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男孩的宇宙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男孩的宇宙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2 22:3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男孩的宇宙经典读后感10篇

  《一个男孩的宇宙》是一本由(英)加文·伊克斯坦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84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男孩的宇宙》读后感(一):一个少年的成长

刚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被陨石砸中脑袋后,他和陨石一定拥有着神奇的力量,然后展开一系列宇宙外生物的故事。好吧,我得承认这只是我想象的故事。
小说的开头先讲述了亚历克斯在警察局的情形。让我带着一个疑问阅读这本书,亚历克斯为什么会在警察局呢?他犯了什么错呢?所有的故事从一颗陨石开始,亚历克斯被陨石砸中脑袋,待他醒过来后,他的母亲要求他必须在她的视线范围内活动。之后,亚历克斯又不幸的得了癫痫症。只能在家休养,不能去上学。于是,年少的亚历克失去了自由,但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也许是他以后不喜欢运动的原因吧。在亚历克斯上学后,又被其他同学标上“贱民镇”的标签。每个学校似乎都有几个坏学生,亚历克斯自然也成了被欺负的对象。亚历克斯为了躲避德克尔他们的追打,跑进了一间棚屋。也因此认识了彼得森先生。
一开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亚历克斯是一个有些小任性、不甘于服输的孩子。他还自以为懂得的知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多一些,当和大人们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他总是想要表现出自己什么都懂的样子。在一次和德克尔打架后,他弄掉了彼得森的一本珍贵的书籍。所以,他用了英语中最为肮脏的词,骂了德克尔。就像亚历克斯所说,也许他不知道这个词的严重性,但他觉得这个词足以让德克尔羞愧,他只是想要德克尔有个教训。但他却因为这个词,受到了学校和母亲的严厉批评。
亚历克斯曾说过,他想要当一名天体物理学家或者做一名神经科医生。而他再次被维尔博士问到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时候,他竟有一些不好意思了。因为他早就不想当一名神经科医生了。只是,他怕说出来,维尔博士会认为他是一个对梦想坚定的人。说到梦想,小时候,语文老师总会让我们写一篇名为我的梦想是……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梦想也一直在变。最后,真正沉淀下来的梦想,才是内心所想吧。
当亚历克斯被冤枉敲碎彼得森先生家里的玻璃的时候,当亚历克斯说出那个最难听的英语单词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是他对立的。我在想为何他的母亲就不能信任一下亚历克斯,彼得森家里的玻璃真的不是他儿子弄坏的,为什么要逼着自己的儿子去承认并且道歉呢?亚历克斯说出那样难听的词,为什么他的母亲不能听一下他的解释,而只是一味的责怪他呢?他的母亲总是认为她的想法就是对的,孩子要听从她的安排。可是她却从来都不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错。尽管他的母亲在有些观念上过于执着,不讲理,但从最后的章节中,却能读到一个母亲心疼孩子的心情。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一种不能读懂父母心思的状态,但我们都清楚父母是爱我们的。
而彼得森先生患有绝症之后,亚历克斯从不懂事的小孩,开始变成了一位关心他人、有责任感的少年了。亚历克斯和彼得森先生之间的生死协议,显示了他们之间的信任。等到彼得森先生出现不能讲话,走不了路的最后病症时,亚历克斯愿意帮助彼得森先生死去。这样的高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也是当下让彼得森先生好好活着的最好的决定。此刻,我是佩服亚历克斯的。
一个少年,差点被陨石砸死,又患有癫痫症。他在学校被排斥,没有朋友。但凭着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一个为期一年多的读书会。他把陪伴了自己五年的陨石捐给了博物馆。他还亲眼目睹了身边的第一次死忙,他还为库尔特准备了追悼会……他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见证了他的成长过程。
也许人生跌宕起伏,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成长。最后,成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PS: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笔者。

  《一个男孩的宇宙》读后感(二):人心的宇宙--评《一个男孩的宇宙》

    看过这本《一个男孩的宇宙》,其实觉得有很多的话想要说,也算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渠道吧。
  首先,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作品中,忘年交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马蒂尔达和昂,有《菊次郎的夏天》中的菊次郎和正男,还有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出品的电视电影《孙子》中的固执的爷爷和懵懂的混血孙子,都是值得让人回味的精品。
  为什么忘年交如此的成为抢手货?其实求其原因,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或者更为精确的说,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有障碍,不是尔虞我诈,就是笑里藏刀,我们无法去和一个这样的人面对面的交流,而对于孩子,他们的纯真和不染世俗是我们交流的动力,所以说,虽然有些年龄的差距,看待事物的看法不同,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和这样的年龄相差很大的孩子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素无忌惮的说出自己的所想,因为,即便我们说错了什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一个男孩的宇宙有多大,看了本书的读者一定知道,他的宇宙只是容纳了对他善意的人,包括彼得森先生,因为对于小亚历克斯来说,原来他不太懂得承担责任,有卑微胆怯,只有在认识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彼得森先生,他可以将自己的心事都倾诉,甚至于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其实一个人的人心有多大,大到有宇宙这么大么,小亚历克斯一点点的转变,到用于直面彼得森先生的死亡,则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这对于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是一种非常大的踏步,也是对他人生路上的成长必不可少的一步,从另一方面来说,彼得森先生是小亚历克斯的人生导师。
    其实沟通很重要,无论是亲人爱人抑或陌生人,倾听也是一门艺术,人心的宇宙不是亘古不变的,随着他(她)对于事物成长的成熟而不断扩大,到了能够承担成长道路上的勇气的那一刻,那么他(她)心中的宇宙是无限的。
    看看这本书吧,学会人生道路上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一个男孩的宇宙》读后感(三):生命的沉思:我们该如何活着,如何死去?

     看到书名的第一眼,以为这是一本科幻书,直到看完才顿悟实质是在探讨生命与存在、人格和人性的。这本书涉及了生理学、神经学、物理学、天文学、人文哲学等知识,但读起来并不像专业书那般的单调枯燥,反而引起人深入探究的欲望
    有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或者说我希望成为一个如他的人:不一定要做一个正常的人,而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小男孩无疑是这本书的主角,小说的一开头便是他被扣押在警察局接受问询。作者还特意稍稍描写了小男孩的一些古怪的行为,包括沉默,而且后备箱竟然储藏了数量不少的大麻。按照惯性思维,你根本不会想到他竟是一个刚完成了一项伟大壮举的十七岁男孩,而且他曾经被陨石砸破脑袋(发生的概率只有一千万亿分之一),丧失了对那半个月的记忆,癫痫病还时常发作。他到底完成了一项什么壮举呢?
    这是本书的内核。因为小男孩亚历克斯的与众不同,这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其中一个便是受同学欺负。对于别人的故意冒犯,一开始他是选择逃避的,只要能摆脱他们。但似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他的身体素质一点儿都不好。终于有一天,他被逼到绝地,无奈翻过一篇篱笆墙,闯入了一位老人的家里。当然,那些同学并不想就这样轻易放过他,但也没有办法,就砸坏了老人的温室玻璃。然后,这本书的两位主角就正面交锋了。一个古怪,一个孤僻,一个不谙世事,一个饱经沧桑,不相容的画面感可想而知。但也正是首次的不融洽,才让故事发生到另一个高度:两个人彼此成为最值得信赖和依靠、最懂得和理解对方的,最后小男孩历经千险万难(绝非一般孩子可以做到的)帮助老人争取到生死的决定权,让其自由且有尊严地活着且死去。
    “安乐死”是一个审视生命的严肃命题,也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已立法容许安乐死的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这说明人类还没有开放或发展到有足够的证据和信心来定义“安乐死”,目前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病者自己抉择。他们可能要承担亵渎生命的罪名,而这往往并不一定是错的,但因为没有办法与已经死亡的人们沟通,了解他们关于死去最后那一刻最真实的想法,就无法做出最公正的判定,这也是生命的局限和无奈。
     既然我们一时哪怕一世也无法参透生命,但至少可以再清晰些,多点儿智慧,就像小男孩创办库尔特·冯内古特现世教会读书俱乐部的初衷:经常阅读能使人心神宁静,带给人更多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生命中的疤痕,来汲取营养帮助自己的生命成长,毕竟读书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孤独追求,我们在一起,一起拥有彼此的生命和这个谜一样的宇宙。
    老人彼得森在死亡之前的最后一次读书会的分享中,特别提到触动他的两句话:“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明辨两者之间的差异吧“,我想这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在死亡之时最深刻的生命习得,听到的人应该铭记在心,更加从容悦然地活着。
 

  《一个男孩的宇宙》读后感(四):我涉河而行于清明

不同的人看这本书所能感受到的情感深度是不一样的。
这是第一本让我哭到不能自已的小说,哭的原因我觉得我并不是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哭点高到不正常的人,这本书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
对了忘记说,我们寝室一个哭点特别低的姑娘看完之后特别平静地说,嗯,我觉得这本书涉及很广泛,挺有教育意义的。。。
我看书很快,2个小时大概可以看完一本400页的书,所以有时候我记不得很多的细节,一本有感情脉络的书更能让我记得长久。
特别巧,老人得的病我刚好在补一公升的眼泪后看到了,骨髓小脑变异症,相同的命运,亚也选择了跟残酷疾病斗争即使是失去了活着的尊严,所能做的事情一件一件消失,痛苦的深夜连电话都打不出去,但是她还是坚强的活着。彼得森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不去面对充满痛苦的未来,我觉得所有没有经过这种事情的人没有任何的权利去评价这两种行为哪种正确,毕竟关于生死无人真正参透它的含义。
其实我很像亚力克斯,早熟,心思细腻。从不应该的年纪就想了很多关于死亡的事情,我很怕死。我甚至不敢想象此刻我不停产生着神经触动的脑袋有一天会化为尘土,我很想知道一个人死忘之后他的思想去了哪里。
自然中的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只有人类妄想着永存。
前几天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外婆身体不大好,肺癌。听到的时候我有一瞬间甚至以为我妈在开玩笑,可能上天对我太垂怜知道我胆小不愿意面对死亡,我身边所有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陪着我经过了这么多年,虽我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来的,但是我不知道它会来的这么快,妈妈说我可能随时要请假回家过丧事。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很快,但是看到亚力克斯面对彼得森先生的事情时我不自觉地就放慢了,仿佛那是在我身上也在发生着的事情。外婆年纪太大了,医生建议做保守治疗,说实在的如果积极治疗对家里是一笔巨大的费用,现在这些都不用考虑了,但是却觉得心情更堵得慌,因为我们连一个努力去让她留在我们身边的机会都没有,而我,明明就知道那个浑身爽身粉味道笑眯眯的外婆马上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了,我却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不能陪着她。
我就这样等着。我就让这件事情发生,等着有一天妈妈给我打打电话叫我回家。
我觉得我很像亚力克斯但是不知道他像不像我,我觉得他很厉害,能够帮助彼得森平静的喝下那杯水,也许他和我不一样吧,但是我还是相信那个在公路上放声大哭的亚力克斯,就是我。
有个人牵着你的手风雨无阻一路走来
陪你乘大树的凉喝深井的水
现在他住进了坟墓
大树没有果实
深井没有名字

  《一个男孩的宇宙》读后感(五):如彗星划过夜空般的人生


    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一直充满探寻的热情。从我国古人夜观星象到西方的占星学,从苏格拉底仰望星空到苏轼赤壁怀古,从加加林到阿姆斯特朗,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根本都是出于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千年前就道出人生之于宇宙的真谛。在茫茫宇宙间,人类渺小如尘埃。而这短暂的一生,如彗星在夜空中划过,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亦足矣。
    英国作家加文•伊克坦斯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精彩人生,虽很短暂,却不乏亮色。他的这本《一个男孩的宇宙》,融合了时尚与传统的多重主题意蕴:宇宙、奇幻、陨石这些时尚元素与爱、友谊、死亡这些永恒主题交相呼应,讲述两个本无交集的生命因某种偶然因素,他们的人生轨迹交汇到一起,对彼此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忘年交的友谊让我想起了《闻香识女人》和《心灵捕手》,可能欧美艺术家偏爱老爷爷与小男孩间的温暖故事。他教会他成长,他给他的晚年带来温暖,就像本来运行在自己轨道的卫星,与另一颗卫星对接。
    少年亚历克斯的人生充满传奇:从天而降的陨石彻底地改变了他本来平静的生活,可谓“天灾”。这意外给他的身心都造成严重的伤害,他也因这意外而“意外”地成为名人,毕竟被陨石砸中头部比中彩票头奖的概率还低。如果说这是“天灾”,那在学校里被校园恶霸欺凌就是“人祸”了,从小说中的情节看,国外的校园暴力与我国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少年的疯狂与暴力,也是十分残忍血腥的。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在躲避同窗追逐欺凌的时候,亚历克斯与彼得森先生就这样相遇了。
     彼得森先生的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越战的经历对他的身心都产生巨大冲击,就像陨石对于亚历克斯一样。他对政客的鄙夷与不屑,都源于在战争中命悬一线的切身体验。与英国妻子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从生活和思想上都对他有一定的改变,这从亚历克斯把妻子送给彼得森先生的《冠军的早餐》弄丢后他前后截然不同的反应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俩可能都没有想到,在彼得森先生最后的日子,是亚历克斯帮助他有尊严地死去,平静地接受死亡。
关于死亡,亚历克斯在小小的年龄就与它很近。被陨石砸中而没有丧命,绝对是一个奇迹。他第一次感受死亡的巨大冲击,也源于彼得森先生。库尔特的死令大家都很难过,“我永远都不会离开这里。我将一直坚守在我曾经停留的地方”,是对库尔特一生的最好注解。
彼得森先生以遗嘱的方式,与亚历克斯做最后的道别。他早已看透,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类是何等渺小,能自主选择死亡的方式,又是何等幸运。虽如彗星般短暂,他们的宇宙,不也是很精彩的吗?

  《一个男孩的宇宙》读后感(六):温馨而沉重的友谊

       在阅读英国作家加文•伊克斯坦的小说《一个男孩的宇宙》过程中,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部美国电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闻香识女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老爷车》。
       三部作品有着非常相似的情节,围绕着少年与战后老兵的友谊而展开人生讨论,如果要区分三者之间的不同,那《闻香》所说的是人在绝望中寻获希望,《老爷车》则缩影了美国现实社会的冷暖,而《男孩》却探讨了更为沉重的话题――死亡,而三者共通之处是不论任何情况下人都应该要维护自身的尊严。
       故事剧情并不复杂,被陨石击中脑袋幸运存活却得了癫痫的男孩亚历克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彼得森,两人因误会结识又因阅读而产生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爷孙情逐步深厚,直到老人被检查出患有退化性绝症,在对生存或死亡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分歧,一番经历与思考后,最终达成共识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以捍卫生命最后的尊严。
       小说系作者处女作,1982年出生的加文•伊克坦斯,这位喜欢猫和下厨的国际象棋高手,仅凭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成功闯入欧美文坛并取得不菲的成绩,一跃成为受瞩目的新生代小说家。加文的文字很有画面感,细腻而清晰,他笔下所刻画出的人物生动鲜明,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迅速地被带入角色的状态,体会个中人物的悲喜。
如他在开篇用了很长一段文字来让读者理解主人公因疲惫导致反应下降、视力模糊的状态,当读者阅读完加文的这段描述后,确实能从中体会到“我”当时疲惫不堪的状态,而这精准细腻的描述,仅仅是为小说开了一个好头,更是埋了一个伏笔,这一伏笔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真正的呈现给读者。
       较之小说中亚历克斯突如其来的陨石,彼得森先生退化性癌症则具有一种必然性,导向了一个所有生命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死亡。
死亡,这是神秘却又现实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始终不能回避的话题,它的神秘之处在于人们不知道死亡的背后是否真的归于虚无,还是另有去处重新开始。人类无法用科技手段证实天堂与地狱的真实,只能以此去延长人类寿命的存在,但在死亡面前,人类的科技终究还是无法与之抗衡。
       当确定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之时,自行选择何时离去,这是否真的是生命应具的尊严,作者以理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一个的沉重话题,用温情点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哽咽。
       书的背面写着“你,读到哪一段会哽咽?”
       这并不是噱头,是这本书确实能打动人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