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它在身后》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它在身后》影评精选10篇

2017-10-31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它在身后》影评精选10篇

  《它在身后》是一部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执导,麦卡·梦露 / 凯尔·吉克瑞斯特 / 丹尼尔·祖瓦图主演的一部悬疑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它在身后》影评(一):一起舞动


It.Follows.2014.720p.BluRay.X264-AMIABLE & sub from 桃桃字幕组
感觉一群人就像白痴一样在抽风,这种剧情和表演实在是太绝了,设定也有悖常理,当然总说在深层有更有意义价值在电影中,但是还是不是太喜欢这个电影。因为你说内涵话,温子圆的<真实的魔鬼游戏>内涵不是也挺深的嘛,不过那个电影实在是太狗血了,总是让我拿他来和各种电影作比较,就此打住。
但是摄像还有音乐还是很有特色的,邻居的那个男孩,以及一直在读《白痴》的姑娘也挺有特色的,而且主要特点源还是来自小姑娘手上拿着像化妆镜的阅读器,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没事还可以当电灯使用,功能性强大啊。
电影一开始的路子挺精彩的,可以说是一部只拍好了半小时的电影,因为后面游泳池的戏也挺有意思的(男孩用枪打到另一个女孩也挺无语的)要是能保持一开始水准继续抽风到电影结尾突然点破故事的关键,应该会更有意思一点,不过这个电影做出了有效的尝试,虽然结果是一个气球被戳了个孔,慢慢泄气,最后萎掉的过程,实在是有点可惜,要是能做成那种一开始点燃导线“噼里啪啦”连锁炸个不停的效果就好了,就算你要做到慢慢吓人的方式,应该也像针灸火罐那种越来越痛。不温不火最后也没啥事,挺可惜的。

  《它在身后》影评(二):不错,是一部要费脑子的电影

在看剧照的时候就觉得这部片子不同,电影的唯美风很对我的胃口,而且镜头设计真是太巧妙了,让人在看的时候,总觉得像是看某个名篇。
电影对于性是点到即止,很多场面都是靠隐喻,让观众自己去遐想,而每个人的遐想都不同,对于电影的理解也就不同。我看到的两个遐想空间就是,一个是Jay脱了衣服下水,下一个镜头就是头发湿的开车回去;还一个就是最终那个东西到底有没有死?电影没说,而最终镜头里,远处有个在走的人,这个人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看了一些影评,都说这部电影有特别的寓意,我赞成这个说法,在看完电影,就觉得这部电影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大段的旁白引入文字,让人觉得,这部电影背后有东西;而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很多旁支都省去了,镜头的设计很花心思,色彩、配乐,这些让人觉得这部电影不是草草之作,但最终的电影情节却简单之极,结尾也是戛然而止,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意犹未尽
这部影片好,好就好在每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东西。前面看了别人的影评,说它的暗喻是“时间",这个可以很好的解决第一段独白,可是第二段独白,重点却不是时间了:两个人之间一旦有了,你就不再是灵魂完整的人了。对于,第二段独白,我有些自己的结论,一个人一旦开始感受到性,这个人就不在是一个完整的人了,高潮后的空白,让人的灵魂暂时脱离了自己,而这个脱离,就让灵魂有了泄露,人已经不一样了。就像亚当夏娃,有了性之后,人就不在那么美了,有了善恶,有了邪念,而这样的人,就是不完整的人。初成不完整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逃,逃+迷茫,电影中有段Hugh给Jay的话,在外面到处晃悠,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静一静,想想对策。这个时候会经历一段四处晃荡,而且会去自己去过的一些地方,努力寻找回自己,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过去那个完整的自己已回不去,家里毁坏的游泳池、格雷格的度假区,哪里都会有它的侵入。而最终,你会在自己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战胜它,Jay则是那个游泳池,那个初吻的地方,也是Jay帖在床头,她曾经非常留恋的地方。它死了吗?我认为没有,最后的镜头,远方那个跟着个人,只要有了,就永远不会离你而去,性的意识会不断地给你侵扰,在你停下来的地方。
这些是我的感触,也是目前这个阶段的我看到的一些东西,也希望每个人,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这样,说明这部电影确实很成功

  《它在身后》影评(三):说是里面有很多隐喻

    《它在身后》不恐怖呀。看前已知《它在身后》 的“它”是艾滋的形象隐喻,通过性交传递,但不知道影片设定时间就是在艾滋初露端倪的六十年代。开场一个环绕青年少女惊慌奔跑的长镜头交代场景、氛围:天空阴沉沉的,美国郊区分布在路边的住宅,空旷的草坪,繁茂的大树,隐隐压抑的电子配乐。以及少女直面镜头停顿了较长时间,显示出特别的镜头语言感,开场小段以两个定格画面,分别是右腿折断怪异死亡少女的右上俯拍中景和侧面全景。女主被休绑在轮椅上拖动的镜头给我印象深刻。
    真正的主角出现在游泳池里,后转入室内,根据电视里放的新闻和原子核能相关,及放1954年电影《外太空牛仔》,根据室内棕色旧式沙发、台灯造型,演员们的衣着辨析出那个年代。影片中有各种水的意象,女主刚出场时的泳池,和另一个男人性交后略略放松时出现的泳池,最后企图猎杀“它”出现的泳池和血。第一个死亡少女跑去的海边,女主和一群朋友去的海边,在这里“它”被确认,展现伤害人的力量。“它”体下渗出的水。包括女主跟化名休的“宿主”约会,休在剧院像看到鬼一样和她匆匆离场时下着雨的天气,他们在车内各怀心事,窗外的霓虹灯因雨水而模糊闪烁。
    水的意象代表什么呢?一直出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摘录有什么意义我喜欢《白痴》,尤其里面关于犯人面临绞刑,马上就要死亡的那段,影片似乎用到相关几句。还有也引用了诗歌,都让影片呈现一种文艺哲思气息。或许影片想讲的其实是爱情。保罗暗恋线是情感主线,他俩青梅竹马,女主渐渐长成“万人迷”,他平凡普通,不敢表达。当女主悲剧时默默坚定地守候,等女主的选择。女主第一次尝试失败后,他想设法干掉“它”,最后还是和女主发生关系,两人携手走了下去。暗示这样的感情才是安全妥帖的么?
    我看的恐怖、惊悚片很少,吓人的也就是那几样:妖魔鬼怪、怪兽变态、人本身。《它在身后》的镜头表现在还原当时艾滋造成的恐慌氛围和情绪上是到位的。

  《它在身后》影评(四):感想

有一种东西,它一直追赶着你。你从它身上,看到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你不认识的人。它一步步向你走近,不紧不慢,不思考,也没感觉,绝不放弃,直到死亡。
 
本片的隐喻似乎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性传播疾病(STD),如同从库布里克的237号房间里走出来的行尸,如影随形,受害者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中,最终惨死。片子引用着《白痴》里的句子说,精神的折磨比肉体的折磨更为痛苦。行尸是这种精神折磨的具象化体现,现实世界不存在行尸,但却并非不存在这种痛苦。
 
折磨来自于隔离和孤独。罹患 STD,有时候就像女主角婕伊(Jay)一样,毫无防备,只是命运不期而至。但没有健康正常人能分担这种疾病带来的恐惧。婕伊在卧室里崩溃,哪怕朋友在身边,但却无法让他们体会这种眼前没有出口是出口的无助,更无法理解死亡近在眼前绝望。另一种折磨来自于羞耻。人们条件反射地将 STD 病患和放纵的私生活联系在一起,STD 给他们打上了某种标签,以致他们身陷于无处不在的指责。即使只是一时不慎,或是像婕伊一样甚至毫不知情,但他们便自此永远暴露在整个社会的检视之下,永远“衣冠不整”,“举止不端”。
 
行尸以任意的相貌出现,或陌生,或熟悉,甚至是亲人朋友的样貌。STD 的折磨也是这样,它可能来源于周围的所有人。人在弱势时总是防备的,不仅是有恶意的人,甚至是并无恶意的人,也会成为病患眼中潜在的敌人。但对不少人来说,STD 是一种谈资,人人都熟练地闻之色变,迫不及待地做裁判,戴上非黑即白的面具,去表演。甚至是熟知的朋友,都有可能对侧目而视,甚至是家人,也成为敌人。还有什么比被家人抛弃更痛苦的事呢?
 
说了这么多,但 STD 显然只是这个故事的直观隐喻。如果故事只是在讲 STD,电影里的另外一些东西就失去了解释,一些桥段会显得赘余,甚至莫名其妙。和《林中小屋》一样,《它在身后》也是一个谜语。恐怖片适合布置谜语,并且最后谜语揭晓又反过来让片子产生毛骨悚然的效果。类似的片子还比如说《恐怖游轮》。这种恐怖的产生机制是回归到人性本身:未知的恐怖,和未知自始至终都潜伏在身边的恐怖。本片细腻地布置着一个谜语,并且还在呈现上做到了表里两相,一击两鸣。
 
看过《霍比特人》的话,应该对咕噜的这个谜语有印象吧:
它会吞食一切,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咬破生铁,蚀穿金钢;将岩石化成飞灰,杀死国王,屠灭城镇,沧海化桑田,高山成平原。
 
现在如果重新看一下本文的第一段话,并且稍微改写一下:
有一种东西,它一直在追赶。在你爱的人,你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任何人身上都看到它。它的步调缓慢而均匀,不会思考,不会感觉,但从不停止追逐,只有死亡才会停止它。
这两个谜语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时间,或者更具体的讲,是成长,是衰老,是最后的终结。本片讲的是一群少男少女的故事,但却用青春标记着成长,用成长标记着衰老。影片还有意无意地展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兴废。选址在底特律这个昔日工业中心皲染出某种颓败感,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衰老是一个恐怖的东西,它最直观的恐怖来自于它使身体产生的缓慢的变化。行尸在片中不少时候是老态龙钟的,并且非常直接地裸露躯体。这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镜子里的自己皮肤失去弹性,发皱耸拉,骨架弯曲,身形压缩,整个人就像是受到了更大的引力,被某种古老的力量召唤着尘归尘、土归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衰老,谁能说这不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慌呢?人类也许是在进化的过程里保留了这样一种对衰老的恐惧,使得衰老被视作族群中的一块病变,并本能地让人产生生存的恐慌,进而让人产生本能的排异。
 
女主角在片中逐渐走向成熟,和片中的少男少女一样,都刚经历过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并且感受到与这种身体变化随之而来的性压抑。性成熟使得生命形态变得完整,但也同时意味着停止成长和开始衰老。就像许多种昆虫会在他们完成交配之后便死去,对于生命来说,性成熟的意义,除了生,还有死。片子里那个都市传说式的传递诅咒的方式,就提示了这个意义。具体说本片的设定:性使得加害者生存下来,但又将生存的恐惧传递给了受害者,而受害者也不得不按照这个规则成为下一个加害者,将这个恐惧继续传递下来,否则生命的终结将不可避免
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以性为连接的线到底能回溯到哪一个人,片子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如果说影片里的那个恐怖代表的是成长、是衰老、是死亡的话,人类,甚至是所有生物又何尝不是在某种动物性的原始之焦虑中一直生存至今的呢?行尸是个古老的存在,它存在于大自然的历史中。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生命都向死而生。生命将生存这种原始焦虑编码进了基因,并且由基因将这种焦虑表达成了性冲动,使得生命通过繁衍将生存延续了下去。世上不存在长生不老药, 没有人能逃掉死亡的追赶。
影片的几场重要的文戏,几乎都在通过怀缅过去来表现时间这个主题。女主角和她的伙伴们回忆着在一个屋檐下一起长大的童年,回忆着初吻,回忆着意外发现成人杂志的滑稽和刺激。通过这几个温情的桥段,导演一边舒缓着观众紧绷的神经,一边也通过青春的共鸣建构着观众和几个角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女主角似乎逃离了死亡的步步接近。回忆似乎将时间停在了那些美好的瞬间,即使过不久故事都无一例外地以急转直下的方式将女主角从幻想中惊醒。
 
故事里有一个角色,直接地表达了他拒绝成长的愿望,同时在一开始就对故事的主题做了提示。还记得女主角婕伊和故事的罪魁祸首休(Hugh)去看电影时玩的那个游戏吗?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一方先决定好一个周围的人,此人需要让他最为渴望与之交换身份,另外一方则从周围的人群中要猜出对方的选择。婕伊第一次猜休选择的是一个浪漫的热恋少年。第二次婕伊猜休选择的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休点明他想对换角色的是一个小男孩时,婕伊以为休是想重新来过。这段戏,再加上电影中対全家福照片的空镜头,还有角色间的只言片语,似乎能拼凑出一个婕伊和父亲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婕伊失去了父亲,而这在她童年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空洞,那里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一个认为被抛弃的自己。她当然不会明白为什么会被抛弃,童年的她只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并且让自己去相信父亲是命运对她的惩罚。
“小时候你常做白日梦想着长大,然后和人约会,你的脑海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画面,画面中有一个帅气的男生,你们手牵着手,车行在一条熠熠生辉的街道,但你们其实漫无目的,只是在幻想某种自由吧”。婕伊幻想成长会让她获得自由,爱情能让她获得自由,休实际上在告诉她成长并不会带来自由,7、8岁的时候,无忧无虑,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在性成熟中,人逐渐获得了自己生命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人同时开始老去。在这个同时人都需要去找到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从这个角度重新考虑故事的情节,女主角去和邻家帅哥做,去滥交,她并没有获得任何的宽慰。于是她无助,她焦虑,最终选择逃去秋千,逃到朋友的湖边旧屋,去她初吻的泳池,逃避到这些过去的时光里,这样能让时间停止,能让她逃避现实。但时间并不会放弃追逐。
我们如果再回到身份交换游戏,婕伊的选择倾向其实呈现出了一个递进的关系,并且塑造出了婕伊这个角色。我们基本上从这里就能了解到,婕伊迫切地需要成长的缘故。她缺爱,她不懂爱,她也无法原谅父亲。性被她视作获得爱,获得另一个家庭,从而获得自由的方式,但你不懂爱的话,性到底成了什么呢?所以她从第一次和休云雨就错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现实中像婕伊这种在不幸的童年中成长的人,成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逃离。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去面对自己家庭的痛苦,他们以为自己终于能和另外一个合适的人开始一个崭新的人生。但他们常陷入的是一种爱的无能。性被他们视作一种成长的手段,但他们的错误在于,性并不意味着爱。他们苦苦寻觅过后,甚至性对他们而言已经麻木,已经成为一种歇斯底里时,他们发现过去的阴影仍然追随着他们,时间已经匆匆过去,而他们却无法解脱。片中出现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也在讲寻找爱的故事,和婕伊的这一层意义十分吻合。诗歌里最让人心碎的句子,是从一开始的「总还有时间 」,于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值得」,在最后却不得不面对「我变老了」。
将故事的这层意义剥开,这个影片看似一部简单的青春恐怖片,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简单。行尸是时间,是那个想将女主角吞噬的过去。特别是当她需要去爱别人的时候,需要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的时候,父亲便成为了那个挥之不去的镇痛。从这里出发,最后决战的行尸以父亲形象出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决战,婕伊被象征着过去的父亲拽在水里,最后婕伊终于挣脱了父亲,从水中脱逃。最后婕伊和真爱保罗(Paul)的人事,倾盆大雨是一种救赎。婕伊总算是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开始去直面成长,开始不为执着于填补缺失的父爱而爱,而是为了爱而爱。但是一个比较悲观的地方是,时间的追逐依然没有停歇,每个人都有一个过去时的提醒,告诉着我们一旦我们开始面对死亡,死亡就永远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你不能不带着对衰老的恐惧活下去。所以当保罗问她“你感到有不同吗”,婕伊的回答是“没有不同”。这是一种残酷的真相,但又是一个令人多少有点宽慰的真相。对于人生而言,现代人得了现代病。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固定的生活中不断被他人所推开,这当然是人与人交际的一种形态上的成熟,但某种情感上的附着点却常常在物质主义之中迷失了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现代人在面临爱的意义上,在面临自己人生的意义上,都是孤独的,都有自己的一个行尸在镜子那边提醒着自己,你的每一天到底「值不值得」,也总有人在梦醒过后惊觉「我变老了」。
影片最后,婕伊和保罗手牵着手走在一条漂亮的街上,婕伊和保罗穿着白色的衣服和黑色的外套,仿佛是参加了一场婚礼又参加了一场葬礼,漫无目的,似乎并没有什么自由。
影片的摄影、音乐和剪辑都体现出明显的希区柯克范式。在视觉上又让人不能不联想到《闪灵》,特别是最后泳池被血染成红色,一如《闪灵》中电梯门打开时的血涌所带来的感官冲击力。影片有很多地方也通过道具的混杂(贝壳阅读器,黑白电视机,不同时代的车)和配乐模糊时代感,让人因为环境的不合理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其实本片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当大的解读空间,除了 STD,这个行尸也可能代表着性侵犯心理创伤症等等,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自圆其说。影片一开始的那段戏也有个令人在意的地方,这个一开始就领便当的女性角色(注意她不是女主角婕伊),从家门口出来兜了一大圈,回到了自己家,仔细看她家的门牌号,是1492,恰好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间。然后休在玩交换身份游戏时,说他羡慕小男孩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甚至不用关心自己有没有尿过裤子。女主角一行人在家里看的电影是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脑洞一开,这片子是不是也可能和《闪灵》一样,在讲美国是如何逃不掉屠杀印第安人的黑历史呢?这些就都留待看官们一一发掘了。
总而言之,影片很有思考乐趣,并且女主角的演技可圈可点,配乐也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部低成本独立恐怖片,不仅优秀,实属难得。

  《它在身后》影评(五):久违的云淡风轻的恐惧

    非常久违的难得的不以纯粹恐怖和渲染气氛来博取探讨人性本身恐惧讨论的好电影。
    整个电影的感觉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开头,淡淡的行文,连高潮和结局都是那么云淡风轻,然后在这个云淡风轻的沙滩,海边,天底,街道,人潮,校园,静谧小路上高高的和远远的缀着一把刀。这个时候的恐惧已经不是那种限于未知,限于荒诞,限于心理的恐惧,更多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于失去了美好的深切怀恋和对于迷茫前途的忧虑。
    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电影,对于乱性的批判简直是淋漓尽致,从开头的偷窥,荷尔蒙作用的情迷,然后不纯粹基于爱情本身的乱性,到每一个死亡者的面孔,人物身份,动机,对于爱情的理解都是淡然铺陈。
    每一个死者都会以生前的样子,那样一步一步跟着你,永远不知道何时是个尽头,就像有了错误的开头,就陷入了一场苦战,追逐与逃避,然后永无止尽的传递或是死亡,才能给这个错误的开头一个痛快和干脆的解决。
    最耐人寻味的是每个杀手的样子,有老人,有青年,有凶神恶煞的彪形大汉,也有纯良无辜的偷吃禁果少女。交织的更是无尽的选择:选择是不是乱性,选择是不是明知害人还会去害人,选择是传给喜欢自己身体还是喜欢自己心的人,选择是逃避还是赴死。所以,当女主与觊觎自己美色的男人乱性,期望他把厄运传出去,却发现并没有做到,而当男人的母亲以死者身份出现时,不禁沉思为何男人的母亲会死亡。类似的关于乱伦的不贞讨论比比皆是,比如为什么会有年迈老妪死亡?是否因为她老伴的不忠?比如厄运传递方式的本身也是否是一种讽刺?
    我说这是部好片,因为他没有狗尾续貂的大俗手结局,结束,就是结束,一点都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正如结局,干净的街道,干净的爱情,干净的恋人,干净的天空,干净的结尾。彻底涤净了整个片子的污点,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解决开始错误的不止有死亡和为恶的传递,也有如此干净的云淡风轻。
    实在大赞。
    

  《它在身后》影评(六):我再也不看恐怖片了。。。

因为真的很吓人。。。
我胆子小呀,看个《催眠大师》都吓得不敢坐下坡的车。。
日本泰国韩国的鬼片自不必说,肯定是不看的。
六年级的那个暑假,我和一群三四年级的小伙伴看了一部日本鬼片,玩偶被附身什么的。。从此,我看到公共洗手间就害怕。。七年级的某个晚自修,我尿急,惶恐的跟班长说找个人陪我去,我害怕。。全班哄堂大笑,引来了年级主任和班主任。
那部鬼片,是个HE,不然当时就晕了。
长大后寻刺激只看欧美的。。
看多了也没什么意思,又吓人又无聊。
所以还是戒掉吧。
恐怖、惊悚、悬疑是有区别的。希区柯克的那叫悬疑;惊悚以悬疑为基础,最后真相好吓人的,像《非常嫌疑犯》;恐怖嘛,作为一个形容词和吓人差不多,作为一个电影标签,恐怖片,应该是特指有未知元素还很吓人的鬼片。。
恐怖片套路都差不多。暗沉的色调,吓人的配乐,只有几个人物,一看就是小成本。个中翘楚就数《闪灵》了——我也很喜欢,看的很爽。
进来看的几部,都有点非HE的模式化。比如这部,比如《幻影凶间》《The Ring》《鬼镜》。
1)恐怖元素嘛,blood、厉鬼、液体、面部扭曲,可劲的作吧。但是这种很低俗诶,就是画面给人不适感。以恶心人为标杆,三流。
2)人少还作死,真是超脱常理。一般人遇到危险就寻求帮助呀,父母、朋友、警察、心理医生、神父。所以《闪灵》好呀,荒村,外部联络都被切断了,只能自救。所以《驱魔人》好呀,妈妈是明白人,先找医生,再找神父。
3)最后就是要主人公无法脱身,吓死你。没人觉得这种结尾很不要脸吗?好比小四的小说,为了凸显青春有多残酷,最后主人公出车祸死了(这是小四的套路吧???就看过一部夏至未至还是啥,就是这套路)。
恐怖源于未知。未知也可以很可爱呀。作为一个从小接受朴素的社会主义唯物价值观熏陶的娃,我对 doesn't make sense 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感。凡事必有因果,恐怖片的未知元素,通常是没有因的。所以看《驱魔人》时很纠结为什么魔会找上小姑娘-----后来渐渐接受这是宗教隐喻的解释。
高评价《闪灵》《驱魔人》的一大原因就是it's HE。看完不气愤,看的过程爽,可以忽略it doesn't make sense 的不适感。。

  《它在身后》影评(七):恐怖与性的结合

《它在你身后 》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凯尔·吉克瑞斯特、杰克·威利领衔主演的恐怖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性接触后所追求的一种超自然的实体的故事。

一直认为恐怖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吓人,让人害怕,最好是有着心理上的恐慌,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世界各地的恐怖片仿佛都为了这个目的,都争着抢着让自己更恐怖更让人害怕。

这部电影从镜头来说,设计的比较巧妙,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说是影片中涉及到了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并不过分,也没太直接的展现,给人足够的遐想的空间,而在恐怖片中加入这种场景的描述也是令人深思导演的寓意。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不仅仅是恐怖的元素,虽然论恐怖片也是有其过人之处,其次就是看每个人的深思,回过头来的细细品味,说它是一部比较烧脑的片子也不为过。

  《它在身后》影评(八):和谁做爱,这是个问题

我将穿上白法兰绒裤在海滩上散步。
我听见了女水妖彼此对唱着歌。
我不认为她们会为我而唱歌。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一个袒胸露乳的女人款款向你走来,这种好事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但如果她一边走着,一边还撒着尿,这就有点吓人了。当影片里出现这样一幕时,确实把我吓了一跳。
它是什么?影片中没有给出答案。要命的是,它有时候是女人,有时候是男人,有时候是个小孩子……无论何时何地,它从人群中走来,冥冥之中的一种预感,让你知道它是冲着你来的。它行动虽然迟缓,却比那些活蹦乱跳的鬼怪吓人多了。它以一种排山倒海的阵势压向你。无论你逃到哪儿,它都尾随你。直到它抓住你,上了你,然后杀掉你。
这种恶灵听起来就很新鲜,它跟我们以前在惊悚、恐怖片里看到的鬼怪差别很大。虽然《终结者3》中的那个美女机器人也拥有这种屌炸天的气场,但它终究只是个机器人,不是鬼怪不可同日而语。
《它在身后》刚一面世就受到观众的喜爱,烂番茄上的好评率还一度达到了100%。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种恶灵,大家以前很少见过。另一方面,则与影片的复古文艺范和配乐,以及恶灵的表现形式有关。
影片中到处弥漫着一种复古的气息。一些汽车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款式。有些房屋则是曾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风靡一时的样式风格。在美国,这种房屋样式有一个术语叫“American Foursquare”。我没能找到它的中文译名,不过这种房屋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内部结构相连通透,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形通道。你可以随意地从一个入口连续穿过其他房间,最后回到这个入口,并且不需要走回头路。这样,当有坏蛋闯入家中时,人们就可以轻松地遁走,保住一条小命。不过,影片中可没有什么坏蛋,只有杀人不偿命的恶灵。影片中女孩洁依的男朋友所租住的房屋便是这种样式。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些向80年代的老恐怖片致敬的成分。比如影片开始不久的那家剧院,便是仿照80年代时,底特律的雷德福剧院的风格而搭建的。在1981年,正是山姆·雷米导演的恐怖片《鬼玩人》在这家戏院里举办了首映礼。
《它在身后》的配乐也同样带来一种久违了的复古感觉。与我们早就听腻了的日韩式恐怖片配乐相比,这种感觉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拿一部80年代的经典恐怖片《闪灵》来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影片的配乐并不依靠一惊一乍的伎俩来制造恐怖效果,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积累和释放。
比如女孩在家中与恶灵首次遭遇的一场戏。电视机中播放的老科幻片的声音经过强化,在寂静的深夜,居然给人一种毛骨茸然的感觉。这种声音不间断地响起,观众的情绪不断地积累,女孩独自一人走进厨房中。这时导演把配乐加了进来,慢镜头的效果让观众知道危险已经慢慢逼近,情绪积累到了极点。然后女孩转过头来,在它的主观镜头中,一个袒胸露乳的女人正直勾勾地望着她,“它”一边撒着尿,一边朝着摄影机走来。一切都在慢镜头中进行。“它”向女孩走来,也向观众走来。虽然它走的很慢,却让人感到“它”仿佛要走出屏幕,扑向观众一样。在《闪灵》中,瞭望酒店237号房间里的那个浑身腐烂的老太婆,也同样让人感到如此。
虽然,《它在身后》中的配乐和这种慢镜头的效果所带来的逼近感,让人感到很新鲜。但如果滥用这种手段,就很难说是一件好事了。别忘了,音乐和慢镜头,向来都是国内青春爱情片必备的两大杀器。《它在身后》中,几乎每一个场景的声音都经过后期强化处理,这种风格化强烈的音乐和音效在一些场景中确实能制造很好的惊悚效果。不过我觉得,有时候,没有声音要比有声音时,效果更好一些。慢镜头的使用也是一样。在上文所说的例子中,慢镜头确实制造出很好地恐怖效果,但在另外一些场景中,则给人一种国产青春片乱入的感觉,一下子就拉低了整部电影的身(bi)段(ge)。
作为一部有追求的惊悚片,《它在身后》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制造恐怖效果,它似乎也在试图探讨一下青春期少女的成长问题。
少女洁依和新认识的男朋友在一次约会时,两人春意萌动,来了一场车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她的男朋友却不太正常。他绑架了洁依,然后告诉她,他把恶灵传给了她。这种恶灵像艾滋病一样通过性交来传递,“它”会死死地跟着你。摆脱“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别的男人或者女人做爱,把“它”传递给下一个人。一旦那个人被“它”干掉,“它”就会按图索骥,一路杀回源头。少女洁依当然也被“它”盯上了。
我时常觉得,青春期的少女仿佛都是一个谜。她们看上去神秘而又单纯,像一潭泛着深蓝色的湖泊,永远也见不到底。然而,湖泊并不总是平静的,如果你长久地盯着她看,那掩藏在表面平静涟漪下面的漩涡,就会像惊涛骇浪一样把你席卷而去。如同影片中洁依和她的姐妹一样,她们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心思告诉给父母。在影片中,她们的父母只在照片里露过面,其他的时候都是缺席的。她们不像男孩子那样,可以到处闲逛、彻夜不归。出于一种善意的保护,她们总是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们开始偷偷地抽烟、喝酒、约会和做爱。就像做完爱后,女孩洁仪陶醉在自己少女时代的心事那样:“我小时候经常幻想长大后出去约会,和朋友一起开车兜风。我仿佛看到自己和帅气的男孩手牵着手……”
她们也因而更易受到诱惑和伤害。大卫·林奇的《双峰镇》、马修·麦康纳主演的《真探》,以及西班牙电影《沼泽地》都是在一个封闭的地理世界里,揭露青春期少女易受诱惑与伤害的一面。
我开始以为,《它在身后》似乎也在探讨这样的问题。女孩洁依被恶灵折磨的疲惫不堪,暗恋她的发小保罗想出一个杀死恶灵的方法。他们来到远郊一座荒废的游泳馆。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小时候父母为自己划出的界限,“我必须获得许可,才能跟好朋友和她父母去哪儿逛集市。只是因为那里越过界限几个路口……”他们往前走着,仿佛这是一场旅行和冒险。他们越过了栅栏,来到了游泳馆里。围着泳池摆放的电器突然间给这个场景赋予了一种仪式感。他们要在游泳池里和恶魔展开一场搏斗。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冲破父母的底线。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恶魔的鲜血在泳池里蔓延,如同女孩洁依的成人洗礼……
可是,事情可能并不这么复杂。就像人们说的,这电影是在告诉那些年轻的女孩们,不要随随便便跑出去和男人做爱。这种想法似乎有些猥琐。不过,影片中对于小说《白痴》和艾略特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引用,让我意识到这电影并不是关于青春期女孩的。男孩保罗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虽然电影里所引用的内容,就字面意思来看,很好地诠释了恶灵所带给人的感觉。尤其是课堂上老师朗读的那段艾略特的情歌,听上去更像是恶灵自己的独白。然而,《白痴》和《情歌》里面所讲述的故事,却和恶灵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主要塑造了一个在道德与人格上接近于完美的人物——公爵梅诗金。他拥有一颗善良与仁爱之心,试图用“爱”和“美”来拯救身边的人、拯救这个世界。这种想法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显得不太合时宜。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白痴”。小说中的女主角娜斯塔西娅命运坎坷,男人们总是垂涎甚至欺骗她的美色。她常年受到地主托茨基的蹂躏,卑鄙无耻的加尼亚也企图玩弄她。一次偶然的机会,公爵梅诗金遇到娜斯塔西娅,他愿意娶她为妻,试图用“爱”来拯救她。可是娜斯塔西娅的心中却只有仇恨和复仇,她要向男人们无耻的欲望复仇。她不愿意公爵梅诗金被罪恶的欲望所玷污。她选择了自我毁灭。就在婚礼的当天,娜斯塔西娅跟着浪荡公子罗仁果跑了,最后被罗仁果杀害。罗仁果是个被欲望和精虫侵蚀了整个大脑的人,他是欲望之魔的化身。
《它在身后》中,当女孩洁依问妹妹雅拉,她用那个电子设备阅读什么时,雅拉回答说是《白痴》,说“它讲的就是保罗啊”。我开始还觉得纳闷,《白痴》怎么讲的就是保罗呢?联系一下《白痴》的故事情节,我发现这里的保罗所指代的正是公爵梅诗金,那个白痴。
保罗和女孩洁依从小一起长大,他聪明、善良,并且深深爱着洁依。可是,女孩洁依却一直忽视保罗的“爱意”。她频繁地更换男朋友,不断地出去浪荡。尽管如此,保罗却依然爱着她,当姐妹们对洁依的风流表示不满时,保罗还为她开脱辩解。当洁依受到恶灵的侵扰时,保罗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并且试图拯救她。他和公爵梅诗金一样,是一个在道德和人格上,接近于完美的男人。
至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挫败感。《情歌》中的主人翁内心敏感,渴望爱情,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他害怕遭到女人的拒绝,但当他鼓起勇气求爱时,得到的回答却是“那可不是我的本意,我不是要谈这些”。这正是影片中所引用的那段诗句。男孩保罗同《情歌》中的主人翁一样,不懂得如何赢取女人的芳心。
女孩洁依被恶灵折磨的心力交瘁,她害怕极了。下面的问题就是,她要和谁做爱?她要把恶灵传给谁?她和风流成性的男孩格雷格做爱。她在海边遇到三个猛男,也会脱掉衣服义无反顾地扑向他们。但她就是不会和保罗做爱。为了拯救洁依,保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主动要求和洁依做爱。也同样遭到洁依彻底的拒绝。或许洁依同《白痴》中的娜斯塔西娅一样,担心保罗受到男人欲望的侵害?或许,影片中的恶灵同那个杀害娜斯塔西娅的罗仁果一样,是欲望之魔的化身?
和《白痴》中的公爵梅诗金不同的是,男孩保罗成功拯救了洁依。他成功杀掉了那个恶灵。女孩洁依终于可以和他一起快乐地做爱了。不过在妹妹雅拉的病床前,洁依盯着沉睡中的保罗看了好久。她的眼神扑朔而又迷离,我没能从中发现任何一丝爱意。也许,保罗从来都不是洁依幻想的情人中,最理想的那一个。
如果站在保罗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大概就是一个屌丝男该如何追求青春美少女的故事。你要一直爱着她,陪伴她,保护她。哪怕她不爱你,你的爱意也不能因此打上折扣。哪怕她当着你的面和别的男人做爱,你也要爱着她。在她需要照顾时,你要及时地出现在她身边。在她受到伤害时,你要不惜舍弃性命去拯救她。总之,就是要像白痴一样,永远爱着她!
以上仅仅只是依据电影的情节所做的一种猜测。导演的本意或许也并非如此。对于一部恐怖片来说,我们也实在没有必要太过较真。虽然影片中的女孩们受到惊吓时,总是喜欢往寂无人烟的海边或者小树林里跑。虽然小树林里的环境能够轻松渲染出恐怖的气氛,但人在受到惊吓时,出于一种本能,难道不是会往人多的地方或者有光亮的地方跑吗?虽然这种违反基本人性的做法出现在电影中,总是会影响到我的情绪,恨不得跳进电影中告诉她们,你们应该往酒吧里跑,在那里,你可以轻轻松松地找到男人做爱。但是,对于《它在身后》来说,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恐怖片,毕竟已是很难得的了。
感谢@ 桃桃字幕组

  《它在身后》影评(九):打了炮,就要负责任!别想走!

    第一次看完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因为我看的是鬼片哦!但全片就给那个又高又瘦的”它“吓了一下,就没有了。首先声明一下我不是那种阅鬼无数的人而且现实中对鬼这种东西也挺怕的,可能这片是和几个人一起看吧。但在他人的理解中说这片精华即其最恐怖的地方中是那个鬼会无穷无尽的追杀自己,可能不是当时人吧,到现在还没有细思极恐感觉。(我看三篇了 原谅我这个愚蠢的人吧)以下做一下剧情梳理,未看过的就不要往下看了(没人看就算了)---------------------------------------------
---------------------------------------------------------------------------------------------------------------------------------------------
---------------------------------------------------------------------------------------------------------------------------------------------
     首先开头一个大波浪在街道和别墅门口乱撞,强行送了一波福利后。开着老爷车冲到beach然后停在那,开着车灯照着自己说了一堆感人又费话的遗言后死在beach了。
看死得还真难看,这么好的大波浪费了

  《它在身后》影评(十):紧随其后——你的灵病鬼在哪呢?

紧随其后——你的灵病鬼在哪呢?
名词设定:
A------灵病鬼:外形百变,但一般是裸体或者是穿件白色睡衣,应该是为了方便进行性行为。通常只会慢慢走,还没见过它跑,但在水中,好像会游泳似的。灵病鬼为实体,虽然健康者无法看到灵病鬼,但可以对其进行攻击。补充:灵病鬼其实是相当聪明的,从游泳池不去直接攻击染病者,而是用东西扔染病者,就可见一斑。
B------染病者:灵病鬼的当前攻击对象,灵病鬼目的应该是与染病者发生性行为,同时就弄死了染病者。
C------健康带鬼者:染病者通过性行为,使性行为的另一方成为染病者之后,自己就成为健康带鬼者,这个时候能够看到灵病鬼,但暂时不会成为灵病鬼的攻击目标。但只要染病者被灵病鬼干掉,那么灵病鬼就回进行回溯,最后那个健康带鬼者就会重新成为染病者。换句话说,一次碰鬼,终生带鬼。
D------健康者:除染病者与健康带鬼者之外的所有人。健康者是无法看到灵病鬼的,但因为灵病鬼是实体,所以可以对其进攻攻击,虽然那也没什么效果。
已知推定事实(主要根据影片中的帅男以及电影中的事实推定而出):
1.性行为之后,灵病鬼会从染病者传给健康者(暂时还没有出现染病者传给健康带鬼者的情况出现)。那之后,旧的染病者将成为健康带鬼者,而健康者将成为新的染病者。
2.灵病鬼只会慢慢走向染病者,并通过性行为弄死染病者。
3.灵病鬼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定。(这里与大家讨论一个不少朋友都弄错的误区,大家似乎都以为,灵病鬼只是一个恒动的物体,始终以固定的缓慢的速度接近染病者。如果是这样,那解决这个灵病鬼就实在太简单了,直接住个二楼,将楼梯拆掉,那灵病鬼不就一辈子都上不来了?!答案肯定不会这么简单。)通常来说,灵病鬼会出现在染病者的视线范围之内,然后慢慢走向染病者,而且还不是直线的走法,而是综合分析路径之后再走上来(比如在女主第一次见过灵病鬼的时候,灵病鬼会很聪明的走到楼上来)。但灵病鬼未在染病者视线之内的时候,灵病鬼是怎么运动的没人知道,换句话说,瞬移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有些朋友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还弄些什么坐飞机飞来飞去来躲避灵病鬼的办法,有那么复杂吗?用我的二楼没楼梯的方法,简单又实用。)。如果按照这种情况的话,想躲避灵病鬼完全是不可能的。
4.灵病鬼会死吗?反正从电影中的情节我们知道,手枪对于灵病鬼基本没什么效果,连直接近距离暴头都没有用。有些朋友说,在水底暴头可以杀死灵病鬼,你们真的觉得有这么简单吗?
5.灵病鬼的能力:灵病鬼力大无穷,这个基本可以肯定,要不然,那个男孩也不会飞出那么远。所以说,针对这点,那些所谓的搞个笼子什么的来抓灵病鬼的可以早点睡了。当然还有那些挖陷阱的,基本也是毫无效果。
**************************分割线**************************
以上这些为个人的一些想法,电影只是看了一遍,如果上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讨论的前提,是把这件事情当成真的来分析,就好比那个僵尸末日生存手册一般,如果只是把灵病鬼当电影看,或是当什么淋病的隐喻,那就没必要这般大动干戈啦。)
其实因为时间关系,个人也暂时没有想到什么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灵病鬼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点疑问,在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给出,那就是:是不是所有感染过灵病鬼的有都能够看到灵病鬼,还是说,只有最后的染病者和健康带鬼者能够看到。如果是前者,那么似乎有个办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成为健康带鬼者,然后轮流放哨,应该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后者,那就比较麻烦了,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能够看到灵病鬼的只有两个人,那么难度真的就非常大了。
**************************分割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