耕、缪斌、温宗尧、罗军强、周佛海等,“汉奸”的臭名都相同,但各有各的背景故事。龚先生从细节着眼,不断兜售猛料,罗军强与李士群之间汉奸狗咬狗的内幕;丁默邨审判期间,押解途中失踪六小时,最后安然回到监狱离奇故事;民众观看审判时的情形等。从群奸亮相里,可以窥探当时司法之状况。唯一令人不解之处在于:一个“独裁”政府居然能够“司法独立”,到底是假“独裁”还是假“司法”,只能看官们自己判断。第三部分,龚先生分析国府垮台缘自“三垮其至”—— 被经济拖垮,被共军打垮,被学潮闹垮。并没有谈及所谓民心相背一类的问题,在主流史观之外,可谓见解独到。

  本书适合以下几类人阅读:长期被主流史观禁锢者;对国民党大牛掌故有兴趣者;初出茅庐的新闻小子以及像我一样的懒人。

  本书是本大书,却又拿得起放得下,举重若轻

  新浪微博 @四壁雪延龄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七):晶报:重返消逝的新闻现场

  王淼

  从一九四五年的抗战胜利,中国社会一切有若日丽中天、光明一片,到一九四九年形势急转直下,乃至神州巨变江山易色,短短的四年时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最为万般莫测、诡谲多变的日子。对于这段日子,我们听到的多是一面之词,亦即作为战胜者一方的大陆主流历史学家论述,却很少能够了解同样亲历了“国府垮台”的溃败者一方的真实感想和看法。前《中央日报》记者龚选舞先生的回忆录《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所取的虽然只是个人视角,却以一位记者敏锐和细腻文笔,再现了一个政权垮台前的种种,还原了六十多年前的新闻现场,让我们看到平时绝难看到的历史细节。

  正如前《中国时报》主笔林博文先生所言:“不论中外,任何一个大转折的时代,都会出现一批光彩照人的新闻工作者,为苍生做见证,为历史留纪录。”龚选舞先生身逢大转折的时代,他虽然是无意间闯进新闻界,且骤然接触到政治圈,却秉持一位新闻工作者公平与正义的良知信念,真实记录了国民政府还都、审判汉奸、制宪国民大会、国共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龚先生笔下,你能够感受到战后美国式民主思想的输入与国内民主党派的壮大,所带来的昙花一现自由氛围,也能够进而反思一个政权从“当年气焰掀天转”,到“如今逃奔亦可怜”的深刻原因。若龚先生所说的,国民政府之所以在短短的四年间便由盛转衰,再由衰而被迫撤出大陆,主要是由于同时遭逢了三垮——被经济拖垮,被共军打垮,被学潮闹垮。所谓“三垮齐至,怎么不垮。”然而,“三垮齐至”毕竟已属结果之一部,究其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已然丧失了人心,也同样是因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付出惨痛代价

  读龚先生的文字,其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固然令人过目难忘,但比较而言,我个人更感兴趣的还是那些闪烁着人性微光珍贵细节。比较典型的当然是龚先生笔下的汉奸大审,且不说其间披露的公私请托、双管齐下的种种内幕,足以令人瞠目结舌,而龚先生所亲眼目睹大小群奸的百态窘状,更是让人眼界大开。诸如缪斌因牵涉盟国的违约嫌疑,终被拿来开刀祭旗,成为群奸中受死的第一人;隐居苏州的梁鸿志因宠妾回沪取宝,被人跟踪,终于被执;一度有机警狠毒之称的大特务丁默邨,实际上却是一个胆小无比的病夫……龚先生对周作人的观察与描述可谓尤其详细,他眼中的周氏“对失足落水一事,不仅毫无悔意,对国家正当处置也多有怨怼。”他分析周氏的冷漠孤傲,其实并非真正的冲淡闲适,因其从小多变疏懒,便不是一个坚忍不拔人物,所以一旦遇到环境变迁遭遇不佳,“孤零零、冷清清的周作人便不免动摇了”。即凭此论,龚先生虽然不是周作人的研究专家,却又远非一般周氏研究专家可以相提并论了。

  另外,龚先生在回顾彼时引人注目的重大新闻之余,还时常有意无意地荡开笔触,讲述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闲适话题。比如,他写及在夏都庐山采访国府政要,会追溯庐山史志和牯岭别墅群的形成过程,对自己登山时乘坐过的滑竿价格,也会很认真地记录下来,可知当时虽是公差,但所乘坐的交通工具,还是需要自掏腰包的。他写及当时记者“一出差到了外地,地方官就把我们待若上宾,消极地希望我们‘笔下超生’,积极地更盼我们‘上天多言好事’。”可知彼时新闻之受社会重视和记者无冕之王的力量。他写及公审巨奸周佛海,听审者多是“借为周某欢呼捧场之举,来表现对于胜利还都的重庆客的极端不满”,与之相关的时局变迁,从中当更不难窥见一斑。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八):读龚选舞回忆录,看老爷子当年实习经历有感。

  读龚选舞回忆录,看老爷子当年实习经历有感。

  好像是在自己大学豆瓣小组看到的法星社的帖子,然后一路追踪到新浪微博,随手转了一个抽奖贴就被选中了。说来也是奇怪,自从中了书以后一直以来消耗一空的rp似乎又开始恢复到了曾经的巅峰状态:时不时的就又中了什么小东西,被鄙视拒绝无数次的实习也以我最无法想象的方式降临到了我头上。 之前按部就班的阅读计划也随之打乱,每天早六点到晚七点下班,偶尔加班至晚上十点,还有导师的学术任务要deal,陈烨君安排的书评写作简直无从谈起。想着日益逼近的截稿日期,自己还在慢吞吞的公交车上陪着周佛海夫人在蒋先生面前跪着默默流泪求情,读完似乎成为了不可能的任务。看到法新社的微博又有了新的书籍推出了,捂着脸跑去转了一个希望还能中,没料到陈烨君屈尊纡贵给我回复留言,希望不才能尽快上交书评,更表示愿意以新书相赠。陈烨君每日学业繁忙私事处理尚有所不及,还能费心记得我一个网上的小人物没交书评,处事的认真细致可见一斑,也让我对烨君有捉摸不透之感。通过网络,感觉陈烨君是一个有点八字眉毛的普通金陵男生一枚,经常上传几张上半身的对比裸照,似乎热心于减肥和增肥的弹性效果对比。偶尔会披着一条我也想要的白蓝色围巾试试效果耍帅,万圣节的时候还会用小棒子来逗乐一下。这样一个挺有生活情趣的人何故会致力于运营一个看起来挺给自己惹麻烦的网站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经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狗仔魂深深的燃烧了起来(捂脸)。

  好了,不讲这些琐事了。进入正题。

  这次拿到这本书,前面读的挺细致,可惜到后来完全没有了时间。只能粗略的翻看。从内容上来看,觉得可以算作三个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作者回忆起当年的青涩时期,在那时,因为种种的因缘际会,最终导致作者能够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记者身份来见证之后的一段历史,有些时刻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往往牵动了人生的大局。比如作者本来打算报考政法,却因为一时气盛选择了新闻学。又比如作者甚至打算放弃进入高中,还是同门辛苦寻找强迫之下才进。如果有哪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出现差错,作者的职业生涯都会完全不同。回想起自己过去很多时候,也有过这种节点,在当时根本无从察觉,只有现在回忆的时候才有模糊的感觉,有没能把握机会的懊恼,也有自己苦苦煎熬终于出头的快乐。对于人生,总是希望能够好上加好,奈何性格,能力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自己又狠不下心去磨练一番,有些东西自然是超出我的掌控范围。就像最近正在进行的实习工作,自己暴露出了很多的缺点,有些可以马上就改变,还有些,就开始跟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起了冲突,这样的问题就让自己很为难,一来改变性格的难度非常大,二来这种改变的过程也是让人痛苦不堪。即使强行别过来了,一个不留神还是会旧病复发。看着龚老爷子第一个部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我一直期望成为的人:在报社对同事有求必应,以至于成为了一个同事都离不开的人,

  在实习中,自己也想成为这样一个人,总是傻呵呵的给自己担很多事情去做,哪怕是别人偷懒丢给自己的,按照励志剧或者鸡汤故事的情节,这样的人会在开始被人当成傻子,在结尾默不作声的成为最优秀的人。但是实习才到第二周,自己就觉得越来越难以坚持了。看着书里面龚老先生举重若轻的描述,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自处。除了面临工作上的困难,还要跟自己的劣根性作斗争,以一敌二的精神负担非常的沉重。这时候,翻开书,不看汉奸大审,不看金陵浮华,就看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工作单位如何挥洒青春挥洒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这背后蕴含的意志和智慧,也可以让正处在实习适应期的自己好好学习。

  有时候,会很心急,觉得无法达到领导的期望,有时候,会很沮丧,觉得自己的缺点背后代表的性格无法改变。这是我的第一份实习,实习单位的地位对我而言等同于龚老爷子直接进入的中央报社。同事之间,上下属之间,究竟如何相处?这都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回味着龚老爷子的经历,试着努力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九):在重建处坍塌

  在重建处坍塌

  ——读龚选舞的《一九四九年国府垮台前夕》

  ■禾刀

  194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龚选舞阴差阳错地成为中央日报的一名记者。本书中,龚选舞看似书写众多亲历的历史大事件,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民国政府陨落的历史轨迹。

  1945年8月14日,日本终战投降,蒋介石的声望跃至历史顶点。国民党政府以胜利者姿态还都南京,然而,后抗战时代,沦陷区与封锁区思潮的融合与对立,国府传统积弊的蔓延与涤荡,各种势力的角逐与整合……所有一切均表明,抗战结束,并不表明民国政府必然的革故鼎新。

  很显然,对汉奸的世纪大审判在龚选舞的新闻事业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什么比助纣为虐的奸徒更令人痛恨。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巴黎,紧随其后,惩处法奸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诉求”。于是,那些曾经有过通敌行为的妇女被剃了光头,更多法奸则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审判。

  龚选舞呈现的历史真相,与我们的想象有着千壤之别。当看到日本颓相始露,周佛海、罗君强、马骥良、杨惺华等大汉奸又迫不及待地同重庆的戴笠暗通款曲。抗战胜利伊始,这些人甚至曾被戴笠用飞机接到重庆,原本以为即便无大功,也不至送上断头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久戴笠坠机身亡,周佛海仰天哀叹:“我也完了”。

  此书中的许多信息颇耐人寻味。曾出任汪伪立法院副院长的缪斌,自称曾受重庆命令,赴日谋和,并与日本首相小矶国昭等进行谈判。费解的是,一开始缪某确实未受法办,但不久便被押往南京,最终判死处决。后有媒体透露,“由于美军无意间在日本档案中翻出缪某不久前携往日本的所谓‘和平条件’。原来,在当年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的开罗巨头会中,原有任何盟国不得与日本单独谋和的决定”。

  此说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8月版)一书中亦有涉及。

  抗战后期,为争取罗斯福的更多援助和支持,蒋介石至少想给罗斯福以某种假象,即倘若美国不能履行援助诺言,那么在艰难中求生的重庆很可能被迫倒向日本。缪某是否曾担当过此角色尚不可知,但重庆把玩骑墙的玩火之举,显然有越是非界限之嫌。同样作为大汉奸的周佛海,最终居然在蒋介石的两度亲自介入下免死,这或侧面证明蒋介石内心确可能存有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对于汉奸的结局,很多人早就料知结果。也尽管当时的法庭还未真正适应现场辩论的审判文明,习惯于照本宣科,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法庭并非走过场的虚把式。如殷汝耕“延聘章士钊、叶在杭与张文伯三位大律师”为其辩护,三位大律师也确曾从《惩治汉奸条件》实施日期中找到法律依据纰漏。在温宗尧到底七十九还是八十岁的问题上,检察官与法官有过激烈交锋。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明知蒋介石暗中为周佛海免死说情,但法庭坚持原有死刑判决而不让,直到蒋介石不惜自损声威地出面颁布减刑令。

  蒋介石挽救周佛海性命的目的达到了,可法律的声望就此滑坡,社会公信力由此沦丧。法律是一个社会公信力的底线,当这一底线被权力随意蹂躏,损害的除了法律,还有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支柱。

  其实,丧失公信力的不仅仅只有法律的尊严。在审判周佛海环节,龚选舞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审判周时,“法庭内外万头攒动”,然而,许多人并非是来看周佛海如何受到历史的审判,而是为周佛海欢呼。之所以出现这种悖绝民族大义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重庆还都南京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歧视沦陷区的民众,比如规定以中储券二百元兑换法币一元,而实际估值仅为二十八比一,这无异于向原本渴盼回归的沦陷区民众课以重税。再比如,一些曾在沦陷区入学者,即便同样有过抗日的过硬经历,依然会因为上的是“伪校”而矮人一等。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先期飞赴南京接收的工作人员昧着良心劫收金子、房子、女子、车子和位子……以如此形象,自然不可能赢得无论是封锁区还是沦陷区群众的爱戴,更不可能重建一个政府的公信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声望最高处重建,最终却只能面对公信力的无奈坍塌。从这些意义上看,后抗战时代,虽然日寇侵略风险不复存在,但公信力的迅速坍塌,实际已昭示出社会未来发展走向。

  标题:一九四九年国府垮台前夕:前《中央日报》记者亲历一个政权的大败局

  作者: 龚选舞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2-9

  定价: 32.00元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读后感(十):一位民国新闻老兵的自述

  《一九四九国府垮台前夕》是报人龚选舞先生的一部回忆录内容翔实,立场鲜明。该回忆录记述了作者自1946年大学毕业后以一个懵懂青年踏入《中央日报》,以记者的身份,亲历的国府还都、审判汉奸和丢失大陆等一桩桩历史大剧,再现了那个曾改变千万人命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变化,堪称一位民国新闻老兵的民国见闻自述。

  该回忆录由楔子、夏都庐山、汉奸大审、南京再见和尾声五部分组成,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作者从事新闻事业成长为副线,将那个历史精彩瞬间一一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观全书,该回忆录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回忆录呈现了历史沧桑巨变、人生沉浮难定的大情节。

  在本书楔子部分的第一章,标题就是“如此偶然,那般注定(阴差阳错的新闻人)” ,文中记述道,本来作者的打算是“选择全部公费的四川省立高级工业学校。准备三年毕业之后,先做几年技师,赚了钱再求深造”,哪知后来却被学长“押往省中注册”。高中文理分组时,本可以选择理组的我,出于种种考虑,再加上一时冲动最终选读“文组”。应届毕业后的我本来学的是法政,为了表达友情,填志愿时顺手填了一家报馆,从而阴差阳错的真进了《中央日报》做起了“额外临时试用助理记者”。真可谓人算不如天算。

  其实,在书中,不仅个人命运难料,即使是国家民族的前途也是风云变幻,殊难判明。还在抗战中苦苦支撑的中华民国各阶层都以为彻底打败日本还需时日时,美国等盟国军队攻入日本本土并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苏联红军也突然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投降速度之快大出民国一班民众的意料,以致国府不能及时派军收复失地,而不得不命伪军等原地协助维持治安等待光复。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人民都以为迎来新纪元时,内战阴影却又笼罩在中华大地。而国民党政权历经三年内战,其战场失利之快,政权动摇之剧烈前所未有,很快被赶出大陆。

  这一幕幕历史巨变出现在眼前,那么的迅速,又那么的出人意料,足以让所有人瞠目结舌,感叹世事难料。

  二、 回忆录体现了作者豁达晓理,不苛求历史人物。

  正是由于世事难料,变化无常,今日的达官贵人,很可能就成为明日的阶下囚甚至刀下鬼。看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记者,对世事的洞察显然比一般人要来得深刻、明了。也正因如此,龚老在回忆录中对那些今朝得意明日失势的各色人等也就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无形多了几分同情甚至理解。

  而这份同情与理解既是源于龚老几十年历经沧桑所感悟的对人性丑恶一面的洞悉,也是源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体谅。

  龚老在书中对汉奸卖国求荣都不是只做鞭挞而无怜悯,也以不失人情味的笔调回顾了他们的生命历程轨迹,对他们如何落水进行了入情入理的推敲,个中既有惋惜,也有感慨。其中就提到了许多爱好文学的读者非常感兴趣的周作人。龚老在书中不是仅仅出于民族大义把周作人大肆贬损,而是从他的身世入手,指出家族的历史兴衰与周作人的冷漠孤傲的紧密关联,强调“一遇环境变迁,遭遇不佳,孤零零、冷清清的周作人便不免动摇了”,更何况“综其一生,周作人就是这样冷漠孤傲,动摇多变,没有定性,随波逐流……多变而无定性的他,这时已种下失足落水的因子了。”就是这样条分缕析,作者方能以人情世故之洞察来细细探究这样的文人雅士,怎会落水去做人所不齿的汉奸的原因。落到这样下场,对周作人当然是巨大的悲剧,所以,龚老也不由得感慨“周作人在抗战之前仙逝,一定被人永远怀念,尊为恬适一派的首席散文大师。”当然,龚老也不忘交代,由于国共内战致使大陆巨变,周作人实际上只关了四年就出狱了,对比他当初被判刑十四年无疑正说明了世事难料。

  龚老在回忆录中不仅有对周做人的惋惜,也有同情,比如在介绍丁默邨受审时,就穿插交代了在丁受审之际,恰好他的离异发妻也在首都高院图书室担任管理员,并对丁的受审感到彷徨、痛苦与纠结。龚老意识到这本是一条绝好新闻,但是“为了不去伤害一位善良、无辜、孤独而又受苦的妇女,我决定不写这条消息”。由此也可看出龚老宅心仁厚,不为了自己抢新闻而做出没有人情味的事来。

  三、 回忆录彰显了褒忠贬奸、弘扬正气的传统价值观。

  尽管龚老几十年风雨生涯,对人性保持宽容、平和心态,但在回忆录中对那些在国家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无耻出卖灵魂,为虎作伥,欺压同胞的卑鄙小人也绝不原谅。这既是他从小耳濡目染所养成的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对他的浸润所带给他基本的是非曲直判断。

  在书中第二部分汉奸大审中,龚老对作恶多端的汉奸们深恶痛绝,痛恨他们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竟忘却民族大义,为荣华富贵甘心为异族充当走狗祸害同胞。龚老对杀人魔王丁默邨的胆小畏死就极为不屑,言其“窝窝囊囊的,一点也没有电影里特工们含笑赴死的影像”。

  周佛海在书中也是大书特书的巨奸,龚老详细记述了周佛海的奸邪生涯,对刚正的赵琛在法言法,毅然决然判处周佛海死刑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文中记述了赵琛因此还影响了自己的前程,然而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并肃然正色:“周佛海叛国大罪,难以历数,依法,除判以死刑之外,别无他途可循。否则,我便是昧于忠奸之分,上对不起中华民族列祖列宗,下无以对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中也有愧于公正廉明的司法同僚!”

  不难看出,龚老在回忆录中正是要彰显这种民族大义、弘扬正气。这也是奠定了全书的基本价值取向。

  四、 回忆录以百科全书式手法立体呈现了重大历史现象。

  在回忆录中,龚老多年的记者生涯决定了要采访许多事件和重要人物,每次采访必然要做许多功课,这就在事实上增长了他的见闻和博览。因此,他经多年积定下来的知识自然了得。这在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现象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立体解读,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龚老第一次“稀里糊涂的处女采访”就是主任让他去水利部访薛笃弼部长谈黄河合龙进展。龚老在书中就指出抗战初在花园口决堤和胜利后在同地的兴工合龙的一系列决策背景、执行过程和历史后果,读来让人对此由得拍案大叫:“原来如此!”

  龚老在书中也对自己奉派前往庐山采访做了大量细致的介绍,并对庐山及其牯岭的沧桑史特别进行了一番描绘,让人对民国期间的一些疑问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比如:为什么蒋介石在抗战前后,都把庐山选做国民政府的夏都?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再度上山是否为了逃避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和谈纠缠?看完书中的相关介绍,无疑洞悉民国时期庐山的真面目。

  不仅如此,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汉奸大审中还分篇章详细介绍了周作人、丁默邨、殷汝耕、缪斌、温宗尧、罗君强和周佛海等巨奸。对它们如何从政发迹、如何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如何在抗战大是大非问题上执迷不悟、如何在抗战后期左右逢源、如何在抗战胜利后被绳之以法甚至在以后几十年度过余生等等也都有非常详细、深入地介绍,使读者对当年抗战中伪政权中那些人人皆曰可杀的民族败类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

  而这些都是龚老当年长期从事新闻事业、完成采访工作所积淀下来的史海掌故。作为过来人,他的相关介绍对还原那段难忘国史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