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精选10篇
《文字设计的原理》是一本由(日)伊达千代 / (日)内藤孝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55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一):翻译工作问题:文章与配图文字逻辑冲突
我就只举例子了,比如P33介绍日文黑体字部分,文章内说“因为胸线比较大,所以在小尺寸字体的呈现上相当不利与阅读”,然后相对应的配图上的文字却是“字面与胸线比较大,所以即使是小尺寸字体也能轻松阅读”。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先。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二):文字设计而不是字体设计
还没有看时,还真以为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字体的怎么设计,其实不然。它里面讲的还要超出字体设计的知识范围。先是认识文字理解文字,到文字组合的应用(容易阅读的文字编排)再到文字与版面美观的关系。里面每个环节都说得很细很精,其实在学字体设计时可以先看看这本《文字设计的原理》书。这本书不仅适合在校的同学们学习,也适合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工作者学习。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三):与其叫设计原理不如叫使用原理
我不知道为什么此书会有这么高的分,真的太一般了,首先更多内容说的是文字的使用要点,基本上没太社稷到字体设计内容,你若想买着学LOGO上的文字我建议你可以打消这个念头,最近国内引进日本的书籍越来越多,但打心理说我觉得这种偏技术理论的玩意(版式原理 字体原理色彩原理等等这类书籍)和早几年引进的日本书籍真心没太大差别,我甚至可以说80%的大致相似。并且内容偏传统……若以前买过日本设计师写得同类书籍完全就不用买了!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四):要是国人写的就好了
1 有些字体不是咱们有的,没法照搬。
2 由于出版和文字使用的历史不同,对字体的感觉也与中国人不尽相同。
3 平假名片假名相关内容。
4 翻译和作者观念的小问题就瑕不掩瑜了。例如同一个词,前面翻译成“跃出率”,后面翻成“跳跃率”……
感慨:相比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混用的日语,中文排版还是轻松多了。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五):《文字设计的原理》读书笔记
无论你是否喜欢文字,都不能否认——「我们活在充斥着文字的世界里。」
但当你在刷朋友圈、看游戏攻略、在网站买买买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意识到正在阅读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会自动加工文字的语义,毕竟这是我们认为文字最重要的价值——「传递信息。」然而,文字其实也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让我们直觉且无意识地接受这种影响并刻印在心中,这就是文字的「意象」。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文字是如何被设计而展现出不同的意象。
举一个例子:如果请你为一张传统戏曲节目的海报选择字体,有两种选择:宋体 or 黑体,你会选择哪种呢?
宋体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六):来自文字的温暖
最近看见央美一搞平面的哥们在吐槽中国出版界:『老子把页码排成竖排出版社不让,说要这么排必须在市面上找到一个参考,否则就罚款5000元,老子今天就把罚款交了,以后你们都拿我的当参考去排书。”觉得颇有点幽默的气质,不过不管怎样,这也是为中国出版做出了贡献』
老旧的出版社与现实社会脱轨了像有20年,依旧采取建国初期的字体,依然用着最廉价的纸张,而依旧是体制内最有力量的一派,谁能让他们在视觉上动一动就是给这广大的读者做出了贡献。
刚刚在上微博看见广西师范出的《刘氏女》的标点符号都用成了『』,顿时觉得很开心,也许这是因为广西师范有陆智昌的原因吧,不过不管怎样,都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中国有一拨人在为中国的书籍和字体做着很努力的工作。
题外话不说,这依旧是篇读书小结:
《文字设计原理》,依达千代的,这是今年看见的第三本同名书籍,虽然三本都属于入门类字体设计书,但前两本更像教科书,跟这本比缺少一个观点,这本书其中有一个部分将三种粗细和感觉的无衬线字体进行比较:
在这里,这本书提出了『温暖的无衬线』文字这个概念,并且我在三个比较图形中确实很明确的感受到了第三款文字所具有的温暖。温暖的文字,温暖的纸张,我想,这样的元素是组成一本温暖的书籍必不可少的东西。温暖这个概念我觉得特别能渗入人心。
除了这个我喜欢的点外,这本书基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文字,第二部分介绍文字的气质,第三部分介绍文字与版式的关系。
第一部分感兴趣的点:日本人很细致的将基线、x高、字腔、骨架、胸线用自己的方式做了解读。并且补充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点:原来无衬线字体也分三种:支架衬线、发丝衬线和板状衬线。
第二部分感兴趣的点:将高级、传统、未来、先进、怀旧、复古、华丽、装饰、严谨、信赖、自然、手工、精致、力道、冲击力、纤细、美丽这样的意象词汇每一个都与字体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说明什么场合适合使用什么样的字体。
第三部分感兴趣的点:提出了文字的重量(腰线粗细、角度、宽度变化等)的概念,并且强调文字与版式的关系,并提出了版式间文字的重量对比。
这本书与最近看的贾森·特塞勒提斯《新字体设计基础》有很多相似的点,只是一个是从东方文字角度考虑,一个是从西方角度考虑,回头我将那本的发上来。
看一本书,是不是能够感受到一点好的东西就行呢?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七):《文字设计原理》读书笔记(2015.11.04-11.12)
1.“x高”较大时,在长篇文章中就会显得难以阅读,行距也会有密度较大的压迫感。
2.字腔较宽的字体给人开放轻松的印象,字腔较窄的字体会给人密度感较强的感受。
4.“胸线”小的字体使用较小尺寸的文字时,阅读起来很困难。
5.衬线体:old style是指用笔尖扁平的笔书写文字,易于阅读,经常用在长篇文章中。modern style 属于比例工整的风格,经常用在标题上。
6.无衬线体:古典风格字体适用于制作大尺寸字体的标题,如果想要减少装饰并展现明快感,选择具有现代感的字体。
7.传统型宋体的胸线比较小,笔画粗细差异大各部分都有像用笔书写的感觉。现代型宋体的胸线比较大,笔画的起点与终点是如同几何形般的刚硬线条,笔画宽度差异较小。
8.现代型宋体适用于杂志或名录类小尺寸字体场合,适合将文字横排。传统型宋体适用于小说这种文学性内容,适合将文字竖排。
9.文字与意象:
a.高级感与传统感:衬线体,采用历史久远、类似手写字的文字设计。它们都具有优美的曲线。要让字周围有舒展的空间,注意留白和颜色。
c.未来性与先进性:无衬线体,文字构成要素简单,抽象感强。图形化文字。
d.怀旧与复古:古老字体,哥特体,篆体等。
e.华丽感与装饰性:粗线条,像图画般描绘文字、刻意打破线条粗细位置。
h.自然感与手工感:圆滑的字体,空间要宽松,可以对每个字大小和角度微调。
i.精致的印象:无衬线,较细线条。
j.力道与冲击力:粗线条、有楞有角。
k.纤细与美丽:衬线体。
10.强调某一部分,要呈现出强弱对比。
11.既美观又容易阅读的文字组合,是让人完全不会在意文字的文章。
12.文字的编排工作,首先从决定文字组合方向开始。然后配合文章的氛围选择合适的“字体”,决定文字的“字号”,设定“版心”,“行长”,“栏距”,“行距”,“字距”。
14.使关系强的文字接近,内容相异的文字远离的配置。
15.要使文字有对比效果有两个方法:a.改变字本身,如长、宽、字体及色彩等。b.改变组合方法而产生对比。
16.文字设计最终目的:给读者心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或是特殊的情感才行。
17.美观的版面:字号、重量、字体、色彩对比;节奏;材质;立体;紧排(制造紧张感和密度感);宽排(展现轻松柔和的空间感);方向性;着重点;阴影(产生突显效果);边线与外框(力道强劲);拟态(让人感受到其蕴含的意义);裁切(规模感和跃动感)。
18.将文字以旋转、反转、重叠等方式加工组合后,可作为装饰线。
《文字设计的原理》读后感(八):读后总结
作者:伊达千代
伊达千代的平面设计系列第二本书。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字的构成元素以及东西方文字的分类。
第三章介绍文字组合,就是文字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字之间组合产生的间距行距边界的问题。
第四章介绍如和通过文字的对比影响整个版面。
第五章介绍文字在不同媒介中的使用。
【认识文字】
文字与设计(文字与图像设计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因此要将他们视为一体来认识)(不同字体变现出来的情感不同,用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有很大差异,有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来选择合适的字体)
构成文字的要素(理解文字首先要认识文字的构成元素中每个部位以及其名称)(西方字体 上缘线 大写字母线 中线 基线 下缘线 xheight 字腔 字符宽度 东方字体 胸线 勾 点)
西方语系字体——衬线字(字形笔画前端带有像是爪形的装饰)(古老的字体,字体上有衬线,衬线的种类大体有三种,一般用于正文,容易阅读,给人一种正式的感觉||old style 有倾斜度 modern style。以及三种不同分格的serif)
西方语系字体——无衬线字(没有serif的字体)(字母没有衬线,具有现代感,一般用于文章标题||同样有三种风格 古典 现代 和温暖的)
西方语系字体——其他字体(其他的·字体)(手写体 漫画体 装饰体 一般用于比较短的句子 突出强调文字 带有特殊的风格||gothic庄严感 script手写体 display 装饰体 用作广告和海报的标题)
东方语系字体——宋体(竖线粗 横线细 并且加上名为 鳞 的装饰,这种字体称为 宋体)(横粗竖窄,有手写的感觉,字体末端有倒钩,类似毛笔字,一般用于文章正文,容易阅读,有庄严感觉||传统印象)
东方语系字体——黑体(横线和竖线宽度几乎相同的东方语系字体)(粗细相同,没有倒钩,现代感强,也用于正文或者标题||black lertter)
东方语系字体——其他字体(其他的字体)(楷体,隶书,圆体等,用于特殊场合)(仿宋体用于标题)
字体的变化(统一字体设计中,有粗细或者宽度不同的变化,称之为 字体家族)(通过修改字体路径,使字体具有特殊风格,一般用来做标题或者宣传字||腰线 指文字的粗细程度 标准 regular 更粗的是 medium 再粗就是bold 细的用light 如果是用 w6这样标注一般是数字越大字体越宽| 正体字roman 斜体字italic & oblique|根据宽度 又可以分压缩字和扩张字|oldstyle figure (osf)指数字低于基线以下的文字 可以清晰吸引读者注意力 )
【文字与意象】
高级感和传统感(文字的优美曲线与其周围的空间,营造出高级与传统的氛围)(历史悠久,细小的曲线使人感受到传统感,配合留白,营造出华丽和优美)
亲近感和柔和感(没有边角的圆形好,带给读者一种亲近感)(使用较为圆滑的字体,同时注意不要使用对比度太强烈的颜色,可以营造出亲近感和柔和感,但是这样的字体往往容易缺少信赖感)
未来性和先进性(有规则如图形版的文字,会让人感受到新颖和科技感)(现代感表较强的字体往往都几何化,规则性很强,犹如图形一般。配色偏用褐色&灰色)
怀旧和复古(文字设计有其流行性,可以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多为其他字体,使用从前一段时间风格很明显的字体可以体现怀旧感)
华丽感和装饰性(装饰性高的文字,有引人注目的效果)(通过给字体添加装饰来变得醒目,但是不适合用于大段文字,容易引起阅读疲劳)
传统文化(要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非竖排的毛笔字莫属)(书法五体 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勘亭流 不能用太鲜艳的色彩)
严谨感和信赖感(将标准的文字设计做宽松的搭配,借此增加其信赖感)(宽松易读,蓝底白字 白底黑字,宋体,在排列上要严谨)
自然感与手工感(手写的文字,会让人感觉得到手的温度与肤触的温柔)(还记得《设计中的设计》里原研哉有过一个触觉的设计项目,类似的手写体或者装饰体文字或许也达到了这样的能力,可以让人通过视觉感受到笔尖在纸上滑过的感觉|在用色上使用贴近自然的颜色,感觉会很棒)
精致的印象(营造出精致的印象时,文字的配置方式比采用何种字体更重要)(精致感,减少颜色的使用,段落与图片版面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可以结合《版面设计的原理》来体会)
力道与冲击力(将粗线条 有棱有角的文字放大排版 能呈现出力道)(可以用黑体或者serif等棱角分明的字体,加宽线条,可以体现力道|还有字体间距,缩小间距,让文字变得紧密)
纤美和美丽(细腻,有生命力的曲线 呈现出纤细之美)(比较容易理解)
专栏:文字的颜色与印象 (具体看《色彩设计的原理》)
【容易阅读的文字组合】
何为容易阅读的文字编排()(荣誉阅读=容易看+容易理解 || 版型——文字方向——字体——字号——边界-行长-栏距-分栏——行距)
字号(容易阅读的字号,会根据文字的目的 作用 读者对象而改变)(标题 (大标题 小标题 副标题 引言) 正文 补充说明)
边界(边界 不仅能帮助阅读,也会左右人们对页面的印象)(天头 地脚 订口 切口)
行长和分栏(设定适当的行长和分栏)()
行距(行距的空隙大小,是为了让人感受到文章的 间隔 的重点)(正文一般设为一个字或半个字高。分清楚行距和行高)
字间距(字间距可以制造出阅读文章时的韵律感)(部分英文字母之间会出现间距太大或者太小 这个时候可以适当调节字间距)
视觉的导向(随着视觉自然流动起来配置版面,就会让文字变得容易阅读)(和《版面设计的原理》差不多)
接近和远隔(关系强的文字接近,内容相异的文字原理)()
内容和字体的关系()()
对比()()
专栏:版面的禁忌( )()
【做出美观的版面】
字号对比()()
重量对比()()
字体对比()()
色彩对比()()
节奏()()
材质()()
立体()()
紧排()()
宽排()()
放向性()()
着重点()()
阴影()()
边线与外框()()
拟态()()
专栏:将文字视作图片来处理()()
【各种作品中的文字编排】
海报()()
杂事()()
书籍()()
宣传册()()
标志()()
简报()()
半年前看的这套平面设计入门书,在这之后的半年里一直缺少实践,渐渐忘记了书的内容,于是打算这个暑假认真的把书中的东西理解透,不再去纠结这些琐碎的知识。为了理解这本书,这次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做法,那就是把每个章节的东西都整理了出来,为什么说这是错误的做法呢?因为在整理了第一本书之后,我开始准备第二本书(也就是这本书)发现书中很多观点都是重复的,因为版面,文字,色彩本身在平面设计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个原因是,发觉理论的东西看的再多,都不如亲自去实践一下,这套书针对每一个小节都有配图,然而各个知识点确是分离开的,不适合读者去整体把握一个平面设计制作的思路。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学习效率的文章,其中讲到如何学才能记忆的深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教别人和去实践,这让我停下不断打字总结内容的手,开始去思考,努力去记住书上的东西或许是一条错误的路,这次重新阅读和一年前的阅读相比,你得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无非是重新巩固的记忆,在设计上产生了新的想法了么?现在让你去设计一个杂志的内页,你知道该怎么做么?我想只有去实践一下,才能理解书中所说的道理。从现在开始没有必要做一些看似很认真实际却效率低下的事情,多去实践。
另外,通过阅读这套书籍,以后在看到网页页面,杂志封面内页以及平面广告的时候,都可以多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和书中说的那些地方是你一致的,设计和艺术有点,设计存在一种目的性,他不是随意的摆放,不仅关乎自己更多需要观看的人的认同。这点多少有点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