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家》影评精选10篇
《小小的家》是一部由山田洋次执导,松隆子 / 倍赏千惠子 / 黑木华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小的家》影评(一):我看见了什么
电影结束,我记住了什么?留在印象中的是多喜红润的脸庞,温柔的笑容。看见夫人背后系反了的带枕时的震惊,对于青年羞涩的笑。在那个年代多喜最好的归宿,就是在夫人的介绍下找一个家庭富足却年龄颇大的老翁嫁了。原本的多喜觉得这是很好的选择,就像当初她认为在夫人家做女佣是一件很好的事。后来夫人遇见了那位青年,产生了不伦之恋。多喜也感受到了青年的温柔,心中产生暗暗的爱慕。这段不伦之恋悄悄进行着,但也渐渐被许多人所察觉。多喜劝阻夫人,也许是想夫人悬崖勒马,也是心中的嫉妒暗暗作祟。但最终这股暗流被一封征召令所截断,最终夫人与青年见面的机会也因为多喜没有送出的那封信而失去。多喜在晚年悔恨自己的行为,因此希望找到夫人的儿子了却自己的心愿。觉得自己的活得太长了,每夜回想这些事痛苦加深。
《小小的家》影评(二):山河忆故人
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小屋》(内地译为《小小的家》)会让人联想到《母亲》,就像健史翻看多喜婆婆的自传,好不容易盼到男主角的出场,他大肆评论说,后面入伍通知单很快到了,然后悲伤告别。观众不免也要以为,该又是个沉尸太平洋的凄美故事。 婆婆立即回应道,你想象力实在是匮乏。 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剧情故事上,《东京小屋》有几处比较跳的地方。一是打扮摩登、颇为入时的中性女睦子突然出现,一是结尾那封没拆开的信。对前者,结合原著党认定的百合情,包括导演自己也不加以否认,它显然是在暗示观众多喜的情感对象——而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是板仓。对后者,多喜当然是出于自私,无论她是想维护时子的清白,还是出于自己也无法察觉的占有。正因如此,那句“我活得太久了”更见力量。 如果跳出《东京小屋》,回到华语电影的《金兰姊妹》、《自梳》、《桃姐》乃至是《爸妈不在家》,女佣的情感世界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更无法用现代定义的女同所界定。与沾染了肉体渴求的情感关系相比,女佣们其实更接近于传统保守的独身主义,而非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女校学生,知道如何疏导自我的情感。出演多喜的黑木华用“非常木”的表演方式来克制情感,不动声色。与之相比,女主人时子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不但压抑不住,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称得上大胆热烈。回看下板仓第一次出现,时子就不加掩饰地说他很帅、与众不同,并让多喜也去看看。在睦子出现前,多喜提到时子又去了板仓家两次,而且是穿着洋装。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更令我想到了原田真人的《自由恋爱》。早个十年,在日本大正时代,新女性思潮已经在日本涌动。一些女性努力摆脱家庭束缚,寻求情感独立,而百合之说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化的洋装便是她们的外在表现。 作为从大制片厂公司的山田洋次,他活用了摄影棚拍摄的技巧,制造了台风夜等关键场景,更有樱花飞舞,酷暑烈日,四时不同。而片中戏份,基本被压缩在了那座红色小屋里头。电影人物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好像也被封住了出口。亦正如板仓被红色小屋的美所吸引,如果把多喜的情感理解为对美的渴慕,对和平生活的留恋,《东京小屋》其实会更好理解一些。不过,在画外音恸哭一幕其实也揭穿了真相,她的爱与板仓无关。在卷入战争的年代,小屋成了平民百姓的安宁象征,并且,它以蔡国强焰火的方式,宣告了美的最终毁灭——时子、小屋还有过去一切都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影迷观众难免关注山田洋次的战争史观。可是,如果让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就表现出忏悔谢罪之情,那也是罔顾真相。于是,山田改用健史的后人眼光去评价,并且,让战争摧毁了那两段感情。炉火纯青的山田已经不需要制造大全景,几张报纸、万岁口号、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细节已经宣告了战争的存在,并且有一种错位的幽默。不难看出,在多喜、时子以及板仓身上,他们都对战争话题不感兴趣。恰恰是不合时宜的谈天说笑、不被允许的谈情说爱,它们也正是人性乐观善良的正面反映。面对难以释怀的战争历史,山田洋次用他的电影做到了豁达,而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上道。【中国新闻周刊】
《小小的家》影评(三):在战争与爱情之外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分别来自三个阶层,时子夫妇代表的中产精英,板仓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多喜代表的最底层劳动者。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少年以及老人,基本描绘出了整个社会的各个群体。通过在战争进程中发生在这个小小的家中的各个阶层的种种故事,可以基本勾勒出当时日本整个社会看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大厦将倾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通过时子老公和其上司的几次闲聊可以看出,中产精英与战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开始的时候憧憬中国4亿人的广阔市场,到随着战争的发展,开始怀疑战争的胜负而变得越来越焦虑,反应出作为战争赌局背后的大庄家——中产阶层的心态变化。
时子的姐姐从一出场时对妹妹的房子品头论足,到后来战争吃紧时期整个社会施行物资配给制,而时子一家仍然过着在她看来过于奢华的生活,这不是简单的表现女人之间的妒忌,而是影射了战争的发展对这个国家中产阶层内部带来的影响。
以板仓为代表的初出茅庐的底层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还没有掌握话语权,他的文青气质也代表了这一阶层对战争的不以为然,对他们而言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才是当务之急。可职场上的要位都被年富力强的大佬占据,尽管大佬们一再表示未来是你们的,但他们还是看不见上升通道里的哪怕一丝光明,这从板仓第一次出场时脸上那种清高中略显无奈的表情已经尽显无疑。那么他们这一阶层的自我价值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以体现呢?板仓与时子的情感瓜葛实际只是他们这两个阶层之间相互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底层知识分子为了尽快上位而通过攀附权贵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多喜代表的最底层劳动者对待战争大多麻木无知,人云亦云。这从影片后面多喜站在门口挥舞国旗时的心不在焉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尚且无法把握,还谈什么家国民族。老人和少年则表现出了典型的盲从特征,他们和网络愤青一样,只会叫嚣。
黑木华在本片中的表现,假设没有多喜爱上时子这一层感情因素的话,充其量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含而不露但是又必须要表演出来的感情的存在,多喜这个人物才足够饱满,整个故事才足够丰富,她也才够格拿柏林影后。如果还在执着于多喜对时子只是单纯的感恩的话,那建议以后就不用看电影了,这种智商看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版)就行了。
多喜对时子的情感是真爱,这一点毋庸置疑。电影用非常含蓄的手法,通过时子让多喜按脚时多喜的扭捏,时子的男性化闺蜜来访等等桥段表达这种爱。最重要的一点,多喜终身未嫁的设定是多余的吗?如果不是那原因何在?从影片中给出的各种线索来看必然是爱上了时子或者板仓之一却又无法实现,从而心灰意冷,孤苦终老。那么多喜爱的是板仓吗?且不说片中完全无迹可寻,故事最后也说明了板仓战后成了著名的漫画家,要找到他简直太容易了吧。如果多喜对时子仅仅是感恩的话,为什么不在战后寻找小主人呢?影片最后已经是信息时代,她的侄孙子分分钟就把两个人全找到了。只能说明一点,这些人对她而言都不重要,她爱的只是时子而已。然而在那样一个传统观念深厚的时代,这样的爱恐怕是多喜自己都不敢奢望甚至是无法理解的,她的一切行为只是凭着直觉而已,然而时间会改变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份爱在她的心里愈发明晰与沉重,难怪到了暮年的她会哭着喃喃自语:我活得真是太久了。是啊,或许只有当我们也爱的这样久,才能了解到她心里的感伤。
多喜对时子的爱,可以理解为一种底层社会对上流社会的向往,一种不自觉的对命运的抗争,一种奋斗,但是正如影片的结局一样这种爱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无疾而终的徒劳,它真实的存在却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甚至没有人记得,就像同性之爱一样仍然被无视甚至歧视。
命运,大抵如此。
《小小的家》影评(四):我想和你一起虚度时光
时光在常常沉溺某种情绪中虚度,思念一个人,缱绻一段似有似无忽远忽近的感情。 在图书馆惊喜的翻到一本书《小小的家》,正是此前看过的心心念念的一部日本电影《小小的家》的原著。在书里独自寻找着多喜和时子夫人的身影,愈发觉得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裹挟着亢奋与惆怅、精致与凋零,像极了肆意绽放的蔷薇,终究逃不开衰败的残局。 至于多喜、夫人、板仓先生之间的关系,情感纠葛,真的不想去费心挖掘,只觉得在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及之处无不渗透着乱世中普通人之间的关怀、最基本的人性的温暖。至于睦子小姐说的三条道路(吉屋信子《黑蔷薇》)中的哪一条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爱就是爱,与任何条件无关。那是个悲伤的年代,岛国居民原本平和安详的日子被狂热的好战分子毁于一旦。那是个温情的年代,人性的光芒因战乱而愈加闪耀。多喜,一个底层的女佣,为一个家庭服务了十余年,把最好的时光和最纯粹的情感给了这个她深爱的小小的家。恭一少爷的马口铁玩具、夫人的洋装与精致设计的和服、那张承载了老爷所有对国家战争命运喜怒哀乐的餐桌、夫人精心设计的彩绘玻璃、院子里落英缤纷的樱树,每一餐饭食,每一声欢笑,每一次垂泪,每一幕在院子里回眸打开二楼窗子轻呼自己名字的时子夫人,每一声陪伴恭一少爷入眠的最后的晚安,都随着那个山坡上红色屋顶的洋房在空袭中的轰然倒塌而永存在了多喜的记忆深处。 在生命的最后,多喜再也负担不了胸口里积压的那么多的伤感与悔恨,像个孩子似的泣不成声,“活得太久了,太难受了”。也许,离开这个世界是对多喜的最好解脱,她和那个小小的家的故事也随着时光慢慢的流淌而渐渐被人们提起、疑问、诋毁、笑谈,淡忘。在一幕幕光影和一处处笔墨里,不难发现人们对自己的先辈以及过往那个狂热年代的反思,战争免不了两败俱伤,最初的加害者沦为了最终的被害者。 此刻,这些思绪在张悬的歌声里找到了重合的影子,仿佛多喜眼里渐行渐远的夫人与板仓先生重合的背影一样。你眷恋的都已离去,也问我自己无数次,想放弃的眼前全在这里。超脱和追求时常是混在一起。你拥抱的并不总是也拥抱你,而我想说的谁也不可惜,去挥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我所有的何妨何必何其荣幸,在必须发现我们终将一无所有前,至少你可以说,我懂活着的最寂寞,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当你不遗忘也不想曾经,我爱你。
《小小的家》影评(五):大时代中小小的我们
山田洋次导演 (小小的家):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这又是一个爱情故事!女主人时子和丈夫玩具公司里新来的具有艺术气质的设计师板仓相爱了,女佣多喜善良又忠诚,勤奋的为女主人家工作,全心全意的照顾着小少爷恭一,多喜默默的在旁目睹着夫人的出轨,不知所措,最后还是阻挠了时子和情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因为怕老爷知道,抑或许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新盖的时髦的有着红色屋顶的小小的家 里,看似一个俗气的婚外恋加三角恋的故事,然而,这一切因为发生在'那个令人生厌的时代'而有所不同!时值昭和时期,即中日战争时期,男主的登场,就从南京沦陷开始。然而全片并没有任何战争的片段也没有半点情色的镜头,只是复古的暖色调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普通日本中产家庭的日常,漂亮又聪明的主妇,只顾着公司的无聊丈夫,爱挑事嫉妒心强的姐姐,像男人一样的闺蜜,忠诚而又强壮的女佣……无非是孩子上学,生病,请客,吃饭,相亲,听音乐会,台风过境……这些生活琐事,直至所谓大事件的发生,时子和板仓相好了,也表达的克制而得当,只是通过时子的变化来表现,时子从板仓处回来和服后面背带的方向反了,有一段时间时子很高兴,后来时子日渐消瘦和憔悴,直至最后板仓被征兵,没有来见最后一面,也没有痛哭和眼泪,只有时子在那红瓦小屋的窗口一个焦急等待的身影……故事其实是从许多年后年老的佣人多喜开始,在那个时代那个小小的家中发生的一切在多喜的回忆录中缓缓的抽丝剥茧的呈现……之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生活每况愈下,时子家己雇不起佣人,多喜与时子含泪告别回到了家乡,也无法得知此后主人一家的消息,一年多后,时子费心弄到了去东京的车票,正是在东京大轰炸之后,多喜找到了主人的家,可那红顶小屋己经炸毁,多喜找到了时子和老爷,是死了的,小少爷也失踪了,不知生死。多喜说,就写到这里吧!然后画面是终身未嫁的老年多喜坐在小桌前放声抽泣的背影,她边哭边说,我活的太长了!点滴温情的小溪最终汇成了情感的大海,汹涌的波涛冲击着人的心灵,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谁能躲得过时代的洪流,在漫天的火光中,普通的人只能暗自惊心,被世事裹挟着亦步亦趋;渺小的自己,幸好在小小的家,那里有甘心付出的劳动和汗水,有青春的欢笑和眼泪,有天天相处累积的深厚感情,更有一生无法释怀的愧疚!小人物的小事因为发生在那动荡的岁月而让人倍感沧桑,影片当然也在反思历史,两次用剧中人说出'那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时代',最后点出'那时,有些人是自愿的,有些人是被迫的,有些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迫的'。而我最喜欢的,是这样看似平平淡淡的2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后心里却无法平静,汹涌澎湃的感慨万千!开始想想变幻无常的人生,无法抹去的历史,不能追回的岁月之类的……这大概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副作用吧!ps 黑木华真是昭和时代女佣即视感,无怪乎得到柏林银熊奖!松隆子演的也很好,很美!倍赏千惠子小时候就知道是演远山的呼唤,不知道的是原来那部电影也是山田洋次导演的!《小小的家》影评(六):一个女中的秘密
终于看完了!因为《小小的家》没有来上海电影节,失落了好久呢。怎么说的,能通过正规途径看到的日影的机会并不多,不能再电影院观赏喜爱的电影,确实是非常遗憾。
期待这部电影的理由有很多。
原著小说《小さいおうち》我非常喜欢,一个女中的一生(可千万别说女佣,老太太可不高兴呢)。
倍赏千惠子的出演。
山田洋次老爷子年过八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
黑木华凭借片中的表演获得柏林影后。
复古的昭和气息。
夏川结衣和妻夫木聪的出演。
。。。。啊,我对松隆子没有什么期待,不过她的表演很不错。
红色小屋。
掩埋这一个女人最宝贵的记忆和最深的秘密。
比起原著,电影将重心分配给了夫人和女中两人,淡化了女中在困难时期用聪明才智守护主人一家的情节以及回到乡下后的生活。夫人的偷情成为了最重要的段落。
平心而论,我不喜欢偷情的情节。倒不是因为我三观正(哈哈哈,不伦什么的最喜欢了),而是我不喜欢偷情的两人。松隆子我一向不感冒,吉冈秀隆则长着一副倒霉相。不过我倒是能理解两个人的感情,在那个特殊时期,所谓的大丈夫三句不离天下大势。这简直没劲透了,还不如两个倒霉的人相互取暖。
女中爱夫人吗?原著写的其实很明显,山田导演也十分配合(比我爷爷还大的老导演,难为你了,当然没准人家拍的很开心呢)。但或许说女中爱那个时代那种生活更多。她很爱夫人,也很爱小少爷,很爱红色小屋。
女中比谁都想守护那个家庭。所以她没有送出那封信。又因为如此,夫人的灵魂仿佛被抽走了。是守护那个家庭重要呢还是守护夫人重要呢?那个年代的人们,每个人都面临自己的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很特别,只是女中更特别一点。
还喜欢电影的台词。
侄孙觉得女中过度美化过去的生活,一点都不真实,老太太一脸委屈的说,我不是都写我不漂亮了吗?
年老的小少爷听到了母亲没有投出去的新,无奈的说,这把年纪还看到母亲出轨的证据。
朴实,不刻意,却很有趣。我能想象如果电影放这部电影,电影院里的笑声会多么热烈。
我喜欢的这样的天然的台词,而不是国内电影中充斥着的抖机灵耍小聪明的台词。
从技术角度说,国内某些Word电影(说是某些,主要是那部)的台词多用文字游戏来强造笑点,观众笑也无非是看你费了那么大力气要挠我胳肢窝,那我就勉为其难笑一下吧。这种电影的台词也很难翻译成外语(说的好像翻译了就有人看似的呢)。
《小小的家》影评(七):温柔一刀砍死你 磨磨唧唧总是情
作为日本电影,传达了两个很不寻常的观点。一个是对二战中南京大屠杀的观点,看来虽然主流中还是支持或回避这种恶行,但是在一部分人的探究下此事正在回归历史本来的面目,并慢慢进入阳光下;另一个就是作为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太太,在此片中居然也有了廊桥遗梦的甜酸秘密,影片对此事并无差评,反而用大背景和小情思衬托得浪漫温情。这两点对日本主流观点是种暗暗得挑战吧。作为反战电影,用一个小小的家里的各种温情,面带微笑清风拂面的娓娓道来,反而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桎梏有更加深深的感受。古有太阳与大风之说,今有强迫不如勾引的流行语句。看来编剧山田洋次先生在此是一位善用以柔克刚的高手,对于残酷血腥嚎叫炮火的战争没费一词一句,却从侧面让人们恨透了夺去人性中好的一面,而激发恶的一面的战争的罪责。
作为爱情电影,主仆二人与艺术家的三角恋,有着大开大合的法式浪漫,却仍无时无刻不浸透着日本人的敏感与压抑。松隆子的表演也让婚外情这么合情合理,可歌可泣;黑木华的告密与保护、嫉妒与悔恨也表现得细腻而不繁琐,真实而不苍白;不得不感叹艺术本就是感性主观,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更有一百个哈利路亚。当然这部电影的惊艳之处远不止反战和偷情这么简单。整片主角其实是黑木华扮演的多喜,作为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她的爱可是这里面最惊世骇俗最深藏不露的,这里不想剧透,还是让哈姆雷特们自己看吧。最后这么复杂和容易被误解的三角恋也能想出来或者是发现出来,为山田洋次先生的有才任性点赞。
《小小的家》影评(八):侵华时代的日本一角
导演:山田洋次,1931年 山田洋次出生于大阪府丰中市,因为父亲是当时满洲国的铁路设计师,所以在他两岁时,举家就搬到了中国东北,童年大部分时光在那里度过(小学基本都在中国,中学考入当时著名的大连一中),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搬回日本。
1956年开始撰写电影剧本,被拍成影片的主要有《创造明天的少女》、《黎明的地平线》等。
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二楼的房客》。是一个道尽日本人心事的电影大师,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更在国内被封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擅长喜剧和反映普通平民生活的影片的创作,他电影中的人物皆来自低下阶层。从影以来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与民同乐」,强调娱乐性多于艺术性,路线更大众化。他的人物乐观、正义、善良、幽默、有人情味,且浪漫非常,乃山田期盼日本人能流传下去的优良品性。虽笑言男人很苦,但山田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其实最可爱、最勇敢、最浪漫。
剧中再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面貌,也展现了日本家庭结构战前战后的结构变化。
几点所见
1,对于南京沦陷,日本国内举国之欢庆,稍作不满的提要。
2,彼时日本儿童小学学习,也要求找关系,择名校?可见其国民教育于我们之前行。
3,日本军国主义,溯源明治维新前700多年的武家统治,是为尚武不竭,少壮派夺权也是史来有之。
《小小的家》影评(九):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作为本片的叙述者兼第一女主多喜,却始终处在一个旁观的视角,作为传记电影简直太不合格,好在看片之前就被剧透了松隆子和黑木华的百合暗线,看的过程中全程带入暗恋视角,这才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否则真的要理解错了本片的主线。黑木华不愧为影后,每一个眼神和小动作,都将一种日本人独有的谦卑和敏感演绎到了极致。让我想到张爱玲那句 “见了他,她变地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是满心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只不过这里的“他”要换成女字旁。只是,导演将这条线处理的太过于隐晦,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被那段凄美的不伦恋吸引过去了,其实好好处理的话,百合情也可以如秋叶般静美。
最触动我的是老年多喜哭着说的那句“我一个人活的太久了。”当时忍不住泪目了,想到我的姥姥,她去世那年是九十岁高龄,记忆中的她一直都是慈祥的,每次孩子们来了,她总是格外高兴,拿很多吃的在你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可是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寂寞的,总是一个人窝在床边,自己跟自己下跳棋,时间不停流逝,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她的时代了,她经历了九十年的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文革,她的身上一定也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了。人呐,在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特意将片尾老爷爷的话做了摘抄:“真是令人生厌的时代,当时的日本人都被强迫着做出不情愿的选择。不,有人是被迫的,也有人是自愿的,连是被强迫的都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尝战争之苦的日本人所做的反思呢?全片处处洋溢着对时代的注解,只不过,这种通过台词说出的历史有种教科书般的生涩感,再加上略显生硬的结尾部分,生生破坏了回忆录的气氛和情感积淀,像是突然漏了气的气球一般令人出戏。不过,这也诚是山田洋次的风格,从不会有跌宕的情感波澜,在平缓的叙述中慢慢推进故事,如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感觉。
《小小的家》影评(十):小历史与大历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音乐不错,查了一下是久石让。
2,一主一仆(好像基本上就这两个人在演戏),平常的事,却演绎出了沧海桑田般的抑扬顿挫,用普通人的生活,表现了普通人不能承受的生命情绪。为普通生活正名: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3,普通人们,总是成为大历史的背景。然而每一个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普通人——他的记忆、他的情感、他的经历、他的抉择,也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这片子就关注了一段小历史。
4,小历史之于大历史,就像是按摩之于小儿麻痹。
5,战争有对有错,不伦不光不彩,然而人类的情感,是能够引起共鸣的。
6,人活得久了没有错。锦瑟并非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都是华年。
7,然而影片还是想一块口香糖,嚼过之后,索然无味,打动人的,并非影片情节,只是其中关于回忆、悔悟、错失、与迷茫的黏糊糊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