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10篇

2018-10-13 04: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10篇

  《我们一起去纽约》是一本由〔澳大利亚〕克雷格·西尔维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29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一):我们一起去纽约

  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我们一起去纽约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二):纽约不过是一种逃离,该面对的终将要面对

  同为悬疑小说,我很自然联系到了心目中此类小说的经典——东野奎吾的《白夜行》,而且二者有一个很巧合的相似点——所有罪恶根源都是成年男子少女的猥亵,但论悬疑,这部小说远没有后者那种抽丝剥茧、振聋发聩效果,不过我觉得这部小说重点还是在讲人性中一种根深蒂固偏见人们总是容易想当然判断个人,即使受害者也不厉害看看jasper jones就知道了,他自己深受镇上人们的偏见之害,却不知不觉地也对自己的亲爷爷莱昂内尔产生偏见,断定他就是杀人凶手,就好像小镇上的人们毫无理由地会断定他是凶手一样,多么讽刺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三):每一处平静都是一个处伤口

  年后上班的第3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小说。此刻,头脑中还是乱哄哄的。故事的结尾虽然有个大事件,但是很平和情理之中余味无穷。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的几个少年之中。虽然有文化上的差异,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滋生出一点感同身受意味。毕竟,人性的基本面是一致的,所有都是一致的。比如说谎言的流放与势力眼光

  我想,故事发生的背景所在的那个小镇,不是唯一的。我也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与之类似地方,或者说人的群落。科技发展,虽然让全球观念进入不少人的生活中,但是关注本地依然是主要的认识取向

  生活总是充满伤痛的。这一点,无论如何我们也难以改变。每一次的伤痛,却也能让我们得到可贵成长。这个故事对我的启示简单

  生命的成长注定要经历疼痛,我们一定要勇敢坚定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四):成长的代价

  西澳大利亚的戴林阿普(Dwellingup)是个风景优美的伐木小镇,这里有美丽的威尔斯山还有茂密红柳森林,克雷格•西尔维就出生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果园里,也因此,他的作品都洋溢浓郁的澳大利亚小镇气息。《我们一起去纽约》是克雷格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一部轰动全球的获奖小说,曾荣获2010年澳洲书商年度最爱选书、澳洲图书产业奖年度最佳书籍与最佳文学小说、西澳总理奖等多項大奖,现已分10种语言出版在全世界发行。

  《我们一起去纽约》讲述的是在澳大利亚一个叫考林根的小镇上,“坏男孩”贾斯珀在深夜来到查理的窗前,带着他穿越森林,来到一处神秘所在,在这里,查理经历了人生中恐怖时刻,看到美丽女孩劳拉惨不忍睹的挂在树上,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查理那水晶球里的世界,风暴卷地而起,将曾经稳固确定坚实的一切都晃得脱离原位,少年原本纯真无邪的世界突然充满谜团黑暗笼罩、恐怖弥漫,少年经历着成长的蜕变痛苦不堪。查理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贾斯珀为了归还爱人一个真相,两个男孩开始隐秘侦探过程追寻伤害劳拉的真凶。在这一过程中,考林根小镇宁静外表鲜为人知秘密被一个一个揭开,而男孩也在血与泪的洗礼中,逐渐摆脱青涩

  在我看来,本书的结构与《杀死一只知更鸟》等许多外国作品类似,都是在故事的开头抛出一个案子,而这个案子带来的悬念一直会到故事的结尾才会被揭开。《我们一起去纽约》沿袭了这一叙事方式,在故事的中部,涉及案件内容并不多,却用了许多笔墨在查理小镇的生活上,通过童年生活的点滴现实生活的残酷,克雷格给我们展现了“成长中的天真不在,真相骤然降临,童年的天真消融”的残酷。孩子们竭力的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大人的生活,却被成人世界的一个又一个真相击溃,而在向前冲的过程中,他们牺牲了纯真,感受悲凉收获了成长。

  “纽约”,也许查理们并不知道这个词的具体内涵,它只是一个冲破现实桎梏,达到理想巅峰代名词孩子们目前的脑海中,只想着逃离,却没有系统形成如何逃离,逃离后将如何的规划,也许逃离,就是成长的第一步,而这之后,还有很多个“也许”等待着他们,等待懵懂的孩子们。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五):成长是一趟冒险的旅程

  每个男孩心里都有一个离家出走的故事。不管你是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还是坏小子,都应该想象过另一种情形满嘴粗口吞云吐雾;或也曾想象过女孩儿们的投怀送抱以及温热柔软的双唇;又或者,想象过如“红领巾侠”与长辈严苛不可侵犯的目光相遇时的奋力一搏。

  不管你的想象实现与否,心里肯定存着它。整天沉迷书籍的乖孩子查克在他成长的路上遇见了坏小子贾斯珀。在那个炎热的夏季夜晚,成长无疑是一场惊险的旅程。而写作《我们一起去纽约》这个故事的克雷格·西尔维肯定曾经也是心里充满过各种想象的男孩,他把成长的叛逆追求个性自由渴望都诉诸笔端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克雷格这个年轻的澳大利亚作家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迷,如书中的查克。在他的小说中,读者遇见了哈克贝利·费恩、萨尔以及霍尔顿。他们是成千上万男孩的偶像,为追求自由,他们绝然踏上旅途,或游荡于繁华的纽约街头。克雷格在作品中向马克·吐温、海明威、塞林格、杰克·凯鲁亚克等等作家表达了无限的敬意。这些伟大名字出现在他的生命不可抹灭,带领他进入成长的秘密丛林,体悟生命最深切的疼痛与无惧的勇气

  某个平静的夏夜,坏小子贾斯珀敲响了查克的窗户,给他呈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镇长女儿尸体被悬吊在隐蔽的丛林中。为了找出凶手,解救可能因此惹上麻烦的贾斯珀,查克做出了连自己想也不敢想的决定。贾斯珀身上放射着只有在查克卧室的小说中才能出现的让人崇仰的光芒,使查克决定追随。而在这趟旅途中,查克收获了杰里弗真诚友谊,伊莱扎单纯美好的爱;他也见证了大人之间的背叛,考利根小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温情。他尝试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用迷惑的双眼解读那些骇人听闻的故事。而最终,他也如《在路上》的萨尔,在漫长混乱人生旅途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故事最后贾斯珀悄然离去,如回到男孩恍惚真实的想象,在那个世界,有一片麦田

  小说的中文书名《我们一起去纽约》受到了质疑。出版方放弃原书名《Jasper Jones》只是出于营销考虑,而贾斯珀·琼斯这个名字,其实完全可以胜任成为文学世界中又一典型人物。克雷格最初被介绍中国是在2011年澳大利亚文学周活动,这是澳官方举办的大型文学活动“想象澳大利亚”中的一部分借此机会,我们才有机会聆听澳多元而独特的文学声音。像克雷格·西尔维这样年轻一代的作家,也开始受到了世界的注目。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六):成长中的天真不再

  作者克雷格·西尔维自言:

  他“想以这本书探究许多东西,但最关注的之一是成长中的天真不再。那个时刻,气泡突然破裂,真相骤然降临,童年的盲信消融。

  在这本书中,我尽力想表达的是有些人学着像成人那样过活,但从未真正成人。他们不经过批评的过滤而过活,仍然活在气泡里,他们信从某些神话,并总是赞同它们,以保护气泡的那层薄膜。这是种偏狭的生活方式:提心吊胆、没有牢靠感。

  因此这是问题的两面,你可以选择了解、弄明白、质疑,而这可能是悲伤孤独的事,但最终是勇敢的行为;你也可以从不怀疑现状,因为这会招致害怕无知,而去听任神话和传说盛行。

  关键的是,我想以了解后的重负,不了解而来的安适来考验查理。前者最终是强有力的,而后者是脆弱的。”

  ——克雷格•西尔维谈〈Jasper Jones〉的写作

  http://www.allenandunwin.com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七):少年意气眼底

  你支持我“错误”的决定,你看见我倔强眼神,却看不见我眼底的血。两个少年发现少女虐杀开篇,你将读到的,是一段犀利而黑暗的故事,一场悬念迭起的纸上电影前所未有体验震撼你的心灵

  坏小子贾斯珀深夜来访,带着查理在他“专属”的神秘丛林小屋前,发现悬吊着镇长女儿的伤痕累累的尸体,而无辜的贾斯珀无疑被默认为是头号嫌疑犯,他最后的希望就是查理,唯一的信任。即使在铺天盖地的黑暗里稀如星光的微茫,足以让贾斯珀像渴极嗜水之鱼一样,牢牢吸附不放。

  查理抱之于贾斯珀的“信任”,是因为他这个人呐,就是太孤独,别人对你小小的一点好,都会为他拼了命。可是值得么?少年的友情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开始,却又是那般真挚感人

  负担“虐杀案”的查理也开始了一段绝望残破的黑暗旅程。因为有的事,不知情反而更好。知道了,反倒会伤害你。而且,一旦知道了,就得对它承担起责任,而恐惧深入骨髓,只要血还在流,心还在跳,就永远不能忘。而查理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他只剩下一副模糊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也是在那一刻明白,原来,自己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那些负担真的成了负契,不是生命中礼物

  我们掉进去的洞是由我们挖出来的。

  听说每个人爱的总量是上天给的一个衡量。爱到竭尽全力,剩下的就一无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年,他们易陷入幻想情网,黏上那份感觉。贾斯珀选择一场正义爆炸结束这场罪恶,埋葬自己的过去。自此各奔前程。一切都会过去,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像那些花,那些流水…… 而他带着两个人的诺言,继续前行。而剩下的人住进一个没有命运房子逃避人生的巨大与烦琐。

  被人欺负的杰弗里乐观地活着,最后在一场替补上场,实现惊天大逆转,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我感触颇深。其实这个世界很简单,可残酷,很真实,从头到尾都是真实的。但是,如果可以愚弄他们,即使只有一秒,那么,你就可以让他们惊叹。那么,好好地活着就是最伟大的报复

  其实最开始一笔带过的“贾斯珀是杂种”的戏言,却是一个预设的伏笔恰到好处的引出传说中杰克 莱昂内尔的一段隐情。到那时你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与努力,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

  小说里表达的一些值得关注引发探讨社会话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于读者你将是一场空前的海啸。你会流泪、愤怒、痛苦、迷惘、绝望……不过你会像查理那样最终蜕变出一个全新的你。

  希望那些少年,会好好地长大,能变成一个自己心中愿意,并且他人也喜欢的那样的一种人。

  少年意气眼底血,当时头上有梅花。堇。

  与《杀死一只知更鸟》,我更喜欢《我们一起去纽约》。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八):社会背后 坚持信仰

  从上个世纪开始,澳大利亚作者们都开始从多元格局走上了一条回归“真实”的道路,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随着道路的清晰和写作者们的努力,近年来更加注重在作品中融入一些社会责任,不光在这本书,在很多的书籍中都可以看见这样的影子表面写的是一个多样的故事,而在故事背后,反应的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人们的影响,效果好坏,自然跟作者的功力不无关系。关于不同类型的小说,但凡有内涵者定是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的,当然,也不可缺少的是一种写作者的地域性,也就是本土特色,这本也不例外,颇具澳洲小说的特点

  相对于有着推理悬疑色彩的小说来说,多少都会沾着恐怖的颜色使用更多的就是夜黑、命案、血腥,繁琐,无一不是从探究案情也就是近似变态的杀人动机开始,这本也一样,只是最初就给了人们一个明确的现实,一个孩子查理目睹了劳拉被掉在树干上,并协助最有可能杀人的贾斯珀水葬尸体的过程为开端,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惊颤和残忍,关于死了的生命,还有活着的个体,他们都还小,但他们不得不承受这么多,甚至在尽可能的为了某种自由和信仰的追求而不断的努力着,努力查明事件的真相,努力摆脱这些束缚,去一个叫做“纽约”的地方,没有刻意的铺垫却也足以让人对这件事产生了不小的好奇心,当然书中并没有针对故事的恐怖做更多的渲染,而是从孩子这个人的角度出发,展现一个成人的世界,突出了社会环境问题。其不同之处在于,很多都是在探究故事中的人的真实内心后,还是归为个体因素,进而渲染到社会气氛;而这本书则是用个体来反映了社会,由点到面,让小哀伤进而转变成了大的社会悲哀。

  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各异,都很典型,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孤单,在孩童这个本不该出现的纯真年纪,他们背负了太多,承受太多,全书的文字还是很难看的,故事构思也还精彩,结局也是令人欣慰和满怀希望的,只是在结构上,后部分的进度有快进趋势,突然的止笔让人冷不防。

  记得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稍稍让步,生活会容易些,但要是你坚持不懈,用不让步,生活会更美好。

  其实这也在他们的故事之外,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进行诠释,关于自由,关于梦想,关于追求。他们都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一种信仰,而信仰之所以能够支撑一个人的意志就在于对它的坚持。

  在看书名的最初,对于一个对纽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知之甚少的我来说,也是有点疑惑的,为什么要去纽约?其实到最后我们也可以轻松的理解,就好像农村出身的我们向往到繁华的都市生活,久居都市的人们又会时不时的走到山野田间去呼吸一样,只有感通才能身受,纽约代表的也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九):守望的不是梦想,守望的是被打碎的美丽神话

  这是一本一定会在将来某一天重新读一回的小说。

  这本书与童年无关。

  在我眼中,这是一本充满沉哀伤意味的回忆。

  故事很简单:查理(我)被远近闻名的坏小子贾斯珀找到,他要查理帮忙。这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查理既疑惑也兴奋。只是怎么也想不到,斯珀带他穿过一片神秘隐蔽的丛林,最后到了一块空地上,林中空地,边上的那棵树上,吊着镇长那苍白的、布满伤痕的女儿劳拉……

  劳拉悬挂着,像一支熄灭的蜡烛。她死了。

  谁杀了劳拉?

  平静的生活戛然而止。

  从此,查理就像不劳拉的鬼魂缠住了一样,永远得不到安宁。

  查理知道,肯定不是贾斯珀,他坏,很坏,但他没有杀人的胆。绝对没有。

  查理知道,在考利根,任何一家出了任何问题,首先要怪罪的就是贾斯珀;

  查理知道,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哪怕显然错在自己,父母必张嘴就问:

  “你是不是跟贾斯珀一起混了?”

  突然想起西方的某个传说:当你掌握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的魂魄从此就附到了你的身上。

  一天你不能寻找到打开这个秘密的钥匙,魂魄就一天不能离开你。

  贾斯珀知道,他有麻烦了:全镇的人当然都会归罪于他,整个考利根都会诅咒他,他怎么说有个屁用要,他的话屁用都没有。

  贾斯珀甚至觉得,他就是杀人凶手,毫无疑问。

  于是,贾斯珀由劳拉的魂魄,附着到了查理身上。查理成了知情人,当然也成了罪人。

  劳拉的死亡秘密,扎在查理的肉里。他必须弄清楚:谁杀了劳拉?

  查理喜欢伊莱扎。伊莱扎却是劳拉的妹妹。

  有如一个结,套住了查理,套住了贾斯珀,当然也套住了考利根。

  美丽的苍穹下,无边的原野上,看利根就像一个背负着罪恶和委屈的老人。

  无辜而委屈。

  于是,纽约成了一个象征,一个影子,甚至——一个未来。

  虽然考利根所有人并不知道,纽约是什么。

  读到后半部,情节已经有些哀伤。

  伊莱扎的姐姐劳拉分明已经死了,一家人却还在“痴痴”等待她回家。

  伊莱扎的姐姐劳拉分明已经死了,一家人却还“认为”她与人私奔去了纽约。

  伊莱扎的姐姐劳拉分明已经死了,我(查理)却要在喜欢的伊莱扎面前装得若无其事。

  故事无关成长,无关友情,无关秘密的守护。

  读到后来,我不已经不再关心谁杀了劳拉。我只知道一个事实:劳拉死了,她再也活不过来。

  谁谋杀了劳拉,或者劳拉是否是人谋杀,都变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谁使考利根杀了劳拉。

  我甚至不知道作者最后要把我带到哪里去,我为查里的委屈焦虑,为贾斯珀的委屈着急,甚至为作者着急。

  澳大利亚无边的旷野上,飘荡着哀伤的风,风过之处,是每个人眼中的茫然和凄凉。

  但这仍是一本出色的小说。

  一本一定会在将来某一天重新读一回的小说。

  直读得心潮起伏,哀生骨髓。

  当秘密最终打开,当真相都完全揭穿,我从书中寻到这样的句子:

  “我转身从他们身边在走开,穿过草地走向伊莱扎。就在我靠近时她转过身,我把手搁在她的肩头,她双唇微颤,露出一抹哀伤的微笑。我终于找到合适的话,俯过身去在她耳边低语。我们四周,灰烬纷然飘零……”

  从此,美丽童年的神话不再。

  《我们一起去纽约》读后感(十):向伟大致意

  单看《我们一起去纽约》这个书名我会误以为是一本旅行气质的情感类小说或者是类似于郭敬明派系的那种《下一站,神奈川》式的呻吟语散文,真正阅读到正文才知道原来是一本类型小说。小说的原名是《Jasper Jones》,贾斯珀-琼斯,小说中两位男主角之一的名字。这种为了宣传或者介绍根据书中的一些内容而改动书名的情况其实并不鲜见,毕竟贾斯珀-琼斯不是一个类似于马丁-伊登那样为读者熟知的名字。就如同《奇风岁月》一书的原名是《Boy's Life》一样,我觉得不遵循书的原名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修改后的名字是否能更加精妙,《我们一起去纽约》显然把一本严肃的具有内涵的类型小说降格到了一本通俗文学甚至快餐文学的地步,我觉得是对这本书减分的。

  故事由一场可以看做为凶杀案的意外引起,之后通过两位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逐渐抽丝剥茧触及到了命案的真相,触及到了作家想要表达的家庭、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及青少年之间纯真的情感。这种由案件开篇,继而引发对于生命抑或道德思考的小说架构并不鲜见——福克纳的《坟墓的闯入者》、哈珀-李的《杀死一只反舌鸟》、麦卡蒙的《奇风岁月》、尤金尼德斯的《处女自杀折翼天使》都是类似的作品。

  本书被誉为“澳大利亚的《杀死一只反舌鸟》”,我个人认为并不贴切。《杀死一只反舌鸟》是通过一桩案件对于人们传统思维的一种质疑,其中蕴含的是一种对人类道德的深思。本书贾斯珀-琼斯这个人物的设定或许与《杀死一只反舌鸟》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之后的思考就是两条路线了:《杀死一只反舌鸟》思考是的传统的价值观以及所谓“坏人”的内心世界,注重的是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我们一起去纽约》侧重的是对于青少年生存现状及家庭环境影响的深思,前者更高远后者更现实。

  小说由凶杀案开场,过程却并不着力于表现破案,而是表现成长的形式和《奇风岁月》如出一辙,但是也具备和《奇风岁月》一样的问题,即小说吸引我的元素和小说真正给我带来感动的元素是完全不同的,我甚至觉得这种写作方式有取巧的成分。如果作家不把开篇的案件写的如此诡谲也就不会带来如此的感受了。

  书中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整个故事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不是那些诸如桉树、板球这样的澳洲风物,把它发生的地点放在密西西比河流于我觉得未尝不可。这就要说到作者另一部致敬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了,本书中双主人公的设定以及对于案件真相的寻觅以及少年男女的情感都有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子,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吐温着力于通过叙事塑造出了汤姆-索亚、哈克贝利-费恩这两个叛逆、勇敢具有开拓性的美国精神般的人物,而希尔维则通过写人物情感上的纠葛与压抑反映出现在家庭、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桎梏。

  我觉得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有点低了,故事很悲凉,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很多事情是我的人生中无法体验到的,因此亦难以理解。想想命案的真相以及背后隐藏的东西,以及我(查理)、伊莱扎、琼斯对于生命的困惑,对于秘密的隐忍,对于环境的无力其实是非常让人动容的。《坟墓的闯入者》对美国人种问题进行了反思;《杀死一只反舌鸟》着力于打破传统道德模式;《奇风岁月》展现的是一种魔幻般的想象力;而《我们一起去纽约》怎更加接近于《处女自杀》那种青春期的迷惘以及它的社会根源。作者虽不是什么名家,但这份写作的心思所谓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