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经典观后感集

2017-11-24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经典观后感集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是一部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朱莉娅·奥蒙德 / 欧列格·缅希科夫 / 阿列克谢·彼得连科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一):你永远不知道

你永远不知道
——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初见面,是在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年轻的军官叫托尔斯泰,可是他记不得她的名字,于是他叫她安娜·卡列尼娜。
可是让他心醉的Jane只是一个骗子,来到俄罗斯是为了帮助老板赢得沙皇的赞助资金。Jane说自己人生是被动的,而她唯一一次自愿做出的选择,就是和安德烈·托尔斯泰相爱。
很多年后,当动人的爱情终于和冲动青春一起消逝,我们难过了。这样不顾一切地爱,这样心如磐石地等,最后还是幻化掉了。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对得起“史诗”这两个字,因为女主角的长像实在太像朱丽叶比诺什,一度让我幻想它和《新桥恋人》的相似,但《新桥恋人》是不可以和它相比的。冰冷的西伯利亚高原,广袤无边的白桦林,只有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沉淀,才拍得出这样不朽的电影,它甚至可以让你忘记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
沙皇的士兵,简直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军队。风华正茂英姿飒爽,唱着瓦格纳的歌剧,跳着贵族的舞蹈,单纯的时候像个孩子,认真起来又那么不可一世。他爱上她,为了她放弃前途,顶撞将军,于是火车开动,他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再也不能回到故乡
从此不能相见,当爱情如此沉重,还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誓言?
她等了10年,嫁给了当年让她来俄罗斯的人,为的只是一张西伯利亚的通行证。千辛万苦找到他的住所,才发现他已经有了妻室。她说她来晚了,来不及了,回不去了。
策马离开,回去美国。从此一切记忆,一切青春,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只是她永远不知道,当她转身离去,丛林中是安德烈些许苍老但依然明亮的双眼,如此无奈
只是他永远不知道,她为了一张见他的通行证等了整整10年,苦苦打听他的下落,她还要告诉他,他们有一个孩子,一个和他一样偏执的孩子。
开始的时候,我们笑着看在火车里唱《费加罗的婚礼》的安德烈,油亮亮的青春;最后的时候,我们哭着看那双同样的眼睛,多么残忍。
这样的爱情要的不仅是安德烈的激情和Jane的豁达,它还需要牺牲。一切渐渐平淡,才是悲剧最可怕的地方。曾经爱过痛过疯狂过,为了对方一切都可以不要,最后剩下的,居然是那么无奈的对望,你永远都不知道我的等待,永远都不知道我离开的背影里,藏了多大的荒凉与绝望
后记:写于2006年11月22日,因为注销豆瓣丢掉了所有电影记录,重发。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二):爱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 ——这是片里的经典台词。
       电影1905年部分,讲年轻人坚持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而一直不摘面罩挨罚等,这让我想到《士兵突击》许三多,直到上级妥协,误认同莫扎特的伟大。
        然后影片中很多相互呼应的地方,片名理发师,片头理发,制造的机器,西伯利亚理发师,流放前的理发,片尾理发,以及男主最后开的理发师。类似地有托尔斯泰,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等。
        这虽是一个英语电影,但是体现了很多俄罗斯的特点,部分俄语,面包圈,俄罗斯节日,亲脸颊礼仪等,还有俄罗斯人喜欢歌剧,生活精致高雅的特点。
       说说爱吧,这里不止男主和女主深情的爱,男女的爱情,更有友谊之爱。真的觉得男主是三多这样的人,善良,所以会放掉刺客;较真,所以会决斗;有好兄弟,为劝他不要退学,最后流放送他,我在观影时哭得稀里哗啦的点,就是他的同学在车厢外唱歌,他在车厢内回应。就像他说的,他爱他的兄弟们。
       除了友谊还有爱情,男主的女仆对他的爱情,在他要借3卢布的时候,她给他,在他礼仪性亲她的时候她很幸福;在她送餐听到他们做爱的时候,她伤心至极;在男主被送去流放的时候,她哭喊着 我爱你!最后她跟着男主到西伯利亚,并结婚有了三个孩子。她也许知道自己永远不会超越女主的地位,于是她在女主来的时候,躲了起来。
       最后电影的镜头是男主,看着女主离去,并没有喊她,只是点了烟默默看着,所有的感情都在这注视中了。估计男主对女主的误会也在男主看到女主的时候消失了。
        这个电影很符合我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我评价谢霆锋和王菲复合一样,在我小的时候,他们正热恋的时候,我特别赞成他们在一起,当张柏芝出现的时候,我还觉得谢张十分不配,但是当谢张离婚后又找回王菲的时候,有些不认同,已然有家庭何必呢?像本片的男主已经有了家庭,女主虽然家庭不是因为爱,但女主看到男主家摆的照片,也决定离开,这才是爱和责任
       也许我的责任感是禁锢我的镣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三):我从没想过我的一生中还能够有一个人这样的爱我

看完影片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从没想到自己还能找到一个这么爱自己的人。影片讲的是在一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军事学院的学生安德烈.托偶遇了风情万种的美国女人珍,两人暗生情愫。珍谎称自己是个寡妇,来俄罗斯看 望疯狂的机械师父亲,但实际上是被请来骗取军事学院院长拉德洛夫将军信任的交际花,好让机械师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伐木机能够顺利驶进西柏林亚。但是没想到将军对珍动了真感情,并想向她求婚,而安德烈对珍的感情愈演愈烈,珍一方面想接受安德烈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想完成任务,于是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一次演出中安德烈因为嫉妒和误会,抽伤了院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火车站上尽管珍赶上了最后的送别,但是安德烈始终没能和珍见最后一面。十年后,珍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安德烈的住所,但终究逃不过命运改变,若干年后珍回到了美国,把这段往事在信中讲述给了军事学院的儿子。很感动一个故事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四):凄美的爱情

很凄美的爱情故事,之前应该是看过片段的。俄罗斯的异域风情很浓厚。
安德烈和他的战友们热情似火,青春洋溢,年轻快乐的脸庞让人动容。两条线交错进行,一是美国士兵安德罗关于莫扎特与长官发生的冲突,一是安德烈与珍的爱情故事
片尾交代了安德罗是安德烈与珍的孩子,两张年轻的面孔交替出现,让人回忆起最初的美好,以及俩人一样的固执坚持。
安德烈与珍的相遇是那样美好。在车厢。一见倾心,相谈盛欢。而乌龙的告白,断章取义的误解又造成了最后不可挽回的悲剧。在那片广阔的白桦林,安德烈远远就感觉到了珍的出现,却只是远远的望着。
实际上也不是特别的悲情,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没有走到一起,各自也都过着安稳的生活,还在彼此记挂。
决斗,阅兵,演出,送别,伐木。。。。。。每一场都有动人的让人记忆深刻的表达,这就讲的不只是一件事了,是两个人,一段情。出色的人物刻画。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五):西伯利亚的流动盛宴

愿意成为年轻人,愿意自由的保存年轻人的热忱于自己的天性之中,愿意为此奋斗,面对买卖交易,讨价还价,和类似尘世利益的谋求,就象羞怯的少女面对猥亵下流一样充满恐惧与畏缩,是的,这就是使命!
                                                                            -----克尔凯郭尔
俄罗斯的精神不在彼得堡,他的精神三分之一在莫斯科,三分之一在中亚,三分之一在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是俄罗斯每一个伟大灵魂的圣地,也是受难之地。罗蒙诺索夫说过,俄罗斯正是因为西伯利亚的富饶而强大,而寒冷的西伯利亚也是文学滋养的一片沃土,十二月党人,在那写出《死屋手记》的陀斯妥耶夫斯基,流亡于此的俄罗斯文学家不计其数,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列宁,还有无数在那里度过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人们,他们是俄罗斯的灵魂和良知。西伯利亚某种程度上也是俄罗斯的精神与灵魂的象征。
于是就不难理解拜访过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庄园的吴忠超,面对那辽阔的草原,苍茫的树林,总要不由自主地心旷神怡,而金黄色的蒲公英,成群的牛羊,再辅以蓝天白云、芳草连绵的广阔天地背景,令他感慨只有俄罗斯这样宽广的国度才能孕育出这样博大的灵魂。
爱情与两样东西发生关系时,会变得荡气回肠,一样是死亡,另一样是时间。 《西伯利亚理发师》属于后者。但同时,它又具有一种冰雪般凛冽与高原般广袤的感觉。 我想,那是因为安德烈.托尔斯泰,这个俄罗斯军人身上有着罕见的高贵气质,这使得他与珍的爱情成为一段与时代洪流交相辉映的旷世传说,即使经过岁月洗礼而显得厚重与悲悯,但骨子里仍是青春无悔的酣畅淋漓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将近三个小时长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流俗的故事,一段爱情牵扯着落难的主角;但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因为它有着剧情、配乐、时代背景的出色组合。年轻俊朗朝气蓬勃的士兵,雄心勃勃英武睿智的沙皇,皑皑白雪掩映下的雄伟克里姆林宫,卫队嘹亮的号子刺破莫斯科湛蓝的苍穹,稚气可爱的小王子预示着帝国的希望,而异国美丽的少女在多情的大地上谱写着爱的传奇,很难把影片中的景象和即将发生的十月革命和轰然倒塌的帝国大厦联系在一起。
隐约感受到美国现实主义精神和俄国浪漫主义精神的碰撞。八面玲珑、风情万种的美国女子珍妮,怀揣着一个神秘的任务来到俄罗斯,却无意中被年轻的俄国军官安德烈的真爱所打动,但她却始终无法放弃这次俄罗斯之行的最初目的,还是无意中伤害了单纯的安德烈。 盛怒下的安德烈独自一人踏上了残酷的不归路。珍妮万万没想到这一别,便已经是永别了。安德烈留给她的,只有一个像他一样倔强、一样单纯的孩子。影片的结尾,安德烈屹立在蛮荒的西伯利亚林地,头发和络腮胡子杂乱而颓废,脸上刻满风霜,他用脏兮兮的手指点燃一根烟,慢慢抽着,目送珍妮驾着马车渐渐远去,目光已经不再清澈;然而在夏日的美国军营,摘掉了防毒面具、大笑着碰跑的儿子,如此的纯真烂漫、意气风发,俨然便是重生的青年时代的父亲。这样的场景,令人欣慰,又令人心碎
1885年前后的俄罗斯,或许便如同最后入侵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一般,遭遇着冲击和倾覆,民族的传统和习俗注定要消失在机械复制年代下的慌乱和匆忙之中,只不过对于导演米哈尔科夫而言,这样短暂的断裂不过是历史转变的阵痛之一,更且,雅致的传统从来未因为时光流逝,星斗转移而消弭,相反,作为无形之力,它以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复活,甚至将这种伟大而执着的传统带到了他们曾经愤懑憎恨的土地,大洋彼岸的美国。俄罗斯的精神和传统从来不仅仅是一种想象的乡愁。
      从电影开始,小安德烈因为拒绝说“莫扎特是一坨狗屎”开始,俄罗斯的精神和传统就开始潜隐复活,而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回溯和陈述,最后长官终于屈服于小安德烈的固执,站在悬崖边上对着所有的士兵大声坦白,莫扎特的伟大,这无异于俄罗斯精神和传统的胜利——在所有人戏谑放弃尊严和事实面前,俄罗斯人特有的固执和坚持依旧可以藐视所有的屈辱。
      电影的最后,我们看着小安德烈满脸灿烂的笑意,踏着夕阳奔跑,像当年他父亲在火车上邂逅珍妮般的欢快,奔跑中,父子两人的面目影影幢幢,近乎重叠,映照在如同茶垢的夕阳之中,棱角分明,仿佛在告诉我们,古老的俄罗斯将与记忆一同重返传统的雅致与荣光。
    “我撒过许多谎,连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只有当我和你在一起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当珍妮向托尔斯泰倾诉了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感后,她说。俄罗斯精神的壮丽和博大就在于他的基督教所赋予的人道主义和他们特有的那种奔放热烈几近疯狂的对于爱情的追求。
这样的电影,是史诗般的影片。宏大,壮美,以浪漫到虚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缠缠绕绕,演绎出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个民族。 影片后半部分的力量有如屠格涅夫、蒲宁、库普林式的小说,这种情感力量是强大的却又是节制到了高贵,没有撕心裂肺却甚于撕心裂肺,艺术世家出身的米哈尔科夫是那么执着于一种俄罗斯式的表现方式:是时代的,也是个人的,时代的悲剧寓于个体的悲剧;那种历史感,现实感,那种艺术的责任,高贵的苦难。用伟大的勃洛克的诗就是:
      “啊俄罗斯,贫困的俄罗斯,
       你灰色的小屋,你风儿的歌唱,
       仿佛爱情的第一缕泪珠。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六):拯救情结的理想主义者是女人致命的毒药

第一次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时,并没有这么想。
直到最近看一部韩剧。都知道韩剧是女人的A片,颓丧的我天天泡在贴吧里与追剧的广大女性在情感问题上耳鬓厮磨,有一天,一位剧粉做文一篇,称呼那剧的男主角为“最爱的少年”,想以文作药,忘却这“与他相识如梦一场”。一个原型正在隐隐约约浮现。这时又见另一位剧粉形容男主角带给她的难忘程度,犹如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里的托尔斯泰,于是,那个躲在幕后如幽灵般俘虏女性心脏的原型人物终于走到了灯前。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任何男性被社会化泯然众人之前都可能具备的状态,纯真是他最大的标志。但这种纯真不是不谙人事,相反,他具备对女性最无害的攻击性,无害,是由于女性可以轻易反制他,用女性魅力,那魅力只要坐那儿不声不响,都是有的。少年不管长相如何,总有跨越男女界限的超能力,聆听懂女性的心思,无师自通找到接近女性的方式,并非娘炮,因为他动过与女性厮守的念头,不用具备雄厚财力和巧舌如簧,就能比同龄人提早撷取到女人香。
人的气质是由内向外散发,少年的纯真来源于内在的眼睛,让他看大部分东西都是美的,总结起来,他是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只有在少年时期,才最被谅解。
简约务实的男欢女爱无法打发他,精神上的无限完美往往吸引他去高攀,与之对应的女性往往也是心理年龄优于他的,姐弟恋就像天生为他而准备。
这是安德烈爱上珍的原因。珍爱上安德烈的原因也不复杂,母性本能这说法并不夸张。婴儿之所以被喜欢,是因为它的纯洁性,女性柔弱难在世间有占据,能为女性全部占有的最高级生物,非婴儿莫属。忽略缅希科夫那张奔四脸,他饰演的安德烈那双明眸至少是到位的,闪灼着的光像婴儿一样勾引着女主角和女观众,行为也是哭笑嗔怒,热烈到狂躁地卖弄着青春的气息,让女性步步走入他的领地,误以为在这人身上肆意地付出,都能加倍地收获。
带着这股期望,十个人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九个人都会为结尾惋惜,因为看的过程观众已投注了期望在男主角身上,犹如赛马,看好的那匹选手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以及,现实生活中真的眼见过十个这样的少年,九个都无法与女人走到最后。
少年难与女人一起蜕变。
理想主义者另一个解释,是无限大的自我,大自我的人难以顾及别人的感受,男性理想主义者尤甚。安德烈热烈的告白固然值得欣赏,但细思之下,这何尝不是罔顾其他当事人感受的狂妄自大?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片子的基调是俄罗斯人的真性情,包括冰河上狂野烂醉的将军,他大骂男主是“婊子养的”,和男主角拿弓弦抽他,本质上是一样,都是嫉妒,只不过他丑,他的真就变成了“坏”,男主角的真就变成了“勇气”,进而掩盖他迟早会为不懂避让的自我付出代价的自然规律。
都说青春冲动没有罪,那是都知道日后社会会给今日冲动教训,前后互相抵消,自然幸灾乐祸告之青春无罪,归总起来,少年就是一种靠挥霍青春存在的产物。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少年自我再大,自娱自乐家教甚严也祸害不了别人,可怕就是同情心泛滥的那类,在外界看来,他的这种同情心,往往会将他的理想主义插上天使的翅膀,家门关不住,栅栏关不住,铜墙铁壁关不住,诸多优质的心理防线可防轻佻可防猥琐可防丑陋,独独防不了怒放的青春美,而溃于一旦。事实上他真的富有同情心吗?安德烈第一次见到女主角珍时,他看上去是最憨的,同窗们对风骚女人都只敢门背后偷听,他却甘当舵大喇喇向女人出击,一杯一杯的香槟索要,竟然在陌生女人面前喝高了,这种憨,是因为他最纯真,自我最大,无需为外在惊诧或坐立不安。如果说直到珍亮出真发来见他之前,他敢与珍这个一看就水不浅的寡妇接触都是自我够大的作用,那么珍开始亮出自己的底牌,无疑他之前接触的假象都会崩塌,需要用假象掩盖的往往是万丈深渊,此时他还愿意问出“你不爱我吗”这种话,可见他无视了万丈深渊。大自我很难容得挫折,会时刻要求喜欢上的事物要与他眼中的美相匹配,而连头发都不是真色的黑寡妇,第一时间应该让他感到被欺骗,他应该礼貌地请珍出去,自己仔细思考,自尊是否还能在这女人面前抬起头,而他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只能是同情心。
同情心模糊了人仅存的理智,柔化了眼前的缺陷,这是圣母的内核,拯救情结。但圣母原型能拯救世人,是因为她的自我小,小到能将别人的自我当做自己的,纳无缝隙的理想主义者注定一切拯救事业在他手上都会半途而废,简直是女人的噩梦,因为一切与他的相遇都注定要一拍两散。
珍说安德烈“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小屁孩”,马上就惹怒了他的大自我,事实上这是二人敲定关系柔情蜜意的第二日,他能愤怒到不听任何解释,不仅仅是那几句否定对他感情的话,还有头晚被珍自以为用身体语言和坦白就能掩盖过去的欺骗。
想必此,应该已明了少年原型是什么了。他的世俗名称,叫初恋。不要说你的初恋是某个大叔或者某抠脚汉,那是不可能的,初恋这个词的创造,绝不是起源于你的猥琐遭遇,只能说你还没遇见真正的初恋,即便你已经40岁。同时少年原型也揭示着女性初恋失败的真相:他爱过青春,爱过自己的倒影,但未爱过真实的女人,他从没真正站在女人的角度,去体会到女人的难处,而是靠同情心与理想主义带来的自信,想当然地“体验”了爱人的感受,这给二人的关系埋下了定时炸弹,迟早有一天会爆炸。
被少年无章法拿下的女人,她们的爱绝大部分也好不到哪去,是临渊羡鱼,叶公好龙,对于无法体谅自己的人,逐渐会由热情变为愧疚变为惋惜变为冷眼旁观,总之,不会厚道如那矮小的上校老师,第一反应是迅速果决地保护安德烈。女人在爆炸之前一般会早有预感,她就像狡猾的鱼一样摇摆,一举一动难以逃出为自己留后路的窠臼,于是就这样与自己的少年失之交臂,将他留在成长道路的分叉口,成为女人胸口的朱砂痣,宿疾。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女人的本性被社会阻挡的时候,心爱的人被伤害需要自己出头的时候,少年就会突然活过来,用他难能可贵的纯粹替自己打气:你忘了当年那个比你勇敢的他了吗?一朝识得他,一生都将啜饮他的养分。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七):俄罗斯的浪漫

  只是在课本里读过几篇俄罗斯的课文,我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文化。我只是听过一些关于俄国的早期的书的评论,说俄国人的书大多都是浪漫悲剧题材,离不开战争与士兵,结局总是以遗憾收尾。中国也曾有过好长一段时间对于俄国文化的崇拜,导致中国早期的书,也有很多类似于这种悲剧的故事,只是在某些尺度上,我们还是没有把握好。我想,观看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也是一种享受,感受着异国的音乐,风景,人文,浪漫和执着,当然还有那不分国界的爱情。当然结局是我早已经预料的,俄罗斯式的壮烈悲剧,但还是让我揪心不已。
  安德对于爱的执着,在片尾望着珍的远去,点燃一根烟,我想很多的往事又涌上他的心头。还好,这次的他克制住了自己,因为安德此时已经成熟,他不能抛弃背后一个为他远行千里,不离不弃的女人,以及他们两个年幼的孩子,安德明白他现在是一个丈夫和父亲。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八):珍爱的太自我

有看过书上说,生活在寒冷里的人,都是比较理智的。
可是安德就打破了这个定律。
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个并不美丽的女人,且是寡妇,就这么被吸引。
当他在演出那晚冲动打上将时,他的战友压制住他,哭了。
战友说:安德,有什么值得你这么去做。
是啊,他赌上了他的人生,也赌上了他未来的事业,
只为了这个女人。
你说这女人爱他嘛?我看不然。
若是真爱就会忘记自已,哪里还记得来时的目的。
而珍一直爱的很自我。
最后嫁给安德的那个佣人,
明明知道安德和珍在房间里发生关系,
也忍住眼泪,默默下楼。
这恐怕才是爱吧。那种我爱你,我可以后退一步看着你幸福的爱。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九):第六分钟,爱不释手


火车停下,车窗上的映像,雪景和明黄的森林,还有赶火车的人,老人拉着小孩,忽然蹦出几个活泼泼的士兵,我爱它的视角,玻璃上的质感,无论在哪一刻定格,都是一幅唯美的画
影片主要还是轻松幽默为主的吧,还有挺多好玩的情节,无怪它要有170分钟了。比如珍妮的老爸麦克拉肯在“harber of siberian”上激动滴扭扭,比如士官生们学跳舞,托尔斯泰和他的损友们扮仙鹤、又当螃蟹还自娱自乐得特别厉害,之后地板打滑的经典桥段又让我乐呵了好久,其中有几个镜头非常的美,是珍妮的眼睛,太漂亮了,太诱人了。其实托尔斯泰的眼睛也很漂亮,尤其是特写的时候,湿湿亮亮的,很年轻,很多情,很勇敢,很温柔
 
因为年轻犯的错误,很痛苦,很喜欢
我觉得和国内的爱情片比起来,男主和女主看起来都有些老了,不过他们真心可爱啊
君未知晓,且笑今朝
如何说尽此刻的感受?音乐再次缓缓地响起,也许这一次,我比较动情。
其实我是那种歌越听越好听,人越看越讨厌的人
喜欢的电影,喜欢的感觉,喜欢的声音,喜欢的旋律,然后是起起伏伏的心绪
喜悦的有些心痛了,缠绕缱绻,冰原和美丽的西伯利亚
理发师
大概永远也鼓不起勇气说那件事
那就索性只谈这没生命的机器吧
说来也有些道理
一切因它而起,以它作结
怎么也抹不去的感伤
无奈的乡愁和爱情
不是命运,像一个实实在在的鼻音,后面跟着真切的颤音
如果可以多一点宽容
哦不行,要进入天国,非得变回孩子不可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细————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十):俄罗斯的爱没有天意,只有恶意

是的,在韩国,这部电影应该叫《假如爱有天意》,通篇都会是缓缓的暖人的善意,比如镜头会一点一点的推,演员总是在微笑扎眼的速率要慢,还要有东方人低头莞尔的含蓄和婉约,床是万万不能上的,夕阳洒满的傍晚,可以轻轻的在光洁的额头吻别......
  
相比而言,俄罗斯的爱没有天意,只有恶意。
这爱必须是嫉妒的,一旦发现变心就要拿剑削第三者,即使第三者是个将军,自己只是个军校的普通学生;这爱必须是盲目的,它可以放弃大好前途放弃青春生命,放弃在大公和太子面前表现的机会,放弃和心爱之人的厮守;这爱是流血的,即便是自己流血;这爱是容不得半点杂质的,即便这杂质是好哥们的几句戏谑和调侃。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这爱是如此的恶意浓烈,是如此的烧得人心慌意乱,必须要上床,也只有上床才能将心与身,心与神,心与意全都融合在一起,才能在天使的身上长出“恶”的翅膀。
  
俄罗斯的爱就是这样,只有恶意。
伤别人,更伤自己。
  
所以,我也会知道普希金为什么要为一个女人提剑赴死;也大概明白了高尔基为毛在中国的语文课本里写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也会想要尝一尝那来自寒冷广袤之地的伏特加……
  这爱应该深深的揉进身体里,酒也要大杯大杯的一口喝尽,然后跳进表面平静的冰河中,沉入最深最深的河底。
我实在难以平抑这快要爆出来的心情,就像09年的时候我还在与俄罗斯搭界的内蒙上班,那一天我也看了一部俄罗斯电影,一个13岁的少女在森林里无所顾忌的萌动之恋。
我也跟他在谈恋爱,也和他说起这部电影,然后又分手,我继续看其他的电影。
后来,他说:“我或许会和其他人结婚。”
我说:“我会抢婚,你呢,会不会跟我走?”
他什么也没说,用眼泪给了我所有的答案。
去你妈的天意!
爱应该就像那庞大丑陋的机器,像“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将所有眼前能看见的天意扒掉砍掉切碎!
可惜的是,我们总是习惯的屈从天意,将根本无法割舍的爱情,在心底里砌上一处坟墓,孤单寂寞冷时就扫扫墓。
或许,我也不会去抢婚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