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阴摩罗鬼之瑕(上)》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阴摩罗鬼之瑕(上)》的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4:16: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阴摩罗鬼之瑕(上)》的读后感10篇

  《阴摩罗鬼之瑕(上)》是一本由[日] 京极夏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一):看穿京极夏彦的推理模式(剧透)

  看来我是看了太多穿京极夏彦的书了,看这本书时,完全没有看《魍魉之匣》,《姑获鸟之夏》的悬疑感,因为看到关口和伯爵支离破碎对话时,我就明白新娘都是伯爵杀的,理由就是伯爵对死的概念与众不同,把死理解成不存在而非失去生命。什么密室?什么不在场证明?什么伯爵心地纯正,不可能杀人都没用。因为京极夏彦的套路就是,密室之所以是密室是因为当事人奇特逻辑盲点(这一点在他的第一本书《姑获鸟之夏》表现的已经很明显了)。除了这一点,他的书逻辑都没问题

  看完关口和伯爵对话后,唯一的不明白是伯爵为啥非到新婚之夜才想杀新娘(应该觉得和做鸟类标本是一回事),好嘛,一目十行翻完书,京极夏彦的解释是因为他妈当年死后被他爸作成标本,算是合理的解释了伯爵新婚之夜杀妻的理由和动机(反正在京极夏彦的世界里,这是合理的)。

  综上,理解了京极夏彦的逻辑后,京极夏彦的书对于我彻底变成懒婆娘的裹脚布,没啥趣味了,当初还觉得惊艳的掉书袋,如今也觉得被支离破碎剧情所分割,都没掉出多少道道来(他出了那么多书,每本都狂掉书袋,可以理解)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二):一本彩蛋书

  彩蛋,很多彩蛋。

  为什么觉得是彩蛋书,原因如下

  1、简单

  比上一本长长长的《涂佛之宴》,这本从结构内容都显得格外简单、利落。也正如后记所写的凶手很好猜。事实上凶手是谁,读者稍稍顺着京极以往的风格习惯,就能猜到,关键是京极大神这次又有什么方式“忽悠”。如何用语言典故妖怪历史哲学……来解释动机。大量的儒家,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应该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彩蛋。

  2、与《巷说百物语》的联系

  自从意识到京极老师的两大系列是相互有联系之后,就再也不能好好看书了。一点点的细节都能被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更不用说这本写得如此直接的了。

  这本中的由良家,就是《后巷说百物语》中提到的由良家,而《后巷》中也解释了由良家对鸟类的一种执念

  说实话,每每意识到又市布的局对后来产生的或多或少影响,都会让我不寒而栗

  3、横沟老师

  横沟老师的出场简直令人心潮澎湃。读的时候,还在想这好像说的是横沟正史,真的好像横沟正史,咦,这么乱步也出来了。

  真的是横沟正史!!

  明明想写本格,但不知道为什么写出来的是变格……京极大神你在说你自己吗?

  虽然京极堂的设定本来就比较早,但能让横沟出现,还是挺意外的。

  绝对大彩蛋,尤其可以从中看出京极本人对推理小说的一些看法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三):伯爵的悲剧

  在大陆版未出之前,我就先读了台湾版(虽然繁体字让我很纠结,但表示没有压力)。

  我觉得这是所写的京极堂系列中仅此与《姑获鸟之夏》和《魍魉之匣》的书。京极堂的风格我是不敢苟同的,凡读过他的书的人都明白,他的京极堂系列有个特点—炫学,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作为一名妖怪推理作家,我倒是更喜欢他不太纠结与凶手被捕前,而是更倾向于后。翻阅世界上所有的推理小说,这么一个特点也是少有的。而在这本《阴罗摩鬼之瑕》中,这个特点更是被放大。

  翻开这书,没读上几页,我们便比京极堂更快知道谁是凶手了。可这也是京极堂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他不会计较谁先知道凶手,而他会比人更早知道凶手为什么犯案。

  当我们读到最后,我们会倍感惊讶

  其实凶手也是一个十分可怜的人,错误的死亡观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不仅仅是死者的悲剧,这更是凶手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呆在这狭小空间里,接受教育

  对于死亡,又谁想到会去教育凶手怎样看待家人与死亡。

  而更为悲剧的不是如此,而是凶手在杀了人之后并没有一丝悔罪感,而是感到高兴

  如书中所说,那样就是他的家人了。

  纵观京极堂系列中的凶手皆是令读者恨不起来的人。或许,京极夏彦是想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凶手成为凶手的原因并不是他个人自愿的,而更是家庭社会造成的。这便是悲剧的源头,埋藏已久的祸根。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四):阴摩罗鬼之瑕

  “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当中,只有人类自觉到自己活着——存在着。”

  那么,对你而言,活着这件事——存在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没有意义

  存在在一切被人类贴上所谓之意义之前,已经存在。

  存在就是存在。活着只是活着。

  但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必然会迈出寻找存在的意义这一步,不然,会不甘心罢。活着太累,总说猫猫狗狗挺幸福,当个小动物不错,可真要选,也还是会选择当人。累也好过无知无觉。知道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求无知。

  意识到存在,就会意识到不存在。有,终点是无。

  “死,是存在者惟一绝对无法体验的一件事。”所以有了鬼神,有了轮回,有了复活等等谎言解释死亡,来假装自己懂得。

  谁也没办法看懂死亡看破死亡,世上所有的宗教文化所构筑的生死观都不是真理。无法直视,无法平起平坐,只能敬它,敬而远之,“敬鬼神,也就是命对死亡”。敬鬼神而远之,敬死亡而远之。

  虽说存在是“面对死亡的存在”,每个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但我不觉得有谁是需要凝视着死亡活下去的,无论有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沉溺于日常是“什么都不想就活着的愚直”,什么都不用想,就可以活下去。而探究所有生命之无能为力结果,也是活下去。

  对于这些意识到活着是与死亡背对背依偎着的人,日常不是淹没,而是拯救

  活着不过是身在此处,仅此而已。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五):【京极堂系列】异常悲伤

  【2016年6月26日打卡】哈哈哈久违的京极夏彦系列,高中时期一直在看,当时觉得读起来很长、很陌生,常常读着读着就头晕了,但还是很喜欢,所以被妈妈念叨买大厚书氪了太多金。再次回味作者的风格,果然说他啰嗦是没错的,基本上关口部分可以一目十行,介绍出场的旧人物花的笔墨也觉着略多,这个在《百器徒然袋》里面体现的最明显,虽然对于新读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其实作者写起来也很烦吧【。

  看《阴摩罗鬼之暇》上部总有一种焦虑感,感觉这么无聊叙述,当时为什么会喜欢,后来读到下部才发现值得继续关注亮点。首先是人物很有意思,比如对于实在不喜欢的第一人称关口君,看完居然也能发现他的优点,还有终于有了以第三人称理解关口的退休警官鹰眼伊庭,他对关口的印象简直神了,当然还有大爱的侦探和京极堂,大爱说三遍。怎么说,总觉得京极堂这个人物太过美化了,首先他博览群书,能够通过几乎丝毫不差的记忆学术和他人的往昔串联起来,其次嘴炮技能满点,忽悠人气强大,让人不知不觉被他的叙述吸引,做到世上最难的一件事——“将思想灌进别人的脑袋”,而且他臭脸一摆还能吓哭小孩,吓退黑道,几乎不用动手,比如像侦探那样。

  但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却是是作者赋予他的一丝悲悯,他对被妖怪附身的主角命运有一种悲伤的情绪,这种感觉跟他臭脸不爽的神情完全不搭。大概他是最了解主角命运的局外人,除他之外无人能懂,而且他的介入也使得事情虽然真相大白但却走向无可挽回,因此不可避免带上这份情绪吧。

  不管是哪一部,京极系列总是与悲伤和异常联系起来,种种常人无法理解的事物,背后都是一份不能承受痛苦隐秘,这种悲伤在《络新妇之理》、《姑获鸟之夏》、《魍魉之匣》中都挺明显,当然本书也是一样,虽然很多人说结局开始就猜中了,但往昔种种也挺让人感伤的,基本上一个家族的异常延续几代,最终妖魔被祛除,家族也难以为继了吧。

  看书有一个点就是,只要一描写主角家里的有数以千万计的藏书,那么不用多想,祛妖完成,家族崩坏,最后一定都是京极堂代为处理2333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六):生与死的界限

  京极的作品看了不下五本,真正喜爱的是《姑获鸟之夏》与《狂骨之梦》,无论是叙述的方式、逻辑推理的结构,还是出其不意谜底,都让人回味无穷。京极以其出书的速度和自身海量阅读量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得不说作为一部推理小说,《阴摩罗鬼之瑕》并没有让人感到满足,他后期的作品叙述故事焦点已然改变,推理已经不是小说写作中关注、研究重点

  从故事的开头,伯爵的五个新娘在新婚之夜都会离奇死亡,且以同样的方式走向死的深渊——“如安眠一般静静地逝去”,每次的婚礼出席的人都有所变动,而新娘均未破处。作为一个读者(一个并不聪明的读者),在语言的某种暗示中,都能在一开始朦胧地猜出凶手,但所谓侦探与警方一直都用“无动机”,这么一个牵强的理由回避真相,看起来实在让人着急同时也有违作者一直以来支持观点——“动机什么的,其实都是后期为使罪行理化的赘述”。

  不过思考一下,我为什么仍如此执着于京极的作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日本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独有的妖怪文化。日本人始终想要成为一个故事中全知全能上帝,但在叙述中如果选择第一人称书写就会陷入无法得知阴谋发展过程局面,而选择第三人称便会失去仔细描绘心里变态心理机会,故事也便失去了内在逻辑,于是最终使用这种多角度自我描述的方式去写,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阅读体验无疑是非刺激的。从不同人的叙述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的乐趣其乐无穷。日本电影拍摄手法也经常运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我非常喜爱的《告白》也因如此的手法将谜底保留到最后,令人叹为观止

  京极企图在小说中探讨生死的最终难题,最终只能拘泥于伯爵这个个体心灵缺陷,不免让人有些失望。但就连海德格尔、尼采、萨特等人均无法破解的难题,又何必去强求一个悬疑小说给我们带来救赎呢?心理是个很神奇学科,它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作出了相应的解释,现在想来,京极的作品也许已不旨在揭示谜底,而是在用一个异化了的人的角度去审视世界。一如伯爵在内心独白中不断强调鸟类标本是他的亲人,这么一个令人费解陈述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七):有剧透慎食用→【让京极大手来颠覆你的日常】

  我这个人一向专爱那种诡艳妖异猎奇向的作品,什么湖畔森林西洋古堡美貌伯爵鸟类标本新娘惨死之类的,完全就是戳心窝嘛!!!

  话说京极夏彦老师的书基本能买的都买了,也基本大无畏地用诸如囫囵吞枣绞尽脑汁半梦半醒崩坏焦虑忧郁烦躁等各种姿势食用过,也很奇怪地发现大家都说好的《魍魉之匣》我并不觉得好,大家都说无聊的《铁鼠之槛》我看得各种欢脱……但是,这部《阴摩罗鬼之瑕》,真得是我目前为止觉得最好看的一部啊!一扫《涂佛之宴》那种看到最后觉得沉入漩涡的眩晕感。

  开头就是阴摩罗鬼的简要释义,完全黑羽毛的鹤真得好喜欢!最关键的是那句【吾,未知生,焉知死】,刚开始可能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整部书看完再回味,觉得果然是一语中的切中肯綮啊。

  虽然开篇就能猜到凶手,但是猜不到的是附着在人心之上的邪物,极其酣畅淋漓,紧绕主题的“除魔”过程!

  抑郁症未痊愈的小关身上总有落差萌的气息,书上原句“纤长的睫毛”什么的真的可以嘛~跟人握个爪子不要太娇羞啊!

  话说挺身而出决定保护熏子小姐的时候的小关好帅!

  ↓

  下部P93

  【我……在这里。

  看着这个世界的只有我。

  我盯着走廊深处。昏黑阴暗的,走廊的尽头。

  黑色的鸟之女王栖息的巴比伦图书馆……

  岂能让你为所欲为?】

  还有形容侦探和伯爵的美貌,小关你一直在用【像假人一样/像赛璐珞人偶一样】形容好嘛,你确定这是在夸赞人家的美貌……?

  提到伯爵了,伯爵什么的真的有50岁嘛……按照小关的话【像赛璐珞人偶一样的/冷峻而纤细】的伯爵居然已经50岁了……果然应该说他的内心完全是个少年啊……不提年龄的话完全感觉不到…心里是个少年也就罢了…伯爵你好像还拥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美貌啊!

  看完整部书之后,总觉得自己的日常都不对了,京极夏彦的文字从来能令人质疑所看到、所生活的世界,择己欲见而见,我们只选择自己想看到的而看到,《阴摩罗鬼之瑕》尤其如此。所以说→【好书果然是能颠覆世界观的】

  嘛嘛……总之看完书之后,经常在想【大家是不是都有重大的误读】【我看到的世界是我想看到的世界】【每天辗转在惫懒的生活中的意义何在】之类的啊……

  这不科学,京极大手你还我的日常!!!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八):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理解(有剧透,慎入)

  初看第一遍,我可是极致的去吐槽《阴摩罗鬼之暇》,几乎逢人就说:“我焦虑症发作了,比小关的忧郁症还严重。京极大神一句简单的话,绕来绕去,都快把我绕成思觉失调了。伯爵这人真的各种莫名其妙啊。”其实故事真的挺简单单,很多人可能不出200页就猜到了凶手,总结出的结论也简单。只不过就是因为“简单”,所有才不能简单的去说明。我也是通读第二遍才感觉出来的。

  故事是关于一位温室花朵,哦不,是温室小草一样的神经质伯爵的遭遇。他的母亲是贤惠的白富美,父亲是有一些才华的矮穷挫。矮穷挫父亲为了变成高富帅,而创造了一个小世界。但小草伯爵的母亲因此过于劳累而去世,父亲因为造假名誉受损加上妻子离世,而意志消沉。这是造就了小草伯爵悲剧人生观的最初原因。家庭美满就不会这么偏离社会制定的日常吧?

  小草伯爵只能通过书本来了解外界,可是会存在偏离。比如,小草伯爵以为他有三浦春马的超能力,只要女人和他结婚,他就能通过瞪她而让她怀孕。多么了不起的思想境界啊……还有更加偏离的生与死的理解误差。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吧,理解上误差和错觉。即使一个简单的词语,如果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那么就算简单的说出来,也不一定能理解好。

  举个例子。

  当有朋友和我说:“我妈妈,她似乎很孤单。”听到这句的你会做何感想呢?也许你会认为朋友的母亲感觉寂寞或无助等等,都是一些心理上的反应。

  但可能我会理解成,只一个人待着,就是孤单。孤单只是一种形式,而非心理感受。

  不管是那种可能性,我们可能都会接下去说:“那么你要多陪陪她了。”

  同样朋友不管是怎么理解,得到这种回答,也不觉得有问题。因此就算双方有理解上的差别,也会继续错乱下去。

  虽然可能举得例子不好,但是当作家想让读者理解他要表达的东西,尤其是那些非日常的故事,只用表面描述和简单词语是不行的。也许只能啰嗦复杂化的去描绘。

  如果一位很有钱,长的也还算靠谱,年纪50左右的绅士型伯爵;致命缺点只有井底之蛙(实际上人家可是位学者,不过是缺乏一些大众化的认知,有些神经质罢了)加“温室小草”,向年纪尚轻的女孩子求婚,我感觉应该也有不少女孩子愿意。

  这时候伯爵提出了条件,我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派,如果你嫁给我,就必须绝对听从作为一家之长的我,不能有自己意识的活着。(心理还有一句潜台词,如果你有意识的话,我就不能通过瞪你让你怀孕啦,只不过心理台词,新娘是听不见的。)

  嗯,嫁给名门望族嘛,免不了这些的。当然不可能随着自己的想法,想怎样就怎样咯。因此同样也有不少人会同意的。

  双方谈妥了,都很满意,因此就结婚吧。

  不过新娘永远不了解,伯爵口中的不能有自己意识的活着,就是死亡。伯爵自己呢,也不觉得杀了新娘,让她不能动,就会让她死亡。

  不存在才是死亡,我想很多人看到以后会觉得就算说的不够准确,但死亡的确就是人不存在了。

  那么伯爵觉得让新娘变得不能动,就是新婚之夜要做的事情,只要新娘在这里她就是活着的。

  除非她不存在,消失了,那才是死亡。

  唉,真的有点绕啊……

  不过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那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有钱而且死过老婆或离过婚的大叔吧。

  有些秘密是外者很难窥看到的,就是看到了能否明白,也是一个问题。

  当你明白了一切,想撤出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些代价不是我们付得起的。

  剩下那些高尚的深邃话题就不说了,反正有不少人会讨论,再绕舌绕头疼了,晚饭会食不下咽的。

  对了,嘻嘻,横沟正史的串场,让人很惊喜。

  .S:看来涂佛也必须耐着性子看完啊,关口老师肿么一下子感觉病情加重不少哇,读阴摩罗鬼初章里的对话时,我觉得小关同志真病得不轻啊,虽然伯爵“病”的更严重,但是那都是后话了……肿么把小关抑郁成介个样子了呢?铁鼠里面情况好了不少呢,看来必须要看完涂佛找找真相。

  以上吐槽和观念,个人写着娱乐的。有不同意见者,勿喷。(放假休息,却要被蚊子叮,各种打不到蚊子很纠结。)

  最后想说阴摩罗鬼就算比较好猜凶手,也是一部很好的转型作品。

  《阴摩罗鬼之瑕(上)》读后感(九):【书评】阴摩罗鬼之瑕——深切的恐惧与悲伤

  本文深度剧透,没看过书的各位慎入哦~

  《阴摩罗鬼之瑕》在我个人看来是京极小说中最好懂的一部了,上部还没看完就猜到了结局,下部解决篇开始之前,连大部分细节的构成都明了了。但是,这部小说也是让我读完后情绪最低落的京极系列小说,被无法摆脱的情绪裹挟,所以只好写文发泄。

  上部我是在午夜读完的,当时放下书,终于得以离开书中构造的世界,喘一口气思考“死”与“不存在”之间晦暗的联系。然后突然就非常地恐惧。就像是书中所述,很多时候人对于“死”是没有什么真实感的,然而,代表“死”的具像物——尸体,却可以引起强烈的不适感。人类有一种“恐怖谷”现象,也就是对越是接近人类的非人物体,越是感觉恐惧,这也是为什么恐怖电影和科幻恐怖小说喜欢选择“人偶”和“仿真机器人”作为主角。这种“恐怖谷”既是有一定遗传因素造就,也是由于在社会中习得产生。这种恐惧产生的原因,完全是我个人的观点,说的形而下一些,是因为死亡引起的对危险的本能反应;说的形而上一些,是在安稳的日常中突然需要真正意义上面对死亡的深度震撼。尸体等价于死,这基本上已经是每个人的常识了,对于长期浸淫于推理小说的我而言,见多了各种猎奇的死亡现场的描述,基本也没有什么情节是能够动摇我,让我感到恐惧。然而,这一次京极动摇了我,不是在理性上,而是情绪上。不能够正确理解“死亡”的伯爵——或者说,就真理而言,这只是个人理解不同,并不是可以冠之“正确与否”——因为混淆了生死的界限,而让旁观者的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恐惧——多半是由于认知失调引起的,认知失调,简而言之是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导致的情绪不愉快,即应该怎样,却没有那样而引起的不适。小说中的人物情绪的崩坏(中禅寺是一出手必崩坏无疑),作为旁观者的读者情绪的动摇,皆是因为常识性的认识被极大的扭曲,深植内心的信念被动摇,想要接受小说的解答,就必须引起内部的不一致,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具体而言,“尸体就是死了的人”这一常识在小说特殊的环境下被扭曲,读者必须说服自己放弃原有的信念才能跟上小说的逻辑,想象伯爵和尸体躺在一起,想象“活着”的标本母亲,理解把尸体当作家人的行为,为了跟得上小说的节奏,推理出解答,必须忍耐着“尸体是活的”“家人是不动的标本”这样异常的观念导致的认知失调的不适感,然后就产生了恐惧。

  悲伤感是在读《阴摩罗鬼之瑕:下》时产生的。京极的小说因为炫学太多,对理论的思考有时占用了我的其他体验,多数时候我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情绪地读完他的小说。对产生犯罪的动机的类型见得太多,渐渐也就麻木了,多是感到可惜、遗憾而已。不论是恶意、善意、妄念、执念、阴差阳错等等,推动犯罪的动机,出发点不论好坏,总而言之都是出于人的私心。事件都是人做的,总要有某种“心念”才能产生事件。然而,发生在“鸟城”——由良邸的事件完全没有任何目的的推动,没有任何“人的私心”,什么都没有。在自己的世界活了近五十年的伯爵,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做合理的事情,被突然暴露在规则完全不同的世界,然后被迫面对另一规则下残酷的现实。因为“纯粹”而产生的悲剧,因为“什么都没做”的动机引发的事件,这种强烈的矛盾,扩大了纯粹的悲伤感。在这种“谁都没有错”,甚至连“人为的误会”都没有的情境下,悲伤也没有可以发泄的出路而不断的漫溢。

  作者京极总是这样,以人心为诡计。如果我们的世界是客观的,那么京极的世界就是以人为边界的主观世界,他一遍一遍地借中禅寺向读者强调这样一个理论“真理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我们所见的事实是依附于环境的”。这样的论调都可以划归建构主义,当然京极的书包含的炫学内容太多,我只能看出建构主义这么一个来源。这一基本观点可以说是京极构筑“人诡计”的基石。从写作方法上看,所有的场景都是以某个人为主体构造的,包含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这个人所见的场景的主观描述,从来没有任何上帝视角的场景描写。作者只能借助关口的眼去看,或木场的眼去看,或伯爵的眼去看,或伊庭老刑警的眼去看。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包含了一个前提——读者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相,所以才产生了《姑获鸟》里的诡计。激进的建构主义不承认“真理”,因为不存在主体之外的知识(真理可以看作知识的一种),而存在主体之内的是个人经验,所以不存在“真理”。也就是说,没有普适的确定性真理,一种说法被人接受之后,其本意已经改变。举例而言,“家人”这个概念在伯爵的经验里是“不能动的生物”,在一些人的概念里是“麻烦的存在”,在另一些人概念里是“值得珍惜的人”,细究起来,对“家人”这个概念的认识,每个人都有微妙的不同,所以不存在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关于“家人”的真理性认识。

  而京极更多的诡计是建立在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石上,也就是更加注重构造“环境”。社会建构论认为在共同环境(共同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背景)下的人,其认识的世界是在部分程度上共通的,也就是说“环境”极大影响了所处其中人的认识。京极最善于构造的就是各种独立的小环境,如供奉石长毗买的织作家,北宗禅信仰,如果不理解这些小环境的文化和心理背景,就无法解决事件。

  京极从来就不是一个“为了诡计而写一本书”的推理小说作者,毋宁说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借用了推理小说的形式,并且尝试从根本构造上去创新推理小说(络新妇之理感觉就有创新的尝试)。虽然书写的很啰嗦,但是真心很耐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