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家》读后感10篇
《小小的家》是一本由(日)中岛京子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节描写都很细腻,展现了普通日本女子的勤劳、善良。虽然涉及了战争,可是通过书里的内容,更让人同情大时代背景下每一个普通的人。
世间很多事情,是个体决定不了的。除了在大环境造就的背景下,用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式生存,并且保持自己的信念,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小的家》读后感(二):小小的家,大大的房子。。好想看一下那个红顶房子到底是怎么样的?
小小的家,大大的房子。。好想看一下那个红顶房子到底是怎么样的?
看完这本书的花费的时间很短,很快就看完了。感觉就是这个女佣婆婆在回忆自己成年旧事,比较零碎的回忆。很平淡,比较有意思的是原来日本也有粮票的之类的,女主人的婚外情被女佣阻止了。想问一下,后来漫画家弄的纪念馆是真的吗? 在日本还有吗?还是虚幻的呢
《小小的家》读后感(三):小小的家
1.很久没有正经的看一本实体书了。
2.偶然地从同学那里看到的这本书,在近代史课上感到无聊便在其看到一半时抢了过来。后来他说这是在买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时附赠的。。。
4.初看时觉得情节性不强,一直是多喜平平淡淡的闲言碎语,描述了二战期间日本国内普通佣人眼中的生活。
5.看到后来板仓的《小小的家》又觉得挺温馨的。
《小小的家》读后感(四):直木广告
这本书读完之后唯一喜欢的是叙述的态度,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处理得还算不错,只描写自己的小小的生活便足够了,"战争"叫做"事变"又如何?怀念愧疚嫉妒又如何?不被后代理解又如何?说清楚自己的情感,表达明白自身的处境,什么风起云涌沧海横流,文学究竟是个人的东西。
林少华那篇文简直要把这书毁了,还好我看了一段就果断放弃,别人喜不喜欢我不知道,一个著名译者却搞毫无意义徒让人恶心的内容简介加剧透,我去他丫的。
《小小的家》读后感(五):近年來最好的直木獎
——關於文字的風格
閱讀有如回歸至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或川端康成的《古都》,在當下二村上、吉本芭娜娜等等大行其道下,又見日人特有的物哀與幽玄。多喜將女主人的信留中不發的一段,依稀如三島由紀夫《春雪》。
——關於中國讀者的態度
無論林少華教授或譯者曹亞輝的序或後記,都較多文字著力于小說中隱伏的外甥健史關於二戰觀念修正,自是因為那段歷史對我們的刺痛難平,故而一旦逮住如獲寶也。這點可以對比電影《歐洲特快列車》的態度,日人的反思,多在自身的傷害,黑澤明的《八月狂想曲》亦如是。我想,該寬容的需要寬容,不該忽視的也絕跡不可忽視。
《小小的家》读后感(六):小小的家
抛开政治国家这些立场,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单纯,勤劳,聪慧能干善良忠诚的女佣,把自己当做家庭的一分子无比热爱着小小的家,忠诚的悍卫着这个家,外面天翻地覆从不关心,从柴米油盐上直观的判断所谓国家大事,阿多真是让人无法不喜欢的姑娘。
天生丽质的夫人,没有爱情的婚姻,拖油瓶的儿子,本来应该是悲凄的故事,却是幸福安祥的一家子。板仓的终生不娶与阿多的终身未嫁,原因虽然不同,却都与夫人有关。
其实夫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特质,可以让人爱的死心踏地,起码做为观众的眼光,阿多要比夫人可爱多了,不过或许是那样的年代,爱美丽爱奢华的夫人代表了一种美好,阿多的眼在习惯了红顶洋房的家后,很难再看上同一阶层的人。只是板仓君的终身未娶实在是个迷,看不出是什么原因,小说的精彩这也是一个部分吧,不合理却是有可能。
战争对普通百姓而言,永远是灾难,不管是侵略者或是被侵略的。南京大屠杀以那样的视角呈现,很真实。
一本开头平淡,最后感动的书
《小小的家》读后感(七):絮絮叨叨的叙说方式最有爱了!
这两年,很爱看了小说,再去找有没有拍影视作品来看;或者喜欢的影视作品,找原小说来看。
《小小的家》也有电影版的。所以,看完小说后,马上就补了电影版的,恩,我还是比较喜欢文字多一点。
哈哈···
《小小的家》说白了就是写一位老奶奶写了年少的回忆录。虽然写的很多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却能让人在细节上了解当时的日本人的生活和心里。文字视觉用的是老奶奶的角度,所以絮絮叨叨的说故事,让人蛮有亲切感的。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以为《小小的家》是有原型人物的,看完后翻阅资料,才发现,这一切都是中岛京子查阅了历史资料,借由当时的历史背景,虚构出来的。由此可见,她的严谨度和文学功底是不错的。
既然是说抗战时期的日本,那当然免不了要在心里比较一下两国的生活状态了。所以,有不少情节,心里还是闷闷的。这就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两极端的表现。
也有想过,如果两者换过来就好了。
但,也就想想就好了。
最终,胜利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由天堂掉下地狱的,还是让日本自己受吧
《小小的家》读后感(八):小小的家
看书的习惯就是先看序言,林少华先生写的,有些后悔,林先生居然在序里就剧透了,但是幸好这本书不是推理小说,不会有那种还没开始看就告诉你谁是凶手那么可恶。
书里的人物,时子夫人,多女佣多喜,老爷,少爷,板仓先生,睦子小姐,玩具公司的老板,健史,阿清,阿达,阿清的父亲,小中先生......
板仓先生和时子夫人的婚外恋
甚至睦子小姐和多喜也许都是拉拉?
好复杂
看完后唏嘘不已
为着每个人的经历
即使是现在,我们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变化中的时代中吗
等等等等
十几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是短还是长?
我也多希望多喜就那样跟老爷夫人少爷一起
那封没寄出去的信
寄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小的家》读后感(九):为何总免不了流水帐~
想来应该是很厉害的一部作品,因为作者中岛京子第一次入围直木赏便得奖了,我很重视这样的经历,起码说明作者有一定实力,或者说作品比较出彩,但看完之后,却感觉写得比较一般,原因如下。
一是强烈的违和感,当你看到“皇军”、“帝都”、“圣战”之类的用语时,是无法产生对书中人物遭遇的同情,相反潜藏在心底的恨意会惭惭强烈起来,即便作者本身对过去持否定态度。
二是此种回忆类型大都总免不了沦为流水帐,你可以说因为回忆者是一个老人,所以流水帐可以理解,但老人就一定要是流水帐吗?我看未必吧,起码高低起伏应该是有的,有所侧重也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再不然将年份打乱也可以呀,不一定就要按照时间顺序行进。这种流水帐的结果就是匆匆翻过,基本不留痕迹,看了跟没看一样。
三是中心的涣散,我不明白本作究竟想表达什么?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去反映那个时代?还是说仍旧是恋情唱主角?书中这些主角的性格丝毫不突出,就是吃吃饭,聊些有的没的,无法予人深刻的印象,而且说实话,最后的结尾还真的挺雷人,还说什么可以以推理的角度去看,凡事皆推理,推理中毒了吗?真是叫人莫名所以。
综上所述,就直木赏来说,这算是一本坑爹之作。
《小小的家》读后感(十):小小的家,真的小吗?
中岛京子的《小小的家》。我看完了。刚开始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我就喜欢这么小清新的书名,封面显得很简洁,感觉“小”。
在看完之后,内心不知该怎么说,只是心头涌上了淡淡的哀愁,很多话说不出来。《小小的家》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围绕着一个家庭主妇与一个画家,一个女仆人展开的。借助女仆人的视觉,来讲述故事。作者的强处在于,透过这个家发生的一些事情,影射出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事情。
可能我比较感性吧,我觉得板仓先生真的是很痴情的一个人。木讷的背后他其实一个画家,内心想必也泛着汹涌的情感,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未能有所表露。只能透过画画来抒发出来。书中对他介绍的篇幅其实不多,但我觉得他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关于他与女主人公是否有暧昧的关系,其实,我也是很了解的,书中也没有足够的反应,但是我反而觉得这是恰到好处的。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书中讲到战争逐渐让这个家庭的物资紧缺,带来的生活的困苦之时,我觉得战争真是一个该死的东西,人好好地活着不是很好嘛,干嘛要打战呢?这是我到现在仍然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希望有人能够帮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