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的故事》笺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艺术的故事》笺注的读后感10篇

2018-10-10 03: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的故事》笺注的读后感10篇

  《《艺术故事》笺注》是一本由范景中著作,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一):跋

  近读黄泽望先生《缩斋文集》,其“论杜诗注”云:“自李善注《文选》,号称博极群书,后遂转相刻画,贾其馀技,至取《凡将》甲乙而纷争辨讼之,滥觞极于诸家之注杜,陋尤不可胜言也。要当如程明道读《诗》注,取本文涵咏讽味,不轻下一字。岂独三百篇然哉。不可为俗人道也。”掩卷枯坐,觉背脊沁出冷汗。此册再版,读者倘不以其一句一段琐琐笺之,喟发旁引曲证、凿空架险之叹,而径折其波折,印以原典,则此书亦不违涑水编年、紫阳集注之心旨也。

  辛卯年小草生月范景中跋。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二):前言

  《艺术的故事》,仗着杨成凯先生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译毕。那时出书不易稿子闲置在出版社,无人审阅。兴哀无聊中,忽生为书作笺之念。于是,但随闻见,或长或短,时辍时续的写了一堆乱稿。当译稿突然要出版时,笺注亦草草附上。越十馀年,北京三联出版社改版重梓,因念注释荒陋,毅然删去。

  又近十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艺术的故事》,责编冯波女士几次提起“注释”,竟说还有点儿意思,并催促重印。心里感念她的好意,可又实在不愿回看旧笺。眼疾在身,也无力大加修订,使之精善。情急之下,亟请范我闻帮忙,他改写了初版的几条原先过简的注文,又据他的考试用书Barron’s AP Art History增添了几处文字,即负笈美邦了。无可奈何,我只好勉力而为;改正几处错误补充几条文献,附上几篇文章,算是为旧作翻新,增光简册。实际上,还是老面貌一般。这是要请读者宽恕的。

  冯波女士耐心等待和编排本书出版,王爱红女士大量默默无闻的劳作,都令人纫佩无既,写述难周;感切高谊,倍荷心存,谨记。

  范景中

  2011年3月1日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三):导言的可读性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is Man ’[from page 219]人的研究对象人类自己

  《艺术的故事》读完许久,前几天在书架上看到囤书时买的这本笺注,加之前几天听范景中老师座谈会,《艺术与错觉》刚看到第三章,有些‘无趣’,就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当作休息时的刊物来消遣,却觉得颇有趣

  本书只选择看的导言和附录部分。尤其西方翻译过来的书,导言部分包含诸多的无论是作者生平还是作者思想简介都很多内容,所以觉得信息巨大,之如三联书店本雅明的《启迪》,直接看其文章,一头雾水,而在导言部分,汉娜·阿伦特对本雅明的生活环境写作风格和塑成的因素周边朋友,思想的形成等都有详细介绍,对本雅明的了解直观。本书也是,在导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贡布里希的家庭介绍,学习历程,著作的方法,还可以窥视一下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中的代表人物维克霍夫,李格尔他们所代表的艺术变化知觉论方法,普林尼和瓦萨里代表的技术论方法,和贡氏在《艺术的故事》里运用的“所见所知”的理论方法,对于一个对西方美术史初探者来说,这些主要的概括总结更进一步的了解都不有裨益。

  看到熟悉的内容时也会有很大的阅读兴趣,之如对贡氏形式分析方法介绍谈起的西方美术史领域巨人之人沃尔夫林,对贡氏学术传统的老前辈斯普林格美术史研究的特色——挖掘艺术品中的时代精神,的介绍提及的中国的李泽厚及其的《美的历程》,他在论述中国艺术历史过程中里也即是用艺术来揭示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也是德国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传统,用黑格尔的话说即,在每个时代,所有东西逻辑般地相连,他们都是绝对精神的展示。秉持相同思想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潘诺夫斯基。

  而贡氏的出发点不是时代精神也不是民族精神,而是要回到一种更个人主义态度上去,因为他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都非常反感。他说,不是集体意识创造了风格而是风格得有某个人发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贡氏在讲述艺术的发展关系时,贯穿全书手法是,用一件作品去揭示另一件作品。贡氏批判美术史中的德国强调艺术品反映时代和名族同一的精神的传统。他不仅认为时代精神根本存在,而且认为它在学术上导致了一种陈词滥调,一种智力的偷懒,尤其是它导致专制。在艺术欣赏方面也是对于艺术的精华没什么体验夸夸其谈。在波普尔哲学的启发下,贡氏用问题情境或说是情景逻辑去代替时代精神的理论,以讨论风格的变化。贡氏还强调的一点,每一件艺术品对当代产生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之处,还有它搁置不为之处。传统既留下了成就,也留下了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艺术家正是想解决那些问题。

  当然啦,导言犹如信息的大爆炸,有许多大而广的内容,而对某种思想的深入了解还得耐下心认真读书中的内容。好好看书吧!

  ^_^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四):贡布里希的中国代言人

  毫无疑问,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拥有着自有艺术史以来最为壮观的拥趸群体。一方面,他的“三联画”式巨著《艺术与错觉》、《秩序感》和《象征图像》,足以让后来者叹为观止、低首下心;另一方面,他的《艺术的故事》自1950年问世以来已经热卖了60年,有“美术史中的《圣经》”之誉,也颇让宿老巨擘们扼腕浩叹、妒恨莫名。《艺术的故事》英文费登版已经售出700万册,更被译成30余种语言,大有艺海慈航、普渡众生之效,对视觉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和学人常从这里一窥堂奥。

  自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史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三个学派,维也纳学派、瓦尔堡学派和形式分析学派,贡布里希出入其间而进退自如,与他那“形状确定”的“整体史”相比,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过于庞大僵硬,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又失之于汗漫无边。贡布里希举重若轻,把艺术从无垠的文化史中“再度分离”出来,不是把艺术作品当作挂钩来挂历史问题,而是回到情境逻辑挂钩上的艺术作品本身。所谓“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主体是艺术家本人,而不是某种民族或时代、风格的集合体,贡布里希怀疑所有大而无当的笼统概括和一切貌似精巧的理论框架关注对于具体艺术家、具体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他笔下的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在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曾有一个“贡布里希热”,开先河者是当代艺术史大家范景中先生。先生命途多舛,抄家、流浪、充边的生活都经历过,中学只读过两年,大学只读过一年。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研究生之际,他循着《牛津艺术指南》这样的工具书,试着从附录中寻找重合频率最高的书来读,就这样“发现”了贡布里希,此时的他28岁。他游说了长他10岁的杨成凯,二人合译了《艺术的故事》,这成为他艺术史研究的起点。随后,他以《美术译丛》和《新美术》为阵地组织了大规模译介贡布里希作品的活动,并发表了《贡布里希对黑格尔主义批判的意义》等颇有份量论文。1989年,范景中先生主持编译的《理想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图像与眼睛》以及《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出版,这使该年在中国的美术界又被叫作“贡布里希之年”。1990年,范景中先生被牛津大学录取博士研究生,偏偏此时发现了癌症,渡过了蛰居养病的困顿岁月,终于在十年后重拾旧业。当此际,“贡布里希”依然是他的研究“关键词”。2001年贡布里希仙逝,范景中先生连发纪念文章。因此,说范景中先生是“贡布里希的中国代言人”,当不为过。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的故事》虽然是西方中学生常用的博雅教育参考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但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却有一道历史文化的知识鸿沟。80年代出书不易,《艺术的故事》的译稿一直闲置在出版社无人审阅,在等待出版的漫长过程中,范景中先生开始为这本书做注解,不仅涉及画家、画派和画法,更兼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文化、乃至思想史。当译稿以《艺术发展史》之名终于问世时,那些注解也附于书中,而先生没有拿到翻译费遑论笺注的稿费。1999年,三联书店将《艺术的故事》重刻付梓,谦虚的范景中先生“因念注释荒陋,毅然删去。”2008年,广西美术出版社拿到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再度出版该书,应责任编辑力邀,先生重新审定笺注,并附上几篇文章,终于在2011年出版了《艺术的故事笺注》单行本。其中,范景中先生在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周年诞辰所做的讲座稿、贡布里希80岁寿辰访谈、贡布里希自传篇章,都是了解和研究贡布里希的重要资料

  一般读者所不知的是,范景中先生学识淹博,不仅治西方美术史,对中国美术史及古典文化也深为精通,右手捧着贡布里希,左手持着钱锺书和陈寅恪,闲下来寻访线装古籍是他的一大爱好。正是因此,他的“笺注”里时有中西文献互相阐发之处。比如第一章“行施巫术”条,就引了顾恺之、张彦远、杨无咎等中国例子来与西方现象相印证。第二十章“如画”条则是以洪迈《容斋随笔》中的词汇来对译西文的“picturesque”,大有意趣。

  范景中先生在其主编的丛书《美术史的形状》序言中强调:“我理想中的美术史与越来越制度化、经济化和时尚化的学术工业式的美术史截然相反,我认为,它应是专业的学术和普及教化结合博物馆的活动和大学的教学的结合,鉴赏家的实践和美术史家的探索的结合;它不仅体现知识的整体性,而且也体现人性的整体性。这就是我所设想的美术史的形状。” 读到这里,熟悉贡布里希的读者当会露出会心微笑,这何尝不是“贡布里希的形状”和“范景中的形状”。

  本文已经发表于《新京报》,请勿转载。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五):笺注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笺注》的故事

  豆瓣上有这本书,我也就随手勾划一下,表示读过。手头这本书是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严格地说。我阅读的并非这个版本,而是快20年前另一个版本的注释部分。广西美术版整理了当年那个版本的注释,并把它结集单独出版。整本书40万字左右,看了这个数字我才感觉吓一跳,40万字抵得上一个学者的一部著作,难道我当年也同样抄录了这几乎40万字?翻译这活本来就是吃力不一定讨得好的活了,给被翻译的著作加写笺注简直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而且这种活也绝非一流裁缝愿意做的。不知道著译者范景中先生怎么愿意花这么大功夫去“写”这么一本书?这个版本是怎么出现的我不知晓,但内心里感觉还是读者们需要促成,这么枯燥的小众化东西,没有读者群体的背后支撑,是难以出版的。

  还得从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 .GOMBRICH)那本《艺术发展史》(《STORY OF ART》,又译《艺术的故事》)联系起来了。但我只能从个人读者角度所知道的片段说说

  我是1996年见到《艺术发展史》这本书,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版权标识的出版时间是1992年4月。当时国内类似的翻译著作并不多。今天看这个版本说实在的,可能是基于当时国内的印刷技术决定,印刷质量不好,内文纸质不同,黑白的图版把读者变成“白内障”。视觉艺术类的图书如果过于忽视图版的清晰程度美观性,就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当时读那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更加昏昏。”而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看书后边的笺注,读着读着就兴趣来了,从那里我学到那么多欧洲绘画术语、掌故、来历演变和发展,也知道了欧洲艺术的基本门类。比如在中国并不以为是艺术门类的建筑在欧洲是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再比如非西方艺术包括些什么、透视法怎么演变来的。我也知道,贡布里希的原文译本肯定说的是这些,但作者思维与中国读者有很大差别,在表述上与中文作者也完全不同(学过英文的读者都知道中文和英文句型在结构上的差别非常大),这些差别造成了作者与阅读者或多或少的“隔阂”。(这种隔阂是绝大多数翻译书籍共有的。我最近在读高居翰的《画家生涯》,感到译者似乎不会说中国话了)。我把笺注大致读完一遍后,心里隐隐有种希望,如果今后能看到彩色插图的版本那就好了。对于天津美术出版社的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范景中先生的这些笺注。

  我再看到彩色插图本《艺术的故事》是在2000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版式选择了当时台湾艺术类书籍的流行版式,左页右侧和右页左侧留出很大空白,我知道,这是给深层次阅读者留出眉批、夹住的地方,深深为这种人性设计叫好。值得说的是其中插图,制版精良、套色准确、电子分色十分接近于原作,因此我认为三连这个版本是当时国内美术史类书籍的印制最佳者。遗憾的是没有范景中先生的笺注,私下觉得这给三联版书籍带来不少逊色。我当时用了一种笨办法,把天美版的笺注和三联版的译本对照阅读,先把出现注释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标注上记号,读到这里时,就拿出笺注看一遍,并将其摘要记录在原文书眉或左右两侧。真正记录时发现,范景中先生的笺注居然精要到几乎无法再简练的地步。除了一些涉及非英语单词、语句或段落(涉及法语、意大利语、希腊文等)以及引用原版书籍信息的笺注我不感兴趣,其他笺注我居然基本是完整地誊写抄录在三联版的译本上。那次阅读叫我想起大学时学古汉语,文言文固然重要,但书下侧的注释似乎更吸引人,如果读原译本是一种学习,那看这种笺注就是将原译文的高度拓展。贡布里希这本书针对的是各国读者群体,而范景中先生的笺注则是充分考虑国内读者的思维、阅读心理以及知识结构情况,静下心来给真正的阅读者“量身定制”出来的。整个“砖头”啃下来用了好几个月时间,就是一次美术史的饕餮,无疑范景中先生的笺注帮里我大忙。我仍然遗憾于这个版本没有将这部分笺注收录进来。笺注实质上已经成为这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拓展欧洲作者与中国读者知识交流的路径。离开这部分笺注,部分原著译文的阅读是费解的。

  直到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时,仍没有范先生的这部分笺注,不得不说这仍然是一个遗憾。而出版社责任编辑慧眼看出了这部分笺注的价值所在。力促范先生重新整理。于是这部分笺注终以单独成册的形式出现,就是眼前这本广西美术出版社版的《<艺术的故事>笺注》。

  这本书可以说是朴实无华的代表,再次映证范先生做事的低调。封面简单得几乎没有颜色、没有图案,书名低调地印在封面右下角。内文40万字中不附带一幅插图,全部是文字,叫你的视觉感到疲劳的枯燥的文字,那纸质似乎也并不好,就是一般的书写纸。但《笺注》所有这些形式,都是艳丽之后的一种质朴,试想,《艺术的故事》已经搞得那样精致了,这个《笺注》何必再在形式上锦上添花?想必真正的阅读者并不会专注于形式,其内容的丰富和有助于阅读才是《笺注》的价值所在。

  2012年5月6日

  针对《艺术的故事》再说几个个人观点:

  1、天津美术出版社的《艺术发展史》不是盗版。网上多数认为这是个盗版,实际上是人们不晓得中国版权发展演变过程。我曾在新闻出版部门呆过,说说版权演变还是清楚的。1978年到1992年是中国版权发展的市场化前期阶段,当时国内已经有了相关版权管理的相关规定,但各出版社执行差别很大,不问版权随意出版西方港台图书是普遍做法。因为无法,所以也谈不到违法。1992年10月中国参加《伯尔尼公约》是一个区分点,从那以后的非大陆版权问题有了可遵循的依据,而天美的这个版本版权标记是在1992年4月,也就是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之前,所以并不算违法。用当下法律约束以前行为是错的,法律从来不追究以前的事情,所谓“既往不咎”,如果较真,只能说当时的中国大陆在版权管理上是无据可循的。

  我个人觉得,天津美术出版社的那种做法就是当时所有出版社的做法,根本没错,所以并非盗版,而这个社选择出版这本书无疑给当时的学艺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来源。虽然印刷不怎么样,但当时所有艺术类书籍印刷都也不怎么样,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剑桥艺术史》当时虽然精装,现在反过来看不也是“不堪卒读”吗?否则钱乘旦也不须再找好点的出版社印刷重版再印了。当时背景和物质条件下这些出版社的做法,其历史功绩是不允许埋没的。

  2、贡布里希原作与范景中译本:

  网上基本一致对这本书一边倒地好评,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贡布里希写的太粗浅,没那么大的作用吹嘘,范的译本也水平一般。贡布里希从来没吹嘘过他写的是专门的著作,他的出发点本来就是要普及艺术的,因此他也没用专业的笔法阐述,要知道大家写小文章普及作用是非常厉害的,有几个人是艺术家?但有很多人却喜欢艺术。贡布里希写这个书是给后者的,他根本没准备当成严谨的学术著作来写(但不能说写作不严谨),所以也无需用专家般探寻的眼光挑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二人台小品晚会的受众是不同的,不可能叫前者演出满足后者受众的效果。如果说看他的学术著作可以找《秩序感》等等那些。

  而范景中先生的译本,我认为也是非常精到的了。尽管范先生说现在要是再译还可以再轻松些,但我认为即使这个译本也是其他好多艺术类书籍翻译者无法企及的。这种感觉只有在你大量阅读翻译本才能感觉。我这里提供几个非文学类翻译版本,大家可以试试:高居翰《画家生涯》,谢和耐《蒙元到来的前夜》,《牛津西方艺术史》,中国建筑出版社《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最典型的是丹纳的那本《艺术哲学》,傅雷译本和林林总总好几个译本水平差别如若云泥,孰高孰低,立刻可辩。如果范景中这个译本不行的话,我还没看到有谁译的更好,或者说所谓当下多数翻译家已经沉不下气搞翻译、加笺注了,可能早就浮躁的去炒作或SHOW 自己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